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巴西誰解放的
佩德羅一世
1807年拿破崙入侵葡萄牙,葡王室遷往巴西。1820年葡王室遷回里斯本,王子佩德羅留巴任攝政王。1822年9月7日宣布完全脫離葡萄牙獨立,建立巴西帝國。接著加冕稱帝,稱佩德羅一世。1824年巴西頒布憲法。1825年,葡萄牙承認巴西獨立。
2. 抗日戰爭是哪幾年1947年指的是什麼時期
1947年是解放戰爭時期,其時,解放戰爭已經進入了第二個年頭,人民解放軍已經向國民黨軍展開了戰略反攻。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於1947年6月30日向南強渡黃河,8月挺進大別山;隨後,陳賡、謝富治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另一部於8月挺進豫西;陳毅、粟裕率華東野戰軍主力於9月挺進豫皖蘇邊區,三路大軍在江淮河漢之間地區實施戰略展開,形成「品」字陣勢,互為策應,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開辟了廣大的中原解放區,威脅國民黨軍後方和腹心地帶,與各解放區內線反攻相結合,使國民黨軍由進攻轉入防禦,逐步陷入被動。
3. 二戰的大事時間表
1939年
9月1日 德國進攻波蘭
9月3日 英、法對德宣戰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9月4日 日本政府聲明不參與歐洲戰爭
9月5日 美政府聲明美國在戰爭中保持中立
9月8-28日 華沙保衛戰
9月12日 同盟國在阿貝維爾城召開第一次最高軍事會議
9月17日 蘇聯紅軍越過蘇波國界,進駐西烏克蘭和白俄羅斯
11月1-2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決定接受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加入蘇聯,並與烏克蘭、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並
11月4日 美國會通過「中立法」修正案
11月30-1940年3月12日 蘇芬戰爭
1940年
2月24日 德最高統帥部批准進攻法、比、荷的作戰計劃
4月9日 德軍侵入挪威和丹麥
5月10日 德軍侵入比利時和荷蘭
5月10日 英國張伯倫下台,丘吉爾組閣
5月14日 荷蘭軍隊投降
5月26-6月3日 英、法軍隊敦刻爾克大撤退
5月28日 比利時軍隊投降
6月10日 義大利對英法宣戰
6月14日 德軍攻入巴黎
6月18日 戴高樂將軍號召進行抵抗並組織"自由法國"運動
6月22日 法德簽訂康邊停戰協定。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滅亡
7月19日-8月19日 義大利軍隊進攻北非
7月16日 希特勒下令准備"海獅戰役"
7月31日 德國軍政領導人會議決定準備發動對蘇戰爭,並增加到180個陸軍師
8月13日 德空軍開始集中轟炸英國-不列顛空戰
9月27日 德、意、日在柏林簽訂三國協定
10月12日 德軍進攻羅馬尼亞
10月28日 義大利進攻希臘
2月18日 希特勒簽署關於對蘇戰爭的第21號命令(「巴巴洛薩計劃」)蘇德戰爭開始
1941年
1月22日 英軍佔領托布魯克(北非)
2月9日 德國宣布吞並盧森堡
4月13日 蘇日中立條約簽訂
4月17日 南斯拉夫軍隊投降
4月21日 希臘軍隊投降
6月22日 德國法西斯侵入蘇聯,蘇聯衛國戰爭開始
6月28日 德軍佔領明斯克
7月10日-9月10日 斯摩棱斯克保衛戰
8月14日 英美簽訂大西洋憲章
8月29日 德意就在歐洲建立「新秩序」發表宣言
9月8日 德軍包圍列寧格勒
9月30日-1942年4月20日莫斯科保衛戰
10月19日 英國軍事生產工人全國會議通過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協議
10月30-1942年7月4日 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
12月5日 蘇軍在莫斯科轉入反攻
12月7日 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12月19日 希特勒任德軍最高統帥
1942年
1月1日 26國《同盟國宣言》與華盛頓簽訂
5月4-8日 珊瑚海海戰
5月5日 日軍佔領菲律賓群島
5月5日 日軍佔領瓜達爾卡納群島
6月4-7日 日本艦隊在中途島戰敗
7月17-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8月12-15日 英蘇首腦在莫斯科會談
10月23日 英國在阿拉曼開始進攻
11月13日 英軍進入托布魯克
1943年
1月13日 德國宣布總動員
1月14-26日英美卡薩布蘭卡會談
2月8-14日 蘇軍解放庫爾斯克、克拉斯諾達爾、頓河羅斯托夫、伏羅希洛夫格勒
3月21日 英美軍開始進攻突尼西亞
5月12-13日 德「非洲」集團軍群在突尼西亞投降
7月10日 英美陸戰隊在西西里島登陸
7月24-25日 義大利法西斯政府被推翻,墨索里尼被捕,巴多里奧政府建立
9月8日 義大利宣告投降。德軍佔領義大利北部和中部各省
11月20日 慘烈的兩棲作戰-塔拉瓦
11月22-26日 開羅會議
11月28-12月1日 德黑蘭會議
1944年
6月6日 英美軍隊在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6月13日 德國V-1飛彈首次射擊英國本土
6月15日 美軍在賽班島登陸
6月23-24日 蘇軍在白俄羅斯開始進攻
7月18日 日本東條英機內閣辭職,小磯國昭組閣
8月15日 盟軍在法國南部登陸
8月26日 美英事實上承認戴高樂政府
10月20日美軍在萊特島登陸
10月24-25日 美日艦隊菲律賓海戰
12月16-25日 德軍在阿登反攻
1945年
2月4-11日 雅爾塔會議
2月8日 盟軍在萊茵河地區開始進攻
2月19-3月17日 美軍和日軍在硫磺島交戰
4月1日 美軍佔領沖繩島
4月12日 美國羅斯福總統逝世
4月16日 蘇軍開始進攻柏林
4月28日 墨索里尼被處死
4月29日 德軍在北義大利投降
4月30日 希特勒自殺
5月2日 蘇軍佔領柏林
5月8日 簽署德軍無條件投降書
6月5日 蘇、美、英、法宣告德國戰敗,由四大盟國掌握德國最高政權
6月24日 莫斯科舉行勝利閱兵式
6月26日簽署聯合國憲章
7月17日-8月2日 波茨坦會議
8月6日 美國原子彈炸毀廣島
8月8日 蘇軍對日宣戰
8月9日 原子彈轟炸長崎
8月14日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8月14日 蘇中簽訂友好同盟條約
9月2日 日本代表外相重光葵和日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在東京灣內美國軍艦「密蘇里」號甲板上簽署正式投降書
4. 抗日戰爭的歷史資料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
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
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
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4)抗日戰爭巴西什麼時候被解放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的戰役:
1、桂南會戰
桂南會戰是廣州失陷後,中國守軍抵抗日軍為打擊中國國際交通線並威脅西南大後方而在廣西南寧等地區展開的作戰。日軍侵佔南寧和昆侖關之後,國民黨從數百公里外急調10個精銳師。
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取得昆侖關大捷,迫使日軍改變對廣東的作戰計劃,造成日軍在戰略上的部分被動。
1939年11月日軍將第5師團、台灣混成旅團、第5艦隊等部隱蔽集結於海南島南端的榆林港,等候出動。閃電般出現在欽州灣,疾速登陸,攻陷防城。
24日,日軍佔領南寧、龍州,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急調第5、第99、第36軍向廣西增援。軍長杜聿明受命向昆侖關反擊,以步、炮、坦、空諸軍兵種協同攻堅,擊潰來援的第21旅團。
打死旅團長中村正雄,取得昆侖關大捷。1940年1月,日軍又調來第18師團和近衛混成旅團,進行反撲,至2月3日,再次佔領昆侖關。中國軍隊苦戰多日,傷亡很大,需要休整,遂結束會戰。
2、長沙會戰
長沙會戰是指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稱為「長沙保衛戰」。
長沙三次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國民黨正面戰場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軍隊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是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的戰役。
長沙三次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作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地位。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
並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據統計,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陣亡、受傷和失蹤的將士達93944人,殲滅日軍共計11萬餘人。
3、緬北滇西戰役
緬北滇西戰役發生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0月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3月,緬北滇西戰役是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美、英軍的協同下。
在緬甸北部和雲南省西部對日軍緬甸方面軍的進攻戰役。戰役歷時一年半,中國軍隊以陣亡31443人、負傷35948人的代價,斃傷日軍25000餘人,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
4、湘西會戰
湘西會戰,也稱「雪峰山會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的最後一次會戰。侵華日軍此戰目的是爭奪芷江空軍基地,故又名「芷江作戰」(日方稱「芷江攻略戰」,我方稱「芷江保衛戰」)。
戰爭起於1945年4月9日,止於6月7日。在雙方參戰總兵力28萬餘人,戰線長達200餘公里。在王耀武指揮下,湘西會戰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殲敵3萬餘人。
湘西會戰最後一仗主戰場為懷化漵浦縣的龍潭鎮、溫水鄉和邵陽市洞口縣的高沙、江口、青岩、鐵山一帶。戰役以日本軍隊戰敗而結束。湘西會戰的勝利標志著中國抗日正面戰場由防禦轉入反攻階段。
5. 抗日戰爭歷史資料
中國抗日戰爭,又稱為日本侵華戰爭,是指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由於日本帝國 日本向中國投降
非法入侵中華民國引發的戰爭,主戰場在中國大陸,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事之前與期間,最終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 這場戰爭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名稱。中華民國政府及多數華人稱其為八年抗戰、中日戰爭等等,簡稱抗戰,中國共產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稱其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日本稱其為日華戰爭(日語:日中戦爭)或支那事變(支那事変),西方國家多數稱其為第二次中日戰爭(把甲午戰爭稱為「第一次中日戰爭」)。 抗日戰爭結束於1945年8月15日,但對於其開始的時間存在爭議。比較普遍的觀點認 抗日戰爭紀念館
為,全面的抗日戰爭起於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時結束,歷時九十七月又八天,共為八年,八年抗戰名稱因此而來。另外一種觀點認為這場戰爭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這是政府私下主導的局部抗戰的開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或十五年抗戰之說。也有觀點認為,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兩天,中華民國政府才公開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戰,如果這樣算,抗日戰爭歷時不到4年。在這段時間里,戰爭擴大到整個太平洋地區,中國和美國、英國等同盟國共同抗擊日本,而中國的抗戰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一部分。最後,日本節節敗退,戰爭以包括中華民國在內的同盟國勝利而結束。
6. 解放戰爭在哪一年全面開始
從1945年八月雙方開始打,到1946年6月雙方展開全面戰爭,在大規模運動戰中大量的殲滅了國民黨軍主力,並攻佔了一批中等城市,到1948年9月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攻佔濟南,10月華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包圍太原,10月東北野戰軍攻克錦州,10月中原野戰軍攻克鄭州,這是解放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標志,隨即華東野戰軍全軍南下和中原野戰軍一起發起淮海戰役,殲滅了國民黨五個兵團,東北野戰軍入關和華北野戰軍二三兵團發起平津戰役,先後攻克新保安張家口天津,解放北平,4月得到增援的華北野戰軍第十八兵團攻克太原,這時戰爭已經基本沒有懸念了,剩下就是收果子。
7. 巴西民族解放聯盟軍起義是怎樣爆發的
1930年,巴西自由主義者赫圖利昂·瓦加斯藉助人民的力量通過政變取得政權之後,立即解散議會,把行政權、立法權集中於一身,建立了地主資產階級的獨裁統治。1929年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和30年代法西斯勢力的猖狂活動,使廣大工農群眾的處境進一步惡化,因而各地工人和廣大群眾反對獨裁統治和法西斯勢力的民主運動不斷高漲。在斗爭高潮中,1935年3月建立了以共產黨為核心的,包括各種進步黨派團體的、廣泛的政治聯盟——巴西民族解放聯盟,路易斯·卡洛斯·普列斯特當選為聯盟名譽主席。聯盟所制定的反帝反封建反法西斯的革命綱領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擁護,在幾個月之內盟員便發展到500萬人,並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力量。它引起了瓦加斯政府的極大恐怖,1935年7月11日宣布該聯盟為非法,並對共產黨員和聯盟盟員進行殘酷迫害。全國各地群眾紛紛舉行罷工、集會和遊行示威,抗議反動政府的白色恐怖。11月23日,北里約格郎德州首府納塔爾市的聯盟革命部隊舉行武裝起義,曾一度奪取市政權,建立起以製鞋工人何塞·普拉克塞德斯·德·安德拉達為政府首腦的巴西歷史上第一個人民革命政府。11月25日,人民政府出版了第一期也是唯一的一期「自由報」。人民政府給自己規定的基本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奴役和大地主統治,爭取民主與政治自由。11月25日,瓦加斯使議會通過決議,宣布全國實行戒嚴,並授權總統採取必要的措施鎮壓聯盟起義。瓦加斯政府調派大批軍隊對起義者和人民進行殘酷鎮壓,起義者經過幾晝夜的英勇抵抗,最終於27日宣告失敗。在納塔爾市起義的同時,伯南布哥州首府累西腓市、巴拉那州的庫里提巴市以及聖保羅州、南里約格朗德州的一些城市也都相繼發生過武裝起義,到11月27日都先後被鎮壓下去。1935年,民族解放聯盟武裝起義的工人和士兵,用自己的鮮血在巴西歷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