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一戰前法國有個什麼案子

一戰前法國有個什麼案子

發布時間:2022-07-04 03:26:42

❶ 一戰和二戰發生在法國境內的戰役有哪些

一戰:凡爾登戰役。二戰沒有發生大的戰役,法國一周就被滅了。

❷ 1400~1900年法國發生了哪些重要的歷史事件

瓦盧瓦王朝
一個世紀的損失戰爭是極大, 特別由於瘟疫(黑死病,通常考慮了腺鼠疫爆發), 1348年從義大利, 迅速地傳播Rhone 谷和因此橫跨大多數這個國家:它估計, 人口差不多18-20 百萬在現代天法國在這種 1328 年之時hearth 稅返回被減少了150 年後根據40% 或更。 盡管迅速人口統計和經濟復甦起點, 這個早先一半世紀的獲取將由沖突一比較進一步的被延長的系列, 這時候在義大利危害 (1494-1559), 法國努力獲取優勢結束了在德國Habsbourg 聖潔羅馬皇帝的增加的力量的地方。 比法國被浸入了入一次國內危機與廣遠後果幾乎沒有是義大利戰爭。盡管一個契約的結論在法國和Papacy (1516 之間), 贈與冠無比的力量在資深傳教士任命, 法國由新教徒改革的嘗試深深地影響了打破天主教歐洲團結。 一種增長的基於都市的新教徒少數(比較晚些時候的取綽號的 Huguenots) 面對的曾經比較苛刻的抑制根據Henri 國王規則II. 更新寬容反應由假裝強有力的公爵帶領達到高潮在大屠殺 Huguenots (1562), 開始一在時英語宗教的法國戰爭, (蘇格蘭人 ?), 德國和西班牙強力干預在敵手新教徒和寬容強力的邊。 這種沖突由教皇(1595) 結束了由Henri 假裝(1588) 並且 Henri III (1589), 增加新教徒國王Navarre 作為Henri IV (第一位國王Bourbon 朝代) 並且他的隨後放棄基督教(1593), 他的採納由大多數寬容創立(1594) 並且, 和他的問題國王的刺殺寬容旨令以著名南特敕令(1598), 保證私有崇拜和民用平等自由。

[編輯]成為歐洲霸權
法國的pacification 在Henri 之下鋪砌許多地面為起點在他的刺殺 (1610 以後) 法國的上升對歐洲霸權在路易十三和他的宰相 (1624-1642) 主要法國的政策的黎塞留, 建築師反對西班牙和德國皇帝之下在發生在德國的聖潔羅馬帝國土地之中的三十年的戰爭其間(1618-1648) 。 英國支持的Huguenot 叛亂(1625-1628) 擊敗, 法國directlly 干預 (1635) 有比較寬的歐洲沖突跟隨她的盟友(新教徒) 瑞典的疏忽修造在最初的成功。在國王死亡以後和主要, 和平西華里亞(1648) 鞏固了德國的政治和宗教破碎普遍採納, 和比利牛斯(1659 的) 條約形式化法國的奪取(1642) Roussillon 西班牙疆土在擊碎 短期的加泰隆共和國以後。 在王朝其間Louis XIV (1643-1715), 法國是統治力量在歐洲, 由外交援助Richelieu 的後繼者(1642-1661) 主要馬薩林和經濟政策主要由財政大臣柯爾貝爾(1661-1683)決定。更新的戰爭(1667-1668 和1672-1678) 帶來了比較進一步的領土獲取(Artois 和西富蘭德和這個自由縣從伯根地酒, 1482 左對帝國), 但於敵手力量的愈來愈被共同安排的反對的費用。 在奪取以後(然後分離) 英語, 1688 年愛爾蘭和蘇格蘭王位由荷蘭王子威廉桔子, 反法國" 盛大聯盟" 1689 比不列顛充當一個曾經比較重要的角色, 尋求特別是保留法國在荷蘭的一個世紀開始更多 intermmittent 歐洲沖突(荷蘭省和未來比利時外面, 然後根據西班牙規則) 。 在戰爭1689-1697 獲取法國唯一海地(之後丟失對奴隸反叛每世紀以後), 西班牙連續(1701-1713 的) 戰爭結束了與解開一個佛朗哥西班牙Bourbon 帝國的Louis 的夢想: 1709 年二種沖突勞損法國資源已經減弱由慘敗收獲在1690s 和, 以及由廢止(1685) 南特和 Huguenot 支持和人力結果損失Edict 。 王朝(1715-1774) Louis XV 看最初的回歸和平和繁榮在 regency (1715-1723 之下) Philippe II, 奧爾良公爵, 政策由 Cardinal Fleury, 總理總計主要繼續(1726-1743) 名字, 更新的戰爭與帝國(1733-1735 和1740-1748) 主要戰斗在東部。但與傳統 Habsburg 敵人的聯盟("外交革命" 1756 年反對不列顛和普魯士(Preussen) 的上升的力量導致昂貴失敗在七年的戰爭中(1756-1763)。

法國大革命及其後的政治亂局
在路易十六統治時期(1774年—1792年),法國的君主專制制度走到了盡頭。路易十六的法國支持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反抗英國統治的獨立戰爭(1778年—1783年),但法國海軍的直接干預也暴露出它自身的一些問題。幾個世紀以來的奢靡浪費和與歐洲列強的軍事競賽過導致法國的財政出現困難。惡化的經濟情況,對貴族和教士等特權階級的普遍憎恨,以及缺乏可供選擇的其它變革方式是法國大革命的主要動因。這終於導致1793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成立,以及在1848年2月26日推翻七月王朝後第二次宣布共和。雖然法國的革命家堅決主張共和和平等這些原則,法國在這一時期恢復對絕對君主制或君主立憲制多達四次: 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1803-1814),路易十八的波旁王朝復辟,路易·菲利普的七月王朝,以及拿破崙三世的第二帝國。在普法戰爭結束後的1870年,第三共和國宣告成立,這一次共和體制一直持續到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國佔領。

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 導致了法軍人員的重大傷亡和裝備巨大損失。在1920年代, 法國在與德國接壤的邊界建立了馬其諾防線(Maginot Line) 並且與東歐的各新興小國結成「小協約國」聯盟,防止德國和奧地利的復興。但英法政府在1930年代推行的綏靖政策,導致德國納粹黨和希特勒的坐大,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淪陷更使「小協約國」聯盟立即灰飛湮滅。納粹德軍其後更在1940年6月繞過馬其諾防線,迅速攻陷法國北部3/5的土地。

同年7月10日,法軍一戰英雄貝當元帥(Henri Philippe Pétain)在法國南部的維希(Vichy)被推舉為傀儡政府的首領。為維護維希政府僅有的主權,貝當只好默認德國在法國掠奪資源,更徵召法國人為役夫,為納粹德軍服務,甚至還要將政府稅收的一半「繳納」給德國。但是最終維希政府難逃被納粹德軍所滅的命運。1942年11月,納粹德軍進佔法國南部,全權接管當地軍政大權。而貝當與其政府被迫「流亡」到德國,且被納粹當局軟禁。

另一方面,第三共和國最後一任國防部長夏爾·戴高樂將軍(Gen. Charles de Gaulle)逃亡到英國,並成立「自由法國」武裝抵抗組織,在法國發展地下運動,以圖終有一日光復法國。終於「自由法國」匯同盟軍在1944年底,光復全法國。

現代
二戰結束後,法國新政府要面對戰後涌現的一大堆新問題。由夏爾·戴高樂將軍領導的臨時政府,在共和國新憲法(1946年10月)通過以後,就立即將權力交與基於政黨執政聯盟的第四共和國政府,而戴高樂將軍自己也很快歸隱田園,淡出政治舞台。但這個政府與議會同盟內部往往缺乏協調,這個缺陷在法國政府處理在中南半島和阿爾及利亞的獨立運動的政策便表露無遺,更導致執政內閣的連串危機和變動。 1958年5月,在阿爾及爾的軍官和法國居民發動叛變,企圖阻止法國政府允許阿爾及利亞獨立,更令法國政府的倒台危機升級。最後,法國總統只好請戴高樂再次出山,收十殘局。戴高樂迅速成立緊急政府,並立即通過另一部共和國憲法,立即進行總統選舉。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法蘭西第五共和國首任總統。

七年後, 在一個場合標號第一次在20 世紀, 人民法國參加投票選舉總統由直接選票, de Gaulle 贏取重選與這個表決的55% 份額, 擊敗Francois Mitterrand 。在1969 年4月, de Gaulle 辭去了跟隨失敗在政府提議全國公民投票對於21 地區的創作與有限的政治的力量。成功他因為法國的總統是 Gaullist Georges Pompidou (1969-1974), 獨立共和黨Valery Giscard d'Estaing 的(1974-81), 社會主義 Francois Mitterrand (1981-95), 和新 Gaullist Jacques Chirac (選舉在春天1995) 。 當法國繼續尊敬它的富有歷史和獨立, 法國領導愈來愈栓未來法國對歐共體的持續的發展。在Mitterrand 總統的佔有權時, 他強調歐洲綜合化的重要性和主張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批准在歐洲經濟和政治的聯合, 法國的全體選民狹窄地批准在1992 年9月。 當前的總統Jacques Chirac 承擔了辦公室1995 年5月17 日, 在競選以後集中於需要倔強地與法國的高失業率交戰。國內關注的中心很快轉移, 然而, 到經濟改革和傳送帶拉緊措施要求為法國符合標准為經濟和貨幣聯盟(EMU) 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計畫。在1995 年末期, 法國體驗它的最壞的勞工動亂在至少十年, 象雇員被抗議的政府減少。 在外國和安全政策前線, Chirac 採用一種比較斷言的方法對保護法國維護和平的人在前南斯拉夫和幫助促進和平協議談判在德頓市, 俄亥俄和簽字在巴黎在1995 年12月。法國人是在北約和歐共體政策最堅強的支持者之中在巴爾干。

法國歷史系列
法語:Histoire de France
法國古代史(—476年)
遠古時代
遠古法國
高盧
凱爾特高盧
羅馬高盧
法蘭克
法蘭克人
哥特
哥特人
羅馬統治時代
西羅馬帝國滅亡
法蘭西王朝
黑暗時代的法蘭西(476年—1498年)
法蘭西王朝早期
墨洛溫王朝(481年—751年)
卡洛林王朝(751年—987年)
卡佩王朝(987年—1328年)
瓦盧瓦王朝(1328年—1498年)
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
聖女貞德
中古時代的法蘭西(1492年—1792年)
法蘭西王朝晚期
瓦盧瓦—奧爾良王朝(1498年—1515年)
瓦盧瓦—昂古萊姆王朝(1515年—1589年)
波旁王朝(1589年—1792年)
近代法國(1792年—1870年)
走向共和制
法國大革命
第一共和國(1792年—1804年)
國民議會(1792年—1795年)
法國督政府(1795年—1799年)
法國執政府(1799年—1804年)
拿破崙時代
第一帝國(1804年—1814年)
拿破崙·波拿巴
拿破崙歐洲
法國大革命戰爭(1792年—1802年)
拿破崙戰爭(1804年—1815年)
反法同盟
王朝復辟
波旁王朝復辟(1814年—1830年)
七月王朝(1830年—1848年)
1848年法國政變和普法戰爭
第二共和國(1848年—1852年)
第二帝國(1852年—1870年)
巴黎公社(1871年)
第三共和國(1870年—1940年)
法蘭西殖民地與法蘭西帝國
法蘭西第一殖民帝國
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
世界大戰(1914年—1945年)
一戰
一戰時的法國(1910年—1918年)
二戰
維希法國(1940年—1944年)
自由法國
戴高樂將軍
抗戰法國
現代法國(1945年—)
解放後的法國
第四共和國(1946年—1958年)
第五共和國(1958年—)
1958年法國新憲法

❸ 一戰爆發之前發生過什麼

普法戰爭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於是在1870年 - 1871年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這場戰爭以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而普法停戰的和約極其苛刻,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互立陣營

普法戰爭後,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他本來使德國與奧匈帝國及俄國結成「三國同盟」,可是後來俄國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因巴爾干半島問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沖突。德國最終在1879年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為盟友,與奧匈帝國締結秘密的德奧聯盟。此外,俾斯麥轉而與因為與法國在殖民地事務上發生沖突,在1881年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而面臨孤立的義大利結盟。因此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王國三國締結「三國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十分憤怒。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系,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條約」。可是當俾斯麥在1890年下台後,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條約終止。而法國方面,則在法國財務支持俄國工業化後,在1892年與俄國結盟。是為「法俄同盟」。
而英國則在1904年與法國簽訂「摯誠協議」。這協議並不是軍事同盟。這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議。在法國的慫恿下,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他們的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諒解」。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因受到德國在奧斯曼帝國的力量威脅,組成「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暗殺而引起的。

爭奪殖民地

20世紀初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時代,鑒於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見於國內商人勢力興起,商人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被罷後,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實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勢力范圍。這觸犯了老牌殖民大國——英國和法國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和沙皇俄國的既得利益,這亦使得兩大陣營的沖突加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益加大。

軍備競賽
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英國和德國從1905年起爭造無畏艦,到戰前的1913年,德國常備軍擴充至87萬,法國達80萬,沙俄也准備增加到230萬。

爭奪摩洛哥
德法兩國為了爭奪在摩洛哥的利益,引發了兩次摩洛哥危機。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訪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爾時宣稱將會保護摩洛哥的獨立及其領土的完整,使其與欲在摩洛哥擴張的法國關系變得緊張,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06年1月16日,歐洲列強在阿爾赫西拉斯舉行會議,達成了《阿爾赫西拉斯決議》,決議承認摩洛哥的獨立,但是由法國和西班牙兩國負責摩洛哥的警務。法國控制摩洛哥的海關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發生反蘇丹的部落起義,法國借機派兵攻佔其首都非斯。德國則要求法國割讓部分法屬非洲作為補償,並於該年7月1日,以保護本國商人為借口,出動炮艦「豹」號駛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爾,戰爭一觸即發,這次行動被史家稱為「豹的跳躍」。英國因懼怕德國挑戰其海上霸權,因此支持法國,態度強硬。德國被迫退讓,與法國在該年11月4日達成協議,以一部分法屬剛果為代價,德國承認摩洛哥為法國保護國。1912年3月,法、摩兩國簽訂《非斯條約》,摩洛哥正式淪為法國的保護國。
德國與英、法兩國在這兩次摩洛哥危機里結怨更深,而德皇更揚言不會再退讓,這使戰爭危機益大。

歐洲火葯庫——巴爾干
巴爾干半島向來都被稱為歐洲火葯庫,當時巴爾干半島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生了兩次巴爾干戰爭,並使得奧匈帝國和俄國的沖突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導火線。

波斯尼亞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奧國以保護僑民為理由派兵吞並了原由其託管的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這激起了想獲得這兩地(因有較多塞爾維亞人)的塞爾維亞的強烈反奧情緒。因為塞爾維亞作為斯拉夫國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羅斯擁有),極度渴望統治全巴爾干半島的斯拉夫人。但奧匈帝國的出兵令其希望幻滅,因而反對此行動。

第一次巴爾干戰爭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與黑山組成巴爾干同盟,聯合攻打奧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爾干同盟與奧斯曼土耳其爆發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結果奧斯曼土耳其大敗,1913年5月30日與巴爾干同盟簽訂《倫敦條約》,宣布放棄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爾干半島的領地;保加利亞則取得馬其頓;塞爾維亞因為得不到亞得里亞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滿,因此巴爾干同盟出現分裂。

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與希臘結盟,預備進攻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於其後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爆發,奧斯曼土耳其亦對保加利亞宣戰。結果保加利亞大敗,8月10日與各參戰國簽訂《布加勒斯特條約》,多布羅查北部由羅馬尼亞取得;馬其頓則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爾達爾•馬其頓劃歸塞爾維亞,皮林•馬其頓劃歸保加利亞;愛琴•馬其頓劃歸希臘。這引來了奧匈帝國的不滿,因為塞爾維亞在這兩次巴爾干戰爭里獲得的利益太大,威脅其在巴爾干半島的地位,而俄國則藉由塞爾維亞插手巴爾干半島事務,結果與奧匈帝國的沖突加深,使得大戰一觸即發。

薩拉熱窩事件
這次事件為在歐洲爆發全面戰爭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時正,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當時僅19歲)在薩拉熱窩刺殺主張吞並塞爾維亞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這一事件被稱為薩拉熱窩事件,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普林西普的行動是熱愛民族的表現,但是刺殺斐迪南的這一薩拉熱窩事件被奧匈帝國當做了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的口實。1914年7月23奧國在獲得德國無條件支持下向塞爾維亞發最後通牒,包括拘捕兇手、鎮壓反奧活動和罷免反奧官員等,塞國除涉及內政項目外悉數同意。不過,奧國依然將行動升級。與此同時,德國知悉俄國的軍事動員,德皇要求俄國停止並迅速備戰。鑒於各國的強硬外交和對國家軍事力量的自驕,戰爭已無可避免。

戰事爆發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時;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而在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

❹ 兩次世界大戰在法國發生的戰役是什麼

1940年6月22日法國宣布投降,同時成立以貝當元帥為首的親納粹「維希法國」。由於英國擔心法國艦隊為德國所索俘虜,英國派艦隊擊沉了法國艦隊,由此造成了維希法國和盟國的敵對關系!! 二戰中,有不抵抗的法國和抵抗的法國。 1940年6月德國侵佔巴黎後,法國即將戰敗時,一戰英雄貝當任副總理,要挾總理雷諾讓位,向德國投降,其本土被分裂為佔領區和自治區。1940 年6月22日法國同德國簽訂《貢比涅停戰協定》後,「政府」遷至法國中部的維希,7月10日脅迫國民議會通過廢黜第三共和國、成立「法蘭西國家」,貝當出任國家元首,標榜「勞動、家庭、祖國」,進行「民族革命」。 海軍拒絕往第三國拘禁或加入英國皇家海軍,被英國襲擊,殘存艦隊基本返回本土土倫港,保持中立,同時與英國斷交(但與美國有外交關系)。其非洲殖民地也大部保留。 維希政府先後由賴伐爾、弗朗丹、.達爾朗執政。在約佔法國1/3領土的統治區內設立特別部和特別法庭,鎮壓一切愛國運動,取消選舉、言論和出版自由。取締工會,模仿建立墨索里尼的總體國家,實行法西斯專政。對外完全投靠納粹德國,和西班牙佛朗哥保持密切關系,支持希特勒在歐洲建立的「新秩序」,派「志願軍」對蘇聯作戰。當時除英國之外的國家都承認維希政府為代表法國的政府。 1942年7月,英美決定實施進攻北非的「火炬」行動計劃,艾森豪威爾將軍為盟國遠征軍總司令。兩國軍隊於11月8日在法屬北非的阿爾及爾、奧蘭和卡薩布蘭卡實施登陸,佔領沿海主要港口,然後由阿爾及爾登陸部隊向東搶占突尼西亞。此時盟國爭取了維希政府的總督達爾朗的不抵抗,希特勒實施佔領全法國的行動,維希政府將其全部統治區交由德軍佔領,海軍為維持名譽全部自沉於土倫港。 1944年8月盟軍(含自由法國第7集團軍)從法國南部登陸法國後,維希政府遷往德國的希格馬林根,次年垮台。不少的維希政府官員與成員在戰後受到法國政府的通緝與囚禁,賴伐爾戰後被處刑,貝當原本判處刑,後因為一戰戰功之故被戴高樂特赦,改判無期徒刑,被囚禁在大西洋中島嶼的一個要塞中至病故。 戴高樂則成為法國抵抗運動的核心。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戴高樂在法國第5軍任坦克旅旅長,1940年5月任第4裝甲師准將,他提出了針對德國閃電戰戰術建設機械化部隊的建議,但沒有受到重視。在法國淪陷時,戴高樂堅決要求抵抗德國侵略者,但在當時的法國政府中,他孤立無援。同年6月6日任國防部副國務秘書,主張抵抗納粹德國的進攻,後拒絕在德法停戰協定上簽字。德軍佔領巴黎後出走英國。貝當政府對戴高樂將軍「叛國」進行缺席審判,徒刑從4年直至刑。 1940年6月18日戴高樂第一次在倫敦向法國發表廣播演說,呼籲同胞在他的領導下繼續抗戰。6月25日,創建並領導法蘭西民族委員會(後改稱自由法國政府,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7月14日法國的國慶節,戴高樂將軍檢閱了首批「自由法國」的戰士。一周以後,首批「自由法國」飛行員參加了對魯爾區的轟炸。1943年自由法國總部從倫敦移到阿爾及爾,就任法國民族解放委員會主席。1943年5月,共產黨等16個政黨團體在法國國內共同組建了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戴高樂派往國內的代表讓穆旦擔任第一屆主席。到44年3月,法國國內各抵抗組織的武裝力量聯合為統一的內地軍,戴高樂的海外軍團主要由從敦克爾刻撤退英國的軍隊和愛國人士、北非反正軍隊組成,隨盟軍和德軍進行戰斗,軍隊編制組成達到集團軍級。很多戰士遠赴蘇聯,支持抗德,如大名鼎鼎的「諾曼底」飛行團等。 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後3天回到巴黎,任臨時政府主席兼國防部長。1945年5月,德國投降,戴高樂以法國臨時政府的名義,和盟軍一起接受德國投降,並擁有對德佔領區。
補充:
法國本土傀儡政權: 維希政府(Régime de Vichy)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佔領下的法國成立的傀儡政府。1940年6月德國侵佔巴黎後,以貝當為首的法國政府向德國投降,1940年7月政府所在地遷至法國中部的維希(Vichy),故名。正式國號為法蘭西國。統治大約五分之三的法國領土。二戰法國即將戰敗時,一戰英雄貝當任副總理,他要挾總理讓位給他,向德國投降。隨後在維希舉行國會投票,利用他的崇高威望,使國會選舉他為元首,改國號,實行法西斯獨裁。國會成為咨詢機構。當時除英國之外的國家都承認維希政府為代表法國的政府.在1944年盟軍登陸法國後,維希政府遷往德國的希格馬林根,次年垮台。 從敦刻爾克撤退的法軍,從德國佔領區逃離出來的法國人組成了自由法國運動,繼續抗爭德國法西斯. ----------------------------------------------------------- 自由法國運動: 月29日,有200多名步、炮兵向戴高樂將軍報到,從敦刻爾克撤退的200多人投入「自由法國」的運動……到月底時,海軍中將米塞利埃,也來到倫敦,支持戴高樂將軍。到7月底時,有7000多人志願拿起武器為「自由法國」而戰,他們來自四面八方,有的從法國繞道西班牙逃到英國,有的從北非經直布羅陀海峽投奔而來……「自由法國」總部設在泰晤士河畔的一座大廈里。戴高樂將軍籌建了法國民族委員會和
補充:
武裝力量,在簡陋的辦公室里他接待從各地來的關心「自由法國」的人們。 7月14日是法國的國慶節,清晨,戴高樂將軍檢閱了首批「自由法國」的戰士。一周以後,首批「自由法國」飛行員參加了對魯爾區的轟炸,戴高樂將軍組織了這次行 動並發表了有關這次轟炸取得勝利的消息。 1940年8月,戴高樂將軍率領一支英、法聯合艦隊向法國進攻,不幸失敗,但戴高樂將軍並不屈服,他以頑強的精神繼續戰斗。之後,戴高樂將軍又在非洲建立了一個可靠的作戰基地和精乾的行政機構,並出版了「自由法國」的報紙…… 1943年5月,共產黨等16個政黨團體在法國國內共同組建了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戴高樂派往國內的代表讓·穆旦擔任第一屆主席, 到1944年3月,法國國內各抵抗組織的武裝力量聯合為統一的內地軍,戴高樂將軍的將士們和德軍進行著英勇的戰斗。 1944年6月,蘇聯紅軍解放了波蘭,盟軍從諾曼底登陸後向法國挺進。 8月20日,戴高樂將軍率領「自由法國」的部隊隨同盟軍向巴黎挺進。他的軍隊受到了法國人民熱烈的歡迎。戴高樂將軍和千百萬法國人民一起奮起戰斗,武裝起義解放了巴黎。 1945年5月,德國投降,戴高樂以法國臨時政府的名義,和盟軍一起接受德國投降。 法國的非洲殖民地. 1944年,盟軍需要兵源來解放歐洲大陸。逃出本土而加入法蘭西第一軍團的法國人僅3萬。講法語的北非法屬殖民地的阿拉伯人和黑人這時便成為惟一的兵源。招兵者對從未踏上法國土地的「土著」們說:祖國法國需要你們。天真的土著人感動了,於是便高唱著馬賽曲,踏上了戰爭之路———一場其實與他們並不直接相乾的戰爭。共有13萬土著加入了法國第一軍團,成為這支20萬人的部隊的主力。他們即所謂的「黑腳」。這支法國第一軍團參加了解放義大利的戰斗,並從普羅旺斯攻入法國,一直打到法國北部與德國接壤的阿爾薩斯地區。

❺ 轟動法國的荒唐冤案,對法國的影響持續到第一次世界戰,究竟發生了什麼

當時是有一個叫做亨利的少校,借著大家對於猶太人的偏見,為了保護自己的老朋友,所以就把一名猶太軍官德雷福斯推出去,誣陷他是間諜。歐洲自古時候起,就因為宗教原因爆發過各式各樣的戰爭,什麼十字軍東征啊亂七八糟的。而他們對於猶太教這一支宗教更是接受無能,所以歐洲人和猶太人一直都是站在對立面的。

因為動靜鬧得太大,所以有外部力量介入調查,證據確鑿之下,亨利自殺。但是他們依舊不想恢復德雷福斯的名譽,經過七年的奔波,他終於使得自己的名譽恢復,皮卡爾也被恢復了軍銜。但是因為這個事情,國內分了兩撥勢力在互相纏斗,一方面認為要進行改革,另一部分則覺得猶太人就是毒瘤,這個斗爭一直維持到一戰時期。

❻ 第一次大戰的時候,一個法國飛行員碰到了一件極不尋常的事件

注意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根據報載,在帝國主義之間的第一次大戰的時候,一個法國飛行員碰到了一件極不尋常的事件。這個飛行員在2000米高空飛行的時候,發現臉旁有一個什麼小玩意兒在游動著。飛行員以為這是一隻什麼小昆蟲,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過來。現在請你想一想這位飛行員的驚詫吧,他發現他抓到的是……一顆德國子彈!

你知道敏豪生伯爵的故事嗎?據說他曾經用兩只手捉住了正在飛的炮彈,法國飛行員的這個遭遇跟這個故事簡直太相像了。

然而在法國飛行員的這個遭遇里,卻沒有什麼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這是因為,一顆子彈並不是始終用800~900米每秒的初速度飛行的。由於空氣的阻力,這個速度逐漸減低下來,而在它的路程終點(跌落前)的速度卻只有40米每秒。這個速度是普通飛機也可以達到的。因此,很可能碰到這種情形:飛機跟子彈的方向和速度相同。那麼,這顆子彈對於飛行員來說,它就相當於靜止不動的,或者只是略略有些移動。那麼,把它抓住自然沒有絲毫困難了——特別是當飛行員戴著手套的時候,因為穿過空氣的子彈跟空氣摩擦會產生近100攝氏度的高溫。

❼ 一戰中義大利和法國有什麼糾紛

雙方就亞德里亞海和巴爾干半島的勢力范圍有矛盾,義大利要稱霸亞德里亞海,滲透巴爾干,但法國是該地區的頭號債主,所以,,,至少我這么認為

❽ 一戰前法國和奧匈帝國有什麼矛盾

一戰以前主要是普法矛盾比較突出,奧匈帝國在巴爾干半島的勢力擴張影響了法國對塞爾維亞的勢力滲透。奧匈帝國還在推動與普魯士搞德意志聯盟,對抗法國。而法國當時和沙俄是利益共同體,聯合對付普魯士和奧匈帝國在中東歐的擴張。

❾ 什麼事在一戰前德國和法國、英國、俄國就有矛盾,才導致熱窩事件後德國向其他列強逐個宣戰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於是在1870年 - 1871年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這場戰爭以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而普法停戰的和約極其苛刻,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普法戰爭後,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他本來使德國與奧匈帝國及俄國結成「三皇同盟」,可是後來俄國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因巴爾干半島問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沖突。德國最終在1879年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為盟友,與奧匈帝國締結秘密的德奧聯盟。此外,俾斯麥轉而與因為與法國在殖民地事務上發生沖突,在1881年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而與面臨孤立的義大利結盟。因此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王國三國締結「三國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俄國十分憤怒。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系,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條約」。可是當俾斯麥在1890年下台後,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條約終止。而法國方面,則在法國財務支持俄國工業化後,在1892年與俄國結盟。是為「法俄同盟」。 而英國則在1904年與法國簽訂「摯誠協議」。這協議並不是軍事同盟。這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議。在法國的慫恿下,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他們的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諒解」。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因受到德國在奧斯曼帝國的力量威脅,組成「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暗殺而引起的。

❿ 某書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一個法國飛行員碰到一件極不尋常的事件.這個飛行員正在

子彈在飛行員臉旁,飛行員能夠順手抓住,說明子彈和飛行員之間保持相對靜止,即二者之間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滿足這種情況的條件是子彈和飛機運動的方向相同,並且二者的速度也一樣.
故選D.

閱讀全文

與一戰前法國有個什麼案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74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905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7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4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253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18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03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00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440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23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56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48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6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98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684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00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80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6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