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古代的頭盔是什麼樣的
中國的頭盔材質多樣,發展時間也早於歐洲。除常見金屬皮革製作外,還有竹、柳、藤這些種材料。比如說太平天國時的號帽(又名得勝盔)在汪士鐸所著的《汪悔翁乙丙日記》中曾記載太平天國兵士的著裝是:「短衣窄袖,或紅或黑,赤足,紅綠長巾,又以花巾繞項,持刀矛或騎或步,亦間有戴竹盔者,以二十五人為一隊,隊伍甚肅。」如圖:
所以在中國軍備的發展中,實用理念更為突出,而這也是如今我們仍然一直堅持的。
❷ 中國古代軍人頭上帶的頭盔經過了什麼樣的演變
現在的人們,一提起“帽子”,就想著洗沒洗頭;一說起“頭盔”,就想著是不是在騎電瓶車。而在中國古代,頭盔作為戰場上保命的部件,也隨著各朝“風尚”經歷了多次變遷。
我們的頭是近似橢圓而非四四方方的,因而即使是在幾千年前,人們想到的也是用類似頭的形狀的物件保護頭部。正是由於戰爭需要,“胄”這種東西便被商人發明了出來。
不過有趣的是,在明代,千年以前出現過的由藤條編織的胄,再次出現在人們頭頂。這一次,藤胄不復以往的“呆板”,而變得更靈活。人們在藤胄頂部留出一個圓洞,用來安置自己終生未剪的頭發。也正是因為在胄底下不用給頭發留出空間,整個胄的體積都變得更小,更貼合頭部曲線。
在今天,我們可以在雜志上看到不少古代武器,卻難見到各式軍戎服飾,就更別說胄了。但沒見到不代表他們不存在,也不代表他們沒有價值。相反,他們正等著我們去發現、去研究、去利用。當然,對於我們而言,我們能做的第一步,就是去到博物館“瞻仰”這些偉大的藝術。
❸ 什麼是菲律賓半身盔甲
菲律賓半身盔甲18世紀這種形式的盔甲並非菲律賓當地所原有,而是受到西班牙影響所產生的樣式。頭盔用動物角製成。保護身體的部分,則是利用動物的殼或角磨成薄片,與鎖子甲縫制而成,再以黃銅制圖案裝飾表面。
❹ 古代戰爭中頭盔的作用大嗎
頭盔可以保護頭部,其作用當然非常大啦!
如果沒有頭盔的保護,即使是流矢都可能對頭部造成致命的傷害……
在實戰中,頭盔基本可以對箭矢起到很好的防護效果,刀劍的傷害也可以降低不少,只有重武器難以防護……即使戴頭盔也容易腦震盪嘛
❺ 古代的臉甲都是什麼樣子的
法國圓柱形頭盔的臉甲就是頭盔前牆的延長部分,並且有2個眼孔及1~2個鼻、嘴孔。古羅斯頭盔實際上沒有臉甲,而只有一窄條箭狀金屬片(稱為「護鼻」)下垂在臉部中央。古羅斯軍人也戴環頂尖盔;有時這種頭盔還帶有鎖子甲護肩,放下來可遮住後腦部、頸部、肩部,同時也遮住臉部。
❻ 古代軍隊頭盔
盔纓或者帽纓,是將士職位的一種標示,另外有炫耀戰功的作用,常見為紅纓,儀仗用的多見雉雞翎,較不方便。有點類似於文官的帽翅,加長的帽翅除了妨礙下臣們交頭接耳以外,以裝飾作用居多。
❼ 古代士兵的頭盔是半罩還是全罩
我想所謂全罩式頭盔即普通頭盔加上臉甲和頸甲組成。
較早的銅制盔甲出現於亞洲。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兩河流域、殷周時代的中國、吠陀時代的印度都已出現了銅盔甲。最早大量使用鐵制盔甲是中東的亞述人。在盔甲的普及過程申,還出現了頸甲、面甲、腕甲、胸甲、手套等防護特定部位的配套甲具。
[臉甲]
頭盔的前部,防止冷兵器襲擊軍人臉部用。古代和中世紀使用臉甲。臉甲嚴密地與頭盔連在一起,有的是活動的。由鐵或鋼製成,呈整塊瓦片狀或鱗片狀。法國圓柱形頭盔的臉甲就是頭盔前牆的延長部分,並且有2個眼孔及1一2個鼻、嘴孔。古俄羅斯頭盔實際上沒有臉甲,而只有一窄條箭狀金屬片下垂在臉部中央。古俄羅斯軍人,也戴球頂尖盔;有時這種頭盔還帶有鎖子甲護肩,放下來可遮住後腦部、頸部、肩部,同時也遮住臉部。
[頸甲]
護具的一種配件。使用於古代和中世紀,用以保護軍人的後腦、脖頸、肩膀和肩腫骨兔受冷兵器傷害。在套環盔甲中,頸甲成鎖狀圓定茬軍人頭盔邊緣,垂於雙肩。在葉片甲中,頸甲用環索連接整塊的鐵板或者數塊金屬板製成。在中世紀無縫隙的騎士盔甲中,頸甲是防護裝備的主要組成部分。頸甲連接葉片甲、披膊和頭盔,按尺寸和武士體形精工製作,分前後兩部分,左面用活動鉸鏈聯接,石面用暗拍聯接。
這在外國古代和中世紀常見,中國亦有,但非主流。
❽ 古代頭盔
大概是這么個樣子:
❾ 求科普一種古代西方鎧甲的頭盔,長筒形的
你說的應該是重裝步兵、重裝騎兵的頭盔,歐洲中世紀武士鎧甲大都這樣。頭盔樣式很多,具體每種叫什麼即不知道了。你可以查一查歐洲中世紀時期武器、武士、十字軍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