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盟軍要在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登陸:代號「霸王行動」(英語Operation Overlord),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諾曼底戰役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登陸過程:1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以英美兩國軍隊為主力的盟軍先頭部隊總計17.6萬人,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搶灘登陸諾曼底,攻下了猶他、奧馬哈、金灘、朱諾和劍灘五處海灘;此後,288萬盟國大軍如潮水般湧入法國,勢如破竹,成功開辟了歐洲大陸的第二戰場。在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後結束。
早在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爾提出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對德國實施戰略夾擊的要求,但當時美國尚未參戰,英國根本無力組織這樣大規模的戰略登陸作戰。對於蘇聯的建議,英國的回應只是派出小部隊對歐洲大陸實施偷襲騷擾。
1942年6月,蘇美和蘇英發表聯合公報,達成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充分諒解和共識,但英國在備忘錄中對承擔的義務作了一些保留。
1942年7月,英美倫敦會議,決定1942年秋在北非登陸,而把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推遲到1943年上半年。但此時蘇德戰場形勢非常嚴峻,德軍已進至斯大林格勒,蘇聯強烈要求英美在歐洲發動登陸作戰,以牽制德軍減輕蘇軍壓力。英國只好倉促派出由6018人組成的突擊部隊在法國第厄普登陸,結果遭到慘敗,傷亡5810人,傷亡率高達96.5%。
1943年1月,英美卡薩布蘭卡會議,通過上半年在西西里島登陸的決定。把在歐洲大陸的登陸推遲到1943年8月。在這次會議上,英國借第厄普的失敗,以大規模兩棲登陸的復雜與危險必須謹慎從事為理由,堅持要求推遲對歐洲大陸的登陸。實際上英國一則想乘蘇德相爭坐收漁翁之利,二則想借美國的力量恢復大英帝國戰前在北非和南歐的傳統勢力。當然遭到美國的反對,作為妥協,英國同意成立英美特別計劃參謀部,負責制訂在歐洲的登陸計劃。由英國陸軍中將F·摩根擔任參謀長。摩根上任後立即組建「考薩克」,「考薩克」就是同盟國歐洲遠征軍最高參謀部的英文縮寫,主要成員有副參謀長美國陸軍准將雷·巴克,陸、海、空軍及所有與登陸有關的各軍兵種代表,負責指揮對歐洲大陸偷襲騷擾作戰的英國聯合作戰司令部司令蒙巴頓海軍中將當然也是其成員。
⑵ 二戰時期盟軍選擇歐洲大陸登陸地點時為何選在了法國海岸而沒有直接選擇靠近德國邊境的尼德蘭地區
荷蘭、比利時號稱是低地國家,地形不利於大部隊施展以及突破之後機械化部隊運作,我印象中荷蘭沿海及靠海的一些島嶼都設有岸炮台和布置水雷,這是很危險的,尤其是隱藏的岸炮火力容易封鎖航道,陸上則荷蘭水壩還在德軍控制中!
你說選擇諾曼底「這不是等於直接給了德國裝甲部隊得以騰出手來阻擊盟軍登陸部隊的時間和機會嗎?」我說你簡直是開玩笑!盟軍應有絕對的制空優勢,想想德國當時精銳的萊爾裝甲師在馳援諾曼底的路上是怎麼被一路轟炸的(想想其後的法萊斯,盟軍空軍是怎麼屠殺德國裝甲部隊的),加上法國北部許多鐵路、橋梁、公路被盟軍的轟炸被壞,德國機械化部隊的增援大都受阻!難以有效調動!
至於亞平寧戰區德軍凱塞林充分發揮了義大利地形的特點:東西狹隘,優勢兵力無法有效施展成功遲滯了盟軍的進攻,但盟軍讓義大利OVER,退出戰爭的目的還是實現了,同樣也牽制住德軍相當的力量,盟軍還是成功的。
丘吉爾想攻打的是巴爾干,那是大英帝國的利益關注點所在,而羅斯福認為從法國攻入德國更直接,更有效,而且以英國為基地後勤也好支援。希特勒也明白這一點,所以才修築大西洋鐵壁試圖對抗,如果從義大利進攻德國,我說過了,地形是問題,另外還是後勤問題,且盟軍倚仗的空軍支援距離更遠…眾多山脈構成的防線易守難攻,兵力沒辦法展開,德軍只要投入大量低本錢的部隊就能讓盟軍死傷慘重!
況且收復法國也很有「政治謀略」,法國到底是法國啊!
⑶ 為什麼諾曼底是法國的地方,為什麼要在那裡登陸如果是德國的領土還好理解
(⊙o⊙)哦,看來你是軍事小白啊,偶來給LZ講解!諾曼底在法國北部,與英國隔海相望,當時法國已經被德國佔領了。而且諾曼底不是海峽間最近的地方,加萊才是,正因為如此,諾曼底防守不是很嚴密,所以選擇了諾曼底。
在德國登錄有三不利,使得在德國登錄根本不可能。①英國本土離德國有些遠,這么長距離的大規模行動肯定會露陷,露陷就玩完,就算能登陸成功,補給線也極易被德國切斷。②德國本土無論陸上還是海上都防守嚴密,就算能順利到達也難登陸成功。③德國本土東西南三面都是德軍,上岸之後三面受敵,推進舉步維艱。從法國開打的話只要向東向南就行了。
而且在法國開打有群眾支持,法國游擊隊也不是蓋的,解放了法國就等於爭取到一個盟國,擴大了反法西斯陣營。扔下法國打德國的話想攻克柏林簡直痴人說夢。在德國本土三面受敵,補給困難,勞師遠征,勝利渺茫啊!
純手打!採納啊LZ!
⑷ 為什麼要諾曼底登錄
樓上說的不是很准確。首先在諾曼底登陸的前夕由於蘇聯戰場的斯大林格勒消耗戰已經讓德軍沒有能力發動大規模戰略行動了。甚至戰敗的跡象已經顯現。在諾曼底登陸後開辟法國北部的第二戰場我認為不是為了緩解蘇聯戰場的壓力。蘇聯戰場那時已經沒有德軍剛剛入侵時候那樣大的壓力了。目的是兩頭夾擊德軍,攻克柏林後和蘇聯搶德國地理資源。二戰結束後盟軍佔領過德國一段時間。並且由於東西方意識形態的問題就有了柏林牆。具體情況不多說了。以我對諾曼底登陸的理解。盟軍的初衷都是為了提前結束戰爭。但是代價不能白白付出。所以在盟軍內部博弈後選擇了法國的諾曼底。
⑸ 盟軍諾曼底登陸是怎麼回事
當盟軍登陸灘頭成為鞏固統一的登陸場後,就按預定計劃向內陸發展,美軍第1集團軍奪取瑟堡,擔負主攻;英軍第2集團軍猛攻卡昂,造成直取巴黎的假象作為佯攻。 德軍雖然最初的反擊已告失利,但並不甘心就這樣任由盟軍發展,隆美爾調整部署,使用步兵防守卡昂至科蒙一線,抽出裝甲部隊以反擊手段來阻止美軍的進攻 。但還沒等新的部署調整好,英軍就先發制人發動了攻勢,打亂了德軍的計劃,有力保障美軍對瑟堡的攻擊。 6月13日,英第7裝甲師在向卡昂西南的維萊博日推進途中,與正從亞眠趕來的德軍黨衛軍第2裝甲師遭遇,雙方隨即爆發激戰,英軍人員、坦克損失很大,被迫後撤。雖然英軍的進攻沒有進展,但卻將德軍精銳的第2裝甲師吸引在卡昂地區,為美軍進攻創造了條件。當美軍佔領卡朗坦後,德軍從卡昂地區無法抽出部隊,只好從布列塔尼半島緊急調來黨衛軍第17裝甲師,攻擊美軍側面以消除美軍對瑟堡的威脅,美軍經激烈戰斗,擊退了德軍,並乘勝於6月14日突破德軍在聖索沃地區的防線,最終於6月16日攻佔了聖索沃。根據希特勒的指示,在該地區的4個師必須全力阻滯美軍的前進,然後向瑟堡且戰且退,死守瑟堡。隆美爾清楚地知道,這4個師幾天來在戰斗中兵力裝備消耗很大,已無力勝任堅守瑟堡的重任,即使退入瑟堡,充其量不過使瑟堡多堅持幾天而已。所以他向希特勒請求將這些部隊直接撤往塞納河,加強塞納河的防禦。但希特勒拒絕了他意見。當聖索沃地區出現被突破的徵兆時,隆美爾不顧希特勒的指示,果斷命令所有能聯絡上的部隊迅速向南撤退,這才挽救了不少部隊。 6月18日 ,美軍攻佔了科湯坦半島中部的巴內維爾。 6月19日,美軍出色發揮機動性強的優勢,掉頭直取蒙特堡,將科湯坦半島攔腰切斷。 同一天英吉利海峽風暴突起,風力達8級,浪高1.8米,給盟軍帶來很大損失。在美軍地段的桑樹A人工港,浮動碼頭解體,沉箱斷裂,十字形鋼製件相互碰撞而嚴重受損。在英軍地段的桑樹B人工港,由於受到海底礁石的保護作用,損失較小,只有4個沉箱被毀。在登陸灘頭,盟軍共有7艘坦克登陸艦,1艘大型人員登陸艦,1艘油船,3艘駁船,7艘拖網漁船,67艘登陸艇被大風刮沉,1艘巡洋艦和1艘渡船因相互碰撞而損壞,還有一些艦船因洶涌的風浪引爆了德軍布設的水壓水雷而被炸傷。狂風暴雨還將近800艘艦艇拋上陸地,迫使盟軍的卸載中止了整整五天,使2萬輛車輛,10萬噸物資無法按計劃上陸。風暴造成的物質損失大大超過了十三天作戰中的損失,並迫使盟軍的後勤補給出現嚴重困難。如果德軍能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戰機,進行反擊,戰局極有可能改寫。可惜當時德軍兵力僅僅能勉強進行防禦。德軍雖從匈牙利調來剛從蘇聯戰場撤下來整編的黨衛軍第9、第10裝甲師,該兩師由於法國境內的鐵路遭到嚴重破壞,部隊集結機動都很困難,無法及時到達,錯失了這一絕好時機。 6月20日,美軍有3個師推進到距瑟堡僅8公里處。瑟堡位於科湯坦半島北部,是法國北部最大港口。德軍築有混凝土野戰工事,還利用河流和水渠設置反坦克障礙,在城郊部署有20個設在暗堡里的炮連,其中15個是口徑150mm重炮,這些火炮既可向海上目標射擊,又可控制內陸道路。只是兵力不足,因為前一時期的戰斗已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城防司令施利本將軍把勤雜人員編入戰斗部隊,才勉強湊起4個團的兵力。 6月21日,美軍為保全港口設施,以廣播敦促守軍投降,遭到德軍拒絕。於是美軍決定對瑟堡實施強攻。 6月22日,盟國空軍進行攻擊前的航空火力准備,出動500架次飛機對瑟堡實施密集轟炸,投彈1100噸。隨後美軍3個師從南面發起猛攻,德軍殊死抵抗。激戰到6月24日,施利本已耗盡了所有預備隊,他致電柏林要求空投鐵十字勛章,授予有功人員以激勵士氣,仍准備死守到底。為盡快攻下瑟堡,美軍迫切需要海軍提供艦炮火力支援,可惡劣天氣使得艦炮火力支援直到6月25日才開始。海軍派出3艘戰列艦,4艘巡洋艦,11艘驅逐艦組成艦炮支援編隊支援地面部隊,美第7軍軍長柯林斯中將為避免艦炮誤傷己方部隊,要求軍艦除提供召喚射擊外,只能對射擊軍艦的德軍炮火還擊,取消了其他一切遠距離艦炮射擊。海軍軍艦進行了長達七小時的艦炮射擊,極其有效壓制了德軍炮兵火力。在強大的海空軍火力支援下,美軍第7軍於6月25日黃昏沖入了瑟堡市區。次日,施利本和港口海軍司令亨尼克少將一起宣布投降,但個別同主力失去聯絡的據點仍負隅頑抗,美軍使用坦克和轟炸機協同攻擊,將德軍殘部逐步壓縮到瑟堡最西北端。7月1日最後據點里德軍被迫投降。至此,美軍佔領整個科湯坦半島,在奪取瑟堡和科湯坦半島的戰斗中,美軍傷亡達2.5萬人,德軍傷亡被俘約3.6萬人。 瑟堡雖被佔領,卻已是一片廢墟。早在6月7日,也就是盟軍登陸的第二天,德軍就預料到盟軍必將奪取瑟堡,立即開始有計劃毀掉瑟堡,碼頭、防波堤、起重機等港口設備都被一一炸毀,港口水域里遍布水雷,還用沉船堵塞航道。美軍的一位工兵專家看了瑟堡的毀壞情況,認為是「歷史上最周密、最徹底的破壞。」盟軍一佔領瑟堡就派出大批工兵、打撈分隊、掃雷艦艇進行清除工作,足足花了三個星期,掃除133枚水雷,打撈起20艘沉船,這才恢復了瑟堡港口的吞吐能力。7月16日,盟軍從瑟堡卸下第一艘運輸船物資。7月底,瑟堡日卸貨量已達8500噸。到9月日卸貨量又上升到1.7萬噸。再經三個月的努力,使瑟堡的卸載能力僅次於馬賽,成為盟軍在歐洲的第二大港。截至1944年底,共有2137艘運輸船進入瑟堡,總卸貨量達282.6萬噸。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⑹ 在二戰期間,盟軍為什麼要在法國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除了距離英國較近,有利於登陸,德軍防守相對薄弱外。還有就是可以迅速解放法國全境,進而直接攻擊德國本土。
⑺ 為什麼盟軍一定要從諾曼底登陸從這里登陸有何好處
諾曼底登陸
主要選擇諾曼底是因為該地氣候是溫帶海洋氣候,大西洋暖流的原因,在夏季漲潮,適合登陸作戰,然後盟軍施展戰略欺騙,使得德軍統帥部判斷錯誤,不僅保障了登陸作戰的突然性,還保證了戰役順利進行,對整個戰役具有重大影響。
諾曼底登陸戰役是從1944年6月6日開始的。登陸前夜,英國空軍對德國防禦陣地投下9400噸炸彈,為登陸部隊掃清障礙。英、美等國盟軍集結了擁有45個師的強大部隊,包括1200艘戰艦、1萬架飛機、4100多艘登陸艦、800多艘運輸艦,以及數以百計的兩棲或其他特殊用途的坦克實施登陸。德軍的防守兵力約15個師。整個戰役到7月24日,盟軍佔領卡昂—科蒙—聖諾—萊賽一線結束,共殲滅和俘虜德軍11.4萬人,開辟了一個寬100千米、縱深30—50千米的登陸場,勝利完成諾曼底登陸;英、美盟軍傷亡12.2萬人。隨後,登陸盟軍轉入全面進攻。9月,在法國境內的反法西斯抵抗組織配合下,收復了法國全境。
諾曼底登陸戰役的勝利,成功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使英美盟軍可在西歐對德展開大規模的攻勢,德軍由此陷入英美盟軍和蘇軍的兩面夾擊之中。這一局面加速了德、意法西斯的失敗,使美軍得以把主力投入太平洋對日作戰,對加快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起了重要的作用。
⑻ 諾曼底登陸的歷史背景和意義是什麼呢
諾曼底登陸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英美聯軍在法國北部諾曼底半島對德軍進行的大規模登陸戰役。這次登陸戰役的勝利意義重大。盟國開辟了歐洲戰場,進一步加速了二戰的結束。
諾曼底登陸的意義:這是人類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棲作戰,充分展示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力量,極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對反法西斯勝利的信心,增強了歐洲被佔領土抵抗運動的意志,減輕了蘇聯東線反法西斯戰爭的壓力,加速了德、日、意法西斯集團的解體,特別是加速了德國戰敗的命運,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上一個新的轉折點!1944年6月6~7月18日實施的諾曼底登陸戰役,美、英軍用傷亡1.2餘人萬的代價,使德軍傷亡高達11.7萬餘人,達到了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的目的,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美、英等國加速打敗德國法西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盡管該戰役已事過77年,但仍為世界各國軍事理論界所重視,這是因為它是登陸作戰史上規模最大、最為成功的戰例,其經驗教訓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⑼ 盟軍登陸地點是哪裡
德黑蘭會議以後,美國的艾森豪威爾將軍被任命為執行西歐登陸計劃——「霸王計劃」的盟軍最高司令。然而,由於作戰規模的擴大和氣候因素,盟軍的登陸時間從5月推遲到6月,並且避開了希特勒重點設防的英吉利海峽的最狹窄部位,而把法國的諾曼底選為登陸地點。
⑽ 盟軍為什麼要在諾曼底登陸
首先,登陸地點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要在從英國機場起飛的戰斗機半徑內,二航渡距離要盡可能短,三附近要有大港口。那麼從荷蘭符利辛根到法國瑟堡長達480km的海岸線上,以此條件衡量,有三處地區較為合適:康坦丁半島、加萊和諾曼底。
再進一步對比,康坦丁半島地形狹窄,不便於展開大部隊,最先被否決。要知道這次登陸戰役,是世界上最大一次,無論是作戰人員,還是作戰工具都很多,狹窄地形易守難攻,不適合登陸。
諾曼底該地是溫帶海洋 性氣候,大西洋暖流的原因,在夏季漲潮,適合登陸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