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國際力量發生了哪些新變化

國際力量發生了哪些新變化

發布時間:2022-05-21 04:53:19

『壹』 當前國際形勢的變化有哪些突出特點

當前國際形勢的變化突出特點有:

1、全球性經濟危機與社會危機疊加發生,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面臨深刻調整。

2、國際力量對比舊的平衡被打破,在新的力量平衡構建過程中,大國關系走向出現了不確定性。

3、全球性的兩極分化加劇,政治激化導致對抗性因素上升。

4、西方國家面臨體制結構調整震盪。

5、伊斯蘭國家對社會現代性的訴求與其原有的文化、宗教、體制發生了尖銳的沖突,引起地區規模級的持續動亂並嚴重外溢。

6、全球工業化進程推動人類海洋工業文明時代來臨,基於物質資源的海上爭奪與對抗凸顯。

7、地球生態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給社會造成的負荷幾近極限,生態危機正向社會危機轉化。

8、網路媒體的消極作用持續發酵,網路空間日益成為國家安全的新挑戰。

9、國際公共認知能力嚴重滯後,國際社會對全球治理的新情況、新需求准備不足,反應不力,舉措失當。

10、非常態下的利益沖突難以調和,國際社會的諸多矛盾在非常態氛圍中存在激化、失控的危險。

(1)國際力量發生了哪些新變化擴展閱讀

1、全球性經濟危機與社會危機疊加發生,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面臨深刻調整。

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多年,但餘威猶在。世界范圍內的蕭條之後人們並沒有看到傳說中的蓬勃復甦,金融危機逐漸轉化為債務危機,在經濟持續低迷的作用下,各國政治和社會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

當原有體系不能再通過有效的輸出來控制世界的時候,新興力量便孕育而生,國際力量此消彼長會進一步加快。當前,多中心國際秩序已顯現,世界權力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尤其是美國單方面主導國際秩序的能力在削弱,加速了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重組。

2、國際力量對比舊的平衡被打破,在新的力量平衡構建過程中,大國關系走向出現了不確定性。

危機時代全球原有平衡被打破,世界各主要國家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程度不同,導致國際格局正發生深刻變化,傳統西方大國(美歐日)集體下沉,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其中以金磚四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表現最為亮眼,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強勁的增長態勢對世界經濟的貢獻舉足輕重,也推動了世界權力重心的東移。

3、全球性的兩極分化加劇,政治激化導致對抗性因素上升。

經濟全球化在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的同時也加深了全球的兩極分化,發達國家利用資本、技術優勢,通過不平等的國際貿易控制、盤剝發展中國家,數字鴻溝愈來愈大。

隨著科技革命的到來,資本所具有的內在擴張性特質更加顯現,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日益被強化,而原本弱勢的發展中國家越發處於不利地位。

4、西方國家面臨體制結構調整震盪。

西方國家正在經歷的經濟衰退、政治動盪、社會抗議等種種困境表明西方正經歷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危機。此輪危機把西方國家的制度缺陷和結構性矛盾暴露無遺,而新自由主義、緊縮財政等並未帶領西方走出困境。

信任危機沖擊社會穩定,社會極端思潮抬頭,此起彼伏的民眾抗議既是民眾表達對就業、移民、醫療、福利等制度的不滿,也是西方社會中產階級萎縮、貧富分化加重的表現,體制矛盾最終釀成體制危機。西方國家的體制機制正在面臨巨大的變革壓力。

5、伊斯蘭國家對社會現代性的訴求與其原有的文化、宗教、體制發生了尖銳的沖突,引起地區規模級的持續動亂並嚴重外溢。

伊斯蘭國家在經歷風暴洗禮後並未走出陰影,埃及、利比亞再次陷入危機,敘利亞、伊朗局勢依舊膠著,中東局勢遠未明朗。

全球化密切了中東和世界的聯系,也觸動了伊斯蘭國家政治民主化這一敏感神經,國家政治民主化、現代化的呼聲鵲起,政府面臨的壓力驟增,但由於擔心政權合法性受到質疑,政治和社會改革的議題始終停留在討論層面,制度構建和創新缺乏原始動力。

如何處理民眾日益強烈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訴求不僅是伊斯蘭國家面臨的困境,也是其他國家相當長時間內不得不面臨的嚴峻挑戰。

6、全球工業化進程推動人類海洋工業文明時代來臨,基於物質資源的海上爭奪與對抗凸顯。

陸地資源逐漸枯竭,人類將目光投向了新能源,而深海的油氣資源、可燃冰、海濱砂礦、多金屬結核等,儲量之大遠超當今人類需求。

對能源需求的激增促使海洋科技突飛猛進,人類對海洋資源的勘探開發進入新階段,各國不斷上演「藍色圈地」運動,海上競爭愈演愈烈,各種利益矛盾凸顯。

國際海洋爭端日趨復雜迫使各國調整各自的海洋戰略,中國的「海洋強國」戰略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的,這既符合中國國情,也能在海洋工業文明時代更好地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和國土安全。

7、地球生態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給社會造成的負荷幾近極限,生態危機正向社會危機轉化。

在當前人類面臨的三重危機中,金融危機是短期危機,在一段時間內可以得到恢復和改善,而生態危機和能源危機是更為嚴重的長期危機,並不能通過政策刺激消除,需要人類重新審視在自然中的地位和作用。

8、網路媒體的消極作用持續發酵,網路空間日益成為國家安全的新挑戰。

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人類活動的第五維空間,網路已經嵌入了人類的整個社會運行,關乎社會系統能否正常運轉,這意味著網路賦予了國家安全新內涵,可以說,沒有網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

9、國際公共認知能力嚴重滯後,國際社會對全球治理的新情況、新需求准備不足,反應不力,舉措失當。

氣候變化、非傳統安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等全球性問題對全球治理的需求空前高漲,而國際社會對全球治理的供給卻明顯下降。

究其原因:一是世界經濟的持續蕭條使得各國政府無力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全球治理中,各國的關注點更多地放在解決國內民眾的利益訴求上,內部治理的挑戰要遠遠大於全球治理的需求,各國政府既無意願也無能力在全球治理方面有所作為,對未來經濟的悲觀預期是全球治理推進的巨大阻力,各國政府口惠而實不至便源於此。

二是「反全球化」浪潮不絕於耳,此輪金融危機又給「反全球化」提供了最好的理由,而現有國際機制又不能有效解決全球性問題,致使全球治理碎片化,由於主體利益的差異性使得在行動的認同上很難達成共識,造成治理成本增加。

同時,全球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社會失衡、貧富差距、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使得全球化的推動者也對全球化猶豫不決,給全球治理體系帶來新挑戰。

10、非常態下的利益沖突難以調和,國際社會的諸多矛盾在非常態氛圍中存在激化、失控的危險。

國際社會的矛盾源於國家間的利益對抗,當矛盾各方在利益方面的政治關系發生激化,甚至是出乎意料的非常態發展超出內政的心理承受程度,必然會引發內外政治局勢的劇烈變化。

基地組織的興起及在全球製造恐怖襲擊與非常態下的利益沖突不無關系。

隨著人類需求的不斷增長,資源的稀缺性不斷顯現,加大了利益沖突的風險,再加上經濟的不平衡和文化的差異造成國際人權意識的分歧,國家間的「戰略互信」很難構建。

『貳』 當今國際局勢有哪些深刻變化

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經濟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世界經濟格局變化快於世界政治格局變化.南北經濟力量博奕是促進當今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重要因素.所謂南,系指南方國家,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獲得獨立與主權的發展中國家.所謂北,系指北方國家,即發達國家,集中在被稱之為「富國俱樂部」的經合組織(OECD)之中.南北關系,體現為南北政治、經濟、科技和安全、軍事等各方面的相互合作與斗爭,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南北經濟實力對比逐漸發生的變化.聯合國及其所屬機構發表的數據表明,20世紀80年代,南方國家的GDP增速已高於北方國家,但人均GDP增速則低於北方國家.然而步入9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不僅在經濟總量上縮小了同發達國家的差距,而且在人口基數增加的前提下,人均GDP也縮小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鴻溝.在21世紀頭10年,發展中國家的GDP和人均GDP增速以及拉動經濟增長的私人消費、固定資產投資和對外貿易「三大要素」的增速都繼續保持高於發達國家的勢頭.變是永恆的,世界唯一的不變就是變.人們不應再以靜止的觀點看待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和作用.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比發達國家以更快速度增長,南北差距就會趨於縮小,世界經濟格局就會發生改變,這是必然的結果.
所謂國際經濟格局其核心內容是大國或國家集團之間的經濟力量對比關系和支配別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權力配置情況,具體包括經濟發展、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三個方面的力量對比關系.從地緣角度劃分,世界總體上可分為六大經濟區域:即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
一、亞洲率先走向崛起
亞洲地域面積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人口約佔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三,堪稱世界第一大洲,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有過自己的輝煌.在1997—2007年的10年裡,亞洲國家和地區克服了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躍居為全球經濟發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區,亞洲新興經濟體的GDP年均增速超過9%,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愈益增大.日本《富士產經商報》在2008年4月4日報道中指出,2007年,中日韓、台灣、香港、東盟10國等亞洲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7萬億美元,是1980年的6倍.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業已替代日本成為亞洲經濟發展的引擎,以日本為領頭雁的「雁行模式」早己不復存在.約翰•奈斯比特在《亞洲大趨勢》一書中指出,150年來,西方享受了進步與繁榮,而亞洲卻遭受貧困與飢餓.現在,亞洲正走上經濟復興的道路,這將使他們重新得到他們以前文明所擁有的輝煌和榮耀.
二、新興大國的騰飛和「超高速」發展
美國高盛集團於2007年推出了所謂「鑽石十一國」概念( 菲律賓、孟加拉、埃及、印尼、伊朗、韓國、墨西哥、奈及利亞、巴基斯坦、土耳其和越南),指出在2004—2007年4年間,十一國的經濟增長率平均約為5.9%,是歐洲國家平均增長率的兩倍以上.新興市場或新興經濟體現已遍布於亞洲、非洲、南美洲、東歐及中東各個角落,形成了「新興經濟群體」.
美國的盎格魯—撒克遜發展模式、美國的金融創新制度、美國推行的新自由主義及國際金融機構的作用等等,都受到了廣泛的質疑.美國匹茲堡G20峰會弱化了八國集團的作用,將包括10個新興經濟體的G20作為「國際經濟合作的最重要論壇」和「世界經濟新協調群體」,標志著主導世界經濟的美日歐三強已無法單獨解決全球性大問題,標志著影響力日益增長的大型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地位的提升和話語權的擴大,標志著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
三、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仍具備持續發展的基礎
2009年世界經濟陷入二戰後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盡管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發達經濟體的經濟收縮幅度變小,但世界經濟和發達經濟體衰退的總趨勢已成定局,不會出現逆轉.在經濟全球化作用下,發達國家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迅速慢延到發展中國家,使發展中國家受到拖累和影響,俄羅斯、巴西、墨西哥和南非等大型新興經濟體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經濟萎縮,然而,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經濟表現依然好於發達國家.據世界銀行預測2009年發展中國家的GDP約增長2.1%,與發達國家超過負3%的經濟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在世界經濟逆境中,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以高於發達國家經濟增速向前發展的態勢並沒有改變,其發展前景仍具有持續性.2010年發展中國家作為整體將以5.1%的速度增長,其中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約為6%,而發達國家僅約為1.7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值為1.3%),由此可見,新興經濟體追趕發達經濟體的空間依然十分巨大,在全球經濟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一趨勢必將有助於世界經濟格局及世界經濟政治秩序的變革.
世界經濟發展重心正向亞洲轉移.在亞洲的引領下,預計2020年左右,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總量將佔全球GDP的50%.
四、經濟實力是經濟權力分配和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基礎
世界經濟發展新態勢,必然導致國際經濟關系、世界格局變化以及國際經濟政治秩序調整的連鎖反映.正如法國《青年非洲》所指出的「危機就像一場風暴或者龍卷風,所到之處景象改變.而當危機結束時,我們將發現一個不同的世界,世界格局己然改變」.事實表明,美國在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中遭受到多重挑戰,具體表現為:美國第一經濟強國地位受到挑戰;美國治理全球能力受到挑戰;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受到挑戰;美元特權地位受到挑戰,等等.
新興經濟體的崛及世界經濟格局轉變,說到底是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作用的結果.《共產黨宣言》發表150多年以來,世界格局大體經歷了英國獨領風騷,英法德群起稱雄,美國充當救世主,稱霸世界.從世界體系論的角度看,大國興衰的實質是:有的國家從世界的「中心」向「外圍」滑落,有的國家則從「外圍」走向「中心」.大型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中印兩國的崛起是「歷史的復歸」,將逐漸改變世界經濟現有版圖和格局,對重振亞洲雄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當今新的時代條件下,新興大國的崛起不能再沿襲近代以來大國爭霸的歷史,走依靠發動侵略戰爭,實行對外擴張的道路,而只能是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亦即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
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南北差距雖然趨於縮小,但差距依然巨大,發展中國家要想擺脫不發達狀態,中印等大型新興經濟體要想做到既受國際社會重視,又受國際社會尊敬,仍任重而道遠.
國際關系的重心正在從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這可能是過去400年來國際關系最大的變化.盡管這個轉移的過程還遠遠沒有結束,然而2009年已標志著亞太地區正在成為全球新格局中的一個關鍵地區.這可非同小可,因為過去幾百年,世界的中心一直在歐美,亞太地區長期是被邊緣化的.今天情況逐漸出現了變化,亞太地區在全球的地位在上升.
亞太地區的重要性上升到前所未有高度,東亞經濟一體化勢頭在增長.
新舊格局交替,總會有一些國家的地位相對下降.歐洲曾經與美國一道是世界的中心,過去幾個世紀大體上是西方主導的世紀,歐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隨著國際關系重心從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歐洲的重要性顯然相對下降.這也是今天的歐洲人感到失落的根本原因.歐盟由27國組成,歐洲人自己也承認他們沒有共同的外交政策,也沒有共同的防務政策,因此歐盟很難在國際關系中作為一個統一的行為體發揮作用.歐盟本身也意識到這個弱點,在里斯本條約生效之後,他們選舉了赫爾曼•范龍佩為歐盟理事會常任主席(俗稱「歐盟總統」)、凱瑟琳•阿什頓為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俗稱「歐盟外長」).但這兩位都不是歐洲的重量級人物,他們究竟能夠發揮多少作用,尚待觀察.當然,必須看到,歐盟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2008年在全球61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中,歐盟就佔了18萬億.歐盟仍然是國際關系當中的重要力量,它的重要性下降只是相對而言而已.
去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陷入嚴重衰退.世界各國普遍採取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目前已初見成效,但世界經濟形勢好轉的基礎並不牢靠,不確定因素仍然很多.同時,這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已遠遠超出經濟金融領域,正在對國際力量對比、國際格局演變和大國關系產生長遠而深刻的影響,主要有四個特點.
一是新興大國崛起成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發展趨勢之一,世界多極化前景更加明朗.國際金融危機加速了新興大國的崛起.在這場國際金融危機中,新興大國雖然也受到明顯沖擊,但總體上仍能保持較快經濟增長,表現好於發達國家.新興大國與傳統大國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一升一降之勢進一步加強.全球投資、貿易格局和經濟增長方式正在發生重大變化,逐步向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之間雙向平衡的格局轉變.國際力量對比繼續朝著相對均衡、有利於多極化的方向發展.
二是國際經濟金融體系改革取得突破,國際經濟體系步入轉型期.國際金融危機暴露了現行國際經濟金融體系的諸多弊端,引發國際體系深刻變革,並率先在經濟金融領域取得突破.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在危機中應運而生,日益發揮重要作用.匹茲堡峰會決定將G20峰會機制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的治理結構改革邁出重要步伐,為進一步增加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推動全球經濟金融領域的對話與合作打下良好基礎.
三是各大國加緊調整內外政策,牽動大國關系發展演變.國際金融危機引發世界各大國深刻反思.各方普遍調整各自的發展戰略、對外政策,搶抓危機後的戰略制高點.美奧巴馬政府上台後,對內振興經濟,對外倡導「巧實力」外交,主張建立「多夥伴世界」,加強與大國的協調與合作.俄羅斯對內積極消弭危機影響,調整經濟結構,整頓經濟秩序,對外致力於加強和改善與各方關系.歐盟內部推動完成《里斯本條約》批約進程,對外積極參與國際議程和國際規則制定.日本民主黨首次上台執政,倡導「友愛外交」,倡建「東亞共同體」.新興大國努力保持經濟增長,聯合自強勢頭加強.總體上看,大國間合作、協調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
四是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相關多邊外交日益活躍.氣候變化問題不斷升溫,低碳經濟和綠色發展逐漸成為國際經濟競爭的一項核心內容.核安全問題更加突出,核不擴散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新焦點.恐怖主義、能源、糧食和公共衛生安全等問題的緊迫性、聯動性增強.朝核、伊朗核等熱點問題曲折發展.圍繞各類全球性問題,國際社會開展了空前密集的溝通、協調與合作.

『叄』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國際形勢的變化。。要詳細點,論述題,最好能仔細的說說美國、蘇聯、中國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聯邦政府機構臃腫,財政支出龐大。總統尼克松在咨文中呼籲,應當「使權力和資源開始從華盛頓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體人民手中。我們要使各州和地方擔負更多的責任,我們將同他們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國聯邦政府試圖消除國家干預經濟的弊端。
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資本主義相比,當代資本主義在許多方面已經並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一)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國家資本所有制形成並發揮重要作用,法人資本所有制崛起並成為居主導地位的資本所有制形式;(二)勞資關系和分配關系的變化:資本家及其代理人為緩和勞資關系所採取的激勵制度有職工參與決策制度、職工終身僱傭制度、職工持股制度;(三)社會階層和階級結構的變化:一是資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二是高級職業經理成為大公司經營活動的實際控制者,三是知識型和服務型勞動者的數量不斷增加;(四)經濟調節機制和經濟危機形態的變化:二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為盡快恢復國民經濟,在繼續發揮市場機制主導性作用的同時,開始對經濟進行全面干預,但從20世紀70年代起,西方國家普遍走上強化市場調節、弱化政府幹預的道路,即通過國有企業私有化來提升經濟競爭力,通過福利制度改革減少政府的財政負擔,通過放鬆對經濟和金融的管制釋放經濟活力,經濟危機呈現新的特點:去工業化和產業空心化日趨嚴重,產業競爭力下降;經濟高度金融化,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脫節;財政嚴重債務化,債務危機頻繁爆發;兩極分化和社會對立加劇;經濟增長乏力,發展活力不足,周期性危機和結構性危機交織在一起;金融危機頻發,全球經濟屢受打擊;(五)政治制度的變化:政治制度出現多元化趨勢,改良主義政黨在政治舞台上的影響日益擴大,公民權利有所擴大。

『肆』 20世紀以來國際格局的重大變動有哪幾次

20世紀國際格局的重大變動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凡爾盛頓體系」。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帝國主義國力量對比。帝國主義戰勝因為重新瓜分世界先後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調整了它們在歐洲和平洋地區的關系,形成了「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

第二次變動是二戰後形成的雅爾塔體系。二戰後,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被以美蘇為新的世界格局所取代。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力量對比發變化;歐洲在戰爭中受到嚴重削弱;美國的經濟力量空前膨脹,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蘇聯事力量壯大,成為世界上惟一能夠與美國抗衡的美蘇在實力均勢的基礎上,按照雅爾塔等國際立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

第三次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兩極格局瓦解,世界格局朝多極化方向發展.原因是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兩極格局隨之結束;而世界經濟結構的多極化必然導致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

20世紀先後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出現了戰後的全球性冷戰。核武器的發展使戰爭的破壞力可摧毀地球上的文明和毀滅人類本身。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戰爭與和平」問題關繫到世界上所有國家和民族的生存與發展,關繫到人類命運和文明的興衰榮枯。爭取世界和平,避免核戰爭的災難,是國際社會最關注的重大問題。20世紀下半葉,雖然沒有爆發新的世界大戰,但局部戰爭連綿不絕,地區沖突此起彼伏,國際危機層出不窮,世界並不太平。縱觀二戰後世界歷史,和平的力量不斷增強,維護和平的斗爭匯成了時代潮流。
1.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為擺脫危機,德、日建立了法西斯政權,對內獨裁對外侵略,逐步形成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並與義大利法西斯結成了三國軸心,瘋狂擴張侵略。面對法西斯的進攻,英、法、美等國推行綏靖政策,蘇聯最後也實行自保政策,企圖保住自己利益;中國、衣索比亞、西班牙等國反法西斯的斗爭未能聯合起來有效地遏止法西斯的進攻,法西斯發動的局部戰爭逐步演變為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起於1939年,歷時六年,世界人民最終戰勝了法西斯勢力。

認識:與近代史上的其他殖民戰爭一樣,兩次世界大戰是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的戰爭。但是,兩次世界大戰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興起和整體世界形成後發生的,因此戰爭的特點和影響與以往大不相同。

①整體世界形成後,少數大國的殖民地和經濟利益遍布世界各地,成為擁有全球性利益的大國,這是以前所沒有的現象。由於世界經濟的相互聯系,局部地區的利益會牽涉到全球性利益,因此,少數大國的爭奪具有了全球性,局部地區的沖突容易轉化為全面對抗,使得戰爭具備了轉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

②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為世界大戰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在冷兵器時代,世界性大戰是不可想像的。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發明了越洋電話、電報、汽車、飛機等現代通訊和交通工具,為遠距離、跨地域及時指揮和迅速調動軍隊提供了條件,使得戰爭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展開。同時,科技的進步帶動了武器的發明,坦克、飛機、遠程大炮大大增強了武器的殺傷力,使得戰爭更加殘酷,毀滅性更大。參戰的國家只有動員國家的全部力量,才能夠維持戰爭,這樣,現代戰爭涉及的范圍和殘酷性遠遠超過了近代戰爭。
③戰爭的原則是保存自己,消滅或者削弱對方,但是,在殘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雖然協約國最終獲勝,削弱了同盟國,可是戰爭給它們自身帶來的打擊和損失也非常巨大,幾乎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特別是對老牌殖民帝國英國來說,世界大戰進一步促進了它的衰落。世界大戰的方式已經很難達到戰爭的目的,違背整體世界發展趨勢的戰爭使挑起者自食其果。
可見,世界大戰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隨著文明的進步和人類對戰爭認識的深化,世界大戰是可以避免的。
兩次世界大戰也有不同之處,對其進行分析,可以深化人類對戰爭的認識。

①人類對戰爭的認識程度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對別國進行戰爭被視為國家的權利,反戰的聲音非常微弱,戰爭爆發後,所有參戰國的民眾都捲入了對戰爭的支持中。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慘遭戰禍的世界人民普遍渴望和平,掀起和平主義運動,戰勝國也希望維持有利於自己的和平的世界秩序,避免再次發生戰爭帶來的動盪,這就促成了國際關系的調整。1919年,國際聯盟成立,盡管它長期被少數大國操縱,但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以維持和平、反對戰爭為宗旨的國際組織,還是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呼聲,應該給予一定的肯定。

②戰爭責任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戰爭雙方共同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日、意三個法西斯國家挑起的。英、法、美等西方國家參戰的目的有維護殖民地和世界霸權的一面,但這些國家不是戰爭的挑起者。綏靖政策的動機、作法和後果是應該批判的,但是英、法、美與德、日、意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民主與法西斯的矛盾,它們屬於民主陣營,也沒有法律上的戰爭責任。戰爭責任的不同決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是帝國主義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反法西斯戰爭。

③兩次大戰爆發的形式也不相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交戰雙方已經做好進行戰爭的充分准備,1914年薩拉熱窩事件發生後短短一個月,各國相繼宣戰,很快就進人了全面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經過了一系列局部戰爭後才爆發全面戰爭。法西斯稱霸世界的野心和實力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只能逐步對外進行侵略擴張,逐漸增強戰爭能力,試探英、法、美等國的反應。這樣,先後爆發了「九一八」事變、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戰爭、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七七」事變和全面侵華戰爭等局部戰爭。在這期間,如果受到法西斯侵略威脅的國家能夠聯合起來,制止法西斯的侵略,是可以防止世界大戰發生的。但是,英、法、美等民主國家卻採取了綏靖政策,這樣就使法西斯國家有恃無恐,反而結成了聯盟,增強了實力,挑起了全面世界大戰。

④由於人們對戰爭的認識不同和戰爭責任不同,兩次世界大戰後對戰敗國的處理方式也有區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利用戰場上的優勢,把戰爭責任推到德國為首的戰敗國身上,強迫戰敗國簽訂了苛刻的和約,對戰敗國進行掠奪,但是並沒有追究個人的戰爭責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戰敗國處理的基本精神是清除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防止再次挑起戰爭,在戰敗國實行了民主化和非軍事化,建立了民主體制,而且根據戰前的國際條約,追究了個人責任,對戰犯進行了審判。

2.20世紀國際關系格局的演變:(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一戰」後改變了帝國主義之間力量對比,戰勝國先後召開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簽訂了一系列條約,形成帝國主義戰後國際關系的新格局。隨著法西斯勢力的擴張,德國撕毀了《凡爾賽和約》,日本破壞了《九國公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隨之瓦解。1939年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凡爾賽體系徹底崩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華盛頓體系徹底崩潰。

認識:①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調整了帝國主義在歐洲和亞太地區的關系,形成了戰後帝國主義的新秩序,其實質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為此加劇了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之間的矛盾。②體系沒有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政治格局,但美日兩國的崛起和爭斗對這一格局已給予嚴重沖擊。③體系反映出協約國之間既有為瓜分利益進行的激烈斗爭,又有為共同利益而進行的勾結。④體系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為資本主義在20世紀20年代進入相對穩定發展時期奠定了基礎。⑤由於體系是暫時妥協的產物,未能從根本上消除戰勝國之間的矛盾,而懲罰性的掠奪也必然會加深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隨著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必然導致各種矛盾的激化,引發新的沖突和戰爭。

(2)雅爾塔體系。「二戰」結束後,世界大國開始按照雅爾塔等國際會議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建立了雅爾塔體系和新的國際關系格局。這一體系包括如何處置戰敗國,防止法西斯主義東山再起;重新確定戰後歐亞的政治版圖,重劃法西斯戰敗國及其被佔領地區的疆界;建立聯合國等內容。在這一體系下,出現了冷戰與和平的國際環境,出現了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等局部戰爭與冷戰格局相伴而生的局面。1945~1955年出現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對峙和冷戰的局面,20世紀50年代中期冷戰格局的突出表現是美蘇爭霸。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雅爾塔體系瓦解。

認識:①雅爾塔體系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產物,原則上倡導和平、民主,主張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和平共處。這對二戰後初期東歐國家建立人民民主政權,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蘇聯加強其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起了積極作用,這是歷史的進步。②體系建立在美蘇勢力均衡的基礎上,實質上是美蘇兩國根據自己的戰略需要,對世界格局作出的兩分天下的劃分,深深打上了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③體系的確立,標志著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格局被美蘇兩極格局取代,國際關系進入了一個新時代。④二戰中成立起來的聯合國雖在成立初期為美國所操縱,但隨著第三世界的崛起,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聯合國逐漸成為伸張正義的講台;目前聯合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在重大國際問題的處理上發揮比較明顯作用,在維護世界和平、安全、發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蘇聯解體後,冷戰結束,美蘇兩極的世界格局崩潰,暫時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局面。美國是惟一的超級大國,歐洲聯盟、日本、俄國、中國等國和國家聯盟是國際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從長遠看,世界向著多極化的方向發展。

認識:兩極格局瓦解後,美國難以實現獨霸世界的目的。這是因為:①西歐主張西歐在歐洲新秩序中起主導作用,在世界新秩序中和美國平起平坐,為此加快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②日本在成為經濟大國後,力圖成為政治大國,提高日本在國際上的政治地位和影響力;③蘇聯解體,俄羅斯實力明顯削弱,但仍然擁有遼闊的國土、豐富的資源和強大的軍事力量,力圖恢復大國地位,反對美國單獨稱霸;④隨著東歐劇變,南北矛盾日益突出。第三世界的崛起,成為一種新的政治力量,要求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的呼聲日益增強;⑤中國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把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的嘗試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世界多極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新的國際關系格局只有在多極化的基礎上才能夠真正建立起來。

4.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今天,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面臨著新的挑戰。和平與發展是世界各民族的共同課題,現代化和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認識:在21世紀,各國無不把發展當作首要任務。盡管資源問題、環境問題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但是要真正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還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21世紀,人類需要解決的最大的發展問題是發展的不平衡,是南北貧富差距的拉大。南方國家的貧困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其中發達國家長期的殖民統治和現行的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是重要原因。在21世紀,人類需要解決全球化和民族主義之間的矛盾。一方面,每一個民族在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根本利益的基礎上,要具有全球意識,遵循民族平等與和平共處的原則,通過協商解決利益的沖突;另一方面,必須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建立起新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只有這樣,和平才能夠維持,發展才能有保證。現代化是世界各個民族的共同發展道路,同時每一個民族的現代化又有自己的特點。

『伍』 當今國際形勢發生了哪些深刻而復雜的變化

當今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而復雜的變化:經濟全球化 、國際力量多極化、 但是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依然存在。

『陸』 當前國際局勢發展趨勢



西方主導了500年的國際大格局在二戰結束時開始發生變化。非西方力量經過70多年發展而逐步壯大,已經超越了臨界點。估計大約再過30年,非西方力量將與西方力量並駕齊驅,共同形成總體穩定和基本均衡的國際大格局。但當前,世界經濟進入徘徊期,國際力量對比進入盤整期,國際機制建設進入爬坡期,困難和挑戰較前更多也更為嚴峻。因此國際社會、特別是國際主要力量需要排除干擾,透過表象抓住本質,充分認識國際形勢的基本走勢,准確界定各自的和共同的戰略方位,堅持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推進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體系、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建設。

本文作者系盤古智庫顧問委員會高級顧問、上海國際問題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席楊潔勉,文章來源於《現代國際關系》2019年03期。



500年前的地理大發現和資本主義在歐洲的發軔催生了歐美(西方)主導的近代、現代國際大格局,這一狀況直到二戰結束後才開始發生變化。非西方力量經過70多年發展而逐步壯大,已經超越了臨界點。估計大約再過30年,非西方力量將與西方力量並駕齊驅,共同形成新的國際大格局。但是,當前正是充滿曲折、矛盾、競爭和斗爭的迂迴爬坡期。國際體系基礎發生變化,國際秩序面臨嚴峻挑戰,全球治理相對滯後,因此更需要國際社會特別是國際主要力量充分認識國際形勢的基本走勢,准確界定各自和共同的戰略方位,堅持多邊主義和反對單邊主義,爭取建立總體穩定和基本均衡的國際大格局,進而推進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體系、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建設。

1

當前國際大格局的基本特點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大格局是國際體系和國際關系的基礎,也是我們觀察、分析和理解世界變化的重要切入點。

(一)國際格局的定義及時代意義。

國際格局指主要國際力量或主要國際行為體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乃至相互制約所形成的一種較為穩定的結構狀態和力量對比態勢,一般指綜合實力的對比(即本文所述的「國際大格局」),但有時也可分為政治格局、經濟格局、安全軍事格局等。

當前國際社會對國際大格局的表述和定義尚未完全形成共識。美國較多採用「世界力量中心」或「世界力量對比」的說法。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早在1971年7月6日的一次演講中,就把美國、蘇聯、歐洲、日本和中國列為「世界五大中心」。當年認同尼克松「世界五大中心」之說的基辛格在近半個世紀後對世界主要力量有了新詮釋。他在《世界秩序》一書中把美國列為領導力量,歐洲、中國和亞洲列為重要力量,還從非國家的多種文明和科技發展等方面看待世界的重要力量。歐盟認為,當今世界是歐、美、中三大力量並立的格局。俄羅斯和中國以「多極化」來概括當前國際格局,指出:「雙方相信,當前國際體系正在朝著多極化演變。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崛起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二)國際大格局具有相對穩定性。

國際格局一旦形成,將會持續相當長的時期並發揮其影響。正確認識國際大格局的相對穩定性有利於堅持戰略方向,增強戰略定力。

第一,國際力量多極化是一個長期發展的歷史進程。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國際力量對比開始從美蘇兩極向多極化發展,這一趨勢延續至今。冷戰結束近30年來,國際主要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正在走向從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一方面,政治安全上的西強東弱和經濟科技上北強南弱的基本態勢尚未發生根本的轉變,西方在力量對比上仍處於相對優勢。另一方面,政治外交上的東升西降和經濟金融上的南上北下的國際力量對比趨勢也在繼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力量的優勢正在逐步喪失。繼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大國崛起之後,非洲大陸崛起的勢頭也相當強勁,正在同亞洲崛起相互呼應,在氣勢上直逼美歐。而且,非西方力量的上升正在從經濟和政治領域迅速向科技、文化、教育、輿論等諸多領域迅速拓展。

第二,時代的主題和時代命題仍將長期保持不變。在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領導人以傑出政治家的戰略遠見提出了和平發展的時代主題和時代命題問題。數十年來,盡管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但和平發展依舊是時代主題和時代命題。從時代主題方面講,國際社會的主流要求不是戰爭和意識形態斗爭,而是謀和平、求發展、促合作。美國和俄羅斯在敘利亞有武裝對抗,美國和中國在經貿問題上有斗爭,但當今世界與爆發一戰、二戰和冷戰前夜的世界具有本質的不同。世界大戰或主要力量大規模武力對抗的可能性依舊很小,一些武裝、宗教和種族沖突仍在可控范圍之內。烏克蘭的艦艇在刻赤海峽遭到俄羅斯扣押,但美國的艦艇在大西洋航行不會遭到俄羅斯潛艇的攻擊。從時代命題方面講,天下遠非太平,國際社會面臨的戰爭、動亂、貧困、大規模疾病、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等全球性挑戰正在以新的內涵和形式向縱深發展。而且,全球治理機制的赤字和滯後更是增加了時代命題的緊迫性和嚴峻性。

第三,科技進步和創新正在積聚巨大的促變能量。在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時代」)、第三次工業革命(「信息時代」)之後,世界正在開啟以人工智慧、清潔能源、機器人技術、量子信息技術、虛擬現實以及生物技術為主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科技對經濟的促進和催化作用可望達到歷史的新高。正如中國領導人所指出的那樣:「當前,從全球范圍看,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一些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已經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世界主要國家抓緊制定新的科技發展戰略,搶占科技和產業制高點。」確實,當前的科技創新正在為世界經濟注入新的動力、新的消費和新的發展,其產生的促變能量怎麼估計也不會過高。

(三)充分認識國際大格局變與不變的雙重特點。

國際大格局態勢和趨勢的相對穩定性說明,國際形勢發展具有自身發展的周期和規律,都需要經過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決定當代國際大格局的一些主要因素具有內在自動和外部互動的持續性,它們的存在和發展維護了轉型過渡期的相對穩定,避免了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的崩盤,為新格局的形成和發展贏得了時間和空間。

前瞻和清醒地認識國際大格局,不僅能更加科學客觀地界定內政外交的戰略目標,而且還能為國際社會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促使國際社會在順應時代潮流中形成更多合作的正能量。而且,我們還要充分認識到國際大格局絕非任何一國之力所能單獨擔當,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和共同建設。

需要指出的是,在國際關系中,不變是相對的,變化是絕對的。對此,我們一定要有戰略耐心和戰略定力,既要遵循歷史發展的規律和持之以恆的不懈努力,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善用歷史機遇期。特別是在面臨重大變化時,更要與時俱進,從容和有效地應對,在變化中勝出。

2

國際大格局變化的動因

國際大格局的變與不變只是表象,我們需要透過表象認清其本質,並進而達到正確認識和有效應對的目的。正確認識國際大格局的態勢和趨勢是堅定人類社會向前發展信心的基礎,准確把握這些態勢和趨勢又能堅定戰略定力和堅持戰略目標,從而在千變萬化的國際形勢中促進國際大格局朝著總體穩定和基本均衡的方向繼續前進。

(一)世界經濟在曲折中發展。

物質是世界的第一屬性,經濟發展是國際社會穩定的壓艙石。近30年來,世界經濟的發展既有增長的有利因素也有舉步維艱的困難。一方面,在上世紀90年代的信息革命、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顯現的國際合作意識和當前的科技創新等都為世界經濟注入了動力,在總體上避免了世界經濟的大衰退,並使美國、中國、印度等主要經濟體維持了一定速度的增長。此外,國際社會雖然在世界貿易組織的功能和改革方面屢屢受挫,但創建了二十國集團峰會及有關機制以取代原有的西方七國集團而成為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平台。另一方面,世界經濟在其最具活力的亞洲發生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日本「失去的20年」,2008年爆發於美國的次貸危機終又演變為全球金融危機。10年來,世界經濟增長乏力,貿易投資等也深受影響。世界經濟有進有退,曲折前進。

(二)大國的動態平衡。

與二戰後和冷戰後相比,當前的大國力量對比的差距正在縮小。在政治方面,美國的領導力和主導力都在下降,歐洲的自主和自強意識在增強,俄羅斯力圖重振大國雄風,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作用不斷提高。在經濟實力方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全球經濟體2018年排行榜前十名依次為:美國(20.412萬億美元)、中國(14.1萬億美元)、日本(5.167萬億美元)、德國(4.211萬億美元)、英國(2.936萬億美元)、法國(2.925萬億美元)、印度(2.848萬億美元)、義大利(2.181萬億美元)、巴西(2.138萬億美元)、加拿大(1.798萬億美元)。在國際機制方面,許多大國認識到相互的利益交匯和共處共生的客觀現實及需要,因而接受現有國際機制最低限度的約束,維持著國際政治、安全、經濟的基本秩序,注意發揮國際機制的作用,如維持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和伊朗核協議。

(三)社會思潮的正向動力和逆向阻力。

當前,一些國家朝野的思潮和動向都有新的表現和影響。美國民粹主義把特朗普送進白宮,特朗普政府在「美國優先」的口號下,相繼(威脅)退出《巴黎協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伊朗核協議和《中導條約》等,從而在全球范圍內沖擊了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也影響到許多國家和人民在世界范圍內合作共贏的思想和意願。英國的「脫歐」正在對戰後區域一體化領頭羊的歐洲形成強大的沖擊。此外,中東地區的極端主義導致暴恐主義的思想和行為有恃無恐,致使「伊斯蘭國」應運而生並為害世界。但是,我們仍需堅持兩點論。在美國特朗普政府「退群」中要看到國際社會對其舉動的批評和抑制,在英國「脫歐」中要看到英國國內的辯論和歐盟對地區主義的堅守,在中東地區的「伊斯蘭國」現象中要看到極端暴恐

『柒』 20世紀70—80年代以來,國際形勢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時代主題是什麼

國際形勢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主要表現在:第一,世界開始了多極化格局的進程。維護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超過了戰爭力量的增長;第二,發展問題成為世界各個國家最為關注的問題。無論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有一個再發展的問題,國家之間的競爭主要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第三,現代科學技術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綜合國力的競爭主要是科學技術的競爭。
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

『捌』 目前的國際局勢呈現哪些新的變化

當前國際形勢變化與發展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1)當前世界變革發展的速度很快,與之相應的國際形勢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呈現多個特點,這里列舉幾點簡要說明.
一是當前的國際競爭是包括軟實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國際格局本身也是依據實力變化的,從來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掌握霸主地位一直不變.現在的競爭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硬實力,一個是軟實力,過去強調硬實力的競爭,主要是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現在除了這些之外,還有軟實力的競爭,包括文化的力量、制度的創新、國家的形象、國家的吸引力等都在軟實力范圍之內,是當今國際競爭的一個重要范疇.
二是非國家行為體成為當今國際政治的重要角色.傳統的國際關系主要是領導人之間的、官方之間的、政府之間的關系.現在情況不一樣了,出現了一些非國家行為體,比如城市和城市之間可以建立友好城市關系;還有一些跨國家行為體,像一些國際組織,如歐洲聯盟;還有一些非政府的國際組織,比如紅十字會;最後還有一些個人.
三是非傳統安全問題成為國際政治中的一個新的重要問題.過去我們談安全一般是談軍事安全,而現在更多的是非傳統安全,其中包括很多內容.比如說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生物化學武器、溫室效應,甚至包括淡水資源緊缺等.
四是國際政治出現一些新的理念和新的課題,公平和正義成為世界潮流,這成為值得期待的一個重要特點.
(2)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第三代領導集體對時代主題的認識不斷深化,認為 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存在,始終是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 .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重要的火車頭,對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巨大,國際地位大幅提高.
簡言之,國際形勢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世界經濟探底企穩,但復甦艱難
二、國際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新興大國整體崛起
三、國際體系深刻調整,金融變革取得進展
四、大國調整對外政策,互動頻繁
五、全球性問題突出,引發大國博弈
六、全球思想大反思,發展模式多樣化
七、中國地位明顯提升,中國因素廣受關注

『玖』 結合當前國際格局發生的新變化談談你對國際形勢處於新的轉折點的認識

摘要 從總體上看,「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仍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世界格局向更加均衡的多極化方向發展。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的國際形勢正處於一個新的歷史轉折點,世界面臨前所未有的大變局,正在發生一系列歷史性變化。

『拾』 談談當前國際形勢的新變化以及我國外交面臨的新挑戰。

當今世界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在繼續深入發展。全球金融危機給世界帶來深刻影響,後危機時代的世界經濟仍在調整中震盪,世界經濟格局呈現出新的變化;國際力量對比出現新態勢,各種力量的較量和互動更加突出;快速崛起的中國日益成為影響世界的重要因素,我國與世界的關系出現空前密切的融合與互動。當今世界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在繼續深入發展。全球金融危機給世界帶來深刻影響,後危機時代的世界經濟仍在調整中震盪,世界經濟格局呈現出新的變化;國際力量對比出現新態勢,各種力量的較量和互動更加突出;快速崛起的中國日益成為影響世界的重要因素,我國與世界的關系出現空前密切的融合與互動。
在此情況下,國際形勢的變化動向,以及我國國際處境的好壞,對我國正致力的全面深化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無疑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及時了解和認清國際形勢發展給我們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能使我們更好審視判斷我國當前面臨的整體環境,更好地理解我國加快改革調整的總體方針政策。
一、 世一是世界經濟復甦很不均衡。(一)世界經濟溫和復甦,深層次結構性問題未根本解決(二)是世界經濟復甦基礎仍較脆弱。其一,發達國家普遍面臨高財政赤字風險,這可能成為影響世界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因素。其二,主要發達國家的失業率高企。其三,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三是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方興未艾,但引發危機的結構性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四是各國需要加緊調整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二、 二、力量對比變化推動著國際體系的演變,大國關系的調整更顯復雜
三、 經過國際金融海嘯的沖擊,國際力量板塊正在發生新的變化。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地位下滑,中國、印度、巴西等一批新興國家加速興起,新舊力量的相互擠壓,推動大國關系的調整呈現更加復雜的態勢。
四、 (一)國際力量對比進一步消長變化,新興大國整體崛起勢頭強勁。(二)美國等大國加緊調整對外戰略。為應對金融危機後世界的變局,同時著眼於「後危機時代」的國際競爭,各大國都在對外戰略和政策方面做出新的調整。(三)大國關系互動更加活躍。當今各種力量對比發生明顯改變,全球性問題大量凸顯,任何大國都無力單獨應對,這使世界各大國的相互需要明顯增加,由此帶來大國間的互動呈現異常活躍和復雜的態勢。
五、 三、地區熱點此起彼伏,國際安全形勢更顯復雜
六、 當前國際和地區安全形勢總體上仍然保持緩和態勢,但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也在繼續交織發展,給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帶來新的挑戰。雖然目前大國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不大,但因民族、宗教、恐怖主義、核擴散、陸海邊界、能源、糧食、互聯網糾紛、氣候災害等所引發的問題明顯增加,且擴散效應更加突出,成為考驗各國應對能力的重大挑戰。
七、 (一)是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二)是核裁軍、核安全與防擴散成為國際議程中的熱點問題。(三)是世界高科技武器裝備競爭趨於激烈。(四)是各種非傳統安全威脅有增無減。
八、 四、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持續上升,全方位外交活躍世界舞台
二、力量對比變化推動著國際體系的演變,大國關系的調整更顯復雜
經過國際金融海嘯的沖擊,國際力量板塊正在發生新的變化。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地位下滑,中國、印度、巴西等一批新興國家加速興起,新舊力量的相互擠壓,推動大國關系的調整呈現更加復雜的態勢。
(一)國際力量對比進一步消長變化,新興大國整體崛起勢頭強勁。(二)美國等大國加緊調整對外戰略。為應對金融危機後世界的變局,同時著眼於「後危機時代」的國際競爭,各大國都在對外戰略和政策方面做出新的調整。(三)大國關系互動更加活躍。當今各種力量對比發生明顯改變,全球性問題大量凸顯,任何大國都無力單獨應對,這使世界各大國的相互需要明顯增加,由此帶來大國間的互動呈現異常活躍和復雜的態勢。
三、地區熱點此起彼伏,國際安全形勢更顯復雜
當前國際和地區安全形勢總體上仍然保持緩和態勢,但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也在繼續交織發展,給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帶來新的挑戰。雖然目前大國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不大,但因民族、宗教、恐怖主義、核擴散、陸海邊界、能源、糧食、互聯網糾紛、氣候災害等所引發的問題明顯增加,且擴散效應更加突出,成為考驗各國應對能力的重大挑戰。
(一)是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二)是核裁軍、核安全與防擴散成為國際議程中的熱點問題。(三)是世界高科技武器裝備競爭趨於激烈。(四)是各種非傳統安全威脅有增無減。
四、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持續上升,全方位外交活躍世界舞台

閱讀全文

與國際力量發生了哪些新變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64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896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72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5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3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244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17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02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00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42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224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47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38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5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96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674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99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79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5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