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國際政治形勢包括哪些內容

國際政治形勢包括哪些內容

發布時間:2022-07-04 23:18:14

Ⅰ 當前國際政治形勢

多極化時至今日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這並不等於所有問題都有了明確的答案,至少在筆者看來,進一步的思考仍是必要的。以下各點之間並無嚴格次序,大體上是按照「基本的形勢」、「原則及目標」和「戰略和策略」的順序展開的。

1.國內外國際政治學者在以下判斷上比較容易取得共識:第一,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內(至少一代人),國際關系中的「一超多強」格局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仍然是美歐日及俄中等主要國家和戰略區域決定世界格局的態勢,美國仍然是唯一超級大國,歐亞大陸繼續是世界政治的地緣基軸,非洲和拉丁美洲及亞洲的多數國家盡管不乏快速成長的「新興實體」,它們的戰略依附和半依附位置不會有根本改變;第二,和平與發展的世界性主題不會根本逆轉,大的戰爭的可能性(包括發生核戰爭的可能性)很小,各國戰略將主要著眼於本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一定程度上還可能有國家內部各分裂地塊的統一,或者推進地區經濟一體化等目標);第三,不論是籌謀和平,還是實現發展,科技進步以及作為它的基礎的教育投入都是第一要素,是各主要國家在世界民族之林安身立命、形成主導作用的「制高點」。

2.國際政治學界對於以下問題也有相當程度的共識,盡管裡麵包含一些仍然模糊和可變的因素:首先,大國的不時磨擦是必然的,國家利益的沖突永遠不會消失,不用說不同文化、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國家如此,即便是同一性較多的國家之間,仍不能逃脫這種建立在人性和自然法則之上的規律。不過,在新的全球化和後冷戰時代,大國關系也出現了一些重要的新特點新趨勢:第一.磨擦不放棄合作,並且以合作而不是沖突來解決爭端的方式日益增加;第二.蘇聯解體後,國際關系中「敵、我、友」界限變得比較模糊,非此既彼、「你死我活」的冷戰邏輯逐漸失效;第三.國家利益及國家間矛盾的相對性由此顯現出來,昨天的敵人可能是今天的朋友,今天的競爭對手可能成為明天的合作夥伴;第四.在國際關系中,「戰爭邊緣政策」繼續有效,而且有越來越多使用的趨勢,就是說,威懾比實際使用威懾的內容(如動武或制裁)更加經常和有效;第五.國際制度、國際組織、國際規則和國際法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性自冷戰結束後明顯增加,反映出全球化時代的相互依賴趨勢,這些多邊性機製成為國際政治中新的要素,大國在許多場合寧肯運用多邊機制而不是採取單邊行動。

3.必須承認,目前我們的國際戰略仍然遠沒有系統和成型,不像我國內改革,已有「法治國家」、「市場經濟」、「精神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戰略」等總體思路和系列配套措施(如國企改革、住房制度制度改革、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金融和外貿體制改革等等),外交路線中現有的一些東西(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反對霸權主義、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等)仍比較虛,多限於「粗線條」的輪廓,缺少配套的環節和具體的戰略步驟。不能不看到,與美國、俄羅斯、法國等擁有強大的國際戰略思維傳統的國家相比,我們的外交和國際戰略仍然缺少系統性,缺少長期、中期、短期目標的系列,許多外交表態和行動雖然談不上錯誤,卻帶有「撞擊反射式」的應急特點,國內外交界、學術界、戰略界之間的溝通協調不令人滿意,這一切既與中國這樣一個有悠久歷史、文明傳統和眾多人口的國家的潛力不相稱,也與我國的日益加強的國際地位和國際責任不適應。

4.因此,如同國內發展與改革的總目標是依照國情和需要提出的一樣,我們的多極化戰略同樣應當根據變化了的國際環境,尤其是全球化進程加快、經濟因素上升和冷戰結束這樣的大背景加以制訂,並使之成為我對外關系和整個國際戰略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種多極化戰略首先必須服從我國內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基本要求,力爭符合鄧小平同志所說的對外改造舊的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原則,對內「三個有利於」的原則;其次要力爭考慮到譬如說國防現代化、經濟貿易擴展、金融自由化過程中的風險防範、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等各個領域的需求及其協調;從較高標准上說,還要力爭取得眼前目標與長期目標、國內目標與國際目標的一致。

5.多極化的基本目標之一,是防止美國單一霸權世界的形成,避免由此而出現的對我的不利影響或壓力,但是,正確處理與美國的雙邊關系,卻是實現多極化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從中長期情況判斷,美國仍將是世界的頭號強國,美國目前已經持續了八年多的經濟景氣並不完全是偶然現象,它反映出資本主義所謂「新經濟」的某些重要特點,揭示出國力強盛與科技進步之間的必然聯系,也包含著某些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的制度性長期因素。因此,美國肯定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將是影響國際關系和我對外關系的主要因素,我在崛起過程面臨的主要壓力也將來自美國。中美關系從長期看,肯定會產生一系列磨擦碰撞,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定發生戰爭,我們既不能寄予幻想,也不要過於悲觀。我們應對美國對華政策的復雜性和兩面性有足夠的估計,比如,在台灣問題上,要認識美國的模糊政策的必然性(促談不促統,促和不促合,實際反對台獨、檯面上拒絕將它明確化)。必須在對外宣傳工作中注意一點:多極化不等於反美(盡管實際效果將必然削弱美國的霸主地位);就是說,我們提倡多極化,並不是在一切方面與美國「對著干」,而是說,多極化是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相互依存及發展的多樣性的必然要求;否則,中國的多極化要求可能得不到同樣主張多極化的許多國家(如法國,如不少發展中國家)的認同支持。至少在外交宣傳口徑上,應當把美國視為我在國際關系中的主要戰略對手,而非傳統意義上的「敵人」。

6.日本、西歐和俄羅斯,是當代多極化的國際關系結構的主要地緣戰略支點,也應當是我多極化戰略的主要工作對象。既由於歷史原因,也由於「一山不容二虎」的思想作怪,中日兩國之間的不信任有很深的社會和群眾基礎,我們的對日工作目標因而應當是、也只能是「不指成為好朋友,但求做個好鄰居」,避免因外力的介入或彼此間的一些小事情攪亂大局;須牢記的一點是,日本人在任何條件下是不會放棄與美國的聯盟的,這是戰後日本立國之本。西歐是一體化程度最高最發達的地區,它作為一個整體也好,或以內部若干主要國家(德法等)的單獨聲音出現也罷,肯定會在國際政治中起越來越大的作用,但西歐距我較遠(地理和文化均如此),因此我們一方面要爭取與它的進一步合作,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這種合作的限度及影響;換言之,西歐是我多極化戰略的重點而非焦點。俄羅斯元氣大傷,它在冷戰結束後的不振還可能持續相當一段時期,葉利欽總統近年來多次主動向中國示好,但俄國人外交的許多手腕對我弊利時常兼而有之,俄國人的世界強國心態對我是一把兩面有刃的劍,我們對中俄關系的前景要有清醒的估計,避其鋒、用其利;當務之急是避免中俄戰略夥伴關系「空心化」,令兩方的公眾和國際輿論看輕這種關系。

7.中國是一個亞太國家,亞太地區是我吸收外部技術、資金和現代管理方式的主要源泉,因此亞太是我國對外戰略的出發點和依託點,是改革開發、發展穩定的最重要的外部地緣政治環境;搞好周邊關系、特別是亞太地區的周邊關系,始終是頭等重要的外交任務。從當代中國外交的發展變化觀察,由「看重北方」到「面向東南」,是鄧小平同志領導下在過去20年內完成的一個歷史性轉折,它使國內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巨變有了外部環境的基本保障。中國如果能夠成為多極化中的名符其實的一極,首先應當在亞太地區成為有發言權和影響力的一極。在新的多極化態勢下面,我的「睦鄰友好、穩定周邊」的方針不僅應當繼續貫徹,而且要朝著「發揮影響、爭取主導權」的方向推進,爭取在本地區事務上有更多來自中國的聲音。江主席最近多次提出,要研究「把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帶入21世紀」的大課題;很自然,中國的外交工作首先應當研究和解決的,是「把一個什麼樣的亞太帶入21世紀」的前導性課題。當我們在亞太地區取得了穩定的大國位置,中國的世界角色便有了可靠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依託。

8.這里須有一個重要澄清:正象搞多極化不等於提倡反美一樣,爭取主導權不可同搞霸權主義混為一談。對外宣傳工作應當特別注意這種區別。中國當然堅決反對國際關系中的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但不等於我不希望對國際事務、尤其是地區事務的許多問題保持自己的聲音和有力影響,甚至某些情況某些場合下的主導作用(APEC,朝鮮半島,印支問題等等);我們反對美國對他國事務的任意干涉,但不等於反對它牽頭的所有多邊和國際行動。真正的世界大國和地區強國,沒有一個是不在自己的對外政治宣言和實際外交行動爭取對國際或地區事務中某種主導權的;我們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尺度,主要應當看其行動的效果,是否有害於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是否有妨於人類的繁榮與發展,以及是否有損於各國的主權與獨立。事實上,中國強調的多極化,就是希望在各國交往和國際事務中,產生一種有利於新世紀、不同於「冷戰思維」的國際關系導向。

9.從短期看,中國建立多極化的基本目標,既是防止一個國家(美國)在國際事務中說了算的局面(公開宣布的原則),也是為了避免由此對我形成的各種重大壓力(內部尺度);從中期考慮,應當是在主要國家力量相對均衡的基礎上,使和平與發展成為新世紀人類和世界各國追求的穩定主題;從長遠角度觀察,則是在建立起強盛的社會主義中國的基礎上,爭取對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加以改造,促進國際社會在更高程度上的進步。有一點須加以注意:美國及西方目前占優勢的國際格局,有它特有的規則和秩序,雖然本質上不合理不公正,但它也有某些現成的「效益」及「好處」,包括對我來說某種「搭便車效應」,我們不能一概排斥、否定。要在世人心目中形成這樣一種印象,即:中國人提倡的多極化,並不是簡單地以反現秩序為目標,一味鼓勵形成「群雄並起、亂世之秋」的氣象,而是一種在保持和平與發展之大局的前提之上,對現有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加以漸進的、穩定的改革,做到「有理、有利、有節」。古人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我們在國際政治的「破舊立新」的過程中應當借鑒這種智慧。

10.只要大方向和戰略目標明確,對我有利的多極化的具體策略就比較好辦,涉外的各個部門和地區都會想出自己的辦法,比如,經貿口可以在不影響對美對日經貿關系的前提下,用購買歐元的辦法「把雞蛋放到幾個籃子里」;一些部門和南方區域有望穩健地推進「大中華經濟圈」,首先是大陸香港台灣兩岸三地的密切聯系,相機尋求與東南亞國家的深度合作;我可主動與俄羅斯加強戰略夥伴關系,既在軍工和高科技方面借力,也在遠東和中亞地區的資源開發上互補;外交部門努力尋求與各地區強國的進一步合作(如加強對澳大利亞、巴西、土耳其和埃及等國的外交),增進彼此在世界事務上的溝通與協調;軍方可以以其人之身還治其人之道,爭取介入日美安全對話,也要求使其「透明化」,同時增強我在亞太特別是東北亞安全事務上的聲音;今後我國原則一旦有邀請,便不拒絕加入所有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組織,如「八國集團」、倫敦核原料控制俱樂部以及世界貿易組織,等等。現在的關鍵是要有總體的設想與戰略目標,使看似有差別的具體策略及不同時段的做法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Ⅱ 政治環境有哪些

政治體系內環境 (包括政治資源、政治模式、政治局勢等 )和政治體系外環境 (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國際環境等 )。

人民安居樂業,市場需要增長,也為企業發展創造了機會。政治形勢是企業確定發展規模、發展速度的重要依據。也是企業能否引進外資的重要條件。

國際政局分析,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也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產生著密切相關。良好的國際和平環境,有利於我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也有利於企業引進資金和技術。



(2)國際政治形勢包括哪些內容擴展閱讀:

政治環境作為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政治大背景,比如說政府是否經常換動,政策是否經常變動等,有些抽象。

政治環境是各種不同因素的綜合反映,諸如國內危機,針對商業的恐怖主義行動,以及國家之間在特殊地區的沖突,這些問題可能偶爾發生,也可能經常發生。政治環境是政治體系存在和從事政治活動、進行政治決策的背景條件的總和。

Ⅲ 當前國際形勢有以下幾點特徵

1.國際競爭: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硬實力,一個是軟實力,硬實力主要是經濟實力、軍事實力。軟實力包括文化、制度、國家形象、等。
2.非國家行為體成為當今國際政治的重要角色。
3.非傳統安全問題成為國際政治中的一個新的重要問題
4.國際政治出現一些新的理念和新的課題,公平和正義成為世界潮流,這成為值得期待的一個重要特點。
5.國際安全挑戰更加復雜多元
6.亞太戰略力量加快重組,地緣環境嚴峻復雜
7.中國和平發展進入歷史新階段,中外互動在更高水平展開

Ⅳ 當前國際政治形式

目前的國際政治形勢是,經濟二次探底不可避免,美國和歐洲的債務危機愈演愈烈。在經濟上,西方的需求減少,導致失業的增加,從而出現了政治問題,比如希臘,英國的騷亂,阿拉伯之春,美國的佔領華爾街運動。由於金融危機,美國的相對實力和絕對實力被削弱,全球局勢,會從每股所主導的全球化慢慢轉化為各個區域的多極化世界。好比這樣一句話,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美國雖然不想丟失霸權的位置,不過大趨勢就是那樣,不可抗爭。

Ⅳ 當前國際政治形勢的特點是什麼

東歐的巨變、蘇聯的解體是20世紀90年代的一場大變動。其變動的速度之快,涉及面之廣,影響之深不亞於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巨大變化。由此可產生的國際形勢特點可以歸納如下:

(1)兩極格局消失,多極趨勢出現:二戰後左右世界的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主所組成的集團的對抗,即兩極格局持續了40年。隨著蘇聯集團的突然垮台,平等關系破裂而出現的經濟、政治矛盾。西方國家與其他國家之間,特別是與地區大國,其中主要是美與俄、中關系。俄、中雖然一個有所減弱,一個仍力量不強,但仍然是重要大國,顯然現在還不是名副其實的兩個極。因此,西方特別是美國,要設法阻撓這種趨勢的發展,並通過限制和干涉內政等辦法來實現其意圖。第三類與之相並存的兩極格局當然亦隨之消失,相應而起的則是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多極即美國、西歐、日本、俄羅斯與中國。不過這五極的力量還很不平衡,只能說是趨勢的出現,還不是相互制約,力量相對均衡的五極。

美國在政治、軍事、經濟的綜合力量,仍然是首屈一指,無與倫比。西歐的經濟總體上雖與美國相當,但畢竟不是單一國家,由於多方制約力量發揮不出來。日本雖然經濟實力較強;國民生產總值為美國的60%,但戰敗國的地位,對自身侵略戰爭認識,政治上的作用與形象受到影響,軍事仍有所依附,所以作為一極來說,力量不充足。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領土、人口、政治、軍事、經濟力量都有所減少和下降,作用與影響已今非昔比。中國這幾年經濟增長較快,但總體實力還很弱。所以,目前的現實還是「一超多強」。

(2)單一主要矛盾轉化為多重矛盾:原來兩極體系下;兩個超級大國的東、西矛盾是主要矛盾,它主宰著其他矛盾。現在則出現西方國家間的矛盾,西方國家與其他國家之間以及其他國家相互之間的矛盾。第一類的矛盾是美國、西歐、日本之間的矛盾。三者之間由原來以美國為首,政治上和軍事上影響和控制西歐和日本,現在情況是,西歐與日本則與美國爭取相應的是地區性的各國之間,由於各種矛盾引起的沖突如果處理不好,沖突不僅會擴大,而且有意、無意卷進些大國,使矛盾復雜化。

(3)全球經濟關系國際化、集團化、區域化:由於兩極體系的消失,政治、軍事矛盾的減弱,各國都將以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作為重要任務。但是,在經濟上,首先是打破了過去政治上的障礙,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更為加強,在資金、技術、商品方面的流通與交換呈加快趨勢,使世界經濟向一體化道路發展。

在經濟發展上,自從出現了西歐共同體以來,其經濟效益與優點日益明顯,同時其競爭也在不斷地擴大與加深。其作用一方面,吸引與促進其他地區的集團化經濟出現;另一方面,也迫使一些地區組成集團,否則就無法與之競爭及抗衡。例如,北美出現了美、加、墨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所以,世界上經濟的區域集團化發展近來特別突出。目前,大約有各種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24個,涉及的國家歐洲有31個,亞洲有34個,非洲49個,拉美有28個,北美與大洋洲各2個,共146個,占聯合國185個會員國的79%。可以說是把絕大多數國家卷了進去。

(4)全球軍事對抗和大戰危險減少,地區性沖突和不安全因素增多:由於冷戰結束,兩個超級大國的大量的核武器與運載工具的競爭局面亦隨之消失,面臨的是削減核武器與運載工具,以及防止戰略武器的擴散等迫切任務。從近年來的形勢看,在削減和銷毀核武器方面取得較大進展。1995年5月,聯合國會議確定,無限期延長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這些情況表明大模戰爭的可能性在減少。於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原華沙條約二個軍事集團的成員國都在較大幅地裁減軍備。所以,歐洲情況比較安全。不過東歐(如波黑)及前蘇聯別出現些沖突。除波黑外,多已趨於和緩。其他地區(如阿富汗)存在的沖突亦只限於局部或國內。不過,在中東、南亞、東南亞等地,由於原來存在的矛盾與可能出現的潛在矛盾,則出現不同程度的加強國防與軍備現象。因此,在全球性對抗與危險減弱的同時,地區性的沖突有可能出現與增多。

Ⅵ 國際形勢可分為那些方面

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經濟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世界經濟格局變化快於世界政治格局變化。南北經濟力量博奕是促進當今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重要因素。所謂南,系指南方國家,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獲得獨立與主權的發展中國家。所謂北,系指北方國家,即發達國家,集中在被稱之為「富國俱樂部」的經合組織(OECD)之中。南北關系,體現為南北政治、經濟、科技和安全、軍事等各方面的相互合作與斗爭,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南北經濟實力對比逐漸發生的變化。聯合國及其所屬機構發表的數據表明,20世紀80年代,南方國家的GDP增速已高於北方國家,但人均GDP增速則低於北方國家。然而步入9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不僅在經濟總量上縮小了同發達國家的差距,而且在人口基數增加的前提下,人均GDP也縮小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鴻溝。在21世紀頭10年,發展中國家的GDP和人均GDP增速以及拉動經濟增長的私人消費、固定資產投資和對外貿易「三大要素」的增速都繼續保持高於發達國家的勢頭。變是永恆的,世界唯一的不變就是變。人們不應再以靜止的觀點看待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和作用。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比發達國家以更快速度增長,南北差距就會趨於縮小,世界經濟格局就會發生改變,這是必然的結果。
所謂國際經濟格局其核心內容是大國或國家集團之間的經濟力量對比關系和支配別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權力配置情況,具體包括經濟發展、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三個方面的力量對比關系。從地緣角度劃分,世界總體上可分為六大經濟區域:即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
一、亞洲率先走向崛起
亞洲地域面積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人口約佔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三,堪稱世界第一大洲,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有過自己的輝煌。在1997—2007年的10年裡,亞洲國家和地區克服了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躍居為全球經濟發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區,亞洲新興經濟體的GDP年均增速超過9%,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愈益增大。日本《富士產經商報》在2008年4月4日報道中指出,2007年,中日韓、台灣、香港、東盟10國等亞洲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7萬億美元,是1980年的6倍。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業已替代日本成為亞洲經濟發展的引擎,以日本為領頭雁的「雁行模式」早己不復存在。約翰•奈斯比特在《亞洲大趨勢》一書中指出,150年來,西方享受了進步與繁榮,而亞洲卻遭受貧困與飢餓。現在,亞洲正走上經濟復興的道路,這將使他們重新得到他們以前文明所擁有的輝煌和榮耀。
二、新興大國的騰飛和「超高速」發展
美國高盛集團於2007年推出了所謂「鑽石十一國」概念( 菲律賓、孟加拉、埃及、印尼、伊朗、韓國、墨西哥、奈及利亞、巴基斯坦、土耳其和越南),指出在2004—2007年4年間,十一國的經濟增長率平均約為5.9%,是歐洲國家平均增長率的兩倍以上。新興市場或新興經濟體現已遍布於亞洲、非洲、南美洲、東歐及中東各個角落,形成了「新興經濟群體」。
美國的盎格魯—撒克遜發展模式、美國的金融創新制度、美國推行的新自由主義及國際金融機構的作用等等,都受到了廣泛的質疑。美國匹茲堡G20峰會弱化了八國集團的作用,將包括10個新興經濟體的G20作為「國際經濟合作的最重要論壇」和「世界經濟新協調群體」,標志著主導世界經濟的美日歐三強已無法單獨解決全球性大問題,標志著影響力日益增長的大型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地位的提升和話語權的擴大,標志著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
三、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仍具備持續發展的基礎
2009年世界經濟陷入二戰後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盡管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發達經濟體的經濟收縮幅度變小,但世界經濟和發達經濟體衰退的總趨勢已成定局,不會出現逆轉。在經濟全球化作用下,發達國家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迅速慢延到發展中國家,使發展中國家受到拖累和影響,俄羅斯、巴西、墨西哥和南非等大型新興經濟體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經濟萎縮,然而,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經濟表現依然好於發達國家。據世界銀行預測2009年發展中國家的GDP約增長2.1%,與發達國家超過負3%的經濟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在世界經濟逆境中,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以高於發達國家經濟增速向前發展的態勢並沒有改變,其發展前景仍具有持續性。2010年發展中國家作為整體將以5.1%的速度增長,其中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約為6%,而發達國家僅約為1.7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值為1.3%),由此可見,新興經濟體追趕發達經濟體的空間依然十分巨大,在全球經濟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一趨勢必將有助於世界經濟格局及世界經濟政治秩序的變革。
世界經濟發展重心正向亞洲轉移。在亞洲的引領下,預計2020年左右,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總量將佔全球GDP的50%。
四、經濟實力是經濟權力分配和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基礎
世界經濟發展新態勢,必然導致國際經濟關系、世界格局變化以及國際經濟政治秩序調整的連鎖反映。正如法國《青年非洲》所指出的「危機就像一場風暴或者龍卷風,所到之處景象改變。而當危機結束時,我們將發現一個不同的世界,世界格局己然改變」。事實表明,美國在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中遭受到多重挑戰,具體表現為:美國第一經濟強國地位受到挑戰;美國治理全球能力受到挑戰;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受到挑戰;美元特權地位受到挑戰,等等。
新興經濟體的崛及世界經濟格局轉變,說到底是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作用的結果。《共產黨宣言》發表150多年以來,世界格局大體經歷了英國獨領風騷,英法德群起稱雄,美國充當救世主,稱霸世界。從世界體系論的角度看,大國興衰的實質是:有的國家從世界的「中心」向「外圍」滑落,有的國家則從「外圍」走向「中心」。大型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中印兩國的崛起是「歷史的復歸」,將逐漸改變世界經濟現有版圖和格局,對重振亞洲雄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當今新的時代條件下,新興大國的崛起不能再沿襲近代以來大國爭霸的歷史,走依靠發動侵略戰爭,實行對外擴張的道路,而只能是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亦即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
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南北差距雖然趨於縮小,但差距依然巨大,發展中國家要想擺脫不發達狀態,中印等大型新興經濟體要想做到既受國際社會重視,又受國際社會尊敬,仍任重而道遠。
國際關系的重心正在從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這可能是過去400年來國際關系最大的變化。盡管這個轉移的過程還遠遠沒有結束,然而2009年已標志著亞太地區正在成為全球新格局中的一個關鍵地區。這可非同小可,因為過去幾百年,世界的中心一直在歐美,亞太地區長期是被邊緣化的。今天情況逐漸出現了變化,亞太地區在全球的地位在上升。
亞太地區的重要性上升到前所未有高度,東亞經濟一體化勢頭在增長。
新舊格局交替,總會有一些國家的地位相對下降。歐洲曾經與美國一道是世界的中心,過去幾個世紀大體上是西方主導的世紀,歐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隨著國際關系重心從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歐洲的重要性顯然相對下降。這也是今天的歐洲人感到失落的根本原因。歐盟由27國組成,歐洲人自己也承認他們沒有共同的外交政策,也沒有共同的防務政策,因此歐盟很難在國際關系中作為一個統一的行為體發揮作用。歐盟本身也意識到這個弱點,在里斯本條約生效之後,他們選舉了赫爾曼•范龍佩為歐盟理事會常任主席(俗稱「歐盟總統」)、凱瑟琳•阿什頓為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俗稱「歐盟外長」)。但這兩位都不是歐洲的重量級人物,他們究竟能夠發揮多少作用,尚待觀察。當然,必須看到,歐盟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2008年在全球61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中,歐盟就佔了18萬億。歐盟仍然是國際關系當中的重要力量,它的重要性下降只是相對而言而已。
去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陷入嚴重衰退。世界各國普遍採取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目前已初見成效,但世界經濟形勢好轉的基礎並不牢靠,不確定因素仍然很多。同時,這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已遠遠超出經濟金融領域,正在對國際力量對比、國際格局演變和大國關系產生長遠而深刻的影響,主要有四個特點。
一是新興大國崛起成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發展趨勢之一,世界多極化前景更加明朗。國際金融危機加速了新興大國的崛起。在這場國際金融危機中,新興大國雖然也受到明顯沖擊,但總體上仍能保持較快經濟增長,表現好於發達國家。新興大國與傳統大國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一升一降之勢進一步加強。全球投資、貿易格局和經濟增長方式正在發生重大變化,逐步向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之間雙向平衡的格局轉變。國際力量對比繼續朝著相對均衡、有利於多極化的方向發展。

二是國際經濟金融體系改革取得突破,國際經濟體系步入轉型期。國際金融危機暴露了現行國際經濟金融體系的諸多弊端,引發國際體系深刻變革,並率先在經濟金融領域取得突破。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在危機中應運而生,日益發揮重要作用。匹茲堡峰會決定將G20峰會機制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的治理結構改革邁出重要步伐,為進一步增加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推動全球經濟金融領域的對話與合作打下良好基礎。

三是各大國加緊調整內外政策,牽動大國關系發展演變。國際金融危機引發世界各大國深刻反思。各方普遍調整各自的發展戰略、對外政策,搶抓危機後的戰略制高點。美奧巴馬政府上台後,對內振興經濟,對外倡導「巧實力」外交,主張建立「多夥伴世界」,加強與大國的協調與合作。俄羅斯對內積極消弭危機影響,調整經濟結構,整頓經濟秩序,對外致力於加強和改善與各方關系。歐盟內部推動完成《里斯本條約》批約進程,對外積極參與國際議程和國際規則制定。日本民主黨首次上台執政,倡導「友愛外交」,倡建「東亞共同體」。新興大國努力保持經濟增長,聯合自強勢頭加強。總體上看,大國間合作、協調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

四是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相關多邊外交日益活躍。氣候變化問題不斷升溫,低碳經濟和綠色發展逐漸成為國際經濟競爭的一項核心內容。核安全問題更加突出,核不擴散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新焦點。恐怖主義、能源、糧食和公共衛生安全等問題的緊迫性、聯動性增強。朝核、伊朗核等熱點問題曲折發展。圍繞各類全球性問題,國際社會開展了空前密集的溝通、協調與合作。

Ⅶ 對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認識和看法

國際形勢總體穩定,但挑戰日益增多。世界加速進入經濟動盪、格局調整、體系變革的新階段。
一、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國際社會加強應對。美次貸危機最終演變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嚴重沖擊世界經濟金融體系,挫傷了各國對世界經濟增長前景的信心。危機由虛擬經濟加速向實體經濟蔓延。發達經濟體普遍陷入衰退,美國第三季度經濟增長率環比下降0.5%,為7年來的最大降幅。歐洲和日本成為金融危機連鎖影響的重災區。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同程度受到殃及,亞洲、拉美、非洲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國際油價糧價大幅波動,原油價格跌破每桶40美元。在全球經濟面臨衰退的背景下,國際貿易和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明顯下滑,貿易保護主義再次抬頭。危機也導致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社會問題突出,失業率普遍上升。美、歐、日、中、俄等多國政府紛紛出台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 並在華盛頓舉行首次20國集團金融峰會,國際社會表達出加強政策協調,共同應對金融危機的強烈意願,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的呼聲日益升高。但危機尚未見底,其對國際體系及格局演變的影響值得高度重視。
二、地緣戰略競爭激烈,大國合作大勢所趨。俄羅斯與喬治亞圍繞南奧塞梯問題爆發武裝沖突,表明國際關系中的傳統地緣政治和軍事安全因素依然突出。俄與美歐關系一度趨於緊張,雙方的交流與合作出現一些困難。此外,大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安全乃至軟實力方面的較量依然存在,圍繞深海、極地和太空的爭奪正在逐步展開,戰略利益競爭日益突出。但金融危機的爆發客觀上緩和了大國關系。面對嚴峻的世界經濟金融形勢,各大國普遍認識到加強合作、共渡時艱是唯一的共同選擇。美、歐等傳統發達國家加強彼此協調,並加大對新興發展中大國的借重。大國關系的合作面回升。奧巴馬順應時勢,以「變革」為口號當選美首位黑人總統,將著手調整美內外政策,可望重視大國合作和多邊主義。美俄相互釋放改善關系的信號,雙方領導人在俄格沖突後首次聚首金融峰會。歐俄重啟新夥伴關系計劃,並將探討建立新的歐洲安全機制。大國間既合作又競爭的總體框架得以維持。
三、多極化趨勢深入發展,新興大國嶄露頭角。世界各主要力量實力此消彼長,推動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深入調整演變。美對外戰略受到伊拉克、阿富汗局勢影響,不斷加大對盟國和多邊機制的借重。歐洲一體化推進遇到困難,日本政府更迭,內顧傾向加大。新興發展中大國日益成為世界經濟增長和國際格局演變的重要推手。俄羅斯戰略進取態勢明顯,印度、巴西、南非等國在國際舞台上日益活躍。中國成功舉辦奧運會、妥善應對一系列困難和挑戰,備受矚目。「金磚4國」、「展望5國」和「新鑽11國」發展潛力巨大,彼此加強協調,在全球事務和國際體系調整變革中的影響迅速上升。新興大國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的作用突顯,在20國集團金融峰會上首次以平等姿態與傳統發達國家共同討論國際經濟金融的核心問題。新興大國群體性崛起為國際關系注入新的活力,世界多極化趨勢日益明顯。
四、亞太合作蓄勢推進,新問題新挑戰不時涌現。亞太地區國家加強經濟金融合作、共同應對金融危機的緊迫感增強,合作步伐加快。APEC、上海合作組織等在加強宏觀經濟對話、開展能源、交通等務實合作方面取得積極進展。以「10+3」合作為主渠道的東亞合作續有推進,中日韓領導人會議首次在10+3框架外舉行,並實現機制化,開啟了三國合作的新階段。以《東盟憲章》的簽署為標志,東盟一體化進程邁出實質性步伐。各主要力量繼續深入參與地區事務,擴大影響力。但另一方面,亞太地區形勢復雜多變,動盪和不確定因素有所增加。部分地區恐怖活動威脅上升,安全形勢惡化。孟買恐怖襲擊事件導致印度與巴基斯坦關系趨緊。東南亞、南亞等一些國家政局出現不穩,面臨的經濟風險和挑戰增加,地區國家間圍繞領土主權等矛盾和沖突時有發生。
五、熱點問題一波三折,全球性問題牽動各方。中東局勢再度惡化,哈馬斯宣布同以色列停火結束,以對加沙地帶發動大規模空襲,以巴沖突升級。朝核問題曲折發展。朝宣布重啟寧邊核設施去功能化,美宣布終止對朝適用《敵國貿易法》並最終將朝從「支恐」國家名單中除名。但雙方在驗證等問題上分歧未解,成為進一步推進六方會談進程的障礙。伊朗核問題僵持不下。歐等向伊遞交復談方案,歐伊間進行了一些接觸,但雙方未就復談達成妥協。辛巴威各派在權利分配問題上矛盾突出,美、歐等繼續加大對津制裁。國際刑事法院檢察官起訴蘇丹總統,使蘇丹達爾富爾問題更趨復雜化。剛果(金)、幾內亞等國政局動盪不安。索馬裏海盜問題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各方紛紛採取聯合打擊行動。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發展援助等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影響國際局勢的重要因素。糧食危機引發多國騷亂,發展問題更顯緊迫。落實「巴厘路線圖」新一輪氣候變化談判啟動。面對日益增多的全球化挑戰,國際社會有效治理機制明顯不足。

閱讀全文

與國際政治形勢包括哪些內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64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896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72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5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3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244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17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02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00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42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224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47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38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5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96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674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99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79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5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