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中世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法國中世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發布時間:2022-08-08 23:30:26

『壹』 歐洲中世紀究竟是指哪個時間段

中世紀(約476年—1453年),亦稱中古時代,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由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計算,直到東羅馬帝國滅亡,民族國家抬頭的時期為止。但是也有人認為中古時代是由約476年—1492年,而在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更有人認為中古時代是由395年開始的,在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

「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另一種觀點認為:一直到公元9世紀,絕大多數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學者都按照聖奧古斯丁的觀點,認為人類是處於歷史的第六個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即《聖經》在「啟示錄」里預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個被歷史學家普遍接受的說法是,「中世紀黑暗時代」這個詞,是由14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所發明的。他周遊歐洲重新發掘和出版經典的希臘和拉丁文著作,志在重新恢復原先羅馬古典拉丁語、藝術及文化,對自公元410年羅馬淪陷以來的變化與所發生的,認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義者看歷史並不按奧古斯丁的宗教術語,而是按社會(學)的術語,即通過古典文化,文學和藝術來看待歷史;所以人文主義者把這900年古典文化上發展的停滯時期稱為「黑暗時代」。

彼特拉克把歐洲歷史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古羅馬與古希臘時期;二是「黑暗時期」。人文主義者們也相信,總有一天羅馬帝國會再次興起,重新恢復古典文化的純潔性。14世紀末與15世紀初,人文主義者們認為一個現代時期(Modern Age)已經開始了,所以從邏輯上來講,一個「中世紀」已經形成了。

因此,自起人文主義者起,歷史學家們對「黑暗時代」和「中世紀」也多持負面觀點。在16世紀與17世紀時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們也把羅馬天主教會的腐敗寫進這段歷史中。針對新教徒的指責,天主教的改革者們也給出了一幅與「黑暗的時期」相反的圖畫:一個社會與宗教和諧的時期,一點也不黑暗。而對「黑暗時期」許多現代的負面觀念是來自於,17、18世紀啟蒙運動中的康德和伏爾泰的作品中。

19世紀初, 浪漫主義運動轉變了這種對「黑暗的時期」負面一邊倒的趨勢。它給出了一幅祥和的圖畫: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紮根於大自然的生活;同時也回應啟蒙運動中的理性主義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興起的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環境破壞與污染。浪漫主義者對待「黑暗時期」的觀點,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慶祝那個時期文化活動與節日中,通過所展示出來的風俗與發生的歷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義運動後的19世紀下半葉,考古學取的了很大的進展,許多不為以前的學者所知的歷史文獻與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來。而1939年發現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薩頓骺(Sutton Hoo)寶窟,及著名中世紀研究學者查理·H·哈斯金(Charles Homer Haskins)的研究,使得「黑暗時期」看上去不再是一個合適的詞彙。20世紀中葉以後,在英語國家中的專業學者文獻里,「黑暗時期」這個詞漸漸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寫道:「歷史的連續性排除了中世紀與文藝復興這兩個緊接著的歷史時期之間有巨大差別的可能性,現代研究表明,中世紀不是曾經被認為的那麼黑,也不是那麼停滯;文藝復興不是那麼亮麗,也不是那麼突然。義大利文藝復興之前,有一個類似的運動,即便它不是那麼廣傳。

所以,原來的「中世紀黑暗時期」現被改為專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這段歐洲歷史。

歷史

中世紀的城堡隨著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相繼出現了一批蠻族國家。先後有法蘭克、倫巴底、奧多亞克、勃艮第、汪達爾-阿蘭、東哥特、西哥特、盎格魯-薩克遜等王國建立。王國之間戰爭不斷,其中盎格魯-薩可遜、法蘭克王國存在的時間比較長。

墨洛溫王朝
作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蘭克人,在486年打敗高盧軍隊,由克洛維建立起墨洛溫王朝的統治。克洛維通過和羅馬教廷的聯合,佔領了羅馬帝國在高盧的全部領土。隨著法蘭克王國不斷的擴張,到了6世紀中葉,征服了勃艮第、圖林根、巴伐利亞和薩克遜的一些部落,成為當時西歐最強大的國家,並建立了封建采邑制。

卡洛林王朝
751年,宮相矮子丕平成為法蘭克國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統治期間國力達到最盛,吞並了倫巴底王國,奪取西班牙邊區,佔領東巴伐利亞,征服阿瓦爾汗國,西歐的大部分土地都成為了法蘭克王國的領土。查理大帝死後,法蘭克王國發生兄弟戰爭而分裂,在843年8月簽訂《凡爾登條約》經國家分為西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和義大利王國,現代的法國、德國和義大利.

英格蘭
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在5世紀中葉進入大不列顛群島,在6世紀末,7世紀初,形成了7個王國,英國歷史上稱為七國時代。829年,威塞克斯王國吞並了其他6個王國,從此誕生了英格蘭(England)。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以親屬關系要求繼承王位,遭到拒絕後,以武力奪取了英王之位,稱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建立了諾曼底王朝,但是這也造成了日後百年戰爭的根源。在亨利一世(1100年 - 1135年)統治時期,隨著王權的加強,社會矛盾激化。1215年約翰(無地王)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1264年的內戰期間,亨利三世被西門·德·孟福爾俘虜。1265年孟福爾召集國會,成為英國議會的開端。從1343年起,國會分成了由貴族組成的上院和代表騎士、市民的下院,確立了議會君主制。

法蘭西
與此同時,西法蘭克王國演變成了法蘭西王國,並加強了王權,羅馬教廷被迫遷往法國南部的阿維農,並自上而下召開三級會議(一級為高級教士,二級為貴族,三級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議會君主制。

奧托王朝
德國的前身東法蘭克王國地方政權很強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結束後,國王由地方權貴選出,但更多是名譽,國王的權利和地方諸侯平等。這個特點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其熱衷於對外擴張的原因。951年,奧托一世率軍佔領了倫巴底地區,其後的奧托二世進軍羅馬。

神聖羅馬帝國
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佔米蘭,教皇為其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全盛時領土包括了德意志全境,義大利中、北部,西西里島,捷克、瑞士、愛沙尼亞、普魯士。在腓特烈一世遭到15個城市聯合抵抗(即倫巴第聯盟),並被打敗。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溺水而死,佔領區也紛紛獨立。

宗教
羅馬教皇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國,並且偽造了《君士坦丁贈禮》文件,聲稱當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羅馬城,拉特蘭宮等地交給了教皇。教會統治非常嚴厲,並且控制了西歐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結婚,主張禁慾,要求人們將一切獻給上帝才能死後上天堂,另一方面聖職買賣現象又很嚴重。宣揚三位一體、原罪說等經院哲學,嚴格控制科學思想的傳播,並設立宗教裁判所懲罰異端,學校教育也都是為了服務於神學。在教皇格高列里一世(590年-604年)時期,古羅馬圖書館也被付之一炬。

發起了八次十字軍東征。

文化
基督教文化占據了中世紀文化的主要地位。泥金裝飾手抄本、格里高利聖詠和哥特式建築是中世紀文化的代表。

中世紀歷史上先後出現了卡洛林文藝復興和奧托文藝復興。

在德國宗教改革後,義大利產生了文藝復興運動,並擴展到歐洲很多國家。這是涌現出了許多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像但丁、薄伽丘、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馬基雅維利、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開普勒、哈維、弗蘭西斯·培根等等。

經濟

12世紀波恩市的建設情景(現藏於波恩市立圖書館)中世紀時的經濟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園式自然經濟。出現了一批商業城市:巴黎、里昂、都爾奈、馬賽、科隆、特里爾、斯特拉斯堡、漢堡、威尼斯、熱那亞等等,形成了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貿易區。16世紀以後,興起了工場手工業,最初是佛羅倫薩,隨後是佛蘭德爾,而圈地運動使英國迅速發展。這種經濟模式加速了貿易,從而發生了地理大發現,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工場手工業也使進行戰爭的武器產生了飛躍,火炮和毛瑟槍逐漸代替了騎士的刀劍,也使舊式的城堡喪失了防禦能力。而工場手工業業催生了資本主義經濟。到中世紀中後期,各種手工行業由個別經營,漸漸演變為成立公會,「專業」這個概念在這時期萌生。

『貳』 「中世紀」從什麼時候開始算到什麼時候結束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

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00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在歐洲的封建社會里,國王、貴族和騎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這種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

(2)法國中世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擴展閱讀:

在歐洲,統治階級將社會控制的重心刻意下移,以封君封臣制度為依託建立了能夠更加有效率調配資源的封建政治體制。

此後當工商業和城市市民階層進一步繁榮之後,西方社會的經濟、文化和政治畫面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與羅馬帝國的情況類似。

中世紀歐洲與羅馬帝國類似,中世紀歐洲在進入盛期之後始終在文化、經濟和政治制度上具備和維持著高度同一性和高度認同感。

『叄』 法國各個王朝的順序表

墨洛溫王朝(481-751),法蘭克王國
1 克洛維一世 (481-511) 2 克洛塔爾一世 (511-561) 3 希爾佩里克一世 (561-584) 4 克洛塔爾二世 (613-629) 5 達戈貝爾塔一世 (623-639) 6 克洛維二世 (639-657) 7 佩平二世 (687-714) 8 查理馬特 (688-741) (「鐵錘」查理)
編輯本段加洛林王朝(751-987),(西)法蘭克王國
1 佩平三世 (751-768) 2 查理一世 (768-814) 3 路易一世 (814-840) (「虔誠者」路易) 4 查理二世 (843-877) (「禿頭」查理) 5 路易二世 (877-879) (「口吃者」路易) 6 路易三世 (879-882) 7 卡洛曼 (883-884) 8 查理三世 (882-887) (「胖子」查理) 9 厄德 (888-898) 10 查理三世 (898-922) (「傻瓜」查理) 11 羅貝爾一世 (922-923) 12 魯道夫 (923-936) 13 路易四世 (936-954) (「海外歸來者」路易) 14 洛泰爾 (954-986) 15 路易五世 (986-987) (「懶惰者」路易)
編輯本段卡佩王朝(987-1328),法蘭西王國
1卡佩一世 (987-996) 2 羅貝爾二世 (996-1031) (「虔誠者」路易) 3 亨利一世 (1031-1059) 4 腓力一世 (1059-1108) 5 路易六世 (1108-1131) (「胖子」路易) 7 路易七世 (1131-1180) (「小路易」) 8 腓力二世 (1179-1223) (「奧古斯都」) 9 路易八世 (1223-1226) (「獅子」路易) 10 路易九世 (1226-1270) (「聖路易」)——十字軍親征者 11 腓力三世 (1270-1285) (「禿頭」腓力) 12 腓力四世 (1285-1314) (「美男子」腓力) 13 路易十世 (1314-1316) (「固執者」路易) 14 腓力五世 (1316-1322) (「高個子」腓力) 15 查理四世 (1322-1328) (「美男子」查理)
編輯本段瓦盧瓦王朝(1328-1515),法蘭西王國
1 腓力六世 (1328-1350) 2 約翰二世 (1350-1364) (「好人」約翰) 3 查理五世 (1364-1380) (「賢明者」查理) 4 查理六世 (1380-1422) (「瘋子」查理) 5 查理七世 (1422-1461) (「勝利者」查理) 6 路易十一 (1461-1483) 7 查理八世 (1481-1498) 8 路易十二 (1498-1515) (奧爾良支)
編輯本段昂古萊姆王朝(1515-1589),法蘭西王國
1 弗朗索瓦一世 (1515-1547) 2 亨利二世 (1547-1559) 3 弗朗索瓦二世 (1559-1560) 4 查理九世 (1560-1574) 5 亨利三世 (1547-1589)
編輯本段波旁王朝(1589-1792),法蘭西王國
1 亨利四世 (1589-1610) 2 路易十三 (1610-1643) (「正義者」路易) 3 路易十四 (1643-1715) (「太陽王」) 4 路易十五 (1715-1774) (「深受愛戴者」路易) 5 路易十六 (1774-1792) (「斷頭王」) 【路易十七】(註:掛名國王,由革命政權看管,夭折) 無王朝時代(1789-1804),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波拿巴王朝(1804-1814;1815),法蘭西第一帝國1拿破崙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 【拿破崙二世】(註:掛名"羅馬王")
編輯本段波旁王朝(復辟)(1814-1830)
1路易十八(1814-1824) 2查理十世(法蘭西國王1824-1830)
編輯本段奧爾良王朝(1830-1848),法蘭西王國
路易-菲利普一世(「街壘國王」,原為大金融家)無王朝時代(1848-1852),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編輯本段波拿巴王朝(1852-1871),法蘭西第二帝國
拿破崙三世(1852-1873),系拿破倫一世繼女之子,拿破倫一世原配約瑟芬親外孫

『肆』 法國各個王朝的順序表是什麼

法國國名來源於公元4~5世紀自萊茵河東岸入侵的一個日耳曼蠻族——法蘭克人;法蘭西意即法蘭克人的王國。嚴格地說,法國立國應從公元 843年查理曼帝國分裂後算起。

史前與高盧時期(公元5世紀以前)
羅馬人曾在高盧推行奴隸制建立奴隸制庄園。418年西哥特人在阿基坦建立王國。443年勃艮第人在索恩河與羅訥河流域建立王國。公元5世紀後期,在國王克洛維率領下大舉西侵,佔領除勃艮第王國和地中海沿岸外的全部高盧,並移駐巴黎,建立法蘭克王國。

中世紀時期(5~18世紀末)中世紀時期是封建制度在法國形成、發展和衰落時期,它又可分為初期、中期、晚期3個階段。
中世紀初期(5~10世紀)該時期包括兩個王朝:墨洛溫王朝和加洛林王朝。9世紀初諾曼人開始入侵,911年在北部建立了諾曼底公國。從9世紀末起,加洛林家族與羅貝爾家族為爭奪王位紛爭達100年,987年,羅貝爾家族的於格.卡佩登上王位,建立了卡佩王朝。
中世紀中期(10~15世紀)1328年因卡佩家族嫡系無男嗣,由其旁支瓦盧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繼承王位,建立了瓦盧瓦王朝。
中世紀晚期(16~18世紀)16世紀上半葉,英法百年戰爭的創傷尚未癒合,又發動了侵略義大利的戰爭,並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爭奪德法邊境土地,1562年又爆發了長達30餘年的宗教戰爭,即胡格諾戰爭。1589年,波旁王朝的第一個國王亨利四世(1589~1610在位)繼位後極力恢復和平,休養生息,到路易十四親政時期,法國專制王權進入極盛時期。

近代現代時期(18世紀末~ ) 1789年開始的法國大革命是法國歷史上重要的分水嶺,它結束了1000多年的封建統治,開始了資本主義確立和發展時期。法國大革命以來近200年的歷史可分為3個時期:

從法國大革命到巴黎公社(1789~1871) 這個時期可稱為「革命的世紀」,在這82年中共進行了5次革命(1789、1830、1848、1870、1871)。1789年法國革命的歷史任務是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廢除封建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政權,發展資本主義。1789~1794年,革命沿著上升路線發展,從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義起經過君主立憲制、吉倫特派共和國和雅各賓派民主專政3個階段。

1794~1814年,革命沿下降路線發展。熱月黨人和督政府(見法國大革命)力圖鞏固資產階級共和國,然而經濟困難未能克服,左右兩派政治力量難於平衡,1799年11月,拿破崙.波拿巴將軍發動霧月政變,建立執政府(見法國大革命),1804年,拿破崙稱帝為一世,改共和國為法蘭西帝國,取消民主自由,加強中央集權,頒布《民法典》,從法律上維護和鞏固了資本主義所有制和資產階級的社會經濟秩序,對法國的資本主義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1814年復辟王朝的路易十八(1814~1824在位)頒布《憲章》,保證不改變大革命確立的經濟秩序和資產階級自由權利。1820年,王黨極右分子當權,背棄《憲章》,激起資產階級自由派和人民群眾的憤怒,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查理十世(1824~1830在位),代之以七月王朝,政權落入大資產階級手中。從1830年起,工業革命在法國興起,掀起建築鐵路熱潮,30~40年代,工人運動如里昂工人起義、共和運動、民主運動此伏彼起,最後匯為巨流。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51年12月2日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發動政變,翌年稱帝,為拿破崙三世,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1870年9月初拿破崙三世在普法戰爭中的潰敗引起了9月4日革命,巴黎人民推翻帝制,宣布共和。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政治上動盪不定是第三共和國的一個顯著特點。到1914年的44年內共換了近50個內閣。1877年,麥克-馬洪,M.-E.-P.-M.de總統解散議會,法國共和制面臨新的考驗。共和黨人粉碎了麥克-馬洪的5月16日政變企圖。80年代溫和派共和黨人執政。1888~1889年,G.-E.-J.-M.布朗熱將軍策劃控制政府,但未得逞(見布朗熱事件)。1894年,反動勢力誣告猶太軍官A.德雷福斯出賣軍事機密,妄圖藉以接管共和政府。保衛共和國再次成為群眾運動的政治口號(見德雷福斯案件)。90年代後期,激進派共和黨人占優勢,1905年議會通過政教分離法。

1958年 5月在阿爾及利亞的法國殖民者發動政變,對法國政府施加壓力。6月1日,議會以多數票授權戴高樂組織政府。戴高樂提出加強總統權力、削弱議會權力的修改憲法原則,於1958年 9月以公民投票方式通過,第四共和國宣告結束。1959年 1月戴高樂總統就職,第五共和國時期開始。

『伍』 "中世紀"指什麼時候

中世紀(約395年—1500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由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計算,直到文藝復興之後,極權主義抬頭的時期為止。「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一直到公元九世紀,絕大多數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學者都按照聖奧古斯丁的觀點,認為人類是處於歷史的第六個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即《聖經》在「啟示錄」里預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個被歷史學家普遍接受的說法是,「中世紀黑暗時代」這個詞,是由十四世義大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所發明的。他周遊歐洲重新發掘和出版經典的拉丁和希臘著作,志在重新恢復源本羅馬古典的拉丁語言,藝術和文化,對自公元四一零年羅馬淪陷以來的變化與所發生的,認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義者看歷史並不按奧古斯丁的宗教術語,而是按社會(學)的術語,即通過古典文化,文學和藝術來看待歷史;所以人文主義者把這九百年古典文化上發展的停滯時期稱為「黑暗的時期」。

彼特拉克把歐洲歷史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古羅馬與古希臘時期;二是「黑暗時期」。人文主義者們也相信,總有一天羅馬帝國會再次興起,重新恢復古典文化的純潔性。十四世紀末與十五世紀初,人文主義者們認為一個現代時期(Modern Age)已經開始了,所以從邏輯上來講,一個「中世紀」已經形成了。

因此,自起人文主義者起,歷史學家們對「黑暗的時期」和「中世紀」也多持負面觀點。在十六與十七世紀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們也把天主教的腐敗寫進這段歷史中。針對新教徒的指責,天主教的改革者們也給出了一幅與「黑暗的時期」相反的圖畫:一個社會與宗教和諧的時期,一點也不黑暗。而對「黑暗時期」許多現代的負面觀念是來自於,十七與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中的康德和伏爾泰的作品中。

十九世紀初, 浪漫主義運動轉變了這種對「黑暗的時期」負面一邊倒的趨勢。它給出了一幅祥和的圖畫: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紮根於大自然的生活;同時也回應啟蒙運動中的理性主義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興起的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環境破壞與污染。浪漫主義者對待「黑暗時期」的觀點,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慶祝那個時期文化活動與節日中,通過所展示出來的風俗與發生的歷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義運動後的十九世紀下半個世紀,考古學取的了很大的進展,許多不為以前的學者所知的歷史文獻與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來。而1939年發現的公元六二五年代的薩頓骺(Sutton Hoo)寶窟,以及中世紀研究的著名學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 Haskins)的研究發現,使得「黑暗時期」看上去不再是一個合適的詞彙。二戰以後,在英語國家中的專業學者文獻里,「黑暗時期」這個詞漸漸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寫道:「歷史的連續性排除了中世紀與文藝復興這兩個緊接著的歷史時期之間有巨大差別的可能性,現代研究表明,中世紀不是曾經被認為的那麼黑,也不是那麼停滯;文藝復興不是那麼亮麗,也不是那麼突然。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之前,有一個類似的運動,即便它不是那麼廣傳。

所以,原來的「中世紀黑暗時期」現被改為專指公元四一零年(或四五五年)到公元七五四(或八零零年)這段歐洲歷史。

歷史

中世紀的城堡隨著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相繼出現了一批蠻族國家。先後有法蘭克、倫巴德、奧多亞克、勃艮第、汪達爾-阿蘭、東哥特、西哥特、盎格魯·薩可遜等王國建立。王國之間戰爭不斷,其中盎格魯·薩可遜、法蘭克王國存在的時間比較長。

作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蘭克人,在486年打敗高盧軍隊,由克洛維建立起墨洛溫王朝的統治。克洛維通過和羅馬梵蒂岡的聯合,佔領了羅馬帝國在高盧的全部領土。隨著法蘭克王國不斷的擴張,到了6世紀中葉,征服了勃艮第、圖林根、巴伐利亞和薩可遜的一些部落,成為當時西歐最強大的國家,並建立了封建采邑制。751年,宮相矮子丕平成為法蘭克國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統治期間國力達到最盛,吞並了倫巴德王國,奪取西班牙邊區,佔領東巴伐利亞,征服阿瓦爾汗國,西歐的大部分土地都成為了法蘭克王國的領土。查理大帝死後,法蘭克王國發生兄弟戰爭而分裂,在843年8月簽訂《凡爾登條約》經國家分為西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和義大利王國,現代的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疆域就是以這個條約為基礎的。
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在5世紀中葉進入大不列顛群島,在6世紀末,7世紀初,形成了7個王國,英國歷史上稱為七國時代。829年,威塞克斯王國吞並了其他6個王國,從此誕生了英格蘭(England)。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以親屬關系要求繼承王位,遭到拒絕後,以武力奪取了英王之位,稱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建立了諾曼底王朝,但是這也造成了日後百年戰爭的根源。在亨利一世(1100年 - 1135年)統治時期,隨著王權的加強,社會矛盾激化。1215年約翰(無地王)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1264年的內戰期間,亨利三世被西門·德·孟福爾俘虜。1265年孟福爾召集國會,成為英國議會的開端。從1343年起,貴會分成了由貴族組成的上院和代表騎士、市民的下院,確立了議會君主制。與此同時,西法蘭克王國演變成了法蘭西王國,並加強了王權,羅馬梵蒂岡被迫遷往法國南部的阿維農,並自上而下召開三級會議(一級為高級教士,二級為貴族,三級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議會君主制。

德國的前身東法蘭克王國地方政權很強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結束後,國王由地方權貴選出,但更多是名譽,國王的權利和地方諸侯平等。這個特點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其熱衷於對外擴張的原因。951年,奧托一世率軍佔領了倫巴德地區,其後的奧托二世進軍羅馬。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佔米蘭,教皇為其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全盛時領土包括了德意志全境,義大利中、北部,西西里島,捷克、瑞士、愛沙尼亞、普魯士。在腓特烈一世遭到15個城市聯合抵抗(即倫巴第聯盟),並被打敗。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溺水而死,佔領區也紛紛獨立。

文化
義大利一直不能統一,羅馬教皇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國,並且偽造了《君士坦丁贈禮》文件,聲稱當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羅馬城,拉特蘭宮等地交給了教皇。教會統治非常嚴厲,並且控制了西歐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結婚,主張禁慾,要求人們將一切獻給上帝才能死後上天堂,另一方面聖職買賣現象又很嚴重。宣揚三位一體、原罪說等經院哲學,嚴格控制科學思想的傳播,並設立宗教裁判所懲罰異端,學校教育也都是為了服務於神學。在教皇格高列里一世(590年 - 604年)時期,古羅馬圖書館也被付之一炬。

在德國宗教改革後,義大利產生了文藝復興運動,並擴展到歐洲很多國家。這是涌現出了許多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像但丁、薄伽丘、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馬基雅維利、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開普勒、哈維、弗蘭西斯·培根等等。

經濟

12世紀波恩市的建設情景。(現藏於波恩市立圖書館)中世紀時的經濟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園式自然經濟。出現了一批商業城市:巴黎、里昂、都爾奈、馬賽、科隆、特里爾、斯特拉斯堡、漢堡、威尼斯、熱那亞等等,形成了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貿易區。16世紀以後,興起了工場手工業,最初是佛羅倫薩,隨後是佛蘭德爾,而圈地運動使英國迅速發展。這種經濟模式加速了貿易,從而發生了地理大發現,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工場手工業也使進行戰爭的武器產生了飛躍,火炮和毛瑟槍逐漸代替了騎士的刀劍,也使舊式的城堡喪失了防禦能力。而工場手工業業催生了資本主義經濟。
宗教信仰

歐洲最主要的宗教是基督教,它分為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三大派。基督教在公元之初誕生於西亞,當時處於羅馬帝國境內,由於基督教教義鼓吹入與人之間的忍耐和寬容,符合帝國統治者的利益,因此逐漸得到羅馬帝國統治者的承認和支持。至公元4世紀,基督教已成為羅馬帝國的統治宗教。

1054年,基督教分裂為東西兩派:一派是由羅馬教皇直接控制的、以拉丁語地區為中心的天主教;另一派是由拜占庭為中心的東正教。

東正教自稱正教,在宗教儀式中使用希臘語(但也允許使用地方民族語言),所以又稱希臘正教。見世紀末,莫斯科都主教宣布脫離君士坦丁堡,成為使用古斯拉夫語的俄羅斯正教。18世紀時,東歐一些國家的正教也陸續脫離君士坦丁堡而自主。
16世紀時,天主教再度分裂。這次宗教分裂是以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制度為背景,實質上包含有政治內容。1517年德國人馬丁·路德發表了《九十五條論綱》,抨擊教皇出售贖罪券,成為這場宗教改革運動的標志。從此宗教改革運動在歐洲迅速蔓延開,嚴重地打擊和動搖了羅馬教廷的統治。

路德教派是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的前驅,但它屬於運動中的溫和派,在德國及北歐各國廣為流傳。15—16世紀,由於德國農民、手工業者不堪忍受封建諸侯和教會的專橫統治與殘酷剝削,甚至一些中產階級和下層教士也瀕臨破產,終於在1524—1525年爆發了史稱「德國農民戰爭」的農民大起義,以閔采爾為代表的下層教士積極參加起義,除提出廢除農奴制、減輕稅賦和德役以及歸還過去奪自村社的土地、森林和牧場外,還提出農民有權選舉本教區的牧師等。可是,當農民起義嚴重地打擊了封建專制統治和動搖了教會地位的時候,以馬丁·路德為首的宗教改革運動的鼓吹者們卻公然站到諸侯、貴族方面,支持他們對起義農民進行殘酷鎮壓。

法國人加爾文也是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家,並成為加爾文派的創始者。該派代表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是宗教改革運動中的激進派。宣稱做官執政、蓄有私產、經商贏利、放債取息同擔任教土職務一樣,均可視為受命於上帝。主張建立新教教會,廢除主教制度,用資產階級共和式的、政教合一的長老制度來代替。認為人有了信仰才能得救,聖經是唯一的准則。宣揚上帝預定說,認為自人類始祖亞當犯罪後,整個人類的本性都已敗壞,人類自身無力自拔,由上帝預先安排好人類的命運。加爾文主義得到日內瓦資產階級的擁護,因為他的主張和信條符合當時資產階級激進派的要求,改革將使教會實權脫離封建主的控制而落入資產階級手中。此後,加爾文派廣泛傳播於瑞士、法國、荷蘭和蘇格蘭等地。

宗教改革運動中從天主教中游離出來的第三個新教宗派是英國的聖公會。16世紀前半葉,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為了加強王權,對羅馬教皇干預英國事務日益不滿。新興資產階級和開明新貴族也渴望削弱教會特權,剝奪教會財產。與此同時,英國和西班牙正在爭奪海上霸權,出於政治需要,亨利八世決定廢黜原系西班牙公主的王後,而羅馬教皇需要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因此不準亨利離婚。以此為借口,1533年亨利八世與羅馬教皇決裂,下令禁止英國教會向羅馬教廷繳納歲貢。1534年又促使英國國會通過「至尊法案」宣布英國教會不再受羅馬教廷統治,國王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首腦,擁有任命神職人員、決定教義的權利等。但初期仍保留了天主教的大部分重要教義、主教制度和宗教儀式。17世紀以來,受到加爾文派的較大影響。

目前,除羅馬尼亞人外,歐洲羅曼語民族的義大利人、法蘭西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弗留利人、瓦隆人、普羅旺斯人、加泰隆人、加利西亞人、瑞士義大利人等多信奉天主教,日耳曼語民族中的奧地利人、荷蘭人、佛拉芒人。部分德意志人、盧森堡人信仰天主教,斯拉夫語民族中的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洛維尼亞人、多數西烏克蘭人和部分白俄羅斯人也信仰天主教。此外,在愛爾蘭人、布列塔尼人、巴斯克人、部分匈牙利人、部分拉脫維亞人、立陶宛人和部分阿爾巴尼亞人中也流行天主教。

東正教流行於東南歐。希臘人、羅馬尼亞人和南部斯拉夫人中的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馬其頓人、黑山人以及少數阿爾巴尼亞人信奉東正教。原蘇聯歐洲部分的多數居民,如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大部分白俄羅斯人、莫爾多瓦人、馬里人、部分愛沙尼亞人、部分拉脫維亞人、部分楚瓦什人、摩爾達維亞人信奉東正教。

新教主要流行於北歐、中歐和大不列顛。瑞典人、挪威人、芬蘭人、丹麥人、冰島人、蘇格蘭人、大部分德意志人、部分拉脫維亞人和部分愛沙尼亞人信奉路德派;荷蘭人、瑞士人和德意志人信奉加爾文派;英格蘭人信仰美國國教(聖公會)。

此外,歐洲只有一小部分人,如歐洲部分土耳其人、撥超人、波斯尼亞人、部分阿爾巴尼亞人、部分保加利亞人和部分吉卜賽人信奉伊斯蘭教。

歐洲的猶太人仍然保持猶太教的信仰。

上述情況只能說明現代宗教分布的一般情況,事實上,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宗教信仰都不是單一的。即使某些國家基本上屬於單一民族的國家,絕大多數居民都信仰某一相同的宗教,也往往有少數人信仰其他宗教,總之,宗教信仰的分布是十分復雜的。

今天,同世界上許多地區一樣,歐洲人中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了宗教信仰,這在東歐國家尤為明顯,許多人都已成為無神論者。在歐洲其他地區,宗教影響也日趨下降,連在天主教統治占絕對優勢的義大利,做彌撒已成為中老年人的事,許多青年人對繁瑣的宗教儀式不再感興趣(不過大多數婚禮仍在教堂里舉行)。又如在荷蘭,1971年進行人口普查時,大約有20%的居民承認自己是無神論者,其首都阿姆斯特丹有50%的人自稱沒有宗教信仰。在英國和法國也約有1/3的居民不再傳教。

『陸』 歐洲中世紀是大概什麼年代,從多少年到多

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中世紀(Middle Ages)從公元5世紀持續到公元15世紀,是歐洲歷史三大傳統劃分的一個中間時期。

中世紀始於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最終融入文藝復興和探索時代(地理大發現)中。另有說法認為中世紀結束於東羅馬帝國滅亡(1453年)。

"中世紀"一詞是15世紀後期的義大利人文主義者比昂多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

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天主教對人民思想的禁錮,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早期在歐美普遍被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6)法國中世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擴展閱讀:

歐洲中世紀發生的歷史大事:

1、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拉丁文:Cruciata,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進行的、持續近200年的、有名的宗教性軍事行動,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以收復阿拉伯穆斯林入侵佔領的土地的名義對地中海東岸國家發動的戰爭,前後共計九次。

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徵,因此每個參加出征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戴「十」字標記,故稱「十字軍」。

當時原屬於羅馬天主教聖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便進行多次東征行動。但實際上東征不僅僅限於針對伊斯蘭,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就是針對信奉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十字軍在他們佔領的地區建立起了幾十個十字軍國家,最大的是耶路撒冷王國,此外還有安條克公國,的黎波里伯國等。

2、東西教會大分裂

基督教東派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在 1054 年的正式分裂。由於事件具體起因多與當時的君士坦丁堡宗主教阿卡西烏相關 ,故又稱阿卡西烏分裂。

羅馬帝國在公元4世紀末分裂之後,東西兩部分在社會、政治、語言、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促成了基督教說拉丁語的西部派別和說希臘語的東部派別之間的分化。

西部的羅馬教會自認為是耶穌門徒彼得的繼承者,堅持認為其在各宗主教區中擁有首席地位;東部的君士坦丁堡教會則在東羅馬皇帝支持下與羅馬教廷爭奪勢力范圍;再加上教義方面的分歧,終於在 1054 年相互開除教籍,正式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世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十字軍東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東西教會大分裂

『柒』 歐洲的中世紀大概是什麼時候

公元5世紀到公元15世紀。

「中世紀」一詞是15世紀後期的義大利人文主義者比昂多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

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天主教對人民思想的禁錮,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早期在歐美普遍被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彼特拉克把歐洲歷史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古羅馬與古希臘時期;二是「黑暗時期」。人文主義者也相信,總有一天羅馬帝國會再次興起,重新恢復古典文化的純潔性。

(7)法國中世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擴展閱讀:

中世紀的文化發展

義大利一直不能統一,羅馬教皇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國,並且偽造了《君士坦丁贈禮》文件,聲稱當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羅馬城,拉特蘭宮等地交給了教皇。教會統治非常嚴厲,並且控制了西歐的文化教育。

教士不能結婚,主張禁慾,要求人們將一切獻給上帝才能死後上天堂,另一方面聖職買賣現象又很嚴重。宣揚三位一體、原罪說等經院哲學,嚴格控制科學思想的傳播,並設立宗教裁判所懲罰異端,學校教育也都是為了服務於神學。

在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公元590年~公元604年)時期,古羅馬圖書館也被付之一炬。11~13世紀為中世紀文化發展的巔峰時期。13世紀末,義大利產生了文藝復興運動,並擴展到歐洲很多國家。

這時涌現出了許多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像但丁、薄伽丘、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馬基雅維利、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開普勒、哈維、弗蘭西斯·培根等等。

『捌』 中世紀是什麼時候

中世紀(約395年—1500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由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計算,直到文藝復興之後,極權主義抬頭的時期為止。「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比較貧乏的時期。
隨著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相繼出現了一批蠻族國家。先後有法蘭克、倫巴德、奧多亞克、勃艮第、汪達爾-阿蘭、東哥特、西哥特、盎格魯·薩可遜等王國建立。王國之間戰爭不斷,其中盎格魯·薩可遜、法蘭克王國存在的時間比較長。

作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蘭克人,在486年打敗高盧軍隊,由克洛維建立起墨洛溫王朝的統治。克洛維通過和羅馬教廷的聯合,佔領了羅馬帝國在高盧的全部領土。隨著法蘭克王國不斷的擴張,到了6世紀中葉,征服了勃艮第、圖林根、巴伐利亞和薩可遜的一些部落,成為當時西歐最強大的國家,並建立了封建采邑制。751年,宮相矮子丕平成為法蘭克國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統治期間國力達到最盛,吞並了倫巴德王國,奪取西班牙邊區,佔領東巴伐利亞,征服阿瓦爾汗國,西歐的大部分土地都成為了法蘭克王國的領土。查理大帝死後,法蘭克王國發生兄弟戰爭而分裂,在843年8月簽訂《凡爾登條約》經國家分為西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和義大利王國,現代的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疆域就是以這個條約為基礎的。

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在5世紀中葉進入大不列顛群島,在6世紀末,7世紀初,形成了7個王國,英國歷史上稱為七國時代。829年,威塞克斯王國吞並了其他6個王國,從此誕生了英格蘭(England)。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以親屬關系要求繼承王位,遭到拒絕後,以武力奪取了英王之位,稱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建立了諾曼底王朝,但是這也造成了日後百年戰爭的根源。在亨利一世(1100年 - 1135年)統治時期,隨著王權的加強,社會矛盾激化。1215年約翰(無地王)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1264年的內戰期間,亨利三世被西門·德·孟福爾俘虜。1265年孟福爾召集國會,成為英國議會的開端。從1343年起,貴會分成了由貴族組成的上院和代表騎士、市民的下院,確立了議會君主制。與此同時,西法蘭克王國演變成了法蘭西王國,並加強了王權,羅馬教廷被迫遷往法國南部的阿維農,並自上而下召開三級會議(一級為高級教士,二級為貴族,三級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議會君主制。

德國的前身東法蘭克王國地方政權很強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結束後,國王由地方權貴選出,但更多是名譽,國王的權利和地方諸侯平等。這個特點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其熱衷於對外擴張的原因。951年,奧托一世率軍佔領了倫巴德地區,其後的奧托二世進軍羅馬。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佔米蘭,教皇為其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全盛時領土包括了德意志全境,義大利中、北部,西西里島,捷克、瑞士、愛沙尼亞、普魯士。在腓特烈一世遭到15個城市聯合抵抗(即倫巴第聯盟),並被打敗。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溺水而死,佔領區也紛紛獨立。
文化

義大利一直不能統一,羅馬教皇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國,並且偽造了《君士坦丁贈禮》文件,聲稱當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羅馬城,拉特蘭宮等地交給了教皇。教會統治非常嚴厲,並且控制了西歐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結婚,主張禁慾,要求人們將一切獻給上帝才能死後上天堂,另一方面聖職買賣現象又很嚴重。宣揚三位一體、原罪說等經院哲學,嚴格控制科學思想的傳播,並設立宗教裁判所懲罰異端,學校教育也都是為了服務於神學。在教皇格里哥利一世(590年 - 604年)時期,古羅馬圖書館也被付之一炬。

在德國宗教改革後,義大利產生了文藝復興運動,並擴展到歐洲很多國家。這是涌現出了許多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像但丁、薄伽丘、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馬基雅維利、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開普勒、哈維、弗蘭西斯·培根等等。
經濟
中世紀時的經濟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園式自然經濟。出現了一批商業城市:巴黎、里昂、都爾奈、馬賽、科隆、特里爾、斯特拉斯堡、漢堡、威尼斯、熱那亞等等,形成了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貿易區。16世紀以後,興起了工場手工業,最初是佛羅倫薩,隨後是佛蘭德爾,而圈地運動使英國迅速發展。這種經濟模式加速了貿易,從而發生了地理大發現,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工場手工業也使進行戰爭的武器產生了飛躍,火炮和毛瑟槍逐漸代替了騎士的刀劍,也使舊式的城堡喪失了防禦能力。而工場手工業業催生了資本主義經濟。

閱讀全文

與法國中世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74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905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7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4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253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18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03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00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440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23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56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48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6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98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684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00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80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6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