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歐洲近代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作品
,《十日談》
《十日談》是一部短篇小說集,它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早的代表作家卜伽丘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作品,是歐洲近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寫於1384年,成書於 1353年
⑵ 魯賓遜漂流記主要內容1000字
在西方,有一部小說,18世紀歐洲最傑出的思想家盧梭曾建議每個成長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應該讀讀他.那麼,這是一本怎樣的書哪
這本書叫《魯賓遜漂流記》.故事並不復雜:出身於商人之家的魯賓遜,不甘於像父輩那樣,平庸的過一輩子,一心嚮往著充滿冒險與挑戰的海外生活,於是毅然舍棄安逸舒適的生活,私自離家出海航行,去實現遨遊世界的夢想,但每次都歷盡艱險.有一次風暴將船隻打翻,魯賓遜一個人被海浪拋到一座荒無人煙的海島上,在那裡度過了28年孤獨的時光.小說的主要部分就是對他這段荒島生活的生動記述.
除了精彩離奇的故事外,小說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魯賓遜的性格.他敢於冒險,敢於追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即使流落荒島,也決不氣餒.在荒無人煙,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條件的小島上,他孤身一人,克服了許許多多常人無法想像的困難.以驚人的毅力頑強地活了下來.沒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沒有食物,他嘗試著打獵,種穀子,訓養山羊,曬野葡萄乾,他還自己摸索著做桌椅,做陶器,用圍巾曬面做麵包.在島上的第24年,他還搭救了一個野人.給他取名為"星期五".在他的教育下,"星期五"成了一個忠實的奴僕.就這樣,魯賓遜在荒島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的王國.面對人生困境,魯賓遜的所作所為,顯示了一個硬漢子的堅毅性格和英雄本色.體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創造精神和開拓精神.現在,在西方,"魯賓遜"已經成為冒險家的代名詞和千千萬萬讀者心目中的英雄.
作者笛福曾這樣點評魯濱遜:形象為不安於現狀,勇於行動,勇於追求,不畏艱險,按照現代文明的模式,開辟新天地的創造者.
很多人都只想滿足於現狀,最好是不經過任何風波就過著幸福的生活,而他們卻不知道沒有經過大風大浪的人是經不過任何打擊和挑戰的.有些人雖經過了一番考驗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可一旦東西失去了,他們就再也振作不起來了.因為他們怕再一次為遇到難解決的問題而大費周折.《誰動了我的乳酪》里的小老鼠——咻咻和匆匆在失去了好不容易得到的乳酪後,並沒有任何猶豫,馬上穿上鞋子去開始自己新的尋找.這樣,他們的心態和心境才會更平靜和從容因為他們懂得去追求,所以他們的遠方就在不遠處.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在這次雅典奧運會上異軍突起的菲爾普斯就是"勇於"的代表,年僅19歲,卻在這次奧運游泳項目中已獲得了5枚金牌,2枚銅牌,在參加的7個項目中一一獲獎.雖然許多人在嘲笑他在奧運會前所跨下海口稱:要一舉多得7枚或以上金牌,破世界紀錄.但大家有沒有認真想過,他才19歲,一個只會為自己而活的年紀,他卻勇於誇下海口,他雖沒有破記錄,但他的實力足以在2008年的奧運會上實現這個願望.他也勇於實現,他成功的背後是無數個苦練游泳的日子.
魯濱遜也是一樣的,如果他沒有離開家,那麼他的人生一定沒有那麼精彩,在他的眼中就只有金錢,和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他也就不會懂得用自己的雙手去製造東西,去捍衛自己的家園,他勇於向世俗挑戰:離家出走;他勇於和大自然斗爭:在經過大浪後也沒被淹沒;他勇於行動:在荒島上看見俘虜快被野人殺後吃掉,捨身去救他——一個素不相識的人;他勇於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挑戰和磨練.
笛福的作品細膩逼真,情節雖為虛構,卻每每能使讀者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也是其作品倍受世界各國人民所喜愛的原因之一.
主人翁――魯濱遜簡介:魯濱遜從小喜歡航海,曾三次離家到南美各地旅行.一日他懷著雲游四海的高遠志向,告別家人,越過大西洋和太平洋,在驚心動魄的航海中經歷無數險情,後來整條船在太平洋上不幸罹難,船上的人都葬身海底,惟有他一人得以奇跡般地活下來,並隻身來到一座荒無人煙島上. 他從絕望的縫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啟示,性格堅強的魯濱遜在島上獨立生活了28年.他在孤島上勞作生息,開拓荒地,圈養牲畜,生產水稻和小麥,年復一年與孤獨為伴,克服了種種常人難以克服的困難.《聖經》成為他的精神支柱,憑著驚人的毅力和頑強不息的勞動,他蓋起了房子,收獲穀物,馴養山羊,用獸皮製作衣物.他曾與野獸鬥智,也曾與吃人肉的野人斗勇.後來他搭救了一個土人,稱他為"星期五",把他收作僕人.他以非同尋常的毅力和勇氣,克服了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用勤勞的雙手,為自己創造了一個生存的家園.
一直到第28個年頭一艘英國船來到該島附近,魯濱遜幫助船長制服了叛亂的 水手,才返回英國.這時他父母雙亡,魯濱遜收回他巴西庄園的全部受益,並把一部分贈給那些幫助過他的人們.
我的讀後感:這個假期我讀了《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獲益匪淺. 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一個人在一次航行中上遇到了可怕的風浪,翻了船,除他之外無一人生還.他流落到了孤島上.憑著他驚人的毅力與勇氣,二十八年後,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孤島,這個人就是倒霉而又幸運的魯濱遜·克羅索.
給我的啟示如下:
一,一些貧乏的工具,做起事情來雖然麻煩,但只要運用創造力,仍然可以完成工作.
二,像他這樣的精神,我要學習,因為未來的事情,還等著我去發現呢!
三,現在做什麼事都方便,要感謝我們的祖先,因為他們的努力,才得到便利.
現在,文明的生活,不再受到自然的威脅.不過,回顧人類的歷史,魯賓遜的經歷,可以說是人利用發明的工具和自然戰斗,征服自然的過程.其實,像這樣地利用很貧乏的工具,和自然搏鬥,發揮人的智慧使生活更加豐裕的精神,是文明進步的原動力,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魯賓遜漂流記的介紹
說的一個英國水手遇船難漂流到一個無人的荒島上,在這種極度與世隔絕,又需要與大自然搏鬥的情況下,他必須盡力讓自已保持理智。他在島上將一個當地土著由食人族手中救出,而當他在面對一個與自己不同種族、宗教與文化的人時,第一個反應是要取得優勢地位。因此他將土著取名為星期五,而且叫他稱呼自己為「主人」。星期五是被族人當成祭祀品帶回到原來的部落。隨著這段朝夕相處的日子,魯賓遜因這個土著而改變了自己。也由於他們之間的友誼他才得以存活下去,不幸的是星期五最後被奴隸販子射殺,魯賓遜在兩年的流浪生涯之後帶著這段友誼的懷念及一個全新的自己回到了家鄉。並回世界。
《魯濱孫漂流記》(Robinson Crusoe)舊譯《魯賓遜漂流記》,於1719年4月26日出版,是18世紀英國四大著名小說家之一丹尼爾·笛福的代表作,是笛福文學創作的里程碑,同時也是英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這部小說一問世就風靡英國,情節真實具體、親切自然,真讓人不忍釋卷,至今仍是雅俗共賞的世界名著。小說從出版至今,已出了幾百版,幾乎譯成了世界上所有的文字。據說,除了《聖經》之外,《魯濱孫漂流記》是出版最多的一本書。該書被譽為英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成了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部不朽的名著。該書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敘事語言通俗易懂,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好作品。
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英國小說家,新聞記者。他在西方文學發展史上占據著一個特殊的位置,被稱為「現代小說之父」。其作品主要為個人通過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戰勝困難。18世紀,長篇小說興起,笛福作為西方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言人,他的創作開辟了以寫實為風格,追求逼真效果的現代長篇小說發展的道路。他的小說情節曲折,採用自述方式,可讀性強。並表現了當時追求冒險,倡導個人奮斗的社會風氣。自14至15世紀新航路開辟以來,航海成為每個青年人都抱有的一種理想,其代表作《魯濱孫漂流記》聞名於世,魯濱孫也成為與困難抗爭的典型人物,因此他被視作英國小說的開創者之一。
這部小說是笛福受當時一個真實故事的啟發而創作的。1704年9月一名叫亞歷山大·賽爾科克的蘇格蘭水手在海上與船長發生爭吵,被船長遺棄在南美洲大西洋中的安·菲南德島上,四年後當他被救回英國時已成了一個野人。賽爾科克在荒島上並沒有作出什麼值得頌揚的英雄事跡,但笛福塑造的魯賓遜卻完全是個新人。英國著名作家笛福以賽爾科克的傳奇故事為藍本,把自己多年來的海上經歷和體驗傾注在人物身上,並充分運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進行文學加工,使「魯賓孫」成了當時中小資產階級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方文學中第一個理想化的新興資產者形象。他表現了強烈的資產階級進取精神和啟蒙意識。本書成書於1719年左右,在作者快年屆60時創作了這部妙趣橫生、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傳記體小說,為自己博得了「英國和歐洲小說之父」的美譽。
⑶ .歐洲第一部現實主義文學作品是
塞萬提斯《堂.吉訶德》是歐洲第一部現實主義長篇小說。
⑷ 巴西的內容簡介
《巴西》的情節有些像傳統的驚險小說,通俗性很強,寫法上則部分運用了魔幻現實主義的技巧,結構比較緊湊。小說的頭幾章讀起來有些生硬,讀到伊莎貝爾和特里斯陶開始獨自闖盪的那一章時,我才再次體驗出厄普代克的味道。
《巴西》是據巴西民間傳說改編的,很像一部愛情傳奇,但厄普代克似乎不想在此歌頌愛情。正如譯者序所說,厄普代克想要在此書中說明,「巴西的思想基礎」是「下層人渴望提升本身的文化地位,上層人渴望獲得精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