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社會如何穩定

法國社會如何穩定

發布時間:2022-08-12 23:00:39

⑴ 歸納法國的主要經濟特點

法國是市場經濟國家,同時又擁有國家干預經濟的歷史傳統。正因為法國經濟的這一特點,戰後法國政府選擇了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混合經濟」管理體制,全面地、大規模地推行國家經濟計劃成為法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突出形式」。自1947年起40餘年來,它已連續執行了九個國民經濟中期計劃,現在正在執行第十個計劃(1989~1992年)。70年代以後,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條件的變化,法國政府對計劃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
法國是經濟發達國家,國土面積55萬平方公里,為西歐最大的國家,人口5800萬人,其中,勞動力資源(達到就業年齡的人口)為2500萬人。法國目前的經濟與分配狀況有如下特點:
1.典型的混合經濟體制,國有企業改造循序漸進。
法國的經濟體制是一種典型的混合經濟體制,國有經濟與私有經濟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就業人數2200萬人,其中,私有企業人員為1300萬人,在國有企業、政府和公共部門工作的人員為900萬人。由於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深遠影響,法國擁有著為數眾多的國有企業,其比重在歐洲各國居首位。法國在80年代就探索對國有企業實行戰略重組,政府逐步放棄了私有化,以循序漸進的方法,對國有企業實行了股份制改造。目前,股份制已經成為法國絕大多數國有企業最基本的資產組織形式。
2.就業人口分布合理,但失業率居高不下。
在2200萬就業者中,分布在第三產業的佔2/3,符合發達國家就業人數在三個產業間的合理配置比例。當今法國社會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有一個300多萬人的失業大軍,其中,長期失業的為100萬人,失業率高達12%。法國的高失業率給社會經濟造成的影響是不容低估的,社會保障機構為此要支付一筆數目可觀的失業救濟金,結果使社會保險金本來就入不敷出的矛盾更加突出;許多年輕人由於遭受失業之苦而意志消沉;經濟也在一定程度上徘徊不前。
3.完善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促進了社會穩定。
在法國,其最低生活需要受到國家法律保護共有三種人:一是沒有多少技能,從事最簡單勞動的那些人。他們受到法定最低工資的保護。目前,全國約有10%的人領取最低工資。二是失業者,約有200多萬人(不包括長期失業者),他們領取失業保險金。三是因喪失勞動能力、無工作等原因而沒有收入來源的人。這些人是長期失業者,現有100萬人。他們從社會救濟部門領取永久性的最低生活費。目前的標準是:2200法郎/月。最低生活費由國家財政撥款,其資金來源是個人所得稅。法定最低工資、失業救濟金和最低生活費三條保證了最低層社會群體的最低生活需要。盡管法國陷入了高失業的困擾,但社會基本處於穩定狀態,這不能不說是完善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4.中間收入階層擴大,兩極分化有所緩和。
中間收入階層擴大,是法國歷屆政府重視抓教育,使人們職位身份普遍提高的結果。幾十年來,法國的職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蘭領」減少、「白領」增加,多數人具有了中間層的職業身份。職位身份的提高,帶動了工資的提高。現在,企業沒有技能的普通工人越來越少,工人與工程師的工資差別也已從50年代的3.9倍縮小到2.6倍。中間收入階層擴大、工資收入差距縮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兩極分化。當然,高額累進徵收財產稅、個人所得稅,將一部分收入轉移給中低層家庭,也是促進分配狀況改善的重要原因。

⑵ 法國社會現在亂不亂

還好,人們正常工作出行,沒有特別多的影響。法國的亂主要出自於各種非洲中東移民,特別是在巴黎馬賽等大城市。最近由於難民過多,有些街區確實要避免。但整體上,相對於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還是相對安定的。當然,亂不亂也看自己的生活態度啦。

⑶ 現在法國社會和生活的情況怎麼樣

現在的法國社會有一些不穩定的因素。因為前一段時間黃馬甲事件使得法國經濟遭到了非常大的沖擊。更重要的是使很多的投資者不敢去法國投資,這也造成了法國的一些企業破產倒閉。當然隨著時間慢慢的過去,法國現在的社會也逐漸的趨於穩定。但是還存在著一些不穩定的隱患。

當然現在法國的生活情況還是比較好的,因為現在情況已漸漸的穩定下來,而且法國由於它的社會條件以及社會福利非常的優厚。所以如果選擇去法國生活和工作,還是比較不錯的選擇。畢竟法國是一個非常發達的國家,而且文明程度也非常的出色。更重要的是法國人受教育水平也非常的高,而且也非常的文明和有禮貌。

⑷ 法蘭西經歷了怎樣的革命進程才走向近代化之路

18世紀對於法國人來說,註定是一個失落的時代。這個時代,法國人從路易十四的巔峰墜落了下來,還沒有站穩之際,英國就開著工業革命的機動車,大步遠去。再看大洋彼岸的美洲,殖民地的丟失就已經讓法國人備受打擊,現在北美人居然用法國啟蒙運動中偉人的思想去構建了自己的國家。而此時的法國,依然還是一個專制、落後的傳統農業國。

如何重新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法國必須實現兩個革命,工業革命和民主革命,後來被統稱為「雙元革命」。面對失落的局面,法國人選擇了激進的革命道路,從法國大革命開始,一直到1870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法國的革命就沒有停止過。而法國的革命也和當時的歐洲格局緊密相連,因此法國的革命,也是歐洲的革命。


1,法國大革命

背景:18世紀的法國社會矛盾尖銳。國內農民生產貧窮,稅收繁多。國內設置的重重關卡又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大量的農民湧入城市,失業率不斷上升,社會動盪不安。路易十五時期,參與許多戰爭,如七年戰爭、美國獨立戰爭,由於戰爭債務帶來的社會負擔,1788年,法國又發生了旱災、冰雹等自然災害。導致農業產量大量降低,食品價格大幅上漲,飢荒大面積發生。

在路易十五當政時期(1715年-1774年),爆發了啟蒙運動。在革命前,法國的居民被分成三個等級:第一等級:天主教高級教士和國王。第二等級:貴族。第三等級:包括資產者、農民、無產者在內的市民、下層人民,除第一第二等級外其他階層。新舊階級勢力之間的沖突在某種程度上對革命推波助瀾。法國的貴族頭銜是開放的,讓一些有能力及有錢的第三等級人群有機會成為貴族。1700年至1789年間,法國社會增加了約5萬個新貴族。隨著國家財政陷入危機,封爵的價格越來越高。另一方面,一些沒落的貴族對這些新貴族也十分的不滿。貴族本身也有投資商業、礦業、地產等行業,因此資產階級財富與貴族財富的概念界限在18世紀以後變得模糊,但資產階級和貴族之間的沖突依然日益嚴重。


滑鐵盧戰役

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建立,雙方在萊比錫決戰,結果法軍失敗。1814年,聯軍進入巴黎,結束了法蘭西第一帝國,波旁王朝復辟,拿破崙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爾巴島。1815年,拿破崙卷土重來,恢復統治,歐洲各國又組建第七次反法同盟,雙方在滑鐵盧決戰,最終拿破崙失敗,被流放到了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波旁王朝再次復辟。


3,法國工業革命的完成

1815年,法蘭西第一帝國滅亡後,以英、俄、奧、普為首的戰勝國召開了維也納會議。會議的主要目的是:恢復拿破崙戰爭時期被推翻的各國舊王朝及歐洲傳統秩序,防止法國東山再起,戰勝國重新分割歐洲的領土和領地。各戰勝國都想乘機擴張自己的領土和領地。由此形成了維也納體系。

在維也納體系下,波旁王朝在法國恢復,但是波旁王朝並非過去的專制政體,而是建立了君主立憲色彩的政體。1820年,極端保王黨開始占據議會選舉多數,開始試圖恢復專制制度。1824年,極端保王黨頭目查理十世上台,實行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政策,引發了社會矛盾。同時,在英國經濟危機影響下,法國也產生了工業危機、金融危機和自然災害,激化了國內矛盾。1830年7月,巴黎爆發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史稱「七月革命」。

⑸ 18世紀的法國社會是怎麼的狀況

18世紀法國社會概況
1 .18世紀的法國是歐洲大陸上典型的封建君主專制國,國王控制全部國家權力,廣大人民被剝奪了所有政治權
2 .法國的君主專制制度以等級制為基礎。社會劃分為三個等級:僧侶是第一等級,貴族是第二等級,人民是第三等級。第一和第二等級是統治階級,擁有種種封建特權。
3 .法國的資本主義有了迅速的發展。資產階級成為經濟最強大、最富有的階級。
4 .封建專制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廣大第三級同封建統治階級處於尖銳的矛盾對立之中。
詳細情況: 18世紀的法國,仍然是一個封建專制的農業國家。全國絕大部分的土地集中在以國王為首的貴族以及僧侶手中。佔全國人口 95%以上的農民基本上是佃農,耕種地主的土地。雖然從18世紀初開始,法國東北部地區開始出現了資本主義農場,但總的說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像英國那樣深入農村。
18世紀初,法國的資本主義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在一些工業較為發達的城市和地區,如里昂、奧爾良、阿爾薩斯—洛林等,出現了大量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其中僱傭千名以上工人的分散的手工工場和僱傭百人左右的集中手工工場也不為罕見。到18世紀中葉,一些工業部門如采礦、冶煉等行業,已經開始使用先進的機器。在貿易方面,盧昂、愛克斯、亞眠、波爾多等許多城市都是當時的對外貿易中心。法國對外主要出口酒類和各種奢侈品。進口貨物主要有棉花、香料、皮革、咖啡等。由於工商業發達,法國集中了歐洲一半以上的貨幣。
但是,法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受到封建生產關系的重重阻礙。在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金融資本始終處於領先地位。從16世紀開始實行的包稅制和國債制度是法國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手段,通過包收國家各種捐稅、向國家放債,法國的金融資本家獲得了巨額收入,成為法國社會最為富有的階層。但是,自路易十六即位後,為了緩和其財政危機,用各種手段從金融資本家手中獲取金錢,使路易十一以來王權與資產階級的合作關系遭到破壞,迫使金融資本家為代表的大資產階級也走上了反對封建專制的道路。在工業部門中,由於封建行會制度的存在,使大批手工業作坊無法過渡到手工工場。因為受到封建制度保護的行會制度,對於工匠和學徒的數目、生產規模以及技術等都有嚴格的限制。路易十四時代制訂的一系列工業法規,到18世紀不僅不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而成為生產發展的桎梏。使法國工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舉步維艱,加之封建割據殘余的存在,使各省之間的法律、度量衡、幣制等都有不同,從而導致各地商業聯系的困難。在封建專制制度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下,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處於赤貧狀態,購買力水平極為低下,使國內市場日益縮小。18世紀以來,法國在對外戰爭中迭遭敗績,不僅使國庫空虛,民不聊生,而且丟失了許多海外市場。僅七年戰爭中,法國在北美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大片殖民地以及在印度的殖民地均被英國佔領。以法國王室為首的各級貴族,視法國工商業為斂財的重要來源,徵收極重的工商業稅,使工場主和商人所獲利潤大部分流入他們的手中,從而大大地限制了資本的積累。這一切,使法國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舊的封建生產關系之間處於尖銳的矛盾之中。
革命前的法國,仍保持著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根據這一制度,所有的人被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天主教教士,第二等級是貴族,資產階級、農民、城市貧民以及手工工場的僱工等構成了第三等級。
天主教會是法國封建專制制度的主要精神支柱。為了維護封建專制制度,天主教會竭力向人民宣傳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制度存在的合理性,鼓吹人們守天知命,不做絲毫反抗。對於一切反天主教會和封建制度的「異端」,則實行殘酷的迫害。天主教會反對科學,扼殺知識,拚命地推行蒙昧主義。因此,要發展資本主義,解放人的思想,首先必須鏟除天主教會。天主教會也是法國最大的封建主。教會土地佔全國土地的1/10,僧侶也和其他的封建貴族一樣,剝削雇農,榨取封建地租。高級教士大多出身貴族,主要集中在城市裡,過著與貴族一樣奢華的生活。但第一等級中的低級僧侶則大都出身於貧苦之家,他們收入菲薄,生活拮據,對高級僧侶抱有敵視態度,同情第三等級。
作為第二等級的貴族,分為兩個階層,一為「佩劍貴族」,一為「穿袍貴族」。所謂佩劍貴族主要指的是世襲的封建貴族。他們中的大貴族大多遠離自己的領地,住在凡爾賽,靠領取年金過著極為奢侈的生活。由於特權,他們壟斷了軍隊、政府和教會中的要職。「佩劍貴族」中的中小貴族,則長年居住在鄉間,盡管不能享受大貴族那樣的奢侈生活,但由於直接剝削農民,成為農村中封建專制制度的主要代表。
「穿袍貴族」不是世襲貴族,他們的貴族頭銜主要是靠錢買來的。因此,大多出身於資產階級。「穿袍貴族」主要任各級法院中的法官,並可父子相傳。他們通過包攬訴訟榨取民財,同樣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但是「佩劍貴族」歧視他們,也不允許他們出入宮廷。因此,他們也對「佩劍貴族」心懷不滿。
第三等級的成分較為復雜。其中資產階級又有大中小之分。大資產階級主要是包稅商、軍火商人、專賣商、銀行家等。這些人與封建專制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有時他們還花錢購買爵位,成為「穿袍貴族」。因此,他們不願意推翻專制政府。但是,由於政治上他們沒有任何權力,財產也得不到封建政府的切實保證,經濟活動經常受到貴族或國王的干擾,因此他們反對革命而要求改良,只是希望通過在不觸及他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限制國王權力,提高他們的政治地位。中產階級主要是手工工場主和一般的商人等。他們深受封建專制政府的欺壓和勒索,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願望也受到極大的限制。因此,他們極力要求消滅封建制度,建立保護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資產階級共和國。這些人構成了資產階級中的共和派。
小資產階級主要是城市居民。這些人主要是小商販和小作坊主等。這些人既反對大資產階級對他們的壓迫,又痛恨封建專制制度對他們的無窮盤剝。但他們也反對無產者,害怕革命會使無產者擺脫舊日政治經濟地位,從而危害他們的利益。
第三等級中人數最多的是農民。他們遭受著殘酷的封建剝削,不僅要向地主繳納地租,而且還要向地主交納各種苛捐雜稅。此外,他們還必須向國王交納所得稅(收入 1/20的土地稅)、人頭稅、土地稅;向教會交納什一稅。經過層層盤剝之後,農民所剩無幾,很難維持溫飽。18世紀後期,法國進入了歷史上的「封建反動」時期。國王又恢復了農民修築道路和建造營房的徭役。地主則竭力提高封建地租,同時還強占農村公社的公有地,使廣大農民更加貧窮困苦。法國大革命爆發前夜,法國2300萬農民中,競有150萬人淪為乞丐。因此,在第三等級中,農民階級最痛恨封建專制制度,最富有革命精神。盡管第三等級內部各階層之間也存在著矛盾,但在反對封建制度這一問題上,則是一致的。因此,第三等級與國王為首的僧侶和貴族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只能通過暴力革命才能解決。

⑹ 媒體言論的自由, 法國 英國 美國是怎樣穩定社會的

言論開放,在初期階段是肯定會造成一定的社會動盪,因為言論自由化和公開化,會把一大批黑暗中的腐敗物質給暴露出來,那種腐朽和生機的碰撞,舊思想和新思維的交火勢必產生一定的混亂,嚴重的乃至於社會的變革。
但是不能說因為會產生碰撞,混亂,變革,就不改革。這就好比人生了大病要去做手術,做手術要剖開肌體,肯定會對身體有損傷也很痛苦,但是那是治療疾病的必須的方法。如果只是一味的遮掩覆蓋,那麼最後這個毒瘤就會越坐越大,等到不可挽回的時候就是死亡,例如清朝末年,如果能夠早立憲,那麼中國就會是另一個景象了。
至於變革產生的動盪及好處,可以參見美國,法國,英國。 比如美國,非常重視言論自由,他們允許老百姓和各種機構批評政府,因為你批評的好批評的有理,能說到點子上,換個角度講,就等於把國家的毒瘤給挖了出來,發現問題所在,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所以一直到現在,美國政府不僅支持國人批評政府,還花錢請國外的研究機構批評美國政府,已經形成良好的國家新陳代謝,這也就是美國歷久不敗的原因。

有人一定會抬杠說法國有個機構就是專門監督網路的,沒錯,但是我們得搞清楚一件事,你言論開放了20%和言論開放了80%的國家還是有絕對區別的.

⑺ 法國大革命時期整個歐洲的社會趨勢是怎樣的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是這樣的:國際時局——八年戰爭,結束,歐洲勢力漸漸穩定,各國相對均勢;在文化上,距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都過去了很多年,此時的歐洲已經是啟蒙運動的時代了。每個國家都十分欣賞啟蒙思想,即使在沙皇俄國,也對啟蒙運動十分欣賞。在經濟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已經開始,正在蔓延中。社會生活上,尚沒有平民化的趨勢,工業進程剛剛開始。 英國:此時的大英帝國在奪取了法國在印度的部分殖民地後,卻在美洲慘敗。美國的獨立,使得英國的權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戰。但是,英國工業化已經開始,甚至開始了市場經濟的運作。英國在軍事、政治、經濟等依舊十分強大,但對歐洲大陸的局勢持觀望態度。 西班牙:垂暮的帝國因為其不知節制和不思進取,漸漸弱化,作為天主教國家,在一定程度上,是法蘭西的最好盟友。 法蘭西:工業化進程才剛剛開始,經濟以農業為主,階級分化較嚴重。由於路易十四的窮兵黷武,法國徒有一個強國的光環。不久之前,法軍支持美軍獲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啟蒙思想第一次成為現實,在精神領域上對法國影響很大。有著眾多思想家的法國,由於內部矛盾激化,成為革命的發源地,其法律和思想,都在歐洲起到領先地位。 奧地利:不知有什麼領先之處,也許是統領日耳曼諸國,給了他們很大的信息。 普魯士:崛起的新秀,軍事文化發達,但是保守主義占據上風,富於侵略性的普軍,瓜分了波蘭,雖然德意志諸國不乏思想家,但是對普魯士談變革,還為時尚早。 沙皇俄國:雄起的帝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俄國,雖然相對落後,但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強大力量。雖然已故沙皇十分欣賞伏爾泰的學說,但是啟蒙思想還只是貴族口中空泛的名詞。農奴制使得俄國的經濟基礎不是很好。 奧斯曼:崩潰的帝國,已經不是當年開明先進和具有威脅性的東方帝國了。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是歐洲歷史的轉折點,可以說之前和之後,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雖然在前進,但是如果沒有法國大革命,歐洲的進步還是很緩慢,但是工業革命還是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的。

⑻ 法國的社會治安怎麼樣啊在法國安全嗎

沒有到很好,首先法國並不是你想的黃發碧眼的歐洲人

黑人阿拉伯人亞洲人都是,都混在一起。你要找一個純法國血統的幾乎沒有,要麼就是義大利啊法國啊什麼的混血的
人種那麼雜,治安好不好可想而知。但也是要分區分的,一般偏離市中心的話放眼望去真的完全不覺得自己身在法國,街道臟亂,時不時的這里搶劫那裡搶劫。
總之治安沒到很好 要提防的還是那些黑人阿拉伯人

⑼ 結合史時說明當時的法國是如何建立起一種長期穩定存在的政治制度的

動盪與變遷:近代法國政府制度演變
自法國大革命爆發(1789年)以來,法國先後經歷了三次君主立憲制、兩次帝制和五次共和制的交織,1875年憲法頒布以後共和制最終在法國得到確立。在共和制下具體來看,第二共和國(1848—1852年)實行總統制,第三共和國(1875—1940年)和第四共和國(1946—1958年)實行議會制。自第三共和國建立至今,法國政府主要由總統、內閣、參議院(議會上院)、國民議會(議會下院)等組成。
從法蘭西第二共和國至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法國議會的職能不斷地擴大,其組織結構更加完備,地位作用也日益增強。1848年的二月革命和六月工人起義導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憲法和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的誕生,在浩浩盪盪的政治革命的力量下,公民獲得了較為廣泛的民主自由,國民議會也獲得了較大職權,這使得第二共和國議會相較之前的代議機構,其職能、選舉方式和成員成分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很大部分都是積極的,在職能方面,議會被賦予更大范圍的職權和主動權。根據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憲法規定,議會實行一院制,該議會稱為立法議會。立法議會有權通過法律、開征新稅、批准政府預算,唯有立法議會自身作出決定才能提前解散議會,任何人包括總統在內不得解散議會或延長議會的法定任期。在選民資格方面,立法議會每3年選舉一次,議員由普選產生,凡年滿21歲、在本地區居住6個月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擁有選舉權。到了第三共和國時期,議會的權力進一步擴展,第三共和國憲法強化了眾議院的權力使總統的權力中心逐步消失,議會成為了真正的權力中心。眾議院對立法提案有很大的修正權,政府從眾議院產生並對議會負責,接受議會的監督。此外,議會還設置了與政府部門相對應的專門委員會,使議會對政府進行有效的監督。議員可以對政府進行質詢,並可導致政府的倒台。到了第四共和國時期,法國人將民主傳統推向極端,將民主傳統的化身——議會置於不可挑戰的「至上」地位,以毀壞行政權威為代價來維護議會權威,議會動不動就通過對內閣的不信任案使其倒台,行政權淪為立法權的附庸,這偏離了分權制衡的原則;另外,國民議會選舉實行比例代表制,由於比例代表制相對有利於小黨的發展,從而促成了議會中政黨林立的復雜局面,沒有任何一個黨派可以獲得國民議會的過半數席位而單獨組閣,勢均力敵的多個黨派只能形成聯合內閣執政,各政黨間圍繞著組成和運作聯合內閣勾心鬥角、爭權奪勢。以上兩個方面導致內閣嚴重不穩、行政效率低下,在第四共和國短短的12年間竟然走馬燈般更迭了25屆內閣,也曾經有一次因無人能滿足組閣條件致使國家連續185天無人治理,導致政局和整個社會動盪不安。
由動盪到穩定:戴高樂的政治變革
如前所述,頻繁的內閣更迭使得法國證據始終處於激烈的變革之中,公共政策難以得到持續有效的推行,1958 年駐阿爾及利亞的法國殖民軍發生叛亂,反對現存的軟弱政府,支持戴高樂上台,至此第四共和國崩潰。當時的法國總統科蒂承認:「從基本上說,我們(第四共和國)的政治制度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步伐了。」為了應對危機,議會授權戴高樂組閣並主持制定新憲法即1958 年憲法。新憲法經全民公決以79.2% 的壓倒性多數通過後於1958 年10月4日正式生效,法國建立起半總統半議會制的政府制度,第五共和國自此開始,戴高樂當選第五共和國第一任總統。
戴高樂對法國政治結構的改革主要指向在於強化國家能力提高行政效率,保障內閣的相對穩定。歸結起來,其憲政改革思想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總統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大大加強總統權力和削弱議會權力,使行政權威高於議會權威,大大降低立法權對行政權的影響。(戴高樂認為,「政府(內閣)絕不可以從議會產生出來」,「應由全國人民直接委任的一個超黨派的元首遴選出來」)第二,在保留議會制因素的前提下,改革國民議會選舉制度,採用兩輪投票制,促進政黨的兩極化,以促成一黨主導的清一色左翼或右翼內閣的建立。與第三和第四共和國經常以中間派政黨為主體拼湊中左或中右內閣致使政局動盪相反,左、右兩極輪流替換上台有利於第五共和國政局的穩定。1958 年以後,新的政府制度對於法國能夠較好地處理國內危機和較快地提升國際地位發揮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小 結:
從制度史的角度來審視近代法國政治制度變遷,可以看出,在經歷由議會制向半議會半總統制過度的過程中,法國的國家能力也不斷增強。如果說法國總統是集權傳統的象徵,議會是民主傳統的象徵,那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法國確立的半總統半議會制度就是歷史上法國這兩種傳統的結合體,相對穩定的政府保證了公共政策的持續推行,法國政局也由動盪走向了穩定。

⑽ 為什麼法國在1789到1799發生那麼多的恐怖行動和政治不穩定

70年代,法國經濟發展緩慢,官僚主義滋長,資本主義給法國工人階級帶來了很大的痛苦。法國人民渴望建立共產主義制度。因此,當時的法國學生和法國工人經常遊行。他們反對蘇聯共產主義的官僚化,反而更傾心於中國的狀況。當時法國第一大黨就是法國共產黨,PCF,曾經有80萬黨員。後來法國總統戴高樂重出江湖,建立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並且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之後,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加上法國國內的政策調整,法國社會發展逐漸穩定,快速。因此發展的比較繁榮富強。法國共產黨依然是現在法國執政黨的第五大黨。

閱讀全文

與法國社會如何穩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91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92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756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8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75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2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2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0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03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464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25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8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69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8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00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70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02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83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84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