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國際銀行業務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國際銀行業務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3-31 05:04:49

『壹』 請簡述國際銀行貸款的特點。

1.貸款利率按國際金融市場利率計算,利率水平較高。例如,歐洲貨幣市場的倫敦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縮寫為LIBOR)是市場利率,其利率水平LIBOR是通過借貸資本的供需狀況自發競爭形成的。倫敦銀行同業拆放利率可以用以下幾種方法選擇:(1)借貸雙方以倫敦市場主要銀行的報價協商確定。(2)指定兩家或三家不參與此項貸款的主要銀行的同業拆放利率的平均利率計算。(3)由貸款銀行與不是這項貸款的參與者的另一家主要銀行報價的平均數計算。(4)由貸款銀行(牽頭行)確定。
2.貸款可以自由使用,一般不受貸款銀行的限制。政府貸款有時對采購的商品加以限制;出口信貸必須把貸款與購買出口設備項目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項目借款與特定的項目相聯系;國際金融機構貸款有專款專用的限制。國際銀行貸款不受銀行的任何限制,可由借款人根據自己的需要自由使用。
3.貸款方式靈活,手續簡便。政府貸款不僅手續相當繁瑣,而且每筆貸款金額有限;國際金融機構貸款,由於貸款多與工程項目相聯系,借款手續也相當繁瑣;出口信貸受許多條件限制。相比之下,國際銀行貸款比較靈活,每筆貸款可多可少,借款手續相對簡便。
4.資金供應充沛,允許借款人選用各種貨幣。在國際市場上有大量的閑散資金可供運用,只要借款人資信可靠,就可以籌措到自己所需要的大量資金。不像世界銀行貸款和政府貸款那樣只能滿足工程項目的部分資金的需要。

『貳』 國際銀行都干什麼

一般是指跨國銀行(transnational bank),也稱為多國銀行,一般是指擁有廣泛的國外分行或附屬機構,在一些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經營存放款及其他業務的國際性銀行。跨國銀行的基本特徵,是通過其所擁有的國際網路,在國際間行使其職能。它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擁有廣泛的國際網路;
2、經營廣泛的國際業務;
3、從全球目標出發採用全球經營戰略;
4、實行集中統一的控制。

『叄』 國際銀行卡產業在發展階段呈現出哪些特點

國際銀行卡產業在發展階段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技術和服務更新更快。隨著科技的老御進步,國際銀行卡行業逐步改進其系統技術,確保能夠充分應對全球來源的商業風險,同時提供更快更高效的服務。

2、投入更加完善。為了建立可靠的國際銀行卡系統,行業內的公司為了提高系統的靈活性和魯棒性,不斷進行技術投入,提升系統安全等級,為客戶提供更安全便捷的服務。

3、服務范圍更廣。為了滿足市場需求,支持多種貨幣交易和多種結算方式,行業內的公司正在對其國際銀塵殲行卡系統進行升級,為客戶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務范圍。

4、安全性更高。為了確保國際銀行卡支付系統的安全性,行業內的公司正在採用先進的安全技派含沖術,提升系統安全等級,為客戶提供更安全便捷的服務。

『肆』 商業銀行為什麼要經營國際銀行業務國際銀行業務的主要特點和影響因素有哪些

國際銀行業務,一方面可以促進增收,另一方面可以拓展銀行業務,擴大發展

『伍』 我國國際結算具有什麼特點

國際結算(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是指用貨幣清償國際間債權債務的行為。產生國際間債權債務的原因主要有,有形貿易和無形貿易類。 有形貿易引起的國際結算為國際貿易結算。無形貿易引起的國際結算為非貿易結算。國際結算業務是通過兩國銀行辦理的由貿易或非貿易引起的債權債務的清償,它以國際貿易為前提,又是商業銀行的一項基礎業務類屬中間性業務。國際結算過程存在多重風險,但風險不等於損失,操作得當,風險可以預防,可以轉化為收益;如不當,風險即會成為損失,同時,國際結算涉及到國家金融管理的有關法令、外匯管理條例、國際慣例與准則、銀行信譽、銀企責任及業務的具體操作等諸多方面,比較復雜。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我國的進出口貿易和外向型經濟將會有更快的發展。這一切為國際結算業務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而隨著金融體制的改革、對外商投資企業結售匯的全面實施、經常項目下的人民幣可自由兌換、國外金融機構的進入,從風險角度討論和研究國際結算業務將成為各商業銀行競爭的熱點。 由於國際結算本身有國際性、科學性、融資性、知識性和慣例多、發展快等特點,使國際結算中產生的風險具有以下特點涉及范圍的國際性與結算方式的結算工具有相關性、與融資活動的相伴性、形成原因的多樣性、表現手段的欺詐性、防範過程的復雜性。上述性質的特點,決定了國際結算的風險是指在國際間貨幣收支調節過程中由於技術上、經營上和管理上的問題而引起的一系列可能發生的危險。本文力圖對這些問題進行歸納分析,尋找防範對策。使用的支付工具主要有票據,票據是出票人簽發的無條件約定自己或要求其他人支付一定金額,經背書可以轉讓的書面支付憑證。票據一般包括匯票,本票,支票 匯票是國際結算的主要支付工具,是一個人向另一個人簽發的要求對方於見票時或將來某一時間,對某人或持票人無條件支付一定金額的書面支付命令。匯票本質是債權人提供信用時開出的債權憑證。其流通使用要經過出票、背書、提示、承兌、付款等法定程序,若遭拒付,可依法行使追索權。 匯票可分為4類按弊源扮出票人不同可分為銀行匯票和商業匯票。銀行匯票的出票人和付款人都是銀行,商業匯票的簽發者為企業或個人。按付款時間不同可分為即期匯票和遠期匯票。即期匯票在提示時或見票即付。遠期匯票是特定期限或特定日期付款的匯票。
正國際結算與國際貿易密切相關.後者是前者產生的基礎,發展的動力和服務的對象.隨著我國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深化,對外交往的擴大,我國的對外貿易量正以每年數以幾百甚至上千億美元的規模迅猛裂察增加,這對於銀行國際結算業務的發展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如何適應我國國際貿易發展的要求,更好地為之提供結算服務,並從中獲得更多的銀行收益,這是擺在每個銀行面前的一個極待解決的問題.一、目前我國國際結算業的現狀綜觀現狀,我國國際結算業務的開展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一)全方位性.目前我國銀行開辦的國際結算業務既包括貿易結算,也包括非貿易結算,以貿易結算為主,非貿易結算量有上升趨勢.這是與我國國際貿易租灶的發展大體相適應的.在

『陸』 國際化銀行應具備的特徵 急啊!!!!求解~~大概說說就好,讓我有個思路

企業國際化階段論認為,企業的國際化是一個「漸進的」和「連續的」的演化過程;銀行作為一類獨特的跨國公司,其國際化同樣會經歷由低到高的發展過程。研究匯豐銀行的國際化,僅關注其激進擴張的後期階段並不能全面反映其國際化全貌,也削弱了其國際化經驗的借鑒作用。本文回溯匯豐成立至今的全過程,以客觀的態度,探尋其國際化演進的邏輯主線,揭示其階段性特徵,希望為處於國際化進程中的中資銀行所借鑒。

匯豐銀行國際化階段性特徵

和老對手花旗銀行不同,匯豐的國際化成長具有自己的特點:實施專業化經營使得匯豐創立之初便走上國際化擴張之路。匯豐的國際化發展史,大致可劃分為依次展開的三個階段(見表1)。
(一)國際化起步階段
19世紀中葉,第二次鴉片戰爭進一步打開我國的市場,西方對華貿易快速擴張,引致貿易金融需求大增,匯豐銀行應運而生,當時的發起書中強調:在業務上,以貿易對金融的全部需要作為主要業務;范圍包括轎虛此我國香港及其周圍的我國大陸和日本各港口,因此其分行便緊緊圍繞著我國各開放口岸及與我國貿易密切關聯的地方設置。
在跨境業譽粗務上,匯豐銀行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將華僑商人、華僑經濟及華僑匯款作為發展壯大的支柱。明確的業務定位,敏銳的市場嗅覺,加上在我國享有的種種特權,使得匯豐成立之後的數十年間,以服務於我國對外貿易為重點的業務拓展獲得成功。
然而上世紀初的日本侵華戰爭,給匯豐帶來無窮的災難;1941年,匯豐在我國的業務幾乎全部停頓,主要領導人被日軍拘押,死於獄中,總部被迫遷往倫敦。二戰結束後,匯豐在我國曾獲得了短期的恢復性成長,但隨後的我國內戰使得匯豐無可奈何地撤回香港。
同時成立的銀行紛紛倒閉,匯豐為何能迅速崛起並壯大?除了當時的外國資本在半殖民地的我國享有諸多特權外,以香港為總部,以上海作為經營我國內地的中心,堅持走國際化和本地化相結合道路,當是主要原因。
(二)從多國經營到跨國經營
上世紀中後期,是匯豐國際化從多國到跨國經營的關鍵期,重點表現為擴張亞太、北美和歐洲的國際化「三腳凳」戰略的實施。
⒈立足香港擴張亞太。二戰中,匯豐被迫收縮,撤出我國市場,但以貿易金融服務為主導業務的既定戰略並未改變。1962年,匯豐銀行在亞太地區的業務順利拓展,先後在10個國家設立了43家分行和辦事處,且還兼並了兩家歷史悠久的跨國銀行—有利銀行和中東英格蘭銀行。匯豐銀行收購這兩家銀行,消除了競爭對手,擴大了業務范圍,並涉足中東這個全新的地區。
自實行改革開放後,我國大陸市場一直受到匯豐的重點關注。1980年,匯豐在北京開設辦事處;1984年,在廣州、深圳等地的辦事處相繼成立。除綠地投資外,匯豐還採用參股國內銀行的方式快速進入我國市場。
匯豐發展國際業務,但卻始終植根我國香港。上世紀中期,香港由轉口港轉型為工業化城市,匯豐銀行也隨之調整,與香港各大財團密切配合,形成了壟斷當地經濟的強大勢力。在本土突出的市場地位,為匯豐國際化發展奠定基礎。不過此時的匯豐,仍然是一家地區性銀行。
2.進軍北美地區。在亞洲站穩腳跟,匯豐銀行便著手進軍北美,原因是:一則當時匯豐在香港銀行業市場已佔有約有六成的份額,發展空間受限;二則當時進軍美閉迅國成為國際大型銀行的重要策略,匯豐自然不甘落後;第三是1997年香港回歸我國,匯豐對如此變故的影響心裡沒底,也想早做准備。
匯豐銀行首先選定的對象是海洋米蘭銀行,因為匯豐了解其背景;其次,當時的海洋米蘭銀行陷於財政困境,急需外部注資。再者,因匯豐的國際化尚處於多國經營階段,其管理方式是對境外機構干預較少,讓其具有獨立的經營權,也讓海洋米蘭銀行相對地放心。通過收購海洋米蘭銀行,可以其為橋頭堡在北美擴張。
在進軍美國的同時,加拿大匯豐銀行也於1981年在溫哥華創立,該行在1986年又收購了英屬哥倫比亞銀行,並於1987年對海洋米蘭銀行在加拿大的業務進行整合,在加拿大取得了穩固的基礎。
⒊拓展歐洲地區。匯豐在歐洲的並購目標首選蘇格蘭皇家銀行(RBS)。1981年,匯豐同標准渣打銀行展開了收購RBS的爭奪戰,盡管這項收購最終被英國政府否決,但在隨後數年,匯豐完成了對具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詹金寶公司的收購,在英國建立起可靠的據點。1987年,匯豐斥巨資3.83億英鎊購入米蘭銀行14.9%股權,並在1992年完成全面收購。收購米蘭後,匯豐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金融機構之一,國際化「三腳凳」戰略基本實現。1991年匯豐控股集團成立,並同時在倫敦和香港上市。1992~1994年間,匯豐進一步合並旗下的商人銀行、證券及資產管理業務,實施金融混業經營。
1997年,席捲東南亞的金融危機爆發,匯豐雖然也遇到了極大的困難,但此時遍布全球79個國家的匯豐集團,安然渡過了亞洲金融風暴。當匯豐集團在亞洲的業務遭到挫折之時,它在全球其他地方的業務平衡了這種損失。
在國際化「三腳凳」戰略的指導下,本階段短短的數十年間,匯豐實施了快速的海外擴張。在區位選擇上,在三大區域平衡布局;在目標市場的進入模式上,新建、並購同時並行;在人才方面,形成了獨特的國際事務官培養機制。在管理上,從本階段之初的各國網點分散管理開始轉向地區性的業務統一和地區總部管理。更為重要的是,匯豐開始注重在各大區域內,進行附屬機構間的資源整合。
(三)全球化經營階段
至1998年,匯豐集團初步完成全球布局,但由於其管理模式局限於區域中心主義的理念,盡管經營規模很大,卻沒有形成全球經營合力。對此,匯豐對其傳統做法進行修正,開始注重各個國家和地區機構之間、分支機構與總部之間的協作與整合。
1998年,匯豐宣布整個集團的全球名稱簡化並統一為「HSBC」加上集團的紅白六角形標志,以削弱地域性形象。2002年,匯豐進一步推出「環球金融,地方智慧」(The World's Local Bank)作為HSBC品牌的口號而通用全球。「環球金融」強調匯豐能提供全球性的金融一攬子服務;「地方智慧」則體現匯豐的本地化內涵。在全球經營戰略的指導下,匯豐在1999年斥巨資收購美國利寶集團及施弗拉控股公司。2000年,匯豐斥資110億歐元收購法國商業銀行(CCF)。2002年,匯豐以換股方式收購美國最大的獨立消費融資公司(HI)。
除在歐美擴張外,在我國市場,2001年匯豐購買上海銀行8%的股權;2002年,匯豐保險購買和擴大在我國平安保險公司的股權。2003年和2004年,匯豐銀行分別投入巨資,成為福建興業銀行和交通銀行的戰略投資者。
除在經濟熱點地區投資外,1997年初,匯豐在亞洲的韓國、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及歐洲的馬爾他收購金融機構,使匯豐銀行新興市場的據點進一步得到加強。為提高在拉丁美洲的業務比重,2001年底,匯豐完成對墨西哥Bital金融集團收購。
本階段是匯豐國際化發展的全球化經營階段,匯豐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進行了大肆並購和多元化擴張,取得了較好的經營成果。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誘發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華爾街投行不堪重創紛紛破產、轉型,而花旗銀行、美國銀行、RBS等國際金融巨頭則在破產的邊緣掙扎。匯豐雖也遭受不小沖擊,但卻靠穩健的國際化經營和靈活的風險防範再次渡過了危機關頭。

經驗總結及啟示

(一)清晰的業務導向使得匯豐銀行甫一成立便走向國際化
和西方多數銀行國際化擴張路徑不同,創立之時以我國的對外貿易金融服務作為主導業務,貿易跟隨戰略使得匯豐銀行很快走上國際化道路。縱觀跨國銀行的發展趨勢,混業經營和全能化發展是最終目標;而在國際化前期,專業化經營或許是更加穩妥的路徑選擇,選擇專業化發展還是走規模化混業經營,要以是否能形成自身的核心優勢為標准。
(二)國際化戰略始終如一是其國際化顯著特徵
在匯豐140多年的成長歷程中,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決策者如何更新換代,其間經歷過挫折和失敗,甚至有過動搖,但終未改變其國際化大方向。相比之下,我國銀行國際化戰略不明,缺乏跨國經營的長遠規劃,海外投資缺乏充分的論證與可行性分析,寡佔反應和羊群效應的特徵突出;事實上,國內銀行的國際化程度低,遠不能滿足我國外向型經濟發展需要,國際化戰略不明是突出的問題。
(三)成熟的國際化管理人才選拔、培養和使用機制是動力保障
為壯大國際人才隊伍,匯豐總結出了一套運轉良好的國際人才選拔與培養機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匯豐內部的「國際事務官」制度,國際事務官團隊的成員不僅是金融通才,而且接受過多個國家和地區工作的培養,熟悉當地文化、語言及風俗習慣,成為匯豐高級管理人員的搖籃。而國內銀行在這方面的不足突出,由於缺少培養國際化人才的完善制度,國際化視野不足,相應地缺乏海外擴張的後勁。
(四)本土行業的領導地位是銀行國際化的基礎與前提
從匯豐銀行到後期的匯豐控股在香港一直處於行業領袖地位。正因為在香港佔有絕大部分市場份額,發展受限才使得匯豐謀劃海外擴張,也正因為本土市場的穩固地位增強了其海外擴張的抗風險能力。反觀國內市場

『柒』 國際結算特點

國際結算的特點:

1.國際結算首先是跨國結算,收付雙方處在不同的國度,是異地結算中的特殊情況。

2.由於收付雙方處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下,受到各自國家主權的限制,不能把任何一方的通行情況施之於對方,只能採用國森芹改際結算統一慣例為法律准則,協調雙方之間的關系,並相互約束。

3.國際結算必須採用收付雙方都能接受的貨幣為結算貨幣,為了支付方便和安全,一般採用國際通行的結算貨幣,如美元、歐元、英鎊等,特殊情況也有例外。

4.國際結算主要通過各種信用工具和支付手段進行,如信用證、銀行保函、匯票、本票、期票等,極少採用現金或貴金屬貨幣(黃金、白銀)支付。

5.國際結算主要通過銀行為中間人進行結算,以確保支付過程安全、快捷、准確、保險及便利。

6.由於國際結算一般採用不同於支付雙方本國的貨幣為結算貨幣,在結算過程中要有一定的匯兌風險。

(7)國際銀行業務的主要特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1)貨幣的活動范圍不同,國內結算在一國范圍內,國際結算是跨國進行的。

(2)使用的貨幣不同,國內結算使用同一種貨幣,國際結算則使用不同的貨幣。

(3)遵循的法律不同,國內結算遵循同一法律,國際結算遵循國際慣例或根據當事雙方事先協定的仲裁法。

國際結算亦稱「國際清算」。通過國際間的貨幣收付,對國與國之間由於經濟、政治和文化往首橋來而發生的債權債務予以了結清算。

由國際貿易及其從屬費用引此判起的貨幣收付稱貿易結算;由貿易以外的往來,如僑民匯款、勞務供應、出國旅遊、利潤轉移、資金調撥、駐外機構費用等引起的貨幣收付,稱非貿易結算。

貿易結算是國際結算的主要內容。在國際間收付款項直接通過運送貨幣金屬結算的,稱現金結算;利用票據轉讓和轉帳劃撥結清債務的,稱非現金結算或轉帳結算。

在前資本主義時期,國際結算主要通過現金結算進行。

國際結算可以促進國際貿易交易,服務國際經濟文化交流,促進國際金融一體化,進而繁榮整個世界經濟。

同時還可為本國創收和積累外匯,引進外資,合理使用外匯,輸出資金向外投資,起到鞏固本國貨幣匯率,提供本國對外支付能力的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際結算

『捌』 阿布扎比國際(私人)銀行

阿布扎比國際(私人)銀行定義:阿布扎比國際銀行是指商業銀行或國際金融機構與特定客戶在充分溝通協商的基礎上,簽訂有關投資和資產管理合同,客戶全權委託商業銀行按照合同約定的投資計劃、投資范圍和投資方式,代理客戶進行有關投資和資產管理操作的綜合委託投資服務。它是銀行服務的一種,專門面向富有階層,根據高資產客戶需求,量身定製以財富管理為核心的專業化一攬子高層次金融服務,提供集金融與非金融服務為一體的一站式服務。根據阿布扎比國際(私人)銀行創始人:劉西林規定的服務分類,第一類是大眾銀行(Mass Banking),不限制客戶資產規模;第二類是貴賓銀行(Affluent Banking),客戶資產在400萬美元以上;第三類是私人銀行(Private Banking),要求客戶資產在1000萬美元以上;第四類是家族傳承工作室,要求客戶資產在10億美元以上。各家國際性大銀行在不同地區,不同時間段要求的最低金融資產額度也略有不同,比如高盛對港澳地區私人銀行客戶設置的門檻是1000萬美元,HSBC的最低門檻是300萬美元,而UBS(全球私人銀行資產名列第一)對中國大陸客戶的離岸賬戶的金融資產要求為800萬美元。私人銀行的特點:1、私密安全性阿布扎比國際銀行的首要特點是私密,面對的客戶,擁有巨額財富,管理如此龐大的財富,要求保證其私密性,需要私人銀行家提供高私密性的服務,以保證財產的安全性並實現保值和增值。2、 專屬性阿布扎比國際銀行的專屬性體現在三方面:專屬產品、專屬理財規劃和專屬服務人員。銀行面向個人客戶提供的服務,可以分為兩個層次:零售產品和私人銀行服務。3、專業性阿布扎比國際銀行涉及龐大資產的管理,對專業性要求非常高,專業水平如何將成為衡量私人銀行業務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並成為各行私人銀行業務競爭的關鍵。(四)業務類型1、離岸基金也稱海外基金,是指基金資本來源於國外,並投資於國外證券市場的投資基金。它的主要作用是規避國內外單一市場的風險,幫助客戶進行全球化的資產配置。根據基金發行公司注冊地以及計價幣種的不同,可以分為:由國外的私密基金公司發行、募集,通過在海外成立的投資顧問公司引進、由歐洲投資者申購的基金,這類基金注冊地在海外,特別是一些「避稅樂園」,還有歐洲基金公司發行、募集資金,赴海外投資的基金。2、環球財富保障在海外免稅國家與地區成立離岸私人公司是其中的一項重要方案,有助於稅務和遺產規劃。其主要功能是持有外幣存款、證券投資、黃金、鑽石、物業和土地等資產,配合境外成立的家族信託基金保障。3、家族信託基金,家族信託基金是阿布扎比國際銀行保障客戶財富的有效方式。信託基金是委託人(客戶)將其財產所有權轉移至受託人(銀行)的法律關系,讓受託人按照信託契約條文為受益人的利益持有並管理委託人的資產(信託基金)。根舉昌據信託協議,受託人是財產的合法擁有者,必須根據管轄法律與信託協議的條款管理財產。基於受益人擁有信託財產的合法權利,並須對受益人負誠信責任,只有受益人可強制執行信託的條款。(五)服務對象阿布扎比國際銀行目標客戶是具有富裕的資產或很高收入的私人顧客。私人銀行的門檻很高,其服務對象不是一般大眾客戶,而是社會上的富裕人士,或稱為高凈資產客戶(HNW-High Net Worth)。阿布扎比國際銀行客戶的金融資產一般在1億美元以上,服務處於金字塔頂端的客戶。(六)服務內容阿布扎比國際銀行服務結合信託、投資、銀行、不良資產正亮扒管理、不良資產處置、銀聯無記系統轉賬、稅務咨詢與規劃等多種金融服務,受客戶委託進行資產和財富管理、規劃投資;通過設立離岸公司、家族信託基金等方式為客戶節省稅務和金融交易成本,以鍵氏及根據客戶需要提供各類增值服務和特殊服務。

阿布扎比國際(私人)銀行創始人劉西林

『玖』 當代國際銀行的發展趨勢及其特點。急,謝謝~~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及信息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當前世界各國金融業發展已明顯呈現以下十大特徵和趨勢:一是金融管制放鬆化;二是金融創新化;三是金融市場雀陪全球化;四是融資證券化;五是銀行經營國際化;六是銀行業務全能化;七是銀行資本集中化;八是金融業電子網路化;九是國際貨幣結構多元化;十是金融監管國際化。

一、金融管制放鬆化

20世紀80年代以前,西方國家普遍對利率實行管制,如制定存款利率最高限,規定商業銀行不得對活期存款支付利息等等。雖然這些管制對穩定金融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到80年代以後,這些早期形成的金融法規實際上已很難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且,金融管制對金融業的某些消極作用,也在相當程度上激發了西方各國金融創新的熱情。正是基於這一背景,西方國家紛紛掀起了以「自由化」為特徵的金融改革浪潮。首先是價格自由化,即取消存款利率限制,放開匯率管制,取消證券交易中的固定傭金制度;其次是擴大各類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和經營權力,使其公平競爭;三是改革金融市場,放鬆金融機構進入市場的限制,豐富金融工具和融資技術,加強和改善金融市場的管理;四亮歲手是實行資本流動自由化,相繼放寬外國資本、外國金融機構進入本國金融市場的限制,以及本國資本和金融機構進入國外市場的限制。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提出了新的金融改革方案,逐步放鬆對存貸利率的管制,力圖改革其舊的金融體制。1999年底,美國還頒布實施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該法案最終廢除了形成於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中的主要條款,消除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之間的行業壁敬嫌壘;改革跨州銀行法,統一國內金融市場;允許工商企業對金融機構擁有更多的所有權,以此拓展金融機構的資本來源。在日本,放開利率的存款(包括大額定期存款、貨幣市場證券、大額存單和外匯存款等)在銀行和其他金融儲蓄機構吸收資金總額中的比重。從1989年起,日本對短期貸款基準利率的確定方法也進行了改革,以前主要根據貼現率確定基準利率,現在則考慮融資成本和其他多方面的因素。在逐步放開利率的同時,日本還對其銀行法第65號條款進行了改革,取消了銀行與其他金融服務業之間的行業限制。日本《1981年新銀行法》和修改後的《證券交易法》規定銀行可以經營公債,同時允許證券公司從事大額可轉讓存單的交易,允許其設立中期債券基金,並用這些基金開設現金管理賬戶。此外,證券公司還獲准向顧客發放以公債為擔保、不限用途的貸款。在英國,1986年10月27日,倫敦股票交易所允許外國銀行、保險公司以及證券公司申請成為交易所會員,允許交易所以外的銀行或保險公司甚至外國公司100%地購買交易所會員的股票,此次改革被人們稱之為金融「大爆炸」,其核心就是利率的自由化和金融業務的自由化。在1985年,歐共體推出了「銀行業協調第二指令」的金融改革方案。該方案規定:一是歐共體成員國的金融機構在本國獲得營業執照以後,均可在其他成員國設立分支機構,經營母國所批準的諸如存款、租賃、參與股票發行、投資管理等廣泛的金融業務,而不考慮東道國的銀行是否允許經營這類業務。二是在對待非成員國金融機構方面,遵循對等原則,凡給予共同體銀行與本國金融機構同等待遇的非成員國,其銀行也可在歐共體獲得同等待遇。這一期間,許多發展中國家在「金融深化」理論的影響下也逐步實行了金融體制改革。例如,減少政府對金融的干預;實行商業銀行民營化;實行利率自由化;實行金融對外開放;放鬆金融管制等等。從一定意義上講,這些改革提高了金融效率,促進了金融體系的完善與發展。

90年代以來,雖然先後出現了諸如墨西哥金融危機、巴林銀行倒閉及亞洲金融危機等惡性事件,一定程度上延緩或阻礙了金融自由化的進程,但從總體趨勢看,隨著美國、日本、歐共體等西方主要國家金融改革方案的實施和生效,以及各國金融監管水平的提高,各國金融發展必將滲入越來越多的市場化和國際化因素。

二、金融創新化

一般而言,金融創新主要體現於期權和期貨交易的發展,證券市場上大量新的交易方式和金融工具的出現,以及銀行國際業務中貨幣和利率的互換、票據發行便利和遠期利率協議等新的交易技術和業務的發展。

20世紀60年代初,金融創新主要是逃避金融控制和資本管制,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金融創新即是歐洲貨幣、歐洲債券和平行貸款。在70年代,金融創新與60年代卻有所不同,創新主要是轉嫁市場風險,浮動利率票據、貨幣遠期交易及金融期貨等是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金融創新。到了80年代,金融創新的進程日益加快,至80年代中期,金融創新達到高潮。這一時期的金融創新主要是融資方式的創新。根據十國集團中央銀行研究小組的報告,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金融創新為票據發行便利、互換交易、期權交易和遠期利率協議,並被稱之為80年代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四大發明」。

90年代以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仍在持續,西方國家普遍放鬆對國內金融市場的管制,並為本國居民進入歐洲債券市場融資提供方便。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也加快了金融改革的步伐,放鬆金融管制,使銀行和金融體系更加面向市場。金融業競爭激烈化,金融機構向客戶提供符合需要的優質服務,也在相當程度上促進了金融創新的發展。雖然1994年和1997年爆發了兩次金融危機,以及多次類似於巴林銀行倒閉事件的巨額損失案例,但這些並不能也不應阻止世界各國的金融創新,目前只是到了必須對金融創新的各種工具和方式進行規范和管理的時候了。

三、金融市場全球化

金融市場全球化是指由於科技進步、金融創新及金融管理的自由化,使得各國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緊密連接,逐步形成一個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伴隨金融的自由化,發達國家為了減少競爭成本、降低與防範投資風險,不斷開拓金融市場,尋求新的金融交易方式。在此背景下,許多發展中國家也積極投入到更加開放和統一的金融市場的發展潮流中,與發達國家或地區的金融市場相互聯結,構成全球化的金融市場運作體系,從而在時間和空間上縮短了國際金融市場的距離,實現24小時不間斷營業。許多發展中國家和東歐轉型國家,為了加速發展本國經濟,實施趕超戰略,不得不「打開門戶」融入國際經濟、金融大循環,由此而產生了大批新興的金融市場。目前,香港、新加坡、巴林、巴拿馬、開曼群島等地都已成為世界上重要的離岸金融市場。而且,這些離岸金融市場已成了「二級批發市場」和「中轉站」。離岸金融市場不但促進了各國之間多邊信貸關系和貨幣信用制度的日益發展,使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趨勢日益增強;而且還可以通過國際金融市場借貸資金的流入,以增加本國國際收支中資本項目的盈餘,提高本國國際金融業務的技術水平,不斷適應金融市場國際化發展的客觀需要。

應該說,金融市場全球化既給世界經濟和金融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促進了全球性的金融活動,方便了國際投資,有利於各國的經濟增長;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特別是各國金融市場聯系越密切,相互依賴程度就越加深,只要某一金融市場發生動盪,就會迅速地影響或波及到其他金融市場,引起不同金融市場的聯動效應。因此,這種潛在的金融風險無疑對各國金融監管的國際協調與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挑戰。

四、融資證券化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市場上出現了「融資證券化」特徵,即融資由銀行貸款轉向具有流動性的債務工具,籌資者除向銀行貸款外,更多的是通過發行各種有價證券、股票及其他商業票據等方式,在證券市場上直接向國際社會籌集資金,資金供應者在購進債券、票據後也可以隨時把擁有的債權售出,轉換為資金或其他資產。融資證券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金融工具的證券化,即不斷通過創新金融工具籌措資金;二是金融體系的證券化,指通過銀行和金融機構借款的比重下降,而通過發行對第三方轉讓的金融工具的比重相對提高,即所謂資金的「非中介化」或「脫媒」現象。

80年代以前,國際信貸是國際融資的主要方式,大大超過國際債券籌資額。80年代以後,國際債券的地位逐年上升。1981—1988年國際債券占國際籌資總額的比重分別為26.4%、42.4%、48.2%、45.3%、58.9%、70.9%、59.02%、62.8%。U85年國際債券在國際籌資總額中所佔比重首次超過國際信貸,此後國際債券所佔比重越來越大。目前這一比重已大體維持在70%左右。

在美國,融資證券化表現得最為顯著,幾乎滲透到經濟生活中的各個角落,並成為投資銀行業新的角逐領域。首先,銀行將其資產證券化,即將其應收賬款或放款等較不具流動性的債權資產匯成一組,出售給第三者以發行債券來籌集資金。截至1988年末,銀行證券化的抵押貸款已達7700億美元。到1990年底,全美抵押貸款的1/3都已證券化;從1983—1990年,美國貸款銷售由270億美元上升到1900億美元。銀行資產的證券化,既減少了信用風險,也提高了資本資產比率。因此,它是大銀行利用自身優勢,將傳統借貸市場與證券市場有機結合的成功嘗試。其次,非金融企業籌資證券化,大企業在金融市場上發行債券或商業票據籌集資金。從1984—1989年,美國債券籌資額占籌資總額的比例依次為41%、55.7%、69.2%、82.3%、65.8%、63%。1990年以後,債券籌資無一例外地超過信貸籌資。在證券化進程中,商業票據的發行部分取代了銀行對公司的短期信貸。1995年美國非金融公司通過發行商業票據籌集的資金與從銀行得到的貸款基本持平。

近20年來,國際融資證券化促進了國際資本市場的長足發展。相對而言,國際債券市場的發展要快於股票市場的發展,特別是國際浮動利率債券的發行,它已成為當前國際融資中的一種極其重要的方式,不僅促進了國際資本的自由流動,而且還刺激了各國的經濟增長。

五、銀行經營國際化

自80年代以來,金融管理的放鬆、銀行經營風險的加大、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全能制銀行的興起以及跨國結算體系的發展,無一例外地導致了銀行經營國際化趨勢的不斷加快。銀行經營跨國界發展,不但加速了國際資本流動及新的金融工具和技術的廣泛運用,而且加速了金融市場的全球化進程。

整個80年代,世界各大銀行都致力於在世界各大洲、各個國家廣設辦事處、代表處和分行,建立海外附屬行以及附屬的金融機構,甚至建立非金融性質的分支機構,並與其他銀行組成合資銀行或國際銀行集團。在此方面,日本銀行的海外擴張的確是引人注目的。據統計,1983—1989年,國際銀行業資產從22330億美元增加到51392億美元,其中日本銀行的資產從4750億美元增加到19672億美元,增幅達330%,已佔到所有資產的38.3%;而美國的銀行資產從6080億美元增加到7274億美元,增幅只達19.6%,比重也僅佔14%。

到90年代初,發達國家、亞洲新興工業國家以及一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大銀行,紛紛在其他國家廣設分支機構,以壯大自身力量。例如,美國花旗銀行在65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135個分行。在韓國,截至1990年底,外國銀行分行已達67家,外國銀行設立的辦事處也有60多家。有關資料顯示:僅1992年世界排名前200位的大銀行中,境外資產平均比例達36%的銀行就有25家,達27%的約50家,佔19%的約100家,而且越是大銀行,境外資產比例就越高,境外業務量也越大。

90年代以來,銀行經營國際化進一步向全球化發展,並逐漸形成銀行國際業務與國內業務的合理分工,即大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競爭,中小銀行則在國內金融市場上發展。即使在同一個集團內部,不同機構之間也有類似的「分工」。當然,這種分工並沒有嚴格的界線,更沒有切斷資產在國內和國外之間的流動。應該說,隨著墨西哥和亞洲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日漸淡化或消除,以及國際金融監管的不斷加強,各國金融業將不斷開拓新的國際業務領域,跨國銀行將對其海外融資結構進行必要的整合,減少傳統貿易融資業務,增加投資銀行業務;同時,必將增加其表外業務比重,提供東道國不能提供的服務,進一步推進金融國際化的進程。

六、銀行業務全能化

80年代初,世界各國銀行業限制逐步取消,銀行業務全能化得到進一步發展。具體表現在:首先,放寬銀行業務經營范圍的限制。由於融資債券化搶佔了銀行的大部分存貸業務,因此從80年代開始,西方各國陸續允許所有金融機構均可參加證券交易。例如,美國於1980年就允許商業銀行和儲蓄機構的業務可以適當交叉;1984年允許不是聯邦儲備系統會員銀行的中小銀行可以從事證券業務;1987年允許銀行控股公司可以包銷地方債券、商業票據的抵押證券;1989年,又批准花旗、大通、摩根等五家銀行包銷企業債券和企業股票。這些無疑打破了美國銀行法禁止銀行經營證券業務的規定,使銀行業務向全能化邁進了一大步。在日本,自1983年以後,允許商業銀行從事買賣國債業務3銀行還積極、涉足於個人零售貸款業務領域。90年代以來,銀行表外業務得到了長足發展,銀行與保險的一體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去年年底,美國總統柯林頓批准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這無疑會給美國乃至全球經濟帶來一場更為深刻的「金融革命」。該法案取消了銀行、證券、保險業之間的界限,允許金融機構同時經營多種業務,以形成「金融百貨公司」或「金融超級市場」。其次,從70年代開始,由於市場利率的日益攀升,企業融資出現了非銀行化趨勢。在此背景下,美國於1980年決定在7年內取消利率上限管制。隨後,加拿大、西德、日本等相繼取消了銀行存款利率限制。第三,解除外匯管制,促進資本自由流動,增強本國銀行業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競爭。英國在70年代末取消了外匯管制;在80年代,日本、法國、義大利等國也逐步取消了外匯管制。第四,放寬其他各項金融限制,方便本國銀行進入外國市場和外國銀行進入本國市場。西方各國基本上取消了國與國之間對金融機構活動范圍的限制。1986年,英國展開了一場金融業大改革,放寬對金融業的限制,准許銀行收購證券公司,倫敦證券交易所取消了最低手續費的限制,取消經紀商和批發商的區別等;西德則於1985年宣布取消了本國居民購買外國證券的限制和購買境外馬克的限制,並從1989年起免徵外國居民利息預扣稅,等等。

由此可見,金融業由「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專業化模式向「綜合經營、綜合管理」全能化模式的發展已成為當今國際金融業發展的主流。

七、銀行資本集中化

80年代以來,隨著各國金融管制的逐步放鬆,各國銀行迅速展開了世界范圍內的激烈競爭。這不僅導致了銀行收益率的下降,銀行資本/資產比率的偏低,也導致了世界各國銀行業的相互兼並。有關資料顯示:80年代美國平均每年銀行兼並數為300多起,是70年代的2倍、60年代的3倍,許多大銀行甚至也紛紛走上了聯合的道路090年代以來,這種銀行兼並、聯合的勢頭日益迅猛,並呈現出「兼並銀行數量多、強強合並規模大」的特點。

在美國,1995年全美有逾1000家銀行加入了合並行列,大大超過了上年550家的銀行合並數。1996年11月20日,美國大通曼哈頓銀行與漢華銀行合並組成大通曼哈頓銀行公司31998年3月4日,美國富利金融集團宣布以160億美元的價格兼並波士頓銀行。4月6日,美國花旗銀行的控股公司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合並為花旗集團。這項合並金額高達726億美元。1998年上半年,美國公司並購總值就已達9310億美元,並高於1997年全年並購總額。在歐洲,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深入和歐元的啟動,為銀行業的兼並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從而出現了一系列兼並活動,如瑞士銀行與瑞士聯合銀行、德國的巴伐利亞聯合銀行與裕寶銀行之間、德意志銀行與德累斯頓銀行之間、義大利的嘉利堡倫巴地儲蓄銀行與安寶信銀行之間以及法國國民銀行與興業銀行和巴黎銀行之間的合並等。1998年,歐洲全年並購交易總額已達8590億美元。在歐洲單一貨幣的推動下,1999年第一季度的並購交易總額就已高達4680億美元。在日本,銀行間的並購則成為解決銀行不良債權、保持金融體系穩定運行的一種手段。1995年3月8日日本東京銀行與三菱銀行宣布合並,成立東京三菱銀行。1998年5月13日,日本最大的證券行野村證券與日本興業銀行宣布結盟。不久,富士銀行與第一勸業銀行宣布組成一家新的信託銀行。

在發展中國家,銀行業也紛紛展開並購活動,並掀起了一股熱潮。發展中國家銀行從事並購業務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其發展速度卻相當迅猛,特別是在東盟諸國。據不完全統計,從1997年初到1998年6月,發展中國家銀行業並購數目已達200多家,並購資產合計已超過3000多億美元,涉及亞洲、拉丁美洲和東歐等20多個發展中國家。

90年代以來,銀行並購活動將銀行資本的國際集中化程度再次推上了新的高度。如今,跨國銀行已成為市場經營主體和金融巨人。它既向全球吸收資金,又向全球貸放資金,成為貨幣和資本國際流動的主要承擔者。由此可見,這些活動無疑會有力地促進銀行業務向更高層次的全球化方向發展。

八、金融業電子網路化

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金融服務電子網路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進入90年代,國際金融領域中的電子化、自動化、現代化的金融服務系統基本全面形成,銀行活動將先進的電子科學技術廣泛應用於存款、提款、轉賬、匯兌、查賬、交換、控制、金融買賣交易和咨詢等金融服務領域,並將銀行和客戶、銀行與銀行、客戶與客戶聯結成一個電子網路。

伴隨信息網路技術的發展,無論發達國家,抑或發展中國家,都在加緊實現金融系統的電子網路化,網路銀行也應運而生,並成為世界金融發展的基本趨勢。這一趨勢的成因主要是:其一,全球性金融的激烈競爭,西方各國銀行都將以優良而高效的電子化服務來爭取客戶,參與競爭,開拓業務。其二,現代科技的日新月異,為銀行實現電子化、自動化、網路化服務成為可能。其三,電子計算機和通訊技術已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的聯結紐帶,成為實現全球晝夜24小時進行金融活動的重要工具。這些因素的有力結合,使得全球金融一體化深深地依賴金融服務電子網路化的發展,同時也深刻地反映了世界各國金融業電子網路化的時代特徵。

九、國際貨幣結構多元化

從金本位到1945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工;從60年代美國在西方經濟中的地位日趨下降,到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宣告崩潰,反映了國際貨幣體系日益趨向多元化格局的發展歷程。90年代以前,國際貨幣體系呈現「美元為主、日元和馬克為輔」的國際貨幣格局;90年代以後,美元地位有所削弱,日元和德國馬克的地位則不斷增強,從而形成了美元、日元和馬克三幣並重的多元化國際貨幣格局。

這一格局的產生主要在於:其一,除美元以外,日元和馬克是在世界貿易和金融活動中使用最多的貨幣。1988年世界各國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總額的貨幣構成,美元為65%,德國馬克為16.2%,日元為7.2%。截至1988年底的5年內,各國外匯儲備總額增長48%,其中美元增長34%,而日元增長1.28倍,德國馬克增長1.18倍。在1983一1988年期間,24個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債權中,美元所佔比例已從75.7%下降到57.8%,馬克從6.4%上升到10.1%,而日元卻從3.4%上升至10.7%。其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為了防範和避免市場的波動風險,在貨幣的選擇使用中,特別是各國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的貨幣構成上,美元、日元、馬克三幣優化搭配組合的戰略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在國際銀行貸款總額中,美元雖佔53%,但日元卻已佔13%。從區域來看,在印尼、馬來西亞的外債中日元已佔30%,而泰國已佔40%。馬克在歐洲貨幣體系的一籃子貨幣—歐洲貨幣單位分配比例已佔34.93%。馬克在外匯市場交易和金融業務中的比重已超過30%,成為外匯市場上僅次於美元的重要貨幣;馬克作為投資貨幣的規模也日趨擴大。

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啟動。無論從國際貿易結算手段講,還是從儲備貨幣講,歐元都將成為美元強勁的競爭對手。盡管目前歐元一路走軟,但它必將成為世界各國重要的儲備貨幣之一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伴隨歐洲共同體的一體化進程,歐元將會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在歐元最終成為歐盟單一貨幣之後,歐元在國際貿易結算和各國外匯儲備中的份額必將有所增大,而美元的主導地位將會相應有所削弱。可見,一個以美元、歐元、日元三足鼎立的多元化國際貨幣結構正在形成。

十、金融監管國際化

80年代以來、世界金融業的創新與發展呈現出蓬勃之勢,而銀行資本/資產比率卻不斷下降,金融風險與日俱增。如何做到既不影響創新、效率和市場發展,又能維護金融體系的安全與穩定,無疑是各國金融監管當局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

1988年,西方十國集團及盧森堡、瑞士的中央銀行代表,在巴塞爾共同簽署了「關於統一國際銀行的資本計算和資本標準的協議」(筒稱巴塞爾協議)。該協議對資本充足性比率、資本內涵的概念、風險加權的計算等方面都做了明確的規定和要求。自該協議通過以來,西方主要國家的銀行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資本/資產比率。實力較差的銀行通過銷售貸款和減少信貸來提高資本/資產比率,而實力較強的銀行則通過在資本市場上發行股票增加資本,以提高資本/資產比率。該協議的明顯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是抑制了銀行增加資產的沖動;二是促使各國政府去監督銀行而不是靠對銀行的經營活動施加種種限制去控制它們。

在證券業的國際監管方面,自紐約證券交易所股市暴跌引起全球證券市場連鎖反應以來,西方各主要國家除了加強對國內證券市場的監管外,也開始注意到了證券市場監管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對證券市場

『拾』 國際銀行概念,什麼是國際銀行

這就沒什麼定義了,只是人們對一些開展跨國經營的國際性銀行的通稱罷了,比如摩根大通、瑞銀集團、雷曼兄弟、瑞士信貸、德意志銀行之類的。

至於某些在名字中帶國際字樣的銀行倒不一定是跨國經營的了,只是一個名字罷了,或者有時候這些銀行有一些國際背景,如外資背景,象寧波國際銀行、廈門國際銀行之類。

閱讀全文

與國際銀行業務的主要特點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29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866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69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2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0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10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14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89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96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29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18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18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0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2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9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64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95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764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21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