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卡斯蒂利亞被法國聯統怎麼破局

卡斯蒂利亞被法國聯統怎麼破局

發布時間:2022-07-07 20:56:05

A. 百年戰爭的問題

腓力六世 Philippe VI(1293年—1350年8月22日)法國瓦盧瓦王朝的第一位國王(1328年—1350年在位)。
新王朝的開始
腓力六世為瓦盧瓦的查理之子,1325年承襲父親的安茹伯爵爵位。在法國卡佩王朝的最後一名男性成員查理四世去世後,兩個主要的競爭者要求繼承王位:安茹伯爵腓力,他是法王腓力三世的孫子,查理四世的堂兄;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他是查理四世的外甥。由於在嚴格遵守薩利法典的法國,女性及其後代無權繼承一切封號,安茹伯爵腓力最後獲得了王位。但是,愛德華三世一直為此耿耿於懷;他與腓力六世的個人矛盾及兩人對領土貪得無厭的追求,成為日後百年戰爭的導火索。
(英明的)查理五世 Charles V le Sage (1337年1月21日—1381年9月16日)法國瓦盧瓦王朝國王(1364年—1381年在位)。他逆轉了百年戰爭第一階段的戰局,使法國得以復興。

查理五世是約翰二世(好人)之子。1356年英國人在普瓦捷戰役中俘虜了他的父親約翰二世,查理五世遂成為國家的攝政者。事實證明他比父親稱職得多。
查理六世(瘋子)Charles VI le Insense 又稱可愛的查理 (1368年12月3日—1422年10月21日)法國瓦盧瓦王朝國王(1380年—1422年在位)。查理五世之子。
在其父王的勵精圖治之後,由於查理六世的精神病,法國再次陷入一片混亂。封建主之間矛盾重重,奧爾良派和勃艮第派為爭奪查理六世的攝政權混戰不休。城市居民和農民由於惡劣的生存環境多次舉行暴動。1382年,魯昂和巴黎均發生反抗重稅的市民暴動(鉛錘黨運動)。
查理七世(勝利者)Charles VII le Victorieux 又稱:忠於職守的查理 (1403年2月22日—1461年7月22日)法國瓦盧瓦王朝國王(1422年—1461年在位)。他最後打贏百年戰爭,為法國在接下來幾個世紀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查理七世是瘋子查理六世之子。1420年簽訂的特魯瓦條約剝奪了他的王位繼承權,轉給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當其父王查理六世死後,英王亨利六世(亨利五世之子)被英國人宣布為法國國王。查理七世在阿馬尼亞克派的支持下,實際控制著盧瓦爾河以南地區,法國北部完全淪於英國統治之下。
愛德華 (黑太子) Edward the Black Prince (1330年6月15日—1376年6月8日)英格蘭統帥。愛德華三世長子,母親為埃諾的菲利帕。生於牛津郡伍德斯托克。愛德華三世加封他為切斯特伯爵、康沃爾公爵(1337年)、威爾士親王(1343年),均為王儲專用稱號。他是英法百年戰爭第一階段中英軍最著名的指揮官。「黑太子」的綽號,大概是由於他穿戴黑色盔甲(最早見於16世紀文獻中;愛德華生前從未被這么稱呼過)。1346年,愛德華指揮了英軍獲勝的克雷西戰役。1355年他的軍隊洗劫了阿基坦。1356年,愛德華指揮了他最出名的戰役:普瓦捷戰役,他與父王配合大勝法軍,俘虜了法王約翰二世。同年,他被封為阿基坦公爵。

愛德華積極干預西班牙事務。他支持(殘忍的)佩德羅一世爭奪卡斯蒂利亞王位。
1362年—1372年,愛德華是阿基坦的統治者。然而,他的軍隊在阿基坦橫行不法,令他的聲名受損。1371年1月愛德華返回英格蘭,並於1372年末正式放棄公爵稱號。此後他過著打獵、比武的騎士生活。1376年愛德華在威斯敏斯特去世,葬於坎特伯雷。

愛德華的兒子理查二世繼承了愛德華三世的王位。
愛德華三世 (英文名Edward III,1312年11月13日~1377年6月21日),英格蘭國王,1327年到1377年在位。
愛德華三世是被謀殺的昏君和同性戀者愛德華二世的兒子,生於伯克郡溫莎。其母法蘭西的伊莎貝拉與情夫第一代馬奇伯爵羅傑•莫蒂默合謀廢黜愛德華二世後成為英格蘭的實際統治者。馬奇伯爵獲得大量封地(包括著名的登比封地)並在英格蘭飛揚跋扈。

亨利五世 Henry V(1387年8月9日或9月16日—1422年8月31日)英格蘭蘭卡斯特王朝國王(1413年—1422年在位)。在他短暫的九年統治期間,他取得了中世紀任何一位英格蘭國王都未取得過的軍事輝煌。
亨利五世是英王亨利四世之子,母為瑪麗•德•伯翰。生於蒙茅斯(在威爾士)。在他出生時他父親還只是德比伯爵。當德比伯爵被放逐期間,亨利被國王理查二世收養,並得到很好的教育。德比伯爵篡位後,即封亨利為威爾士親王。1413年3月20日,亨利五世加冕為英格蘭國王。
亨利五世重燃百年戰爭戰火,而他甚至取得了比愛德華三世更大的勝利。當時法國內部矛盾重重:國王查理六世長期患精神病;兩大貴族集團奧爾良派與勃艮第派流血沖突。亨利五世一一加以利用。實際上,他使勃艮第公爵無畏的約翰背叛自己的國家轉而支持英國。
1415年亨利五世正式侵入法國。事實證明,他是比愛德華三世更善於發揮英格蘭長弓手威力的指揮官。他首先攻下埃夫勒,繼而向沿海重鎮加來進軍。在這期間,亨利五世宣稱他要得到法國的王冠。以少勝多的阿讓庫爾戰役(1415年)幾乎摧毀法國人的鬥志。此後英軍不斷取勝,1419年全部征服諾曼底,隨即法國北部第一重鎮魯昂投降。
1420年亨利五世迫使查理六世簽訂特魯瓦條約。這份條約對英格蘭來說是難以置信的巨大勝利:條約規定,亨利五世與查理六世的女兒瓦盧瓦的凱瑟琳(法語讀卡特琳)結婚,並且查理六世死後其法國王位由亨利五世繼承(剝奪了法國王太子夏爾的繼承權)。亨利五世實際成為法國的攝政。
此時的亨利五世可謂青雲得意,然而他的輝煌轉瞬即逝。當他在政治上達到權力的頂峰時,死神悄悄走近了他。1422年,在萬塞訥附近的一次戰斗中,斑疹傷寒奪走了亨利五世年輕的生命。
家庭
妻子:凱瑟琳(瓦盧瓦的),1420年6月20日結婚
子女:亨利六世(獨生子)

穆罕默德二世(征服者)(土耳其語:Fatih Sultan Mehmet,1432年3月30日—1481年5月3日)奧斯曼帝國蘇丹(1444年—1446年,1451年—1481年)。他也經常被人們直接以外號「法齊赫」(意為征服者)相稱。他是歷史上最以尚武好戰著稱的蘇丹。
正如他的外號一樣,穆罕默德二世推行實實在在的征服政策。他在自己的30年統治期間親率大軍遠征26次,幾乎連年作戰。這其中最輝煌的戰果是在1453年攻克君士坦丁堡,從而滅亡了延續一千多年的拜占庭帝國。穆罕默德二世在其士兵洗劫了君士坦丁堡後,把這個城市改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使奧斯曼帝國成為一個地跨歐亞的國家,並且從此控制了博斯普魯斯海峽。

雄在法國人民中間流傳著一個光輝的名字——貞德,人們以十分敬仰的口氣稱她為「奧爾良英雄」。這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英雄,卻是一個女扮男裝的青年女子。

貞德於1412年1月6日出生於法國杜列米村的一個農民家庭。1337年,在歐洲歷史上爆發了一場歷時最長的所謂「百年戰爭」。戰爭的雙方是法國和英國。1428年,英軍在佔領了巴黎之後,傾注全力圍攻通往法國南方的門戶奧爾良城,形勢十分危急。當時,年僅十七、八歲的貞德,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毅然向王子查理請求參軍。1429年4月,貞德受命擔任解救奧爾良城的軍事指揮,她扮成男子,身披盔甲,率領6000多人,向英軍發起進攻。她英勇善戰,身先士卒,終於擊敗英軍,解除了城圍,扭轉了戰局,所以人民尊稱她為「奧爾良英雄」。
為了解放祖國的神聖領土,貞德率部向巴黎進軍,在康邊城附近的一次戰斗中,被英國侵略者在法國的幫凶勃艮第集團俘獲,並以4萬法郎為代價賣給英國,她在敵人面前,英勇不屈。英國侵略軍把她囚禁了一年後,於1431年5月30日在盧昂場殺害。她為祖國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B. 歷史上的博阿迪爾是怎樣的一個君主

摩爾人
摩爾人(Moors)

中世紀時西歐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對北非穆斯林的貶稱。自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法國入侵並統治西部非洲之後,則專指生活在撒哈拉沙漠西部地區的居民集團,人口247萬(1995年)。主要分布在茅利塔尼亞、西撒哈拉、摩洛哥、馬里、塞內加爾和甘比亞。使用阿拉伯語的哈桑方言,上層社會通用法語。信奉伊斯蘭教,多屬遜尼派。現代又出現許多神秘主義的教團,主要有卡迪里教團和提加尼教團。

自公元3世紀開始,柏柏爾人逐漸南遷,居住於沙漠平原和多沙丘地區,同蘇丹黑人逐漸發生混合。13世紀後,阿拉伯人哈桑部落到達西非,征服柏柏爾人建立王國,成為當地統治者,也與當地人發生混合。摩爾人實際上是柏柏爾人,阿拉伯人和黑人混合的後裔。今仍保留部落組織,由家族、氏族、部落、小部落群、大部落群和部落聯盟組成多層次結構。實行集團內婚。每個集團都以其先輩的名字命名。 社會的基本單位是以男性為主的核心家庭。經濟以畜牧業為主,兼在沙漠綠洲種植穀子、椰棗等。19世紀,摩爾人對入侵的法國殖民者進行英勇戰斗。獨立以後,各所在國家的領導人多由摩爾人充任,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隨著礦業和現代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跨部落的政治組織不斷增加,並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歷史
前46年,羅馬人進入西非。在看到非洲人之後,羅馬人把他們稱作「毛利人」。這個詞源自希臘語「毛羅人」,即棕色皮膚的人。在北非、東非、西非的一部分,盡管人們屬於不同的種族,但大多有深色的皮膚。

640年,伊斯蘭教興起之後,新興的阿拉伯帝國四面擴張。708年伊斯蘭教傳入北非。大量當地人把阿拉伯語接受為母語,並皈依伊斯蘭教。其中從衣索比亞來的摩爾人成了最有影響的一支。在伊斯蘭教在非洲傳播的過程中,多種文化的族群融入其中。

711年,摩爾人入侵基督教的伊比利亞半島(今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一個非洲柏柏爾人將軍塔里克·伊本·齊亞德(Tariq ibn-Ziyad)率領六千五百名北非柏柏爾人和五百名阿拉伯人北渡直布羅陀海峽在伊比利亞半島登陸。登陸後他立刻焚燒戰船,以示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決心。經過八年的征戰,摩爾人征服了南部大半個西班牙。他們試圖向東北進軍,跨越比利牛斯山,但732年被法蘭克人的宮相查理·馬特在圖爾戰役(Battle of Tours)中擊敗。數十年中摩爾人統治了北非以及西班牙除了西北部和比利牛斯山區的巴斯克地區。摩爾人內部從750年代開始兄弟鬩牆。

1031年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諸泰法這個國家後來分裂成幾個伊斯蘭泰法(Taifa),相當於中國的諸侯國,這些泰法臣服於科爾多巴哈里發。位於北部和西部的基督教國家則在伊比利亞半島上逐漸擴張勢力。加利西亞、萊昂王國、納瓦拉、阿拉貢、加泰羅尼亞和卡斯蒂利亞(Castile)在之後的幾個世紀中逐漸成為基督教國家。這一時期基督徒、穆斯林和猶太人得以和睦相處。1031年科爾多瓦哈里發垮台,在西班牙的伊斯蘭領土被北非的穆拉比特王朝統治。

阿爾罕布拉宮花園中的噴泉1212年,基督教各王國聯盟在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八世的帶領下將穆斯林趕出西班牙中部。但在格拉納達的摩爾人王國在此之後仍在伊比利亞南部安達魯西亞得以保持了三個多世紀的繁榮。這個王國以像阿爾罕布拉宮這樣的美輪美奐的建築而聲名遠播。1492年1月2日,這個在格拉那達的最後一個穆斯林堡壘臣服於新近統一的基督教西班牙王國。穆斯林們被迫在離開西班牙和皈依基督教中選擇。這些穆斯林的後代被稱為「摩爾斯科」,受到歧視。他們在如阿拉貢、巴倫西亞或安達魯西亞這樣的地區大部分從事農業。在1609年到1614年間他們被有組織地迫害,當時全部八百萬西班牙人中有三十萬被波及。

與此同時,征服伊斯蘭的浪潮不光西進到了西班牙,也東征亞洲:經由印度、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直到菲律賓的棉蘭老島。1521年,麥哲倫的船隊經新大陸到達菲律賓群島,並以腓力二世的名字將這里命名為菲律賓,並將當地的土著稱為摩爾人。

今天的摩爾人
今天,「摩爾人」指以哈薩尼亞阿拉伯語(摩洛哥官方語言)為母語的人。他們主要生活在西撒哈拉地區和茅利塔尼亞。茅利塔尼亞因此而得名。

從歷史的角度,歐洲的學者通常把摩爾人分為非洲摩爾人和歐洲—阿拉伯摩爾人兩類。斯里蘭卡的穆斯林追溯他們的祖先為阿拉伯的摩爾人。

C. 帝國全面戰爭英國怎麼發展

1700年開局,此時的英國是光榮革命後的君主立憲制,政府首腦是PM(首相),牛頓爵士年紀一大把躲在牛津搞研究。帝國在北美沿岸擁有大塊的十三殖民地,但是獨立傾向嚴重,另外在加拿大極北的哈得孫灣擁有一塊飛地,還有南方的巴哈馬島等等。殖民地一開始就可以生產毛皮和糖、咖啡等經濟作物,產量不高,且加勒比海上的那些海盜著實是很討厭的。得到的任務是佔領美國南部切諾基人以及加拿大的法國殖民地,但這樣的任務幾乎不可能在美國獨立前完成——十三殖民地居然在1713年就宣告獨立了。所以這個任務也就毫無意義,帝國還是按照自己的攻略設想來進行擴張吧。

首先,讓不列顛及愛爾蘭,還有加勒比海上的港口一開始都狂刷貿易船,然後成群結隊遠征大洋。同時還需要兩支艦隊,一強一弱,弱者前往加勒比海封鎖海盜港口,然後加勒比貿易船隊稍微往北面繞一點,前往貿易據點,而不列顛貿易隊則在一支強大艦隊的掩護下沿非洲海岸向亞洲進軍,一路上凡是發現海盜便消滅之,以免其破壞貿易路線,接著就是進駐還沒有人霸佔的貿易據點。一開始的時候,只需要放一、兩艘船進去就可以了,關鍵是先佔住地方,把牢茅坑,以後想擴大交易量,把後續貿易船派過去合並入先遣隊就行。在陸上,英國與一切可以做生意的國家都締結了貿易協定,而對於歐洲大陸上發生的戰爭,一概不參與。這樣即使損失一些盟友關系,但不是盟友照樣還是可以做生意的嘛!一旦參與了戰爭,肯定會有貿易路線被切斷,而此時的英國實在是分不出兵力來瞎打胡鬧。此時的目標,應該就是海峽對面的法國和西班牙。這是兩個陸上大國,直接對英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同時也是擁有相當強大的海軍,是有條件在世界范圍內與英國爭霸的國家!英國要成為世界貿易的主人,首先就要對付這兩個國家。當然,法西兩國本來與英國的關系就不好,滅他們是活該滴!

登陸法國,首先需要那支遠征亞洲的大艦隊(名為第一艦隊)環繞地球一周後返回英國,然後生產出兩支軍隊,一支滿員另一支半滿,以火槍兵為主,捎帶一些火炮攻城,就可以在法國塞納河的右岸登陸了,從這里出發下一個回合就可以攻打巴黎,可謂是一場閃電戰。第一艦隊封鎖住法國的港口,免得其艦隊跑出去了找不到,就地殲滅為妙。巴黎被攻克以後,半額軍團留下駐守,全額的軍團北上去解放西班牙統治下的布魯塞爾。這里的西班牙人很好解決,一旦攻克布魯塞爾,便向西班牙提出停戰要求。此時的西班牙人顯然被嚇破了膽,立即同意了停戰(實際上敲他們一筆錢都是有可能的)。不管怎麼說,如此一來法國便完全孤立無援了,帝國大軍又東進攻克洛林,法蘭西王國宣告滅亡,路易國王推出去斬了。還要將佔領區的天主教堂拆毀,從英國本地派教授去奧爾良大學進行科技研究。當然,驕傲的法國人是不會馬上臣服的,造反事在必有,立刻加以鎮壓就行了。

此時在北美大陸,美利堅合眾國已經宣告獨立(可是連波士頓都還不在他們的手裡),同時加拿大的法屬殖民地也宣告獨立。前者俺承認了,以後有機會再來收拾這些老美。對於法國人的獨立國俺不承認,派一支滿員大軍去鎮壓。加拿大中部有群土著也會向英國宣戰,不過只要有些兵力守衛,他們就只是在邊境線上晃悠而已。所有這些麻煩的傢伙,都要很堅決地鎮壓掉。鎮壓路線是這樣的:首先海軍將鎮壓部隊運送到哈得孫灣,卸下部隊後海軍就轉而前往五大湖的出口,封鎖魁北克港。鎮壓部隊先向南滅掉土著部落,發展當地的皮革做坊,然後向東進前往多倫多和渥太華,一路上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直至攻克魁北克,登船凱旋了。此時將第一艦隊也派到美洲來,直入加勒比海驅逐海盜船隊,然後將北美鎮壓部隊運來南美,攻克海盜據點。轉頭再攻入北美大陸,聯合新誕生的美國攻擊切諾基人。這些土著印第安人的數量是個問題,必要的話從歐洲再運一支部隊來。滅掉切諾基人以後,英國在很賺錢的煙草貿易中也可以佔有一席之地了。

此時的大英帝國,已經初步具有了日不落帝國的堂堂威嚴。帝國在歐洲大陸上實現了英法聯合,雄據一方。從北極圈的嚴寒凍地到加勒比的熱帶風光,美洲為帝國生產著源源不斷的財富。飄揚著米字旗的貿易船隊遍布四海,將象牙、調味品、棉花和其他許許多多的原料送回大不列顛的工廠,在這個世界工廠中加工成為各種產品,然後銷售到俄羅斯或波斯那樣遙遠的國家。帝國的科學技術也不斷得到發展,高效的蒸汽鍋爐提高了生產率,港口建造出大型的戰列艦及威力強大的火炮,一身紅裝的陸軍則擁有世界上性能最好的步槍,並以先進的戰術將其運用。無論是經濟、政治,還是文化、科技、人文思想領域,大英帝國都已成為世界文明的燈塔!

帝國在此時面臨兩條道路的選擇:第一是東進印度,奪取帝國皇冠上的寶石。印度北方大部被莫卧爾人統治,這些阿克巴大帝的遺子遺孫是遭受印度南方土著痛恨的伊斯蘭教徒,帶有蒙古、突厥和阿富汗血統,但在恆河邊安逸了幾個世紀以後其統治已經腐壞,正需要英國人來教教他們何為文明開化,當然這里出產的棉花、香料和寶石也將為東印度公司和伊莉莎白女王帶來財富。第二,則是進攻西班牙,而此時西班牙已經滅亡了葡萄牙,統一了伊比里亞半島,同時統治著拉丁美洲的大片殖民地,包括佛羅里達、古巴、得克薩斯、墨西哥等等。顯然,對付西班牙至少需要在歐洲和美洲同時准備兩支滿員軍團,才有必勝的把握,還需要在加勒比海上部署一支強大艦隊。兩相比較,俺認為最好還是先把印度莫卧爾帝國收拾了,轉過頭來再收拾西班牙。

對西班牙的戰爭首先從翻越比利牛斯山脈開始,兵鋒直指馬德里,西班牙英勇的僱傭軍團將會站在伊比利亞金黃色的大地上,展開一場決定世界命運的阻擊戰役。驕傲的騎士們高擎著耶酥基督的旗幟席捲而來,帝國女王煫發槍團的戰士們堅定地列成三隊,輪換不間斷地將密集彈雨傾瀉到騎士的身上。飛起的塵土中混和著鮮血的味道,蒼鷹高鳴一聲隱入滾滾而來的烏雲,須臾間大雨傾盆而下,士兵們在槍上插刺刀,邁著方步向敵人的方陣走去,西班牙人也舉起了他們的長矛。當接近到只有五十米距離時,指揮官一聲命令,士兵們吶喊著挺起刺刀沖上前去,慘烈的肉搏戰開始了。天昏地暗,死神狂舞,雨水混著血水,傷兵在爛泥里垂死悲鳴。終於幾縷陽光射穿烏雲,照耀著慢慢沉寂下來的戰場,猶如女武神引領戰死者的靈魂升入天堂。西班牙卡斯蒂利亞王國被滅亡了,英國士兵們攻克馬德里,揮師西進又攻克里斯本,脫下血染的戰靴在溫暖的地中海海水中沖洗。在美洲,龐大的墨西哥城也陷入熊熊烈火之中,當年西班牙人毀滅了阿茲特克人的偉大都城,現在他們要遭受同樣的對待。哈瓦那的陷落則不過頃刻之間,古巴的蔗糖很快將送入倫敦市民的廚房。整個西歐,沿著萊茵河與阿爾卑斯山,以西的土地都成為英國女王的統治地,而在海外,還有大半個美洲、大半個印度次大陸接受帝國所派遣的美洲、印度總督的管轄。

大英帝國接著將入侵亞平寧半島,消滅那些七零八落、因為信仰天主教而拒絕與帝國貿易往來的小國,紅衣士兵們把教皇包圍在焚蒂岡孤城之中,上帝的榮光只能由伊莉莎白女王獨享,不過威尼斯這座商業城市將得到帝國的尊重和保護。另一路大軍將渡過直布羅陀海峽登陸北非去消滅那些善做海盜的摩爾人,攻克突尼西亞,甚至一路攻到**——假如他們膽敢拒絕帝國的貿易要求。帝國的船隊遠航至遠東,在那裡古老的亞洲王朝仍然在閉關自守中睡大覺,帝國要用先進機械與智慧文明打碎他們的大門和頑石腦袋,為英國的工廠找到賺取無數白銀的大市場。船隊向南跨越赤道,人類最後的伊甸園展現在面前,這塊五十倍於英國本土大小的澳大利亞大陸,那無盡的田原與牧場將保證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永續不亡。

公元1751年,伊莉莎白女王登基五十周年,大英帝國皇家海軍斯彼爾凱德閱艦式隆重舉行,人類史上從未有過的龐大戰爭機器,列成頭尾不能相望的長縱隊魚貫而過,米字旗乘風飛揚,歡呼聲充盈世間。這是人類最美好的時代,這是屬於大不列顛的無上光榮。上帝保佑女王!

D. 卡斯蒂利亞屬於哪個時代

卡斯蒂利亞王國(1035~1837)跨越了中世紀(約公元5世紀~約公元15世紀)和文藝復興(約公元13世紀~約公元17世紀).
大航海時代,又被稱作地理大發現,指在15世紀-17世紀世界各地,尤其是歐洲發起的廣泛跨洋活動與地理學上的重大突破。這些遠洋活動促進了地球上各大洲之間的溝通,並隨之形成了眾多新的貿易路線。
具體的可以看http://ke..com/view/78225.htm
或搜一搜地理大發現,相關文件十分得多。

E. .當十六世紀上半葉西班牙開始瘋狂的殖民掠奪時,中國當時的處境是什麼樣的

這個時間段相當於中國的明朝時期,正是我國的封建社會的發展時期。

元末天下大亂,朱元璋趁勢崛起,1364年,建立西吳政權,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同年攻克大都推翻元朝。後採取一系列措施發展經濟,開創洪武之治。 [1-2] 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此間國力強盛,萬國來朝,史稱永樂盛世。

明仁宗和明宣宗時期仍處於興盛時期,史稱仁宣之治。明英宗在位發生土木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5)卡斯蒂利亞被法國聯統怎麼破局擴展閱讀

明憲宗與明孝宗相繼與民休息,政局平穩。明武宗因死後無子使明孝宗一脈絕嗣,引發大禮議之爭。明世宗即位清除宦官和權臣勢力,總攬朝綱。

明世宗駕崩後十數年,經歷隆慶新政和萬曆中興,國力得到恢復。明代社會經濟發達,農產品豐富,手工業生產具備很高水平,陶瓷業、絲棉紡業、冶煉、建築等聞名世界。16世紀隆慶、萬曆年間,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在若干手工業行業中出現。

明神宗中期,完成萬曆三大征。然而因國本之爭,逐漸疏於朝政,同時東林黨爭也帶來政治混亂,史稱萬曆怠政。明熹宗時,魏忠賢禍亂朝綱,到明思宗即位後由於政策失誤和天災不斷,明朝最終亡於農民軍建立的大順。

F. 介紹近代以來歐洲列強對非洲的殖民侵略活動

近代殖民主義侵略非洲的動因和政策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最初是為資本主義生產積累資金,主要採取販賣非洲黑人和掠奪非洲黃金的政策。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主要是變非洲為資本主義發展的原料供應地,轉而集中推行禁止黑奴貿易、開展所謂合法貿易,以及開辦歐洲資本主義生產需要的農作物種植園的政策.帝國主義過渡時期,則是為壟斷殖民地以利於獲取高額利潤和霸權爭奪,為此先採取瓜分非洲領土,後推行建立直接或間接殖民統治制度,進而實施超經濟掠奪的政策。輸入殖民地,進網路看看。

G. 16世紀的西班牙,到底發生了什麼

16世紀,當時的最強全球殖民帝國西班牙計劃征服中國,西班牙計劃讓公民與中國婦女結婚,培養混血後代,執掌中國的統治權。然而一場海戰改變了歷史走向,西班牙夢想落空。

16世紀西班牙狂妄殖民中國,培養混血後代,一場海戰夢想落空
西班牙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殖民帝國。16世紀時,西班牙本土疆域包括葡萄牙和低地國家(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憑著其可怕、訓練有素的步兵方陣主宰歐洲。

西班牙是歐洲環球探險和殖民擴張的先驅,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貿易路線從西班牙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賓到東亞。西班牙征服者摧毀了阿茲特克、印加帝國和瑪雅文明,佔領美洲大片領土。此外西班牙征服了非洲眾多海岸,亞洲的印度沿岸,菲律賓等地區。一時之間,憑著其無敵艦隊,西班牙帝國稱霸海洋。

16世紀西班牙狂妄殖民中國,培養混血後代,一場海戰夢想落空
16世紀末,西班牙人在征服了菲律賓之後,即開始積極考察、分析中國國情、民情,並對福建沿海進行偵察,熟悉航道並繪制地圖。1586年4月,西班牙駐馬尼拉殖民政府召開馬尼拉大會,制定了征服中國的計劃書。侵華遠征軍計劃由1萬到1.2萬名西班牙士兵組成,另加5000名日本人。遠征軍總司令由菲律賓群島的總督擔任。軍隊由槍手、甲胄兵和毛瑟槍手等組成。派遣4艘大帆船的船員,以及三四名鑄炮者,還有12名武器和拋火器的工匠、一些能制瀝青的手工藝匠以及能造高舷側大帆船的船匠。

計劃書強調侵略成功後,西班牙可利用在中國獲得的物資打擊自己的敵人。中國還可向西班牙帆船提供船員,西班牙可獲得金、生絲、綢緞、精美的手工藝品。西班牙國王可以從中國獲得大量租稅和利潤。征服中國後,西班牙人可定居中國並得到封爵。

計劃書還建議西班牙公民與中國婦女結婚,培養混血後代,執掌中國的統治權。西班牙人和中國婦女結合,便會有適宜作神甫和傳教士的人以及擔任政府官員和擔任軍事職位的人。這些人組成的親屬集團和利益集團將會鞏固西班牙在中國的統治。

16世紀西班牙狂妄殖民中國,培養混血後代,一場海戰夢想落空
西班牙稱霸全球依靠強大的無敵艦隊,無敵艦隊約有150艘以上的大戰艦,3000餘門大炮、數以萬計士兵,最盛時艦隊有千餘艘艦船。這支艦隊橫行於地中海和大西洋,驕傲地自稱為「無敵艦隊」。

西班牙征服中國的計劃還未實施就遭受了挫折。西班牙為爭奪美洲殖民地,與新興起的英國發生了矛盾。1588年夏天,英國艦隊與西班牙無敵艦隊之海戰,西班牙遭受失利。1588年到1601年,西班牙五次遠征英國,均告失利。

而西班牙國內,低地國家荷蘭從西班牙統治下獲得獨立。為了應付與英荷的戰爭,西班牙侵華計劃只得一擱再擱,直至最後流產。

16世紀西班牙狂妄殖民中國,培養混血後代,一場海戰夢想落空
明朝水師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強大的艦隊,對外的幾場海戰都是全勝。1633年7月料羅灣海戰,參戰的荷蘭艦隊9艘以及荷蘭招攬的50多艘海盜艦隊全軍覆沒。明朝鄭芝龍的水師奪取了從日本到南海的全部東亞制海權,此後荷蘭人每年向明朝船隊繳納12萬法郎的進貢,才可以保證在遠東水域的安全。

西班牙侵華計劃破產,如果他們真來打明朝,也將是慘敗而歸。

H. 西班牙歷史的帝國時代

西班牙帝國是近現代歷史上第一個全球性帝國。它也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帝國之一。在16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歐洲進行環球探險、殖民擴張和開拓跨洋商路的急先鋒。當時西班牙和美洲大陸之間的跨大西洋商路和途徑菲律賓的東亞與墨西哥之間的跨太平洋商路十分繁榮。西班牙征服者摧毀了阿茲特克文明、印加文明和瑪雅文明,將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廣闊土地納入自己的版圖。西班牙帝國依靠其經驗豐富的海軍縱橫大洋;依靠其著名的、可怕而訓練有素的步兵——西班牙方陣(tercios)在歐洲戰場上占盡了優勢。正如著名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維拉(Pierre Vilar)所說:「這是人類歷史上正在上演的最特別的一幕史詩。」在16和17世紀,西班牙文化也正處於其黃金時代。
但是最初的美洲殖民地是令人沮喪的,盡管殖民對於貿易有刺激作用,當時的貿易規模仍然很小。隨著殖民者來到新大陸的天花和麻疹等疾病使土著人口急劇減少,特別是在阿茲特克、瑪雅和印加等文明的人口聚居區;而這又進一步削弱了被征服地區的經濟發展潛力。
在16世紀20年代,墨西哥的瓜納華托發現了銀礦,開始大量產出白銀,其後又在墨西哥的薩卡特卡斯(Zacatecas)和秘魯的波托西發現了銀礦,美洲的白銀輸出急劇增加。運載白銀的船隊往返於大西洋兩岸,重新帶動了西班牙的經濟,使其得以進口奢侈品和穀物。白銀輸出同時也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維持其用於進行在歐洲和北非的一系列戰爭的軍事力量的重要財政來源,雖然除了17世紀的少數年份,西班牙本土(特別是卡斯蒂利亞地區)的稅收仍然是帝國最重要的歲入來源。盡管從17世紀40年代開始,西班牙便經歷著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的衰退,但是自1580年西班牙帝國和葡萄牙帝國合並(1640年重新分離)開始到19世紀其失去美洲殖民地,期間它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國。面對新的挑戰以及帝國建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災難,西班牙的思想家們在自然法、國家主權、國家法、戰爭和經濟等方面闡述了最初的現代思想。在薩拉曼卡學派等的影響下,他們甚至對帝國主義的合法性提出了質疑。 西班牙帝國在哈布斯堡家族統治時期達到了頂峰,隨後又陷入衰退。身兼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查理五世,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治下的西班牙帝國在歐洲的領土達到了極限。
查理五世在1516年繼承西班牙王位,從此西班牙便越來越深的捲入了歐洲的王朝斗爭之中。查理五世並不經常呆在西班牙,而在其彌留之際,他將哈布斯堡的龐大遺產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西班牙及其在地中海和海外的財產,另一部分是神聖羅馬帝國。此外,哈布斯堡在尼德蘭的財產仍然歸屬於西班牙國王。
這次財產劃分被證明是對於其繼承者西班牙的腓力二世的巨大挑戰,他在查理五世於1556年退位之後成為西班牙國王。西班牙躲過了肆虐於歐洲其他地區的宗教沖突,仍保有羅馬天主教的信仰。腓力二世把他自己當成了對抗奧斯曼土耳其和異教徒的天主教鬥士。在16世紀60年代,他試圖加強對尼德蘭的控制,但卻導致了該地區的動盪不安,並逐漸使加爾文教派掌握了主導權,發動了反叛運動和八年戰爭。這使得西班牙的財政消耗殆盡。其後西班牙又試圖征服英格蘭——後者是荷蘭謹慎的支持者——這導致無敵艦隊在英西戰爭(1585-1604)和對法戰爭(1590-1598)中的覆滅。
盡管存在著這些問題,但是自16世紀中期開始不斷從美洲流入的白銀、西班牙步兵的聲名和很快地從無敵艦隊的覆滅災難中恢復過來的海軍都使得西班牙仍舊保持在歐洲的主導地位。1580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合並組成了伊比利亞聯盟,這不僅使半島得以統一,也將兩個大帝國的全球資源都整合到了西班牙國王王冠之下。但是,卡斯蒂利亞的經濟和行政問題以及本土經濟的衰弱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變得日漸明顯:高漲的通貨膨脹、將猶太人和摩爾人驅逐出西班牙的不良後果以及西班牙對黃金、白銀日益增長的依賴性,導致了政府的幾次破產和由此而起的數次經濟危機,這種情況在不堪重負的卡斯蒂利亞地區尤為嚴重。
西班牙沿海的村莊和巴利阿里群島時常遭受來自北非的巴巴利海盜的攻擊。福門特拉島上的居民甚至短暫的撤離該島。後來海盜的侵襲蔓延至了西班牙其他沿海地區和義大利沿海地區,海盜從他們的北非巢穴出發只要橫渡一片平靜的海域很快就能到達這些地區。其中最著名的海盜是土耳其的巴巴羅薩(「紅鬍子」)。據羅伯特·戴維斯統計,16世紀至19世紀,約有100萬到125萬歐洲人被北非海盜捕獲,並作為奴隸賣至北非和奧斯曼帝國等地。這種情況在西班牙和其他基督教勢力開始抑制穆斯林在地中海的海軍力量並取得1571年勒潘多海戰的勝利之後才有所緩解,但是海盜問題仍然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里困擾著西班牙。
1596-1602年的塞爾維亞大瘟疫導致了約60萬-70萬人的死亡,約占當時西班牙國內人口的10%。而17世紀的另一場大瘟疫更是導致了約125萬人死亡。
腓力二世於1598年去世,其子西班牙的腓力三世繼承王位。在其統治其間,他與荷蘭簽訂了十年停戰協定,但是隨後又捲入了歐洲范圍的三十年戰爭之中。這時的政府政策為個人喜好所左右。不過這個時期也涌現出了如格雷考和塞萬提斯這樣的天才人物。
西班牙的腓力四世於1621年繼承王位。當時西班牙政府的政策大部分由大臣加斯帕爾·德·古茲曼·皮爾蒙特(Gaspar de Guzmán y Pimentel)所主導。1640年,正當中歐的戰事連綿不絕,除了法國其他國家都未佔到絲毫便宜的時候,葡萄牙和加泰羅尼亞地區發生了叛亂。為了國內的穩定,西班牙放棄了葡萄牙,但是在義大利和加泰羅尼亞大部分區域,法國勢力都被驅逐出去,加泰羅尼亞的獨立運動也被鎮壓下來。在腓力的智障兒子卡洛斯二世統治期間,西班牙最終失去了其在歐洲的領導地位,淪為了二流國家。
卡洛斯二世死後,哈布斯堡王朝在西班牙絕嗣,隨之而來的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各國都想染指西班牙王位。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波旁王朝最終獲得了西班牙的控制權,但是作為妥協條件,法國與西班牙及其歐洲領土不可合並。 西班牙的黃金時代是指西班牙帝國(包括現今的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語國家)藝術和文學繁榮的時期,這個時期正好是哈布斯堡王室統治的衰弱期(腓力三世、腓力四世和查理二世)。這個時期的最後一位偉大作家胡安娜(Juana Inés de la Cruz)於1695年死於新西班牙。
西班牙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均是其國內主要的藝術贊助人。腓力二世所修建的恢弘的皇家修道院——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當時吸引了眾多的歐洲偉大建築師和畫家。委拉斯開茲被認為是歐洲歷史上影響最大的畫家,在當時也極受推崇,他和腓力四世及其首席大臣奧利瓦雷斯公爵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其存世的幾幅畫像展示了其獨特的風格與高超的技術。格雷考是這個時期定居於西班牙的廣受推崇的希臘藝術家,他為西班牙藝術注入了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風格,並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西班牙繪畫風格。許多西班牙最偉大的音樂也被認為出自該時期。湯瑪斯·路易斯·德·維多利亞(Tomás Luis de Victoria)、路易斯·米蘭(Luis de Milán)和阿隆索·洛博(Alonso Lobo)等作曲家的作品是文藝復興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創造了輪唱(Antiphon)和對位法等音樂技巧,其影響甚至遠及巴洛克時期。
西班牙文學在這個時期也十分繁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堂吉訶德》的作者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的作品。西班牙最為多產的劇作家是洛佩·德·維加(Lopéz de Vegas),他一生中可能完成了多達1000部的劇作,其中約有400多部留存至今。 來自法國王室的腓力五世是西班牙波旁王朝的第一位國王,他在1715年簽署了Decreto de Nueva Planta法案,終結了原來組成西班牙帝國的各王國的歷史權力和特權,將其統一在卡斯蒂利亞的法令之下——後者的西班牙總議會(Cortes Generales)更樂意於接受國王的旨意。西班牙不僅在文化上,而且在政治上成為了專制主義的法國的追隨者。其後,波旁王朝的斐迪南五世和卡洛斯三世繼續統治著西班牙。
在卡洛斯三世及其大臣伊斯奎拉克侯爵萊奧波爾多·德·格雷戈里奧等人的統治下,西班牙開始實行開明專制,這在18世紀中期為西班牙帶來了新的繁榮。盡管與法國一同輸了對抗英國的七年戰爭,但是在其後的美國獨立戰爭中西班牙卻奪回了之前失去的大部分領土,國際地位也得到了改善。然而,卡洛斯三世的改革精神在其子卡洛斯四世的統治時期盪然無存,後者被認為存在智力障礙。在他的妻子的情人曼努埃爾·德·戈多伊(Manuel de Godoy)的操縱下,卡洛斯四世廢除了卡洛斯三世時期諸多的改革政策。在法國大革命戰爭其間短暫的反對法國大革命之後,西班牙被哄騙加入了與這個鄰國的不穩固的聯盟,從而遭致了英國的封鎖。卡洛斯四世優柔寡斷,後來又拒絕加入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的大陸封鎖體系,導致法軍於1808年入侵西班牙,這又最終觸發了西班牙獨立戰爭。
在由於哈布斯堡王室腐朽的統治所導致的西班牙17世紀後半葉的衰弱之後,18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西班牙取得了實質性的發展。但是這種發展無法挽回西班牙相較於歐洲其他發生巨大變革地區,如英國、法國和低地國家,在政治和商業發展上的落伍。因拿破崙的入侵而爆發的混亂又進一步擴大了這條鴻溝。 西班牙在拿破崙戰爭初期站在法國的對立面,但是西班牙軍隊的戰敗促使卡洛斯四世與革命中的法國結盟。之後,在1805年的決定性的特拉法加海戰之中,法西聯合艦隊的主力被消滅殆盡,這又促使西班牙國王重新考慮與法國的結盟。西班牙退出了大陸封鎖體系,而拿破崙和西班牙國王又進一步交惡,最終導致法國入侵西班牙並廢黜了卡洛斯四世。西班牙民眾有力的抵抗了法軍的入侵,全國各地的議會均聲明支持查理四世的兒子斐迪南七世。
西班牙遭受到了英國的封鎖,而它的殖民地——它們第一次與母國統治者斷絕音訊——開始與英國獨立進行貿易。其後它們在南美洲擊退了英國的入侵,這進一步鼓勵了殖民地的獨立傾向。最初,殖民地議會宣布支持斐迪南,希望在議會已經起草的自由派憲法的框架下從馬德里獲得更大的自治權。這時的西班牙議會流亡至了加的斯。1812年,加的斯議會創立了第一部現代西班牙憲法——1812年西班牙憲法。
威靈頓公爵指揮下的英國軍隊和拿破崙的軍隊在半島戰爭中展開戰斗,此時約瑟夫·波拿巴被拿破崙在馬德里扶立為西班牙國王。在這場殘酷的戰爭中,出現了西方現代史上的首次游擊戰:法國在西班牙境內的補給線受到了西班牙游擊隊的多次攻擊。伊比利亞半島的戰爭局勢不斷反復,威靈頓花了數年時間堅守位於葡萄牙的堡壘,並在西班牙境內發動了數次戰役。1813年,在決定性的維多利亞戰役中,法軍被擊敗。第二年,斐迪南被重新冊立為西班牙國王。 雖然將法國軍隊趕出西班牙之後,西班牙議會已經宣誓恪守1812年憲法,但是費爾南德七世公開宣稱這個國家太自由了。他回到西班牙後,拒絕了向憲法宣誓,並繼續以其祖先的那種權力專制主義的方式進行統治。
雖然西班牙本土接受了費迪南的這種態度,但是西班牙帝國的新世界部分對此表示了反對。革命爆發了。西班牙由於之前與法國的作戰和國家重建而瀕於破產,甚至無法為士兵發餉,最終被迫於1819年將佛羅里達以5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美國。1820年,一支被派往殖民地(此時的殖民地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受到了來自反叛分子和門羅主義的雙重威脅)的遠征軍在拉斐爾·德爾列戈領導下於加的斯發動起義。全西班牙的軍隊都聲明對這些起義者表示同情。斐迪南被迫接受了自由派的1812年憲法。在自由派得勢期間,斐迪南處於事實上的被軟禁狀態。
自由派統治了三年時間,其後發生了內戰,這場戰爭為之後一個世紀的西班牙政治定下了一個基調。自由派的政府被當時的歐洲各國看成是大革命時期法國政府的翻版,引起了1822年凡羅拿會議的敵視,法國被授權介入這場戰爭。法國使用其強大的軍事力量——西班牙遠征軍摧垮了自由派政府,費爾南德重掌權力。此時,美洲殖民地已經完全淪陷;1824年,美洲大陸的最後一支西班牙軍隊在南秘魯地區的阿亞庫喬戰役中被擊敗。
接下來的十年內,西班牙局勢動盪不安。由於費爾南德只誕有一名女性繼承人,西班牙王位很有可能由其兄弟卡洛斯王子繼承。此時的斐迪南由於懼怕外國干涉,已經和保守派結盟,他沒有把卡洛斯王子的不同政策作為一種可行的選擇來考慮。斐迪南隨後頒布了1830年國事詔書,使其女兒伊莎貝拉能夠繼承王位,從而破滅了卡洛斯王子的希望。卡洛斯王子逃往葡萄牙,對抗這份詔書。
斐迪南死於1833年,隨後年僅三歲的伊莎貝拉登基為西班牙女王,由此引發了第一次卡洛斯戰爭。卡洛斯率軍侵入西班牙,並獲得了西班牙保守派的支持;伊莎貝拉的母親——兩西西里的瑪利亞·克里斯蒂娜(María Cristina de Habsburgo) 則被推舉為攝政,直至其女兒成年。
年末,叛軍看起來已經接近毀滅邊緣了;瑪利亞·克里斯蒂娜被稱為「克里斯蒂諾軍」(Cristino forces)的軍隊,已經將叛軍趕出了巴斯克的大部分地區。但是其後卡洛斯任命了巴斯克總督托馬斯·德·祖瑪拉卡里格為他的總司令。祖瑪拉卡里格使叛軍恢復了戰鬥力,至1835年他已經將克里斯蒂諾軍趕至了埃布羅河邊,並將原本士氣低落的叛軍改造成了一支擁有3000多素質較之政府軍更為優秀的士兵的軍隊。
1835年,祖瑪拉卡里格的死改變了卡洛斯派的命運。克里斯蒂諾軍在范蓋拉親王巴爾多梅羅·埃斯帕特羅的有力指揮下,在1836年的勒查納戰役(Battle of Luchana)中獲得勝利,扭轉了戰爭局勢。1839年,一紙《范蓋拉協議》結束了第一次卡洛斯戰爭。
埃斯帕特羅由於戰爭中的表現成為了戰爭英雄,廣受歡迎,被稱為「西班牙的保護者」(Pacifier of Spain)。他要求瑪利亞·克里斯蒂娜進行自由主義改革。但是反對這項主張的瑪利亞·克里斯蒂娜辭去了攝政職位,並讓埃斯帕特羅代替她成為了攝政。但是隨後埃斯帕特羅推行的自由主義改革遭到了溫和派的反對,這位前指揮官的雷霆手段在全國各地引起了零星的暴動,這些暴動最終都被血腥的鎮壓了。埃斯帕特羅在1843年被溫和派的拉蒙·馬里亞·納維茨·坎波斯推翻,後者後來卻被仍認為太過於傾向保守派。這時卡洛斯派又蠢蠢欲動,第二次卡洛斯戰爭隨即於1846年在加泰羅尼亞爆發,但是由於缺乏組織,至1849年卡洛斯派被鎮壓。
成年後,西班牙的伊莎貝拉二世積極參與政府運作,但是在其統治期間卻異常不受歡迎。人們認為她只親近周圍的人,而毫不關心西班牙的普通民眾。1856年,她試圖建立一個置於萊昂帕多·奧唐奈爾領導之下的跨國聯盟——伊比利亞聯盟,此時後者已經進軍至馬德里並解散了由埃斯帕特羅組織的一屆政府。但是伊莎貝拉的計劃最終宣告失敗,她的政治威信以及在民眾中的受歡迎程度都大受打擊。
1860年,伊莎貝拉發動了一場由奧唐奈爾和胡安·普里姆指揮的、針對摩洛哥的戰爭,並取得了勝利。這場戰爭提升了伊莎貝拉在國內的威望。但是,欽查群島戰爭期間的一場企圖重新奪回秘魯和智利的戰役中,西班牙被南美國家所擊敗,遭遇到了災難性的失敗。
1866年,胡安·普里姆領導的一次叛亂被鎮壓。但是很清楚,西班牙人民對伊莎貝拉的統治日漸不滿。1868年,爆發了光榮革命,進步人士弗朗西斯科·塞拉諾和胡安·普里姆聯手發動叛亂,並在阿爾科萊阿戰役中擊敗了伊莎貝拉的軍隊。伊莎貝拉被放逐至巴黎。
之後兩年西班牙又爆發了革命,陷入了無政府狀態。1870年,西班牙議會宣布西班牙將會擁有一位新的國王。事後證明,這個決定在歐洲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於法國反對德意志霍亨索倫王室的利奧波德親王為王位候選人而發動了普法戰爭。最後,議會選舉義大利薩伏依王朝王子阿馬德奧親王(Amadeo de Saboya) 為西班牙國王,並於第二年加冕。
阿馬德奧作為自由黨人,已經向自由主義憲法宣誓。但是他立即就面臨著一個艱巨的任務——整合四分五裂的西班牙政治形態。他為西班牙人之間以及西班牙各政黨之間的相互斗爭所折磨。

I. 西班牙人民民族革命戰爭是怎麼回事

西班牙人民民族革命戰爭是與反對德國、義大利和葡萄牙等法西斯國家侵略的民族解放斗爭交織在一起的西班牙人民民主革命。

1931年4月在西班牙發生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國。聯合成為人民陣線的西班牙民主力量在1936年2月的國會選舉中獲勝,組成了共和國政府。但是西班牙反動派依仗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支持策劃了反對共和國的軍事陰謀。1936年7月17日駐扎在西屬摩洛哥的部隊發生叛亂,次日西班牙各大城市也都爆發了叛亂。法西斯陰謀家們把大部分軍隊拉到了自己一方。叛軍利用叛亂的突然性和共和國政府的猶豫不決,佔領了西屬摩洛哥、加那利群島和巴利阿里群島,並在西班牙北部和西南部的一些省修築了防禦工事。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在西班牙共產黨的號召下起來保衛共和國。民軍部隊和忠於共和國的部隊經過頑強戰斗,粉碎了在馬德里、巴塞羅娜、巴倫西亞、卡塔黑納、馬拉加、畢爾巴鄂以及在國內其他各大中心城市叛亂的守備部隊。

叛亂者處於危機之中,他們只控制了幾個經濟落後的省:南方的安達盧西亞和北方的加利西亞、納瓦拉、舊卡斯蒂利亞。而國內所有大的工業和政治中心,主要海港、基本交通線和最重要的農業區都在共和國控制區內。然而西班牙政府沒有抓緊時機徹底粉碎叛軍。佛朗哥分子得到了德國、義大利、葡萄牙等法西斯列強的經濟和軍事援助。英、法、美三國政府也對西班牙共和國採取敵視立場。他們宣布了「不幹涉」西班牙內部事務的政策,而實質上是為扼殺西班牙的民主制度推波助瀾。西班牙共和國處在經濟封鎖之中。

叛軍依靠法西斯大國的援助於1936年8月初開始沿葡萄牙邊界向卡塞雷斯和巴達霍斯方向發動進攻。1936年9月中旬起馬德里成了緊張爭奪的目標。在通往西班牙首都的遠近接近地上展開的激烈戰斗表明,共和國方面不僅有可能擊退叛軍,而且能夠徹底粉碎他們。法西斯大國擔心叛軍遭致失敗,決定公開插手西班牙的國內戰爭。1936年11月18日德國和義大利斷絕了與共和國政府的外交關系並且承認佛朗哥為西班牙政府首腦。在短期內調往西班牙的外國部隊竟達5方多人,其中包括義大利常規軍2.5萬人和德國「鷹」軍團編成內的近1萬人。隨後干涉軍的力量又迅速增長。1936~1939年共有30多萬干涉者士兵在西班牙作戰,其中德國5萬、義大利15萬、葡萄牙2萬、摩洛哥約9萬以及其他國家的法西斯集群。戰爭頭兩年內德國和義大利向佛朗哥提供了1650架飛機、1150輛坦克和裝甲車、2700門火炮、數十萬支步槍、750萬發炮彈、1.7萬枚航空炸彈、7600多輛汽車和大量軍需品。義大利和德國的武裝干涉改變了戰爭雙方的力量對比,軍事優勢轉到佛朗哥分子一邊。

1937年1~2月叛亂者和武裝干涉者兩次試圖奪取馬德里都沒有成功。在中部戰線、南部戰線、特別在馬德里附近,未經嚴格訓練的民軍部隊在激戰過程中改編為正規的人民軍。這支軍隊不僅堅守了馬德里,在哈拉馬河使敵人遭受重大損失,而且在瓜達拉哈拉粉碎了義大利遠征軍。這些勝利證明了西班牙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的政策是正確的。

西班牙人民反對法西斯聯軍的戰爭贏得了民主力量、全世界共產主義和工人運動的支持和竭盡全力的援助。世界上54個國家的4.2萬名國際主義志願者抵達西班牙,其中大部分人加入了國際縱隊和3個國際營。為了有效地幫助西班牙人民,共產國際和各國共產黨把一些積極的反法西斯戰士派往西班牙,如:陶里亞蒂、達列姆、柯都維亞、隆哥、布克、拜姆勒、科爾、孔特魯拉斯、施泰恩、賴謝爾、斯弗契夫斯基、明尼希、喬皮奇、帕羅維奇、季米特洛夫、扎爾卡、蓋爾、雷恩、福克斯等。蘇聯人民忠實地遵循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站在西班牙共和國保衛者的最前列。蘇聯把反對法西斯侵略看作是全體進步人類的共同事業。

僅在1936年蘇聯人民就募集了6160萬盧布作為援助西班牙共和國的資金,而蘇聯政府向西班牙共和國提供了8500萬美元的貸款。在近3年期間內蘇聯沖破法西斯強國對西班牙共和國的封鎖,除了向共和國提供糧食、葯品和工廠設備以外,還提供了648架飛機、407輛坦克和裝甲車、1186門火炮、2萬余挺機槍和近50萬支步槍。大約3000名蘇聯志願者——軍事顧問、飛行員、坦克手、水手和其他專業人員曾在共和國軍隊中英勇奮戰。蘇聯軍事專家在創建正規的人民軍以及准備並實施反對干涉軍和叛軍的最重要戰役方面給共和國以巨大的幫助。

佛朗哥在馬德里附近遭到反擊後,根據德軍總參謀部的指示把爭奪的重心轉向西班牙北部,以便佔領與共和國分隔的重要工業區——巴斯克和阿斯圖里亞斯。在戰線的其他一些地段法西斯分子轉入防禦。1937年年中叛軍和干涉軍集中兵力轉入進攻。有15萬名士兵和軍官參加了進攻,其中包括10萬名義大利人。佛朗哥分子的主要力量集中在畢爾巴鄂方向上。共和國軍僅能以臨時湊集的6萬人的部隊對抗進攻之敵,然而他們進行了堅決的抵抗。干涉軍向未設防的城市和鄉村猛烈實施密集空中突擊。1937年4月26日在沒有任何軍事必要的情況下完全炸毀了格爾尼卡。叛軍和干涉軍利用無政府主義者的背叛行為而得以突破北線的防禦,於6月20日奪取了畢爾巴鄂城,並由此向桑坦德,進而向希洪進攻。

為了援助阿斯圖里亞斯的保衛者,共和國軍指揮部更加積極地組織中部戰線和東部戰線的戰斗行動。1937年6~9月實施了兩次重大的進攻戰役,一次在馬德里西北部,另一次在薩拉戈薩東部。佛朗哥被迫從北方抽調部分兵力投入到馬德里和薩拉戈薩附近的戰斗。北線得到了一個月的喘息機會,但是這一機會未能適當加以利用。8月底桑坦德失陷,2個月之後共和國軍在阿斯圖里亞斯的最後一個支撐點——希洪也陷落了。共和國軍在東線左翼成功地實施了攻克敵之主要支撐點——特魯埃耳的戰役。為了恢復這里的態勢,法西斯分子不得不中斷進攻馬德里的准備工作而把全部兵力調往特魯埃耳。共和國軍未能得到其他方向上的突擊支援,重新被擊退到原出發地。在暫時失利的情況下,共和國某些政黨的隊伍中和陸軍部的機關里出現了投降情緒。特別是陸軍部長普里托阻撓人民軍隊的加強,其行動是十分有害的。

法西斯指揮部利用在特魯埃耳取得的勝利,把主要力量調往東部戰線。干涉軍和叛軍在埃布羅河河谷地區集中了西班牙5個軍,以及義大利遠征軍,德國「鷹」軍團,幾乎全部空軍和大量坦克兵團;而共和軍在這個方向上作戰的只有11個師,這些師在不久前的戰斗中已經遭到削弱,也沒有預備隊。

1938年3月9日叛軍部隊轉入進攻,突破了共和國軍的防禦並重新掌握了戰略主動權。1938年4月8日共和國政府進行了改組,普里托被免職,奈格林總理親自擔任軍事領導。政府按照西班牙共產黨的倡議,提出了內容廣泛的綱領:團結一切反法西斯力量,把人民陣線的范圍擴大到全民族統一的程度。這項綱領開辟了在西班牙恢復民主和實現真正的民族獨立的道路。

共和國指揮部力圖削弱法西斯的攻勢,在加泰羅尼亞發動了進攻。7月25日共和國軍突然強渡埃布羅河並在寬闊地段上沖破了敵人正面,奪取了河右岸的大面積登陸場。埃布羅河戰役是共和國軍扭轉政治軍事形勢和使戰爭進程朝著於己有利的方向發展的一次重要嘗試。

但是,慕尼黑協定的簽訂、帝國主義反動勢力對國際工人運動和民主運動的加緊鎮壓、歐洲許多小國家的制度法西斯化以及法國邊界的封閉,使西班牙共和國處於嚴重困境。德意干涉者在對西班牙共和國的武裝干涉中不僅有完全的行動自由,而且得到英、法、美三國統治集團的直接支持。叛軍和干涉軍獲得增援後決定奪取加泰羅尼亞。他們集中了大約26個師,而共和國軍方面只能以總數為17.6萬人的21個師相抵抗。這些師在以前的惡戰中已喪失了元氣,僅裝備有240輛坦克和裝甲車、225門火炮和134架飛機。

1938年12月23日敵人開始在加泰羅尼亞戰線發動進攻。共和國為數60萬人的五個集團軍均在其他戰線上,在這里戰斗的共和國部隊得不到他們積極行動的支援,而處於困境。經過1個月的激烈戰斗,共和國軍於1939年1月26日放棄了巴塞羅那。2月11日法西斯分子以重大傷亡為代價開進到法西邊界。2月9日英國巡洋艦「德文郡」號迫使梅諾卡島的保衛者投降。

英法帝國主義者在美國的公開支持下逼迫共和國方面投降。1939年2月27日英法政府宣布承認佛朗哥並斷絕同共和國奈格林政府的外交關系。以卡薩多上校和右翼社會黨人貝斯太羅為首的叛變分子和投降分子受英法兩國政府的指使於3月3日在卡塔黑納發動了反對共和國的叛亂,這次叛亂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了。但是共和國的艦隊卻在海軍上將布伊薩率領下離開基地,開赴賓澤特,後在那裡被法國當局拘留。3月5日晚卡薩多組織了反革命政變並奪取了馬德里市政府。3月28日叛徒們把戰線讓開,3月30日共和國的全部領土被法西斯軍隊佔領。

西班牙共和國的失敗是一系列不利的內外因素所造成的。註定西班牙人民失敗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德意的武裝干涉和英法的「不幹涉」政策。內部原因主要是:在工人階級和人民陣線內部團結不夠牢固,結果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的團結,致使無產階級在聯合政府中不能實現自己的路線和制止投降分子的破壞活動;沒有盡早地組建正規軍,招致戰爭初期喪失大片領土;過多地採取防禦戰略使共和國軍不能予敵以強有力的突擊和在軍事行動中達到有利於共和國的轉折;沒有按照西班牙共產黨的指點建立必要的軍事經濟。

西班牙人民民族革命戰爭是20世紀30年代後半期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運動和民主運動的最高峰。在這一戰爭過程中建立了具有人民民主特徵的新型民主共和國。西班牙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歐洲流血最多的戰爭之一。戰爭期間,在軍事行動、空戰、轟炸和佛朗哥分子佔領區的鎮壓中死亡的人數達100多萬。這場戰爭中武裝斗爭的主要方式是在某一方向上實施進攻配之以在戰線其餘地段的陣地防禦。與空軍和海軍協同動作的步兵部隊在武裝斗爭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西班牙戰爭證明:戰斗和戰役的成功要靠武裝力量各軍兵種之間的密切協同。戰爭過程表明,空軍的戰斗能力很強,它能夠在掌握制空權和大量集中使用的情況下達到可觀的效果。戰爭的經驗還表明,僅能防槍彈的輕型和中型坦克在炮火的打擊下會遭受嚴重損失。同時,在炮兵火力和航空兵突擊的支持下集中實施坦克沖擊獲得了巨大成功。在固守所佔領土中步兵起了重大作用。海軍具有重要意義,干涉者利用它封鎖西班牙共和國的海岸,轟擊港口和基地並保障自己的海上交通。共和國海軍主要被用於護送地中海的運輸船和掩護海岸。

閱讀全文

與卡斯蒂利亞被法國聯統怎麼破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29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866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69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2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0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10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14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89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96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29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18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18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0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2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9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64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95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764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21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