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以1581年法國的什麼為開端

以1581年法國的什麼為開端

發布時間:2022-08-11 04:38:09

法國什麼時候建立資本主義國家

是荷蘭..荷蘭原稱尼德蘭,是西班牙的屬國。1581年,才脫離西班牙,獨立為荷蘭共和國。荷蘭建國後,立即開始向海外拓展,成為繼西班牙、葡萄牙之 後的海上強國,橫掃歐亞大洋,號稱"海上馬車夫"。

而且荷蘭的海外貿易為本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帶來了豐厚的貨幣儲備。而西,葡兩國是封建國家,其海外貿易利潤只用來進行貴族的揮霍和奢侈浪費。

⑵ 芭蕾源自哪裡

  1. 芭蕾至路易十四皇朝(1643—1715)時代而臻極盛,路易十四本人是一位卓絕的舞蹈家,且喜愛芭蕾表演。1661年,路易十四創立了歷史上第一所舞蹈黌舍——法國皇家舞蹈學院,專門教授舞藝。

    在皇家舞藝巨匠博尚(Beauchamp)和音樂家貝弗(Cambefort)及呂利(Lully)的鼎力倡導下,法國芭蕾舞在文化和音樂上的重要性逐年遞增。於是芭蕾釀成了良多新的宮廷舞的來歷;諸如:加沃特舞曲(Gavotte)、巴斯皮耶舞曲(Passepied)、布雷舞曲(Boree)、里戈東舞曲(Rigaudon)等。在這些舞曲之中,最主要的要算小步舞曲(Minuet),呂利於年,起頭加入法國宮廷的芭蕾,而達到高漲。他那時正與莫利哀(Moliere)合力建造戲劇和芭蕾混成的所謂芭蕾喜劇(Comedie Ballet);

    1789年起頭,呈現了《關不住的女兒》等一批早期(又稱前浪漫時代)芭蕾舞劇的代表作。而到了19世紀,先後在巴黎呈現了「浪漫芭蕾」這個芭蕾史上的黃金時代,推出了以《仙女》(1832)、《吉賽爾》(1841)和《葛蓓莉婭》(1870)為代表的傳世之作;

  2. 然後在俄國進入「古典芭蕾」這個整部芭蕾史上的鼎盛時代,留下了以《睡佳麗》(1890)、《胡桃夾子》(1892)和《天鵝湖》(1895)這「三年夜舞劇」為首的一多量經典劇目。

⑶ 芭蕾舞起源於哪個國家

談談芭蕾舞傳統和形成

法語ballet的音譯,意指:①一種舞台舞蹈形式,即歐洲古典舞蹈,通稱芭蕾舞。這是在歐洲各地民間舞蹈的基礎上,經過幾個世紀不斷加工、豐富、發展而形成的,具有嚴格規范和結構形式的歐洲傳統舞蹈藝術。19世紀以後,技術上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女演員要穿特製的腳尖舞鞋用腳趾尖端跳舞,所以也有人稱之為腳尖舞。②舞劇,最初專指以歐洲古典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綜合音樂、啞劇、舞台美術、文學於一體,用以表現一個故事或一段情節的戲劇藝術,稱古典芭蕾(或古典舞劇)。20世紀出現了現代舞以後,以現代舞結合古典舞蹈技術為主要表現手段來表現故事內容或情節的稱現代芭蕾。逐漸地,芭蕾一詞也用來泛指用其他各種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舞劇作品,盡管在舞蹈風格、結構特徵、表現手法等方面均不同於古典芭蕾或現代芭蕾。③在現代編導創作的舞蹈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沒有故事內容,也沒有情節,編導運用歐洲古典舞蹈或現代舞蹈,或使兩者相結合,用以表現某種情緒、意境,或表現作者對某個音樂作品的理解等等,這些也稱為芭蕾。
ballet一詞,源於古拉丁語ballo。最初,這個詞只表示跳舞,或當眾表演舞蹈,並不具有劇場演出的含義。芭蕾作為一門舞台藝術,孕育於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盛大的宴飲娛樂活動,17世紀形成於法國宮廷,這種宮廷芭蕾實際上是在一個統一的主題下,具有鬆散結構的舞蹈、歌唱、音樂、朗誦和戲劇的綜合表演,由專業的舞蹈教師設計,國王和貴族擔任演員,女角也由男子扮演,表演場地在皇宮大廳中央,觀眾則圍繞在大廳周圍觀看;演員戴皮製面具標志不同角色,故又稱假面芭蕾。
1661年,路易十四下令在巴黎建立皇家舞蹈學院。17世紀70年代芭蕾演出開始使用黎塞留主教宮廷劇場。演出場地和觀眾觀看角度的改變,引起了舞蹈技術和審美觀點的變化,演員站立的姿勢越來越外開,由此正式確定了腳的5個基本位置,這5個外開的位置成為發展芭蕾舞技術的基礎。專業芭蕾演員應運而生,並逐步取代了貴族業余演員,職業女芭蕾演員也開始登台演出,舞蹈技術得以較迅速地發展。芭蕾演出從基本上是一種自娛性的社交活動逐步轉變為劇場表演藝術。這個時期的芭蕾是從屬於歌劇的,宮廷作曲家J.�B.呂利在歌劇中加入芭蕾場面,實際上是一連串舞蹈表演,劇情反而顯得無關緊要,這時稱為歌唱芭蕾或芭蕾歌劇。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8世紀中葉。18世紀的芭蕾大師J.G.諾韋爾是芭蕾史上最有影響的舞蹈革新家。他在1760年出版的《舞蹈與舞劇書信集》中首次提出了"情節芭蕾"的主張,強調舞蹈不只是形體的技巧,而屬於戲劇表現和思想交流的工具。諾韋爾的理論推動了芭蕾的革新浪潮,在他和其他許多演員、編導的持續努力下,芭蕾從內容、題材、音樂、舞蹈技術、服飾等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這些改革使芭蕾終於能夠與歌劇分離,形成一門獨立的劇場藝術。
在芭蕾發展史上,主要有兩種美學觀點一直在起作用。一種觀點認為,芭蕾是"純粹的舞蹈",16世紀的義大利舞蹈教師、《王後的喜劇芭蕾》的編導B.de博若耶認為芭蕾是"幾個人在一起跳舞的幾何圖案組合"。這種觀點完全著眼於芭蕾的形式美,幾乎完全不考慮芭蕾的內容或情節,往往導致單純追求技巧的高超、華麗。18世紀中葉以前,這種觀點在芭蕾創作中居統治地位。另一種觀點強調芭蕾是"戲劇性舞蹈",諾韋爾的"情節芭蕾"理論最集中地代表這種觀點。他認為在一部芭蕾作品中,舞蹈要表現戲劇性內容,"情節和舞蹈設計要保持統一,有合乎邏輯的、明白易懂的故事作中心主題,和情節無關的獨舞及舞蹈片段都得取消",舞劇中"不僅是舞蹈技術光輝奪目,更須通過戲劇性表現,從情緒方面感動觀眾"。上述兩種主要觀點至今仍在起作用,不少編導致力於創作戲劇性的或有情節的芭蕾作品,也有的編導熱衷於無情節芭蕾,注重形式美,兩類作品中的優秀劇目都是觀眾所欣賞的,並作為保留劇目經常上演。20世紀以來,各種文藝思潮對芭蕾創作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出現了許多不同風格的作品。
創作一部芭蕾作品,編導是關鍵人物,他根據文學劇本(或一個故事、一首詩、一部音樂作品)構思出舞劇結構或舞蹈結構,再由演員來體現。編導和演員都必須掌握芭蕾語言(或芭蕾語匯)--芭蕾技術技巧,以及運用芭蕾語言表現特定內容或情緒的能力,編導應該深諳它們長於表現什麼,不能表現什麼;而演員則應該訓練有素,能適應並創造性地體現編導的構思,只有具備這些基本條件,芭蕾創作才能進行和完成。芭蕾結構形式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群舞等,編導運用古典舞、性格舞(舞台化的民族舞蹈和民間舞蹈)、現代舞等,按上述形式可以編出多幕芭蕾(分場或不分場,如《天鵝湖》)、獨幕芭蕾(如《仙女們》)、芭蕾小品(如《天鵝之死》)等。芭蕾的這種結構形式在19世紀後期發展到高度規范化和程式化,以致影響和限制了芭蕾的發展。在20世紀編導創作的大量芭蕾作品 中,這些規范和程式已被大大突破,不斷出現新的探索和創造。

世界芭蕾舞發展概況

宴會芭蕾
芭蕾出現於15-16世紀文藝復興全盛時期的義大利,藝術家極力模仿古希臘的藝術風格。最早的芭蕾表演是在宮廷宴會上進行的,1489年在義大利的一個小城裡,為慶祝米蘭公爵和西班牙阿拉貢公主伊達貝爾的婚禮,演出了《奧菲士》。當時的表演形式與我們今天所見到的芭蕾演出絕然不同,它的每一段表演大致都與上菜聯系在一起,比如模擬狩獵的表演開始以後就吃野豬肉;海洋、河流神靈出場開始吃魚。然後,許多神話人物上場獻上許多菜餚和水果,最後客人們也都參加到熱鬧狂歡的表演中去。這是一種把歌、舞、朗誦、戲劇表演綜合起來的表演形式,可以說是芭蕾的雛形,後人稱它為「宴會芭蕾」。

宮廷芭蕾
隨著義大利貴族與法國宮廷的通婚,義大利的「芭蕾」演出被帶入法國,1581年,在亨利三世皇後妹妹——瑪格麗特的結婚慶典上演出了《皇後的喜劇芭蕾》。當時沒有舞台,觀眾坐在三面牆壁的兩層樓廊里。國王和顯貴們坐在壇台上,表演則在大廳的地板上進行。編導者博若瓦葉就是受聘於法國的義大利人。內容表現女妖西爾瑟如何征服了阿波羅,但不得不向法蘭西國王陛下屈服。表演是戲劇、音樂、舞蹈、朗誦、雜技的混合體。路易十四時期(1643-1715),法國芭蕾發展到它的鼎盛時期,路易十四本人喜愛舞蹈,並受過良好訓練。15歲即參加宮廷芭蕾《卡珊德拉》的演出,扮演阿波羅神。

情節芭蕾
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深刻地影響著法國芭蕾的發展。它的革新思想表現在反對把芭蕾當作供貴族消遣的裝飾品,要使芭蕾象戲劇一樣,表現現實生活,提倡芭蕾要有社會內容和教育意義,這就是「情節芭蕾」產生的時代背景。諾維爾代表了歐洲芭蕾革新的主流,集中體現了啟蒙運動的民主主義精神,他在《舞蹈和舞劇書信集》中,提出了他對芭蕾的革新主張。諾維爾的學生——讓·多貝瓦爾所創作的舞劇《無益謹慎》至今還在上演,成為當代各大芭蕾舞團的保留劇目。

浪漫主義芭蕾
浪漫主義芭蕾是芭蕾發展史上「黃金時代」,在舞蹈技巧,編導藝術以及演出形式方面都經歷了一個燦爛輝煌的階段。《仙女》、《吉賽爾》、《愛斯梅拉爾達》、《海盜》等舞劇的產生,造就了一批芭蕾人才,如佩羅、布農維爾、塔尼奧尼、艾爾斯勒等。這個時期的芭蕾特點概括如下:
1、內容和題材的變化。超凡脫俗的仙女、幽靈代替了神話傳說和古代英雄故事中的人物。反映一種對現實不滿和失望的情緒,一種追求超越塵世的對另一世界的情趣,或以死亡擺脫對現實的失望,或以一種不切實際的追求代替對生活的願望。其中代表作有《仙女》(1832)和《吉賽爾》(1841)。《吉賽爾》匯集法蘭西風格,成為浪漫主義芭蕾的頂峰,此後逐漸出現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現象。
2、舞蹈技巧和表演都有了重大發展,腳尖舞技巧成為女舞蹈家表現手段的一個重要因素出現,男子舞蹈技巧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3、在演出形式上,採用了瓦斯燈的照明和大幕,改革了芭蕾服裝和舞鞋,產生一種詩意輕盈的風格。
浪漫主義芭蕾的黃金時代極其短暫,從19世紀30——40年代,僅僅10多年就出現停滯枯萎的局面。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歐洲芭蕾的中心逐漸移致俄國。

俄羅斯芭蕾
19世紀下半葉歐洲浪漫主義芭蕾走向衰落,復興芭蕾的使命歷史地落在俄國肩上。從40年代起,外國舞蹈家們頻繁訪俄。塔利奧尼父女、佩羅、聖·萊昂等人的表演和編導活動,特別是布農維爾的學生約翰遜(在聖彼德堡)和布拉斯(在莫斯科)的教學活動,向俄國舞蹈界傳授了法蘭西、義大利兩大舞派的精華,並逐漸形成了新的學派——俄羅斯舞派。在劇目建設上,瑪蒂帕和伊凡諾夫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柴可夫斯基通過《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實現了舞劇音樂的革新,使音樂成為舞劇中塑造形象、敘述事件的基礎,啟發和豐富了舞劇編導的舞蹈交響化的思想。《天鵝湖》第二幕達到了舞蹈詩的高峰,被奉為交響化舞蹈的範例。以後又有格拉祖諾夫寫出的《雷蒙達》(1898)、《四季》(1900),這些作品在繼承浪漫主義芭蕾傳統的同時體現了俄國現實主義傳統。
20世紀初,俄國芭蕾已在世界芭蕾舞壇中占據主導地位,擁有自己的保留劇目,表演風格和教學體系,也涌現了一批編導和表演人才。此後,一批俄國芭蕾舞界的年輕人要求革新、探索新的表演手段和發展道路。戈爾斯基和福金就是他們的帶頭人。福金的革新思想不可能在帝國劇院內實現,他的主要作品都是在國外為佳吉列夫芭蕾團排練上演的。佳吉列夫從1909年起連續3年組織俄羅斯演出季,並於1913年成立以蒙特卡羅為基地的永久性劇團——「佳吉列夫俄羅斯芭蕾團」,在歐美各地巡迴演出,影響巨大,把由俄國保存的古典傳統劇目送回歐洲,促成歐洲芭蕾的復興。該團解散後,它的成員流散歐美各國,利法爾在法國,德瓦盧娃在英國,巴蘭欽和福金在美國,對各國芭蕾復興或創建做出了重要貢獻。

當代芭蕾
1929年末,利法爾成了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常任舞蹈編導和主要舞蹈演員,一直到1958年離開,實際上進行了一次改革,例如廢除了贊助人可以在芭蕾演出之前到後台去與舞蹈家們閑聊有一個世紀的古老權利。還有每周舉行一次開幕式。1932年重演《吉賽爾》時,利法爾飾演阿爾伯特,他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法國兩大編導家,羅朗·佩蒂1965年根據雅勒的音樂編導了《巴黎聖母院》,獲得了輝煌的成功。莫里瑟·貝雅爾1970年編導的《火鳥》是一個最別致的作品。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保留劇目還有《吉賽爾》、《葛蓓莉婭》、《西爾維婭》等。
英國芭蕾主要歸功於三個偉大女性的畢生經營:在皇家劇院擔任多年首席女芭蕾舞蹈家的阿德莉娜·熱奈夫人;妮娜特·德·瓦盧娃夫人的不朽功業是皇家芭蕾舞團;瑪莉·蘭伯特夫人,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芭蕾舞團的創始人。此外還有節日芭蕾舞團、蘇格蘭芭蕾舞團。
美國沒有國家芭蕾舞團,巴蘭欽與林肯·柯斯坦在1933年一次會見,應邀主辦美國舞蹈學校。1948年轉化為紐約市芭蕾舞團,巴蘭欽任藝術指導和主要編舞家,副藝術顧問是傑羅姆·羅賓斯。已經形成了一種典型的美國舞蹈風格。另一重要芭蕾舞團是美國芭蕾劇院,1940年開始活動。先後擔任編導的有福金、馬辛、安東尼·都鐸等。還有喬弗里芭蕾舞團,阿瑟·米切爾的哈萊姆舞蹈劇院,是第一個黑人古典芭蕾舞團。
丹麥皇家芭蕾舞團是丹麥民族傳統的優秀繼承者,布農維爾一百年前創作的舞劇,仍然在哥本哈根以純正的風格進行演出。(實際上是舊式法國風格)在丹麥芭蕾中,傳統意識一向是非常強烈的。1932年哈拉爾德·蘭德爾被任命為皇家劇院芭蕾指導,一直到1952年,他為法國、英國重排的《練習曲》,是對芭蕾舞技巧的一次輝煌的展覽。
20世紀初有影響的俄國編導有戈爾斯基、普尼和福金。安娜·芭甫洛娃理想的體現了福金的構思,1905年有《天鵝之死》。
在俄國,十月革命後,高爾斯基堅持戲劇的表現性,使它的舞蹈演員們採取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方式生活於角色之中,原本產生於宮廷的芭蕾舞並沒滅亡。1927年在莫斯科演出了《紅罌粟花》,是俄國第一部英雄主義的現代題材的舞劇,標志著古典學派的勝利,指出了追隨的准繩,古典芭蕾博得了新的聲譽。謝苗諾娃和烏蘭諾娃首次登台,新創作的舞劇注重戲劇結構,更多地運用民間舞蹈來豐富舞蹈編導的語匯。俄國芭蕾開始了復興。
從1581年法國演出《皇後的喜劇芭蕾》至今四百多年,芭蕾舞已遍及全世界,被公認為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成為世界性的藝術,五大洲的眾多國家都建立了自己的專業的芭蕾舞學校和芭蕾舞演出團體。在當今世界上,芭蕾藝術繁華似錦,古典芭蕾和現代芭蕾,戲劇芭蕾和交響芭蕾等不同流派爭奇斗艷,涌現出大批人才和劇目,很多國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色,在芭蕾舞的藝術表現上不斷出現新的探索和創造。

如何欣賞芭蕾舞

欣賞芭蕾,大致上有兩條思路。一條是傳統的,一條是現代的。一般主張欣賞的方法與欣賞的對象相統一:即用一絲不苟的傳統思路,去欣賞「早期」、「浪漫」和「古典」這三個傳統時期的芭蕾舞劇、音樂型芭蕾和純粹型芭蕾。
傳統的欣賞思路要求觀眾提前半小時左右到達劇場,以便能將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和煩惱,統統留在劇場的大門外或衣帽間那個塵世的空間里,然後靜下心來,全身心地投入劇場這樣一個非常特殊的,與馬路上的擁擠、菜市上的吵鬧、單位里的糾紛、家庭里的瑣事毫不相乾的審美場,進入《仙女》、《吉賽爾》、《葛蓓莉婭》這樣一個人造仙境,進入《睡美人》、《胡桃夾子》、《天鵝湖》這樣一個夢幻世界,一連幾個小時逃避一下都市的喧囂和精神的壓力。接下來,我們還可以用心地研究一下節目單,細讀一下劇情梗概、有關評論、舞團簡史、編導和舞者介紹等各種有關材料,尋找一下眾所公認地芭蕾舞明星,想像一下另人陶醉的音樂名曲,期待一下奢侈華麗的服裝和富麗堂皇的布景……
現代的欣賞思路對觀眾沒有任何苛刻的要求,而是為其提供隨遇而安的哲學,因為現代生活的節奏壓根兒不允許觀眾,特別是有職業的觀眾提前半小時到達劇場,而是在欣賞的過程中強調觀眾無需任何先人之見,只需用隨身攜帶、各不相同的理性知識來理解,用來自生活、五光十色的感性經驗來參與即可。
這種欣賞思路認為,節目單上的東西簡直就是編導們設下的圈套,或者是為彌補舞劇編導或芭蕾編舞自身的語無倫次而兜售的靈丹妙葯,可看可不看,甚至最好不看!劇情到底是怎麼「寫」的無足輕重,成功與否只能看他台上怎麼「舞」的。芭蕾舞劇說到底,還是以舞為主,以劇為輔的,否則,便無法解釋芭蕾舞劇中的領銜主演們在跳完雙人舞後,甚至在跳完其中的變奏後,便向觀眾頻頻施禮的現象。如果劇重於舞,這種行為豈不是出「戲」了,西方的觀眾和評論家們又怎能整整忍耐了一個世紀呢?
這種欣賞思路認為,明星可以欣賞,但用不著崇拜得五體投地,明星崇拜的風氣實在顯得太古典!按照自己的審美標准,而不是跟著評論家們的意見跑;尋找自己眼中和心裡的明星,而不是隨波逐流,這才是最最重要的。

中國芭蕾舞的歷程
哈哈
如果說1581年法國《皇後喜劇芭蕾)的上演,一直被視為芭蕾舞劇之初始——雛形的話,芭蕾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幾乎晚了3個多世紀。不過,起步雖晚,卻是飛躍前進。
20世紀初,曾有外國的芭蕾舞團來中國演出,但規模有限。此後,陸續有俄僑來中國開辦業余私立芭蕾舞學校,以上海、天津、哈爾濱等地較有影響——對中國的芭蕾啟蒙教育有積極作用。毋庸置疑,芭蕾舞劇在中國的真正興起和發展,也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這與中國政府對一切具有世界意義的優秀文化藝術都採取積極吸納、支持的基本方針具有密切的關系。
最初,對中國芭蕾具有影響力的是俄羅斯學派。從54年2月第一位蘇聯專家奧·阿·伊莉娜(O·A·YEALINA)應邀來京開辦第一期「教師訓練班」起,到58年中國上演第一部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中國芭蕾實現了初創期的神速「3級跳」。在此期間,諳熟芭蕾藝術的戴愛蓮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一期「教師訓練班」的學員(大都接受過一定的芭蕾訓練),以半年的時間,奇跡般的完成了蘇聯舞蹈學校1——6年級的教學大綱,通過嚴格的考試全部合格。他(她)們成為同年創建的北京舞蹈學校,芭蕾專科的教學骨幹。此後,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成長為真正的芭蕾教育家——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實現「3級跳」的重要舉措是邊訓練,邊實踐演出。這一時期常有著名蘇聯芭蕾藝術家來華演出,精湛的表演吸引了眾多的觀眾,中國人逐漸熟悉、喜愛起這門藝術。
1957年在查普林的指導下中國首次完整的上演了一部芭蕾舞劇——《無益的謹慎》(LA FILLE MAL GARDEE),它是18世紀末讓·多貝瓦爾的作品,具有現實主義的風格,適宜於當時中國芭蕾舞演員的實際水平,通過演出使隊伍得到了提高。
1958年10月在古謝夫的指導下,北京舞蹈學校集中全力,成功的上演了世界著名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奧傑塔扮演者白淑湘)(SWAN LAKE)全劇,引起國內外強烈反響。通過嚴格排練,高速度地造就了一支具有多方面人才的芭蕾舞劇隊伍。如今,《天鵝湖》已在中國「落戶」——成為對觀眾最有號召力的芭蕾劇目。59年底,北京舞蹈學校實驗芭蕾舞劇團成立,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專業芭蕾舞團。次年,上海成立了與北京建制相同的舞蹈學校,也承擔起培養專業芭蕾人才的任務,從此北、南遙相呼應,努力開拓芭蕾事業的新局面。繼《天鵝湖》之後,59、60年,在古謝夫的指導下,又陸續成功地上演了《海俠》(LECORSAIRE)、《吉賽爾》(GISELLE)年輕的中國芭蕾隊伍承擔這兩部風格不同的著名芭蕾舞劇已顯得比較從容。
這一時期中國派出了蔣祖慧(1934——)、王錫賢(1933——)等先後到莫斯科國立戲劇學院舞劇編導系進修,成績都很優異。回國後,蔣祖慧推出了她的畢業作——《西班牙女兒》(根據文藝復興時期歐洲著名作家洛貝·德維加的著名詩劇《羊泉村》改編,1961年天津歌舞劇院首演;王錫賢在北京指導上演了他的畢業作《淚泉》(THE FOUNTAIN OF BAKHCH I SARAY)(根據俄羅斯詩人普希金的著名長詩改編,北京舞蹈學校實驗芭蕾舞劇團首演。
1963年,中央歌劇舞劇院成立,學校附屬的芭蕾舞劇團結束了其實驗階段,歸屬了國家級劇院。不久,蔣祖慧又執導了一部著名芭蕾舞劇——《巴黎聖母院》(NORTRE-DAME DERARIS)(根據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小說改編,中央歌劇舞劇院首演。……短短10年間,中國的編導、演員基本上已可獨立駕馭經典芭蕾舞劇的創作、排練、舞台演出了。
從64年起,開始了中國芭蕾舞劇的創作實踐。事實上第一代芭蕾舞劇編導,大都是從學習民族舞蹈轉向芭蕾專業的,他(她)們的民族文化背景,無疑有助於芭蕾舞劇民族化的探索。大型中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THE RED DEPACHMENT OF WOMEN)的上演,雖不是嚴格意義的「首開記錄」,(在此之前,已有過不同類型、不同規模、不同成效的芭蕾民族化探索)卻可以說是第一部最成功的大型中國芭蕾舞劇——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紅色娘子軍》1964年首演,編導:李承祥、王錫賢、蔣祖慧;作曲:吳祖強、杜鳴心等;首演者:中央歌劇舞劇院,女主角:白淑湘飾瓊花;吳靜珠飾連長;男主角:劉慶棠飾洪常青;李承祥飾南霸天;主要女配角:趙汝蘅飾瓊花戰友;萬琪武飾老四。它是根據同名電影改編而成。講述中國第二次革命時期的故事:受盡折磨的瓊花,因不堪忍受地主南霸天的壓迫,逃離虎口,巧遇紅軍黨代表洪常青,經過他的引路,瓊花參加了娘子軍,歷經磨練和考驗,成長為卓越的革命戰士。洪常青犧牲後,她接過紅旗英勇向前。這部舞劇以震憾人心的悲壯情節,恢宏絢麗的場面,鮮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海南島的地域風情,從它誕生起,就贏得多方好評。它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颯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國娘子軍形象,將芭蕾的精華與中國的氣派融為一體,為世界芭蕾舞壇增添了一朵奇葩。
由胡蓉蓉(1929——)、傅艾棣(1936——)、程玳輝(1932——)、林秧秧(1939——)創作的《白毛女》,與《紅色娘子軍》同期出台,平分秋色,它是中國芭蕾舞劇的又一成功探索。
《白毛女》(THE WHITE HAIR GIRL)1965年首演,作曲:嚴金萱;首演者:上海芭蕾舞團;女主角:蔡國英(A)、茅惠芳(B)飾喜兒;顧峽美(A)、石鍾琴(B)飾白毛女;男主角:凌桂明飾大春;主要男配角:董錫麟飾楊白勞。它根據同名歌劇改編,講述貧苦農民的女兒——喜兒,被迫賣給惡霸地主黃世仁抵債,不堪凌辱,逃入深山。長年風餐露宿,頭發變成了白色,不知情者稱其為「白毛仙姑」——(鬼)。最後她被八路軍所救,與年輕時的戀人——已是八路軍戰士的大春團聚。歌劇《白毛女》以「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真實故事,感動了中國千千萬萬的老百姓。
這部芭蕾舞劇並未因循於原作——走捷徑,而是根據芭蕾藝術特點,進行了再創造。它巧妙地運用了中國古典、民間舞的素材,以寫實與浪漫相結合的方法將劇情予以芭蕾化的展現。對於劇中主要人物諸如:喜兒的純真、甜美和變成「白毛女」後的堅韌、剛毅;大春的朴實、敦厚及參軍後的英勇、干煉以及黃世仁的陰險、毒辣……等都刻劃得比較鮮明、生動。
《紅色娘子軍》與《白毛女》,在中國芭蕾舞劇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它們是「洋為中用」更深層次的實踐,以其獨有的中國特色自立於世界芭蕾藝術之林。集體智慧彌補了經驗不足,使芭蕾中國化的探索,起點較高,起步很快。與其它舞蹈、舞劇作品的命運不同,這兩部作品在「文革」中,被定為「樣板戲」——是當時為數極少獲准上演的兩部舞劇。經受了時間與社會的檢驗,《紅色娘子軍》與《白毛女》依然葆有其藝術生命力。這兩部作品都被確認為「20世紀經典」。文藝復甦期在芭蕾領域中的表現,首先是恢復西方芭蕾經典保留劇目的演出,使長期只見1「紅」1「白」的廣大觀眾,在久違多彩的芭蕾藝術之後,掀起了一陣《天鵝湖》的狂熱。
新時期的中國芭蕾,展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首先是以更開放的眼光,面向世界廣泛吸收、借鑒,而不只局限於單一的俄羅斯學派的影響。從80年代初,陸續有來自英、法、德、瑞士、加拿大等國的著名芭蕾藝術家以友好交流的形式傳授技藝。先後有芭蕾宿將安東·道林、著名芭蕾編導本·斯蒂文森(B·STEVENSON)等在中央芭蕾舞團指導排練了他們自己的作品:純古典風格的男、女《四人舞》(TE- PASDE QUIXOTE)、《前奏曲》以及著名芭蕾藝術大師巴蘭欽(BALANCHINE)的《小夜曲》(SERENDE)……等,其中大部分已成為該團經常上演的保留舞目。
此外,十多年間,中國陸續上演了多部不同風格的西方經典劇目,如:1980年,由巴黎歌劇院芭蕾大師莉塞特·桑瓦爾親自指導,中央芭蕾舞團演出了法國浪漫主義的著名芭蕾舞劇《希爾維亞》(SYLVIA);1984年,由英國著名芭蕾藝術家貝琳達·賴特和尤里沙·捷爾考夫婦重新排練演出了安東·道林版的《吉塞爾》;1985年,在世界級芭蕾藝術家魯道夫·紐利耶夫(R·NUREYEV)和芭蕾大師尤金·波里亞柯夫等親自指導下演出了《唐·吉珂德》(DONQUIXOTE);還有《柔密歐與朱麗耶》(ROMEO AND JULIET)(1989,羅曼·沃克執導)及《睡美人》(SLEEPING BEAUTY)(1994,麥克米倫 MAC MILLAN版,莫里可·帕克執導)……均很成功。特別是紐利耶夫以自己無以倫比的精湛技藝和對戲劇人物的深刻理解,結合中央芭蕾舞團的實際,進行了嚴格訓練,大大促進了演員水平的提高——在中國芭蕾舞史上留下了珍貴的一頁。在上述諸多國際交流活動中,戴愛蓮起到了很好的橋梁作用。與此同時,北京舞蹈學院堅持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好傳統,陸續上演了《葛蓓莉亞》(1979)、《舞姬》(1981);上海芭蕾舞團上演了《那波里》(又名《漁夫與新娘》)第3幕;天津歌舞劇院復演了《西班牙女兒》(1982);此外,於1981年組建的遼寧芭蕾舞團推出了《海俠》(1983)……這不僅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而且經過世界各國芭蕾權威指導演出純正的古典芭蕾名作,使新一代芭蕾舞人才迅速成長。
1980年5月 汪齊風(女、上海)參加日本大阪舉行的第三屆世界芭蕾舞比賽,獲第十四名,為我國 奪得了第一枚芭蕾舞獎牌。
1982年6月 汪齊風(女,上海)、張偉強(北京)在美國傑克遜國際芭蕾舞比賽中,獲表演三等獎。
1984年11月首屆巴黎國際芭蕾舞蹈比賽,汪齊風(上海)、王才軍(北京)獲巴黎歌劇院發展協會獎。
此後,中國選手頻頻參加各種國際芭蕾舞大賽,表現出較強的實力。比較突出的有:
1985年——第13屆洛桑國際芭蕾舞蹈比賽,李瑩(女,北京)獲第一名,徐剛(北京)獲第二名;
1985年——第5屆莫斯科國際芭蕾舞蹈比賽,唐敏(女)獲最佳表演技巧獎,張偉強、趙民華分別獲男
子雙人舞和和單人舞第三名(均為北京選手)。
1992年——第5屆巴黎國際芭蕾舞比賽潭元元(上海)獲第一大獎;同年,譚元元又一舉奪得第1屆日本芭蕾國際比賽女子少年組金獎(中國遼寧的女選手於曉楠獲同屆少年組銀獎);波蘭尼金?/div>

⑷ 世界上哪個國家最早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的

是荷蘭..荷蘭原稱尼德蘭,是西班牙的屬國。1581年,才脫離西班牙,獨立為荷蘭共和國。荷蘭建國後,立即開始向海外拓展,成為繼西班牙、葡萄牙之 後的海上強國,橫掃歐亞大洋,號稱"海上馬車夫"。世界上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尼德蘭共和國(即今荷蘭)1581年建立。 生產力跟生產關系的矛盾,促使社會向前邁進。當對立階級間 的矛盾上升到頂點時,革命隨著爆發,舊的體制被新的體製取代,舊的生產關系被更進步的生產關系替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正好是封建社會生產關系的替代。 但是,社會生產關系的過渡,並不是呈直線,也不曾更不可能是和平過渡的。原有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舊有的體制而進行反撲,新體制的誕生必須面對各種沖擊,過程是迂迴曲折。被壓迫階級的反抗,是革命的推動力。但是,被壓迫階級抗爭努力的成果,會被統治階級所竊取,或是一些打著「被壓迫階級」 名義實則鞏固本身利益的階級所利用。資本主義社會的誕生,就是建立在資產階級通過殘酷的原始資本累積,加上竊取勞動群眾運動成果的基礎上。勞動階級的反抗,是構成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成分。雖然,最後是資產階級稱為新的資本主義社會的「主人」 ,但是勞動階級抗爭所留下的痕跡,是用不磨滅的。而勞動的群眾,將繼續是社會前進的動力。 資產階級最早的革命行動是尼德蘭革命。繼之影響深淵的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另外,美國、德國、俄國、日本等地方也經過各種不同形式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進入資本主義歷史階段。 尼德蘭革命,有人也稱作「八十年戰爭」 ,是尼德蘭脫離西班牙專制統治的戰爭,是尼德蘭自身政治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宗教改革的產物。革命的結果,就是世界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荷蘭共和國)--尼德蘭聯省共和國--的誕生。 尼德蘭位於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原屬神聖羅馬帝國,1556年歸屬西班牙。西班牙隨即對尼德蘭進行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殘酷迫害新教徒。激起了當地溫和貴族和人民的強烈不滿,反抗斗爭不斷發生。 1566年4月,以奧蘭治. 威廉(william i of orange)親王為首的「貴族聯盟」 向尼德蘭總督呈遞請願書,要求廢除西班牙統治者頒布的「血腥律令」 ,召開三級會議,撤除西班牙駐軍,罷免格蘭維爾主角作為尼德蘭輔政的職務,但是遭到西班牙當局的拒絕。同年11月,尼德蘭各地爆發了以平民為主反對天主教的「聖像破壞運動」,很快就發展為一場要求宗教自由、廢除修道院特權的起義,掀開尼德蘭革命的序幕。在兩個月內,先後有12個省爆發起義。數萬名起義者搗毀教堂和寺院5500所,焚毀債券和地契,沒收教會財產。 面對來勢兇猛的群眾運動,西班牙當局採取緩兵之計,答應起義者的條件,用懷柔政策平息起義。1567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二世任命阿爾法(alva)為總督,派軍隊進駐尼德蘭,設立名為「除暴委員會」的特別法庭,血腥鎮壓起義者和異教徒,處死大約8000人。然而,廣大勞動人民和少數堅持革命的資產階級激進份子並沒有被恐怖政策所嚇倒。南方的農民和平民起義者逃入森林組 織游擊隊繼續斗爭,北方的漁民、水手和碼頭工人則組織「海上乞丐」 游擊隊。 1567年,威廉流亡到德意志,招募軍隊試圖推翻西班牙統治,但未能獲勝而耗盡財力,遂解散了僱傭軍。1569年,西班 牙當局徵收「什一稅」瘋狂斂財,尼德蘭經濟凋敝,人民大量破產失業。1572年4月1日,「海上乞丐」游擊隊在澤蘭省 (zeeland) 布里爾登陸,奪取荷蘭和澤蘭兩省,推舉威廉成為 執政。1572年阿爾法派兵鎮壓,當地人民奮勇抵抗,直到1576年西班牙軍在荷蘭來頓城被擊敗。 在北方革命勝利鼓舞下,1576年9月,布魯塞爾爆發起義。起義軍攻佔了西班牙殖民統治機構。同年11月南北雙方簽定旨在驅逐西班牙人實現南北統 一的<根特協定>,但因南方貴族、大資產階級惟恐革命被推向高潮,導致雙方出現分歧,1579年南方宣布承認西班牙統治,成立「阿拉斯聯盟」(union of atrecht,法語叫arras),同年北方單獨成立了「烏得勒支同盟」 (union of utrech)。1581年北方7省成立聯省共和國,又稱荷蘭 共和國。1609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三世被迫於共和國簽定<12年停戰協定>,承認荷蘭獨立。1648年,簽訂的<威斯特發利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 ,又稱treaties of münster and osnabrüc) ,正式給予聯省共和國以獨立的地位。 尼德蘭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具有鮮明的民族解放斗爭性質。尼德蘭革命建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後來歐洲風起雲涌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提供了榜樣,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這次革命以卡爾文(calvin) 教為旗幟,以城市平民和農民為主力,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聯盟在革命中起領導的作用。但是新興的資產階級還不成熟,尤其是南方的大資產階級與西班牙統治者有著密切的政治經濟聯系,因擔心革命危及自身利益而軟弱動搖,甚至背叛革命,因此革命僅在北方取得勝利。荷蘭共和國建立後,葉沒有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政治上仍然帶有君主制的痕跡,對生產關系的發展起了消極的影響。

⑸ 法國1875年憲法的背景是什麼。要簡明扼要

1、18世紀的法國是典型的封建國家,封建勢力十分強大。

2、1789年戰爭爆發,廢除君主制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隨著經濟的發展,觀念的進步,在社會生活中,等級制度逐漸被廢棄,舊制度已阻礙了社會的發展,並不可避免的成為大革命的對象。

因財政危機,1789年5月,國王路易十六下令召開三級會議。6月17日第三等級代表組成國民議會,進而宣布為制憲議會,准備制定憲法。7月14日巴黎市民舉行武裝起義,攻佔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開始,直到1799年霧月政變後執政府的誕生而告結束。

3、1875年,國民議會以一票微弱的多數。通過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最終確立政體。

(5)以1581年法國的什麼為開端擴展閱讀

以1789年法國大革命為開端,法國制憲運動伴隨著政治制度的歷史交替而從未中斷過,幾乎每次政治制度的轉型都定然會掀起一陣制憲熱潮。

從法國歷史上動盪不寧、反復多變的制憲運動,大體可以看出,作為政治制度的民主化,並不能完全根據憲法激進與否來判斷其進步性。

被1793年憲法確認的普選制,到1848年才付諸實施,憲法精神太超前,不僅難以實現,反而會引起混亂,進而削弱憲法本身的穩定性。1792年宣布的共和政體,到1875年才得到最終確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國憲法

⑹ 法國大革命開始的時間與標志是什麼

法國大革命開始的時間是1789年,開始標志是攻佔巴士底監獄。

在法國巴黎市區的東部,有一個巴士底獄廣場。200年以前,舉世聞名的巴士底獄曾經聳立在這里。巴士底獄是一座非常堅固的要塞。到18世紀末期,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點和關押政治犯的監獄。

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巴黎的警鍾長鳴,工人、手工業者、城市貧民紛紛湧上街頭,奪取武器,開始了武裝起義。

法國人民早就痛恨國王、教士和貴族。教士是當時法國社會的第一等級,貴族是第二等級。其他各種人都歸入第三等級。

第一、第二兩個等級的人數不過20多萬,只佔全國總人口的2-3%。但是,他們有錢有勢,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法王路易十六就是他們的總頭子。他同僧侶貴族狼狽為奸,弄得民不聊生。

攻佔巴士底獄成了全國革命的信號。各個城市紛紛仿效巴黎人民,武裝起來奪取市政管理權,建立了國民自衛軍。

在農村,到處都有農民攻打領主庄園,燒毀地契。不久,由人民組織起來的制憲會議掌握了大權。這一年,制憲會議頒布了「廢除一切舊義務」的「八月法令」,緊接著又通過了著名的《人權宣言》,向全世界庄嚴宣布了「人身自由,權利平等」的原則。

(6)以1581年法國的什麼為開端擴展閱讀:

法國大革命的代價:

大革命前,法國是歐洲大陸上工商業最發達的國家,其經濟發展水平與英國不相上下。當時的法國在經歷了生產技術革新和海外殖民擴張後,積累了大量的資源和財富。而憑借著這樣一份厚實的家底,法國大革命中各方勢力為了爭奪利益不惜大打出手。

即便這場沖突紛爭的負面影響會擴大到整個社會,造成慘重的後果也可以扛得住。因此,這場持續了數十年的紛爭給法國社會造成了嚴重的災難,資源和財富被大量消耗,在它狂飆式的推進過程中,逐漸走向了暴力與血腥。

從廣義上看,法國大革命其實是傳統貴族和資產階級之間的博弈,二者實力此消彼長,使得其博弈過程殘酷而又漫長。

新航路的開辟後,隨著法國海外市場和殖民地的不斷擴大,海上貿易日漸隆盛,為本土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利潤和關稅收入,其本國的實力得到了極大地增強。

法國當時的物質發展,是資本主義帶來的生產力提高,與海外收益攫取的獲得雙線齊頭並進。之前社會發展和兩派矛盾累積過程中,資本主義與傳統勢力此消彼長的效應並不明顯,大革命前的法國被稱為「歐洲封建勢力的堡壘」。

國內封建勢力或者說保皇黨很頑固、強大,這就意味著法國封建勢力依然有很強大的實力,沒那麼容易三下五除二被搞垮。

雙方勢均力敵、旗鼓相當,各有資源,從1830年的「七月革命」一直到1848年「二月革命」,雙方展開了耗時日久的拉鋸戰,國內局勢動盪不安,導致民眾苦不堪言。

⑺ 浪漫主義時期的法國歌劇

圖蘭朵、卡門之類的啊……最近音樂課剛上~~~

17世紀的法國歌劇:

正當義大利的歌劇如火如荼時,法國成為繼義大利以後第二個發展並形成了有強烈民族特色歌劇的國家。毫無疑問,是義大利歌劇首先敲開了法國的大門。1660年和1662年,卡瓦利就在盧浮宮和杜伊勒利宮分別上演了《塞爾斯》和《大力士情人》兩部義大利歌劇。盡管這些歌劇在義大利是最傑出的作品,但在法國並未形成「轟動效應」。一直以本國藝術為榮的法國人,只是以外交官式的禮貌微笑和掌聲接待了義大利歌劇的「來訪」,而卻從骨子裡表現出了對異國歌劇及作曲家的格格不入。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法國人對歌劇的冷漠幾乎到了抵制的態度,他們既不承認義大利歌劇,也不創作自己的歌劇。

法國歌劇的形成:

然而,這種僵局在路易十四統治下的70年代終於被打破。法國歌劇在幾經波折後,以獨具本國特色的英姿登上舞台,並使歐洲為之驚嘆不已。

法國歌劇的形成,主要起源於民族文化中一大優秀傳統:芭蕾舞。法國是芭蕾舞的故鄉。早在義大利歌劇傳入法國之前,芭蕾舞、化裝舞會、王室儀仗等所有與輝煌、華麗、高雅等字眼相關的場面,都贏得法國人由衷地偏愛與喝彩。16世紀末,芭蕾舞在宮廷蔚然成風,國王和貴胄們不僅是積極熱情的策劃者,而且是技藝高超的表演者。不論是節慶、典禮、宴會、歡迎外國使團,還是音樂藝術活動,場面盛大而豪華的芭蕾舞總是最受寵愛的「公主」。芭蕾舞的影響從宮廷輻射到城鎮街市,成為法國人最鍾情的藝術體裁。芭蕾舞成為法國節日乃至於法國社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法國芭蕾舞中早已包含了戲劇因素。在1581年為沃爾蒙郡主和日瓦耶公爵婚禮演出的「王後的喜劇芭蕾舞」,就不僅僅是用舞蹈表現某種情緒,而且還通過舞蹈展示了某些情節,更重要的是在整個舞蹈中有一個類似戲劇的主題,成為一種喜劇--芭蕾舞。後來在芭蕾舞劇中,加入了聲樂部分它包括詠嘆調、宣敘調、合唱曲,還有一支序曲。芭蕾舞的題材大多來自神話和寓言,音樂富有節奏性。當時,以皮埃爾·高乃依 (1606-1684年)和讓·拉辛(1639-1699年)為傑出代表的法國古典悲劇,已進入成熟期,它的美學理論和朗誦風格也給即將問世的法國歌劇輸入了必要的戲劇因素。
參考資料: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Phylogeny/DL/DL-20031127184327

⑻ 法國近代史

法國近代史概括:
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資本主義制度在法國確立、發展,直至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歷史。法國是世界近代史上階級斗爭最激烈、政治發展最曲折的國家,從1789年到1871年先後經歷五次革命。在這個過程中,各階級、各黨派創造和試驗了各種政治體制、政治思想、政治行為和行政法律制度。由於法國是歐洲最先進的大國之一,法國的政治文化對於世界具有特別重大的影響。

史學界一般以1789年爆發的大革命作為法國近代史的開端。在革命之前,以絕對君主專制和等級制度為特徵的舊制度已衰落式微。頻繁的對外戰爭、宮廷的奢靡浪費和貴族的免稅特權致使波旁王朝陷入難以解決的財政危機。啟蒙思想的廣泛傳播激勵了改革社會的普遍願望。包括資產階級在內的第三等級與舊制度的矛盾日益激化。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標志著資產階級大革命的開始。這次革命鮮明地宣布自由、平等、法制和民主原則,堅決廢除君主專制和等級制度。在與國內外反動保守勢力的搏鬥中,人民群眾被廣泛地發動起來,推動革命沿上升路線發展,從1789年到1794年先後經歷了立憲君主制、吉倫特派共和國和雅各賓派民主專政。1794年熱月政變結束了恐怖統治,但未能使資產階級共和國穩定下來。1799年拿破崙·波拿巴將軍通過霧月政變上台,於1804年建立法蘭西帝國。拿破崙在國內維護和鞏固了資本主義經濟秩序,在國外掃盪了歐洲封建勢力,使法國一度稱霸歐洲。1814年拿破崙被反法聯軍擊敗而退位。1815年3月他重返法國,建百日王朝,6月在滑鐵盧徹底失敗。

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頒布《憲章》,承認大革命所確立的經濟秩序和自由權利。法國的經濟開始從多年戰爭的破壞中恢復。1824年查理十世繼位後倒行逆施,背棄《憲章》,激起社會上普遍的不滿。1830年7月革命推翻了復辟王朝,代之以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力普為國王的七月王朝。

七月王朝實行立憲君主制,政權落入大資產階級手中。政府殘酷鎮壓30年代初的工人運動(如1831年和1834年裡昂工人起義)和共和運動,以確保資產階級的秩序。工業革命開始展開,紡織業和鐵路建設發展較快。40年代,社會各階層對政府的不滿日益增長。各種社會主義思潮在工人中迅速流傳。中小資產階級要求擴大選舉權。政府拒絕改革,激發了1848年2月革命。七月王朝被推翻,建立起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48年革命的顯著特徵是工人階級為爭取權利而奮勇戰斗。工人代表也進入了資產階級共和派的臨時政府。資產階級對此深感恐懼。是年6月,巴黎工人起義,遭到殘酷鎮壓。12月,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利用農民對拿破崙的迷戀,當選為總統。1851年12月,他發動政變,實行軍事獨裁統治。翌年,加冕稱帝,自稱拿破崙三世,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拿破崙三世穩定了法國政局,鼓勵經濟發展。在第二帝國時期,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法國成為歐洲的工業大國。政治體制也由50年代的專制帝國演變為60年代的自由帝國,議會的權力逐步恢復,出版、集會、結社和罷工等權利被肯定。共和運動、民主運動和工人運動逐漸興起。拿破崙三世為謀求軍事和外交威望,參加了一系列對外戰爭,1870年9月在普法戰爭中戰敗,成為俘虜。9月4日巴黎人民革命,推翻第二帝國,宣布共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由此誕生。

1871年3月18日,堅持抗戰的巴黎工人發動了起義,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公社只存在了72天,但它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19世紀70年代以後,自大革命以來的共和制和君主制的斗爭進入最後階段。1875年,國民議會以一票之差通過第三共和國憲法,最終以法律形式把共和制度確定下來。1886—1889年布朗熱將軍因鼓吹對德復仇和推翻議會制度而名噪一時。共和派政府果斷地平息了事態。1894年猶太軍官德雷福斯被誣陷判刑,1898年,該案件觸發了全國性的保衛民主和人權、保衛共和國的政治斗爭。這一時期,法國充分利用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航空和汽車工業處於世界先進水平。但是法國工業發展速度落後於美國和德國,農業發展也比較緩慢。法國金融資本發達和集中,被稱為「二百家族」的法蘭西銀行大股東分別掌握著各壟斷企業。

法國工人運動在巴黎公社失敗後經過10年才復甦。1879年蓋德和拉法格創建法國工人黨。90年代出現主要由知識分子組成的獨立社會主義者聯盟。在米勒蘭入閣事件上社會主義運動發生分裂形成兩派,到1905年合並為統一社會黨。工團主義在工會中具有重大影響。

在19世紀末瓜分非洲的活動中,法國奪取了相當本土10倍的領土,是僅次於英國的殖民大國。在歐洲外交中,則准備對德復仇,先後與俄、英締結協約。

近代法國為科學、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法國是歐洲的文化中心,法蘭西文化風靡全歐。法語是上流社會的國際通用語言。大革命時期確立的米制至今通行全世界。拉瓦錫奠定了近代化學的基礎,巴斯德的消毒法改革了外科學,夏東研究出人造纖維的製造方法,居里夫婦發現了鐳,盧米埃爾兄弟研製出電影放映機。近代法國文學先後流行過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自然主義、象徵主義等流派,出現了司湯達、雨果、巴爾扎克、左拉、莫泊桑、羅曼·羅蘭等傑出作家。在美術方面,古典派的大衛、安格爾,浪漫派的德拉克洛瓦,印象派的莫奈、塞尚、高更等都馳名遐邇。

⑼ 誰能給我法國近代史的簡介

1、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

2、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

3、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於1870年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

4、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

5、1900~1913年,壟斷組織相繼出現,銀行資本的集中尤為突出,成為僅次於英國的資本輸出國。普法戰爭後,法國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是准備對德復仇,法國為了擺脫自己的孤立地位,1892年與俄國締結軍事同盟、1904年與英國締結協約,三國協約形成。

(9)以1581年法國的什麼為開端擴展閱讀:

法國:

法蘭西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française,英語:French Republic),簡稱「法國」(France),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半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

法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接壤,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法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歐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申根公約和八國集團成員國,和歐洲大陸主要的政治實體之一。

⑽ 芭蕾舞蹈最初是誰發明的

1、義大利芭蕾——芭蕾舞的起源

芭蕾舞起源於義大利,芭蕾(Ballet)一詞,來源於義大利語的Ballare(即跳舞)和古拉丁語的Ballo,最後用法語的Ballet確定下來,並沿用至今。



芭蕾是從14、15世紀(即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貴族余興戲劇演出脫胎而來。當時,貴族們在宮廷內觀賞一種叫做「芭莉」或「芭萊蒂」的華美舞蹈,就是後來芭蕾舞的雛型,當初貴族們跳舞純屬自娛自樂。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芭蕾技術日臻完善,成為當今社會最為精華、完美的舞蹈表演形式。



2、法國芭蕾——芭蕾藝術發展的第一個高峰

15世紀末芭蕾舞由義大利傳入法國,從此迎來了芭蕾發展的第一個高峰。



16世紀起,芭蕾舞成為法國宮廷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581年法國王後路易絲妹妹的婚慶上演出的《皇後喜劇芭蕾》是歷史上第一部大型芭蕾舞劇。1661年,自幼酷愛芭蕾的法國路易十四國王下令創辦了芭蕾史的第一所舞蹈學校——皇家舞蹈學院,開始對舞蹈訓練進行規范化的研究和整理工作。芭蕾舞的腳位及手位都是那時確定下來並沿用至今的,這也是如今世界通用的芭蕾術語仍用法語的緣故。



17世紀後半葉,芭蕾藝術開始走出宮廷,登上舞台,成為劇場藝術,芭蕾舞發展進入新時期。1681年在巴黎歌劇院上演的呂利的《愛情的勝利》中,芭蕾舞女演員首次登台亮相,而扮演女主角的簡·芳登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女芭蕾演員,此前芭蕾舞劇的女主角都是由男演員扮演的。



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思潮對芭蕾藝術產生了深刻影響。芭蕾舞從內容到形式發生了根本變化。1832年3月12日,義大利明星瑪麗·塔里奧尼在巴黎歌劇院首演芭蕾舞劇《仙女》,首次穿上白色的長紗裙,站在腳尖上起舞,開創了芭蕾女演員用足尖跳舞的歷史,也揭開了芭蕾新的一頁,瑪麗·塔里奧尼被譽為「腳不沾地的芭蕾仙女」。



1841年6月28日有著「白色芭蕾」之美譽的古典芭蕾舞劇《吉賽爾》在巴黎上演,《吉賽爾》的誕生標志著法國芭蕾發展到了巔峰時期。

閱讀全文

與以1581年法國的什麼為開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89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726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55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3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24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17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02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00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430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225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48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39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5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96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67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99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79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