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關系及歷史恩怨
關系:
①歷史
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本是同根生。在十幾個世紀中,生活在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教徒與穆斯林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1947年6月3日,英國最後一任印度總督蒙巴頓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由此種下了印巴兩個國家持續半個多世紀沖突的禍根。
②宗教
按照蒙巴頓分治方案,巴基斯坦由東、西兩部分組成,分別稱為東巴和西巴。東、西巴被印度隔開,相距約2000公里。東巴人絕大部分屬孟加拉族,操孟加拉語;西巴人分屬信德、旁遮普、俾路支和巴丹等幾個民族。兩地居民的文化和民族都不盡相同。東、西巴合為一體的基礎僅僅是伊斯蘭教。這種地理上的相互隔絕,民族、文化和語言的巨大差異,極易為內部分裂和外來干涉勢力所利用(東巴也就是現在的孟加拉)。
恩怨
像這樣根據宗教原則劃分兩個國家是史無前例的。印度和巴基斯坦許多是同一個民族,就是由於宗教信仰不同而互相仇視。而且由於各種原因,許多信仰印度教的留在了巴基斯坦。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遺留的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克什米爾問題。克什米爾的統治者信仰印度教,而許多群眾信仰穆斯林。根據統治者的意志克什米爾加入了印度,但是當地許多人要求加入巴基斯坦。印度和巴基斯坦剛剛獨立的時候就因為克什米爾問題爆發戰爭。以後又進行了兩次,問題始終沒有解決。
1971年,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建立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國土分成東西兩部分的歷史正式結束。
印度簡介
【簡 況】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創立了婆羅門教。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達到鼎盛,把佛教定為國教。公元4世紀笈多王朝建立,形成中央集權大國,統治200多年。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1398年,突厥化的蒙古族人由中亞侵入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開始入侵印度。1757年印度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佔領。1947年6月,英國通過「蒙巴頓方案」,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憲法正式生效,印度成立共和國,同時仍為英聯邦成員。
【政 治】 印度獨立後長期由國大黨統治,反對黨曾在1977年至1979年、1989年至1991年兩次短暫執政。1996年後印度政局不穩,到1999年先後舉行3次大選,產生了5屆政府。1999年至2004年,印度人民黨為首的全國民主聯盟上台執政,瓦傑帕伊任總理。2004年至2014年,國大黨領導的團結進步聯盟執政,曼莫漢·辛格任總理。2014年4月7日至5月12日,印度舉行第16屆人民院選舉,印度人民黨贏得人民院過半數席位,成為第一大黨,在中央單獨執政,納倫德拉·莫迪出任總理。
【憲法】 憲法於1950年1月26日生效。規定印度為聯邦制國家,是主權的、社會主義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國,採取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公民不分種族、性別、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點,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B. 歷史:殖民體系崩潰是什麼時候
1994年4月,南非舉行首次多種族大選,黑人政黨「非洲人國民大會」在選舉中獲勝,該黨領導人曼德拉當選南非歷史上首位黑人總統。種族主義統治在南非的終結,標志著殖民主義統治在非洲的最後結束。
-------------
戰後,殖民體系的瓦解過程首先是從亞洲開始的,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1、1945—1949年,民族獨立浪潮在亞洲興起。
在此期間,獲得獨立的國家有:印度尼西亞(1945年)、越南(1945年)、寮國(1945年)、菲律賓(1946年)、敘利亞(1946年)、約旦(1946年)、印度(1947年)、巴基斯坦(1947年)、緬甸(1948年)、斯里蘭卡(1948年)等。在1948年建立獨立國家的還有朝鮮、韓國和以色列。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亞洲90%以上的地區建立了獨立的民族國家,亞洲大陸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課本P11,……「有的國家是以武裝斗爭為主,而大部分國家是通過殖民主義者移交政權的方式和平獲得獨立的。」)
2、1950—1959年,民族獨立浪潮從亞洲向北非延伸。
此期間獲得獨立的國家有:利比亞(1951年)、柬埔寨(1953年)、蘇丹(1956年)、摩洛哥(1956年)、突尼西亞(1956年)、馬來西亞(1957年)等。50年代末開始,民族獨立浪潮進一步從中東地區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國蔓延。被稱為「沉默地帶」的黑非洲開始覺醒,並拉開了民族獨立運動高潮的序幕。1957年,迦納贏得獨立,從而宣告了第一個非洲黑人獨立國家的誕生。接著,幾內亞也於1958年獲得獨立。1958年4月15日—22日第一次非洲國家會議召開,這是非洲人民聯合反殖反帝的新起點。
3、1960—1975年,以非洲民族獨立浪潮為中心,亞非拉地區基本完成「非殖民化」。
這一時期的突出特徵是,非洲成為民族解放運動的主戰場,由於非洲大陸擺脫了殖民統治,殖民體系的瓦解終成定局。1960年被國際上稱為「非洲年」。因為在這一年中有17個非洲國家獲得了獨立。非洲的新興國家重視各國之間的團結與合作。在第一、二、三屆全非人民大會的基礎上,1963年5月22日—26日31個非洲獨立國家的元首、政府首腦及代表在亞的斯亞貝巴舉行會議,通過了《非洲統一組織章程》,成立了地區性的國際組織(簡稱「非統組織」),規定每年至少召開一次非洲國家首腦會議,商討在政治、外交、經濟、文化、防務等方面的互助與合作。會議決定將非統憲章的簽字日,即5月25日定為「非洲解放日」。非統組織的建立標志著非洲獨立國家體系的形成。
這一時期,亞洲的獨立國家體系也在進一步擴大。主要是中東和海灣地區出現一批新興國家,如:科威特(1961年)、葉門(1962年)、南葉門(1967年)、巴林(1971年)、卡達(1971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971年)等。南亞和東南亞地區則有馬爾地夫(1965年)和新加坡(1965年)。
4、1976年以後,殖民主義體系的瓦解進入最後掃尾階段,原來處於託管狀態的一些小國和島國也紛紛獨立。
亞太地區諸島國的獨立。在南太平洋,除澳大利亞、紐西蘭外,1萬多個島嶼長期處於殖民主義的統治之下,二戰後改由聯合國託管,隨著託管制的結束,這些島嶼國家先後宣布獨立,其中除在70年代中期以前已獲獨立的西薩摩亞(1962年)、湯加(1970年)、斐濟(1970年)、巴布亞紐幾內亞(1975年),1976年後獨立的還有:索羅門群島(1978年)、吐瓦魯(1978年)、吉里巴斯(1979年)、萬那杜(1980年7月30日)等。汶萊亦於1984年獨立。
加勒比海諸島國的獨立。長期處於殖民統治之下的加勒比海地區諸島從60年代起也展開了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大部分國家在70—80年代獲得獨立。如:巴哈馬(1973年)、格瑞那達(1974年)、多米尼加(1978年)、聖露西亞(1979年)、伯里茲(1981年)、安地卡及巴布達(1981年)等。
進入80年代,整個非洲只剩下南部非洲個別地區仍處在殖民主義的統治下。1980年,辛巴威爭得了獨立。1990年,納米比亞人民經過長期斗爭也宣告獨立。至此,非洲大陸終於清除了最後一塊殖民地。
白人種族主義者統治下的南非,雖從1961年起已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但它奉行種族隔離政策,這種政策是殖民主義的延續和變形。南非人民為廢除這一罪惡制度進行了數十年的斗爭,國際社會也對南非種族主義政權進行了制裁。隨著「非殖民化」運動在非洲大陸的推進,南非在90年代初不得不實施廢除種族隔離制度的政治改革。1994年4月,南非舉行首次多種族大選,黑人政黨「非洲人國民大會」在選舉中獲勝,該黨領導人曼德拉當選南非歷史上首位黑人總統。種族主義統治在南非的終結,標志著殖民主義統治在非洲的最後結束。
5、 殖民體系的徹底瓦解對世界歷史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一大批戰後新獨立的國家登上國際政治舞台,世界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到90年代末,188個聯合國成員中,戰後獨立的國家佔了大多數,這些國家已成為國際政治領域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參考資料:http://angelica.blog.hexun.com/2547950_d.html
C. 四大文明古國,國家產生時間和統一時間
四大文明古國分別是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
1、古巴比倫
約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前729年。
公元前21世紀下半葉,埃蘭人滅烏爾第三王朝後,阿摩利人由西北乘虛而入,在蘇美爾建立伊新和拉爾沙兩個國家,其創立者均為阿摩利人的氏族酋長。
伊新和拉爾沙對峙達200餘年 。公元前19世紀初 ,阿摩利人的阿姆納努姆部落在巴比倫擺脫伊新的控制, 其首領蘇木阿布( 前1894~前1881在位 )建立巴比倫王國,又稱古巴比倫第一王朝。
由於其位於兩河流域商路的樞紐地區,境內水源豐富,土地肥沃,政治和經濟力量不斷增強。
第六代國王漢穆拉比在位時期,先後征服伊新、烏魯克、拉爾沙等國,並占據亞述南部,建立起從波斯灣至地中海沿岸的中央集權制奴隸制帝國,自稱世界四方之王。
但漢穆拉比的統治並不鞏固,其繼承者薩姆蘇伊盧納在位時,先後遭埃蘭和加喜特的侵襲,內部也發生反債務奴役斗爭,導致了巴比倫第一王朝的衰微。
公元前1595年,赫梯統治者穆爾西里斯一世最後將其滅亡。
2、古埃及
古埃及文明形成於6000年前左右,古埃及前王朝開始於5100年前左右時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終止於公元前30年。
從那爾邁國王統一了上下埃及開始共經歷了早王朝、古王國、第一中間期、中王國、第二中間期、新王國、後期埃及時期7個時期31個王朝的統治。
其中古埃及在十八王朝時(前15世紀)達到鼎盛,南部尼羅河河谷地帶的上埃及的領域有現在的蘇丹到衣索比亞。
而北部三角洲地區的下埃及除了現在的埃及和部分利比亞以外,其東部邊界越過西奈半島直達迦南平原。
3、古印度
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存在於公元前3200年~前1750年間。成熟於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消逝於公元前1750年左右。
4、中國
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部落的姬軒轅時期算起至今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至今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至今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至今約有2240年。
四大文明古國簡介
四大文明古國,是廣泛流傳於中國國內的關於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統稱,國際上對此尚有爭議。
分別是古巴比倫(位於西亞,今伊拉克)、古埃及(位於北非,今埃及)、古印度(位於南亞,地域范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和中國(位於東亞,今中華人民共和國)。
四大文明古國實際上對應著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分別是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印度、中國這四個大型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而稍後的愛琴文明未被包含其中。
四大古文明的意義並不在時間的先後,而在於它們是後來諸多文明的發源地,對其所在地區產生了巨大影響。四大文明是源生文明,而其他文明屬於派生文明,深受臨近地區原生文明的影響。
四大文明古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然而,四大文明除了中華文明以外,其餘三大文明古國全部在歷史長河之中銷聲匿跡了。
古巴比倫王國早已經消失在沙漠中了。現在建立在當初那個古巴比倫文明發源地上的國家,被稱為伊拉克共和國,與之沒有半點關系。曾經無比繁華的空中花園,如今只剩下空盪盪的遺址。
今之印度也非古之印度。古印度的代表「哈拉巴文化」經過異族的侵略和摧殘之後,已經滅絕。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英國人先後侵入印度。
一直到1947年,印度才正式獨立,建立共和國。古印度的文明在現今幾乎沒有得到保留。連考古發現的文字都無法解讀。
D. 印度是怎麼解體的邊界線是誰畫出來的
個人覺得:團體就是一個不斷分裂變小和組合變大的一個群體。國與國之間互動,就是團體與團體之間互動。互動中有的自動解散了有的內部瓦解了有的被征服了有的樂意組合了……。如今的世界格局,都是這樣相互碰撞的結果。至於邊界線,除了暴力之外,有的是自然環境形成的,比如喜馬拉雅山把中國和尼泊爾印度錫金不丹等隔開了,再比如黑龍江烏蘇里江把中國與蘇聯西伯利亞以及遠東地區隔開了,鴨綠江圖們江把中國朝鮮隔開了……。有的是本民族不同勢力集聚而形成的,比如內外蒙古,南北朝鮮,印度的各個幫……。有的是協商劃分的。有的是強國老大哥中間人老好人好事者給劃分的,比如非洲是歐洲殖民主義者給分的,再比如中印之間的澳柯瑪紅線,南北朝三八線,中不之間英國給分割的邊界……。更多的是佔領征服。你說印度各個邦有可能獨立,就像前蘇聯解體一樣,這確實是有可能的。一旦印度受到沖擊,有可能有的邦會獨立。就中國的利益而言,印度分裂是好事兒(使中國敵人變弱小),同時也是壞事兒(美國的代理人很容易出現在印度半島,美國的觸角可能從印度直接觸及中國)。假如印度解體了,各個邦之間難免要擴張爭奪資源,暴力肯定會出現了。以上個人看法。
E. 印巴分治是由美蘇爭奪勢力范圍造成的嗎
不是。
主要是因為1942年,隨著英國捲入二戰,英國中斷了對印度的殖民統治。1946年,由於二戰對英國國力造成的沖擊導致英國無法維持對英屬印度的殖民。
在二戰使大英帝國國力衰落無法繼續維持對英屬印度的殖民的前提下,在現代政治環境中穆斯林與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之間產生的一系列不可調和的政治、民族、宗教沖突所導致。
F.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來是一個國家
是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原來是一個國家,同屬於英國的殖民地。
G. 印度個和巴基斯坦先後在什麼時候建立
1947年8月14日和15日發生在印度次大陸的歷史事件,大英帝國統治下的英屬印度解體,誕生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自治領兩個新國家。協議還包括了印度政府部門的資產、包括印度公務員、印度陸軍、皇家印度海軍、印度鐵路和中央財政,以及其他行政服務。印巴分治使得印度和巴基斯坦獲得了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