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哪幾個國家攻擊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1)巴西戰爭當中發生的戰役都叫什麼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經典戰役
一、珍珠港海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導火線就是珍珠港海戰,當時日本車了一起偷襲美國珍珠港事件,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上空轟炸,美國不得不捲入二戰中來,成為同盟國的一員。
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國偷襲了珍珠港,美國軍隊毫無防備,損失慘重,被炸毀188架飛機,受損建築不計其數,有兩千多人死亡,對美國而言,是一個巨大的震駭,幾天後,納粹德國、義大利同時想美方宣戰,美國迅速做出反應。
二、諾曼底登陸
1944年6月6日,英美兩國軍隊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搶灘登陸諾曼底,連續攻下基座堅城,跟著200多萬聯盟國大軍勢如破竹,成功開辟了歐洲大陸的第二戰場,諾曼底戰役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
諾曼底登陸前一天,空降兵大規模轟炸,諾曼底戰役持續了超過2個月,最終盟軍勝利,解放了巴黎,宣告諾曼底戰役結束,成為二戰中的關鍵性戰役。
三、庫爾斯克會戰
庫爾斯會戰是二戰中決定性戰役之一,主要是蘇聯與德國之間的對壘,也是二戰中最大的坦克會戰,爆發在前蘇聯的庫爾斯克,是一場大型的作戰。
庫爾斯克戰役是蘇德戰爭的分水嶺,戰爭之後,德軍完全喪失了戰略方面的主導權,而蘇聯在戰爭中形成一道堅挺的展現,紅軍也從這里全面進攻,所以說庫爾斯克會戰是二戰最後一個關鍵點。
四、湘西會戰
湘西會戰也叫做雪峰山戰役,當時中國的抗日戰爭已經接近尾聲,是最後一次會戰,1945年,日本侵略者為挽救自己的敗局,進行困獸之斗,中日雙方共投入兵力28萬,戰線長達200多公里。
B. 巴西之戰中的張飛有哪些表現,被稱為最拿手的一戰
我們知道西楚霸王項羽在他的叔叔項梁讓他學本事的時候,他不喜歡讀書,不喜歡練劍,只想學萬人敵的兵法,這說明了他不凡的志向。而三國時期的關羽和張飛兩人就被稱為萬人敵。
不過張飛在關羽敗走麥城被殺之後,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就在親自帶兵討伐東吳,張飛在閬中出兵江州,因為沒有體恤下屬,鞭打了士卒,被他手下的張達﹑范強所殺。不過後世對於張飛很是敬重,他的形象也慢慢的被美化。如果說張飛沒有被殺的話,那麼劉備在東征伐吳的時候會被陸遜火燒連營嗎?
C. 把整個國家男性全被打光的慘烈南美大戰:巴拉圭戰爭
▲巴拉圭戰爭中的巴西軍官
這場殘酷的戰爭仍在繼續,弗朗西斯科·索拉諾·洛佩斯開始強迫國內的權貴們向其捐款。而聯軍即使重創了巴拉圭的主力,但是在巴拉圭人的頑強抵抗下,仍然只能非常緩慢的向前推進。到了1867年,雙方都出現了嚴重的減員,聯軍內部瘟疫橫行,而巴拉圭更慘,洛佩斯手裡的一萬多的主力,其中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少年兵。到了1869年,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終於走向了尾聲。伴隨著巴拉圭最後的生力軍被聯軍擊潰,聯軍緊跟著弗朗西斯科·索拉諾·洛佩斯逃跑的路線展開了追擊,並最終在阿基達班河將這個已經窮途末路的巴拉圭獨裁者擊斃。這場曠日持久,幾乎將整個巴拉圭的男性全被消耗殆盡的慘烈戰爭,終於在一片哀號遍野的結局中結束,而巴拉圭曾經的繁榮,也伴隨著獨裁者的南柯一夢,煙消雲散。
D. 巴西民族解放戰爭反抗哪個國
當然就是葡萄牙了,巴西原本就是葡萄牙的殖民地。
E. 二戰 巴西 阿根廷 戰爭
阿根廷雖然保持了中立,但其對外政策上是親納粹的.戰後納粹的不少戰犯都到阿根廷流亡.曾經營救墨索里尼的德國特勤隊長甚至成為了阿根廷總統的保鏢!納粹的不少黃金等資產也有部分被轉移到了阿根廷.當然,犯罪者終究逃不掉正義的懲處!流亡阿根廷的戰犯在戰後陸續地悉數得到審判.
http://..com/question/26746909.html
F. 外國的著名戰役的名稱有哪些
國外的著名戰役有:
1. 坎尼戰役(Battle of Cannae)
公元前216年6月2日,迦太基在義大利半島東南沿海的坎尼附近,以4萬步兵和1萬騎兵對抗羅馬8萬步兵和6千騎兵,獲得了輝煌的勝利,這就是西方軍事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坎尼戰役。
2. 英法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
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
3. 七年戰爭(Seven Years'War)
1756~1763年間,由歐洲主要國家組成的兩大交戰集團(英國與法國,以及普魯士的侵略政策與奧地利和俄國的國際政治利益發生沖突)在歐洲、北美洲、印度等廣大地域和海域進行的爭奪殖民地和領土的戰爭。
4. 克里米亞戰爭(又名「克里木戰爭」,Crimean War)
1853年,為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土耳其、英國、法國、撒丁王國等先後向俄國宣戰,戰爭一直持續到1856年,以沙皇俄國的失敗而告終。
另外為您推薦世界上著名的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World War I)
一戰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Central Powers)和協約國(Allied Powers)之間的戰斗。 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是同盟國,英國、法國、義大利、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
此外還有:
希波戰爭,起因:波斯向歐洲擴張,矛頭直指希臘;過程有三次(492,490,480),結果為希臘獲勝。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2.美國獨立戰爭(1775年4月),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有利於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以後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動作用。3.七次反法聯盟,拿破崙贏了五次,輸了兩次,致使他的一生在戰斗中結束。4.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由迦太基指揮的隊伍以少勝多,贏了羅馬。5.法國大革命,1789年,在巴黎城中槍聲四起,市民們拿著武器與軍警激戰起來,攻陷了巴士底監獄,法國大革命的序幕揭開了!
G. 巴西歷史
巴西歷史
巴西聯邦共和國位於南美洲東部。面積 8511965平方公里。人口 13556萬(1986),白人約佔54%,混血種人約佔38%,其他為黑人、印第安人等。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首都巴西利亞。
葡萄牙人殖民統治時期(1500~1822) 巴西古代印第安人主要屬於圖皮-瓜拉尼、熱斯、加勒比、努阿魯亞克等 4個部落集團。16世紀以前,尚處於原始公社階段。
1500年葡萄牙探險家P.┭.卡布拉爾率船隊橫渡大西洋,4月22日發現了這塊陸地,並宣布為葡萄牙屬地。當地盛產一種叫做「巴西木」的紅木,從中可以提煉出當時被認為十分貴重的染料,所以歐洲人後來就以「巴西」稱呼這一地區。1530年,葡萄牙王室派M.A.de索薩率領移民到巴西。1532年葡萄牙殖民者開始建立居留地,1534~1536年將巴西沿海至《托德西利亞斯條約》劃定的界線以東地區,劃分成14個「封地」,作為世襲領地分封給封建主統治。1549年王室委任T.de索薩為第一任總督,統一管轄各「封地」,並建薩爾瓦多城(又稱巴伊亞)為首府。此後,葡萄牙移民逐漸增加。1580年,葡萄牙王位為西班牙王室繼承,國土被合並於西班牙;西班牙王室在葡萄牙設立印度及海外領地事務院,負責管理巴西。1624年,荷蘭人佔領巴西東北部大片土地,一直統治到1654年。1640年葡萄牙恢復獨立,另設海外事務院管理巴西。1763年葡萄牙政府把巴西總督首府從薩爾瓦多遷往裡約熱內盧。
在殖民統治初期,葡萄牙人為尋找黃金和捕捉印第安人為奴隸,不斷擴張巴西疆土。封建領主把大批掠奪來的土地賞給有功的軍官和移民,於是在巴西逐漸形成許多大庄園和大種植園。殖民者強迫捕捉來的印第安人從事奴役性的繁重勞動,大批印第安奴隸被殘酷折磨而死,或是逃亡叢林地帶。由於勞動力不足,1532年起殖民者開始從非洲運入黑奴,至1585年巴西已擁有 1.4萬多黑奴,成為當地的主要生產者。殖民地經濟以農業為主,咖啡、棉花和甘蔗種植業以及畜牧業都有較大發展。1694年在米納斯吉拉斯州發現大金礦,1729年又發現豐富的金剛石礦,采礦業隨之發展起來。
面對殖民者的壓迫和奴役,巴西人民不斷掀起反抗斗爭。1558年印第安艾莫雷人與鄰近部落結成聯盟,幾乎把葡萄牙殖民者趕出兩個「封地」。1572年,起義的印第安人曾占據 300多個村莊。1686年巴西東北地區爆發 1.5萬多印第安人參加的暴動,最後迫使葡萄牙殖民者求和。1750~1756年,瓜拉尼部族反對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的戰爭,曾把耶穌會教士爭取到自己一邊。由於人民的反抗斗爭,葡萄牙王室被迫於18世紀多次頒發禁止以印第安人為奴的敕令。與此同時,黑奴的斗爭也十分激烈。1630~1697年,黑奴在伯南布哥舉行起義,並按照非洲社會的組織形式成立了「帕爾馬雷斯共和國」(見帕爾馬雷斯起義)。巴西的土生白人不滿宗主國的歧視,也不斷舉行起義。1660~1666年間,里約熱內盧和累西腓的居民發動起義並奪取政權,最後遭到鎮壓。1684年,馬拉尼昂的土生白人在貝克曼領導下,成立由貴族、僧侶和商人聯合組成的洪達,逮捕地方當局代表。1710~1711年,伯南布哥地區的土生白人也舉行過大起義。
18世紀末,隨著種植園經濟和工商業的發展,巴西人民要求擺脫葡萄牙統治和爭取民族獨立的呼聲日益高漲。1789年,蒂拉登特斯在米納斯吉拉斯密謀組織武裝暴動,要求建立共和國,因叛徒告密而失敗。1798年,在巴伊亞又發生了反對葡萄牙殖民統治的秘密活動,亦遭鎮壓。這些斗爭推動了巴西獨立運動的發展。
1807年,葡萄牙王室為躲避拿破崙一世入侵,逃往巴西里約熱內盧。1815年12月,若昂親王為緩和巴西人民的反抗情緒,宣布巴西與葡萄牙處於平等地位,成立葡萄牙-巴西-阿爾加維聯合王國。1816年,若昂親王即位,任「聯合王國」國王,稱若昂六世。葡萄牙王室駐巴西期間,採取了一些改良措施。如開放巴西港口,取消王室的壟斷專營政策,出版報刊,建立劇院、圖書館、學校和醫院等。但若昂六世的腐朽統治,引起人民不滿。1817年伯南布哥人民起義,成立共和國,結果遭到鎮壓(見伯南布哥起義)。1820年葡萄牙本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821年若昂六世將王室遷回葡萄牙,並任命王子佩德羅為巴西攝政王。同年,葡萄牙議會向巴西下達各省直屬里斯本的命令,並令佩德羅立即返回葡萄牙。這些命令激起了巴西人民的憤怒,獨立運動席捲全國。佩德羅為保持布拉干薩王族的統治地位,於1822年9月7日宣布巴西獨立,成立巴西帝國,接著加冕稱帝,稱佩德羅一世。1824年巴西頒布憲法。1825年,葡萄牙承認巴西獨立。
帝國時期(1822~1889) 巴西帝國成立後,布拉干薩王朝的體制和葡萄牙貴族勢力原封未動,大庄園制和奴隸制依然存在,巴西在經濟和政治上都依附於英國。佩德羅一世實行專制統治,1823年強行解散議會,接著又用武力鎮壓了東北部伯南布哥等省的共和派起義。1825~1828年巴西與阿根廷進行爭奪烏拉圭的戰爭(見烏拉圭戰爭),以失敗告終。專制統治引起人民群眾廣泛不滿,戰爭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社會矛盾,黑人也不斷舉行起義。1831年裡約熱內盧等地的居民發動起義,軍隊也加入起義者的行列,最後迫使佩德羅一世讓位給他 5歲的兒子,即佩德羅二世。
佩德羅二世即位後, 由三人攝 政委員會主持政務。1833~1849年,巴拉、南里奧格蘭德、巴伊亞、馬拉尼昂和伯南布哥等省先後爆發大規模人民起義,基本目標是取消君主制、廢除苛捐雜稅、建立共和國和實行聯邦制,最後均遭鎮壓。佩德羅二世於1840年 7月提前親政。他利用30年代中期出現的兩個重要政黨-保守黨和自由黨交替管理政務,自己則保持最後裁決權。執政期間,工農業有所發展,咖啡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一半左右,橡膠在對外貿易中佔有顯著地位,資本主義因素日益增長,歐洲移民大量增加。但奴隸制度和專制統治阻礙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長年對阿根廷和巴拉圭的戰爭又加重了人民的負擔。70年代後,巴西人民掀起大規模的廢奴與共和運動。1888年5月13日,帝國政府被迫宣布廢除奴隸制。1889年11月15日,軍隊與共和黨人聯合推翻帝國,組成以M.D.da豐塞卡為首的臨時政府。
共和國建立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889~1945) 1891年 2月24日,國會通過憲法,定國名為巴西合眾國。25日舉行選舉,豐塞卡當選為首屆總統。共和國成立後,大種植園經濟仍佔主要地位。工農業生產有所增長。20世紀初,巴西咖啡產量已佔世界總產量的75%以上。資本主義因素進一步發展,但人民群眾的生活並未改善,工人罷工、農民奪地、士兵起義不斷發生。1893~1897年,巴伊亞腹地發生卡努杜斯農民起義;1911~1916年,南部地區發生康特斯塔多農民戰爭。20世紀初,工人運動興起。1922年巴西共產黨成立。1924年,以「尉官派」為主的軍人舉行起義,而後稱為「普雷斯特斯縱隊」的起義部隊轉戰 13州,行程2.5萬多公里,堅持戰斗到1927年,給地主資產階級的統治以沉重打擊。1929年,在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沖擊下,巴西陷入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之中。1930年10月,巴西幾個州同時發生反政府武裝暴動,以G.D.瓦加斯為首的自由主義者同盟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建立了新興資產階級與自由派地主的聯合政權。11月初,瓦加斯就任臨時政府總統。1934年臨時政府頒布新憲法。同年瓦加斯當選正式總統。他執政期間,宣布將地下資源收歸國有,採取優先發展民族工業和實現農業經濟多樣化的方針,使經濟有較大發展。1937年他解散所有立法機構和政黨,進一步鞏固了獨裁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瓦加斯政府保持中立。1942年對德、意宣戰。大戰期間,巴西利用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加速發展本國經濟。1945年瓦加斯辭職。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巴西(1945~1985) 1951年,瓦加斯再次當選總統,進一步推行發展民族經濟的政策,採取了一些抵制外資的措施,經濟有較大的發展。1954年發生軍事政變,瓦加斯自殺。1956年起,J.庫比契克·德奧利韋拉、J.da S.誇德羅斯、J.B.古拉特先後任總統。他們基本上繼承了瓦加斯的發展民族經濟的政策。1960年將首都遷到巴西利亞(見彩圖)。1964年3月31日,軍人發動政變,推翻古拉特政府,建立了以H.C.布朗庫為總統的軍人政權。此後,C.席爾瓦、E.G.梅迪西先後任總統。這 3屆軍政府在政治上取消民主制度,實行獨裁統治;經濟上鼓勵利用外資,限制通貨膨脹,對財政經濟機構進行改組,促進了經濟發展。1968~1973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 10%以上。1969年 10月30日改國名為聯邦共和國。1974~1979年E.蓋澤爾任總統,提出逐步實行有控制的「民主開放」政策。1974年8月15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1979年3月,J.B.de菲格雷多就任總統。他繼續推行「民主開放」政策,採取了一些准備向文官執政過渡的措施,如實行大赦,恢復多黨制和州長與聯邦參議員直接選舉制等;對外實行獨立外交,宣稱巴西屬於第三世界。1974~1980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 7.1%。1981~1983年經濟衰退,國內生產總值累計下降10.6%。1984年經濟緩慢回升。目前巴西的經濟實力居拉美首位。1985年巴西民主運動黨和自由陣線黨聯合競選獲勝,由坦克雷多任總統。同年坦克雷多病逝,由副總統J.S.科斯塔接任總統。新政府把「和平、自主、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定為外交政策的最高原則。
H. 請介紹一下巴拉圭戰爭
名稱: 巴拉圭戰爭
地點: 南美洲
時間: 1864~1870年
參戰方: 巴拉圭,三國同盟
結果: 巴拉圭戰敗
主要指揮官: 弗朗西斯柯·洛佩斯
戰爭簡介
有的歷史學家把這場戰爭稱作近代戰爭與現代戰爭的分水嶺。這場戰爭的一個特點是,使用了步槍、機關槍、高爆炸葯、大炮等現代武器,電報、偵察用的熱氣球也投入使用。很多後來在一戰中使用的武器和裝備,已經在這場戰爭中亮相了。
編輯本段強勢巴拉圭
經濟發展
1862年,弗朗西斯柯·洛佩斯的總統父親去世了,他接過了父親手中的權杖, 巴拉圭風景
繼任巴拉圭總統。 在他父親老洛佩斯的苦心經營下,曾經貧瘠的巴拉圭迅速崛起,他鼓勵對外貿易,大量引進外資;請來英國和奧地利的工程師幫助修建了鐵路、船廠、鋼鐵廠;延聘歐洲和美國醫生、工程技術人員,開辦工廠和學校;1850年國家大劇院也落成了,一個歐洲化的巴拉圭以強國的面目出現在拉美。到弗朗西斯柯·洛佩斯接班時,巴拉圭已經成為惟一沒有外債的拉丁美洲國家。
列國爭端
19世紀初的1810年~1825年,拉美興起的獨立運動,迫使西班牙放棄了對大部分拉美國家的殖民統治。巴拉圭這個西班牙的殖民地,也在1811年6月宣布獨立。 但西班牙人走後留下了無數的領土爭端的尾巴。隨著巴西和阿根廷中央政府的逐漸鞏固,他們也開始把眼光投向鄰國巴拉圭和烏拉圭。弗朗西斯柯·洛佩斯就是他們的一個眼中釘。巴西皇室和阿根廷總統都將洛佩斯妖魔化,說他有領土野心,對烏拉圭、阿根廷北部和巴西西南部垂涎三尺。
編輯本段戰爭過程
戰爭爆發
1864年在阿根廷和巴西的支持下,烏拉圭國內發生政變,紅黨領袖弗洛雷斯顛覆了弗朗西斯柯·洛佩斯支持的烏拉圭白黨總統佩羅。接著,巴西開始介入烏拉圭內戰,並與阿根廷聯盟。洛佩斯判斷巴西很快也將對巴拉圭炮製烏拉圭模式,推翻他的統治,於是決定先發制人。同年11月弗朗西斯柯·洛佩斯對巴西宣戰,巴拉圭戰爭由此開始。很快,阿根廷就站到了巴西的一邊,並且和巴拉圭軍隊發生摩擦。6個月後,巴拉圭向阿根廷正式宣戰。
三國聯盟
1865年5月1日,巴西、阿根廷和烏拉圭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秘密簽訂共同反對巴拉圭的三國同盟條約,並組成三國同盟聯軍。 洛佩斯沒想到這場由烏拉圭政變引起的戰爭會演變成一場南美洲大陸最大的武裝沖突,他准備不足,以為可以速勝。那時候巴拉圭只有8000多正規軍,面對數倍於己的三國同盟,一場戰爭怎麼可能速勝?他本希望趁烏拉圭內戰拖住了巴西的主力之際,自己像拿破崙那樣越過阿爾卑斯山遠征歐洲。
境外遠征
洛佩斯首先向北進擊,殺入巴西的馬托格羅索(matogrosso)省,這個省的面積比英、法、德三國的面積還要大,但是人口只有9萬,防禦虛弱。洛佩斯的大軍如入無人之境。由於地勢險要,巴西援軍花了兩年的時間才得以接近這一地區。
兩線戰略
但是,漸漸地烏拉圭內戰的格局變得不妙了,紅黨的弗洛雷斯新政府開始占上風。為解烏拉圭之危,洛佩斯決定殺到巴西和阿根廷的後方去。他設計了兩條戰線,一條是沿著巴拉那(Parana)河進入阿根廷有爭議的地區科連特斯 (corientes),把阿根廷海軍打個措手不及;另一條是沿著巴拉圭河殺入沿岸巴西人的居住區,擾亂巴西人的陣腳。 只是,這兩個計劃只有一個得了手。1865年5月,洛佩斯親自率部殺入科連特斯,另一部分人由伊斯提加力比上校率領,沿著烏拉圭河殺入了巴西人的居住區。洛佩斯原來估計這兩路進攻的都是兩個國家有爭議的領土,巴拉圭軍隊可以利用當地人的分裂主義情緒,對抗巴西和阿根廷中央政府。但是,伊斯提加力比上校這一路出師不利,當地人對巴拉圭軍隊的反抗此起彼伏,使得巴拉圭軍隊在6月的一場大戰中失利,戰爭以伊斯提加力比上校被迫投降告終。
防禦階段
伊斯提加力比上校慘敗之後,戰爭進入第二階段。洛佩斯不得不將戰爭由進攻轉為防禦。 10月,洛佩斯開始從科連特斯撤退。1866年三國同盟的軍隊開始沿著巴拉那河進犯巴拉圭,這次,三國同盟動用了16艘當時最先進的鋼鐵炮艦,加上70多艘木質戰艦對付巴拉圭的木質軍艦。在巴拉那河和烏拉圭河匯合處的一片湖泊里,這場美洲最大的海軍會戰以巴拉圭方面幾乎全軍覆沒告結束。 海軍會戰之後,洛佩斯率部退到河畔的虎美塔(humaita)要塞,憑借地勢抵抗聯軍的進攻。1866年5月洛佩斯在圖龍蒂(tuyuti)發起了一連串的反擊,以2.4萬人的巴拉圭部隊,攻擊3.2萬人的聯軍,在巴拉那河畔,雙方的陣亡至少都達到了18000人以上。成為南美大陸上最慘烈的戰斗。歷史學家稱在這場戰爭中:雙方用盡最大的想像力,使戰爭的慘烈程度達到極限。
戰斗精神
直到現在,巴拉圭還流傳著不少可歌可泣的戰斗故事:一個個小分隊堅持到最後一個人,在被敵人俘虜之前,受傷的傷員連皮帶肉撕下自己的綳帶,寧死也不願意被俘。庫魯帕提(curupaity)要塞讓阿根廷軍隊損失了1/3,用了 10個月的工夫也沒有打下來。沖鋒的士兵一排排地倒在要塞前面,令擔任阿根廷軍隊總司令的米雷特顏面掃地。就在這時,天花開始肆虐,接著霍亂也開始流行,光是這兩種疾病就造成了不少的死亡,也大大地打擊了士氣。
形勢急轉
巴西剛開始介入烏拉圭內戰的時候,只動用了1.6萬人,但是隨著戰爭的深入,隨著巴西軍隊的失利,當時的歐洲觀察員對聯軍動作的緩慢非常不滿。這些歐洲人不了解拉美地形的特殊性——由於所有物資都要從幾百英里以外沿著巴拉那河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和蒙德維地亞運到戰場,後勤補給非常困難——他們卻只管指責指揮官是懦夫,同時,在巴西的工商界也出現了換帥的呼聲。還有一些人認為巴西軍隊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僱用了一大批素質低下的、沒有土地的黑奴,他們強烈呼籲巴西政府招募志願兵。很快,巴西政府便徵召了一支14萬人的軍隊,同時巴西政府也用還以自由身作為獎賞,激勵黑人奴隸作戰。巴西的工商業則加班加點,生產大批的武器和軍火。
要塞陷落
在聯軍苦撐的時候,巴拉圭方面撐不住了。因為,不論是食品還是武器,運輸線都被聯軍封鎖。1866年巴西換掉了陸軍元帥米特爾,由加西亞接任。在他接任時,巴西軍隊在8個月內僅僅前進了15英里。加西亞沒有急於進攻,而是用了 8個月做攻擊的准備,同時也讓海軍方面下決心把最昂貴的艦艇調來專對付巴拉圭人的水雷和岸上的炮火。他精心地布置了一個計劃,通過向東大迂迴繞過了巴拉圭人的防禦工事。1868年5月,他終於完成了對巴拉圭人的核心要塞虎美塔的包圍。洛佩斯不得已率領大部隊突破重圍,僅留下很少士兵守城。靠著每天不停地炮擊,聯軍終於在13個月後攻陷了這個要塞。
戰爭失敗
要塞失守之後,洛佩斯開始在巴拉圭首都亞松森南部的丘陵地帶構築第二防線,但是加西亞巧妙地通過巴拉圭河上的一處無人區,將部隊帶到巴拉圭人的後方。 1868年12月經過一系列慘烈的廝殺,聯軍終於攻陷巴拉圭首都亞松森。加西亞急忙建立一個傀儡政府,接著宣布戰爭終於結束,他隨即告老還鄉。 但是洛佩斯仍然率領著他的1.3萬人繼續打游擊,他仍然鬥志旺盛,他的游擊戰經常在亞松森城外把巴西軍隊的陣地攪得一塌糊塗。不過他的兵力越來越成問題,連8歲的孩子也戴上假胡須跟成年人一起作戰。 巴西人開始了14個月的清剿,洛佩斯被迫撤退到巴拉圭東北部山區。在這里他陷入了走投無路的境地,他懷疑很多人在出賣他,開始處決他最親密的追隨者。1870年他被包圍,但他拒絕投降,還下令將他的母親和姐妹也處決掉。兩天以後他被巴西兵俘獲。士兵們用大刀將他砍死,亂葬在叢林中,那天是3月1日。盡管洛佩斯以慘敗告終,但是在南美,他是男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他以少勝多的勇氣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仿效,連古巴總統卡斯特羅也很崇拜他。
編輯本段戰爭影響
損失慘重
巴拉圭戰爭導致了阿根廷和巴西對巴拉圭的長期佔領,此外還吞並了5.5萬平方英里的巴拉圭土地。有資料顯示,經過這場毀滅性的打擊,巴拉圭的人口由133萬減少到22萬,其中男子不到3萬;同時巴拉圭還向巴西和阿根廷支付了巨額賠款,當然,三國同盟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在戰爭中死傷士兵10萬人以上。這是人類歷史上一場史無前例的慘烈戰爭。 另外的一些研究顯示,洛佩斯瘋狂的領導作風,也導致了大批的巴拉圭人死亡,尤其是在從城市向山區轉移的過程中。
戰爭評價
評價:巴拉圭戰爭對於南美洲來說是一場悲劇。這場戰爭,雙方都受到了慘重損失:巴拉圭戰敗,導致了阿根廷和巴西對巴拉圭的長期佔領,此外還吞並了5.5萬平方英里的巴拉圭土地。當然,三國同盟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在戰爭中死傷士兵15萬人以上。這是人類歷史上一場史無前例的慘烈戰爭。 從此,巴拉圭,乃至整個南美洲的現代化進程徹底失敗了從此南美乃至整個拉丁美洲走向了半殖民地化的道路,淪為了大國的後花園。除了智利一度崛起之外,整個大陸沉淪在烏煙瘴氣的混戰之中。再次獨立之後的巴拉圭淪為一個三流的保守內陸國家,被天主教會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只是偶爾——比如1930年代血腥的「查科戰爭」和後來的足球世界盃賽才會讓人注意到她。
I. 巴西有沒有經歷過戰爭
有,19世紀時,巴拉圭,巴西,阿根廷這幾個過曾發生過帝國主義國家間的代理人戰斗,這場戰爭中,巴拉圭差點被滅國。
J. 葡萄牙巴西二戰屬何陣營,有無參加戰爭
葡萄牙二戰中是中立國家。
二戰期間,葡萄牙當時的統治者薩拉查頂住了德英兩個的壓力,宣布中立。
但是在立場上很曖昧,更偏向於同盟國一方,為盟國提供了很多資源,這與葡萄牙與英國的歷史關系有關。
(10)巴西戰爭當中發生的戰役都叫什麼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 (20世紀30-40年代由德意日法西斯發動的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