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豆期貨的標准合約
交易品種 黃大豆 交易單位 10噸/手 報價單位 人民幣 最小變動價位 1元/噸 漲跌停板幅度 上一交易日結算價的正負4% 合約交割月份 1,3,5,7,9,11 交易時間 每周一至周五上午9:00~11:30,下午13:30~15:00 最後交易日 合約交割月份的第十個交易日 最後交割日 最後交易日後七日(遇法定節假日順延) 交割等級 具體內容見附件 交割地點 大連商品交易所指定交割倉庫 交易保證金 合約價值的5% 交易手續費 4元/手 交割方式 集中交割 交易代碼 A 黃大豆一號 B 黃大豆二號 上市交易所 大連商品交易所 註:目前黃大豆1號合約的漲跌停板幅度暫按上一交易日結算價的5%執行
附表1:黃大豆1號品質技術要求
交割等級 純糧率最低指標% 種 皮 雜 質% 水份% 氣味色澤升水(人民幣元/噸) 貼水(人民幣元/噸)
標准品 三等黃大豆 91.0 黃色混有異色粒 限度為5.0% 1.0 13.0 正常 - -
替代品一等黃大豆 96.0 30 -
二等黃大豆 93.5 10 -
四等黃大豆 88.5 - 30
[注] 1、黃大豆:種皮為黃色,臍色為黃褐、淡褐、深褐、黑色或其它顏色,粒形一般為圓形、橢圓形或扁圓形;
⒉轉基因大豆不得以標准品或替代品交割;
⒊標准品交割價=交割結算價;
⒋替代品交割價=交割結算價+替代品升貼水+質量差異升扣價;
⒌質量檢驗標准及方法按照GB5490~5539-85《糧食、油料及植物油脂檢驗》執行;
⒍衛生標准和動植物檢疫項目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⒎水份、雜質允許范圍見附表2;
⒏包裝物具體要求詳見交易所交割的有關規定;
⒐入庫指標:粗脂肪酸價≤3.5、蛋白質溶解比率≥75;出庫指標:粗脂肪酸價≤5、蛋白質溶解比率≥60。
附表2:黃大豆1號質量差異升扣價
質量差異升扣價項目質量標准% 允許范圍% 質量差異%(高+;低-) 升扣價(元/噸) 備 注
水分 13.0 11,1,3合約月份<15.0 5,7,9合約月份≤13.5 -1.0 +20 1.升水升至水份含量12.0%2.低於或高於標准不足1.0%不計算升扣價
+1.0 -55
雜質 1.0 <2.0 -0.5 +10 低於或高於標准不足0.5% 不計算升扣價
+0.5 -30
註:質量差異升扣價=水份升扣價+雜質升扣價
交易品種 黃大豆2號
交易單位 10噸/手
報價單位元(人民幣)/噸
最小變動價位 1元/噸
漲跌停板幅度 上一交易日結算價的4%
合約交割月份1、3、5、7、9、11月
交易時間 每周一至周五上午 9:00-11:30下午 13:30-15:00
最後交易日合約月份第10個交易日
最後交割日 最後交易日後第3個交易日
交割等級符合《大連商品交易所黃大豆2號交割質量標准(FB/DCE D001-2005)》
交割地點大連商品交易所指定交割倉庫
最低交易保證金合約價值的5%
交易手續費不超過4元/手
交割方式實物交割
交易代碼 B
上市交易所 大連商品交易所
黃大豆2號與1號期貨合約交割質量標准差異
黃大豆2號與1號期貨合約交割質量標准對比
合約名稱 黃大豆2號期貨合約黃大豆1號期貨合約
合約定位 榨油用品質 食用品質
可交割商品 轉基因大豆和非轉基因大豆 非轉基因大豆
參考標准 大豆國家標准和進出口糧油檢驗標准 現行大豆國家標准
核心定等指標 粗脂肪含量(含油率) 純糧率
水分要求 ≤13.5 (11、1、3月合約交割的國產包糧大豆≤14.5) ≤13.0(11、1、3月合約<15.0,5、7、9月合約<13.5%,有升扣價)
雜質要求 ≤2.0%(無升扣價) ≤1.0%(<2.0%允許交割,有升扣價)
不完善粒要求 有 無
㈡ 豆油期貨的國際供求
根據美國農業部2012年2月8日公布的全球油籽供求預測,全球12/13年度油籽產量預測為4.669億噸,較上月預測增加110萬噸。全球大豆產量預計2.695億噸,略微上調10萬噸,其中巴西大豆產量上調量略超過阿根廷產量下調量。
因巴西中西部適宜的氣候,預測巴西大豆產量增加100萬噸至紀錄水平8350萬噸。由於近幾周持續乾旱,下調阿根廷大豆產量。預測阿根廷大豆產量為5300萬噸,較上月預測減少近100萬噸。
預計美國12/13年大豆壓榨量上調1000萬蒲式耳,達到16.15億蒲式耳。由於大豆壓榨量上升,豆油產量上調,大豆期末庫存預計為1.25億蒲式耳,下調1000萬蒲式耳。
由於銷售好於預期,美國豆油出口量較上月上調1.5億磅,預計美國12/13年度豆油出口量為23億磅。用於甲基脂的豆油消費量沒有變化,盡管市場年度第一季度用量相對較低,未來幾個月使用量會擴大。美國豆油期末庫存上調1.25億磅,預計為16.65億磅。
下面圖表是USDA2007-2012年度全球豆油供需報告圖表(單位:百萬噸)。從圖表中可以看到,豆油產量與消費量自2008年以來一直在上升,豆油產量與消費量大致相同,但全球豆油總供給超過消費量。預計12/13年度全球豆油產量為4341萬噸,較上月預測下調1萬噸。預計消費量為4362萬噸,較上月預測下調5萬噸。預計期末庫存為332萬噸,較上月預測上調6萬噸。上年度全球豆油期末庫存382萬噸,是近五年最高的,預計全球豆油供給超過需求。
㈢ 期貨基本面分析
基本分析法是根據商品的產量、消費量和庫存量(或者供需缺口),即通過分析期貨商品的供求狀況及其影響因素,來解釋和預測期貨價格變化趨勢的方法。基本面分析主要分析的是期貨市場的中長期價格走勢,即所謂大勢,並以此為依據中長期持有合約,不太注意日常價格的反復波動而頻繁地改變持倉方向。 經濟學的名言是:從長期看,商品的價格最終反映的必然是供求雙方力量均衡點的價格。所以,商品供求狀況對商品期貨價格具有重要的影響。基本因素分析法主要分析的就是供求關系。商品供求狀況的變化與價格的變動是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商品價格與供給成反比,供給增加,價格下降;供給減少,價格上升。商品價格與需求成正比,需求增加,價格上升;需求減少,價格下降。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供給和需求的任何變化,都可能影響商品價格變化,一方面,商品價格的變化受供給和需求變動的影響;另一方面,商品價格的變化又反過來對供給和需求產生影響:價格上升,供給增加,需求減少;價格下降,供給減少,需求增加。這種供求與價格互相影響、互為因果的關系,使商品供求分析更加復雜化,即不僅要考慮供求變動對價格的影響,還要考慮價格變化對供求的反作用。 在現實市場中,期貨價格不僅受商品供求狀況的影響,而且還受其他許多非供求因素的影響。這些非供求因素包括:金融貨幣因素、政治因素、政策因素、投機因素、心理預期等。因此,期貨價格走勢基本因素分析需要綜合地考慮這些因素的影響。 (一)期貨商品供給分析 供給是指在一定時間、一定地點和某一價格水平下,生產者或賣者願意並可能提供的某種商品或勞務的數量。決定一種商品供給的主要因素有:該商品的價格、生產技術水平、其他商品的價格水平、生產成本、市場預期等等。 商品市場的供給量則主要由期初庫存量、本期產量和本期進口量三部分構成。 1、期初庫存量 期初庫存量是指上年度或上季度積存下來可供社會繼續消費的商品實物量。根據存貨所有者身份的不同,可以分為生產供應者存貨、經營商存貨和政府儲備。前兩種存貨可根據價格變化隨時上市供給,可視為市場商品可供量的實際組成部分。而政府儲備的目的在於為全社會整體利益而儲備,不會因一般的價格變動而輕易投放市場。但當市場供給出現嚴重短缺,價格猛漲時,政府可能動用它來平抑物價,則將對市場供給產生重要影響。 2、本期產量 本期產量是指本年度或本季度的商品生產量。它是市場商品供給量的主體,其影響因素也甚為復雜。從短期看,它主要受生產能力的制約,資源和自然條件、生產成本及政府政策的影響。不同商品生產量的影響因素可能相差很大,必須對具體商品生產量的影響因素進行具體的分析,以便能較為准確地把握其可能的變動。 3、本期進口量 本期進口量是對國內生產量的補充,通常會隨著國內市場供求平衡狀況的變化而變化。同時,進口量還會受到國際國內市場價格差、匯率、國家進出口政策以及國際政治因素的影響而變化。 (二)期貨商品需求分析 商品市場的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時間、一定地點和某一價格水平下,消費者對某一商品所願意並有能力購買數量。決定一種商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該商品的價格、消費者的收入、消費者的偏好、相關商品價格的變化、消費者預期的影響等等。 商品市場的需求量通常由國內消費量、出口量和期末商品結存量三部分構成。 1、國內消費量 國內消費量主要受消費者的收入水平或購買能力、消費者人數、消費結構變化、商品新用途發現、替代品的價格及獲取的方便程度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變化對期貨商品需求及價格的影響往往大於對現貨市場的影響。 2、出口量 穩定的進口量雖然量值大但對國際市場價格影響甚小,不穩定的進口量雖然量值小,但對國際市場價格影響很大。出口量是本國生產和加工的商品銷往國外市場的數量,它是影響國內需求總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其變化應綜合考慮影響出口的各種因素的變化情況,如國際、國內市場供求狀況,內銷和外銷價格比,本國出口政策和進口國進口政策變化,關稅和匯率變化等。例如,我國是玉米出口國之一,玉米出口量是影響玉米期貨價格的重要因素。 3、期末商品結存量 期末結存量具有雙重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商品需求的組成部分,是正常的社會再生產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它又在一定程度上起著平衡短期供求的作用。當本期商品供不應求時,期末結存將會減少;反之就會增加。因此,分析本期期末存量的實際變動情況,即可從商品實物運動的角度看出本期商品的供求狀況及其對下期商品供求狀況和價格的影響。 (三)經濟波動周期 商品市場波動通常與經濟波動周期緊密相關。期貨價格也不例外。由於期貨市場是與國際市場緊密相聯的開放市場,因此,期貨市場價格波動不僅受國內經濟波動周期的影響,而且還受世界經濟的景氣狀況影響。 經濟周期一般由復甦、繁榮、衰退和蕭條四個階段構成。復甦階段開始時是前一周期的最低點,產出和價格均處於最低水平。隨著經濟的復甦,生產的恢復和需求的增長,價格也開始逐步回升。繁榮階段是經濟周期的高峰階段,由於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不斷擴張超過了產出的增長,刺激價格迅速上漲到較高水平。衰退階段出現在經濟周期高峰過去後,經濟開始滑坡,由於需求的萎縮,供給大大超過需求,價格迅速下跌。蕭條階段是經濟周期的谷底,供給和需求均處於較低水平,價格停止下跌,處於低水平上。在整個經濟周期演化過程中,價格波動略滯後於經濟波動。這些是經濟周期四個階段的一般特徵。 比如,在本世紀 60 年代以前西方國家經濟周期的特點是產出和價格的同向大幅波動。而 70 年代初期,西方國家先後進入所謂的"滯脹"時期,經濟大幅度衰退,價格卻仍然猛烈上漲,經濟的停滯與嚴重的通貨膨脹並存。而 80-90 年代以來的經濟波動幅度大大縮小,並且價格總水平只漲不跌,衰退和蕭條期下降的只是價格上漲速度而非價格的絕對水平。當然,這種只漲不跌是指價格總水平而非所有的具體商品價格,具體商品價格仍然是有升有降。進入 90 年代中期以後,一些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如韓國、東南亞國家等,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導致一些商品的國際市場價格大幅下滑。但是,全球經濟並沒有陷入全面的危機之中,歐美國家經濟持續向好。因此,認真觀測和分析經濟周期的階段和特點,對於正確地把握期貨市場價格走勢具有重要意義。 經濟周期階段可由一些主要經濟指標值的高低來判斷,如 GDP 增長率,失業率、價格指數、匯率等。這些都是期貨交易者應密切注意的。 (四)金融貨幣因素 商品期貨交易與金融貨幣市場有著緊密的聯系。利率的高低、匯率的變動都直接影響商品期貨價格變動。 1、利率 利率調整是政府緊縮或擴張經濟的宏觀調控手段。利率的變化對金融衍生品交易影響較大,而對商品期貨的影響較小。如 1994 年開始,為了抑制通貨膨脹,中國人民銀行大幅度提高利率水平,提高中長期存款和國庫券的保值貼補率,導致國債期貨價格狂飆,1995 年 5 月18 日,國債期貨被國務院命令暫停交易。 2、匯率 期貨市場是一種開放性市場,期貨價格與國際市場商品價格緊密相聯。國際市場商品價格比較必然涉及到各國貨幣的交換比值-匯率,匯率是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交換的比率。當本幣貶值時,即使外國商品價格不變,但以本國貨幣表示的外國商品價格將上升,反之則下降,因此,匯率的高低變化必然影響相應的期貨價格變化。據測算,美元對日元貶值 10%,日本東京穀物交易所的進口大豆價格會相應下降 10%左右。同樣,如果人民幣對美元貶值,那麼,國內大豆期貨價格也會上漲。主要出口國的貨幣政策,如巴西在 1998 年其貨幣雷亞爾大幅貶值,使巴西大豆的出口競爭力大幅增強,相對而言,大豆供應量增加,對芝加哥大豆價格產生負面影響。 (五)政治、政策因素 期貨市場價格對國際國內政治氣候、相關政策的變化十分敏感。政治因素主要指國際國內政治局勢、國際性政治事件的爆發及由此引起的國際關系格局的變化、各種國際性經貿組織的建立及有關商品協議的達成、政府對經濟干預所採取的各種政策和措施等。這些因素將會引起期貨市場價格的波動。在國際上,某種上市品種期貨價格往往受到其相關的國家政策影響,這些政策包括:農業政策、貿易政策、食品政策、儲備政策等,其中也包括國際經貿組織及其協定。在分析政治因素對期貨價格影響時,應注意不同的商品所受影響程度是不同的。如國際局勢緊張時,對戰略性物資價格的影響就比對其他商品的影響大。 (六)自然因素 自然條件主要是氣候條件、地理變化和自然災害等。期貨交易所上市的糧食、金屬、能源等商品,其生產和消費與自然條件因素密切相關。有時因為自然因素的變化,會對運輸和倉儲造成影響,從而也間接影響生產和消費。例如,當自然條件不利時,農作物的產量就會受到影響,從而使供給趨緊,刺激期貨價格上漲;反之,如氣候適宜,又會使農作物增產,增加市場供給,促使期貨價格下跌。因此,期貨交易必須密切關注自然因素,提高對期貨價格預測的准確性。 (七)投機和心理因素 在期貨市場中有大量的投機者,他們參與交易的目的就是利用期貨價格上下波動來獲利。當價格看漲時,投機者會迅速買進合約,以期價格上升時拋出獲利,而大量投機性的搶購,又會促進期貨價格的進一步上升;反之,當價格看跌時,投機者會迅速賣空,當價格下降時再補進平倉獲利,而大量投機性的拋售,又會促使期貨價格進一步下跌。 與投機因素相關的是心理因素,即投機者對市場的信心。當人們對市場信心十足時,即使沒有什麼利好消息,價格也可能上漲;反之,當人們對市場推動信心時,即使沒有什麼利空因素,價格也會下跌。
㈣ 豆粕期貨2101、2103、2105代表什麼
豆粕期貨:以豆粕為標的物的期貨交易合約,在期貨市場進行交易。
豆粕期貨與實物豆粕不同,豆粕交易是實物交易,豆粕期貨則是一種投資手段,投資者可在期貨市場交易各種期貨產品。
豆粕期貨2101、2103、2105屬於交易代碼。
應答時間:2021-01-18,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㈤ 期貨中的 大豆1大豆2是 什麼意思
1號黃大豆指的是非轉基因大豆,主要代表的是國內的大豆價格。
2號黃大豆轉基因大豆,主要用作榨油,如超市裡賣的植物油標明加工原料為轉基因大豆。
1號黃大豆和2號黃大豆,兩者均是在大連商品期貨交易所上市的期貨品種。
2002年3月,由於國家轉基因管理條例的頒布實施,進口大豆暫時無法參與期貨交割,為此,大商所對大豆合約進行拆分,把合約拆分為以食用品質非轉基因大豆為標的物的黃大豆1號期貨合約和以榨油品質轉基因、非轉基因大豆為標的物的黃大豆2號期貨合約。
黃大豆1號、黃大豆2號合約臨近交割期時交易保證金收取標准為:
1、交割月份前一個月第一個交易日:合約價值的10%;
2、交割月份前一個月第六個交易日:合約價值的15%;
3、交割月份前一個月第十一個交易日:合約價值的20%;
4、交割月份前一個月第十六個交易日:合約價值的25%;
5、交割月份第一個交易日:合約價值的30%。
㈥ 影響大豆期貨,豆粕期貨價格的因素都有哪些
豆粕期貨價格由四個因素決定,分別是(一)豆粕供應情況;(二)豆粕消費情況;(三)相關商品、替代商品價格的影響以及(四) 相關的農業、貿易、食品政策。
(一) 豆粕供應情況
1. 大豆供應量
豆粕作為大豆加工的副產品,大豆供應量的多少直接決定著豆粕的供應量,正常情況下,大豆供應量的增加必然導致豆粕供應量的增加。大豆的來源主要有兩塊,一是國產大豆,二是進口大豆。我國的東北及黃淮地區是大豆的主產區,近幾年,我國大豆年總產量在1,600萬噸左右徘徊,其中商品大豆量約為600萬噸。我國2008/09年進口大豆超過4,000萬噸。
2. 大豆價格
大豆價格的高低直接影響豆粕生產的成本,近幾年,我國許多大型壓榨企業選擇進口大豆作為加工原料,進口大豆價格對我國豆粕價格的影響更為明顯。
3. 豆粕產量
豆粕當期產量是一個變數,它受制於大豆供應量、大豆壓榨收益、生產成本等因素。一般來講,豆粕產量與豆粕價格之間存在反向關系,豆粕產量越大,價格相對較低;相反,豆粕產量減少,豆粕價格則上漲。
4. 豆粕庫存
豆粕庫存是構成總產量的重要部分,前期庫存量的多少體現著供應量的緊張程度。供應短缺則價格上漲,供應充裕則價格下降。由於豆粕具有不易保存的特點,一旦豆粕庫存增加,豆粕的價格往往會調低。
(二) 豆粕消費情況
我國是豆粕消費大國,近幾年,豆粕消費保持了13%以上的年增長速度。豆粕在飼料業中家禽的使用量佔52%,所以牲畜、家禽價格的影響直接構成對飼料需求的影響。正常情況下,牲畜、家禽的價格與豆粕價格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統計顯示,90%以上的豆粕消費是用於各類飼料,所以飼料行業景氣度狀況對豆粕需求的影響非常明顯。
(三) 相關商品、替代商品價格的影響
1. 豆粕與大豆、豆油的比價關系
豆粕是大豆的副產品,每1噸大豆可以壓榨出大約0.18噸的豆油和0.8噸的豆粕,豆粕的價格與大豆的價格有密切的關系,一般來講,每年大豆的產量都會影響到豆粕的價格,大豆豐收則豆粕價跌,大豆欠收則豆粕就會漲價。同時,豆油與豆粕之間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關聯,豆油價好,豆粕就會價跌,豆油滯銷,豆粕產量就將減少,豆粕價格將上漲。大豆壓榨效益是決定豆粕供應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油脂廠的壓榨效益一直低迷,那麼,一些廠家會停產,從而減少豆粕的市場供應量。
2. 豆粕替代品價格的影響
除了大豆、豆油等相關商品對豆粕價格影響外,棉籽粕、花生粕、菜粕等豆粕的替代品對豆粕價格也有一定影響,如果豆粕價格高企,飼料企業往往會考慮增加使用菜粕等替代品。
(四) 相關的農業、貿易、食品政策
近幾年,禽流感、瘋牛病及口蹄疫的相繼發生以及出於轉基因食品對人體健康影響的考慮,越來越多的國家實施了新的食品政策。這些新食品政策的實施,對養殖業及豆粕的需求影響都是直接的。
㈦ 巴西大豆玉米 基差堅挺,什麼是期貨中所講的基差
基差是指某一特定商品在某一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現貨價格與該商品在期貨市場的期貨價格之差,即:基差=現貨價格一期貨價格。簡單地說就是期現價差。
㈧ 大豆期貨的國際狀況
根據美國農業部1月11日公布的全球油籽供求預測,全球12/13年度油籽產量預測為4.658億噸,較上月預測增加280萬噸。全球大豆產量預計2.694億噸,上調170萬噸,其中美國和巴西產量增加僅部分被阿根廷產量下調抵消。
因巴西種植面積和畝產增加,預測巴西大豆產量增加150萬噸至紀錄水平8250萬噸。由於中部種植區雨水過多,畝產下調,預測阿根廷大豆產量為5400萬噸,較上月預測減少100萬噸。美國大豆出口銷售量持平於13.45億蒲式耳,12/13年大豆期末庫存預計在1.35億蒲式耳,較上月預測增加500萬蒲式耳。
下面圖表是USDA2006-2012年度全球大豆供需報告圖表(單位:百萬噸)。從圖表中可以看到,大豆產量與消費量自2008年以來總體在上升,大豆產量與消費量呈交替超越格局,需求量上升較為平穩。預計12/13年度全球大豆產量為26941萬噸,高於消費量。預計期末庫存為5946萬噸,較去年有所上升。預計全球大豆供給超過需求。從國際需求供給狀況來看,不支持大豆價格大幅上漲。
㈨ 巴西和阿根廷在大豆市場正在提升存在感嗎
日媒稱,巴西和阿根廷在大豆市場正在提升存在感。兩國的產量比10年前增加5成。尤其是巴西,其產量可匹敵世界最大生產國美國。由於中美貿易摩擦,南美產的大豆被視為替代美國產的供應來源,正成為期貨市場的交易對象。
據報道,成為大豆國際價格指標的美國芝加哥市場期貨價格在中國時間3月29日晚間的盤前盤後交易中,降至1蒲式耳10.18美元。比月初下降5%。背景是美國特朗普政府宣布的鋼鐵和鋁的進口限制措施。
其實,在中美貿易摩擦發生之前,就出現了顯示南美存在感的事件。2月,大豆行情在1個月時間里上漲6%。
報道稱,往年被稱為大豆的「二月小息」,經常呈現價格下跌趨勢。這是由於冬季補貼結束,同時美國農戶為了確保資金而出售手頭的穀物而容易造成的影響。
不過,今年則基本呈現單邊上漲態勢。主要是因為阿根廷的減產。此前預計產量達到5400萬噸,但有預測認為,由於生長期的乾燥氣候,將降至4700萬噸。
日本Green County公司的代表大本尚之表示,「即使是美國產大豆生長期之外的時期,影響南美產大豆收成的氣候也不容忽視」。美國產收獲之後的11月至第二年3月成為氣候影響行情的新的時期的可能性正在提高。
報道稱,日本企業也將推動供應企業的多樣化。日本大陸稻米公司的代表茅野信行表示,「油分增加,品質也保持穩定。已開始選擇比美國產更低廉的產品」。或許有必要從擴大原料采購渠道這一角度重新思考南美大豆的增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