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賈樟柯為什麼選擇法國攝影指導

賈樟柯為什麼選擇法國攝影指導

發布時間:2022-08-14 16:53:24

1. 嚴明的對談賈樟柯、史航

北京(2014)8月3日電(唐雲雲) 著名攝影家嚴明推出首部影像隨筆集《我愛這哭不出來的浪漫》。8月2日下午,在該書新書發布會上,著名導演賈樟柯、知名編劇史航也到現場助陣,與嚴明就影像的時間存在感、三峽題材、如何對待拍攝對象等展開對談。
素有「詩人攝影師」之稱的嚴明,用充滿詩性與人文關懷的影像和文字,在書中傾訴了自己對攝影的熱愛,對生命的熱情,展現出當下中國社會真實的荒誕與浪漫。嚴明表示,藝術在最痛的地方,最需要真實、真切。「我拿起相機時,想起了自己心中那個懷著純真念頭的少年,而我所做的一切,不過只是想去答應它、完成它。」
通過影像找到時間的存留感
從30歲出頭拿起相機,如今是嚴明從事攝影的第12個年頭。之前的嚴明當過貝司手,去過唱片公司、音樂雜志,也做過文字記者。當他的工作與攝影有了交集,便對器材著迷,並且在攝影作品找到了時間的存留感。他覺得可以用影像去見證事情,記錄一段時間的心情、體驗,也通過它們找到打量世界的借口和出口。嚴明表示,自己對於攝影是沒有預設的,只帶著閱歷上路,尋找與內心呼應的人、事、物。「攝影其實就是一種瞬間決斷,是一種視覺上的生理本能反映。有時候看到一個場景,感到頭皮發麻可能就對了。我只去拍『我爽我愛』的一切,不喜歡就會離開。」
作為電影人的賈樟柯對攝影也是情有獨鍾。「我是見什麼就拍什麼,目前正在准備個人的攝影展,在整理多年來拍到的大量圖片,應該會推出諸如『紋身人』這樣的系列展。」
對於三峽題材的共通關注
在藝術創作上,嚴明和賈樟柯對於三峽題材有著共通的關注和喜愛。重慶是嚴明「自搞攝影以來,決定前往的第一個目的地」。他在書的開篇就提及,「我常想,如果最初到達的地點不是重慶,而是別的什麼地方,我的攝影之路會是怎樣?難以想像。」嚴明說,在三峽人身上,他感受到一種天生的達觀。「他們甚至對於庫區移民沒有絲毫怨言,以至於當我在當地五十塊錢還包三餐的旅館住下,對著長江吃飯的時候,覺得就那樣呆著就很好,不拍照也可以了。」
賈樟柯表示,嚴明的新書帶給他很多共鳴,讓他想起很多在路上的故事,激起了他對2000年到2006年經歷的回憶。他也曾親臨夔門,感受到「今古不分」的錯覺,就像在重走李白走過的路。「三峽是古典的,也是超現實的,有一種復雜的、綜合的氣息,而且是接觸人的最好的空間。在那裡,個體生命力很強,人與人之間關系很親切,很容易就回到過去的、自然如山水般的人際關系中,跟他們自然地攀談起來。在船上,每個人找到讓自己最舒服的位置,因陋就簡地幸福起來。」
嚴明也感慨於這種「船上的慢生活」。 「古人講,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可見『同船渡』和『共枕眠』都是古人很在意的,因為都是講緣分的。」史航則表示,在水上,人的命運被暫時定格,擁有自己的小宇宙。「這時,陌生人之間沒有利益沖突,充滿善意。」
與拍攝對象不溝通
在拍攝人物對象的時候,嚴明信奉的是「絕不溝通」。「在他們看到我之前,已經按下了快門。讓其保留本色,不受交流、攝影師的影響。因為害怕他們在得知被拍攝後,面對鏡頭不自然的表現。」 賈樟柯對此也有相似體會。他說,自己在拍紀錄片的時候,是拒絕與對象交流的。那時候,談話已經不重要了,人的狀態是一目瞭然的。
尋找靈感的「轉世靈童」
談及嚴明的攝影作品,賈樟柯認為最主要是詩意。而且這種詩意不是捕捉到的,是創造出的。「只有心中滿懷詩意,才能找到外化。嚴明有超越他人的情感、學養、美術審美,他的攝影只是在尋找靈感的『轉世靈童』,將它們變成膠片。他不是去記錄,而是去深刻地創造。 」而對於嚴明本人,賈樟柯則評價為「心裡有勁,內心強大」。「他不懼怕外面的世界,接觸能夠去感受、理解,獲得豐富,也尋找到詩意。」
史航對於嚴明攝影做了如下評價:「他不是往前湊,而是往回跑。看他拍的《朝天門碼頭貴婦》,能感受到比薩斜塔般的傾斜感。嚴明沒有拉近鏡頭,而是留下很大的空間,彷彿這樣才能容納下貴婦的氣場。不把臉湊上去,是一種留白的詩意,所以嚴明的作品不是發現,而是發明。」

2. 如何評價賈樟柯導演及其作品

同是山西人說兩句吧,為賈樟柯驕傲,這話不是「老鄉見老鄉」那種庸俗的套路,而是因為他拍出了給這激盪的時代做注腳的另類電影。

其實單論賈樟柯電影的技術細節,我覺得是被高估的,因此一看到題主的這個問題,下意識地感覺用兩個關鍵詞就能概括——「長鏡頭、原生態」,這就是賈樟柯電影在攝影方面的最大特點,有人要說了,如果就這么簡單的話,隨便一個學影視攝影的都能成為賈樟柯咯?

也可以理解,既然是避而不談,又被冷落到無人提及的角落,描述這些角落的電影,又怎麼可能是華麗的呢?所以他的電影,攝影方面最大的特點就是——平靜至無聊乏味的取景框、漫長到令觀者略微焦慮的長鏡頭、隨意調度到刻意隨意的構圖,只有如此,才能用無聲動人,當然,動的是有心之人。

至於其他的特點,以後有機會再分享哈。

要說的真是太多了。

3. 求電影《小武》影評

在香港第二屆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中,攜《小山回家》榮膺優異獎的賈樟柯偶遇將來成為他御用的留洋攝影師餘力為,兩人詳談甚歡並相約合作一部長片。而後,回到故鄉汾陽的賈樟柯目睹成長小鎮的驚天巨變,少時玩伴的人情世故,他寫下了名為《靳小勇的哥們,胡梅梅的靠山,梁長有的兒子:小武》的劇本(後被易為《小武》),作為他所在的青年實驗電影小組的首部長片,影片完成後在國際影壇聲名鵲起。那一年,賈樟柯28歲。作為中國電影「第六代」的代表人物代表作,賈樟柯的《小武》遵循著此一類青年導演的獨有風格——強烈的紀實性和對微觀中國的個體表達。放棄了,並且也無能力對宏觀的官方的主流的社會事實進行講述的賈樟柯,將自己身處的時代投射到周遭的小人物,甚至邊緣人物身上,折射出的是一群遊走在正邪之間,身份界定模糊的一代人面對原始道德和新興觀念的矛盾:《小武》中的男主人公,自覺地慾望來自貧困造成的對金錢不正當的渴望,而成為故事脊椎的不自覺慾望則是那種植根於風井市儈卻無比真誠的哥們義氣,於是在少時玩伴靳小勇的婚禮上,他頂風作案想要實現在小勇婚宴上送給他以斤計算的份子錢的承諾,但「遵紀守法」的靳小勇並不領情。《小武》的革命顯然是多層次全方位的,在技術上,賈樟柯摒棄了電影學院對錄音系的學院派要求,反其道而行之地將大量現場噪音混錄在影片的背景聲中,以造成足可亂真的真實感,這一實踐近乎花去了他整部影片預算的百分之三十,而原來專科出身的錄音師因為墨守陳規被賈樟柯辭退。就連法國《電影手冊》的一眾挑剔的筆者,都在看到《小武》這一妄為的創新手法時交口稱贊,甚至將其比喻為自己的祖師爺讓-呂克.戈達爾,終了還要加上一句「當然,他比戈達爾要聰明」。在內涵上,賈樟柯同樣將第六代的浪潮推向了第一個高峰,一方面,賈樟柯的電影永遠飽含著對故土濃厚的眷戀,另一方面,因為眷戀而對所謂的現代化進程形成的抵觸和不安,則成為了《小武》的另一個主題。對於小武這樣一位「手藝人」來說,一個行將被「法制化」的城鎮,在意識形態的裹挾下,古老而陳舊的違法行為被當街宣判,而好友靳小勇這樣以新興的不法手段牟取暴利的生意人,卻連新婚都要被地方電視台大張旗鼓的報道,身處這樣一個風雲際會變幻莫測的現實世界,孤獨的小武斷然走向滅亡,他渴求的愛情也終究化為泡影。然而毋庸置疑賈樟柯導演對主人公的態度是同情的,他只是將梁小武的遭遇塑造成失意的年輕人,安靜的呈現在電影中。在影片結尾處,小武被手銬拷在街邊,圍觀群眾無數,一個故意穿幫的主觀鏡頭,讓周遭的看客的目光與正在觀影的人們相遇,我們眼中窺到的麻木與無奈正是小武當時的心境,這個絕妙的設計已然成為經典,而背景聲中販賣的新型錄音機里播放著當時的流行音樂:屠洪綱演唱的《霸王別姬》,「我站在烈烈風中,恨不能盪盡綿綿心痛」的唱詞充分展現了賈樟柯對人物的態度:一個行將逝去的戰國英豪,和一個失手被捕的無業小偷,在人生最低谷的那一瞬間,他們同樣無顏再見江東父老,同樣視死如歸,但傳統的道德和正邪的約束對他們已無效力,他們是歷史長卷中屹立不倒的悲情英雄,因為,他們是那樣鮮明的烙印,活生生的打在一個時代的注腳上。

4. 賈樟柯的電影是迎合國外還是真實呈現

時至今日,賈樟柯的名字前面依然總是跟隨者「第六代著名導演」、「第六代領軍人物」這樣的標簽,「第六代」是他無法閃避也樂於接受的頭銜。事實上,與其他「第六代」同仁相比,賈樟柯是這代人中創作生涯最遲開啟的一位。當電影學院科班出身的王小帥、婁燁、張元等人相繼在1990年前後拍出自己的處女作之時,賈樟柯還是一名徹頭徹尾的「汾陽小子」,如果沒有那次已成傳奇的觀看《黃土地》的經歷,我們很難得知這么一位平凡的小鎮青年是否還能蛻變為今時今日的大導演。然而也正是這遲了四五年的時光,讓賈的創作從一開始就顯得與他的同一代人不同。當張元不倦地用各種實驗風格探索社會邊緣與禁忌時,賈的選擇是記錄這個時代;當王小帥死磕下放知青的文革記憶時,賈的選擇是記錄這個時代;當婁燁痴迷於用自己風格化的敘事和影像宣洩諸般個人情緒時,賈的選擇還是記錄這個時代。正是因此,當「第六代」的標簽後來漸趨模糊,模糊到越來越多人不知該如何定義它的時候,似乎只能用「地下電影」、「獨立電影」甚至是「禁片」這寥寥幾個標簽為其定性,只有賈樟柯的電影能夠鮮明地讓人一眼識別出其標識屬性--他就是在拍他所見所知所關切的人和事,在拍你我與他一共身處的迅疾變幻的時代。所以後來當他不失優雅地為「第六代」搖旗吶喊之時,從前的前輩婁燁和王小帥更像是兩名大副,維護著這個群體的尊嚴以及聲威。
在2010年王小帥的《日照重慶》於北京百老匯電影中心所做的一次試映活動中,賈發表了著名的《我不相信你能猜對我們的結局》一文,不無自豪地闡釋了自己心中的「第六代」理念--挑戰權威、挑戰市場、挑戰自我。簡明扼要的12個字似乎一瞬間讓這一群體找到了某種尋覓已久卻始終不得的思想認同,無論他們選擇的是哪一條路,最終似乎都可以落腳於這12個字。自此之後,人們對於「第六代」的憧憬,始終離不開打破國內電影市場既有的商業獨步格局,每有新作上映,都要不失時機地倡議聲援藝術電影與藝術院線(婁燁去年的《推拿》與王小帥今年的《闖入者》上映時引發的熱議話題極其鮮明)。而國外媒體與電影界對於他們的期許,則多少添加了幾分政治色彩,從對電影審查制度的批評到對當代中國社會陰暗面的描寫(婁燁在《浮城謎事》上映前夕的公開信,以及賈樟柯的《天註定》),不一而足。
賈樟柯無疑是這群人當中最具政治話題的一個,他與張元的探索禁忌、婁燁的鍾情情慾、王小帥的沉湎回憶都不相同,後者挑戰的是個人情感與已有定論的歷史,賈挑戰的,卻在當下。因此從他驚世駭俗的長片處女作《小武》開始,就處於尷尬的被禁境地。這部以極其粗陋低廉的製作條件拍竣的畢業作品,卻以半紀錄片的冷峻格調,展現了新穎的時空處理技巧,讓小武所處的那座小城,具備了激烈的變化和冷峻的凝固。沒有獵奇、沒有俯視,而是直接把攝影機對准尋常街頭,紀錄下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社會涌動的新生事物與舊體制舊觀念的碰撞和交疊。《站台》的視野無疑更為宏大,它像是一部80年代斷代史,用一個小小的文工團,掃描了那一整代年輕人。《任逍遙》某種意義而言恰是《站台》的延續,它所記錄的是90年代的新一批年輕人如何在那新舊疊瓦的價值觀中從迷茫徹底走向了迷失。質感粗糲的「故鄉三部曲」讓世人得見一個真實的當代中國,一個過去在電影膠片中長期處於失位狀態的變革中國,國際電影界終於在「第五代」的民俗審美和漸趨泛濫的武俠古裝巨制中窺見了中國電影的另一番風貌,因此賈樟柯也就此順理成章地從小城南特一路紅到了威尼斯再到了戛納。
到2006年的《三峽好人》時,賈樟柯在其固有美學基礎上繪出了畫龍點睛的一筆升華,偶爾閃現的超現實主義元素搭配著過去不甚明顯的詩意基調,在三峽這個巨大的時代鏡像中終於綻放出最璀璨的光暈。在拆遷、黑煤礦、買賣人口等等奪人眼球的社會熱點元素包裹下,賈樟柯所講述的其實依然是當代底層人物的生存處境,那些魚龍混雜桌椅骯臟的蒼蠅館,和置於床頭案板上的煙酒茶,才是這部電影的靈魂。《三峽好人》帶回來的一座沉甸甸的金獅,也算是為「第六代」真正正名--在第五代之後,三大電影節的最高榮譽終於重現國人的身影。
客觀地說,賈樟柯的這一系列電影本身並不具備什麼鮮明的政治色彩,它們只不過試圖忠實地記錄尋常人的掙扎生活,其中雖難免夾雜苦難,但立意並非直指社會批判。但即便如此,依然不時有指摘的聲音響起,斥責賈惡俗地步第五代之後塵,為了在國際市場上招徠生意與喝彩,勾兌國人的苦難和悲傷大肆販賣,以滿足西方世界對中國的審丑慾望為主旨進行創作雲雲。對此,賈樟柯只能付諸一笑,他所關心的是另一個問題--如何讓自己的電影被自己心中的觀眾看到。

5. 賈樟柯的事跡

賈樟柯,生於1970年,山西省汾陽人。1997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從1995年起開始電影編導工作,現居北京。法國《電影手冊》評論他的首部長片《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志著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的影片。賈樟柯還參與了大量的國際文化活動,成為當今亞洲最為活躍的電影導演之一。
2004年,獲法蘭西共和國文學藝術騎士勛章獎。
2004年,賈樟柯擔任都靈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2005年,賈樟柯擔任日本山形國際電影節評審
2006年,因《三峽好人》獲得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2007年,獲國際經濟組織「青年領袖」稱號
2007年,因《三峽好人》獲得首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獎
主要作品:
◇小武(1998,107分鍾,故事片)
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青年論壇首獎:沃爾夫岡 斯道獎
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
第20屆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熱氣球獎,最佳女主角獎
第17屆溫哥華國際電影節:龍虎獎
第3 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潮流獎
比利時電影資料館98年度大獎:黃金時代獎
第42屆舊金山國際電影節首獎:SKYY獎
1999年義大利亞的里亞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站台(2000,193分鍾/154分鍾,故事片)
2000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正式參賽作品,最佳亞洲電影獎
2000年獲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
2001年獲瑞士弗里堡國際電影節唐吉可德獎,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
2001年獲新加坡國際電影節青年電影獎
2001年獲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電影節最佳電影獎
2001年獲第30屆蒙特利爾國際新電影新媒體節最佳編劇獎
2002年法國《電影手冊》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2002年日本《電影旬報》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公共場所(2001,31分鍾,紀錄片)
第13屆法國馬賽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最佳影片
◇狗的狀況(2001,5分鍾,紀錄片)
2001年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特別展映。
◇任逍遙(2002,113分鍾,故事片)
第5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正式競賽片
第16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特別獎
2004年洛杉磯影評人最佳外語片提名
2002年美國《電影評論》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世界(2004,108分鍾,故事片)
第6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正式競賽片
第 6屆西班牙巴馬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伯爵獎、最佳攝影獎
第11屆法國維蘇爾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第 7屆法國杜威爾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金荷花獎
多倫多影評人協會2005年最佳外語片獎
法國《電影手冊》2005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東 (2006, 70分鍾, 記錄片)
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競賽片
義大利紀錄片協會最佳記錄片獎
義大利藝術協會2006開放獎
2006台北國際記錄片雙年展最佳亞洲紀錄片獎
◇三峽好人 (2006, 105分鍾, 故事片)
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導演因此片,獲得首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獎

6. 餘力為的攝影師和導演

1998年從《小武》開始,餘力為就一直出任賈樟柯的攝影師。談到《小武》,餘力為回憶到當時倆人拍片的時候,賈樟柯給了他作為攝影師很大的自由度,但這又是一個偶然,因為當時倆人都不知道什麼是監視器,於是就看一下取景器便拍了。雖然在各方面都只是一個探索的開始,但也不由形成了他們電影更加紀實的風格。
或許任何事在一定程度上都由於各人的努力和機緣被一步步安排好的。拍攝了《小武》之後,餘力為第一次有機會進入真正的電影工業化體系,出任了許鞍華導演的《千言萬語》的攝影師。此時談到這次經歷,餘力為依然很興奮,「《千言萬語》原本是杜可風擔任攝影的片子,由於時間問題他沒法去,許鞍華導演是看了《美麗的魂魄》認識我並找到我的。而同時,杜可風把整個團隊都留給了我,從攝影到燈光都是最頂級的人。對於我一個剛學完電影,才拍了一部獨立電影的人來說,是個非常非常難得的機會,那是我第一次有機會拍所謂的工業電影,第一次回到香港,能拍一個正規的工業電影,覺得幸運的不得了。」於是,餘力為的起步點從《小武》到許鞍華,當他正式與工業電影的團隊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他覺得應該給自己在香港電影界找一個位置了。此時便出現了餘力為在《小武》之前就已經寫好的劇本《天上人間》。
關錦鵬導演是餘力為一直很景仰的人,他是餘力為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有人是真的願意提攜後輩的。」進入香港電影工業體系中後,餘力為開始啟動尋求他在香港電影圈的位置的想法,關錦鵬此時出現在餘力為的電影生涯中,他很喜歡《天上人間》的故事,擔任了此片的監制,去幫他籌錢,並且推薦了梁家輝(聽歌)出演。雖然當時的條件很艱苦,《天上人間》用了很少的錢去拍攝,但那是餘力為成為電影導演跨出的第一步。
餘力為說「我深入了解到作為一個導演所需要做的是什麼是在作為王家衛《花樣年華()》第二組攝影師的時候。」從王家衛那裡餘力為學到了一個導演如何經營自己的電影,在藝術和商業里做一個合理的調整。應該從那個時候開始,餘力為決定去發掘一條引導別人去解讀你的電影的方式,除了做攝影師、導演,你還需要做一個循循誘導的引導者。
從賈樟柯到《天上人間》,或許餘力為發現了一條捷徑,在短短的4年間,他將《天上人間》放到了法國嘎納電影節的競賽舞台上。對他,或者是對中國獨立電影人來說,都是很大的一步跨越。

7. 賈樟柯的事兒

1970年,賈樟柯生於中國山西汾陽。考大學的時候,他數學太差,父母把他送到太原去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好准備考美術院校。賈樟柯常去學校附近的一個「公路局電影院」看電影,有一天,他看到《黃土地》,就立下了當導演的願望。1991到1993年,他考了三年,考上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他組織了「青年電影實驗小組」,還大張旗鼓地印了T恤衫。發動一切可能發動的力量,開始拍攝《小山回家》,這個片子得了香港映像節的大獎。這部55分鍾的作品,粗糙、模糊、控制力不足,但有一種敏感直接的氣質,意味著真實。它不是一個成功的或成熟的作品,但它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開始他的《小武》。片子沉痛,溫柔。他的思考方式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

《小武》得了8個獎,進入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賈樟柯成名。法國《電影手冊》評論《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志著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的影片。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稱他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所以,2000年《站台》的拍攝不太可能沒有壓力。《小武》是一個切片,而《站台》是一個歷程。越過《站台》,賈樟柯成了新一代電影領袖。但他還在「地下」,他的電影國內看過的人還是不多。賈樟柯是以他的決心與耐心,夢想與行動換來流動的影像。《站台》入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正式競賽部分,並獲最佳亞洲電影獎。這是中國七十年代出生的導演第一次入圍三大電影節的正式競賽單元並獲獎。法國《世界報》為此發表題為《大師的鐵拳》的評論文章,認為《站台》表現出了驚人的電影品質,亦將成為電影史上的重要一筆。《站台》再獲殊榮,獲得第22屆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影展最佳影片及最佳導演兩項大獎。《公共場所》是一個國際合作項目,一個30分種的短片,沒有劇本與對話,只有表面的展增。賈樟柯一向是強調表面的,他拒斥人為的深度。

之後賈樟柯又拍攝了《任逍遙》、《世界》兩部劇情片。2006年,在拍攝以三峽民工為關注點的紀錄片《東》時,他決定套拍故事片《三峽好人》。結果該片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一舉拿下金獅大獎。他的下一部作品是《刺青時代》。

閱讀全文

與賈樟柯為什麼選擇法國攝影指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91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92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756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8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75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2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2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0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03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464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25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8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69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8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00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70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02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83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84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