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貧困國際定義有哪些

貧困國際定義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07 20:06:10

㈠ 貧困的真正含義

貧困是一個既復雜又簡單的現象。說它復雜,是因為直到現在為止,有關貧困的涵義及其衡量標準的確定,在學者中間仍然爭論不休,而且這種爭論似乎越來越復雜化。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貧困現象又很簡單,因為你無論在定義上進行怎樣的爭論,貧困都以一種樸素而客觀的方式存在著。

因此我們可以說,貧困首先是一種物質生活的狀態,但貧困又絕非僅僅是一種簡單的物質生活狀態。貧困同時是一種社會結構現象。

實際上,當我們用「窮人」這個概念來指稱處於貧困狀態的人們的時候,就已經意味著這是在指一個人群。而在社會結構中,這個人群往往成為特定社會分層結構中的構成要素。盡管任何社會中都會有「窮人」的存在,但在不同的社會中,「窮人」在社會結構中的含義卻會很不相同。在傳統社會中,低微的收入、低下的社會地位以及世代間的傳承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的。所以,在這樣的社會中,「窮人」不僅有著極易辨認的外部特徵,而且與富人在許多方面都有對照鮮明的反差。而在現代社會中,身份的、世襲的、先天註定的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下降,而社會地位的變動越來越頻繁。也正因為如此,有人將現代社會中的社會分層,看作是一些與個人沒有固定聯系的位置,或者說是社會中的一些「格子」,今天你符合這個格子的標准,你就進入這個格子,明天你的狀況發生了變化,就從這個格子中出來而進入另一個格子。也就是說,現代社會中的分層或人們的社會地位,往往是與社會流動聯系在一起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分析作為社會分層結構要素的「窮人」,就可以看出,「窮人」和「窮人」之間的區別,不僅在於貧困的程度不同、貧困的內容不同,甚至也不在於社會為窮人做了什麼,而是在於窮人改變自己生活狀況和社會地位的難易程度的不同,在於窮人改變自己生活狀況和社會地位的方式和機制是什麼。

從這樣的角度考慮問題,我們也就可以理解在發達國家解決貧困問題的兩種不同途徑。一種途徑是針對已經處於貧困狀態的這一代人的,包括刺激經濟發展、改善就業狀況、實施福利救濟等。事實上,這等於在某種程度上承認,對於已經處於貧困狀態的這一代人來說,當然可以通過種種努力來改善他們的生存狀態,但要從根本上提升他們的社會地位,是很困難的。而要真正實現「窮人」社會地位的改善,就涉及到另外的一種途徑,這就是通過教育的機制,使得他們的子女有可能向更高的社會地位流動。也就是通過代際之間的流動,改變窮人這個人群中某些人的社會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說,是社會流動影響著貧困的性質。在社會流動比較頻繁的社會中,盡管貧困也具有社會分層的含義,但這樣的貧困具有較強的可變性,而不至於成為一種僵硬的結構。而在社會流動不易發生的社會中,由貧困形成的結構因素則具有較強的僵硬性,它一方面表現為社會排斥,另一方面則表現為貧困的復制或再生產。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分析我國近幾十年來不同時期貧困的狀況,就不難發現這其中的涵義。在改革前的再分配體制中,我國的貧困現象主要存在於農村,而城市中只存在個別由於殘疾、疾病以及其他一些個人因素而導致的貧困。按有關部門的數字,在1978年的時候,我國農村極端貧困人口為2.5億,貧困發生率達到30%。而且,那時的貧困往往意味著飢餓甚至死亡。但由於當時的貧困具有一種很強的"集體性"或地區性,空間的隔離使得與富裕形成對照的"貧困感"並不強烈,似乎生活理所當然就是那樣子。在此後開始的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情況發生了變化:一方面整個社會的經濟狀況在改善,從而使得貧困的發生率開始降低;另一方面,從這個時候開始,社會分化開始加劇,個體貧富差別日益凸現。但盡管如此,人們還是很少將當時貧困的人口當作一個社會階層來看待。這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結構正處於劇烈的變動之中,無論自己生活狀況或社會地位如何,似乎都有改變的可能。但到了90年代,特別是90年代中期之後,社會出現了開始凝固的趨勢。在這種趨勢之中,不僅貧困在定型為社會分層的結構,而且在80年代被社會流動掩蓋住的一些制度或結構開始浮現出來。

在靜態的方面,這些因素表現為社會排斥。社會排斥是在世界性反貧困行動中經常被人們所強調的一個概念。「社會排斥」被視為消除貧困的障礙,已經在世界上獲得高度共識。盡管社會排斥的內容涉及到很廣泛的方面,但就我國的情況而言,這種社會排斥更直接地是表現為體制性排斥。比如,城鄉的制度性分割仍然是造成貧困問題主要集中在農村的重要原因;社會資源的二元化再分配使得資源更多地向富裕的城市社會傾斜;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是高度選擇性的,覆蓋的是社會中一部分富裕人口;正式就業市場的相對封閉性阻塞了部分向上社會流動的渠道等。

在動態的方面,這些因素則表現為貧困的再生產。當社會分層結構相對凝固之後,結構的再生產傾向會更加強化。我們可以看到,在最近十年左右的時間里,貧困群體越來越呈現出一種封閉的狀態。如果這種封閉狀態持續較長時間,就會形成一種特有的生活世界,一種特有的生活方式,一種特有的制度和文化,其結果必然是這個貧困群體自身的不斷復制。

貧困的絕對與相對

全球扶貧大會於5月26日至27日在上海舉行。這是就全球減少貧困問題召開的一次高規格、大規模的國際性會議。這讓人不得不再次面對這樣一個基礎的問題:什麼是貧困?貧困的原因是什麼?

在社會學中,貧困是指在物質資源方面處於匱乏或遭受剝奪的一種狀況,其典型特徵是不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當然,相對於復雜的生活現實來說,理論上的定義往往顯得過於簡單,不可避免地會引起諸多的分歧和爭議。其實,貧困如同世界上許多復雜的社會現象一樣,過於細致的標準的確立可能確實是困難的,但這不能妨礙一些最基本判斷的成立。

為了解決這些歧義,學者們又提出相對貧困和絕對貧困的概念。所謂絕對貧困是指個人或家庭不能維持最低生活水平;而相對貧困則是相對於正常的生活水平而言,一般地說,如果一個個人或家庭的收入低於全國中等水平的一半,我們就可以說他或他們是處於相對貧困狀態。絕對意義上的貧困與相對意義上的貧困之間的區別,使得人們可以更好地對所面臨的貧困問題,包括它的成因、特徵和社會後果進行判斷。

絕對貧困往往更容易受到人們的關注。因為絕對貧困往往是與缺吃少穿、露宿街頭、營養不良、面黃肌瘦、乞討甚至疾病和死亡聯系在一起的。根據有關的資料,目前世界上還有28億人每天收入不足2美元,占發展中國家人口一半以上,其中12億人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

而相對貧困的問題則遠不像絕對貧困那樣觸目驚心。上世紀90年代末《華爾街日報》上的一篇文章這樣描述了超過3000萬"生活在貧困之中"美國人的生活。文章問到:今天這些窮人有多窮呢?在1995年,41%的貧窮家庭擁有他們自己的住宅。平均每個窮人家庭擁有三間睡房,1.5個衛生間,一個停車間,一個陽台或者一個院子;超過75萬的窮人所擁有的住宅價值超過15萬美元,其中接近20萬的窮人擁有的住房價值超過30萬美元;七成的貧窮家庭有自己的汽車,其中27%有兩輛以上;97%的貧窮家庭有彩色電視機,其中接近一半家庭有兩台以上;美國的窮人比中產階級更肥胖,因為窮人家孩子實際上比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吃更多肉類,而對蛋白質的攝入,則兩者都比正常的標准超出了一倍。這位作者據此指責,美國人口調查局關於美國貧困問題的報告誇大了美國的貧困並由此對人們形成誤導。

在這里我想要說明的是,貧困是如何在一種「很富裕」的狀態下發生的。實際上,上述文章所體現的是一種對貧困的簡單化理解。這種簡單化體現在,他是將一種特定的生活狀況與其所處的情境完全剝離開來。事實上,人們對生活的判斷,對生活的感受,甚至在客觀上一種特定的生活條件是否能夠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都是與特定的情境相聯系的。一個擁有上述生活狀態的人,在某個貧困的非洲國家可能是一個富翁,而在美國則可能是一個窮人;在那個貧困的非洲國家,他可能感受的是一種人上人的優越感,而在美國他可能感受到的是一種失敗的挫折感。

相對貧困往往形成一種人們稱之為相對剝奪感的社會心態。相對剝奪感(relation deprivation)這一概念是由美國社會學家斯托弗等人在《美國士兵》(1949)一書中首先提出的。這是一種以他人或其他群體為參照物形成的心理感受。而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這種以與周圍的鄰人比較形成的感受,可能更強烈地影響人們的態度和行為。而人們由於貧困問題形成的不滿情緒,與其說主要是來自絕對貧困,不如說更多的是來自相對貧困,即來自與他人相比較而言自己的劣勢地位。

包括亨廷頓在內的一些發展政治學家曾發現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即一個國家在經濟快速增長時期往往伴隨著比此前的貧困時期更多的社會動盪。這種現象在許多發展中國家都曾經出現過。亨廷頓對此的解釋是,在經濟快速增長時期,人們的期望值也會迅速提高,這樣在迅速增長的期望值與實際的滿足程度之間就會形成一種落差,並由此形成一種挫折感。正是這種挫折感成為社會不穩定的源泉。這個解釋當然是有道理的。但如果仔細分析一下,就可以發現,在同樣的背景之下,還有兩個因素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第一個因素就是這里所說的相對剝奪感。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經濟社會條件變化快,社會分化也會不斷加劇,特別是原來屬於同一階層或彼此地位差不多的人可能在這種分化的過程中拉開很大的距離。這樣一來,對比會更為強烈,形成的相對剝奪感也會更強;第二個因素是,盡管在經濟快速增長時期大多數人的收入會增加,但對於其中的一些人來說,在收入增加的同時也會付出更大的代價。韓國的具海根教授的《韓國工人》一書被美國社會學會評為「2001-2003年亞洲問題最佳著作",他在這本書中研究這樣一種現象:在韓國經濟增長最迅速的時期,工人的收入有了很大的增加,但也恰恰是在這時發生了持續不斷的工人運動。原因何在?具海根教授的解釋是,在經濟增長期間,工廠中的勞資關系卻在不斷惡化,工人在工作場所中形成的是一種"悲憤感"和強烈的不公平意識。正是這種"悲憤感"和不公平意識成為工人運動的重要動力。盡管這層意義上的意識和心態不是直接來自於貧困,但在現實性上,卻會與由貧困產生的社會意識融合在一起。

㈡ 國際貧困線標准

國際貧困標準的初衷是要使社會救助制度乃至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符合6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迅速國際化的大趨勢。國際貧困標準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

國際貧困標准簡單明了容易操作,國際貧困標准不需要進行特別的調查,只要知道社會平均收入或社會中位收入,乘上50%,就可以求得貧困線。因此,也可以減少行政費用。國際貧困標准雖然為一部分學者所推崇,但也為一部分學者所詰難,這就不免引出一番爭議。

(2)貧困國際定義有哪些擴展閱讀:

國際貧困標准()實際上是一種收入比例法。它顯然是以相對貧困的概念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1976年組織了對其成員國的一次大規模調查後提出了一個貧困標准,即以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作為這個國家或地區的貧困線,這就是後來被廣泛運用的國際貧困標准。

國際貧困標准簡單明了,容易操作,其優點是明顯的。但是,其收入比例數50%這個確定值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以其成員國(都是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救助標准為基礎計算出來的,它能否名副其實地在全世界通行,尤其是能否符合第三世界(譬如中國)的實際情況,顯然還有疑問。因此,我們的討論仍然要從它的來龍去脈開始。

㈢ 絕對貧困的國際標准

國際貧困標准()實際上是一種收入比例法。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1976年組織了對其成員國的一次大規模調查後提出了一個貧困標准,即以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作為這個國家或地區的貧困線,這就是被廣泛運用的國際貧困標准。
世界銀行有兩條貧困線:日收入2美元才是貧困線,用於小康社會;日收入1.25美元的那條,叫作絕對貧困線或極端貧困線,用於黑非洲等二十餘個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世界銀行的發達國家貧困線為每人每天平均收入低於14.4美元。

㈣ 國際貧困標準的什麼是國際貧困標准

國際貧困標准(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tandard)實際上是一種收入比例法。它顯然是以相對貧困的概念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1976年組織了對其成員國的一次大規模調查後提出了一個貧困標准,即以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作為這個國家或地區的貧困線,這就是後來被廣泛運用的國際貧困標准。
國際貧困標准簡單明了,容易操作,其優點是明顯的。但是,其收入比例數50%這個確定值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以其成員國(都是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救助標准為基礎計算出來的,它能否名副其實地在全世界通行,尤其是能否符合第三世界(譬如中國)的實際情況,顯然還有疑問。因此,我們的討論仍然要從它的來龍去脈開始。

㈤ 貧困戶定義

國家對貧困戶的界定,有其嚴格的劃分標准:即絕對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低於627元),相對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628-865元),低收入人口(年人均純收入866-1205元);一般收入和高收入(年人均純收入1205元以上)。通常把年人均純收入低於1205元的家庭人口統稱為弱勢群體。

不同國家、不同時期或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不同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貧困的標准不同,目前國際貧困線標準是世界銀行提出的按購買力平價計算1 天1 美元收入的標准。
中國的貧困線標准調整了幾次:1986年,國家統計局作了一項關於中國農村貧困標準的研究,確定農村人口最低生活標準是年人均200元;到1990 年這一標准相當於300 元;到1995年,把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的因素考慮在內,這個標准被調整為530元;在2000年 「八七」攻堅計劃完成時,貧困標准已經調整為625元; 2005 年為683 元。這一標準是農村絕對貧困戶的標准,而不是相對貧困標准。
絕對貧困:指個人或家庭缺乏起碼的資源以維持最低的生活需求,甚至難以生存。在測量絕對貧困標准時,一般只考慮為了維持身體健康而絕對必須購買的物品,並且,所購買的物品應當是最簡單最經濟的。
相對貧困:指個人或家庭所擁有的資源,雖然可以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但是不足以使其達到一個社會的平均生活水平,通常只能維持遠遠低於平均生活水平的狀況。2005 年,我國的農村相對貧困標準是684-944元。
近年來,城市貧困戶的問題逐漸顯現,中國城市貧困標準是按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計算的,各個城市這一標准有所不同。

希望幫到你 望採納 謝謝 加油

㈥ 按照國際貧困線的定義,收入不到平均收入的多少就屬於貧困人口

按照國際貧困線的定義,收入一天不足1.9美元就屬於貧困人口。

國際貧困線是2020年公布的經濟學名詞。一種設定的衡量實際收入的國際標准。一般用不變美元表示,作為估計世界上過著糊口生活的人口的比例的根據。世界銀行有兩條貧困線:一條是貧困線,用於小康社會,標準是每人每日收入1.9美元。

另一條是絕對貧困線或極端貧困線,用於黑非洲等二十餘個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標準是每人每日收入1.9美元。實際上是一種收入比例法,指可支配收入, 即你每天可支配收入是1.9美元,所以單純的指收入或支出都不確切,因為每天最低收入1.9美元,生活開支還要用掉。

貧困問題已成為當今世界最尖銳的社會問題之一。各國政黨、政府和社會各界對貧困問題一直相當重視,因此我們要弄清貧困的概念。貧困是一個人缺少通常的或社會接收到的貨幣量或物質財富的狀態。這個定義包含兩個重要思想,第一,貧困的定義在不同社會的不同時期是不同的。第二,定義的重點放在購買商品和服務的能力。

㈦ 國際貧困標準的介紹

國際貧困標準的初衷是要使社會救助制度乃至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符合6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迅速國際化的大趨勢。國際貧困標準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國際貧困標准簡單明了容易操作,國際貧困標准不需要進行特別的調查,只要知道社會平均收入或社會中位收入,乘上50%,就可以求得貧困線。因此,也可以減少行政費用。國際貧困標准雖然為一部分學者所推崇,但也為一部分學者所詰難,這就不免引出一番爭議。

㈧ 貧困包含哪些

貧困類型有:

1、城鎮和農村最低保障家庭子女;

2、農村低收入純農戶家庭子女;

3、特困職工家庭子女;

4、孤殘學生;

5、革命烈士或因公犧牲軍人、警察子女;

6、少數民族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7、家庭遭遇突發性、不可抗力變故,造成人身或財產的重大損失的困難學生。

家庭遭遇突發性、不可抗力變故,造成人身或財產的重大損失的困難學生。需提供所在村委證明、鎮政府確認和因病致貧、因災致貧的材料,如病歷、大病葯費單據等原件。

除符合以上條件外,還具備以下條件的,如烈士子女、孤兒、父母患有嚴重疾病或殘疾(喪失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以及特殊困難家庭,家庭持有《特困證》、《社會扶助證》、《最低生活保障證》及本人月平均生活費與家庭人均收入在200元以下,難以維持基本生活的,列為特困生。

(8)貧困國際定義有哪些擴展閱讀:

參照市民平均消費水平,貧困生的界定標准暫定為:

1、本人月平均生活費、家庭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平時生活節儉,完成學業確有經濟困難的學生;

2、家庭所在地處邊遠經濟較落後的農村地區,或父母下崗無固定經濟來源,以及殘疾學生、單親、父母離異(低收入家庭)的學生;

3、少數民族學生,及少數本人雖未主動申請但家庭確實貧困,且有相關證明情況屬實的學生,可列為貧困生。

除符合以上條件外,還具備以下條件的,如烈士子女、孤兒、父母患有嚴重疾病或殘疾(喪失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以及特殊困難家庭,家庭持有《特困證》、《社會扶助證》、《最低生活保障證》及本人月平均生活費與家庭人均收入在200元以下,難以維持基本生活的,列為特困生。

用於資助高校全日制本專科(含高職、第二學士學位)在校生中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平均資助標准為每生每年2000元,按月發放。每年9月30日前,學生向學校提出申請。在同一學年內,申請並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學生,可同時申請並獲得國家獎學金或國家勵志獎學金。

同一學年內,申請並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學生,可同時申請並獲得國家獎學金或國家勵志獎學金。試行免費教育的教育部直屬師范院校師范類專業學生,不再同時獲得國家助學金。

㈨ 貧困標準是什麼

法律分析:不同城市因為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貧困標准也不同。絕對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低於627元;相對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628至865元;低收入人口,年人均純收入866到1205元;一般收入和高收入,年人均純收入1205元以上。通常把年人均純收入低於1205元的家庭人口統稱為弱勢群體。如果貧困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穩定超過當年國家貧困標准、吃穿不愁、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正可以脫貧。2016年貧困線約為3000元,2015年為2800元。中國目前貧困線以2011年2300元不變價為基準,此基準可能不定期調整。2011年確定的貧困線標准,農村(人均純收入)貧困標准為2300元,這比2010的1274元貧困標准提高了80%。按2011年提高後的貧困標准(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2300元人民幣/年),中國還有8200萬的貧困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13%,佔全國總人口近十分之一。經過此次大幅上調,中國國家扶貧標准線與世界銀行的名義國際貧困標准線的距離為史上最近。國際貧困標准(國際赤貧標准)為一人一天1.9美元。

法律依據:《關於提高2021年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的通知》

?一、提標安排

(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標准。2021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州級指導標准提高到660元/人·月。

(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2021年,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州級指導標准提高到4770元/人·年。

(三)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准。

1.基本生活標准。2021年,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州級指導標准統一提高到858元/人·月。

2.照料護理補貼標准。2021年,城鄉特困人員照料護理補貼州級指導標准仍按照2020年標准執行。即:

集中供養特困人員照料護理補貼州級指導標准:一檔(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835元/人·月,二檔(部分喪失生活自理能力)418元/人·月,三檔(具備生活自理能力)251元/人·月。

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照料護理補貼州級指導標准:一檔(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151元/人·月,二檔(部分喪失生活自理能力)88元/人·月,三檔(具備生活自理能力)50元/人·月。

特困人員照料護理補貼,集中供養的統一用於供養服務機構照料護理開支;分散供養的按照委託照料服務協議,用於支付服務費用。

閱讀全文

與貧困國際定義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74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905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7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4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253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18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03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00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440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23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56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48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6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98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684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00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80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6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