1. 卡波耶拉的功能
卡波耶拉以基本的防衛動作「 Ginga 」為基礎,雙腳前後弓箭或左右張開,手則在前抵擋保護,乍看可能會質疑這些簡單、大多屬防禦的動作會有多少運動效果,其實,光是 Ginga 的架式擺出來,左右來回動就能感覺大腿使力,加上老師編排的整套有氧動作,運動效果其實不亞於熱門的拳擊有氧或 Body Combat 。
加州健身中心武術有氧教練潘家玉說,卡波耶拉除了對下半身屁股、腿有運動效果,腰、腹、背核心肌群也是關鍵,因為卡波耶拉的踢腿動作與拳擊有氧不同,像迴旋踢卡波耶拉的髖關節就不打開,比拳擊有氧的踢法困難,必須身體先走、才能帶動腿轉踢,如果腰腹不夠力,根本踢不起來,地板動作也必須腹部有力才做得到,而非光靠手支撐。
卡波耶拉的趣味之處,就在於與音樂的結合,教練甚至會現場用琴、沙鈴舞動節拍,隨音樂的節奏快慢變化動作,對基本的攻擊、防禦動作有概念後,最後大家圍成圈圈,兩個兩個在不能接觸的原則下互動,你攻、我防,也讓課程更好玩。
最早叫卡波耶拉專業的學校只有在中國台北和香港,後來在中國大陸也開始慢慢發展。最早2005年在上海一個義大利人叫DiegoPappalardo開了一個免費的班。這個班裡一開始沒有中國人,都是外國人與華僑(來自美國,加拿大,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2006年來自巴西的卡波耶拉大師MestreMarcelo來到中國上海舉行中國第一次的卡波耶拉workshop活動,Diego的卡波耶拉班也當了中國大陸最早的專業學校也成為了駐上海《卡波耶拉曼丁加》國際學校。2008年9月在上海舉行了中國第一次卡波耶拉Batizado互動,這個活動有很多其他學校的教師與學生參加了。
北京現在也有卡波耶拉班,但是沒有專業的教練,水平高的學生自己教卡波耶拉。這個班由非洲人EdZingu開的。2009年2月來自香港的Capoeira Brasil的教練InstrutorChumbinho(澳大利亞人)在北京舉行了第一次capoeira workshop。
深圳也有專業的卡波耶拉班叫Grupo Axe Capoeira Na China,在這個學校由來自巴西Contra-Mestre Eddie Murphy開的。
2. 卡波耶拉的由來
由於最早是以口述歷史的方式代代相傳,「Capoeira」這個名稱的由來與舞蹈的起源,早已在時間的洪流之間遺失了。關於其命名的解釋眾說紛紜:一些巴西的學者認為它源自巴西當地原住民圖皮人(Tupi)的語言中,農人要進行火耕時將森林用焚燒或砍伐的方式所辟出的林間空地,這可能與奴隸在逃亡時,在森林中的臨時聚居地有關;在葡萄牙文中,這個字意指大型的雞窩或其他鳥類居巢,可能是用來暗喻進行奴隸買賣時,用來囚禁貨物的設施;著名的剛果學者奇亞·布恩賽奇·伏奇奧博士(Dr. K. Kia Bunseki Fu-Kiau)則認為「Capoeira」一詞其實源自剛果語(Kikongo,剛果的官方語言之一)中的「Kipura/Kipula」這個字,意指拍翅、跳躍、掙扎、鞭笞——這些全都是兩只公雞在相鬥時所做的攻擊與迴避動作,因此他認為這個字應該是泛指所有以斗雞的技巧為基礎所衍生出的打鬥方式,非常符合卡波耶拉舞這種兼具舞蹈與武術用途的表演動作,因此也有人將「Capoeira」譯為「巴西戰舞」,或因為其技擊型態多以腿部攻擊為主,而稱之為「巴西腿法」。
在16世紀時,葡萄牙人自西非地區大量引進了黑人奴隸到南美洲,而被運往巴西的人數就佔了移入人口約42%的比重。在這些被送到巴西的人口之中,來自安哥拉、剛果與莫三比克等地的班圖族佔了很重要的比例。這些非洲來的新移民將他們在家鄉的宗教信仰與文化傳統帶到新世界,但由於擁有他們的葡萄牙主人蓄意地壓制,許多活動是無法明目張膽地舉行。有說法認為卡波耶拉是在這種環境下生成--奴隸們表面上是進行這種舞蹈作為信仰儀式,但暗地裡卻利用它來練習武藝,以求有朝一日能用來對抗奴役他們的主人。有說法認為卡波耶拉是源自這些非洲黑人們在短暫逃離他們的葡萄牙奴役者之控制時(1624年至1630年間,荷蘭入侵巴西,造成許多巴西的農場或甘蔗園停擺,大量奴隸逃入鄰近森林地區),在森林的藏匿處中以部落般的型態聚居,並且開始練習發展一種可以抵禦葡萄牙人進攻的徒手武術。
3. 如何才能成功練出巴西戰舞這套防身攻擊的戰術
巴西戰舞是土著武術,由於當時國家禁武,所以將武術動作融入舞蹈中來延續,演變出巴西戰舞,實戰中動作刁鑽出其不意,電影演的都假的狠,真正國際比賽中沒他們什麼事情,比跆拳道還差!那武術體力消耗很大,和中國套路差不多,你看中國散打勉強上的了檯面,把很多消耗體力都刪除了,如果想練多練,多看看視頻,找個陪練的人,最好找個教練,學好動作要領,這裡麵包括怎麼很好發力,怎麼節省體力,練好基礎,在往上練,終極鬥士裡面那個人用的就是,記得看過那人資料,好像練了十年以上,演了不少電影,是巴西戰舞里比較有代表性的,沒人指導很難有小成,
4. 卡波耶拉格鬥技怎麼練習
首先是爆發力,然後體力,接著是技巧,技巧就包括韌帶啊、骨質啊什麼的。。。其實武術都是相通的,關鍵是耐心,要堅持!本人練過空手道、跆拳道、散打。。。不過也是興趣愛好。。。
5. 巴西戰舞實戰效果如何
在擂台上比較有利,如果對方沒有相關經驗,不容易應付,可以出奇制勝。但在街斗中慎用,倒立攻擊,翻跟頭,很費體力,且現實生活中環境復雜,不像道館那樣是平整有保護的地板,也許是潮濕打滑的水泥地,也許地上坎坷不平,有碎石沙土,很容易劃傷手掌,在倒立的體位下很難改變攻擊路線,而且萬一沒擊中對方,在那種體位下,很難躲過對方的攻擊,他可不會按規則不打這里不打哪裡,搞不好順手抄磚頭酒瓶等東西一頓狂K,就很危險了……,街斗重點就是移動,盡量不要背對對手……
可以看看<拳霸2冬陰功>主角在廟里和CAPOEIRA高手的對打,雖然是拍電影,但還是可以參考,也說明了一些問題……
6. 巴西戰舞 卡波拉 lateef crowder
歌名:Vem dancar Kuro 歌手:lucenzo 專輯:Emigrante Del Mundo
7. 巴西戰舞10個基本動作是什麼
巴西戰舞基本動作有1,左腳踏前,右腳踏後,把右手抬起至接近肩膀同一高度。2,右腳向前一步,與左腳並排,右手則保持抬起的姿勢。3,手按地,雙腳向上踢,可收緊大腿及臀部肌肉。雙手按地支撐全身,防守同時訓練手部及肩膀肌肉。
4,踢腳這個進攻動作,可鍛煉臀部及大腿肌肉,5,防守動作之一,兩腳屈曲扎穩馬步,身體重心倚向其中一邊,。6,巴西戰舞的踢腿、側手翻、倒立及跳躍等大動作,有助訓練體能,提升心肺功能,兼達到修身效果。
巴西戰舞,是一種16世紀時由巴西的非裔移民所發展出,介於藝術與武術之間的獨特舞蹈。雖然已經存在數百年,但一直到1930年代以後卡波耶拉舞才正式地被允許在民間習授流傳,由於這種舞蹈起源於非洲卻又融入了相當程度巴西本土原住民的文化特性,因此被認為是巴西最重要的本土文化象徵與國技之一。
巴西戰舞的基本動作方法
你的夥伴的動作和能量以及音樂將指導你的動作。正因為富有創造性和表演的自由,它才會如此讓人愉悅。它是如何改善你的身體和精神的。卡波瑞拉其實分為兩部分。你的表演和阻止夥伴表演的能力。
使用你的直覺,同時提高你的能力。推動自己就會改善體能。你會變得更強壯,有更好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同時,卡波瑞拉讓你接觸到自己的身體和意志。它很依賴本能,你必須一直在運動中。
8. 巴西戰舞~~~卡波耶拉舞~~~哪兒有的學~~~~
我在上海已經學了兩年。沒聽過南京有卡波耶拉學校。北京、上海、香港、台北都有的。深圳、廣州有幾個外國人練卡波耶拉。
還是最好找附近的學校或者學生跟他練。
Capoeira柔韌性訓練方法
1.腿髖部柔韌性的訓練方法
正壓腿:主要用來發展腿部後側肌肉的柔韌性。面對橫木或一定高度的物體站立,一腿提起,把腳跟放在橫木上,腳尖勾緊;兩手扶按在膝關節卜,兩腿伸直,腰背挺直髖關節擺正, 上體前屈並向前、向下做壓振動作。兩腿交替進行。
動作要點:兩腿都要伸直;上體向前、向下壓振時腰背要直。壓振時幅度由小到大,直到能用下頦觸及腳尖。
(2)側壓腿:主要用束發展腿部內側肌肉的柔韌性。側對橫木或有一定高度的物體,一腳支撐,另一腳抬起,腿跟放在橫木上,腳尖勾緊;兩腿伸直,腰背保持直立,髖關節對前方,然後上體向放八橫木的腿側傾倒壓振。左右腿交替進行。
動作要點:上體保持直立向側、向下壓振;壓振幅度逐漸運大,髖關節一直正對前方。
(3)後壓腿:主要用來發展腿部前側肌肉的柔韌性。背對橫木或有一定高度的物體,一腿支撐,另一腿後舉起,腳背放在橫木上,腿和腳背都要伸直,上體直立、髖關節正對前方,上體向後仰並做壓振動作,左右腿交替進行。
動作要點:兩腿挺膝,,支撐腿直立且全腳著地站穩;挺胸、展髖、腰後屈;後壓振幅度逐漸加大。
(4)前壓腿:主要用來發展腿部後側肌肉和髖關節的柔韌性。練習者一腿屈膝支撐,另一腿向前伸直,腳跟觸地,腳尖勾緊上翹,踝關節緊屈;兩手抓緊前伸的腳,上體前俯;兩臂屈肘,兩手用力後拉,同時上體盡力屈髖前俯,用頭頂和下頦觸及腳尖。略停片刻後上身直起,略放鬆後接著做下一次。兩腳交替進行。
動作要點:挺胸直背,塌腰前俯;挺膝坐胯,屈髖觸腳。
(5)仆步壓腿:主要用來練習大腿內側和髖關節柔韌性。具體方法:兩腳左右開立,左腿屈膝全蹲,全腳著地;右腿挺膝伸直,腳尖內扣,盡量遠伸。然後,上體不起來;起來,將身體重心從左腳移至右腳,成另一側的仆步。可一手扶,另一手按另—膝,向下壓振。亦可兩手分別抓住左右腳,做向下壓振和左右移換身體重心的動作。
動作要點:挺胸塌腰,下振時逐漸用力,左右移動時要低穩緩慢。開胯沉髖,挺胸下壓,使臀部和腿內側盡量貼近地面移動。
(6)豎叉:主要用來練習大腿前後側和髖部柔韌性。具體方法:兩腿前後分開成一條直線,前腿的腳後跟、小腿腓腸肌和大腿後肌群壓緊地面,腳尖勾緊上翹,正對上方;後腿的腳背、膝蓋和股四頭肌壓緊地面,腳尖指向正後方;髖關節擺正與兩腿垂直,臀部壓緊地面。上體正直。可做上體前俯,壓緊前面腿的前俯壓振動作、亦可做上體後屈的向後壓振動作,增大動作難度和拉抻幅度,動作幅度由小到大,逐漸用力。
動作要點:挺腰直背,沉髖挺膝;前俯勾腳,後屈伸踝。
(7)橫叉:主要用來練習陶腿內後側和胯關節柔韌性具體方法:兩腿左右一字伸開,兩手可輔助支撐;兩腿的小後側著地,壓緊地面,兩腳的腳跟著地,兩腳尖向左右側伸展或勾緊胯充分打開,成—字形。可上體前俯拉長腿後側肌肉並充分開胯;亦叫上體向左右側倒,允分拉長大腿內後側肌肉並增大胯的活動幅度。
動作要點:挺腰立背,開胯沉髖;挺膝勾腳,前俯傾倒。
2.腰部柔韌性的練習方法
前俯腰:主要用來練習腰部向前運動的能力和柔韌性具體方法:並步站立兩腿挺膝夾緊兩手十指交叉兩臀伸直上舉手心向上。然後上體亢腰前俯兩手心盡量向下貼緊地面兩膝挺直,髖關節屈緊,腰背部充分伸展。兩手鬆引用雙手從腳兩側屈肘抱緊腳後跟,使胸部貼緊雙腿,充分伸展腰背部。持續一定時間後再放鬆起立。還可以在雙手觸地時向左右側轉腰,用兩手心觸及兩腳外側的地面,增大腰部伸展時左右轉動的柔韌性。
動作要點:兩腿挺膝直立,挺胸塌腰,充分伸展腰背部,胸部與雙腿貼緊。
(2)後甩腰:主要用來練習腰部向後運動的柔韌性。具體方法:並步站立,練習時一腿支撐,另一腿向後上直腿
擺動,同時,兩臂伸直,隨l體向後屈做向後的擺振動作,使腰背部被充分壓緊,腰椎前面充分伸展:
動作要點:後擺腿和上體後屈振擺同時進行;支撐腿,膝伸直.頭部和雙臂體後屈做協調性後擺助力動作,
(3)腰旋轉:主要用來練習腰部的左右旋轉幅度。具體打法;兩腳左右開立略寬於肩,兩臂自然垂於休側以髖關節為
軸體前俯,然後以腰為軸,使上體自前向右、向上再向左,回到的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同時,雙臂隨上體做順
時針或逆時針的環繞動作,以增加腰部旋轉的幅度和力度、
動作要點:盡量增大繞環幅度,速度由慢到快,使腰椎關節完全得到活動、伸展。
3.被動形式的訓練方法
(1)腿部和髖部的主要練習方法多採用各種形式的搬腿同伴握緊自己的腳,做正搬、側搬、後搬等助力拉伸動作,也可采
用各種形式的按和踩的方法。如進行橫叉或豎叉練習時,同伴或教練員可利用腳踩或手按練習者髖部的辦法,助其用,達到伸拉的目的。
(2)腰部的被動練習法主要是利用壓橋法。同伴或教練用自己的雙腳頂住或踩住練習者的雙腳,用雙手拉住練習者雙臂
或雙肩,用力使練習者的雙肩後部盡量靠近兩腳跟,使練習者的腰椎關節得到完全伸展和收縮,增強腰部的柔韌性。
一.柔韌訓練的目的: 通過柔韌訓練,可以增強韌帶和肌肉的伸展能力,加大關節活動范圍,增強身體的柔韌性。良好的柔韌性是正確掌握動作要領和達到動作要求的重要條件。
二.柔韌訓練的分類:根據人體的部位分,主要有上肢的柔韌訓練和下肢的柔韌訓練。
3.訓練方法
1.豎叉:受訓者兩腿伸直,前後分開下壓,上身直立,手可扶地。
2.橫叉:受訓者兩腿伸直,左右分開下壓,上身直立,手可扶物或人。
3.半劈叉:受訓者一腿伸直,腿後側著地,另一腿屈膝,腳跟貼臀部,腿內側著地,兩腿盡量分開,側身下壓,臀部著地;上體可做前俯後仰的壓振動作。兩腿屈伸交替互換,反復進行練習。
4.壓腿:分正壓腿和側壓腿。受訓者一腿支撐,另一腿的腳後跟放在與腰或胸同高的物體上。正壓腿時,腳尖勾起,上體向前下做壓振動作;側壓腿時,腳尖內扣,支撐腿的腳尖外擺,身體外轉,上體向側下做壓振動作。壓振時,上體及兩腿挺直。
5.正踢腿:受訓者上體挺直,兩臂左右分開伸直,手成拳;腿挺直,勾腳尖向上猛踢,左右腿交替上踢。
6.兩人配合練習:
①坐地壓髖:受訓者面對面坐下,兩腿伸直,左右盡量分開,腳跟*腳跟,手拉手;一方上體向後倒地時,肩背部著地,另一方上體前俯;然後前俯者將對方拉起,自己肩背部著地,對方上體前俯;反復進行練習。
②站立側擺腿:受訓者面對面站立,兩手互搭肩,其中一人起一條腿向左(右)側上方反復擺動,腳尖指向體前。兩人交換進行練習。
③站立壓腿:分正壓腿和側壓腿。受訓者面對面站立,其中一人將一條腿放在對方肩上,正壓腿時,腳尖勾起,另一人兩手抱其膝關節後撤並下壓。二人交換進行練習。
在此訓練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持之以恆,循序漸進,嚴禁強制硬壓;
2.壓腿、壓髖前要充分做好准備活動,提高肌肉溫度,避免肌肉、韌帶拉傷;
3.柔韌性訓練要適度,要注意全面協調發展,防止過分發展柔韌性,引起關節和韌帶變形。
又發現一個訓練身體柔韌性的辦法
站直兩腳並攏,俯下身,用手掌去碰地面,注意膝蓋不要彎,整個個手掌能碰到地面的,或者你彎下腰後,頭可以碰到膝蓋的,那你的柔韌還可以,我這個帖你基本不用看了,超過到手指最後一個關節就是連接手掌的那個關節的,那隻要3天就可以達到地一個手掌的水平,一天4組哦。要是剛好著地,或要靠俯沖彈力才能碰到地面的,那老兄加油啊,看帖後馬上去練習,一周後保證效果顯著!
每天早上起來壓腿,壓腿分正壓和側壓
正壓:先要找個拔桿(就是你架腳的地方,一般高過你的肚臍眼,比如窗檯什麼的)。以右腳為例,面對拔桿,把右腳放在拔桿上,兩腳要綳直,提臀,有些人可能這樣站都站不穩,那你就要加油了!然後盡量用自己的胸部去碰自己的膝蓋處,切記不可急,感到下不了了就不要下了,不然會拉傷韌帶的。壓4個8拍後抱腿1個 8拍,盡量下壓。做4組
側壓,還是把右腳放拔桿上,這回是身體側對拔桿,兩腳同要綳直,左腳腳掌和拔桿的夾角為90度,(以後逐漸加大夾角度數)舉起左手,身體往拔桿側壓下去,盡量用手去抓住自己的腳,同樣4個8拍後抱腿。4組
要注意的就是腳一定要綳直啊!不然小心壓成蘿卜腿!
在就是下腰,練腰的韌性,可以找一個人扶住你的腰部,你漫漫倒下去盡量呈這個形狀→∩。剛練時可以仰躺著,然後用手把自己漫漫撐起來,或俯躺著,然後臀部以上盡量上抬,可用手支撐,下半身不要動。要是有條件找得到拔桿(不是指窗檯什麼的,是真拔桿)面對牆坐上去,用腳卡住下半身,上半身用力往後倒,甩下去,注意腳一定要卡穩不然會栽下去!
視頻連接: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19&rsp=2&word=%BF%A8%B2%A8%D2%AE%C0%AD%BD%CC%D1%A7&fbl=1024
9. 卡波耶拉詳細練習方法
卡波耶拉(Capoeira),也叫卡迫威啦,香港稱為巴西戰舞,是一種16世紀時由巴西的非裔移民所發展出,介於藝術與武術之間的獨特舞蹈。雖然已經存在數百年,但一直到1930年代以後卡波耶拉舞才正式地被允許在民間習授流傳,由於這種舞蹈起源於非洲卻又融入了相當程度巴西本土原住民的文化特性,因此被認為是巴西最重要的本土文化象徵與國技之一。
1、 基礎步伐---勁戈
功效:改善腿部和臀部肌肉線條,增強下肢力量和彈性勁戈(Ginga)是卡波耶拉最重要的基本步伐。雙腳分開比肩膀略寬站立,膝蓋放鬆,眼睛直視前方。
膝蓋微蹲,重心放在右腳上將左腳向後踩一大步,保持後腳腳跟抬起,並將左手抬起到鼻尖高度,護住面部,手指保持放鬆自然彎曲,做動作時後腿與背部呈一直線,膝蓋始終保持一定的弧度,不可鎖死。
保持微蹲姿勢,用大腿的力量帶動左腳踩回身體左側。雙腿間距寬於肩膀,略屈膝下蹲,轉換重心到左腳,換右腳向後踩一大步,並且將右手抬高鼻尖高度,完成一次換步。注意在動作過程中雙腿始終保持有彈性的彎曲狀態。兩腳以一定節奏不斷交替變換位置,從垂直地面的方向看,形成了三角步的步法。勁戈動作是卡波耶拉的第一課,在勁戈動作中蘊含這躲藏,閃避,佯攻和進攻的准備動作,它令卡波耶拉武者保持持續流暢的運動,成為讓對手難以擊中的快速移動目標。
這個動作並不復雜,有一些關鍵點可以提高你的動作技巧:適當抬高你的肩膀保護住你的脖子,始終確保放在身後的那條腿也保持一定的彎曲度,不要鎖死你的膝關節,否則會影響移動速度和流暢性,上半身不要彎曲超過你放在前面的那個膝蓋,這樣會容易導致受傷。
2、 躲避技巧--厄斯奇巴
功效:鍛煉大腿和腹斜肌力量,改善腰側線條由於卡波耶拉的創造者們是帶著枷鎖訓練,因此無法用雙手完成正常的阻擋防禦動作,因此創造了獨特的閃避動作--厄斯奇巴(Esquiva)。這個詞在葡萄牙文中的意思是閃躲,厄斯奇巴利用低姿態和團縮身體面積減少被擊中的概率,動作時身體順著對手攻擊向一側下蹲傾斜,躲避對手的攻擊。由左腳在後的勁戈動作開始,右腳在前,左腳由後拉到左側面,雙腳平行站立,比肩略寬,順勢左屈膝下蹲,臀部向後坐,上半身向左前側傾斜,此時重心轉至左大腿,保持腳尖與膝蓋朝前方。身體盡量貼近地面,右手成彎曲狀護住右側頭部要害,但注意不可擋住視線,左手擺在身體後側保持平衡,完成一側動作後身體抬起,恢復勁戈姿勢換側進行動作。每側完成6-10次
3、 前蹬攻擊
功效:增強臀部和腿部力量,提升身體的平衡性前蹬是控制對手距離以及遠距離攻擊對手的主要武器。
卡波耶拉中將其稱為Bencao。這個動作也是以勁戈步伐為開始式,左手護住右臉,右膝微蹲,左腳向後撤一大步,並將腳跟抬起。右腳站穩,左腳膝蓋收起向上抬高超過腰部,至胸前送胯向前蹬出踢向目標,同時左手自然下甩保持平衡,右手抬起護住下巴,完成動作後腿部按原路返回,恢復勁戈步伐,換側進行。每側完成6-10次。
整個動作過程中,注意抬腳時有個上收的動作,不是像踢足球那樣的抽射,而是由腰部位置向前直線蹬出,踢中目標時為了增加攻擊效果可以有個向下踩的發力,將全身體重轉化為攻擊力。
4、 掃踢攻擊
功效:增加臀部和腿部力量,增強腰胯靈活性,提昇平衡能力掃踢是中距離的重擊技術,利用弧線加速,增加腿部的攻擊力量。
右手抬高護住左臉,左膝微蹲,右腳向後撤一大步,並將腳跟抬起。左腳站穩,右腳向左斜上方發力,轉腰展胯弧線踢出,成拋物線狀在左前方下落後,屈膝收腿將腿部拉回右髖位置,隨後將右腿後撤一大步踏地,恢復初始勁戈步伐,換側進行。每側完成6-10次。
完成動作時注意重心的穩定,不可因為過度發力破壞身體平衡,導致踢出的腿收不回,露出空當。
5、 後旋踢攻擊
功效:提昇平衡能力與身體協調性,增強核心肌肉群力量後旋踢在卡波耶拉中屬於常見腿法,以身體類似陀螺旋轉的方式出腿,將身體重量與旋轉的離心力融為一體,動作華麗飄逸,極具觀賞性,同時也是破壞力極強的重擊招數。
左手抬高護住面部,右膝微蹲,左腳向後撤一大步,站穩後重心後撤向左腳轉移,同時擰轉左腳腳踝,使腳尖指向正後方,身體向左後方向猛力旋轉,帶動右腳踩在左後方代替左腳成為支撐腳,腳尖指向右方,左腿藉助身體的旋轉力抬起,以腳跟為擊打武器從左後方向右前方弧線踢出,隨後完成360度的踢腿,以圓弧狀回到初始的左腳在後的勁戈位置,每側完成6-10次。注意攻擊時左腳尖向上綳起,以腳跟和腳側面為擊打點。
10. 卡波耶拉的基本動作
Ginga 勁戈 (發音:jin ga。字面意思:前後移動;回轉).勁戈是卡波耶拉的基礎動作。該動作在安哥拉(Angola)卡波耶拉和瑞吉歐內(Regional)卡波耶拉中的形式有所不同。在安哥拉系統中,勁戈是非常自由和個性化的,但在瑞吉歐內系統里,則是比較固定的形式但仍允許個人風格的發揮。在兩個體系中的動作內容都是:兩腳大約與肩同寬分前後站立,類似於中國武術動作中的「弓步」,但後腿不應綳緊以保持彈力,兩腳以一定節奏不斷交替變換位置,從垂直地面的方向看,形成了三角步的步法。
在勁戈中可准備其他動作:躲藏,閃避,佯攻和進攻。它可使卡波耶拉武者保持不間斷的運動,使他們成為令人頭痛的對手。
身體的其餘部分也會牽涉入勁戈:手臂:協調動作(以保護身體不被攻擊),軀干:(許多核心肌群會參與,不過取決於個人的風格),身體的傾斜(與腳一起前後移動;身體向後可以避開攻擊,向前則可以創造攻擊機會)。整個的動作節奏應跟隨鼓點(bateria,巴特落)。勁戈也被認為是卡波耶拉的招牌動作,很少有武術像卡波耶拉那樣通過勁戈進行固定的節奏運動。一個例外可能是朝鮮半島獨有的武術「跆跟」。 阿烏(Au)是卡波耶拉里對通常被稱作側手翻一類動作的術語。與傳統的側手翻或側空翻略有不同。阿烏的基本形式,通常是比較緩慢的過程,手臂和腿部彎曲以保持較低的投影。背部也可彎曲以進行腿部攻擊。由於卡波耶拉武者在倒立的時候要冒被踢擊的危險,所以總是盯著對手而不是看著對面。卡波耶拉武者也可以將側手翻與其他的攻擊動作組合起來,包括Aú Malandro(阿烏-馬蘭多) Aú Batido(阿烏-巴提多,單手側翻踢擊)。在動作的中途有時會停止住以通過側手翻轉入倒立姿勢,這樣可以實施各種變化的動作。阿烏的變種包括:
● 阿烏-阿貝爾多 從閃避動作厄斯奇巴(esquiva)開始,不用做防守的那一隻手臂在頭上沿運動方向成弧形,同側的腿完全伸展離開地面,躍起並提供動量。之後手接觸地面放在身體的另一側,彎曲手臂通過肘部支撐兩腿越過頭頂時身體的重量。在翻轉的時候,身體應該完全打開並伸展。兩只腳先後落地。一旦手臂不再需要支撐身體的重量,就應該立刻抬起以進行保護。
● 阿烏-巴提多(Aú Batido) 是阿烏(Aú)的變種,只用一隻手支撐,且髖部扭轉兩腿分開。看起來像是倒立的戰錘(martelo)(卡波耶拉里的另一類動作,見下文)。在這個動作過程中,一隻手保護頭部另一隻手主要地是支撐身體。阿烏-巴提多 的字母意思是「中斷的側手翻」。這是一個防守動作,當一方想做側手翻而另一方攻擊時(通常是用卡巴薩達,用頭部撞),阿烏-巴提多就派上了用場,在對方攻擊之前就出其不意地先攻擊。這個動作在特技表演中也很常見,並且,在霹靂舞(breakdancing)中通稱為L型踢。該動作在不同的流派中也有不同的名稱,包括Beija Flor(蜂鳥,字母意思為「吻花者」),Leque(扇),Aú Québrado(也是「中斷的側手翻」之意),Aú Malandro(狡猾側手翻), Aú Amazonas (「亞馬遜側手翻」或「亞馬遜的」).
● 阿烏 巴特恩多(Aú Batendo )-一種相似的招式,除了手一般是保持接觸地面且在踢的過程中翻轉是連續不停頓的
● 阿烏-菲沙達從防守動作厄斯基巴(esquiva)或內伽提瓦(negativa)開始,不用做防守的那一隻手臂在頭上沿運動方向成弧形,同側的腿完全伸展離開地面,躍起並提供動量。之後手接觸地面放在身體的另一側,彎曲手臂通過肘部支撐兩腿越過頭頂時身體的重量。在翻轉的時候,身體應該收縮並最大限度地進行保護。兩只腳先後落地。一旦手臂不再需要支撐身體的重量,就應該立刻抬起以進行保護。最後的動作是回到閃避(esquiva)。
● 阿烏-斯-茂 不用手做支撐的阿烏(Aú),即側空翻。可以很帥地躲開下盤掃踢如 哈斯代拉(rasteira) 或 班達(banda)。 馬卡古 是類似後手翻的動作,不同之處在於,以蹲姿動作起始,一隻手放在身體後方,身體收縮,之後發力跳起使整個身體向上翻轉的同時另一隻手甩過身體後方。當身體翻過來成倒立姿勢時,雙腳落地之前,可以用甩在背後的手支撐在地面。這個動作看起來跟後手翻(valdez)很像。動作的變種有雙腳同時落地等。這個動作通常被稱為 「猴躍」,而馬卡古(Macaco)直譯就是 「猴子」。
● Macaquinho 馬卡魁諾 除了更低的姿勢,更少的爆發力外這個動作跟 馬卡古 很相像。雙膝向前彎曲,一隻手放在腳後,練習者不像 馬卡古 那樣跳起,而是降低他的姿勢,使用肘部支撐,另一隻手和雙腿翻越過去。馬卡魁諾,意思為「小猴子」,是馬卡古 和奇達-德-瑞(queda de rins) 的動作融合。
● Macaco em Pé 馬卡古-恩-貝 這是一種不做跳躍或蹲伏動作的馬卡古。馬卡古-恩-貝 像是融合了後手翻和空翻。不需要蹲下再躍起。卡波耶拉練習者背部向後彎曲倒地的同時一隻手撐地,腰部以標準的馬卡古 姿勢向上方和後方翻過去
● Macaco Lateral 馬卡古-拉特瑞 也被稱作 桑谷(Xango)。這是一種標準的後手翻,不同於先將一隻手向後放在地上然後翻躍,而是突然向後跳躍的同時雙手向後伸展越過頭頂。 Cocorinha 可可琳娜(蹲防) 這是最簡單的一種防守動作。練習者蹲姿收縮軀干,雙腳接觸地面,胸部貼住膝蓋,一隻手臂保護軀乾和頭部,另一隻手支撐地面。 一種變化是,當蹲下時,雙手交叉在面部的前上方。
Esquiva 厄斯奇巴(閃避)
直譯是「逃跑 (escape)」 或 「躲藏 (dodge)」. 有多種的形式存在,不過都跟將頭部和軀干移向攻擊方向的另一側。厄斯奇巴 使卡波耶拉得以與其他武術區分開,因為厄斯奇巴 僅僅是沿著攻擊路線躲開,之後進行針鋒相對或更具殺傷力的反擊。對卡波耶拉里那些兇猛的腿法,如果不是躲開而是去硬碰格擋的話,會受到更大的傷害。格擋對手的攻擊會使游戲的節奏和氣氛被破壞,因此,相比之下,在輪圈(Roda)里,厄斯奇巴就用的更多了。格擋動作偶爾也會用,往往是練習者在疏忽大意的時候下意識地用出,最常見的情況是格擋手部攻擊。
● Esquiva de Baixa 厄斯奇巴-德-巴沙—也被稱作 厄斯奇巴-德-芬徹(Esquiva de Frente),「低位躲閃」,看起來像是姿態極低的勁戈。後腿完全向後打開,使臀部靠近地面。上身也向前彎下使頭部位置降低。如果左腿是在後面則右手支持在地面,左手則用來保護頭部和面部。
● Esquiva Lateral 厄斯奇巴-拉特瑞—「側閃」或「側躲」的意思。當雙腳平行的時候實施。這種躲閃僅僅是將上身順著對手的進攻方向的一側降低重心,一隻手抬起保護頭部,也可將手放在面部前方保護。許多流派將不做防護動作的那隻手撐在地面,使姿態更低。
● Esquiva Diagonal 厄斯奇巴-迭亞過那—這是一種在躲閃的同時向前移動的動作。與直接向下或向一側躲開的 厄斯奇巴-拉特瑞(Esquiva Lateral)或厄斯奇巴-德-芬徹(esquiva de frente)動作不同,卡波耶拉練習者向攻擊方向的斜對角方向移動,前腳相對於後腳垂直,上身蜷伏在膝蓋高度,成一種低姿態的弓步。一隻手根據攻擊的方向抬起保護面部,另一隻手保持身體平衡。這是一種相當有用的閃避動作,因為許多反擊動作可以從這個姿勢實施而節省時間,例如馬代落(martelo,錘),甘綽(gancho,鉤子)或是文伽提瓦(vingativa,別腿摔)。
Queda de Quatro 奇達-德-誇托 字面意思為「四點落地」,通常是在快速向後轉向避開對手之後變為簡單的向後方成爬行姿勢。
Queda de Tres 奇達-德-特斯 字面意思為「三點落地」。向後跌倒時靠雙手和單腿支撐,另一腿抬起,因為往往是練習者從單腿支撐的狀態被外力放倒。例如:一方練習者用 阿爾瑪達(armada,後旋踢)被另一方用掃踢打擊支撐腿時,則很有可能轉換為此姿勢。
Resistência 哈斯特夏 這個動作與它的姐妹動作 內伽提瓦(negativa)很相像。不同之處在於,不是用整個腳底支撐全身重量,而是用前腳掌承受大部分重量的同時,手臂在相對應的一邊作為輔助支撐,支撐手的手指應放平以保護腕部。另一隻手比稍微抬起保護面部,一隻腿(不做支撐的那個)略微彎曲,向外伸出。對於伸出的那隻腿而言,略為彎曲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防止由碰撞所引起的可能損傷,如果是腿完全伸直,則有骨折的可能。由於膝蓋伸展至離支撐腿甚遠,所以(大腿的)四頭肌與小腿的肌肉必然會由於作用在膝蓋上的伸展張力而得到拉伸。因為許多初學者做本動作時傾向於眼睛盯著地板,在此強烈建議眼睛要一直盯著對手。由於在一些卡波耶拉團體中動作的名稱有所不同,哈斯特夏(Resistência)有時也被稱為內伽提瓦(negati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