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巴西資訊 > 巴西雨林多為什麼沒有煤炭

巴西雨林多為什麼沒有煤炭

發布時間:2022-05-14 21:27:02

A. 燃燒雨林破壞環境,為何巴西每年還要燃燒大量的熱帶雨林

巴西是世界上森林面積最大的國家,我國的森林覆蓋率是21.63%,而巴西的森林覆蓋率高達56.10%。 這大片的綠色資源是很多國家可望而不可即的,但是巴西對森林的保護力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嚴,反而巴西的熱帶雨林被破壞的現象日益加重。

巴西這個國家還有一大“短板”,就是煤礦非常匱乏,國家很多方面的發展都需要能源的支撐,沒有煤礦是非常不利於發展的,比如說發電,雖然巴西有很多河流,但是土地平坦,河流的落差很小,不宜修建水電站,如果向國外進口大量的煤炭,不如用自己國家的木頭更便宜,所以只能對熱帶雨林進行破壞。

B. 初中地理選擇 巴西

巴西
位於南美洲東南部,北鄰法屬蓋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西鄰秘魯、玻利維亞、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烏拉圭,東瀕大西洋。面積851.49萬平方公里,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為世界第五。海岸線長7400多公里,領海寬度12海里,領海外專屬經濟區188海里。國土80%位於熱帶地區,最南端屬亞熱帶氣候。北部亞馬孫平原屬赤道氣候,年平均氣溫27-29℃。中部高原屬熱帶草原氣候,分旱、雨季。南部地區平均氣溫16-19℃。 巴西稱亞馬孫河為世界第一長河

巴西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橫貫北部的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流域最廣、流量最大的河流。素有「地球之肺」之稱的亞馬孫熱帶雨林總面積達750萬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位於巴西境內。

巴西聯邦共和國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國家,人口數居世界第五,面積居世界第五。其國土位於中南美洲與大西洋之間,面積為世界第五大,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美國與中國,與烏拉圭、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維亞、秘魯、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法屬蓋亞那接壤。巴西擁有遼闊的農田和廣袤的雨林。國名源於巴西紅木。得益於豐厚的自然資源和充足的勞動力,巴西的國內生產總值位居南美洲第一,世界第十,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由於歷史上曾為葡萄牙的殖民地,巴西的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

巴西礦產、森林、土地和水自然資源豐富。已探明鐵礦砂儲量333億噸,佔世界總儲量9.8%,居世界第五位;年產量3.55億噸,居世界第二位;出口量也位居世界前列。巴29種礦物儲量豐富,鎳儲量達世界總儲量98%,錳、鋁礬土、鉛、錫等多種金屬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10%以上。鈮礦儲量已探明455.9萬噸,按當前消費量夠全球使用800年。此外還有較豐富的鉻礦、黃金礦和石棉礦。煤礦探明儲量101億噸,但品位很低。2007年以來,巴西在東南沿海相繼發現大油氣田,預計石油儲量將超過500億桶,有望進入世界十大石油國之列。2008年生產原油1.2億噸,出口3000萬噸。森林覆蓋率為36.7%。木材儲量658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豐富,擁有世界18%的淡水,人均淡水擁有量29000立方米,水利蘊藏量達1.43億千瓦/年。

有需要再聯系哦\(^o^)/~

C. 巴西有煤炭和石油這些能源礦但缺少優質煤石油產量也不多那它的主要能源是

巴西的主要能源是水資源,因為巴西有亞馬遜河

D. 巴西煤鐵資源豐富嗎

A、巴西煤、鐵、錳極為豐富,特別是鐵礦儲量大,且大部分是富鐵礦,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故A符合題意.
B、巴西水力資源豐富,主要在巴西高原南部地區,亞馬孫平原水資源雖豐富,但落差不大,水力資源並不豐富.故B不符合題意.
C、巴西熱帶雨林已遭到嚴重破壞,森林資源大量減少,但仍是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區.故C不符合題意.
D、亞馬孫平原是熱帶雨林,不適合大面積耕種,也不符合保護熱帶雨林的政策.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E. 巴西為何每年都要燒焚大量的熱帶雨林

巴西每年都要燒焚大量的熱帶雨林,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巴西這個國家非常的缺土地,所以只能通過開墾雨林來獲得土地,還有煤炭的數量也是非常少的,想要提高效率的話,也只能去砍熱帶雨林的樹木來製造煤炭,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巴西這個國家是非常缺煤的,所以還經常去別的國家進口煤炭,但是這終究不是一個長久之計,對煤炭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所以當地的人也就把主意打到了熱帶雨林的頭上。通過燒木頭的方法來獲取煤礦,這樣的效率可比進口高多了。巴西燒毀雨林完全是經過了巴西政府的同意才可以這么做的,巴西的人都是支持開墾雨林的。

F. 地理題,幫幫忙

1 有關中東問題敘述錯誤的是(B?)
A.多數為阿拉伯國家 -「多數」這類詞肯定沒錯
B.地處亞洲西南部和非洲東北部 -應該是西亞和北非,什麼叫亞洲西南和非洲東北
C.石油資源豐富,水資源匱乏-沒問題
D.中東問題的關鍵是西方國家對石油的爭奪-肯定對
2 西伯利亞地區分布著大量的(針葉、泰加)林,面積居世界的第(1)位.
3 下列屬於迦納最主要出口物資的是(B)-不甜不要錢,保對
A.木材 B.可可 C.皮鞋 D.巧克力糖
4 在美國墨西哥灣沿岸,主要分布著的礦產資源是(D)
A鐵礦 B有色金屬 C煤炭 D石油
5 巴西人口主要集中在(巴西高原)和(東南)沿海地帶
6 南極洲有煤炭存在 說明南極大陸(C)
A氣候一直很冷 B位置從未動過 C曾經有過森林 D曾經有人居住
巴西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這片熱帶雨林對世界(氣候)有很大影響-寫(環境)應該也行吧

G. ★★煤炭是古代樹木變的,是大錯!要改教科書★★

你說「為什麼煤炭沒有摻雜大量的土呢」,你就錯了。你挖過煤嗎?你知道煤是怎樣分等級的嗎?無煙煤是燃燒時不排煙或排出煙極少的煤,這種煤是優質煤,是因為它形成的時候沒有什麼雜質。你平時應該用過煤球或煤餅吧,這是用煤矸石和黃泥製成的。煤矸石是一種劣質煤,來自煤層的夾石層和頂底板的岩石中,這種煤就有大量的雜質,你說煤沒有任何雜質是錯誤的。還有,你以為煤是幾個月就可以形成的嗎?這是大錯特錯。煤是古代的植物死亡後,經過微生物的作用和幾萬年時間的沖洗才形成的。在這幾萬年乃至幾百萬年的時間里,這一帶的地殼怎麼可能不會發生變化?你可能未遇到過地殼變動,這是因為人的壽命只有短短幾十年,地殼變動是幾百年一遇的。地殼變動,把有規律排列的煤分散了,所以,我們挖出的煤並不是像幾萬年前一樣是樹干形的,而是成片分布的。在網路知道提問題,我們都會當提問者是一個謙虛的人,並不覺得是無知。但是像你一來這就誇大海口說要改教科書的人就是無知。

H. 煤炭.化石.土壤.岩石.形成的原因

煤炭是怎樣形成的
煤炭是千百萬年來植物的枝葉和根莖,在地面上堆積而成的一層極厚的黑色的腐植質,由於地殼的變動不斷地埋入地下,長期與空氣隔絕,並在高溫高壓下,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化石,這就是煤炭的形成過程。

一座煤礦的煤層厚薄與這地區的地殼下降速度及植物遺骸堆積的多少有關。地殼下降的速度快,植物遺骸堆積得厚,這座煤礦的煤層就厚,反之,地殼下降的速度緩慢,植物遺骸堆積的薄,這座煤礦的煤層就薄。又由於地殼的構造運動使原來水平的煤層發生褶皺和斷裂,有一些煤層埋到地下更深的地方,有的又被排擠到地表,甚至露出地面,比較容易被人們發現。還有一些煤層相對比較薄,而且面積也不大,所以沒有開采價值,有關煤炭的形成至今尚未找到更新的說法。

煤炭是這樣形成的嗎?有些論述是否應當進一步加以研究和探討。一座大的煤礦,煤層很厚,煤質很優,但總的來說它的面積並不算很大。如果是千百萬年植物的枝葉和根莖自然堆積而成的,它的面積應當是很大的。因為在遠古時期地球上到處都是森林和草原,因此,地下也應當到處有儲存煤炭的痕跡;煤層也不一定很厚,因為植物的枝葉、根莖腐爛變成腐植質,又會被植物吸收,如此反復,最終被埋入地下時也不會那麼集中,土層與煤層的界限也不會劃分得那麼清楚。

但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和依據,煤炭千真萬確是植物的殘骸經過一系統的演變形成的,這是顛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細觀察一下煤塊,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葉和根莖的痕跡;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就能發現非常清楚的植物組織和構造,而且有時在煤層里還保存著像樹干一類的東西,有的煤層里還包裹著完整的昆蟲化石。值得探討的是它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麼如此的優質呢?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我家住在離城不遠的鄉村,每當盛夏雨季來臨時,一場暴雨過後,村子中央就會出現一條湍急的「小溪流」,我們許多小朋友就會跑到那裡面去嬉戲,那小溪流也會因暴雨停止時間的延長,而變得越來越小,最後乾涸。但在沒有斷流之前你會發現,很多水流處卻被沖下來的木棍兒、雜草等漂浮物堵塞,形成一個個小的水坎兒。為了能讓水流通暢,我們不時地把那些小水坎扒開,有的時候也會藉此築起一道小溪上的「堤壩」。既便是現在居住在城裡,一場暴雨過後,街道上很多地方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漂浮物截住了水流,堵塞了下水道口,而且很多漂浮物又被集中地滯留在一個地方的現象。

小巫見大巫,由此我們便可以推斷出煤炭的形成可能與洪水有直接關系。如果沒有洪水那樣強大的力量和搬運的功能,煤炭的形成絕對不會那麼集中,也不會那麼優質。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在千百萬年前的地質歷史期間,由於氣候條件非常適宜,地面上生長著繁茂高大的植物,在海濱和內陸沼澤地帶,也生長著大量的植物,那時的雨量又是相當的充沛,當百年一遇的洪水或海嘯等自然災害降臨時,就會淹沒了草原、淹沒了大片森林,那裡的大小植物就會被連根撥起,漂浮在水面上,植物根須上的泥土也會隨之被沖刷得乾乾凈凈,這些帶著須根和枝杈的大小樹木及草類植物也會相互攀纏在一起,順流漂浮而下,一旦被沖到淺灘、灣叉就會擱淺,它們就會在那裡安家落戶,並且象篩子一樣把所有的漂浮物篩選在那裡,很快這里就會形成一道屏障,並且這個地方還會是下次洪水堆積植物殘骸(也會有許多動物的殘骸)的地方。當洪水消退後,這里就會形成一道逶迤的堆積植物殘骸的丘嶺,再經過長期的地質變化,這座植物殘骸的丘嶺就會逐漸地埋入地下,最後演變成今天的煤礦。

那麼也許有人會問,1998年中國遭受的一場罕見的水災,為何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認為,那是因為中國目前的森林覆蓋率很低,而且有森林的地方多在高海拔地區,在平原到處是糧田,幾乎到了沒有什麼森林可淹的境地,只不過是淹沒了一些農田的防護林,並且農田防護林的樹木很稀少,而且樹木的根須又十分的發達,抓地抓得十分牢固,短時間的浸泡、沖擊不會造成多大危害。而森林中的樹木就不同了,很多樹木都擠在一起生活,它們為了吸食太陽的能量,拚命地往上長,根須並不發達,一旦一處樹木被洪水連根撥起,就會連帶成片的樹木被洪水毀掉,就如同放木排一樣,順流漂浮而下,勢不可擋,最後全部堆積在一個地方。

另外,由於人類對大自然認識的增強,抵禦突發性自然災害的能力不斷提高,興修水利,築起堅固的堤壩,加固江堤、河堤,大大地減緩了兇猛洪水的沖擊力,泛濫的現象少了,甚至乖乖地聽從人類的召喚,並把兇猛的洪水變成了電能、動能、熱能,造福於人類,服務於人類社會。

不僅洪水有搬運動植物這樣的能力,而且潮汐、台風、海嘯也具備這樣的能力。由於地震、火山噴發等因素引起的海嘯,可以使海浪掀起三、四十米還高,並且在頃刻之間把一個島嶼上的動植物掃盪一空;把海岸線附近的一切生物全部洗劫。

再者,地球表面上的物質不可能永久的一成不變地等待著地球進行沉降運動的,而且地球表面上的物質是在不斷地循環流動著的。因此,「水災說」是使煤炭形成得如此集中、優質,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有說服力的,也是能夠令人信服的。

由於古代的在植物大量沉積,被深深的埋在地層下,受到高壓和高溫,經過幾億年的時間,變成煤炭

煤礦和其它礦一樣,是層狀的,且不是到處都有,如果是地表植物積聚而成,則不會那麼集中,應該到處都有,所以我認為,書上所說的不對。碳元素是地球故有的,地表的碳大部分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地心的碳以單質形式存在,地心的碳向地表噴出時,一部分為鑽石,一部分為石墨,大部分為煤(不同條件下形成不同的物質),和其它大部分礦的成因一樣。

植物當被壓在地下,在長時間的缺氧高壓的條件下便會形成煤。

石炭紀地球植物大繁盛,為煤的形成形成的強大的物質基礎,後來的造山運動為煤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條件。經過長年累月,便有了煤。
http://ke..com/view/11183.htm
【形成條件】

雖然一個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決於許多因素,但是有三個因素是基本的:
(1)有機物必須擁有堅硬部分,如殼、骨、牙或木質組織。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條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蟲或水母也能夠變成化石。
(2)生物在死後必須立即避免被毀滅。如果一個生物的身體部分地被壓碎、腐爛或嚴重風化,這就可能改變或取消該種生物變成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須被某種能阻礙分解的物質迅速地埋藏起來。而這種掩埋物質的類型通常取決於生物生存的環境。海生動物的遺體通常都能變成化石,這是因為海生動物死亡後沉在海底,被軟泥覆蓋。軟泥在後來的地質時代中則變成頁岩或石灰岩。較細粒的沉積物不易損壞生物的遺體。在德國的侏羅紀的某些細粒沉積岩中,很好地保存了諸如鳥、昆蟲、水母這樣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http://ke..com/view/9328.htm#3

土壤成因
成土因素∶母質(parent materials)、氣候(climate)、生物(living organisms)、地形(relief)和時間(time)。

母質因素
土壤可以從岩石原地風化(in-situ weathering)或任何堆積物(deposits)演變而成。
岩石或堆積物的性質、構造、顏色和成分,對土壤的有直接的影響。
母質的差異,影響土壤形成的速度和土層的厚薄。
隨著土壤逐漸成熟,這因素的影響力便逐步下降,其影響最終會被其他因素完全遮蔽。

地形因素
地形對氣候產生影響,使土壤的水分和溫度狀況發生變化。高度上升、溫度下降、水分數量下降。
地形影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影響土壤中的物質轉移。
地形影響土壤侵蝕作用。坡度大,沖刷作用嚴重,水分和養分流失,上層輻薄。
山坡座向影響熱量和濕度。背陽坡,溫度低,濕度高,日照數量大。

土鏈(soil catena)∶在不同地形上,泥土剖面的變化。在陡坡上,土層厚度減少。在平坦土地上,土層厚。在沼澤地區,形成泥炭層。
山勢的起伏影響排水情況(drainage)。在山坡上,排水迅速,土壤含水量較低。在平坦地面上,如果泥土或岩石下屬排水不良,出現地下水位上升至地面情況,令有機物質累積。
在和緩起伏的地形,排水狀況理想,令土壤剖面保持穩定。在陡峭山坡,水分流失過多,土壤剖面發育遲緩。

時間因素
土壤的特性需要時間來發展。
年幼的土壤,各土層層次的特徵並不明顯。
土壤在穩定的氣候環境下,經過長時的發育,造成成熟的土壤剖面。
時間影響其他成土因素的重要性。在土壤形成初期,母質因素日最重要。但土壤形成後,其他因素的重要性日漸提高。

註:上述三個因素緩慢地、內在地影響土壤本質變化,稱為消極因素。下列兩組因素(氣候、生物)會較急劇地,外在地影響土壤形成,稱為積極因素。

氣候因素
無論土壤的母質如何,在同一氣候狀況下,經過相當的時間,土壤的特性將會十分相似。
降水/水分狀況
水分影響土壤中的化學作用和生物活動。
潮濕多雨地區,鹽分淋失,泥土呈酸性。土壤養分下移,肥力下降。
乾燥地區,蒸發大於降水,土壤中水分上升,令鹽分在地表積聚,形成硬磐 (hard pan)。
降水多的地區(降雨量>600毫米),形成淋餘土或鐵鋁土。(pedalfer soil)
雨量少的地區(降雨量<500毫米),形成鈣層土。(pedacal soil)
脫硅作用(desilication):硅隨水分下移被沖至泥土下層,多在熱帶雨林發生。
溫度
直接影響風化作用速度,決定土層厚薄。
影響有機物的合成和分解、生物化學作用。
溫度每上升10 C,化學作用增加一倍。
寒帶地區,溫度低,風化作用、生物化學作用微弱,土壤發育緩慢,處於原始階段。土壤多受物理崩解形成碎屑物質,顆粒粗大。
熱帶地區,高溫多雨,礦物除石英外多被分解,顆粒較小。植物生長迅速,有機物質積聚快,但分解亦快,形成O層薄,腐殖質少。
溫度影響土壤中水分移動方向。在溫度高,蒸發率高地區,水分在泥土中向上移動,令鹽分積聚。
風速
增加蒸發作用,加速土壤中水分流失。
在乾燥地區,強風會將表面土壤帶走,令養分流失。

生物因素
植物
土壤與植物間的物質交換。
植物腐爛分解供給有機物質給土壤。
植物根部鞏固土壤。
植物產生截流作用,令土壤侵蝕減少。
森林減低風速,遮蔽陽光,減少水分蒸發,使分解作用不停進行。
植物吸收鹽基養分,養分被吸收後,經分解作用再釋放回土壤中。
植物根部有助風化,令空氣及水分流通。
微生物
細菌、真菌及分解者影響土壤的養分循環,令土壤保持養分流動。
土壤動物
鑽土動物影響土壤結構和性質,令土壤的物理及化學作用活躍。
人類活動
耕作、施肥、伐林、灌溉、保護植被等,可以改變土壤的性質、位置和成分。
http://..com/question/15761093.html

岩石的產地

地球形成之出,地核的引力把宇宙中的塵埃吸過來,凝聚的塵埃就變成了山石,經過風化,變成了岩石。接著就變成隕石,在沒有落入地球大氣層時,是游離於外太空的石質的,鐵質的或是石鐵混合的物質,若是落入大氣層,在沒有被大氣燒毀而落到地面就成了我們平時見到的隕石,簡單的說,所謂隕石,就是微縮版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而留下的殘骸。

http://ke..com/view/10226.html?tp=0_11#5

I. 地球上的資源現狀怎麼樣

首先地球資源有:
1、化石燃料即煤炭、石油、天然氣;
2、水資源;
3、土地資源;
4、森林資源;
5、礦產資源;等等資源
詳細說下各種資源當前的現狀如下:
第一、全球使用的90%能源取自化石燃料,即煤炭、石油和天然氣,80%以上工業原料取自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資源,但這些資源都屬於用一點少一點的耗竭性資源,是無法再生的。目前在地球上探明的可採石油儲量僅還可使用45~50年,而探明的天然氣儲量總計還有180億立方米,估計只能使用50~60年,煤炭可使用200~300年。至於一些主要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大概還可使用幾十年至百餘年。如果按照目前的開采規模而不加以控制的話,到2020年,地球上的大多數礦產資源包括銅、鋁、錫、鋅、金、銀等都將被開采完畢。
第二、地球表面的72%被水覆蓋,儲水量是很豐富的,共有14.5億立方千米之多。地球上的水,盡管數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們生產和生活利用的,卻少得可憐。地球上的水資源有97%被鹽化,僅有3%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而且大部分是主要分布在南北兩極地區的固體冰川,但在目前技術條件下還無法大規模利用。人類目前比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淺層地下水。這些淡水儲量只佔全部淡水的0.3%,佔全球總水量的十萬分之七,即全球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資源每年約有9 000立方千米。目前,全球80多個國家的約15億人口面臨淡水不足,其中26個國家的3億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狀態。預計到2025年,全世界將有30億人口缺水,涉及的國家和地區達40多個。
第三、全世界現有的可用耕地約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0%,其中以美國、加拿大、印度和中國等國的耕地面積占的比例比較大。但由於我們人類的原因,世界土地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正在不斷下降,主要表現在:土壤的肥力下降,就全世界而言,產量高的耕地面積大大小於產量低的耕地面積;土壤嚴重退化,主要是土壤鹽鹼化、沙化、沼澤化和受農葯化肥污染的情況日益嚴重;土壤遭受侵蝕,在世界上每年因為森林被我們人類砍伐而引起侵蝕的土地面積高達數億畝;農田被侵佔,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每年約有數千萬畝農地被工業及交通運輸業等侵佔。據統計,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區適合耕種的土地都已經被利用了。在亞洲,83%的可耕種土地被利用, 在歐洲這個比例是88%,前蘇聯的比例是61%,在北美洲也有一半以上的可耕種土地已經被開發利用了。世界還可一利用的土地資源正在迅速銳減,我們在土地資源方面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第四、全球森林損失嚴重
全球森林資源現狀據埃菲社9月2日報道,該報告以美國馬里蘭大學和谷歌公司提供的數據為依據,稱熱帶國家受影響最大,佔990萬公頃,超過了損失林地面積的一半以上。
報告顯示,2014年全球的森林損失面積為2001年以來最多的一年。數據顯示,東南亞湄公河流域、南美的大查科地區(包括巴拉圭、阿根廷和玻利維亞)、西非和馬達加斯加成為新的重點地區。

報道稱,按國家看,2014年森林面臨損失速度最快的國家是柬埔寨,其次是獅子山、馬達加斯加、烏拉圭、巴拉圭、賴比瑞亞、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越南和馬來西亞等。

報告顯示,對橡膠和棕櫚油需求的逐漸增長,以及大豆種植面積、農場和其他農產品生產的擴大導致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區也出現了林地面積縮小的現象。
報告還強調,全球熱帶雨林最多的巴西在過去10年中亞馬孫樹木砍伐率下降了70%,被認為是林地保護方面的成功案例。但是,報告也指出,2014年巴西的森林損失率出現顯著上升,這可能是受到某些消費產品價格變化的影響。
外媒稱,總部位於華盛頓的世界資源研究所2日發布報告稱,2014年全球損失了超過1800萬公頃林地,相當於兩個葡萄牙的國土面積。

據埃菲社9月2日報道,該報告以美國馬里蘭大學和谷歌公司提供的數據為依據,稱熱帶國家受影響最大,佔990萬公頃,超過了損失林地面積的一半以上。

報告顯示,2014年全球的森林損失面積為2001年以來最多的一年。數據顯示,東南亞湄公河流域、南美的大查科地區(包括巴拉圭、阿根廷和玻利維亞)、西非和馬達加斯加成為新的重點地區。

報道稱,按國家看,2014年森林面臨損失速度最快的國家是柬埔寨,其次是獅子山、馬達加斯加、烏拉圭、巴拉圭、賴比瑞亞、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越南和馬來西亞等。

報告顯示,對橡膠和棕櫚油需求的逐漸增長,以及大豆種植面積、農場和其他農產品生產的擴大導致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區也出現了林地面積縮小的現象。

報告還強調,全球熱帶雨林最多的巴西在過去10年中亞馬孫樹木砍伐率下降了70%,被認為是林地保護方面的成功案例。但是,報告也指出,2014年巴西的森林損失率出現顯著上升,這可能是受到某些消費產品價格變化的影響。
第五、礦產資源是指經過地質成礦作用,埋藏於地下或出露於地表,由地質作用形成的呈固態、液態或氣態的具有現實或潛在經濟價值的天然富集物。礦產資源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是社會生產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現代社會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礦產資源。礦產資源屬於非可再生資源,其儲量是有限的。目前世界已知的礦產有200多種,其中80多種應用較廣泛。對人類最為重要的有煤礦、鐵礦、石油、黃金等。
按其特點和用途,通常分為能源礦產、金屬礦產和非金屬礦產三大類。能源礦產是我國礦產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煤、石油、天然氣在世界和中國的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分別為93%和95%左右。金屬礦產資源品種齊全,儲量豐富,分布廣泛。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54種。各種礦產的地質工作程度不一,其資源豐度也不盡相同。有的資源比較豐富,如鎢、鉬、錫、銻、汞、釩、鈦、稀土、鉛、鋅、銅、鐵等;有的則明顯不足,如鉻礦。非金屬礦產品種很多,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已探明儲量的非金屬礦產有88種。為金剛石、石墨、寶石、玉石、瑪瑙等等。
礦業是人類從事生產勞動古老的領域之一。礦業的發展與擴大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對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與進步產生了巨大的、無可替代的促進作用。中華民族的祖先和世界上許多民族一樣,從他們誕生之日起,就開始從事礦產開發利用活動。歷史學家將人類歷史劃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都是以當時人們開發利用的主要礦產種類為特徵。
礦產在地殼中的集中地,指存於地殼中的、由地質作用形成的、它們所含有用礦物集合體的質和量都能到達當前工業技術的指標要求,能被開采利用的地質體,叫「礦床」。礦床由礦體和圍岩兩部分組成。
有機物質演化的最高層次是人的大腦,無機物質演化的最高層次是礦石,比如:黃金、金剛石、廢鐵礦、寶石等等。當然注意了,還有一種有機物質能演變成煤、石油、天然氣。
根據礦床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方案。如果礦很淺,距離地面幾十米或者一二百米的話,就採取露天開采。如果礦很深就先打個洞下去,讓車開進去把人放下去,然後把礦石拉出來。
我國是礦產資源大國,幅員遼闊,地址結構復雜,成礦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我國礦產資源的特點是貧礦多,富礦少。難選礦多,易選礦少。共生礦多,單一礦少。因為地形復雜,小的開采單位多,從而使得采礦的技術很分散,這樣沒有技術優勢,自然礦採的質量就很差,由此引起資源浪費成本的增加。
進入21世紀,全球礦產資源的消費需求將不可避免地出現新一輪高漲,所以我們要對礦產資源的保障提出以下對策。首先,大力推進資源的節約利用、保護和合理開發,堅持開源與節流並重,以節約為主。其次,加快實施找礦突破戰略,實現找礦重點突破,形成能源、資源戰略接替區。接著,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強科技支撐,加強培養科技骨乾和領軍人才。最後,加快完善體制與機制。

J. 煤炭為什麼熱帶分布少

首先要了解煤炭的形成過程,煤炭是幾千萬年前堆積在地面的植物遺骸,由於地殼運動埋入地下,在高溫高壓的地質作用下,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積岩。所以一個地區是否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與其地殼下降速度以及植物遺骸的堆積厚度息息相關。
熱帶地區主要是沙漠、草原、季風、雨林四大氣候區,其中沙漠與草原植被稀疏,故植物遺骸堆積得就比較少,而(季風)雨林地區降水豐富,地表的植被遺骸堆積物很容易就被地表徑流所沖走,也難以形成堆積層,如此一來,煤炭資源在熱帶就分布得很少。

閱讀全文

與巴西雨林多為什麼沒有煤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8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254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102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1090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53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5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52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3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38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7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58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46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379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101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341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9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306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15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866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