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如何走向共和制

法國如何走向共和制

發布時間:2022-07-07 23:31:04

1. 法蘭西走向共和之路體現了怎樣的特點

說明了資產階級革命具有反復性、困難性。也說明了君主制在法國社會有相當的民眾基礎。更說明了民主共和與君主立憲並無必然的優劣之分,只有適合法國的政體才是好的政體。
從憲政來看,民主共和與君主立憲都是民主政治的體現,但只有將制度落到實處,才能發揮作用。對今天的中國更是如此。

2. 1875憲法頒布後法國維護共和政體進行了哪些斗爭

第一,議會制和三權分立的原則得到肯定。議會與總統及政府、立法權與行政權之間存在著互相制衡的關系,就權力的重要性與政治作用而言,議會相對地超過了總統和政府。(從制度的結構作用考慮,立法權控制行政權是合法,是順理成章之事。)議會實行兩院制,兩院實行自己的管理,總體而言,參議院在議會制中佔主導地位,總統解散眾議院需得到參議院的同意,沒有見到參議院可以解散的條文。憲法規定立法權由參議院和眾議院掌握,眾議院在財政立法方面處於優先位置,總統與參眾兩院的議員「共有立法創議權」。憲法規定參議員為300名,由間接選舉產生,其中國民議會選出的75名為終身議員,其餘225名任期9年,每3年改選1/3。眾議員600名,由直接選舉產生(婦女、軍人被剝奪了選舉權),任期4年,每屆全部改選。僅參議院有權組成高等法院,參議院組成高等法院時「只能行使司法職能」,可以起訴和審判總統、審判已經由眾議院起訴的部長。第二,總統權力的受到制約,但總統不對議會負責。總統權力的大小是人們經常議論的話題,這是因為1875年憲法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總統獲得不少權力。「國家行政大權由總統掌握,總統是國家元首和軍隊最高統帥,有權任命部長等高級官員、締結條約和實現特赦,經眾議院同意有權任命內閣,經參議院同意有權解散眾議院」,其實,第三共和國總統解散議會的權力,只於「5月16日危機」中被使用過一次,直至第三共和瓦解也不曾再使用。實際上,總統的權力大部分是受到議會的制約,越是事關重大越是如此。他難於實行完全獨立的政策。如果參議院反對,總統無權解散眾議院。部長由總統任命,但是他們必須對議會負責,而不是對總統負責,總統發布命令時,需要一名部長副署。此外,總統的言行不受追究,「共和國總統只在叛國時承擔責任」。第三,法國政府首腦是總理。法國憲法不曾包括關於總理的專門條文,單獨說明部長職權的條文也為數有限。從1875年「憲法」頒布起,共和國總統不再是政府或內閣的一名成員,而只是國家的元首,政府則由部長們組成。憲法條文中的部長實際是包括總理的。在第三共和國的政治框架內,總理是法國政府的具體領導人,他控制著整個政府機器的活動,通常他還親自領導政府某一個部的工作。總統和總理的關系值得注意,我們已經知道總統的權力受到議會的制約,其實也是會受到政府或總理的約束,在第三共和國,隨著時間的推移,總理的作用與日俱增,後來他的權勢明顯超過總統,尤其是是像克利蒙梭這樣的強硬人物擔任政府首腦時,總理的作用更加突出。1917年,克利蒙梭掌握總理大權,他說:「只有兩個器官是無用的:前列腺與總統」。由此可以判斷,法國議會制共和制下的政府首腦是總理。第四,不穩定的內閣與第三共和的脆弱。戴高樂指出:「1875~1940年我們更換過102屆政府,而英國僅更換過20屆政府,美國只換過14屆政府。」難怪羅斯福向戴高樂表示:「請您想一想,我這個美國總統,在戰前甚至有時連法國內閣總理的名字都說不出來!」第三共和國中後期內閣的不穩定是公認的事實:總理的短暫掌權、政府的迅速更替,容易造成國內政治活動動盪不安和法國國際威信蒙受損失。這源於議會制的缺陷,可以追索到選舉制的弊端,歸根結底取決於當時社會矛盾發展的狀況。正是由於法國社會存在著各種矛盾,議員們分屬於不同的利益集團和黨派,這些人只要抓住時機,便可藉助某一項政策、某一種社會問題的評判而倒閣,或是本黨本派的人物上台執政。應該注意的是,內閣的垮台主要是總理等極少數頭頭的下台,而在通常情況下權力機構依舊運轉,各部門和眾多高級官員的日常工作照樣進行。在議會制共和制的框架內,議會內的爭斗是合法的現象,「黨派之爭斗與敵對野心家之間的決斗,一向為法國人所喜聞樂見!」,但議會中的爭論「耗盡了祖國的活力」,最終導致了第三共和國的垮台。第五,第三共和的鞏固與充實。1875年憲法已經確認了共和制,此後如果反對共和制度,便構成違憲重罪。1879年1月5日,參議院按「憲法」規定改選1/3任期9年成員,由於法國廣大農村的農民放棄了對於皇帝與波拿巴主義的迷信,轉而投票擁護共和國,這樣在改選的82席中,共和派取得66席,獲得了勝利。1879年1月30日,任期未滿的麥克馬洪總統認識到大勢已去不願做困獸猶斗的垂死掙扎,主動辭職,同日,兩院聯合開會選舉格雷維為新總統(1879~1887)。從1873年5月24日梯也爾下台到1879年1月30日格雷維當選,6年多的時間里,「沒有共和派的共和國」變成了「共和派的共和國」。1879年11月3日,參眾兩院分別遷往盧森堡宮和波旁宮,巴黎成為首都。1887年正式確定「馬賽曲」為共和國的國歌。國慶日與國旗的確定是在1880年,該年7月6日,官方宣布「共和國決定以每年的7月14日為國慶日」,7月14日國慶檢閱時,軍隊高舉的藍白紅三色旗成為國旗,表示「祖國、軍隊、共和國永不分離地聯成一體。」至此,現代人所熟悉的法蘭西共和國的形象得到了確認,共和主義政治制度得到了生動的展示。此後若干年,共和制度還在不斷獲得充實。這里僅舉一例:2000年法國《回聲報》在介紹報紙是「第四權力」時,曾如此評論:「1881年7月29日法律是法國新聞界享有世界各國所無法相比的新聞自由權」。
筆者認為法國1875年固然是「含糊不清」的,但這恰好反映了法蘭西政治舞台上的復雜斗爭和以及法蘭西「走向共和」的艱難歷程,也反映了法蘭西人的民族性,「他們習慣多樣性,也許只有反對專制統治與抵抗外敵入侵才能使他們真正做到萬眾一心」。除了德國入侵這個外部因素之外,第三共和壽終正寢的原因正是這種「議會掌握大權、黨派過分內斗的共和制度的失敗」,第三共和國以苦澀的事實反復告誡:共和制度並非白璧無瑕,它只是人間的一種政治制度,它可能包含著內閣更迭頻繁與政府威望遞減。但這決不是共和制原則的失敗,而是因為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薄弱的內聚力導致的,內閣的不穩定性是第三共和的嚴重的政治疾病。二戰結束之後,法國人重新選擇了共和主義制度。

3. 法國是啟蒙運動的中心為什麼走向共和這么艱難

因為法國經濟文化發展較快而發達,是歐陸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是各勢力碰撞的焦點.
法國革命一旦成功,整個歐洲勢必發生骨牌效應.所以受到最多的國外勢力干涉.
法國革命具有徹底性,是真正的平民的革命.所以阻力也最大.

4. 法國是怎樣成為共和制的呀

1860年代,普魯士和法國在1870年的7月發生戰爭,法軍多番受挫,在色當戰役大敗於普軍。1870年9月2日,被圍困在色當的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下令投降,皇帝投降的消息在三天後傳到巴黎。國民議會被人入侵。9月4日下午,巴黎爆發革命,成立新政府。共和派代表萊昂·甘必大在巴黎大會堂 (Hotel de Ville) 宣布帝國滅亡,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5. 法國共和制的建立經過了怎樣的艱難歷程

1789~1794年,革命沿著上升路線發展,從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義起經過君主立憲制、吉倫特派共和國和雅各賓派民主專政 3個階段。

1792年9月22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1793年,國王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斷頭台,波旁王朝被推翻,封建制度被廢除,國內外反革命勢力被擊潰。在革命不斷取得勝利時刻,革命陣營內部的矛盾激化。

1830年,工業革命在法國興起,掀起建築鐵路熱潮,30~40年代,工人運動如里昂工人起義、共和運動、民主運動此伏彼起,最後匯為巨流。

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第二帝國統治的18年中,工業革命取得巨大進展,從60年代起共和運動、民主運動和工人運動持續高漲,1870年9月初拿破崙三世在普法戰爭中的潰敗引起了9月4日革命,巴黎人民推翻帝制,宣布共和。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法國實行全國總動員。9月3日,法國對德宣戰,但法國節節敗退。

1940年6月22日,貝當元帥與德國簽訂投降協定,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覆滅。7月在法國中部的維希建立了的傀儡政府。

1944年8月在法國抵抗運動和盟軍的打擊下,維希政府瓦解。

從第三共和國覆滅到第四共和國建立,中間經歷了抗擊德、意法西斯的戰斗和制訂新憲法的斗爭。

1946年1月戴高樂辭職。1946年10月通過第四共和國憲法,宣告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成立。基本上保留第三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1959年1月,戴高樂總統就職,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時期開始。

法蘭西共和國確立了半總統共和制政治制度。

(5)法國如何走向共和制擴展閱讀:

民主共和制可分為議會共和制、總統共和制、半總統共和制。

在半總統共和制國家,總統統領外交和軍事,不對議會負責,總理領導政府並向議會負責。

總統命令要由總理及有關部長副署,議會可以通過不信任案迫使總理辭職,同時總統在徵得議會領袖同意的前提下可以解散議會,總統對議會通過的法案無否決權。實行半總統共和制的國家有:法國、蒙古、葡萄牙、俄羅斯等等

6. 法國走向共和的路為什麼如此艱險

1.研究歷史和政治問題的根本是:經濟問題。法國的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是根本,這里主要指的是工業發展(法國的大量資本投入到了金融行業)。
2.國內外頑固勢力的阻撓。國內主要是頑固封建階級阻撓,國外主要是反法同盟的阻撓
3.共和,民主的觀念沒有完全深入人心
法蘭西共和國,這個在全世界開辟了「直接了當之共和」的偉大共和國家,卻在這一百年中,滅亡過兩次,滅亡了整整六十二年。反過來說,就是形形色色的專制復辟,卷土重來整整六十二年之久。但是,共和還是最終地戰勝了專制。如果說英國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共和的新政體,法國則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徹底的共和新國家。

7. 為什麼英國是君主立憲,而法國最後走上了共和制

最重要的原因:資產階級革命的徹底程度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妥協,1689年的《權利法案》之後形成了君主立憲制,君主逐漸統而不治。
2.法國大革命是公認的最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大革命中早期執政的君主立憲派實行的也是君主立憲制,後來執政的吉倫特派開始建立共和制。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和他侄子建立的法蘭西第二帝國雖帝制,但也是資產階級的政體。
3.法國現在是半總統半議會制,但是總統的職權要大於總理.

英國
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地理位置優越,圈地運動,都促進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經濟發展,新興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要求謀求政治地位,都鐸王朝的統治客觀上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斯圖亞特王朝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引發革命「光榮革命」和議會制改革後,英國最終確立君主立憲制

法國
波旁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等級制度對立嚴重,啟蒙思想為大革命做了准備,財政危機直接影發了大革命。

簡單的說就是 都是革命不徹底的產物。新興的資產階級主要是一些過去沒落的貴族和地主以及一些趁機投身革命的上位者。在革命的最後階段,由於資產階級內部矛盾(主要是權利的分配和對革命目的的認識)和其他封建國家的干涉,資產階級和封建殘余勢力妥協(這個主要是英國),才導致這種現象的形成。法國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方式不同,所面對的問題也不完全相同,所以導致了幾種不同的政體。

以上是我抄別人的 不是我自己回答的 因為我不知道

閱讀全文

與法國如何走向共和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74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905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7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4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253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18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03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00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440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23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56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48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6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98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684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00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80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6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