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國際氣候包括哪些問題

國際氣候包括哪些問題

發布時間:2022-05-21 04:11:25

① 當今全球主要的環境問題包括哪些

當今全球主要的環境問題包括:

全球氣候變化,臭氧層破壞和損耗,酸雨污染 ,土地荒漠化,水資源危機。

拓展資料:

1.氣候變化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全球表面平均溫度已經上升了0.3至0.6攝氏度,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至25厘米。目前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由工業革命(1750年)之前的280ppm增加到了近360ppm。1996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發表的評估報告表明:如果世界能源消費的格局不發生根本性變化,到21世紀中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達到560ppm,全球平均溫度可能上升1.5至4攝氏度。

2.臭氧層破壞和損耗 自1985年南極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以來,地球上空臭氧層被損耗的現象一直有增無減。到1994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壞面積已達2400萬平方公里。現在在美國、加拿大、西歐、前蘇聯、中國、日本等國的上空,臭氧層都開始變薄。在對消耗臭氧層物質(ODS)實行控制之前(1996年以前),全世界向大氣排放的ODS已達到了2000萬噸。由於ODS相當穩定,可以存在50-100年,所以被排放的大部分ODS目前仍留在大氣層中。在它們陸續升向平流層時,就會與那裡的臭氧層發生反應,分解臭氧分子。因此,即使全世界完全停止排放ODS,也要再過20年,人類才能看到臭氧層恢復的跡象。

3.酸雨污染 現在「酸雨」一詞已用來泛指酸性物質以濕沉降(雨、雪)或干沉降(酸性顆粒物)的形式從大氣轉移到地面上。酸雨中絕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來源於人類廣泛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氣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歐洲是世界上一大酸雨區,美國和加拿大東部也是一大酸雨區。亞洲的酸雨主要集中在東亞,其中中國南方是酸雨最嚴重的地區,成為世界上又一大酸雨區。由於歐洲地區土壤緩沖酸性物質的能力弱,酸雨使歐洲30%的林區因酸雨的影響而退化。在北歐,由於土壤自然酸度高,水體和土壤酸化都特別嚴重,有些湖泊的酸化導致魚類滅絕。美國國家地表水調查數據顯示,酸雨造成了75%的湖泊和大約一半的河流酸化。加拿大政府估計,加拿大43%的土地(主要在東部)對酸雨高度敏感,有14000個湖泊是酸性的。水體酸化會改變水生生態,而土壤酸化會使土壤貧瘠化,導致陸地生態系統的退化。

4.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環境與社會經濟問題。199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對全球荒漠化狀況的評估是:全球荒漠化面積已近36億公頃,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4,已影響到全世界1/6的人口(約9億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且,荒漠化擴展的速度是,全球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為荒漠,其中320萬公頃是牧場,250萬公頃是旱地,12.5萬公頃是水澆地,另外還有2100萬公頃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長穀物。亞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響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區,遭受荒漠化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依次是中國、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

5.水資源危機 世界上許多地區面臨著嚴重的水資源危機。根據國際經驗,每人每年1000立方米可重復使用的淡水資源是一個基本指標,低於這個指標的國家可能會遭受阻礙發展和損害健康的長期性水荒。然而,目前世界上約有20個國家已低於這一指標,主要位於西亞和非洲,總人口數已過億。另一方面,由生活廢水、工業廢水、農業污水、固體廢物滲漏、大氣污染物等引起的水體污染,使全球可供淡水的資源量大大減少了。世界銀行的報告估計,由於水污染和缺少供水設施,全世界有10億多人口無法得到安全的飲用水。

參考資料:網路-環境問題

② 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有哪些

氣候變化主要表現為三方面:全球氣候變暖、酸雨、臭氧層破壞,其中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目前最迫切的問題,關乎到人類的未來。
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
引起氣候系統變化的原因有多種,概括起來可分成自然的氣候波動與人類活動的影響兩大類。前者包括太陽輻射的變化,火山爆發等;後者包括人類燃燒化石燃料以及毀林引起的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硫化物氣溶膠濃度的變化,陸面覆蓋和土地利用的變化等。
1、自然因素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
氣候系統所有的能量基本上來自太陽,所以太陽能量輸出的變化被認為是導致氣候變化的原因之一,也可以說太陽輻射的變化是引起氣候系統變化的外因。引起太陽輻射變化的另一原因是地球軌道的變化(米蘭科維奇理論)。地球繞太陽軌道有三種規律性的變化,一是橢圓形地球軌道的偏心率(長軸與短軸之
比)以10萬年的周期變化;二是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地球軌道的傾角在21.6°~24.5°間變化,其周期為41000年;三是地球最接近太陽的近日點時間的年變化,即近日點時間在一年的不同月份轉變,其周期約為23000年。另一個影響氣候變化的自然因素是火山爆發。火山爆發之後,向高
空噴放出大量硫化物氣溶膠和塵埃,可以到達平流層高度,它們可以顯著的反射太陽輻射,從而使其下層的大氣冷卻。
2、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
人類活動加劇了氣候系統變化的進程。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主要包括人類燃燒化石燃料,硫化物氣溶膠濃度的變化,陸面覆蓋和土地利用的變化(如毀林引起的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等。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主要有6種,即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其中對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它產生的增溫效應占所有溫室氣體總增溫效應的63%。且在大氣中的存留期很長,最長可達到200年,並充分混合,因而最受關注。溫室氣體的增加主要是通過溫室效應來影響全球氣候或使氣候變暖的。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完全決定於輻射平衡,溫室氣體則可以吸收地表輻射的一部分熱輻射,從而引起地球大氣的增溫,也就是說,這些溫室氣體的作用猶如覆蓋在地表上的一層棉被,棉被的外表比里表要冷,使地表輻射不至於無阻擋地射向太空;從而使地表比沒有這些溫室氣體時更為溫暖。

③ 全球氣候變化的問題

氣體 大氣中濃度(ppm) 年增長(%) 生存期(年) 溫室效應(CO2=1) 現有貢獻率(%) 主要來源
CO2 355 0.4 50-200 1 55 煤、石油、天然氣、森林砍伐
CFC 0.00085 2.2 50-102 3400-15000 24 發泡劑、氣溶膠、製冷劑、清冼劑
甲烷 1.714 0.8 12-17 11 15 濕地、稻田、化石、燃料、牲畜
NOX 0.31 0.25 120 270 6 化石燃料、化肥、森林砍伐
引自全球環境基金(GEF):Valuing the Global Environment,1998
本世紀以來所進行的一些科學觀測表明,大氣中各種溫室氣體的濃度都在增加。1750年之前,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基本維持在280ppm。工業革命後,隨著人類活動,特別是消耗的化石燃料(煤炭、石油等)的不斷增長和森林植被的大量破壞,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不斷增長,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逐漸上升,每年大約上升1.8ppm(約0.4%),到目前已上升到近360ppm。從測量結果來看,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加部分約等於人為排放量的一半。按照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IPCC)的評估,在過去一個世紀里,全球表面平均溫度已經上升了0.3℃到0.6℃,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到25厘米。許多學者的預測表明,到下世紀中葉,世界能源消費的格局若不發生根本性變化,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將達到560ppm,地球平均溫度將有較大幅度的增加。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1996年發表了新的評估報告,再次肯定了溫室氣體增加將導致全球氣候的變化。依據各種計算機模型的預測,如果二氧化碳濃度從工業革命前的280ppm增加到560ppm,全球平均溫度可能上升1.5℃到4℃。

圖 1 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和氣溫變化

二、影響氣候變化的因素
自然界本身排放著各種溫室氣體,也在吸收或分解它們。在地球的長期演化過程中,大氣中溫室氣體的變化是很緩慢的,處於一種循環過程。碳循環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化學元素的自然循環過程,大氣和陸生植被,大氣和海洋表層植物及浮游生物每年都發生大量的碳交換。從天然森林來看,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基本是平衡的。人類活動極大地改變了土地利用形態,特別是工業革命後,大量森林植被迅速砍伐一空,化石燃料使用量也以驚人的速度增長,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應不斷增加。從全球來看,從1975年到1995年,能源生產就增長了50%,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應有了巨大增長(見圖2-2)。迄今為止,發達國家消 耗了全世界所生產的大部分化石燃料,其二氧化碳累積排放量達到了驚人的水平,如到90年代初,美國累積排放量達到近1700億噸,歐盟達到近1200億噸,前蘇聯達到近1100億噸。目前,發達國家仍然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國,美國是世界上頭號排放大國,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排放總量也在迅速增長,前蘇聯解體後,中國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成為發達國家關注的一個國家。但從人均排放量和累計排放量而言,發展中國家還遠遠低於發達國家(見表 3)。

圖 2 1950-1995年全世界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碳排放量

表 3 15個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 序號 國家 二氧化碳排放量(百萬噸) 人均排放量(噸)
1 美國 4881 19.13
2 中國 2668 2.27
3 俄羅斯 2103 14.11
4 日本 1093 8.79
5 德國 878 10.96
6 印度 769 0.88
7 烏克蘭 611 11.72
8 英國 566 9.78
9 加拿大 410 14.99
10 義大利 408 7.03
11 法國 362 6.34
12 波蘭 342 8.21
13 墨西哥 333 3.77
14 哈薩克 298 17.48
15 南非 290 7.29

世界資源所有:世界資源(World Resources)1996-97
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的未來趨勢,主要取決於人口增長、經濟增長、技術進步、能效提高、節能、各種能源相對價格等眾多因素的變化趨勢。幾個國際著名能源機構--國際能源局、美國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會,根據經濟增長和能源需求的不同情景,提出了人為二氧化碳排放的各種可能趨勢。從這些情景和趨勢來看,在經濟增長平緩,對化石燃料使用沒有採取強有力的限制措施的情況下,到2010年化石燃料仍將佔世界商品能源的3/4左右,其消費量可能超過目前水平的35%,同能源使用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增長30-40%。發展中國家的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相對較快,到2010年,可能要從90年代初的不足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增加到近1/2,其中中國和印度要佔發展中國家排放量的一半左右。即便如此,發展中國家人均排放量和累積排放量仍低於發達國家。到下一世紀中葉,發達國家仍將是大氣中累積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主要責任者。當然,如果世界各國採取更加適合環境要求的經濟和能源發展戰略,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出現不同的前景(見表2-4)。

表 4 世界能源理事會預計的能源消費和 二氧化碳排放情況(1990-2020)
高增長(1990-2020) 修改的參考方案(1990-2020) 參考方案(1990-2020) 強化生態保護(1990-2020)
經濟年增長(%)
經合組織國家/前蘇聯和中歐國家 2.4 2.4 2.4 2.4
發展中國家 5.6 4.6 4.6 4.6
世界能源需求的增加比例(%) 98 84 54 30
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超過1990年的比(%) 93 73 42 5

世界資源所等:世界資源(World Resources)1996-97

三、氣候變化的影響和危害
近年來,世界各國出現了幾百年來歷史上最熱的天氣,厄爾尼諾現象也頻繁發生,給各國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發展中國家抗災能力弱,受害最為嚴重,發達國家也未能倖免於難,1995年芝加哥的熱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國一場颶風就造成400億美元的損失。80年代,保險業同氣候有關的索賠是140億美元,1990到1995年間就幾乎達500億美元。這些情況顯示出人類對氣候變化,特別是氣候變暖所導致的氣象災害的適應能力是相當弱的,需要採取行動防範。按現在的一些發展趨勢,科學家預測有可能出現的影響和危害有:
1.海平面上升
全世界大約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線60公里的范圍內,經濟發達,城市密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海洋水體膨脹和兩極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區,特別是那些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河口和沿海低地。這些地區可能會遭受淹沒或海水人侵,海灘和海岸遭受侵蝕,土地惡化,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劇,港口受損,並影響沿海養殖業,破壞供排水系統。
2.影響農業和自然生態系統
隨著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和氣候變暖,可能會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長生長季節,使世界一些地區更加適合農業耕作。但全球氣溫和降雨形態的迅速變化,也可能使世界許多地區的農業和自然生態系統無法適應或不能很快適應這種變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壞性影響,造成大范圍的森林植被破壞和農業災害。
3.加劇洪澇、乾旱及其他氣象災害
氣候變暖導致的氣候災害增多可能是一個更為突出的問題。全球平均氣溫略有上升,就可能帶來頻繁的氣候災害--過多的降雨、大范圍的乾旱和持續的高溫,造成大規模的災害損失。有的科學家根據氣候變化的歷史數據,推測氣候變暖可能破壞海洋環流,引發新的冰河期,給高緯度地區造成可怕的氣候災難。
4.影響人類健康
氣候變暖有可能加大疾病危險和死亡率,增加傳染病。高溫會給人類的循環系統增加負擔,熱浪會引起死亡率的增加。由昆蟲傳播的瘧疾及其他傳染病與溫度有很大的關系,隨著溫度升高,可能使許多國家瘧疾、淋巴腺絲蟲病、血吸蟲病、黑熱病、登革熱、腦炎增加或再次發生。在高緯度地區,這些疾病傳播的危險性可能會更大。
5.氣候變化及其對我國的影響
從中外專家的一些研究結果來看,總體上我國的變暖趨勢冬季將強於夏季;在北方和西部的溫暖地區以及沿海地區降雨量將會增加,長江、黃河等流域的洪水爆發頻率會更高;東南沿海地區台風和暴雨也將更為頻繁;春季和初夏許多地區乾旱加劇,乾熱風頻繁,土壤蒸發量上升。農業是受影響最嚴重的部門。溫度升高將延長生長期,減少霜凍,二氧化碳的"肥料效應"會增強光合作用,對農業產生有利影響;但土壤蒸發量上升,洪澇災害增多和海水侵蝕等也將造成農業減產。對草原畜牧業和漁業的影響總體上是不利的。海平面上升最嚴重的影響是增加了風暴潮和台風發生的頻率和強度,海水入侵和沿海侵蝕也將引起經濟和社會的巨大損失。
全球氣候系統非常復雜,影響氣候變化因素非常多,涉及太陽輻射、大氣構成、海洋、陸地和人類活動等諸多方面,對氣候變化趨勢,在科學認識上還存在不確定性,特別是對不同區域氣候的變化趨勢及其具體影響和危害,還無法作出比較准確的判斷。但從風險評價角度而言,大多數科學家斷言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一種巨大環境風險。

四、控制氣候變化的國際行動和對策
為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氣候變化危害,1992年聯合國環發大會通過《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提出到90年代未使發達國家溫室氣體的年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開了締約國第二次大會,通過了《京都議定書》,規定了6種受控溫室氣體,明確了各發達國家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比例,並且允許發達國家之間採取聯合履約的行動。發展中國家溫室氣體的排放尚不受限制。
從當前溫室氣體產生的原因和人類掌握的科學技術手段來看,控制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主要途徑是制定適當的能源發展戰略,逐步穩定和削減排放量,增加吸收量,並採取必要的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途徑主要是改變能源結構,控制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加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高發電和其他能源轉換部門的效率;提高工業生產部門的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單位產品能耗;提高建築採暖等民用能源效率;提高交通部門的能源效率;減少森林植被的破壞,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場排放甲烷等,由此來控制和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增加溫室氣體吸收的途徑主要有植樹造林和採用固碳技術,其中固碳技術指把燃燒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分離、回收,然後深海棄置和地下棄置,或者通過化學、物理以及生物方法固定。固碳技術的技術原理是清楚的,但能否成為實用技術還是未知數,
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主要是培養新的農作物品種,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規劃和建設防止海岸侵蝕的工程等。
從各國政府可能採取的政策手段來看,一是實行直接控制,包括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溫室氣體的排放,限制砍伐森林;二是應用經濟手段,包括徵收污染稅費,實施排污權交易(包括各國之間的聯合履約),提供補助資金和開發援助;三是鼓勵公眾參與,包括向公眾提供信息,進行教育、培訓等。
從今後可供選擇的技術來看,主要有節能技術、生物能技術、二氧化碳固定技術等。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發達國家己把開發節能和新型能源技術列為能源戰略的重點。到90年代,美國能源部已把開發高效能源技術和減排溫室氣體列為中心任務,致力於開發各種先進發電技術及其他面向21世紀的遠景能源技術。

④ 全球環境所面臨的問題

目前國際社會最關心的全球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全球氣候變化,臭氧層破壞,酸雨或酸性降水,有害有毒廢棄物的越境轉移和擴散,生物多樣性銳減,熱帶雨林減少,沙漠化,發展中國家的人口以及貧困問題等,以及由上述問題帶來的能源,資源,飲水,住房,災害等一系列問題.

⑤ 全球性問題的主要類型除全球變暖外,還有哪些

全球變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主要是指人為因素造成的溫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於溫室氣體排放過多造成。
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兩次波動,總的看為上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後,全球氣溫明顯上升。
全球大氣層和地表這一系統就如同一個巨大的"玻璃溫室",使地表始終維持著一定的溫度,產生了適於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環境。在這一系統中,大氣既能讓太陽輻射透過而達到地面,同時又能阻止地面輻射的散失,我們把大氣對地面的這種保護作用稱為大氣的溫室效應。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它們可以讓太陽短波輻射自由通過,同時又能吸收地表發出的長波輻射。這些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氣等, 過去1000年來全球氣溫變化示意圖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來全球的氣候正在逐漸變暖,與此同時,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含量也在急劇地增加。許多科學家都認為,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溫室效應的加劇可能是全球變暖的基本原因。
人類燃燒煤、油、天然氣和樹木,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進入大氣層後使地球升溫,使碳循環失衡,改變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轉換形式。自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25%,遠遠超過科學家可能勘測出來的過去 16 萬年的全部歷史紀錄,而且目前尚無減緩的跡象。
大氣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是造成地球氣候變暖的根源。國際能源機構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美國、中國、俄羅斯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幾乎佔全球總量的一半。調查表明,美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約 20 噸,排放的二氧化碳佔全球總量的 23.7%。中國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 2.51 噸,約佔全球總量的 13.6%。 [編輯本段]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全球變暖是指全球氣溫升高。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兩次波動,總的看為上 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後,全球氣溫明顯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種溫室氣體。由於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出現全球變暖趨勢的具體原因是,人們焚燒化石礦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進入了地球的大氣層。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小組根據氣候模型預測,到2100年為止,全球氣溫估計將上升大約1.4-5.8℃(2.5-10.4華氏度)。根據這一預測,全球氣溫將出現過去10,000年中從未有過的巨大變化,從而給全球環境帶來潛在的重大影響。
為了阻止全球變暖趨勢,1992年聯合國專門制訂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該公約於同年在巴西城市裡約熱內盧簽署生效。依據該公約,發達國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將他們釋放到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時的水平。另外,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計排放量佔到全球二氧化碳總排放量60%的國家還同意將相關技術和信息轉讓給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轉讓給發展中國家的這些技術和信息有助於後者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挑戰。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個國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約。 [編輯本段]全球變暖的歷史與預測主流科學界一致對全球變暖是越來越清楚了,每天在改變我們的氣候都是真實的,他們也正在進行中。在20世紀末年初以來,表面平均溫度的地球增加了約1.1f ( 0.6℃) 。在過去的40年中,氣溫上升約0.5f ( 0.2-0.3℃) 。在過去400-600年,全球變暖,在20世紀是更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間,
10分之7的年,在20世紀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由於其中一個最強勁的下午1998是最熱的一年,因為可靠的溫度測量開始的。
此外,變化,在自然環境支持的事實,即地球正在變暖; 高山冰川也在逐漸消退; 在過去四十年裡,北極冰厚度已經下跌了大約40 % ; 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約快三倍超過了過去的100年相比在以前的3000年裡。
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植物和動物改變其范圍和行為回應氣候。
根據儀器記錄,相對於1860年至1900年期間,全球陸地與海洋溫度上升了0.75℃。自1979年,陸地溫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溫度快一倍(陸地溫度上升了0.25℃,而海洋溫度上升了0.13℃)。根據衛星溫度探測,對流層的溫度每十年上升0.12℃至0.22℃。在1850年前的一兩千年,雖然曾經出現中世紀溫暖時期與小冰河時期,但是大眾相信全球溫度是相對穩定的。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報告估計,自1800年代有測量儀器廣泛地應用開始,2005年是最溫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記錄高了攝氏百分之幾度。 世界氣象組織和英國氣候研究單位也有類似的估計,曾經預計2005年是僅次於1998年第二溫暖的年份。
在人類近代歷史才有一些溫度記錄。這些記錄都來自不同的地方,精確度和可靠性都不盡相同。在1860年才有類似全球溫度儀器記錄,相信當年的記錄很少受到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從最近的千禧年內的多方記錄所展示的長遠展望,在過去1000年的溫度記錄中可以看到有關的討論及其中的差異。最近50年的氣候轉變的過程是十分清晰,全賴詳細的溫度記錄。到了1979年,人類更開始利用衛星溫度測量來量度對流層的溫度。

⑥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產生的後果,有哪些應對措施分別都是什麼

全球變暖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人口劇增因素:近年來人口的劇增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這也嚴重地威脅著自然生態環境間的平衡。這樣多的人口,每年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將是一驚人的數字,其結果就將直接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地增加,這樣 形成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將直接影響著地球表面氣候變化。
(2)大氣環境污染因素:目前,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已構成一個全球性重大問題,同時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現在,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已經明確指出了自上個世紀末起地球表面的溫度就已經開始上升。
(3)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變化是呈不斷地上升趨勢,根據有關專家的預測到下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採取及對措施,將直接導致淡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等不良後果。另外,陸地活動場所產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學廢料和固體廢物等不斷地排入海洋;發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類活動而引發的沿海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等都是導致海水生態環境遭 破壞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蝕、沙化等破壞因素。造成土壤侵蝕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適當的農業生產。眾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為止,人類活動如為獲取木材而過度砍伐森林、開墾土地用於農業生產以及過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對植被進行著嚴重的破壞。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鍾有20公頃森林被破壞,10公頃土地沙化,4.7萬噸土壤被侵蝕。土壤侵蝕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從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產力及其保持生產力的能力;並可能造成大范圍洪澇災害和沙塵暴,給社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並惡化生態環境。
(5)森林資源銳減因素:在世界范圍內,由於受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積正在大幅度地銳減。
(6)酸雨危害因素:酸雨給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已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酸雨能毀壞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歐洲和北美洲,多數酸雨發生在發達國家,一些發展中國家,酸雨也在迅速發生、發展。
(7)物種加速絕滅因素:地球上的生物是人類的一項寶貴資源,而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據全球環境監測系統水質監測項目表明,全球大約有10%的監測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紀以來,人類的用水量正在急劇地增加,同時水污染規模也正在不斷地擴大,這就形成了新鮮淡水的供與需的一對矛盾。由此可見,水污染的處理將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廢料污染因素:不斷增長的有毒化學品不僅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嚴重的威脅,而且對地球表面的生態環境也將帶來危害。
(10)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的變動: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由橢圓行變為圓形軌跡,距離太陽更近。根據某 科學家的研究地球的溫度曾經出現過高溫和低溫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規律性的。
二、全球變暖的危害
全球有40個左右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和領土。它們面臨著許多不利處境,包括資源種類缺少、經濟上被孤立、土地和海洋環境退化以及因氣候變化而可能引起的海平面升高的問題。應地球問題首腦會議的要求,聯合國於1994年在巴貝多召開了「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全球會議」。會議強調了小島嶼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經濟和生態脆弱性問題,並通過了一個議程(即《關於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巴貝多議程》)。該議程闡明了各國政府及國際社會需要採取的各種政策、行動和措施,以支持這些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張丕遠:「全球變暖」已經引起了整個生態環境的變化。 首先,「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降雨重新分布,改變了當前的世界氣候格局; 其次,「全球變暖」破壞和影響了生物鏈、食品鏈,帶來更為嚴重的自然惡果。例如,有一種候鳥,每年從澳大利亞飛到中國東北過夏天。由於全球變暖使我國東北氣溫升高,夏天延長,這種鳥離開東北的時間相應變晚,再次回到東北的時間也相應延後。結果導致這種候鳥所吃的一種害蟲泛濫成災,毀壞了大片森林。 另外,有關環境的極端事件增加,比如乾旱、洪水等等。 政治: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於是限制了對能源的消耗,必將對世界各國產生制約性的影響。應在發展中國家「減排」,還是應在發達國家「減排」成為討論的焦點問題。發展中國家如同一個正在長身體的兒童,需要通過消耗能量來促生長,發展中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增加,2013年後的「減排」問題必然會集中再發展中國家。有關阻止全球變暖的科學問題必然引發「南北關系」問題,氣候問題其實已經成為一個國際政治問題。 氣候:降水分布也發生了變化。大陸地區尤其是中高緯地區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區降水減少。有些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的出現頻率與強度增加。 海洋:隨著全球氣溫的上升,海洋中蒸發的水蒸氣量大幅度提高,加劇了變暖現象。而海洋總體熱容量的減小又可抑制全球變暖。另外,由於海洋向大氣層中釋放了過量的CO2,因而真正的罪魁禍首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群落。一般來說溫度上升必將會加速冰雪的融化,增加海水對太陽能的吸收,加劇全球變暖,但同時海冰的消融又會加強海-空之間的熱流,降低氣溫。過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國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熱膨脹,當海洋變暖時,海平面則升高。全球升溫會引起地球南北兩極的冰山融化,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氣候變暖的應對措施:
(1)禁用氟氯碳化物:實際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動努力,是以此案最具有實現的可能性。 (2)保護森林的對策方案:今日以熱帶雨林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為持續不斷的急劇破壞。有效的因應對策,便是趕快停止這種毫無節制的森林破壞,另一方面實施大規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進森林再生。
(3)汽車使用燃料狀況的改善, 減少化石燃料的消耗。日本汽車在此方面已獲技術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種耗油狀況。但在美國等地,或許是因油藏豐富,對於省油設計方面,至今未見有何明顯改善跡象,仍舊維持過度耗油的狀況。因此,該地區生產的汽車在改善燃油設計方面,具有充分發揮的餘地。由於此項努力所導致的化石燃料消費削減。
(4)改善其他各種場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類生活,到處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辦公室的冷暖氣設備為最。因此,對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餘地
(5)對石化燃料的生產與消費,依比例課稅:如此一來,或許可以促使生產廠商及消費者在使用能源時有所警惕,避免做出無謂的浪費。
(6)鼓勵使用天然瓦斯作為當前的主要能源
(7)汽機車的排氣限制:由於汽機車的排氣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與一氧化碳,因此希望減少其排放量。這種作法雖然無法達到直接削減二氧 化碳的目的,但卻能夠產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溫室效應氣體的效果。
(8)鼓勵使用太陽能:譬如推動所謂「陽光計劃之類」。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對減少,因此對於降低溫室效應具備直接效果。
(9)開發替代能源:利用生物能源作為新的干凈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經由光合作用製造出來的有機物充當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 燃燒生物能源也會產生二氧化碳,這點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過生物能源系從大自然中不斷吸取二氧化碳作為原料,故可成為重覆循環的再生能源,達到抑制二氧化碳濃度增長的效果。

⑦ 世界各種氣候特徵

氣候類型

一、氣候類型的形成
由於熱量與水分結合狀況的差異,或水分季節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個氣候帶內其內部氣候仍有一定差異,可進一步劃分若干氣候類型。例如,大氣環流條件不同,同是亞熱帶氣候帶,亞歐大陸的東岸是季風氣候類型,西岸是地中海氣候類型。
二、主要氣候類型
(一)赤道(熱帶)雨林氣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之間,以南美亞馬孫平原、非洲剛果盆地、亞洲大、小巽他群島等為典型。全年在赤道氣團控制下,高溫、多雨、濕度大。年平均氣溫在26℃左右,氣溫年較差很小,年降水量一般超過2000毫米,分配比較均勻。自然植被為熱帶雨林。
(二)熱帶季風氣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東岸,以亞洲的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等地受西南季風影響地區為典型。我國雲南大部、西藏東南角等地也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溫較高,年平均氣溫超過20℃。盛行風向的季節轉換顯著。夏半年受赤道氣團控制,降水充沛,形成雨季,氣候特徵與熱帶雨林氣候相似;冬半年,有些地方在熱帶大陸氣團控制下,降水明顯減少,形成乾季。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年總量的80—90%以上,干濕兩季分明。自然植被為熱帶季雨林。
(三)熱帶草原氣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和東部為典型。本類型分布區處於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區。全年氣溫高,年平均氣溫約25℃。當赤道低壓帶控制時期,赤道氣團盛行,降水集中;信風帶控制時期,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乾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顯而長的乾季。自然植被為熱帶稀樹草原。
(四)熱帶沙漠(乾燥)氣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回歸高壓帶控制下的大陸內部和西岸,以非洲北部、亞洲阿拉伯半島和澳大利亞沙漠區為典型。在副熱帶高壓帶或信風帶控制下,全年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乾旱少雨,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有些地方只有數十毫米或更少,日照豐富,氣溫很高,最熱月平均氣溫可達30℃左右。熱量與水分矛盾突出。世界大沙漠的分布與形成,與熱帶乾燥氣候密切相關。自然植被是荒漠。
(五)亞熱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大陸東岸,以亞洲大陸東部,如我國秦嶺-淮河以南,北美大陸東南部,南美大陸東部、澳大利亞東南部和非洲大陸東南角為典型。盛行風向季節變化顯著。冬季受極地大陸氣團影響,氣溫偏低,降水少;夏季受熱帶海洋氣團影響,高溫多雨,水分季節分配不均。自然植被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六)亞熱帶地中海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大陸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緯度30°—40°的大陸西岸,澳大利亞大陸和非洲大陸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積最廣、最典型。以北半球為例,夏季副熱帶高壓帶北移,為高壓控制,這里受熱帶大陸氣團影響,天氣晴朗乾燥、炎熱少雨;冬季副熱帶高壓帶南移,受西風帶(地中海鋒帶)影響,溫暖多雨。自然植被是常綠硬葉闊葉林和常綠灌木林。
(七)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溫帶亞洲大陸東部,
如我國華北、東北與蘇聯遠東地區。冬夏盛行風向明顯交替。冬季風,受極地大陸氣團控制,寒冷乾燥;夏季風,主要受熱帶海洋氣團影響,暖熱多雨。年較差大,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分配不均,相對集中在夏季,具有大陸性特徵。自然植被是落葉闊葉林或針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
(八)溫帶海洋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溫帶大陸西岸,如西歐、北美和南美西岸狹長地帶,以西歐為典型。這里常年受盛行西風影響,海洋氣流吹向大陸,海洋調節作用顯著。氣候特徵是:夏季溫度不高,冬季溫度不低,年較差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分配比較均勻。自然植被是溫帶落葉闊葉林。冬季溫和,夏季涼爽,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而且季節分配均勻。主要分布在南北緯40到60度。大陸西岸,以西歐的英國、荷蘭、比利時、丹麥為典型。其次如美國的西雅圖、加拿大的溫哥華、紐西蘭的惠靈頓等。
(九)溫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內陸地區。這里距海洋遠,或有高山屏障,水分循環不活躍,主要受大陸氣團控制,降水稀少,氣候乾旱;夏季炎熱,冬季相當寒冷,氣溫年較差、日較差都大。自然植被是荒漠或荒漠草原或草原。
(十)亞寒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北部,北美大陸北部。全年受極地大陸氣團和極地海洋氣團影響,冬季還受到冰洋氣團影響。冬季漫長嚴寒,暖季溫涼短促;降水量少,相對集中在夏季,蒸發弱,為濕潤地區。自然植被為針葉林。
(十一)極地苔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北冰洋沿岸。常受冰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影響,終年嚴寒。最熱月平均氣溫1—5℃,降水少,蒸發弱,雲量較高。自然植被主要是苔原(苔蘚、地衣類)。
(十二)極地冰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南極大陸和格陵蘭島內部。全年非常嚴寒,各月平均氣溫都在0℃以下,為全球氣溫最低地區。南極大陸年平均氣溫-29℃— -35℃,北極地區-22℃以下,全年多暴風雪。
(十三)高山高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山地和大高原地區,如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等。高大山地,氣溫隨高度增高而降低,氣候垂直變化顯著,在一定高度內,濕度大、多雲霧、降水多;愈向山地上部,風力愈強。我國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但輻射強,日照豐富,降水少,冬半年風力強勁。氣溫的年較差小,日較差大。
目前,氣候變化,不是某一個國家、某一地區的問題,應該是全球的問題,我們應該從下面四方面統一認識:
第一,氣候變化是全球性問題,需要全世界攜手合作,共同保護我們的家園。發達國家應該率先減排,並履行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承諾。
第二,氣候變化從根本上說是發展問題。應該濟增長、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統籌協調起來,建立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應該促進而不是阻礙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消除貧困。
第三,術進步對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具有決定性作用。國際社會要增加資金投入,擴大信息交流,在技術創新、推廣和利用方面加強合作,提高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第四,氣候變化是發展中國家最為關心的問題,是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發達國家應積極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變能力,增強應對氣候災害的能力。

⑧ 全球氣候變暖的相關問題

全球氣候變暖論文中全球變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全球氣候變暖論文揭秘原因主要是指人為因素造成的溫度上升。目前世界范圍內認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因為由於溫室氣體(代表氣體二氧化碳)排放過多造成。全球氣候變暖論文將為您揭開謎底。
全球變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主要是指人為因素造成的溫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於溫室氣體排放過多造成。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自然現象」。由於人們焚燒化石礦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種溫室氣體,由於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兩次波動,總的看為上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後,全球氣溫明顯上升。全球變暖的後果,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更威脅人類的食物供應和居住環境。
[編輯本段]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
全球變暖是指全球氣溫升高。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兩次波動,總的看為上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後,全球氣溫明顯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種溫室氣體。由於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變暖的後果,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更威脅人類的食物供應和居住環境。
出現全球變暖趨勢的具體原因是,人們焚燒化石礦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進入了地球的大氣層。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小組根據氣候模型預測,到2100年為止,全球氣溫估計將上升大約1.4-5.8攝氏度(2.5-10.4華氏度)。根據這一預測,全球氣溫將出現過去10,000年中從未有過的巨大變化,從而給全球環境帶來潛在的重大影響。
為了阻止全球變暖趨勢,1992年聯合國專門制訂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該公約於同年在巴西城市裡約熱內盧簽署生效。依據該公約,發達國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將他們釋放到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時的水平。另外,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計排放量佔到全球二氧化碳總排放量60%的國家還同意將相關技術和信息轉讓給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轉讓給發展中國家的這些技術和信息有助於後者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挑戰。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個國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約。
[編輯本段]全球變暖的歷史與預測
全球變暖是真實的,而且正在進行!
主流科學界一致對全球變暖是越來越清楚了,每天在改變我們的氣候都是真實的,他們也正在進行中。在20世紀末年初以來,表面平均溫度的地球增加了約1.1f ( 0.6攝氏度) 。在過去的40年中,氣溫上升約0.5f ( 0.2-0.3攝氏度) 。在過去400-600年,全球變暖,在20世紀是更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間,
7分之10的年,在20世紀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由於其中一個最強勁的下午1998是最熱的一年,因為可靠的溫度測量開始的。
此外,變化,在自然環境支持的事實,即地球正在變暖; 山區giaciers也在逐漸消退; 在過去四十年裡,北極冰厚度已經下跌了大約40 % ; 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約快三倍超過了過去的100年相比在以前的3000年裡
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植物和動物改變其范圍和行為回應氣候。
根據儀器記錄,相對於1860年至1900年期間,全球陸地與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75度。自1979年,陸地溫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溫度快一倍(陸地溫度上升了攝氏0.25度,而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13度)。根據衛星溫度探測,對流層的溫度每十年上升攝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兩千年,雖然曾經出現中世紀溫暖時期與小冰河時期,但是大眾相信全球溫度是相對穩定的。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報告估計,自1800年代有測量儀器廣泛地應用開始,2005年是最溫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記錄高了攝氏百分之幾度。 世界氣象組織和英國氣候研究單位也有類似的估計,曾經預計2005年是僅次於1998年第二溫暖的年份。
在人類近代歷史才有一些溫度記錄。這些記錄都來自不同的地方,精確度和可靠性都不盡相同。在1860年才有類似全球溫度儀器記錄,相信當年的記錄很少受到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從最近的千禧年內的多方記錄所展示的長遠展望,在過去1000年的溫度記錄中可以看到有關的討論及其中的差異。最近50年的氣候轉變的過程是十分清晰,全賴詳細的溫度記錄。到了1979年,人類更開始利用衛星溫度測量來量度對流層的溫度。
在2000年後,各地的高溫記錄經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羅諾鎮錄得攝氏41.5度,破139年來的記錄。同年,8月10日,英國倫敦的溫度達到攝氏38.1,破了1990年的記錄。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測得最低溫度為攝氏25.5度,破了1873年以來的記錄。8月7日夜間,德國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氣溫記錄。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漢、福州都破了當地高溫記錄,而中國浙江省更快速地屢破高溫記錄,67個氣象站中40個都刷新記錄。2004年7月,廣州的罕見高溫打破了五十三年來的記錄。2005年7月,美國有兩百個城市都創下歷史性高溫記錄。2006年8月16日,重慶最高氣溫高達43度。台灣宜蘭在2006年7月8日溫度高達38.8度,破了1997年的記錄。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個十一月最熱的一日,最高氣溫高達29.2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溫26.1度還要高。
據新華社電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古代農業活動曾使世界避免進入新冰川期。這說明,人類活動引起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持續了數千年。研究人員說,砍倒大樹並開墾第一片田地的史前農民使大氣中甲烷和CO 2等溫室氣體含量發生了很大變化,全球氣溫因此逐漸回升。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教授拉迪曼說:「要不是早期農業帶來的溫室氣體,目前地球氣溫很可能還是冰川時期的氣溫。」拉迪曼承認,研究結果非常容易引起爭議。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17日說,科學家通過兩項最新研究預測,即使現在全世界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穩定在2000年的水平,本世紀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
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在18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連續發表兩篇論文,從不同角度預測了全球氣候變化的趨勢。他們的成果將由聯合國下屬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評估,收錄到2007年公布的下一份全球氣候變化報告中。
在第一篇論文中,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魏格雷提出了一個較簡單的數學模型來理解全球氣候變化。他認為,由於海洋存在「熱慣性」,對溫室氣體等外界影響的反應有所滯後,本世紀全球變暖的趨勢只不過是以前排放溫室氣體的後果。
據魏格雷預測,到2400年,已存在於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成分,將至少使全球平均氣溫升高1攝氏度;不斷新排放的溫室氣體,又將導致全球平均氣溫額外升高2至6攝氏度。這兩個因素還會分別引起海平面每世紀上升10厘米和25厘米。
他在論文中說,要遏制氣候變暖的趨勢,現在就必須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在極其低的水平,即使這樣海平面上升的趨勢恐怕也難以避免,每世紀10厘米的上升速度可能是最樂觀的預測。
由傑拉爾德·梅爾等人發表的第二篇論文則預測,由於「熱慣性」的存在,即使本世紀中人類不向大氣排放任何溫室氣體,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也將至少升高0.5攝氏度,海平面將上升11厘米以上,其中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比科學家早先的預測值高了一倍多。梅爾對此解釋說,這是因為以前的預測沒有考慮到冰川融化等的影響。
梅爾的研究小組用兩套數學模型,藉助超級計算機模擬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分別為低、中、高時的氣候和海平面變化情況。
[編輯本段]全球變暖的條件
地球氣候變暖和人類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導致溫室效應有關。但日本和丹麥科研人員近日指出,溫室氣體增加並非導致氣候變暖的惟一原因,太陽活動變化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環境信息研究院的伊藤公紀教授製作了一張圖表。從圖上看,過去200年間地球平均氣溫和太陽磁場強度的變化曲線基本吻合。伊藤公紀由此推斷,太陽活動對氣候變暖也有影響,僅用溫室氣體增加解釋氣候變暖可能不夠全面。
太陽活動對地球氣溫的影響已被專家們關注了很長時間。一般來說,太陽黑子多的時候,太陽活動劇烈。比如史料曾記載,公元17世紀時太陽黑子很少出現,當時的地球氣候也相對寒冷。但地面獲得的探測信息也顯示,太陽活動強弱變化引起的太陽輻射能量變化幅度僅為0.1%,如此微小的變化似乎不足以對氣候造成太大影響。
然而,最近國際空間科學界出現了一種假說,認為太陽活動的變化會改變地球上空的雲量,「放大」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從而左右氣候變化。提出這種假說的丹麥科學家推測,射向地球的宇宙射線可較穩定地使部分大氣離子化,使雲容易生成,從而吸收太陽的大量輻射,降低地球溫度。但是,太陽活動高峰時釋放出的高速帶電粒子流,能幹擾宇宙射線射向地球,使雲不易形成,進而導致地球溫度升高。目前,丹麥科研人員正在研究與雲形成有關的各種因素,以論證上述假說。
也有日本專家提出,雖然太陽輻射能量的變化幅度只有0.1%,但他們發現這種能量變化能使地球大氣對於太陽紫外線的吸收量變化幅度達到百分之幾,這種吸收量的增加會使大氣臭氧層溫度升高。日本氣象研究所第二研究部負責人小寺邦彥表示,臭氧層溫度的變化會波及對流層,從而對寒流和季風造成影響,但目前尚不清楚上述機制能對地球氣候變暖產生多大影響。為了繼續研究這個課題,小寺邦彥等人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已於去年開始工作。
[編輯本段]全球變暖的原因
全球變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後有以下幾點:
1.人口劇增因素
近年來人口的劇增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這也嚴重地危肋著自然生態環境間的平衡。這樣多的人口,每年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將是一驚人的數字,其結果就將直接導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地增加,這樣形成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將直接影響著地球表面氣候變化。
2.大氣環境污染因素
目前,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已構成一全球性重大問題,同時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現在,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已經明確指出了自上個世紀末起地球表面的溫度就已經開始上升。
3.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變化是呈不斷地上升趨勢,根據有關專家的預測到下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採取及對措施,將直接導致淡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等不良後果。另外,陸地活動場所產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學廢料和固體廢物等不斷地排入海洋;發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類活動而引發的沿海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等都是導致海水生態環境遭破壞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蝕、沙化等破壞因素
5.森林資源銳減因素
在世界范圍內,由於受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積正在大幅度地銳減。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給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已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酸雨能毀壞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歐洲和北美洲,多數酸雨發生在發達國家,一些發展中國家,酸雨也在迅速發生、發展。
7.物種加速絕滅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類的一項寶貴資源,而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據全球環境監測系統水質監測項目表明,全球大約有10%的監測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紀以來,人類的用水量正在急劇地增加,同時水污染規模也正在不斷地擴大,這就形成了新鮮淡水的供與需的一對矛盾。由此可見,水污染的處理將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廢料污染因素
不斷增長的有毒化學品不僅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嚴重的威脅,而且對地球表面的生態環境也將帶來危害。
10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的變動
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由橢圓行變為圓形軌跡,距離太陽更近。根據某科學家的研究地球的溫度曾經出現過高溫和低溫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規律性的。

⑨ 全球氣候問題

任國玉博士說,在過去的100多年裡,特別是最近50年中,人類向大氣中過度排放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比過去幾十萬年任何時間都高。溫室氣體的過量排放使得過去的140年中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0.4到0.8攝氏度。如果不對溫室氣體的排放採取嚴格的限制措施,繼續增加溫室氣體排放,未來的100年內全球平均氣溫可能上升1.4到5.8攝氏度,全球海平面將比目前上升9到88厘米,給許多國家帶來災難性後果。此外,全球變暖還會導致極端氣候現象頻繁發生,如寒潮、熱浪、暴雨、龍卷風等,對人類社會構成極大威脅。他警告說,溫度上升超過一定臨界值可能導致氣候突變,使得某些地區氣溫急劇升高,某些地區氣溫急劇下降,給整個人類社會帶來毀滅性災難。人類只有共同努力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阻止全球氣候變暖,才能避免這種災難的發生。
這位專家介紹說,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其溫室氣體排放在不斷上升。今年3月,剛上台不久的布希政府以執行《京都議定書》將損害美國經濟利益、廣大發展中國家參與程度不夠為由,公開宣稱拒絕履行美國政府在《京都議定書》中作出的承諾。任國玉博士對美國這種出爾反爾、不負責任的做法表示批評。他說,實際上現在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過去一二百年內積累的結果。最近幾十年才開始發展起來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只佔很小比例。大氣中溫室氣體增加主要由發達國家造成。此外,就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而言,發展中國家也大大低於發達國家,中國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僅為美國的六分之一。解決全球氣候變暖應該主要靠發達國家努力來解決,美國以發展中國家是否參與來作為自己逃避責任的借口是錯誤的。
他同時指出,盡管《京都議定書》未對中國規定減排指標,但中國近年來十分重視氣候變化問題,積極提高能效,節約能源,開發先進的能源技術,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並得到國際社會的公認。
任國玉博士說,為執行《京都議定書》,通常一個國家每減少1%的溫室氣體排放將帶來國內生產總值1%的經濟損失。實力薄弱的發展中國家無力承擔如此巨大的經濟負擔,需要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援助。而為了維護本國的經濟利益,少數發達國家在歷次的氣候變化大會締約方會議上都漫天要價,日本甚至在今年7月在波恩氣候會議上對1997年在日本通過的《京都議定書》提出新的要求,最後在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歐盟作出極大讓步的情況下才使波恩氣候會議取得妥協性進展,《京都議定書》大打折扣。本次會議上日本、俄羅斯、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同樣再次討價還價,企圖延緩《京都議定書》按時生效。美國繼續頑固地堅持拒不履行義務的立場。談判時常陷入僵局。但由於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歐盟國家以盡快落實《京都議定書》的大局為重,同意做出非原則性妥協,大會才最終達成妥協方案。任國玉認為,今後的談判也並非一帆風順。
任國玉提醒說,《京都議定書》表明了人類社會阻止全球氣候變暖的一種姿態,從根本上講,《京都議定書》所規定的減排目標離遏制全球氣候變暖還很遠。《京都議定書》明年9月於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第二屆「地球首腦會議」時正式生效後,人類為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的努力還應繼續下去。下一步的減排任務將更加艱巨,解決氣候變暖問題任重道遠。他建議,廣大發展中國家將來也應參與到減排行動中來。

⑩ 全球有幾種氣候類型,特徵是什麼

熱帶氣候

(一)赤道(熱帶)雨林氣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之間,以南美亞馬孫平原、非洲剛果盆地、亞洲大、小巽他群島等為典型。

(二)熱帶季風氣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東岸,以亞洲的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等地受西南季風影響地區為典型。我國雲南大部、西藏東南角等地也屬於熱帶季風氣候。

(三)熱帶草原氣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和東部為典型。

(四)熱帶沙漠(乾燥)氣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回歸高壓帶控制下的大陸內部和西岸,以非洲北部、亞洲阿拉伯半島和澳大利亞沙漠區為典型。

亞熱帶氣候

(五)亞熱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大陸東岸,以亞洲大陸東部,如我國秦嶺-淮河以南,北美大陸東南部,南美大陸東部和澳大利亞東南部為典型。

(六)亞熱帶地中海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大陸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緯度30°—40°的大陸西岸,澳大利亞大陸和非洲大陸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積最廣、最典型。

溫帶氣候

(七)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溫帶亞洲大陸東部,
如我國華北、東北與蘇聯遠東地區。

(八)溫帶海洋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溫帶大陸西岸,如西歐、北美和南美西岸狹長地帶,以西歐為典型。

(九)溫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內陸地區。

寒帶亞寒帶氣候

(十)亞寒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北部,北美大陸北部。

(十一)極地苔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北冰洋沿岸。

(十二)極地冰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南極大陸和格陵蘭島內部。

高原氣候

(十三)高山高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山地和大高原地區,如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等。

閱讀全文

與國際氣候包括哪些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88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718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47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3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13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16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01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99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321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21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4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3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46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95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66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98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79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45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