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巴西什麼時候要遷都啊
歷史上,巴西曾先後在薩爾瓦多和里約熱內盧兩個海濱城市建都。為開發 內地,巴西決定遷都內地。I960年,一座現代化的都市——巴西利亞(Brasilia) 在巴西內地國家中心平地上建成。同年4月21日,巴西首都從里約熱內盧遷至 巴西利亞。將首都由沿海遷至內地這一舉豬正式宣告了巴西的獨立,加快了內 地的開發。
Ⅱ 巴西的首都(以前和現在的)
1549年至1763年,巴西首都是薩爾瓦多;1763至1960年巴西的首都是:里約熱內盧;1960年至今,巴西首都為巴西利亞。
第一個首都是東北部城市薩爾瓦多(1549~1763年)。最早的殖民地身份讓巴西成為宗主國葡萄牙積累財富的大本營。那時巴西以種植園經濟為主,從非洲販賣過來的大批黑奴集中在東北部,薩爾瓦多就成了首都。
第二個首都是位於南部沿海里約熱內盧(1763~1960年),是種植園經濟逐漸衰敗,貿易為經濟主打階段的產物;而當東南部經濟已經發展成熟,政府又將目光轉向未開發的中部、西部和北部,建設巴西利亞城。
第三個首都是巴西利亞(1960年~至今),為了加強對內陸地區的管理和控制,同時緩解里約熱內盧嚴重的大城市病,1956年時任巴西總統庫比契確定「在中西部戈亞斯州劃出一片152平方公里的荒地建設新首都」,命名「巴西利亞」。
巴西利亞氣候宜人,四季如春,大片大片的綠地和環城挖掘、水域寬闊的人工湖成為都市一景,這里人均綠地100平方米,是世界上綠地最多的都市。它的發展一直受到政府嚴格的控制,城內各行各業均有自己的「安置區」,銀行區、旅館區、商業區、游樂區、住宅區都有固定的區位。
(2)巴西什麼時候搬遷的擴展閱讀
早於1930年代,巴西政府已著手討論有遷移首都的問題。1955年新上任的總統庫柏契克還大力推行建設新首都。盡管有很多意見認為這只是基於選舉作的舉動,庫柏契克仍最終於1960年4月21日,成功把首都搬入巴西利亞。里約熱內盧乃降格為一個普通城市。
1960年4月21日,新首都舉行開幕儀式,庫比契克在任期內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之後巴西在10年內就完成了整個政府的搬遷。這座嶄新的城市也以其獨特的設計思想和建築理念,成為城市規劃史上的里程碑,在1987年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是最年輕的「世界文化遺產城市」。
Ⅲ 巴西首都搬遷的主要原因
南美大國巴西幅員遼闊,經濟形態比較復雜。東南部和南部地區經濟較為發達,東北部和西北部地區經濟發展長期大大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為此,巴西政府多年來努力開發落後地區,取得了一些成果。據巴西國家地理統計局公布的材料,中西部和北部地區占巴西全國面積的64%,人口佔全國人口的13.8%,但其經濟在巴西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僅為9.7%。地區經濟發展失衡導致巴西地區經濟布局和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貧富差距拉大。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上世紀50年代以來,巴西政府首先在落後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區興建大中城市,通過城市化來促進落後地區的工業化水平。1960年,巴西政府將首都從里約熱內盧遷至巴西利亞,斥巨資在中部高原上建造了一座現代化都市。新首都巴西利亞的建立,推動了中西部地區的開發。在北部地區,巴西政府設置了馬瑙斯自由貿易區,提供各種優惠政策,以吸引國內外投資,從而使馬瑙斯成為巴西最重要的貿易集散地,並帶動了整個亞馬孫地區的開發。此外,巴西成立了「亞馬孫經濟開發計劃管理局」和「東北部開發管理局」等專門機構,負責對落後地區的開發。同時,巴西還成立了「東北銀行」,從財政上對落後地區給予支持。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巴西政府也盡量採取向西北部地區傾斜的方針。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巴西已建立了以巴西利亞和馬瑙斯為中心的交通網路,使邊遠地區的交通狀況大為改觀。同時,巴西政府積極開發水利資源,在亞馬孫地區建造了總裝機容量800萬千瓦的圖庫魯伊水電站,為落後地區的發展提供了電力資源。
近年來,巴西政府還通過提供優惠稅收和投資政策,引導民營企業增加在西北部和東北部落後地區的投資。1996年底,巴西政府出台一項政策性措施,對於前往西北部和東北部投資的外國汽車廠商提供大幅減稅優惠,使巴西汽車工業的重心逐漸從東南部轉向中西部地區。此外,巴西落後地區的地方政府也紛紛向投資者提供各種便利條件,包括改善基礎設施、減免土地使用費、參與新建企業股份等。
巴西政府鼓勵紡織、製鞋等傳統工業將企業轉設在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巴西政府還在東北部地區積極發展無污染有機農業,力爭在本世紀初將這一地區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無污染農業出口基地,目前已經取得成效。提高勞動者素質是開發落後地區的重要環節。為此,巴西政府近年來投資7億美元成立了東北部教育基金,幫助落後地區培養教師,免費發放教科書,並於1996年啟動「遠距離教學計劃」,通過電視衛星向偏遠地區播放教學節目,使落後地區的文盲率大大降低。
盡管巴西在開發落後地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開發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偏差和失誤。比如地方政府為吸引投資在減免稅收的政策上相互競爭,開展所謂「州際減稅戰」,造成地方稅收大量流失,地方財政虧損轉嫁給中央政府,成為巴西聯邦政府出現巨額財政赤字的重要原因之一。實際上,要真正解決地區經濟發展失衡問題和縮小落後地區同發達地區的經濟差距,巴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Ⅳ 巴西為何要把首都從繁華都市遷至內陸高原
巴西之所以會遷首都,那是因為原來的首都里約熱內盧,它的城市化水平過高,造成了人口壓力太多,因此帶來了許多的問題,比如說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社會民生問題。因此為了能夠緩解這種城市壓力,巴西政府決定將首都從里約熱內盧搬往巴斯利亞。後來的事實證明,巴西當時這個決定是非常正確的,因為這樣做一來可以緩解了巴西人口分布不均的問題,同時提高了內陸經濟的一種發展,也讓巴西人民的生活得到了一種改善。
而巴西利亞相對於里約熱內盧來說,它位於巴西的內陸地區,雖然說位於高原上,但是它的整個地形地勢都是比較平坦的,這有利於建造一個新的層次,同時巴西利亞附近水陸資源非常的豐富,無論是降水還是其他的,自然資源都比較充足,這有利於為人們的生活提供大量的物質保障,因此在前往巴西利亞之後,巴西的經濟又更上了一層樓。
Ⅳ 巴西的首都在什麼時候由里約熱內盧改為巴西利亞的
巴西:從里約熱內盧到巴西利亞
拉美第一大國巴西歷史上南富北窮,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早在1822年,就有人倡議把首都從南部濱海的繁華城市裡約熱內盧遷往內地。1956年,巴西政府在中西部戈亞斯州一片荒原上選中新都地址,定名為巴西利亞。1960年4月,巴西首都正式遷往巴西利亞。遷都後,巴西以首都為基地,探索出一條在稀樹草原上科技興農的新路子,不僅改變了南北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也促進了全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巴西利亞也發展成為一個擁有200餘萬居民的世界名城。
巴西的舊都里約熱內盧是南美洲最大都市之一,也是享譽全球的國際大都市,但其位置偏居東南一隅。1950年前後,巴西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都集中在里約熱內盧周圍不到全國11%的地域內,而廣闊的中西部和北部亞馬遜地區發展長期滯後,雖然物產豐富,但交通不便,人煙稀少。這樣就有所謂「兩個巴西」的存在:一個是先進的沿海巴西,集中在東南部的狹長地帶,其現代化程度堪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一個是荒涼落後的內陸巴西,是全國的「低谷地帶」。
1956年上台的庫比契克政府雄心勃勃,決心完成遷都的「百年大計」,以盡快克服容易引起國家分裂的嚴重失衡狀態。在不到4 年的時間內,克服重重困難和多方壓力,在人跡罕至的巴西高原中部建起一座頗具特色的新都,1960年4 月21日舉行了舉世矚目的遷都大典。隨後幾十年間,巨大的區域失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減弱。僅巴西利亞至貝倫的公路開通以後,沿線即由10萬人猛增至200 萬人,巴西政府從1940年就倡導的「西進」運動,直到實施遷都戰略後才真正發生了效應。遷都後,原首都里約熱內盧「文化之都」的形象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加強了。現在,巴西利亞、里約熱內盧、聖保羅三地分別承擔巴西政治、文化、經濟方面的中心職能,各司其職,各具特色。
Ⅵ 為什麼巴西首都由原來的沿海第一大城市裡約,搬遷到當時還是雨林一片的巴西利亞
巴西的最大城市是聖保羅而並非里約熱內盧,而且巴西利亞屬於熱帶草原地區,並沒有什麼雨林。在巴西利亞之前,巴西曾經定都東北部的薩爾瓦多與東南沿海的里約熱內盧,這兩座城市都位於海濱。上世紀中期,巴西將都城從沿海的里約遷往內陸的新城巴西利亞
而巴西遷都的原因無非三點:
第一,東南沿海城市與人口過度集中,出現眾多城市病,壓力巨大;
第二,內陸地廣人稀資源豐富,但開發不足。
第三,相對於里約熱內盧,巴西利亞氣候更宜人而且也更加安全
巴西擁有世界第五大的面積,超過850萬,總人口過2億。整個巴西主要分成亞馬孫平原與巴西高原兩大部分,熱帶雨林密布的亞馬孫平原占據整個巴西的三分之一,而屬於熱帶草原氣候的巴西高原占據巴西約60%。
Ⅶ 巴西首都搬遷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首都其實並不一定要設在一個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大城市,事實上,不少國家都寧願把首都設在規模較小的城市,以便讓首都功能更好地發揮,而不受大城市病的影響。
這樣的國家有很多,比如美國,最大的城市是紐約,次大的城市則是洛杉磯。可這兩座城市,都不是美國的首都,真正的首都在華盛頓,如果按照人口排名的話,在美國只能排第十九。同樣情況的還有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首都都不是最大或者次大城市。所以說,把首都設在小城,在這個世界上並不奇怪,也不算小眾。
巴西人想換首都的念頭由來已久,最終敲定,卻用了一百多年,盡管里約熱內盧做了巴西近兩百年的首都,但實際上,巴西人早就想把它給換掉了。
早在1822年,也就是巴西正式從宗主國葡萄牙獨立出來的時候,有著「巴西國父」美譽的巴西著名政治家若澤·博尼法西奧·德·安德拉達·席爾瓦就曾提出過這個問題,他經常對身邊的人說:「里約熱內盧好像太熱鬧了吧,我覺得咱們應該換個首都。」連建國元勛都這樣講,可見想換首都的念頭,在巴西一直都不小眾。
最開始,巴西人想換首都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覺得里約熱內盧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實在是變得太擁擠了。當然了,當時里約的人口遠沒有現在多,但以那時候的城市管理水平以及科技實力,里約當時的「大城市病」未必會比現在輕,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巴西人總想著換個首都了。但是換都的念頭,卻一直都停留在紙面上,從巴西獨立算起,到1960年巴西利亞被正式確定為首都,中間歷時138年之久。
Ⅷ 巴西首都為什麼由里約熱內盧遷往巴西利亞
1、環境因素:原首都里約熱內盧由於過度城市化,城市規模過大,產生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不利於城市的繼續發展。遷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里約熱內盧的城市環境問題。
2、經濟和政治因素:巴西的經濟集中於東南沿海地區,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緩慢,遷都有利於促進廣大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3、氣候因素:原首都所在的東南沿海地區氣候濕熱,巴西利亞地處巴西高原中部,氣候分為干濕兩季,濕季從9月至4月,乾季從每年5月至8月。干濕兩季分別明顯,早晚溫差也較大,年平均氣溫19度。
(8)巴西什麼時候搬遷的擴展閱讀:
巴西利亞是當今世界最年輕而漂亮的首都,模式與澳大利亞的新都堪培拉相似,都是從沿海大城市遷都到內陸草原,都是圍繞人工湖展開的城市,都是園林化的綠色城市,都是職能單一的政治中心。
巴西利亞人特別重視城市環境建設、管理和保護。政府明文規定,只許建設無污染的小工業,住宅不許建在辦公區內,大商場只能建在商業區,公寓樓不得超過6層,湖濱只許建兩層以下的別墅式住宅。這些規定,貫徹始終,從而保持了城市風格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全市60%的面積是綠地,城南6千米長的人工防護林帶,新都土地雖屬紅色沙壤,旱風季節里也不見沙塵飛揚的現象。城建法律規定,沒有綠化設計的工程不得施工,周圍裸露的空地必須有綠色覆蓋方能驗收。
因此,建築物落成之日,草坪、花圃、樹木已經出現在你面前。每個「方街」都由一條由灌木牆、小花園和草坪組成的綠化帶環繞;街道兩旁綠樹成蔭;廣場、建築物門前、私人庭院,到處是花草樹木。整個城市就是一座大園林。
市政府有一支龐大的專業管理隊伍,負責公共綠化的培植和澆灌,這方面的預算占市政開支的第一位。每年春天都開展全民植樹活動,苗木由政府免費提供。
里約熱內盧(葡萄牙語:Rio de Janeiro,意即「一月的河」),簡稱里約(Rio),曾經是巴西首都(1763-1960年),位於巴西東南部沿海地區,東南瀕臨大西洋,海岸線長636公里。里約熱內盧屬於熱帶草原氣候,終年高溫,氣溫年、日較差都小,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里約熱內盧是巴西乃至南美的重要門戶,同時也是巴西及南美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素以巴西重要交通樞紐和信息通訊、旅遊、文化、金融和保險中心而聞名。里約熱內盧是巴西第二大工業基地。市境內的里約熱內盧港是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里約熱內盧基督像是該市的標志,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
里約熱內盧也是巴西聯邦共和國的第二大城市,僅次於聖保羅,又被稱為巴西聯邦共和國的第二首都,擁有全國最大進口港、是全國經濟中心,同時也是全國重要的交通中心。
背山面水,港灣優良。工業主要有紡織、印刷、汽車等,有七百多家銀行和最大的股票交易所;有世界最大的馬拉卡納球場。海濱風景優美,為南美洲著名旅遊勝地。
巴西利亞 網路
里約熱內盧 網路
Ⅸ 世界上有哪些國家遷過首都
首都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了,比如我們用「北京」指代中國,用「倫敦」、「巴黎」指代英國和法國等,所以,首都擔負著「國家形象」的重任,說它是一國象徵也不過分。有了這樣的身份按說應該穩定才對,事實上,大多數國家的首都是很穩定的,遷都只是出於無奈。然而,從18世紀末到今天的200多年裡,全世界相繼有1/3的國家遷了都,這些現象的背後隱藏著近現代首都在發展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本文作者掌握著豐富翔實的資料,把近現代涌現出的遷都現象作了巡禮式的介紹,既有正史又有軼事,閱讀中我們會有窺探一國家務事的感覺。本來嘛,給首都搬家就是一件棘手的家務事。
從18世紀末到今天的200多年裡,世界歷史發生了諸多變化,世界經濟在飛速變革,人群與人群、國家與國家的關系也隨著戰爭的消長而變幻莫測。在這個動盪的背景之下,我們對任何事都不能抱有足夠的信心認為它永固不變,比如說一個國家的首都。如果把國家視為一個生命體,首都就相當於神經中樞,在任何時候,首都都是國家最重要的地點,她的興衰反映了國家的命運,內外戰爭中首都被攻佔,往往代表著政權的更替,甚至國家的滅亡。所以,首都應該是穩定的,正如大多數首都所表現的那樣,一旦確定,就生根發芽,直到成為一國的象徵。
但是首都搬遷的事古今中外都有發生,在個別國家的某個時期,遷都之舉還頻繁進行。比如日本,在公元6世紀末到8世紀末的200年間曾七遷其都,平均28年搬一次家。歷史上一些大帝國在開疆拓土、攻城略地的過程中,也會隨著形勢的發展而遷都——既為了鞏固已得到的戰爭成果,也為了建立突襲性的前進基地。這些,我們暫且不談。單說近現代世界各國已經或正在發生的遷都,就已經讓我們眼花繚亂了。
本文所說的「近現代」,把時間的上限基本定在18世紀末,時間的下限,則至當前。
在這期間,全世界發生過遷都的國家共有61個,將近現有國家總數(194個)的三分之一。這還僅僅就國家的「個數」而論,假若按這些國家的面積和人口——分別佔五大洲面積總和的71%與人口總和的74%,比值就高得多了。可見遷都影響非常廣闊,是牽動全世界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大動作。
把首都遷向國土的中央
近現代遷都的國家,雖然在遷都的動機與設想上各有不同,但有一點幾乎是一致的,那就是「內遷」。
中國有「擇天下之中而王」的說法,這個「中」指的是交通的中心。在古代,國家的交通中心往往位於國土內部四通八達的一個地方,顯然,首都定在這里有利於上情下達,也有利於把各地資源匯集過來。所以,自古以來,世界上多數國家都會把首都放在國境的內部,然而,由於歷史的原因,也有不少國家的首都位於海岸線或國境線上,但是,一旦政治情況發生變化了,它們就會把首都向國境內部遷移。
但並不是說從來沒發生過首都外遷的事情。比如俄羅斯18世紀初把首都從莫斯科外遷到聖彼得堡,日本19世紀中把首都從京都外遷到江戶(即今東京),然而這類首都外遷的事後來再沒有發生過。
近現代各國首都的內遷,是指從沿海遷向內陸,或從邊境移向內地。
奈及利亞的首都內遷阿布賈,主要是為了加強中央政府與國內各地區的聯系,均衡內地與沿海的經濟發展,減輕原首都拉各斯人口過度密集的壓力;坦尚尼亞的新首都多多馬,位於國境中部,與全國各行政區的距離幾乎相等,交通便捷,既有利於中央政府的政治運作,又便於促進和推動地區間經濟的均衡發展。
所以說,首都內遷,是為了找到一個更利於全國各地經濟發展的地理位置——要麼彌補原首都位置過於偏遠的不足,要麼分散原首都的人口和環境壓力,從全國的范圍內找一個新的重心,用來平衡各地的經濟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講,首都就像銀河系的軸心,它遷到哪裡,全國各地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重心就會偏向哪裡,它的位置,決定了國家各方面的布局。
因此,遷都對於國家來說是一件綱舉目張的事,目的就是以後不再遷都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每個國家在遷都之前都要做大量調研工作,尋找最適合建都的地點。在這個過程中,多數國家會普遍徵求社會各個階層的意見,有的國家,甚至出現過要求舉行全民公決的呼聲。
首都內遷的地點,大多是(或靠近)該國的地理中心,非洲的奈及利亞、象牙海岸與坦尚尼亞的新首都就有這個特點。
而且,新首都的海拔大多比較高,從而具備了一系列天然優點:氣候溫和,溫差小,降水適中等。如坦尚尼亞的新首都多多馬位於國境中部的高原東側,海拔1136米,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22℃,年降水量600毫米。巴西的新首都巴西利亞,位於巴西高原中部,海拔1000米,氣候乾燥、溫和,年平均氣溫27℃,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再如馬拉維的新首都利隆圭,位於中央高原上,海拔1134米,受附近的馬拉維湖的調節,幾乎是四季如春。
巴基斯坦從1947年8月15日起成為英聯邦的一個自治領,這個新國家獨立之初就面臨定都的重大抉擇。當時印巴剛剛實現分治,巴基斯坦衡量自己各省的條件,多數都不利於奠都其間,比如西北邊境省偏處邊遠山區,交通不便,經濟、文化相對落後;俾路支省自然條件差,經濟、文化水平低;旁遮普省雖然富裕,地理地位居中,但教派矛盾突出,它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拉合爾,與印度過於接近;東巴基斯坦省與國家的主體部分隔離,聯系極其不便,等於孤懸一方。總括看來,這些省份都不具備建都的應有條件。惟獨信德省的卡拉奇,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利,國際往來便捷,又是全國第一大城市,有自然形成的號召力。加之信德省政府明確表示,願意聯邦把首都設在本省,並且很快正式提出建都卡拉奇的建議。事實上,當時也只有信德省有能力、有條件承擔建都的任務。
建都卡拉奇的重大決策,就這樣確定下來。1948年7月23日,巴基斯坦政府頒布了有關法令,正式宣布卡拉奇為憲法首都。從定都開始到1959年9月,共有6任總督或總統和7任總理在卡拉奇供職。在這里展開了一系列政治活動:推動了各級行政機構的建立,鞏固了國防,安置了數百萬難民,為經濟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但巴基斯坦在卡拉奇設都,也存在許多難題:首先是人口壓力大,基礎設施建設滿足不了人口日益增長的需要。1941年,卡拉奇人口僅40萬左右,獨立後人口猛增,1950年就已超過百萬。隨著人口壓力越來越大,住房、就業、衛生、交通乃至食品等問題愈益嚴重;其次,大量生活必需的水和食品需從外地調入,既難於滿足人口需要,又增加了交通運輸的壓力;第三,中央政府的設置,加重了卡拉奇的負擔,無形中限制了它作為進出口中心和國際海運樞紐等優勢的發揮;第四,卡拉奇商業氣息濃烈,整日人聲鼎沸,市況嘈雜,不利於政府日常工作的進行;第五,氣候炎熱、疾病多發,政府工作人員每年必須到氣候宜人的地方休假,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財政開支;第六,外省人與當地人齟齬不斷、中央政府和信德省政府之間也矛盾重重,在卡拉奇的歸屬問題上,中央政府和信德省政府之間的爭執尤其尖銳。制憲會議決定將卡拉奇從信德省劃出,組建為直屬中央的單獨的行政區域,信德省穆斯林聯盟理事會反對;經過反復協商,信德省當局作出讓步,將省的首府遷至海得拉巴。但在房屋交接、難民安置、信德省議會補缺選舉等問題上分歧猶在;第七,卡拉奇瀕臨阿拉伯海,作為首都,易於遭到攻擊,安全性差。
所有這些不利因素,都使得巴政府必須就首都所在,作出新的統籌安排。
1959年初,巴總統下令組織了有氣象、鐵路、水利、電力、農業等方面的官員和專家參加的委員會,對首都問題進行詳細的考察和論證,同年7月15日,正式發表了委員會起草的報告,明確認為不惟卡拉奇不宜作為首都,全國也沒有其他哪一座現成的城市可改建為首都。只有另起爐灶,平地起家,從頭建立一個嶄新的首都,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建都問題。國家批准了這個報告,並且立即開展新首都的選址工作。最後選在旁遮普省最北端、拉瓦爾品第附近的波特瓦爾地區營建新都。
這個地區位於波特瓦爾高原西北部,地勢起伏有致,在海拔503-610米之間,北有海拔1500米的馬爾格拉山為屏障,西部有淺丘偎依,東南部是林木繁茂的開闊地,小溪和河流縱橫交錯,為城市生活和農業提供了充足水源;基本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一年有干、雨兩季,平均年降水1143毫米,附近山上還會有雪,氣溫遠較卡拉奇適宜;自然資源豐富,有建築用的大理石礦,土地肥沃,糧食和蔬菜供應充足;公路和航運設施齊備,土地徵用費用低廉。
1959年9月,制訂新都建設規劃的聯邦首都委員會成立,包括了地形、地質、氣候、供水、通訊、電力、衛生、人口等16個部門,各對有關項目進行具體的分析,僅「地區歷史報告書」就長達300多頁,從石器時代一直寫到巴基斯坦獨立,足見工作進行的細致和深入。
1960年5月24日通過了遷都總體規劃,其中特別指出:「首都不應當是工業或商業中心,只應當是首都」,應該把新首都建成「一座花園和花的城市,使全城看起來像一塊美麗的地毯」。6月22日,總統下令成立首都發展局,具體負責新都的建設。經過廣泛徵求意見,新都取名為「伊斯蘭堡」。
國家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保護其國民不受外國的侵犯,因此,古代統治者除在首都集中大量的軍隊外,往往會選擇有利於防守、不利於進攻的地理區位作為首都。但在現當代國際環境下,國家已經不那樣擔心外敵的軍事侵入,所以凡是首都內遷,考慮較多的是政治、經濟乃至人口層面的問題,力求通過這種大動作,收到施政更加靈活、經濟均衡發展、人口分布趨於均勻等多重效果。但在某些國家,首都的內遷,似乎仍然包含軍事上的某種籌劃乃至國家安全的考慮。盡管目前有人認為,在現當代日益先進的軍事技術條件下,戰爭的真正致命打擊,往往是「垂直地」突然而降,並非是「水平地」緩緩推進,所以地上的平面「縱深」不拘大到多少公里,都沒有什麼實際保障意義,但有關「內地安全」的傳統構思,對某些國家首都的內遷,彷彿仍起一定的作用——至少在心理上蘊含著某種「安定」和「緩解」的潛在功能。
給首都搬家是個系統工程
遷都是件大事,有「牽一發動千鈞」的效果。不僅遷都國家的政治經濟格局將隨著新都的誕生而發生改變,其他國家也將依照新都的情況而改變與這個國家的聯絡方式,比如駐該國的使館要遷到新都啦,隨著該國政治經濟和人口分布的改變,對該國的經濟政策也要變化啦等等。因此,遷都實際上牽扯到許多人的現實利益,是個系統工程,由於眾口難調,實施起來就格外困難。
坦尚尼亞關於遷都多多馬的打算,早在上世紀60年代,也就是坦尚尼亞獨立建國之初,就已經有所醞釀了,只因費用過高,當時國力薄弱,無法承擔,所以只能紙上談兵,擱置了十多年,才得以正式提上日程。1973年9月,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聯盟(現執政黨坦尚尼亞革命黨的前身)在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出了把首都從達累斯薩拉姆內遷多多馬的決議,並且計劃10年內搬遷完成,當時估計需花費2.28億英鎊。為了保證遷都工作的順利完成,中央政府還特別增設了主管遷都工作的首都發展部。
多多馬原是多多馬行政區的首府,坦尚尼亞遷都於此,主要出於戰略和發展國民經濟的考慮。它位於坦尚尼亞的中部,幾乎是全國的地理中心。但是它的自然條件並不十分理想,乾旱缺水,而且有的地方土地疏鬆易陷。「多多馬」一名,來自當地的主要居民戈戈(Gogo)族語言,意思就是「下陷」。但多多馬的農牧業發展良好,尤其交通發達,是東西向鐵路和南北公路交通的樞紐。把首都設在這里,既有利於國防,也便於中央政府的領導和施政,還有利於促進本地區和其他地區國民經濟的發展。然而30多年過去了,雖然多多馬的人口在2005年時已達到了40萬,但遷都的進程卻大大落後於計劃,新都的營建,遠沒有全部完成。
到上世紀80年代末,已搬遷到多多馬的黨政機關不足計劃搬遷單位的20%,已搬遷的政府工作人員佔全體計劃搬遷人員的百分比更低,僅10%。這之後的20多年間,遷都的速度也並沒有加快,不免給人舉步維艱的感覺。雖然總統府已經矗立在新都了,總統本人卻仍在達累斯薩拉姆處理國務。即使到2006年,坦尚尼亞中央政府基本上仍在達累斯薩拉姆運轉,各國使館全沒搬家,中國的大使也仍然原地駐節。以至於不明就裡的人,仍舊認為達累斯薩拉姆是坦尚尼亞的首都,甚至一般出版物(包括地圖集)也照舊把達累斯薩拉姆當作坦尚尼亞的首都來介紹。更何況多多馬固然在「日益成長」,但達累斯薩拉姆「成長」得更快:2005年時人口已經達到400萬。
遷都遲速與否,也能反映國家政治生活的根本特點。比如韓國和緬甸,兩國近期都發生了遷都事件,但他們一個是吵吵嚷嚷,久拖未決;一個是不動聲色,閃電搬遷。韓國的政治生活,半個多世紀以來,以美國式的民主制度為樣本,其根本特點就是互相「扯皮」,優點是「多數說了算」,誰也別獨斷專行,缺點是拖拖拉拉。緬甸自1988年以來由軍人掌權,政治生活具有「軍人說了算」的特點,一切無須跟誰商量,辦起事來當然「干凈利落」了。
早在20世紀70年代,韓國執政當局就幾次萌生過遷都的念頭,後來隨著「冷戰」的結束而沉寂了下來。不料2002年,總統候選人盧武鉉在競選中舊話重提,保證一旦當選,將把行政首都遷到南方。彼時人們對這種表態並不認真對待,以為不過是吸引韓國中南部地區選民投票的「競選語言」。沒想到他上台後果然把推進「行政首都遷移」作為新政府的工作核心。在他的大力運作下,2003年12月29日,韓國國會以壓倒多數通過了《建設新行政首都特別法案》,2004年1月1日正式生效。
新都地址的確定鄭重其事。先由專門成立的韓國新行政首都推進委員會在國內進行排查,2004年6月15日將初步圈選的4個新行政首都候選地公布於眾;再經80名專家組成的評估委員會全面評估,舉行了5次全國巡迴聽證會,最後才以得分最高(88.96分)的忠清南道的燕岐—公州為將來的新都所在地。
韓國新任總統在遷都大業上雄心勃勃,他的政府也及時、積極地開展各項工作。新址初步確定後,政府隨即提出一系列設想和規劃:准備2007年底開工建設,2012年起從首爾(當時稱「漢城」)分批遷移總統府和中央各行政機關;2030年新都建設全部完工;計劃建設用地83平方公里,其中綠地佔新都總面積的48%;容納人口50萬等等。前後所需時間是24年,所需經費接近400億美元,其中政府負擔1/4,其餘3/4由民間籌集。這些數字表明韓國遷都規劃的恢宏與遠大。
但這事一啟動就遭到了韓國各方的質疑和強烈抵制。部分在野黨議員認為,遷都是新任總統撈取選票的「政治秀」和謀求長期執政的策略。韓國最大的在野黨成立了專門的委員會來阻止遷都,數十名國會議員為反對遷都而徵求簽名。首爾的反應尤為強烈。首爾市和京畿道等方面聲稱誓死反對, 還採取一連串的行動:不斷掀起示威浪潮,市議會通過一項反對遷都的決議,打算提請憲法法院裁定國會通過的《建設新行政首都特別法案》是否違憲,同時發起大規模簽名運動,要求政府就遷都問題舉行全民公決等。已有調查表明,韓國將近68%的人認為遷都關繫到國家的長遠大計,贊成通過公投以決定取捨。
公民投票迄今為止還沒有舉行,但反對「遷都」的政治團體和部分國會反對黨議員卻採取了行動,於2004年7月12日向憲法法院提起訴訟,這年10月21日開庭,由首席法官宣讀判決書,9名法官中有8名法官認為,遷都是關系國家命運和發展的大事,國會2003年12月通過的《建設新行政首都特別法案》,沒有經過全民投票公決,因而違犯了憲法。宣判公布後,韓國陷入一片混亂。不少執政黨國會議員認為,憲法法院的判決不是依據法律,而是出於政治判斷,難以成立;總統府對此判決感到「震驚」,並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而韓國最大的在野黨則對此判決拍手稱快,認為是法制的勝利;站在反「遷都」第一線的首爾市市議會對判決尤其贊不絕口。
判決後,圍繞「遷都」是否違憲的爭論將在法律層面畫上句號,如何應對成為現政府執政能力的嚴峻考驗。從已經發生的事態看,韓國政府似乎不為所動,政府發言人發表聲明說,「將在聽取國民意見的同時,通過法律專家對憲法法院的判決進行重審,然後再拿出對策」,申明「不論憲法法院作出何種判決,政府的政策不會改變」。有關專家也認為,憲法法院雖然作出了判決,但不等於「遷都」就徹底失敗。扭轉這一局面有兩條出路:一是政府延請法律專家對憲法法院的判決進行重審,如果證據充分,可駁倒憲法法院的結論;二是就遷都問題進行全民公決,如果獲勝,「遷都」可名正言順地大力推行。
韓國的遷都雖然一波三折,但是政府好像並沒有放棄,而是放慢腳步,尋覓適當的對策,以便遷都計劃得以實施和貫徹。
關於緬甸的遷都,社會上雖然早有傳聞,但誰也說不準確。所以緬甸政府突然於2005年11月7日正式向外界宣布遷都,使很多人感到「意外」,不僅普通老百姓,即便政府很多公務員甚至政府高官,都不清楚事情的背景。隨後,緬甸外交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緬政府將行政首都內遷,各國駐緬使團也不知就裡。其實,緬甸政府醞釀遷移行政首都由來已久。據媒體報道,3年前已著手准備,現在不過是付諸實行而已。
緬甸的新首都已由緬甸政府先期確定了,它就是國境中部的彬馬那(現稱「內比都」)。彬馬那位於原首都仰光以北390公里的一個小盆地中,行政上屬曼德勒省。此前這里是個鮮為外界所知的小城。錫當河從市東流過,周圍有叢林滿布的山丘環繞,向南是比較寬敞的平川地。這里是緬甸少有的鐵路樞紐之一。
緬甸政府公布遷都命令後,國防部、外交部、內政部等10個中央政府部門立即行動起來。據媒體報道,一夜之間,近千輛軍車駛入首都仰光,每個准備搬遷的部門前,均有數十輛軍車排成一字長龍待命。工作人員不斷將辦公傢具、設備、文件搬上車,人們都默不作聲地忙碌著。遷都令要求分三階段完成搬遷,除個別中央單位(如畜牧水產部),其他所有政府部門,必須於2005年12月中旬以前全都遷往彬馬那。
緬甸的新都不但已經選定,而且還分期進行了擴建,每期投入的經費達數千億緬元(據目前市場匯率,每1300緬元兌換1美元),現已完成三期工程,包括領導人辦公和住宿設施、政府各部辦公樓及住宅樓、巨大的地下及山中掩體、飛機場、火車站、醫院等,甚至還有高爾夫球場。環城公路與主要公路相連接,與仰光的車程僅7個小時,鐵路每天有列車往返。程式控制電話交換設備安裝完畢,可與世界各地通話。據說緬甸航空公司也已准備開通往返於彬馬那和仰光之間的航班。建設的資金來源,主要由各大私營公司承擔,政府投入與實際的建設投入沒有直接聯系。因此,彬馬那的具體建設規模尚無法估計,根據實地施工人員的透露,工程建設規模容納緬甸政府數量有限的公務員綽綽有餘。
緬甸閃電式遷都在世界范圍來看也是罕見的,這與吵吵嚷嚷、懸而未決的韓國式遷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導致遷都的原因,兩國也有不同。
韓國的遷都是為了解決國家發展中遇到的難題。首先是為了緩解人口壓力——以首爾為中心、包括仁川和京畿道在內的首都圈,面積不足國土的12%,卻幾乎集中了全國半數的人口和七成經濟力量。首爾市本身的情況更嚴重:面積(600平方公里)僅佔全國的0.6%;人口(現已接近千萬,60年來增加了10倍)卻佔全國人口的21%!給現首都的人口壓力「松綁」已經迫在眉睫。其次是為了均衡地區發展——首都經濟力量的過度集中,既影響了韓國整體經濟的均衡發展,又加劇了地區間的矛盾沖突。首爾遠離欠發達地區,而新首都地處韓國中部,相比而言更便於對周邊地區形成輻射,實現國家的整體繁榮。至於隨著美國調整駐韓美軍的部署,漢江以北的美軍,將撤往韓國中部,為了安全,把國家的首都相應作地理上的南移,也未嘗不是韓國遷都籌劃的背景之一。緬甸的遷都,輿論界的一般看法認為,國防方面的考慮是首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