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搖滾樂怎麼樣

法國搖滾樂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6-29 13:09:07

1. 介紹你最喜歡的一個歐美搖滾樂隊 最好是法國的 只要一個!

法國Air樂隊
來自巴黎浪漫之都巴黎的Air是由Nocolas Godin 和Jean-Benoit Duncket組成,他們都是在凡爾賽長大,在大學中結識。當時Jean-Benoit Duncket是另類樂隊Orenge的成員,隊中另一名成員Alex Gopher (後來成為法國電子勢力之一分子)介紹了 GODIN給他認識。在Gopher離隊後,Godin和Jean-Benoit Dunckul組成了Air,開始了他們的音樂探索,這些還是1995年的事情。 96到97年可以說是Air的探索階段,他們相繼發表了「Molar Mix」,「Casanova 70」等單曲。1998年,簽約到了 VIRGIN旗下的Air發表了第一張專輯《Moon Safari》,從而奠定了他們的巨星地位。碟內兩首單曲「Sexy Boy」和「Kelly Wacth the Stars」,迅速成為熱門歌曲,一場Air的旋風隨即席捲了全世界。MTV通過同步的VIDEO,而隨後在歐洲和美國的巡迴演出更將Air熱潮推向另一個高峰。國的Air樂隊

2. 法國搖滾音樂

我只能說,你不應該用酷狗,QQ音樂,基本上這上面的都是主流音樂。
建議你用電驢,雖然下載速度慢,但是那裡的資源多。
法國金屬樂隊其實是有的,但是相對別的歐洲大陸樂隊來說比較柔和,音樂比較細膩,歌詞比較有文學性,但是多數是唱英文的。我最喜歡的是「Heavenly」,力量金屬,旋律特別好,可惜也是唱英文。
法國人很多人聽搖滾。基本上歐美都還是有很大的搖滾市場的。

3. 搖滾樂在歐美的地位!

這個說起來比較模糊,分歷史時期來說,自搖滾樂誕生以來,在歐美通俗音樂中就佔有了很重要地位,對現代文化影響深遠,搖滾樂的產生更是和二戰、原子彈爆炸、登上月球一起稱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四件大事,貓王時期開始,搖滾樂開始風靡英美,但還不被上流社會接受,五十年代開始,在甲殼蟲樂隊的風潮之後,搖滾樂真正意義成為了現代音樂的主流,六七十年代在朋克運動、金屬浪潮等推動下,更是近乎一統流行文化江山,全面而深刻的影響了現代文化的發展,八十年飯U2以樂隊為代表的眾多搖滾藝術團體表現出強烈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更進一步豐富了搖滾的內涵,九十年代初來自西雅圖的車庫搖滾席捲美國,締造了搖滾樂最後的輝煌,此後在其他音樂風格和唱片工業的沒落等多種因素的沖擊下逐漸式微風光不再盡顯頹態。但其巨大影響依然存在於當下的各種音樂作品中。甚至包括以Michael jackson的作品風格,都帶有很重的搖滾氣息,所以他也曾入主搖滾名人堂,至於目前,滾石等老牌搖滾樂隊在歐美依然有巨大影響力。

4. 求法國搖滾樂 像暴力街區里的那種

Melody Fall 我只知道這一支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_kEJg6rtF8/
Pixes也是法國的吧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yOTIyNjU2.html

5. 法國有哪些著名的搖滾樂隊

Veltra
NOIR DESIR
KYO
Indochine
Mickey 3D
Mateo Gallion

6. 法國音樂的問題

香頌chanson,其他的樓上說了

推薦一首,具有代表的-法國香頌on a tous le droit http://dearxxx.cdd.cn/upload/49645/339AB6E3-0EC6-48BE-BFD9-73A71FC5A9E4.mp3

Chansons,在法語中是歌曲的意思,就象歐萊雅、夢特嬌、香奈爾這些極富韻致的名字一樣,Chansons的漢語諧音同樣充滿法蘭西式的浪漫氣息——「香頌」

在世界各國的流行歌曲中,要找到像法國香頌這般講究歌詞意境描寫的,實在寥寥無幾。

說道『香頌』—chanson,一般人的腦海里馬上就會浮現『枯葉』、『玫瑰人生』、『海』,或是『巴黎的天空下』…等等歌曲的旋律。這些都屬於比較老式的法國流行歌曲, 他們就像一張張泛黃的老舊照片,不過卻令人回味無窮,歷久而彌新。

香頌=歌曲

其實『香頌』在法文的原意,就是『歌曲』。她是法國世俗歌曲的泛稱,也是法國流行歌曲的代名詞。 他的歷史文獻,既古老又源遠流長。

就世俗歌曲方面而言,從公元11世紀到13世紀之間,由敘事詩人與抒情詩人所寫的單旋律音樂,乃至19世紀末期的藝術歌曲(就法語而言,並沒有「藝術歌曲」這一名詞,而是直接引用了德語Lied ----意即歌曲,特指舒伯特舒曼等人的德國浪漫歌曲)全都屬於這個范疇。至於法國的流行歌曲,由於受到傳統世俗歌曲的影響,因此,在歌詞意境的描寫上,也就跟著格外講究起來。 樂曲的特色是由敘事部分的樂段與樂曲的反復部分架構而成,其形式之確立大約是在1900年前後,也就是一般人認為的『法國美好時代』。後來經過時間的變遷,再加上外來流行音樂要素的融入,終於形成今天這種多姿多彩、風華絕代的法國香頌新貌。 她的形式結構和主題描寫當中,包含了大眾歌曲、地方小調、民謠、情歌、哀歌、幻想、寫實、文學、政治,以及抗議歌…等,林林總總,五花八門。

當代法國『香頌』的興起

當代法國『香頌』的興起,有許許多多的因素參雜其中。影響力最大的首推唱片工業與傳播事業的普及,以及有聲電影的發明。

1930年前後,是法國香頌發展最具關鍵性的時期,那段期間,法國最具權威的ACC唱片大獎創設。接著由羅西妮·鮑華耶—Lucienne Boyer所唱的『香頌』名曲『對我細訴愛語』—Parlez-moi D'amour,在1931年5月所舉辦的第一屆ACC唱片大獎上奪魁,這首歌曲除了促進了法國唱片工業的蓬勃發展,也因為詞曲優美,而被改編成14種語言風靡全球,正式揭開法國『香頌』迷人的風華史。

1952年,法國唱片協會所設立的唱片大獎也開始運作。第一屆的得主是擁有「香頌王」美譽的伊迪絲·比雅芙Edith Piaf所唱的『心跳的聲音』—Padam Padam。

這些極具權威性的唱片大獎,除了捧紅了許多法國香頌歌星,同時也促進了音樂媒體的興盛,只要歌曲一得獎,報紙電台便競相報導與播放,使得『香頌』成為了法國人每天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

隨著有聲電影的發明,法國『香頌』的傳播與發展,更是得以發揚光大,許許多多的法國電影主題曲,因為全球放映而名聞國際。其中,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1946年由已故男歌星兼影星尤維·蒙頓Yves Montand所主演的電影『夜之門』—Les portes de la Nuit。在那部電影里, 尤維·蒙頓所唱的主題曲『秋葉』—Les Feuilles Mortes一夕之間成為了一首家喻戶曉的『香頌』名曲。另外,有「性感小貓」之稱的碧姬·芭杜Brigitte Bardot在60年代所演唱的一系列電影主題曲,也借著電影在全球上映風靡一時。

世界音樂影響

除了這些因素之外,另外一個促使法國『香頌』逐漸轉型的重要因素,便是外來流行音樂元素的融入。上世紀30年代以後,美國的爵士樂與拉丁音樂相繼傳入法國,接著,50和60年代盛極一時的搖滾樂與布魯斯音樂,也相繼跨海登陸法國, 使得現代法國『香頌』的本質也跟著起了變化。音樂的風格不僅更為豐富多彩,而且充滿現代感,同時,年輕優秀的新生代歌手也紛紛崛起。其中比較著名的巨星有:賽瓦特洛·阿達姆Salvatore Adamo、密雪爾·瑪蒂Mireille Mathieu、塞爾薇·瓦丹Sylvie Vartan、密雪爾·波納雷夫 Michel Polnareff、約翰尼·哈勒黛Johnny Hallyday 、 克勞德·弗朗索瓦Claude Francois,以及塞吉·甘斯堡Serge Gainsbourg等。其中最為才華橫溢,並最具影響力的歌手,便是塞吉·甘斯堡。他的樂風浪漫性感,而略顯頹廢感,歌曲常常以夢囈般的口白搭配強勁的節奏,獨具時尚氣息。他除了一手捧紅許多女明星, 華麗而具視覺效果的前衛裝扮更是獨領風騷,被認為是首開了視覺系藝術的大門;直到他去世為止,他的音樂風格都一直左右著法國流行樂壇的潮流。

上世紀80年代之後,世界音樂,尤其是非洲音樂隨著移民文化在法國樂壇又掀起熱潮,使得法國流行歌曲的形態又經歷了一次革命性變化。同時,因為當時執政的密特朗政府宣布開放『法國的天空』,許多標榜專門播放某種特定類型音樂的小型電台,開始紛紛設立, 讓法國的廣播業頓時熱鬧非凡,百樂齊鳴。這種現象一直持續至今,方興未艾。其中,最讓人訝異的是,黑人的『說唱音樂』Rap也悄悄地融入了法國流行歌曲的血液之中。

盡管時代不停地變遷,法國『香頌』也不免因為新鮮血液的注入而改變原來的面貌。但是,法國『香頌』,或者說法國流行歌曲,並沒有喪失它獨特、雅緻的風格。老式的法國『香頌』依然是風華絕代,韻味十足;而現代的法國流行歌曲,在經過多次與外來元素的融合之後, 時代感中依然可見優美的旋律,浪漫情調一如往昔。這就是法國『香頌』特有的迷人魅力!

7. 玩搖滾的兄弟麻煩給我推薦一下法國有哪些優秀的搖滾樂隊。

外國搖滾之父?那就是John Lennon(約翰.列儂)了,也就是披頭士(甲殼蟲,beatles)樂隊的主唱,不可能是貓王吧,因為他沒有能力升華搖滾,他只不過是流行一時的偶像~
我不知道樓主聽的那個歌是不是yesterday?至少這首歌被翻唱過500萬次,有3000萬個不同的演奏版本,電台點播率過億,被認為是最偉大的英文歌,強烈建議樓主去聽聽看~
披頭士是公認的最偉大的搖滾樂隊,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毫無爭議,僅存8年,就改變了世界,改變了音樂未來的發展,改變了美國社會以及人們的思想和裝扮,這些就連MJ都做不到~家駒翻唱過beatles的let it be相信樓主一定聽過,同時beatles也是家駒的偶像,很多人都知道,這也是我強烈推薦的原因~樓主想了解beatles?從one專集開始吧,裡面的27首都是冠軍單曲,比如hey jude,across the universe, all you need is love等被翻唱爛了的歌曲都在裡面,也是你入門的開始~
Lennon單飛後的歌曲也超贊,比如imagine,happy xmas都是偉大的反戰歌曲~另外紀念lennon的歌曲也是很值得聽的,比如moonlight shadow
另外還有滾石,槍花,涅磐,酷玩,皇後,U2,林肯等等...都是很偉大的樂隊,希望樓主會喜歡,當然,從他們的代表作開始聽吧~
至於女的~個人推薦卡百利樂隊,那聲音實在太棒了,王菲的唱工就是學她的,值得一聽~

8. 法國電影終極殺陣里的那種搖滾樂真牛,這是哪種音樂啊

是種加冕圓舞曲!

9. 求法國著名搖滾樂隊``搖滾人士``求法國唱美聲歌曲的大師

Bob Dylan 鮑勃.迪倫

摘自《歐美流行音樂指南》:

鮑勃.迪倫是搖滾樂時代最有影響的歌手和歌曲創作者。1941年5月24日他生於明尼蘇達州德盧斯城,本名羅伯特.艾倫.齊默爾曼(Robert Allan Zimmerman)。在希賓附近的高中上學時,他在一個搖滾樂隊中進行了一段短暫的演出,然後到位於明尼阿波利斯的明尼蘇達大學學習了1年。在那裡,羅伯特.齊默爾曼改名為鮑勃.迪倫,他開始成名是在民歌界的聖地紐約格林尼治村。他決心成為一位「著名的民歌手」,並不顧他少年時期的許多其他音樂的影響,朝著這一方面揚起風帆。

1961年經驗豐富的製作人約翰.哈蒙德(John Hammond)使他與Columbia公司簽約,在他錄制的最初幾張唱片中,幾乎沒有表現出他對漢克.威廉斯(WILLIAMS,HANK)或查克.貝里(BERRY,CHUCK)的喜愛——盡管他偶爾也無意中像「埃弗利兄弟」(EVERLY BROTHERS,THE)那樣即興演唱。相反,迪倫的音樂在很大程度上屬於民歌復興的主流之音,而且優美動聽,有時是那麼光彩照人。他很快被公認為是青年詞作家中[像菲爾.帕克斯頓(PAXTON,TOM)一樣]最有才華的,他的歌曲成為參加民權和反戰運動的白人學生的聖歌,有像《在風中飄盪》(Blowin』in the Wind)和《大雨將至》(A Hard Rain』s Gonna Fall)這樣的抗議歌曲,有像傳統的《科里納,科里納》(Corrina Corrina)和以傳統為基礎的《來自北部鄉村的女孩》(Girl from the Country)這樣的愛情歌曲,還有像唱法多種多樣的《我將會自由》(I Shall Be Free)這樣的滑稽歌曲。其曲調相對來說比較簡單(通常取自傳統民歌題材),而他的演唱技能(無論在演唱方面還是在吉他與打擊樂的演奏方面)在民歌音樂界中來說是純朴自然的,但他的影響卻引人注目。迪倫正在創造一種調式,他所描繪的音樂方式不需要很復雜。他的歌喉、吉他演奏和有時不很完美的口琴聲幫助確定音調,使其音樂從中得以展開並在國內引起轟動。在古巴導彈危機和核裁軍運動的世界中沒有什麼比聽迪倫演唱《戰爭的主人》(Masters of War)和《大雨將至》更令人振奮。

正是在這一時期(1961-1964),迪倫成為民歌界和激進分子的英雄,但在更為廣大的流行音樂界中,他的歌曲卻被認為不過是「最適於別人來翻唱」,其中以「彼得,保羅和瑪麗」所翻唱的歌曲最為著名。由於兩個原因,把這一切都改變了。第一個原因是他反復扮演的激進分子領袖的角色開始使他惱怒,這種惱怒表現在他的歌曲中,以第4張唱片《鮑勃.迪倫的另一面》(Another Side of Bob Dylan,1964)最為明顯。在尚不成熟的歌曲《我的不太有價值的新聞》(My Back Pages)中迪倫對「人生是黑白相間的謊言」進行了譴責,並對其早期堅定的誓言評論說「那時我是多麼的老,現在我比那時年輕了」。第二個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1963年和1964年期間英國流行音樂的革命。據報道,當迪倫第一次聽到「動物」(ANIMALS)樂隊演唱他的傳統歌曲《旭日之家》(House of the Rising Sun)時,他「跳出汽車的座椅:,因為這望權是無禮的改編。這件事在他眼前戰線了一個嶄新的音樂世界,並使他認識到他同時表達對查克.貝里和伍迪.格思里(GUTHRIE,WOODY)的熱愛是可能的。他的下一張唱片名為《席捲而歸》(Bringing It Back Home),微妙地論及了英國藝人喚醒了他斤毫 對美國搖滾樂的興趣的贊美。該唱片的一面錄的卻是搖滾樂歌曲,每隔一首歌曲錄一段」滾石「(ROLLING STONES,THE)的即興演唱。在唱片封套上他尖刻地寫著:」我已放棄對盡善盡美的追求。「他的音樂歡快而無拘無束地跳躍,他演唱的由查克.貝里的《沒完沒了的惡作劇》(Too Much Monkey Business)直接派生的歌曲《隱秘的思鄉病布魯斯》(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輕而易舉地獲得成功。

迪倫在方向上的轉變使他失去了一些從前的追隨者,但不管怎樣,該唱片還有另一面,其上收錄了《手鼓手》(Mr.Tambourine Man)和幾乎是政治性的歌曲《好極了,媽媽》(It』s All Right,Ma)。但是他在1965-1966年間舉辦的以他與保羅.巴特菲爾德(BUTTERFIELD,PAUL)布魯斯樂隊為首的在紐波特您民歌音樂節上的演出戲劇性地分裂了他的觀眾,而實際上迪倫正是由於違約才變成搖滾樂界崇拜的偶像。歌曲《像一塊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1965年名列排行榜第2)的成功足以彌補失去的純粹民歌觀眾。這一時期的唱片《重訪61號公路》(Highway 61 Rivisited)和雙唱片《無數金發女郎》(Blonde on Blonde),代表著鮑勃.迪倫的錄音生涯的頂峰。與他合作過的樂手阿爾.庫珀(KOOPER,AL)、羅比.羅伯遜(Robbie Robertson)和納什維爾的樂手如查利.麥科伊(Charlie McCoy)和肯尼.巴特里(Kenny Buttrey),是貫徹迪倫把多年吸收的各種風格融合在一起的想法的最佳人選。這些歌曲結構仍很簡單,採用陳腐的反復樂句,但它們通常更長一些、更流暢一些。庫珀那豐富的風琴樂音使《近似女王簡》(Queen Jane Approximately)和《像一塊滾石》等歌曲具有權威性效果,迪倫的抒情詩是至關重要的,雖然現在線條的連貫性已崩潰,但卻有豐富的、無數的形象蜂擁而至。他們的景象是具有強大而特殊的夢想邏輯性的內心景象。有時[在歌曲《墓碑布魯斯》(Tombstone Blues)、《荒涼的街道》(Desolation Row)中]它充滿著有關聯奇怪的歷史人物,有時它們機具抒情性[表現在歌曲《約翰娜的景象》(Visions of Johanna)和12分鍾《洛蘭茲的憂傷眼睛的女人》(Sad Eyed Lady of the Lowlands)中],使人看到一種把布魯斯改變成鄉村音樂的原型形象。迪倫滑稽而又面無表情的幽默感在《雨天的女人們》(Rainy Day Women)和《豹皮葯盒帽》(Leopard Skin Pill Box Hat)中仍明顯可見。

迪倫的個人生活方式在他所創作的歌曲的千變萬化的無秩序中得到准確的反映。他似乎正驅使自己以驚人的步伐前進(在幾個月的時間內發行了《重訪61號公路》和《無數金發女郎》等共3張唱片)。「他將成為傳奇人物」,皮特.西格(SEEGER,PETE)說,「如果他最終沒有精神失常的話」。即將發生內向爆炸的感覺在他1966年與「鷹」 [The Hawks,後來變成「樂隊」(BAND,THE)]巡迴演出時進行的精神發泄性演唱中特別強烈。

1966年8月迪倫的事業突然被一次摩托車禍中斷,他有兩年沒有與公眾見面,不過他的風采卻無處不在,從每個主要商店的廣告畫到新聞界對他急切返回歌壇的不斷傳聞,非法銷售的音樂會(如1965年在倫敦舉國的著名的艾伯特大廳演出)唱片也很流行。他的沉默相反卻促使他的藝術絕技有所發展,具有不同程度的輕信和明智的迪倫學家活躍起來。在1967年間迪倫與「樂隊」(他1965-1966年與該樂隊一起進行巡迴演出)在伍德斯托克居住了一段時間,他的音樂在這種隱蔽的環境中繼續發展。這一時期錄制的唱片(這些唱片不久在非法交易中可以買到)被歪曲為可探查迪倫要成為新的搖滾樂歌王的想法。有些歌曲是令人狂笑的滑稽的酒後胡言,《讓亨利夫人狂歡》(Please Mrs Henry)、《百萬美元狂歡會》(Million Dollar Bash),但是那些較憂郁的歌曲決定了整體情緒是悔罪的、充滿不詳的預兆感。在歌曲《狂怒之淚》(Tears of Rage)和《太多微不足道的事》(Too Much of Nothing)中他似乎對他的過去感到罪責難逃,並對他所扮演的——公認的=不知不覺地——那些角色感到懊悔。在歌曲《我將得到解脫》(I Shall Be Released)和《著火的輪子》(Wheel』s on Fire)中似乎模模糊糊地、下意識地意識到一次迫近的、可能是迪倫演唱的所以歌曲中最有個性、最動人的。絲毫沒有表現他以往出版的大多數作品中的乏味、毫無信心、也毫無驕傲之感。他以哀怨而又不加雕飾的聲調演唱這些歌曲,偶爾還加入理查德.曼紐爾(Richard Manuel)的和聲。迪倫與「樂隊」在1967年演唱的所有歌曲被冠以《地下室磁帶》(The Basement Tapes)之名非法銷售,它是迪倫最有美感、最直截了當的唱片。如果說唱片《佩珀軍士孤獨心靈俱樂部樂隊》(Sgt. Pepper)和《無數金發女郎》是對60年代新反主流文化的樂觀主義之最好的慶祝,那麼唱片《地下室磁帶》則是對這種樂觀主義的另一面的關鍵表達。在這一方面,它必定會被列為70年代非烏托邦式的探索流行語言的一系列主要唱片中的先驅。最後,這些唱片在錄制完8年之後的1975年,在Columbia公司正式發行。

迪倫以1968年發行的唱片《約翰.韋斯利.哈丁》(John Wesley Harding)表明他對一般公眾的新的態度。與復雜性(音樂的和抒情詩的)流行趨勢形成鮮明對照,這些歌曲是直截了當的和簡潔的,並且繼續探索犯罪和自疑的主題。但是最後的兩首歌《順著小河灣走》(Down Along the Cove)和《今晚我將是你的寶貝》(I』ll Be Your Baby Tonight)趨向後來接著錄制的兩張鄉村音樂唱片的那種柔美的音調,這兩張唱片是《納什維爾天空輪廓》(Mashville Skyline,1969)和《自畫像》(Self Portrait,1970)。這些唱片給迪倫招致自1965年轉向搖滾樂以來第一次真正的抨擊。他被譴責倒退到鄉村音樂的平淡和傷感之中,而收入其他民歌的雙張唱片《自畫像》則被說成不過是放縱自己。事實上,這也是早期音樂對迪倫存在影響的另一個例子:他與約翰尼.卡什(CASH,JOHNNY)的友誼可以追溯到60年代初期,約翰尼.卡什曾與他在唱片《納什維爾天空輪廓》中合唱了一首《來自北部鄉村的女孩》。這些唱片標志著搖滾樂與鄉村音樂之間具有重要意義的重新融合的開始,因為許多人,從「飛鳥」(BYRDS,THE)樂隊到瓊.貝茲(BAEZ,JOAN)都跟隨他在納什維爾錄制唱片。然而這些唱片是迪倫最後的一些具有先驅作用的唱片。在70年代,他對搖滾樂的發展小有作用,他的一些唱片冗長而且優劣不均。在唱片《新的早晨》(New Morning,1970)和《行星浪潮》(Planet Waves,1973)中他的發音常常是自然的、甚至是陳腐的,通常代表著遠遠擺脫早年那刺耳尖利的愛情歌曲傳統的愛好家庭生活的角色。《帕特.加勒特與比利小子》(Pat Garrett and Billy the Kid,1973)是一張電影插曲唱片,其中包括一首經典歌曲《敲天堂之門》(Knocking on Heaven』s Door)。與70年代以往的唱片形成對照,唱片《路上的血跡》(Blood on the Tracks,1975)中包括令人痛苦的《愚蠢的風》(Idiot Wind),含義模糊的《莉莉,羅斯瑪麗和傑克之心》(Lily,Rosemary,and the Jack of Hearts)和矯柔造作的《簡單的命運扭曲》(A Simple Twist of Fate)等歌曲,由此可見迪倫正有意進行探索,在有關魯本.卡特爾(Reuben Garter)被非法監禁的故事的歌曲《颶風》(Hurricane,1975)中也明顯有類似的感覺。

迪倫仍受到他在前10年中所受到的注意。1971年他出版了一本片面的、超現實主義的小說《塔蘭圖拉》。他在薩姆.佩金帕的影片《帕特.加勒特》中扮演一個簡短而突出的角色。他那為數不多的幾次公開演出(為孟加拉國舉辦的音樂會、伍迪.格思里紀念活動)於是著對他1974年與「樂隊」進行的美國巡迴演出的響亮的回答。演出門票售出600萬張,還錄制了實況唱片《在洪水到來之前》(Before the Flood),從這張唱片可以看到迪倫和「樂隊」都有效地回到他們早年最好時代。當迪倫與Columbia公司的合同期滿時,他轉到Asylum公司的英國公司Island。這張唱片和另一張唱片《行星浪潮》都是在Asylum公司錄制出版的。與Columbia的關系一直是風波疊起的,特別在中止合同的兩年和傲慢的克萊夫.戴維斯(Clive Davis)出任最高行政官以後。他試圖把合作的音樂業務形象擬人化,而Asylum唱片公司的戴維.格芬則在藝人們的幫助下取得長足的進展。在這以後Columbia公司出版了有感染力的唱片《迪倫》(1974),這是一張只要迪倫歌迷才感興趣的憤世嫉俗的選編唱片。結果,唱片《行星浪潮》與這張唱片相對較大的銷售量在1974年致使迪倫與Columbia公司簽訂了又一個5年的合約。

70年代中期,迪倫在「滾雷」巡迴演出(與瓊.貝茲及其他人一起)中表現自己是同行中的音樂家。然而他被謠言和像A.J.韋伯曼(A.J.Weberman)這樣的迪倫學家們的嚴密監視所糾纏,A.J.韋伯曼總是樂於接受對迪倫的私生活和親以色列的同情感「揭露」的職責。他與妻子薩拉的關系並不是沒有問題的,他們的關系正在惡化,即將利益的痛苦與絕望充滿於唱片《路上的血跡》(1974)和《心願》(Desire,1975)之中,後一張唱片中包含了幾首與雅克.萊維(Jacques Levy)合作創作的歌曲。1977年迪倫與薩拉正式離婚。迪倫又投入到另一次「滾雷」樂隊巡迴演出中,並從中產生了一段長達4個小時的影片《雷納多和克拉拉》(Renaldo and Clara),該影片中插入了一段由迪倫表演的半自傳性的音樂會。1978年,即該影片上演的那一年,又發行了唱片《街頭示威》(Street Legal),從這張唱片可以明顯地聽到迪倫正發生著宗教信仰的改變,那生動形象的描述和類似福音音樂的伴唱不久就使他著了迷。1979年迪倫聲稱自己是一個再生的基督教徒,宗教的主題是他後面4張唱片的核心,這4張唱片是《慢車開來》(Slow Train Coming,1979)、《得救》(Saved,1980)、《愛的爆發》(Shot of Love,1981)和《異教徒》(Infidels,1983)。1985年發行了《皇帝諷刺劇》(Empire Burlesque)和《爛醉如泥》(Knocked Out Loaded),後者是與劇作家薩姆.謝潑德和湯姆.佩蒂(PETTY,TOM)合作的。

1986年,迪倫又回來進行巡迴演出。這回是與湯姆.佩蒂和為他伴奏的「傷心人」樂隊一起,音樂廳和體育場中仍然人山人海。由丹尼爾.拉努瓦(Daniel Lanois)製作的怪異恐怖的《噢,天啦》(Oh Mercy)也成為迪倫成功專輯之一,由名為「永不停止的巡演」(Never Ending Tour)的巡演和1992年的專輯《像我一樣對你好》(Good As I Been to You)中可以看出,迪倫的那種獨特的木吉他家沙啞嗓音的民謠形式風格已日漸衰敗。為慶祝迪倫50歲生日,CBS公司發行了令人注目的3張一套專輯《私錄卡帶系列》(The Bootlegs Series),收錄了他1961-1991年的非法出版的歌曲。

然而,迪倫的影響力主要體現在60年代,如果沒有迪倫,無疑搖滾樂將走一段彎路,將不會有「披頭士」(BGEATLES,THE)的《佩珀軍士》(Sgt.Pepper),不會有「滾石」(ROLLING STONES,THE)的《乞丐的宴會》(Beggar』s Banquet),也不會有「樂隊」的《來自大平克的音樂》(Music form Big Pink),這就是他的影響程度。他對音樂的最主要的貢獻,這點也影響了列農和麥卡特尼之後的很多歌手,那就是歌詞的深刻寓意與音樂成為同等重要的一部分,從他一開始的抗議歌曲,就展示了他的歌詞比他的音樂更浪漫、更激動人心。他對工業國家整個一代人的敏感性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音樂對理解和分析60年代是至關重要的。

10. 怎麼評價搖滾樂

我認為搖滾樂沒有好壞之分



音樂都是因人而異的,不一定喜歡流行的就不喜歡搖滾,喜歡搖滾的就一定不喜歡流行,音樂是相通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在我心裡搖滾只是一種音樂形式,搖滾可以觸動不同的人,好人壞人,都可以,既然人沒有辦法分清好壞,音樂怎麼去分好壞呢?
對我自己來說,我喜歡搖滾的態度,喜歡做搖滾的人的真誠和真實,喜歡他們表達內心的這種音樂形式,比較容易感染人。一種生活態度而已。

畢竟一千個人的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人喜歡pop,有人喜歡搖滾,有人喜歡古風,或者同一首歌曲因為傾聽者的興趣經歷等等諸多原因都會產生多種多樣的評價。故我認為區分音樂的好壞,只要自己聽著好聽就好,不必非得推薦他人試聽,也不必非得為自己喜歡的歌曲正名,人各有所好。在單純的聽音樂的時候,主觀印象最為重要。有句話說:音樂讓人忘掉生活,而搖滾樂讓人記起現實。

閱讀全文

與法國搖滾樂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89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726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55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3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24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17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02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00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430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225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48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39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5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96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67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99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79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