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預測世界盃里誰能奪得足球先生
1. 巴西
100.00% (1)
2. 阿根廷
0.00% (0)
3. 英格蘭
0.00% (0)
4. 德國
0.00% (0)
5. 義大利
0.00% (0)
6. 法國
0.00% (0)
7. 西班牙
0.00% (0)
8. 葡萄牙
0.00% (0)
9. 荷蘭
0.00% (0)
10. 其他
0.00% (0)
您所在的用戶組沒有投票許可權
每一屆世界盃前,猜誰能奪得大力神杯都是熱門話題,這一次咱也俗一回,設立本投票貼,歡迎球迷競猜,猜對者獎論壇金幣。
其實才世界盃冠軍得主,有規律可循,下面就介紹幾個世界盃冠軍定律。
第一大定律:上年世界足球先生所在球隊不能得世界盃冠軍定律。自國際足聯設立世界足球先生這一榮譽稱號以來,至今世界足球先生不能奪冠世界盃這一魔咒沒人能夠打破。
第二大定律:上年洲冠軍不能奪得世界盃定律。這個現象也一直伴隨近幾屆世界盃,並且屢試不爽。
第三大定律:世界盃冠軍獎杯欺生定律。近幾十年來,大力神杯成了巴西、德國、義大利、阿根廷這四個國家的專用獎杯,只是在1966年與1998年英格蘭與法國利用東道主之利各奪得1次冠軍。大力神杯鮮與陌生國家接觸。
第四大定律:小組賽失敗者不能奪冠定律。
第五大定律:巴西奪冠定律。世界盃到目前已經舉行了18屆,五星巴西不愧是足球王國,近幾十年幾乎每屆都是奪冠大熱門。巴西5奪桂冠,佔28%,猜巴西奪冠准確率大於28%,28%可是不低的比例呀。
第六大定律:東道主奪冠定律。世界盃上東道主奪得冠軍的概率是非常高滴。
補充說明,另外一個世界盃冠軍球隊烏拉圭,曾經在世界盃剛開始時2奪冠軍,近幾十年鮮有佳績,故不在本鵬考慮之列。
補充說明2,西班牙近幾年的國際排名很高,經常是世界盃奪冠熱門球隊;
葡萄牙人曾經出過尤西比奧這樣的偉大球員,在1966年他們只是輸給了最後的冠軍——主場作戰的英格蘭隊,今年C.羅天賦絕佳,身價第一,能否超越他的前輩呢?
荷蘭是世界足壇著名的無冕之王,2010,巴斯滕、古力特、里傑查爾德的晚輩們能否實現他們前輩的願望呢?
讓我們拭目以待。
㈡ 《巴拉巴西成功定律》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巴拉巴西成功定律》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tZXH8zcoWgT1bT8PMKqDwg
㈢ 大熱必死是真的么舉幾個例子
本報世界盃特刊《非洲探險》從今天開始進入「叢林法則」階段。之前,我們已經講過,我們做事是按照事物演進的規律進行。比如,無規矩不成方圓,「叢林法則」是規矩,「動物兇猛」是方圓,直接跨越到動物王國,展開探險死路一條。
「叢林法則」也就是歷屆世界盃
以來的一些詭異的現象,了解這些「法則」也許有助於您在瞬息萬變的比賽中、在玄妙難測的世界盃「叢林」中最先把握玄機。
欣賞世界盃需要娛樂精神,還需要一定的智慧,這應該是散發著靈性、理性和知性的智慧,而不是偽飾激情,先跳出來裝腔作勢,實則內里中空的浮躁。首期的《大熱必死》就有點這個意思,它告訴我們笑到最後的才是王者。 梁軍
西班牙隊:誰說「大熱必死」?南非世界盃我們將會打破這個魔咒!
巴西隊:幸好我們不是最熱門球隊,有西班牙隊這個「墊背」的。
非洲球隊:我們只有「黑馬」,沒有「熱門」。
南非世界盃,你覺得西班牙或巴西會奪冠?你錯了!如果你還用慣性思維,那麼對不起,非洲不歡迎你。在「叢林法則」第一課,我們就要顛覆常理——因為在世界盃上,一切皆有可能!
80歲高齡的世界盃不僅誕生了這個宇宙中最偉大的足球運動員,最富有想像力的比賽和進球,最瘋狂的粉絲團和最激情的夏天,還提供給研究人員無盡的寶貴資料和線索。為什麼每屆世界盃賽前的大熱門都像中國足球一樣讓人提心吊膽呢?在萬物生長的南非,世界盃還會延續這一魔咒嗎?
超自然力量左右足球
熱門球隊的死亡魔咒
足球不是恐怖片和X檔案,但確實是一種耐人尋味的運動,在我們生活的星球上,足球是第一運動,是球迷最多,概念最普及的運動之一。如果真有上帝,那麼整天耳濡目染,他老人家或許也會迷上足球,開個玩笑。所謂「大熱必死」是指每逢世界盃或者歐洲杯這種重量級比賽時,總會有一些被給予厚望的球隊鎩羽而歸,雖說其他運動也有著類似的規律,但足球比賽,尤其是世界盃上的「大熱必死」好像一個和所有球迷過不去的魔咒,給那些大熱門下了暗套。
往遠了說,1966年世界盃,衛冕冠軍巴西隊是最大奪冠熱門,但由於貝利受傷,桑巴軍團接連輸給了匈牙利隊和葡萄牙隊,從而沒能晉級8強。近一點,1994年的義大利,1998年的巴西,2002年的法國,2006年的巴西,這些球隊都是當年的世界盃的最大熱門,然而命運總喜歡捉弄塵世間的良民,當巴喬的點球打飛;羅納爾多決賽夢游;當法國球員盡顯疲態,當巴西假球般輸給法國,留給球員和球迷們是懊悔和罵街,留給世界盃的則是話題和爭議,留給分析家和好事者是各種版本無端或有機的猜測。似乎冥冥中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操縱這項運動,而它的無形、無色、無味令人難以揣摩和辨別,只能依靠草蛇灰線般隱約可見的痕跡去造訪這一現象的本質。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過大壓力導致發揮失常
無論是何種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都要遵循「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以「叢林法則」來解釋「大熱必死」這一魔咒,其原理在於必須深諳「強弱逆轉」這一道理。
從精神方面看,大賽前被封為「大熱門」不僅僅會帶給球隊和隊員無形的壓力,更會給他們一種強加的心理暗示,世界盃這樣的大型賽會其持續時間長,高關注度的特性也都會給熱門球隊帶來影響。一支志在奪冠的球隊未必需要長時間高度的精神集中,而過大的壓力恰恰導致球員們精神上的過度集中。在長時間的比賽中,體能的分配和狀態調整對於一支志在走到最後的球隊來說至關重要,壓力不僅僅會干擾到正常的思維,還會嚴重消耗元氣,致使發揮失常。
從普通球迷、媒體的角度看,所謂的世界盃大熱首先需要擁有以下條件,一是近一兩年來表現突出的球隊,二是賽會歷史上有著出色成績的球隊,三是攻擊力和控制力出色的球隊。小組賽階段可能不會暴露太多問題,甚至會出現一定的假象,但到了淘汰賽,隨著功利性越來越濃,注重防守比拼和意志,這都對進攻和整體不夠平衡的球隊產生很大的困擾。
此外,按照中國人的理論,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世界盃前產生的所謂「大熱」,或多或少會產生輕敵思想,而這正是魔咒的一大伏筆,1998年的巴西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本報記者 趙蔚林
■法則應用
巴西、西班牙要小心
據最新消息,科學家通過數據分析,建立一個數學模型,得出結論英格蘭將奪得2010年南非世界盃冠軍,西班牙和荷蘭分獲二三名。也就是說,這一類似惡搞的猜想已經在數據上將英格蘭列為頭號大熱,但從球迷、專家甚至大仙角度看,卡佩羅的隊伍有幾成勝算?
實際上,更多人傾向於西班牙和巴西,作為歐洲冠軍的西班牙,在45場比賽中取得了41勝3平1負的絕佳戰績。這期間唯一輸掉的比賽是去年聯合會杯上0:2不敵美國,據說這么做還是為了避免另外一大魔咒,就是凡是奪得聯合會杯冠軍的球隊,都不會拿到世界盃冠軍。西班牙絕佳的狀態以及西甲聯賽的影響力都讓鬥牛士們成為了南非世界盃的最大熱門。同樣,五星巴西從來都是世界盃的大熱門,對於西班牙和巴西來說,雖然是大熱門,但也同樣是眾矢之的,世界盃之路對於他們來說格外艱險。更有趣的是,根據賽程安排,他們甚至有可能在首輪淘汰賽相遇,西班牙所處小組對手實力較弱,以小組第一出線當無問題,但巴西同組有葡萄牙和象牙海岸這樣的硬骨頭,掉到小組第二也不是沒有可能,一旦出現這樣的局面,那麼6月30日凌晨2:30進行的一場8分之一決賽就成了「大熱必死」的「活體實驗」了。
足球是圓的,什麼事都可能發生,對於這兩個大熱門來說,雖說志存高遠,但真正需要從小組賽做起,因為當你貌似沒有漏洞的時候,往往是最危險的時候,豺狼們就在暗處,他們能夠嗅到最微弱的血腥。 本報記者 趙蔚林
西班牙公布最終名單
巴薩8人壓皇馬
北京時間5月20日晚,西班牙國家隊主教練博斯克公布了參加南非世界盃23人終極名單。名單主要是以兩年前歐洲杯奪冠的班底為主,其中西甲兩大豪門占據13個席位,巴薩8人,皇馬5人,而頗受爭議的巴薩門將巴爾德斯最終搭上了去往南非的班車。
巴塞羅那成為西班牙國家隊最大貢獻者,包括新近加盟的比利亞在內,共有8人隨西班牙前往南非。西班牙隊的首場比賽是在當地時間6月16日對陣瑞士,博斯克希望到時候有輕傷在身的法布雷加斯和托雷斯可以順利恢復。
23人名單:
門將:卡西利亞斯(皇馬)、雷納(利物浦)、巴爾德斯(巴塞羅那)
後衛:阿爾比奧爾(皇馬)、拉莫斯(皇馬)、阿韋洛亞(皇馬)、卡普德維拉(比利亞雷亞爾)、皮克(巴塞羅那)、普約爾(巴塞羅那)、馬切納(瓦倫西亞)
中場:哈維阿隆索(皇馬)、法布雷加斯(阿森納)、布斯克茨(巴塞羅那)、哈維(巴塞羅那)、伊涅斯塔(巴塞羅那)、大衛席爾瓦(瓦倫西亞)、哈維馬蒂內斯(畢爾巴鄂競技)
前鋒:馬塔(瓦倫西亞)、比利亞(巴塞羅那)、托雷斯(利物浦)、洛倫特(畢爾巴鄂競技)、佩德羅(巴塞羅那)、納瓦斯(塞維利亞)
㈣ 求《巴拉巴西成功定律》全文免費下載百度網盤資源,謝謝~
《巴拉巴西成功定律》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tZXH8zcoWgT1bT8PMKqDwg
㈤ 跪求:世界盃魔鬼定律
1、冠軍定律。歷屆冠軍是東道主或前世界盃冠軍。
2、東道主捧杯定律。想奪世界盃,先當東道主。除巴西外,其他六個世界盃冠軍得主第一次獲得冠軍都在本土。
3、東道主福無雙至定律。東道主從來不曾第二次在本土奪冠!曾經兩次舉辦過世界盃的法國、義大利、墨西哥都不能例外。
4、冠軍對稱定律。以1982年為軸心,兩邊冠軍相對稱。
5、最佳射手定律。除巴西羅納爾多外,最佳射手第二年開始逐漸沉淪。
6、肥水不流他人田定律。除1958年第六屆、2002年第17屆世界盃冠軍巴西外,哪個洲舉辦世界盃,哪個洲球隊奪冠。在歐洲舉辦世界盃,歐洲球隊奪冠;在美洲舉辦世界盃,美洲球隊奪冠。如果把美洲分為南美洲和北美洲,在世界盃歷史上,只有巴西在四大州都奪冠過。
7、第二次握手,勝者為王定律。小組賽後,淘汰賽兩隊再相遇,他們的勝者獲得冠軍。1954年,德國和匈牙利,德國決賽勝匈牙利;1982年,義大利和波蘭,義大利半決賽勝波蘭;1994年,巴西和瑞典,巴西半決賽勝瑞典;2002年,巴西和土耳其,巴西半決賽勝土耳其。
8、大熱必死定律。除巴西1970年外,其他奪冠最大熱門均死於非命。
9、3964定律。除巴西外,一支隊伍最近兩次奪冠的年份加起來,一定等於3964。比如阿根廷兩次捧杯的時間1986年和1978年,相加之和等於3964;德國分別在1990和1974奪冠,相加之和也等於3964。不知道中國球迷是高興還是失望,因為中國從來沒有奪得過世界盃冠軍,根據這一定律可以預測,中國隊奪冠的時間是3964年。
10、貝利烏鴉嘴定律。除巴西外,貝利看好的隊和隊員均被他「咒」死。
不用謝,呵呵
㈥ 請問3964 是什麼意思
所謂"3964",是指一個國家兩次奪得世界盃足球賽的年份之和為3964.不能說定律廣泛的存在於每次比賽,而是頻繁的以此形式出現.
先簡單引用下歷年世界盃比賽冠軍如下:
1930 烏拉圭
1934 義大利
1938 義大利
1950 烏拉圭
1954 西德
1958 巴西
1962 巴西
1966 英格蘭
1970 巴西
1974 西德
1978 阿根廷
1982 義大利
1986 阿根廷
1990 西德
1994 巴西
1998 法國
2002 巴西
2006 義大利
我們從後向前一一例舉:
【1930 烏拉圭】3964-1930=2034
【1934 義大利】3964-1934=2030
【1938 義大利】3964-1938=2026
【1950 烏拉圭】3964-1950=2014
【1954 西德】3964-1954=2010
【1958 巴西】3964-1958=2006
【1962 巴西】3964-1962=2002
【1966 英格蘭】3964-1966=1998
【1970 巴西】3964-1970=1994
【1974 西德】3964-1974=1990
【1978 阿根廷】3964-1978=1986
【1982 義大利】3964-1982=1982 (1982年冠軍義大利)
【1986 阿根廷】3964-1986=1978 (1978年冠軍阿根廷)
【1990 西德】3964-1990=1974 (1974年冠軍西德)
【1994 巴西】3964-1994=1970 (1970年冠軍巴西)
【1998 法國】3964-1998=1966 (1966年冠軍英格蘭)
【2002 巴西】3964-2002=1962 (1958年冠軍巴西)
【2006 義大利】3964-2006=1958 (1958年冠軍巴西)
上面按照定律的演算法分別列出了歷年比賽冠軍及相應數值的變化.3964是1982的2倍.因此以1982年為界,之後六屆世界盃冠軍有四屆符合3964定律.即1986年與1978年冠軍阿根廷、199年與1974年西德、1994年與1970年冠軍巴西、2002年與1958年冠軍巴西.
按照此定律最遠是到2034年或許還能符合此定律.但自1994年起此定律似乎被改為隔一屆符合定律.所以1998年與2006年冠軍都不是相應數字1966年與1958年的冠軍.以此規律假設本次世界盃的冠軍應該是3964-2010=1954,1954年的冠軍為西德即現在的德國.目前德國剛高奏凱歌以4:0淘汰了阿根廷.確十分的具有冠軍相.並且我們再看2014年世界盃,3964-2014=1950,1950年冠軍烏拉圭.雖然本屆比賽烏拉圭進入八強,但四強中已經被淘汰出局.其四年之後的實力難以會有太大的改變.並且本次比賽鎩羽而歸的巴西、義大利等,下屆比賽勢必會卷土再來.烏拉圭想要奪冠的可能性並不大.這也與隔一屆符合定律的大致相同.但2014年還尚早.現在談論尚不實際.但本屆比賽的冠軍會是德國嗎?這種巧合的定律真的存在嗎?
㈦ 什麼是相對論
以下對相對論的解析比較復雜,WSHIRI閣下可以只閱讀第一段,因為第一段內容比較概括與簡潔,後面的詳細解說只供選讀。
---失意的風箏
相對論(Principle of relativity)
相對論是關於時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論,主要由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創立,分為狹義相對論(特殊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一般相對論)。相對論的基本假設是光速不變原理,相對性原理和等效原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奠定了經典物理學基礎的經典力學,不適用於高速運動的物體和微觀條件下的物體。相對論解決了高速運動問題;量子力學解決了微觀亞原子條件下的問題。相對論極大的改變了人類對宇宙和自然的「常識性」觀念,提出了「同時的相對性」,「四維時空」「彎曲空間」等
愛因斯坦提出了兩條基本原理作為討論運動物體光學現象的基礎。第一個叫做相對性原理。它是說:如果坐標系K'相對於坐標系K作勻速運動而沒有轉動,則相對於這兩個坐標系所做的任何物理實驗,都不可能區分哪個是坐標系K,哪個是坐標系K′。第二個原理叫光速不變原理,它是說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是恆定的,它不依賴於發光物體的運動速度。
從表面上看,光速不變似乎與相對性原理沖突。因為按照經典力學速度的合成法則,對於K′和K這兩個做相對勻速運動的坐標系,光速應該不一樣。愛因斯坦認為,要承認這兩個原理沒有抵觸,就必須重新分析時間與空間的物理概念。
愛因斯坦發現,如果承認光速不變原理與相對性原理是相容的,那麼這兩條假設都必須摒棄。這時,對一個鍾是同時發生的事件,對另一個鍾不一定是同時的,同時性有了相對性。在兩個有相對運動的坐標系中,測量兩個特定點之間的距離得到的數值不再相等。距離也有了相對性。
如果設K坐標系中一個事件可以用三個空間坐標x、y、z和一個時間坐標t來確定,而K′坐標系中同一個事件由x′、y′、z′和t′來確定,則愛因斯坦發現,x′、y′、z′和t′可以通過一組方程由x、y、z和t求出來。兩個坐標系的相對運動速度和光速c是方程的唯一參數。這個方程最早是由洛侖茲得到的,所以稱為洛侖茲變換。
利用洛侖茲變換很容易證明,鍾會因為運動而變慢,尺在運動時要比靜止時短,速度的相加滿足一個新的法則。相對性原理也被表達為一個明確的數學條件,即在洛侖茲變換下,帶撇的空時變數x'、y'、z'、t'將代替空時變數x、y、z、t,而任何自然定律的表達式仍取與原來完全相同的形式。人們稱之為普遍的自然定律對於洛侖茲變換是協變的。這一點在我們探索普遍的自然定律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在經典物理學中,時間是絕對的。它一直充當著不同於三個空間坐標的獨立角色。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把時間與空間聯系起來了。認為物理的現實世界是各個事件組成的,每個事件由四個數來描述。這四個數就是它的時空坐標t和x、y、z,它們構成一個四維的連續空間,通常稱為閔可夫斯基四維空間。在相對論中,用四維方式來考察物理的現實世界是很自然的。狹義相對論導致的另一個重要的結果是關於質量和能量的關系。在愛因斯坦以前,物理學家一直認為質量和能量是截然不同的,它們是分別守恆的量。愛因斯坦發現,在相對論中質量與能量密不可分,兩個守恆定律結合為一個定律。他給出了一個著名的質量-能量公式:E=mc^2,其中c為光速。於是質量可以看作是它的能量的量度。計算表明,微小的質量蘊涵著巨大的能量。這個奇妙的公式為人類獲取巨大的能量,製造原子彈和氫彈以及利用原子能發電等奠定了理論基礎。
愛因斯坦於1915年進一步建立起了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性原理還僅限於兩個相對做勻速運動的坐標系,而在廣義相對論性原理中勻速運動這個限制被取消了。他引入了一個等效原理,認為我們不可能區分引力效應和非勻速運動,即非勻速運動和引力是等效的。他進而分析了光線在靠近一個行量附近穿過時會受到引力而彎折的現象,認為引力的概念本身完全不必要。可以認為行星的質量使它附近的空間變成彎曲,光線走的是最短程線。
【狹義相對論】
馬赫和休謨的哲學對愛因斯坦影響很大。馬赫認為時間和空間的量度與物質運動有關。時空的觀念是通過經驗形成的。絕對時空無論依據什麼經驗也不能把握。休謨更具體的說:空間和廣延不是別的,而是按一定次序分布的可見的對象充滿空間。而時間總是又能夠變化的對象的可覺察的變化而發現的。1905年愛因斯坦指出,邁克爾遜和莫雷實驗實際上說明關於「以太」的整個概念是多餘的,光速是不變的。而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念是錯誤的。不存在絕對靜止的參照物,時間測量也是隨參照系不同而不同的。他用光速不變和相對性原理提出了洛侖茲變換。創立了狹義相對論。
狹義相對論是建立在四維時空觀上的一個理論,因此要弄清相對論的內容,要先對相對論的時空觀有個大體了解。在數學上有各種多維空間,但目前為止,我們認識的物理世界只是四維,即三維空間加一維時間。現代微觀物理學提到的高維空間是另一層意思,只有數學意義,在此不做討論。
四維時空是構成真實世界的最低維度,我們的世界恰好是四維,至於高維真實空間,至少現在我們還無法感知。我在一個帖子上說過一個例子,一把尺子在三維空間里(不含時間)轉動,其長度不變,但旋轉它時,它的各坐標值均發生了變化,且坐標之間是有聯系的。四維時空的意義就是時間是第四維坐標,它與空間坐標是有聯系的,也就是說時空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
四維時空不僅限於此,由質能關系知,質量和能量實際是一回事,質量(或能量)並不是獨立的,而是與運動狀態相關的,比如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在四維時空里,質量(或能量)實際是四維動量的第四維分量,動量是描述物質運動的量,因此質量與運動狀態有關就是理所當然的了。在四維時空里,動量和能量實現了統一,稱為能量動量四矢。另外在四維時空里還定義了四維速度,四維加速度,四維力,電磁場方程組的四維形式等。值得一提的是,電磁場方程組的四維形式更加完美,完全統一了電和磁,電場和磁場用一個統一的電磁場張量來描述。四維時空的物理定律比三維定律要完美的多,這說明我們的世界的確是四維的。可以說至少它比牛頓力學要完美的多。至少由它的完美性,我們不能對它妄加懷疑。
相對論中,時間與空間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四維時空,能量與動量也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四維動量。這說明自然界一些看似毫不相乾的量之間可能存在深刻的聯系。在今後論及廣義相對論時我們還會看到,時空與能量動量四矢之間也存在著深刻的聯系。
狹義相對論基本原理
物質在相互作用中作永恆的運動,沒有不運動的物質,也沒有無物質的運動,由於物質是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運動的,因此,必須在物質的相互關系中描述運動,而不可能孤立的描述運動。也就是說,運動必須有一個參考物,這個參考物就是參考系。
伽利略曾經指出,運動的船與靜止的船上的運動不可區分,也就是說,當你在封閉的船艙里,與外界完全隔絕,那麼即使你擁有最發達的頭腦,最先進的儀器,也無從感知你的船是勻速運動,還是靜止。更無從感知速度的大小,因為沒有參考。比如,我們不知道我們整個宇宙的整體運動狀態,因為宇宙是封閉的。愛因斯坦將其引用,作為狹義相對論的第一個基本原理:狹義相對性原理。其內容是:慣性系之間完全等價,不可區分。
著名的麥克爾遜·莫雷實驗徹底否定了光的以太學說,得出了光與參考系無關的結論。也就是說,無論你站在地上,還是站在飛奔的火車上,測得的光速都是一樣的。這就是狹義相對論的第二個基本原理,光速不變原理。
由這兩條基本原理可以直接推導出相對論的坐標變換式,速度變換式等所有的狹義相對論內容。比如速度變幻,與傳統的法則相矛盾,但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比如一輛火車速度是10m/s,一個人在車上相對車的速度也是10m/s,地面上的人看到車上的人的速度不是20m/s,而是(20-10^(-15))m/s左右。在通常情況下,這種相對論效應完全可以忽略,但在接近光速時,這種效應明顯增大,比如,火車速度是0.99倍光速,人的速度也是0.99倍光速,那麼地面觀測者的結論不是1.98倍光速,而是0.999949倍光速。車上的人看到後面的射來的光也沒有變慢,對他來說也是光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光速是不可超越的,因為無論在那個參考系,光速都是不變的。速度變換已經被粒子物理學的無數實驗證明,是無可挑剔的。正因為光的這一獨特性質,因此被選為四維時空的唯一標尺。
相對論導出了不同慣性系之間時間進度的關系,發現運動的慣性系時間進度慢,這就是所謂的鍾慢效應。可以通俗的理解為,運動的鍾比靜止的鍾走得慢,而且,運動速度越快,鍾走的越慢,接近光速時,鍾就幾乎停止了。
由以上陳述可知,鍾慢和尺縮的原理就是時間進度有相對性。也就是說,時間進度與參考系有關。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相對論認為,絕對時間是不存在的,然而時間仍是個客觀量。比如在下期將討論的雙生子理想實驗中,哥哥乘飛船回來後是15歲,弟弟可能已經是45歲了,說明時間是相對的,但哥哥的確是活了15年,弟弟也的確認為自己活了45年,這是與參考系無關的,時間又是"絕對的"。這說明,不論物體運動狀態如何,它本身所經歷的時間是一個客觀量,是絕對的,這稱為固有時。也就是說,無論你以什麼形式運動,你都認為你喝咖啡的速度很正常,你的生活規律都沒有被打亂,但別人可能看到你喝咖啡用了100年,而從放下杯子到壽終正寢只用了一秒鍾。
時鍾佯謬或雙生子佯謬
相對論誕生後,曾經有一個令人極感興趣的疑難問題---雙生子佯謬。一對雙生子A和B,A在地球上,B乘火箭去做星際旅行,經過漫長歲月返回地球。愛因斯坦由相對論斷言,二人經歷的時間不同,重逢時B將比A年輕。許多人有疑問,認為A看B在運動,B看A也在運動,為什麼不能是A比B年輕呢?由於地球可近似為慣性系,B要經歷加速與減速過程,是變加速運動參考系,真正討論起來非常復雜,因此這個愛因斯坦早已討論清楚的問題被許多人誤認為相對論是自相矛盾的理論。如果用時空圖和世界線的概念討論此問題就簡便多了,只是要用到許多數學知識和公式。在此只是用語言來描述一種最簡單的情形。不過只用語言無法更詳細說明細節,有興趣的請參考一些相對論書籍。我們的結論是,無論在那個參考系中,B都比A年輕。
為使問題簡化,只討論這種情形,火箭經過極短時間加速到亞光速,飛行一段時間後,用極短時間掉頭,又飛行一段時間,用極短時間減速與地球相遇。這樣處理的目的是略去加速和減速造成的影響。在地球參考系中很好討論,火箭始終是動鍾,重逢時B比A年輕。在火箭參考系內,地球在勻速過程中是動鍾,時間進程比火箭內慢,但最關鍵的地方是火箭掉頭的過程。在掉頭過程中,地球由火箭後方很遠的地方經過極短的時間劃過半個圓周,到達火箭的前方很遠的地方。這是一個"超光速"過程。只是這種超光速與相對論並不矛盾,這種"超光速"並不能傳遞任何信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超光速。如果沒有這個掉頭過程,火箭與地球就不能相遇,由於不同的參考系沒有統一的時間,因此無法比較他們的年齡,只有在他們相遇時才可以比較。火箭掉頭後,B不能直接接受A的信息,因為信息傳遞需要時間。B看到的實際過程是在掉頭過程中,地球的時間進度猛地加快了。在B看來,A現實比B年輕,接著在掉頭時迅速衰老,返航時,A又比自己衰老的慢了。重逢時,自己仍比A年輕。也就是說,相對論不存在邏輯上的矛盾。
狹義相對論小結
相對論要求物理定律要在坐標變換(洛倫茲變化)下保持不變。經典電磁理論可以不加修改而納入相對論框架,而牛頓力學只在伽利略變換中形勢不變,在洛倫茲變換下原本簡潔的形式變得極為復雜。因此經典力學與要進行修改,修改後的力學體系在洛倫茲變換下形勢不變,稱為相對論力學。
狹義相對論建立以後,對物理學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並且深入到量子力學的范圍,成為研究高速粒子不可缺少的理論,而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在成功的背後,卻有兩個遺留下的原則性問題沒有解決。第一個是慣性系所引起的困難。拋棄了絕對時空後,慣性系成了無法定義的概念。我們可以說慣性系是慣性定律在其中成立的參考系。慣性定律實質一個不受外力的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然而"不受外力"是什麼意思?只能說,不受外力是指一個物體能在慣性系中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這樣,慣性系的定義就陷入了邏輯循環,這樣的定義是無用的。我們總能找到非常近似的慣性系,但宇宙中卻不存在真正的慣性系,整個理論如同建築在沙灘上一般。第二個是萬有引力引起的困難。萬有引力定律與絕對時空緊密相連,必須修正,但將其修改為洛倫茲變換下形勢不變的任何企圖都失敗了,萬有引力無法納入狹義相對論的框架。當時物理界只發現了萬有引力和電磁力兩種力,其中一種就冒出來搗亂,情況當然不會令人滿意。
愛因斯坦只用了幾個星期就建立起了狹義相對論,然而為解決這兩個困難,建立起廣義相對論卻用了整整十年時間。為解決第一個問題,愛因斯坦乾脆取消了慣性系在理論中的特殊地位,把相對性原理推廣到非慣性系。因此第一個問題轉化為非慣性系的時空結構問題。在非慣性系中遇到的第一隻攔路虎就是慣性力。在深入研究了慣性力後,提出了著名的等性原理,發現參考系問題有可能和引力問題一並解決。幾經曲折,愛因斯坦終於建立了完整的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讓所有物理學家大吃一驚,引力遠比想像中的復雜的多。至今為止愛因斯坦的場方程也只得到了為數不多的幾個確定解。它那優美的數學形式至今令物理學家們嘆為觀止。就在廣義相對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由哥本哈根學派創立並發展的量子力學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物理學家們很快發現,兩大理論並不相容,至少有一個需要修改。於是引發了那場著名的論戰:愛因斯坦VS哥本哈根學派。直到現在爭論還沒有停止,只是越來越多的物理學家更傾向量子理論。愛因斯坦為解決這一問題耗費了後半生三十年光陰卻一無所獲。不過他的工作為物理學家們指明了方向:建立包含四種作用力的超統一理論。目前學術界公認的最有希望的候選者是超弦理論與超膜理論。
【廣義相對論】
相對論問世,人們看到的結論就是:四維彎曲時空,有限無邊宇宙,引力波,引力透鏡,大爆炸宇宙學說,以及二十一世紀的主旋律--黑洞等等。這一切來的都太突然,讓人們覺得相對論神秘莫測,因此在相對論問世頭幾年,一些人揚言"全世界只有十二個人懂相對論"。甚至有人說"全世界只有兩個半人懂相對論"。更有甚者將相對論與"通靈術","招魂術"之類相提並論。其實相對論並不神秘,它是最腳踏實地的理論,是經歷了千百次實踐檢驗的真理,更不是高不可攀的。
相對論應用的幾何學並不是普通的歐幾里得幾何,而是黎曼幾何。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非歐幾何,它分為羅氏幾何與黎氏幾何兩種。黎曼從更高的角度統一了三種幾何,稱為黎曼幾何。在非歐幾何里,有很多奇怪的結論。三角形內角和不是180度,圓周率也不是3.14等等。因此在剛出台時,倍受嘲諷,被認為是最無用的理論。直到在球面幾何中發現了它的應用才受到重視。
空間如果不存在物質,時空是平直的,用歐氏幾何就足夠了。比如在狹義相對論中應用的,就是四維偽歐幾里得空間。加一個偽字是因為時間坐標前面還有個虛數單位i。當空間存在物質時,物質與時空相互作用,使時空發生了彎曲,這是就要用非歐幾何。
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發現了引力場與引力波都是以光速傳播的,否定了萬有引力定律的超距作用。當光線由恆星發出,遇到大質量天體,光線會重新匯聚,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觀測到被天體擋住的恆星。一般情況下,看到的是個環,被稱為愛因斯坦環。愛因斯坦將場方程應用到宇宙時,發現宇宙不是穩定的,它要麼膨脹要麼收縮。當時宇宙學認為,宇宙是無限的,靜止的,恆星也是無限的。於是他不惜修改場方程,加入了一個宇宙項,得到一個穩定解,提出有限無邊宇宙模型。不久哈勃發現著名的哈勃定律,提出了宇宙膨脹學說。愛因斯坦為此後悔不已,放棄了宇宙項,稱這是他一生最大的錯誤。在以後的研究中,物理學家們驚奇的發現,宇宙何止是在膨脹,簡直是在爆炸。極早期的宇宙分布在極小的尺度內,宇宙學家們需要研究粒子物理的內容來提出更全面的宇宙演化模型,而粒子物理學家需要宇宙學家們的觀測結果和理論來豐富和發展粒子物理。這樣,物理學中研究最大和最小的兩個目前最活躍的分支:粒子物理學和宇宙學竟這樣相互結合起來。就像高中物理序言中說的那樣,如同一頭怪蟒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愛因斯坦的靜態宇宙被拋棄了,但它的有限無邊宇宙模型卻是宇宙未來三種可能的命運之一,而且是最有希望的。近年來宇宙項又被重新重視起來了。黑洞問題將在今後的文章中討論。黑洞與大爆炸雖然是相對論的預言,它們的內容卻已經超出了相對論的限制,與量子力學,熱力學結合的相當緊密。今後的理論有希望在這里找到突破口。
廣義相對論基本原理
由於慣性系無法定義,愛因斯坦將相對性原理推廣到非慣性系,提出了廣義相對論的第一個原理:廣義相對性原理。其內容是,所有參考系在描述自然定律時都是等效的。這與狹義相對性原理有很大區別。在不同參考系中,一切物理定律完全等價,沒有任何描述上的區別。但在一切參考系中,這是不可能的,只能說不同參考系可以同樣有效的描述自然律。這就需要我們尋找一種更好的描述方法來適應這種要求。通過狹義相對論,很容易證明旋轉圓盤的圓周率大於3.14。因此,普通參考系應該用黎曼幾何來描述。第二個原理是光速不變原理:光速在任意參考系內都是不變的。它等效於在四維時空中光的時空點是不動的。當時空是平直的,在三維空間中光以光速直線運動,當時空彎曲時,在三維空間中光沿著彎曲的空間運動。可以說引力可使光線偏折,但不可加速光子。第三個原理是最著名的等效原理。質量有兩種,慣性質量是用來度量物體慣性大小的,起初由牛頓第二定律定義。引力質量度量物體引力荷的大小,起初由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定義。它們是互不相乾的兩個定律。慣性質量不等於電荷,甚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關系。那麼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引力荷)在牛頓力學中不應該有任何關系。然而通過當代最精密的試驗也無法發現它們之間的區別,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嚴格成比例(選擇適當系數可使它們嚴格相等)。廣義相對論將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完全相等作為等效原理的內容。慣性質量聯系著慣性力,引力質量與引力相聯系。這樣,非慣性系與引力之間也建立了聯系。那麼在引力場中的任意一點都可以引入一個很小的自由降落參考系。由於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相等,在此參考系內既不受慣性力也不受引力,可以使用狹義相對論的一切理論。初始條件相同時,等質量不等電荷的質點在同一電場中有不同的軌道,但是所有質點在同一引力場中只有唯一的軌道。等效原理使愛因斯坦認識到,引力場很可能不是時空中的外來場,而是一種幾何場,是時空本身的一種性質。由於物質的存在,原本平直的時空變成了彎曲的黎曼時空。在廣義相對論建立之初,曾有第四條原理,慣性定律:不受力(除去引力,因為引力不是真正的力)的物體做慣性運動。在黎曼時空中,就是沿著測地線運動。測地線是直線的推廣,是兩點間最短(或最長)的線,是唯一的。比如,球面的測地線是過球心的平面與球面截得的大圓的弧。但廣義相對論的場方程建立後,這一定律可由場方程導出,於是慣性定律變成了慣性定理。值得一提的是,伽利略曾認為勻速圓周運動才是慣性運動,勻速直線運動總會閉合為一個圓。這樣提出是為了解釋行星運動。他自然被牛頓力學批的體無完膚,然而相對論又將它復活了,行星做的的確是慣性運動,只是不是標準的勻速圓周而已。
螞蟻與蜜蜂的幾何學
設想有一種生活在二維面上的扁平螞蟻,因為是二維生物,所以沒有第三維感覺。如果螞蟻生活在大平面上,就從實踐中創立歐氏幾何。如果它生活在一個球面上,就會創立一種三角和大於180度,圓周率小於3.14的球面幾何學。但是,如果螞蟻生活在一個很大的球面上,當它的"科學"還不夠發達,活動范圍還不夠大,它不足以發現球面的彎曲,它生活的小塊球面近似於平面,因此它將先創立歐氏幾何學。當它的"科學技術"發展起來時,它會發現三角和大於180度,圓周率小於3.14等"實驗事實"。如果螞蟻夠聰明,它會得到結論,它們的宇宙是一個彎曲的二維空間,當它把自己的"宇宙"測量遍了時,會得出結論,它們的宇宙是封閉的(繞一圈還會回到原地),有限的,而且由於"空間"(曲面)的彎曲程度(曲率)處處相同,它們會將宇宙與自己的宇宙中的圓類比起來,認為宇宙是"圓形的"。由於沒有第三維感覺,所以它無法想像,它們的宇宙是怎樣彎曲成一個球的,更無法想像它們這個"無邊無際"的宇宙是存在於一個三維平直空間中的有限面積的球面。它們很難回答"宇宙外面是什麼"這類問題。因為,它們的宇宙是有限無邊的封閉的二維空間,很難形成"外面"這一概念。
對於螞蟻必須藉助"發達的科技"才能發現的抽象的事實,一隻蜜蜂卻可以很容易憑直觀形象的描述出來。因為蜜蜂是三維空間的生物,對於嵌在三維空間的二維曲面是"一目瞭然"的,也很容易形成球面的概念。螞蟻憑借自己的"科學技術"得到了同樣的結論,卻很不形象,是嚴格數學化的。
由此可見,並不是只有高維空間的生物才能發現低維空間的情況,聰明的螞蟻一樣可以發現球面的彎曲,並最終建立起完善的球面幾何學,其認識深度並不比蜜蜂差多少。
黎曼幾何是一個龐大的幾何公理體系,專門用於研究彎曲空間的各種性質。球面幾何只是它極小的一個分支。它不僅可用於研究球面,橢圓面,雙曲面等二維曲面,還可用於高維彎曲空間的研究。它是廣義相對論最重要的數學工具。黎曼在建立黎曼幾何時曾預言,真實的宇宙可能是彎曲的,物質的存在就是空間彎曲的原因。這實際上就是廣義相對論的核心內容。只是當時黎曼沒有像愛因斯坦那樣豐富的物理學知識,因此無法建立廣義相對論。
廣義相對論的實驗驗證
愛因斯坦在建立廣義相對論時,就提出了三個實驗,並很快就得到了驗證:(1)引力紅移(2)光線偏折(3)水星近日點進動。直到最近才增加了第四個驗證:(4)雷達回波的時間延遲。
(1)引力紅移:廣義相對論證明,引力勢低的地方固有時間的流逝速度慢。也就是說離天體越近,時間越慢。這樣,天體表面原子發出的光周期變長,由於光速不變,相應的頻率變小,在光譜中向紅光方向移動,稱為引力紅移。宇宙中有很多緻密的天體,可以測量它們發出的光的頻率,並與地球的相應原子發出的光作比較,發現紅移量與相對論語言一致。60年代初,人們在地球引力場中利用伽瑪射線的無反沖共振吸收效應(穆斯堡爾效應)測量了光垂直傳播22。5M產生的紅移,結果與相對論預言一致。
(2)光線偏折:如果按光的波動說,光在引力場中不應該有任何偏折,按半經典式的"量子論加牛頓引力論"的混合產物,用普朗克公式E=hr和質能公式E=MC^2求出光子的質量,再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得到的太陽附近的光的偏折角是0.87秒,按廣義相對論計算的偏折角是1.75秒,為上述角度的兩倍。1919年,一戰剛結束,英國科學家愛丁頓派出兩支考察隊,利用日食的機會觀測,觀測的結果約為1.7秒,剛好在相對論實驗誤差范圍之內。引起誤差的主要原因是太陽大氣對光線的偏折。最近依靠射電望遠鏡可以觀測類星體的電波在太陽引力場中的偏折,不必等待日食這種稀有機會。精密測量進一步證實了相對論的結論。
(3)水星近日點的進動:天文觀測記錄了水星近日點每百年移動5600秒,人們考慮了各種因素,根據牛頓理論只能解釋其中的5557秒,只剩43秒無法解釋。廣義相對論的計算結果與萬有引力定律(平方反比定律)有所偏差,這一偏差剛好使水星的近日點每百年移動43秒。
(4)雷達回波實驗:從地球向行星發射雷達信號,接收行星反射的信號,測量信號往返的時間,來檢驗空間是否彎曲(檢驗三角形內角和)60年代,美國物理學家克服重重困難做成了此實驗,結果與相對論預言相符。
㈧ 1982軸心定律的十六大魔咒
如果有人對德國世界盃還有一些記憶的話,那麼那些漂亮的進球並不是最應該銘記的東西。在這個並不算神秘的國度,卻極其詭異地破解了眾多由來已久的世界盃魔咒。這些幾十年來,被坊間流傳的公式和數據,幾乎就在這短短的一個月間被輕易瓦解。
但這並不能阻止世界盃魔幻的舞步,它就像一個怪圈,纏繞在每個人的心上。在這項無法用定理來詮釋的運動中,卻暗含眾多的規律,雖然我們很難將其證實或證偽,但既然這些奇妙的數字以此為樂,我們也不妨如此。 1978年、1986年的冠軍是阿根廷,1978+1986=3964 。
1974年、1990年的冠軍分別是前西德和德國,1974+1990=3964
1970年、1994年的冠軍是巴西,1970+1994=3964
1966年的冠軍是英格蘭、1998年的冠軍是法國,1966+1998=3964
1962年、2002年的冠軍是巴西,1962+2002=3964
依此,2006年的世界盃冠軍應該是:3964-2006=1958年的冠軍巴西,但2006年冠軍是義大利,這條著名的公式告破。 (2010年足球先生與金球獎合並為國際足球聯合會金球獎)
誰當選了歐洲足球先生,他所代表的國家隊就無法在次年舉行的世界盃中奪冠!此前各屆莫不靈驗!1993年歐洲足球先生是義大利的羅巴喬,次年雖然義大利和巴西進入決賽,巴喬卻射失點球,把冠軍拱手讓給巴西;1997年是羅納爾多,次年巴西雖然也進入決賽,卻輸給法國隊。2001年的歐文甚至沒有把英格蘭帶入決賽,就遺憾地離開了世界盃。2005年的歐洲足球先生小羅在2006年的世界盃中發揮失常,巴西隊淘汰賽即遇阻;2009年的歐洲足球先生是梅西,2010南非世界盃1/4決賽中,德國隊以4:0的比分橫掃阿根廷。2013年C羅獲得這一榮譽,2014巴西世界盃D組首戰德國4:0戰勝葡萄牙,C羅領銜的葡萄牙小組出局 德國點球不敗英格蘭點球不勝
德國隊在1982年的世界盃上點球大戰擊敗了法國隊,1986年世界盃點球大戰淘汰墨西哥,1990年將英格蘭送回家。2006年又點球大戰送走了阿根廷隊。鋼鐵德國點球不敗。而英格蘭在1990年世界盃半決賽中點球負於聯邦德國,1998年世界盃1/8決賽點球負於阿根廷,2006年世界盃1/4決賽點球負於葡萄牙,逢點必輸。 除了少數幾屆的冠軍(如1970年的巴西)外,歷屆世界盃上,賽前被一致看好的奪冠熱門都與冠軍無緣。1990年的阿根廷盡管擁有了像馬拉多納和卡尼吉亞這樣的天才,並進入了決賽,可冠軍最終還是被聯邦德國奪得。同樣,1994年的巴西和義大利並不被看好,卻最終雙雙進入決賽。1998年的巴西、2002年的法國和阿根廷、2006年的巴西全都折戟沉沙。此定律被2010南非世界盃的大熱門西班牙和2014大熱門德國破解,但這兩屆世界盃另一大熱巴西卻深受其害,於2010年倒在1/8決賽1:2不敵荷蘭,2014在半決賽中以1:7的驚天比分輸給德國
㈨ 世界盃十大宿命定律都是啥
(ZT)世界盃十大宿命:雙杯王必霉 英格蘭魔咒最多
京華時報
魔幻06豪門續寫10宿命:雙杯王必霉英格蘭魔咒最多
翻開76年的世界盃歷史,會發現一些奇妙的巧合,雖然這對一些球隊來說意味著苦澀,但對於球迷來說,它就像帶有魔法的水晶球,帶來無限的遐想和推測。從那些古老的神話中可以追溯文明的起源,從這神秘的魔咒中可以探知綠茵豪門的恩怨。
冠軍杯煞
歷史上凡在前一年歐洲冠軍聯賽奪冠球隊所屬足協的代表隊,均不能在次年的世界盃賽上問鼎桂冠。去年的歐洲冠軍杯冠軍是利物浦,英格蘭再次止步於八強。而且在世界盃歷史上尚無一支冠軍球隊的主教練是外籍教練,執教英格蘭隊的埃里克森倒下了,就看金牌教練斯科拉里能否打破這一宿命。
金球獎黑
自從1956年歐洲足球先生開始評選以來,一個巧合的現象延續至今:凡是應屆的金球獎得主,他所在的球隊都無法在接下來的世界盃上奪冠。另外值得留意的是,除了1986年世界盃之外,在世界盃淘汰賽階段擊敗歐洲足球先生所在隊的球隊,都能奪得最後的冠軍。今年的歐洲足球先生是小羅納爾多,巴西0比1負於法國,16年來首次止步於八強。
雙杯王霉
凡是在世界盃前那一屆美洲杯或聯合會杯中奪冠的球隊就肯定無緣世界盃冠軍,這一定律至今命中率為100%,且時間跨度超長。世界盃誕生於1930年,1929年美洲杯冠軍阿根廷隊就在首屆世界盃決賽中敗給了烏拉圭隊,從此開始的70多年中,美洲杯冠軍無一能在隨後的世界盃中奪冠。巴西隊在1958年至1970年三奪世界盃的12年裡,他們始終沒有在美洲杯賽上有過出色的表現。2001年美洲杯冠軍哥倫比亞隊甚至未能進入2002年世界盃決賽階段。聯合會杯的歷史較短,算上其前身法赫德國王杯也不過14年歷史,但阿根廷隊(1992年)、巴西隊(1997年)和法國隊(2001年)這3個冠軍得主均無緣隨後的世界盃的冠軍。分別獲得了2004年美洲杯冠軍和2005年聯合會杯冠軍的巴西本屆世界盃也提前倒下了。
水土不服
「水土不服」的現象在歷屆世界盃冠軍身上有非常明顯的體現。迄今為止的18屆世界盃冠軍中,歐洲冠軍從來沒有在歐陸之外的地方登頂過,而南美球隊除了巴西隊在1958年的瑞典奪冠以外,其餘球隊均未能在歐陸奪冠。本屆世界盃4強全部來自歐洲,這條規律依然生效。
荷蘭試金
號稱「無冕之王」的荷蘭隊在最近30多年的世界盃賽場上主宰著這樣一條規律:凡是在淘汰賽階段能擊敗他們的球隊就能奪冠———例如1974年的前西德隊、1978年的阿根廷隊、1990年的前西德隊、1994年的巴西隊,這些當屆冠軍隊都在決賽或淘汰賽階段擊敗過荷蘭隊。另外,要使這一規律「生效」,還必須在120分鍾內就完成擊敗荷蘭隊的任務。1998年世界盃半決賽,巴西隊通過「點球大戰」戰勝了荷蘭隊,但巴西隊未能笑到最後。
本屆世界盃,葡萄牙在1/8決賽中1比0擊敗荷蘭,他們或許是這一魔咒的又一受益者。
亞洲保駕
世界盃近20年來出現了又一個巧合的現象:歷屆冠軍在小組賽中都會和一支來自亞洲板塊的球隊同分一組。1986年,冠軍得主阿根廷隊在小組賽中擊敗了韓國隊;1990年,前西德隊在小組賽中以5比1橫掃阿聯酋隊;1998年,法國隊在沙特隊身上取得了4個進球;2002年,巴西隊也以4球擊敗了中國隊。唯一的「例外」是1994年,不過那一年和巴西隊同組的俄羅斯隊,其70%的領土版圖都在亞洲范圍內。本屆世界盃8個小組中,巴西隊、法國隊、西班牙隊和葡萄牙隊4支一流強隊均與亞洲球隊交鋒,現在法國和葡萄牙還有希望奪冠。
英格蘭霉運多
英格蘭身上背負的魔咒最多。38年來,英格蘭人從沒戰勝過瑞典。本屆世界盃,英格蘭一度非常接近勝利,但在補時階段,拉爾森的射門鬼使神差地讓英格蘭人不勝瑞典的紀錄增加到了12場。
英格蘭還很懼怕葡萄牙,盡管在1998年的友誼賽上,英格蘭3比0大勝葡萄牙,但在大賽上,葡萄牙人是英格蘭人的剋星。除了本次把英格蘭擋在四強門外,在2000和2004兩屆歐洲杯上,葡萄牙一次在小組賽3比2力克英格蘭,一次點球大戰淘汰了英格蘭。再往前追溯,1986年的世界盃小組賽,葡萄牙首戰也是1比0戰勝英格蘭。
英格蘭同樣沒有打破在世界盃逢點球必敗的宿命,在世界盃上,英格蘭人共罰點球31個,丟了10個。與之相反的是德國人,在世界盃上點球全勝,28次點球罰中26個。
巴西最懼法國
本屆1/4決賽法國淘汰巴西之後,巴西隊在與法國最近5次的交鋒戰績僅為2平3負,在2001年的聯合會杯半決賽上,法國隊就以2比1淘汰了巴西,而最令巴西人難忘的,恐怕還是1998年世界盃決賽那次0比3。此外,在1986年的世界盃1/4決賽在點球大戰中,濟科和蘇格拉底相繼失手,而法國隊憑借費爾南德斯的一錘定音,最終淘汰了巴西人。
德軍善擒海盜
與英格蘭不勝瑞典相比,瑞典人不勝德國的年頭更長———48年。本屆世界盃的相遇依然延續了宿命,在1/8決賽中,北歐海盜在德國人面前找不到任何的機會。當然,以此次瑞典隊的實力,想把東道主擋在八強之外確實沒有機會。
葡萄硌倒荷蘭
對於荷蘭來說,葡萄牙是他們的「苦手」,他們上一次戰勝葡萄牙要追溯到1991年10月16日的歐洲杯預選賽,連同此次世界盃被淘汰,15年中,兩隊8次交鋒,荷蘭人3平5負,葡萄牙隊成了他們的最大剋星。
㈩ 誰知道世界盃歷史上的3964定律
就是一個球隊兩個冠軍年份加起來等於3964
著名的3964公式
1978年、1986年的冠軍是阿根廷,1978+1986=3964。
1974年、1990年的冠軍分別是前西德和德國,1974+1990=3964
1970年、1994年的冠軍是巴西,1970+1994=3964
1966年、1998年的冠軍是法國,1966+1998=3964
1962年、2002年的冠軍是巴西,1962+2002=3964
依此,2006年的世界盃冠軍應該是:3964-2006=1958年的冠軍巴西,但2006年冠軍是義大利,這條著名的公式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