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104法國哪裡有發大水

104法國哪裡有發大水

發布時間:2022-08-14 17:38:28

『壹』 假如你是導游,試著用下面的。試著用下面的詞語向遊客介紹趙州橋。下面的詞語是。世界文明雄偉創舉。美觀

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你們到趙縣來,光臨舉世聞名的趙州橋(導游員自我介紹),很高興能為大家作導游服務,並預祝各位旅途愉快!現在我們所處的地方是以趙州橋為中心而建的趙州橋公園。這是公園的大門正門口,門楣上這塊「瞻奇仰異」橫匾是清朝順治年間趙州知事孔興訓所書,此匾題字已被《中華名匾》一書所收錄。等大家參觀完以後,是否也會產生同感,認同趙州橋確是一處偉大而奇異的景觀呢?再看眼前的這塊影壁正面上,選刻前我國當代已故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先生的《中國石拱橋》的文章。茅老的這篇文章最早發表在1962年3月4日的《人民日報》上,原文較長,以下節錄的這一段主要總結了趙州橋的情況。茅老在文章中說「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這些橋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許多是驚人的傑作。其中最著名的當推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該文選自作者後入載的初中語文課本第三冊)。茅老以非常科學、准確的語言分析了趙州橋的幾個特點,闡述了趙州橋的科學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以及它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的突出貢獻和重要地位。這些接下來還要為大家做詳細講解。
請大家隨我一同來欣賞影壁背面的漢白玉浮雕群。趙州橋建於隋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悠久歷史,是現存於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典範。在這一千多年間里,就流傳著許許多多關於趙州橋的各種神話傳說故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下面所描述的這段動人故事:相傳趙州橋是由魯班爺在一個晚上造成的,真乃一夜成橋,驚動天下。就連仙境里的神仙也聞名而至,張果老身騎著小毛驢,柴王爺手推獨輪車,他們要考驗趙州橋的承載能力,走到了大橋中央,只見張果老手中拂塵一擺,接來日月星辰,柴王爺運用法術,拘來五嶽名山。剎那間,只見毛驢奮力揚蹄,落地踏然有聲;柴王爺猛力推車,車聲隆隆。趙州橋在超常負荷下,被壓得搖搖欲墜。就在這千鈞一發之刻,只見魯班縱身躍入橋下,單手向上一舉,就穩穩地托住了大橋。神仙順利過橋後,神仙順利過橋後,趙州橋依舊安然無恙。而在橋面上從此也就清晰地留下了驢蹄子印、車轍印和膝蓋印等幾處仙跡,也因此而留下了河北民歌《小放牛》的一段千古絕唱:「趙州橋來魯班爺修,玉石欄桿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五爺推車軋了一道溝。」這個美麗的傳說故事表達了老百姓對趙州橋的贊頌和對建橋者的崇拜。橋面上這些仙跡至今歷歷在目,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路去找一找、看一看。
現在我們所走的這條路叫「八仙大道」,兩旁矗立著的八仙塑像用青石雕刻,外表塗黑。一眼望去,不免覺得增加了幾分神秘色彩。「八仙」的故事在我國流傳很廣,尤其是「八仙過海」一節,稱得上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傳說王母娘娘當年在瑤池設宴,款待八仙。眾八仙開懷暢飲,喝得酩酊大醉。謝過王母後,來到東海之上,乘著酒興,各自賣弄本事。只見鐵拐李以鐵拐投入水中,自立其上,逐浪而渡。接著,漢鍾離以拂塵,張果老用紙驢,呂洞賓以洞簫,韓湘子用花藍,何仙姑用竹罩,藍采和用拍板,曹國舅用玉片分別投入水中乘風而渡。東海龍王之子見寶後起了貪心,搶了藍采和的拍板,並將他擄入海中。另外七仙大怒,斬了龍王大太子,傷了龍王二太子。而後四海龍王齊來參戰,並請了天兵天將助陣,雙方打得不亦樂乎。最後,經太上老君、如來佛祖,觀音菩薩三位的調解說和,才算了結之事。團結才是力量!並留下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句成語,顯示了八仙的超群本領和團結致勝的精神。
實際上,我們目前腳下所踏的這條道路在歷史上就有,過去老百姓一直把它叫做「皇道」。在隋朝時經由趙州橋的這條南北大通道,向南可直達東都洛陽,向北則貫穿涿郡,通入現在的北京,所以說這條道路就相當於現在的107國道。想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三次所走的陸路,都是從趙州橋上經過而南下的。到了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時,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逃到了西安,後來在回京的時候,也是從趙州橋上路過。一直到1984年建公園以前,趙州橋仍作為一個正常的交通運輸橋梁發揮著作用。所以說,趙州橋不但保持了一千多年,而且一直使用了一千多年,這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罕見的。因此,趙州橋的設計建造者——李春,就尤其引起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大家請隨我右手觀看,那裡矗立著的那尊硅青銅塑像,就是趙州橋的設計建造者——李春(該銅像由中央美術學院紹武教授設計督造)。可惜的是,歷史上有關李春的記載很少,但有一句卻是非常確鑿有力的,即唐玄宗開元年間的中書令張嘉貞曾在《唐文粹》一書中寫道:「趙郡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一錘定音地指明了趙州橋的建造者是誰。請大家仔細看看這位傑出的建築設計師形象:目光深遂,顯示出超群的智慧;腳踏磐石,體現了實幹家的精神。整體造型神態莊重,宏大深遠,令人肅然起敬。
請大家向這邊看,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舉世聞名的中國趙州橋。它是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已列入世界遺產後備名錄,並且是世界上第12處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下面先請大家看這塊銅牌的標志牌,它也是趙州橋在國際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標志之一。下面的落款為「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敬立」。該學會是代行國際性土木工程的權威組織,它一直在全世界范圍內精選歷史土木工程上的傑作載入史冊,並頒發銅制紀念牌作紀念。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塊牌子是復製品,原件已經珍藏入庫。1991年9月4日下午,在Welcome the American Guests With open arms!(熱烈歡迎美國貴賓之意)的歡迎標語下和儀仗隊的鼓樂聲中,該學會名譽主席本·格威克教授一行三人親臨現場,進行了頒發儀式,(當時紅底白字會標上的中英文寫的是: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紀念碑揭幕儀式,即:UNVEILING CEREMONY OF INTERNATIONAL HISTORIC CIVIL ENGINEERING LANDMARK)國際上與之並列的還有法國的埃菲爾鐵塔、埃及的金字塔、以及英國倫敦的蘇伊士運河等。當時我國申報的幾處工程還有都江堰、長城等,但惟有趙州橋一處當選,成為當時世界上第十二塊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紀念銅牌,也是中國唯一的一塊。(鑲銅牌所用的石頭選自嶂石岩)
下面請大家隨我一同到橋面上去走一走、看一看,當地老百姓都把趙州橋叫做「神橋」,傳說只要一走上它,就能感應到上天和神的靈驗,一切都會吉祥如意。不知大家漫步在這座千年古橋之上,會有何感而發?橋面的寬度是9米,在當今基本上相當於國家二級公路標准。當年橋上也是人來人往,車水馬龍;橋下百舸爭流,千帆競渡,一派繁華景象,滾滾東流的洨河水,帶著百姓的歡聲笑語,匯入大海。請看,這就是周世宗柴榮——柴王爺推車軋的那道溝,那兒還有張果老騎驢橋上走留下的兩個驢蹄子印。宋朝有詩贊曰:「隋人選石駕虹橋,天下聞名歲月遙。仙子騎驢何處去,至今足跡尚昭昭」。可見這個典故在宋朝時就廣為流傳,但這些仙跡到底是怎麼回事?至今也無人能說得十分明白,成為一個千古不解之謎,為趙州橋增添了一份神秘與夢幻般的彩色。
請大家看看南橋頭下的這塊漢白玉文物標志牌,「安濟橋」是趙州橋的正名,也是官名。它是北宋時哲宗皇帝趙煦北巡時,途經這里所賜的名稱,所以趙州橋的正名叫安濟橋。「大石橋」是當地老百姓對趙州橋的俗稱,算是它的小名吧,故該橋所處的村落亦稱「大石橋村」。下面請大家到橋下,在這里可以仔細觀賞到趙州橋的神韻,感受到趙州橋的宏偉與博大。趙州橋單孔跨度為37.02米,在世界上當時占第一位,在石拱橋的單孔跨度上達到了極限。所以說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久、單孔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坦拱敞肩式石拱橋,並被世人公認為「天下第一橋」。那麼,我要問一問大家:為什麼世界上許多的古代建築大都塌毀損壞了,而惟獨趙州橋歷經千年風雨滄桑,巍然屹立呢?
首先要歸功於趙州橋獨特的建造方法。請大家注意看橋拱的背面,我們可以發現,順著橋的縱向延伸方向,是一道又一道的拱圈,就像我們人的手指一樣並在一起,這叫做縱向並列砌築法。20世紀30年代(1933年11月)我國傑出的建築學專家梁思成先生(梁啟超之子)曾到趙州橋進行過實地考察,當他看到這種造橋方法時說「出我意料」。因為從古至今,人們大都採用橫向並列法建造橋拱,李春為什麼會採用縱向法造橋呢?這是因為縱向造橋,可以化整為零,節省人力、物力。先由一道拱圈砌起,砌完後這道拱圈就可獨立站穩,依次再砌下一道,直至全部完工。並且由於每道拱圈獨立,所以假如有一道拱圈發生損壞時,對其他拱圈和整體橋身沒有直接影響,便於單獨對它進行維修。就是說這種造橋法,當初建造時節就方便實用,今後維修時也很方便。為了加強石料之間的橫向聯系,古代匠師們還創造性地採用了腰鐵、勾石、鐵拉桿、收分等一系列科學措施和技術,起到了現代鋼筋、水泥、粘合劑之類相同的作用,使整個橋體結構渾然一體,穩定牢固。千百年來,趙州橋受住了十多次規模較大的地震和洪水的嚴峻考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63年3月,邢台發生了7.2級大地震,當時震中距離趙州橋還不到40公里,而趙州橋卻安然無恙。同時,在1963年和1996年8月的特大洪水沖擊下,趙州橋又多次向當今驗證了古人關於敞肩拱溢洪作用設計的遠見卓識。
也許有朋友要問:「趙州橋為什行能有如此牢固的抗震力呢?」這就要從它的下部基礎說起了,千百年來,關於趙州橋的基礎如何一直是個謎,並存有種種假設性的疑說。197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自然學史研究小組對趙州橋橋台基礎進行了鑽探勘察,其發現結果令人大吃一驚。趙州橋橋台之短,地基之淺,出人意料。橋台僅由五層排石壘成,高1.549米,長約5米,橋檯面積約為100平方米。橋台下的土質由第四紀沖積層的亞粘土和輕亞土構成,和我們腳下的土質沒什麼兩樣,除此這外,沒有絲毫的人工夯築基礎。概括化驗分析,這種土層穩定性強,土質均勻,基本承載力為34噸/平方米,並且粘土層壓縮性小,地震時不會產生砂土液化,屬良好天然地基。由於科學利用了土壤結構,進行了合理設計,所以橋基兩側受力均衡,遇震時能克服不均勻沉降,因此地震和洪災奈何不了趙州橋。在這樣的天然地基和這樣小的橋台上,卻能建造出這樣大跨度的石拱橋,這在中外建橋史上確是十分罕見的。
聽到這里,朋友們也許明白了趙州橋千年不墜的兩個重要原因,就是趙州橋獨特的建造方法和對天然地基的科學測算和利用。然而,趙州橋千年不墜的最重要原因當是李春劃時代的創舉——即敞肩圓弧拱式橋型就是指以趙州橋為代表首創的這種橋型,即在中央主拱兩側的橋肩上分別挖開了兩兩對稱的四個拱,做成「空撞券」,這就是敞肩拱結構,國際上稱作Open spandrel(即空腹式,或稱空腔式)。它到底有什麼優越性呢?首先是加大了渲泄量,四個小拱可增大過水面積達16.5%,減輕了對橋的水平沖擊力,增強了保護橋身的作用,歷次對洪水抗擊的實踐均證明了這一點;另外,空撞券的建築形式敞開了肩部,又節省了石料,不但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減輕了橋身自重,分散了橋身對橋台地基的垂直壓力,所以趙州橋的橋台才可以造得那麼輕巧實用,並且能直接座落在天然地基之上;再看李春的這種設計,並在敞肩的四個小拱拱石外圍,還鋪設了一層16—30mm的拱頂薄填石,恰好符合了材料力學彈性拱的原理。大家知道,彈性拱原理是十九世紀才形成於文字的理論,在世界上只有不到二百年的歷史,但在一千四百年之前,中國的李春已經成功地將這一原理運用到實踐中去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世界奇跡。通俗地講,運用材料力學的彈性拱原理造橋,這種結構就可以將受力點的力分散到橋的每一個橫截面上,趙州橋之所以千年不墜,正是緣於李春這種敞肩拱式橋型設計的高度科學性和合理性,也是趙州橋學派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最重要的貢獻,我們完全可以說,是趙州橋首開了敞肩拱式橋型的先河。而西方第一次出現這種橋型是在1883年,當時法國在亞哥河上建造了安頓尼特鐵路石拱橋(Pont Antionnette sur lagout),還有盧森堡建造的大石橋(Pont de Luxembourg)等,但它們至少已經比趙州橋晚了一千二百多年。難怪英國的李約瑟博士總結說:「李春以及他所創造的敞肩式拱橋比歐洲同種類型橋的出現,確實優先達千年以上」。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先生曾指出:「趙州橋是一座單孔石拱橋。中國石拱橋的出現雖早於隋代,但趙州橋卻具有創新特點和重大技術成就。它以石塊砌築,弓形的拱圈拼法也有特殊,更為巧妙的是在主拱圈之上加設小拱,開創了『敞肩』型式的結構設計。而一千多年來的使用實踐證明,趙州橋傳統,不但為中外石拱橋普遍繼續,也為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拱橋所廣泛應用,並出現了各種新的發展。」確實,敞肩拱的應用,不但使橋形變得更加優美,最重要的是它有節省材料、減輕自重、簡化橋基、渲泄洪水的幾個作用和功能,它的設計和建築結構科學合理、穩定性強。千百年來,趙州橋的結構技巧、藝術風格被廣泛的借鑒運用,對世界橋梁建築有著不可磨滅的突出貢獻,是當之無愧的橋梁之祖!
趙州橋——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也見證了世界文明古國歷史文化的燦爛輝煌,同時還見證了整個人類的文明和力量。朋友們,面對趙州橋,我們能不為祖國和人民感到驕傲嗎!多少年來,它一直受到全世界的尊重和稱頌,今天,它更應該激勵著我們去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建設偉大的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朋友們,我的講解基本上就要結束了,趙州橋公園還設有陳列室和展覽室(及碑林),裡面是和趙州橋有關的實物和圖片展覽等,如果大家還有時間、感想的話,不妨到那裡去看一看,可以加深對趙州橋文化的進一步了解。另外,我們趙縣的歷史悠久、文物眾多,除趙州橋並稱「姊妹橋」的永通橋及大觀聖作之碑(共四處國保),以及重現生機的千年古剎柏林禪寺等迷人景點,也希望大家到那裡一游,以盡余興,我願意再次為大家導游服務。
各位朋友如果對我的講解有什麼意見和建議,敬請指出,幫助我改進工作,我將很樂意傾聽,因為我知道這是大家對我的關心和愛護。最後,我要說:「趙州橋橫跨亞、非、拉,趙州橋也連結著你、我、他」。我們將再次歡迎朋友們的光臨,祝大家一路順風,收獲一份好心情!謝謝大家,再見!

『貳』 北緯三十度有哪些神秘事件

還有三星堆。
神農架好像也是。
美國還有一個詭異的小鎮,有一本書就叫做《北緯30°》講得很詳細。

北緯30度:打開地球的記憶之門

一塊塊巨石,無疑是一個個問號,它們歷經滄桑,執著地矗立於這個古老星球上的各個角落,也矗立於人類渴望被知識澆透的心靈荒原,它長久地吸引人們的不僅有令人驚嘆的原始藝術價值,更主要的是它們都不容分辯地超越了歷史,向人類的所有思維能力發出了無聲而持久的挑戰。

北緯30度上的「死亡區域」

在美國的弗吉尼亞海岸,有一片地處百慕大群島和佛羅里達群島之間的廣闊海域,總面積達30多萬平方公里,這就是聞名於世的百慕大三角區。自從16世紀以來,這片神秘的海域共失蹤了數以百計的船隻與飛機,專門從事海洋和航空事業的人,對此談虎色變,把這一海域稱之為「魔鬼三角區」或「死亡三角區」。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到達該地區的航海家是哥倫布。公元1502年,哥倫布率領他的遠洋船隊,第四次遠航美洲。哥倫布和他的船隊在靠近百慕大時,海面上突然颳起了一陣陣狂風,船隻好像航行在峽谷之間,幾乎看不見天日。

哥倫布急令他的船隊穩住舵把,調轉航向,向佛羅里達海岸靠過去。然而,船上所有的導航儀器全部失靈,舵手和水手們暈頭轉向,簡直沒辦法辨清方向了。還好,船隊歪歪扭扭地終於從波峰浪谷間擺脫了危險。事後一檢查,發現船上的磁羅盤的指針方向已從正北方往西北偏離了36度。

哥倫布心有餘悸,在寫給國王的信中,他還戰戰兢兢地描述了這次驚心動魄的航海歷險:「當時,浪濤翻卷,一連八、九天,我的兩隻眼睛看不見太陽和星辰……我這輩子看見過各種風暴,但是卻從來沒有遇到過時間這么長、這么狂烈的風暴!」

哥倫布在百慕大遇險的經歷引起人們對百慕大的驚恐不安,以後數個世紀,一直有類似的傳說在加深百慕大的神秘。

科學家們對神秘的百慕大三角區也投入了極大的耐心和熱情,他們通過最現代化的設備和最先進的技術對它進行考察和探索,提出了各種可供參考的假設。

海龍卷說。發生在海上的龍卷風叫「海龍卷」,它的破壞力特別巨大,如果船隻和飛機遇到海龍卷,很快就被卷得無影無蹤。只不過海龍卷畢竟是短暫的和局部的,而且不可能經常發生。

反旋風說。有科學家認為百慕大海區存在一種反旋風和下沉的渦漩。反旋風的頂部在海面上是看不見的,它在水下的部分會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旋渦,船隻如果進入旋渦的中心,很容易被卷進海底,飛機在空中碰到反旋風,飛行員就會偏離航線,迷失方向,最後機毀人亡。

激光說。激光跟普通光不一樣的地方是,激光可以在時間和空間上把光能高度集中起來,這樣就可以產生幾萬度的高溫,能使任何東西在一瞬間就化成一道煙似地消失掉。

太陽是激光的強大輻射源,海面和大氣就好像是兩面特別巨大的反光鏡,移動著氣流,也就是高空的強風,起著有效的操縱機構的作用。只要這束激光一起作用,輻射流就會引起一場暫時的大霧。如果它的功率特別大,是可以一瞬間把船隻和飛機燒成灰燼的。

磁場說。飛機和船員在魔鬼三角遇難的日子,正好是新月和滿月。這時,月亮、地球和太陽處在同一直線上,引潮力最大,引起地球磁場干擾振動,構成一個強大的磁場。

美國和法國曾組成一個聯合考察組,在百慕大三角海底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金字塔!建造金字塔的石頭可能含有氧化鐵,由於受海浪的長期沖擊和地磁作用,表面的氧化鐵就磁化到了飽和狀態,以後又一點一點地往裡邊深入,使得整個金字塔成了一塊巨大的磁鐵,這種磁鐵不但嚴重影響和干擾了船隻和飛機上的羅盤以及無線電,還會把船隻和飛機吸進海底。

超時空說。1991年,一架波音727 客機從東北方接近邁阿密機場。機場塔台正以雷達跟蹤飛機,飛機突然從屏幕上消失,10分鍾後又安全降落。塔台人員登機檢查,發現機上人員的手錶與儀器上的計時器,都比正確的時刻晚了10分鍾!科學家認為:在磁氣渦動中,多維空間與我們存在時空間出現交集。有的交集比較大,所以船艦進入多維空間便告消失,有的交集小,在短暫的消失後,又回到我們的時空里來。

UFO 說。有猜測說,來自外星球的 UFO,習慣於在百慕大三角區抓捕地球上的飛機船艦去做實驗,就像漁民習慣到某一固定地方去抓魚。

但這些假說都不可能令人滿意。每一種假說都只考慮了一種情況,事實上,從前邊的列舉中可以清楚地知道:百慕大海域不僅能使船隻、飛機方向失控,羅盤磁場偏離無線電系統失效,還能使神秘失蹤的飛機、輪船又神秘地顯形,它能無緣無故,不露聲色地吞噬人的性命,卻又讓一些生命體游離於災難以外。意思是說,它只想與人類過不去。

1963年時,美國海軍在波多黎各東南部的海面下邊發現了一個怪物,立刻派出一艘驅逐艦和一艘潛艇前去追蹤,追了4 天也沒近前,因為這個怪物能一下子鑽到8000米的海底,而人類各種笨拙的潛水器根本不可能達到那麼深的海底,唯一的收獲是看到那個怪物有一個螺旋槳。在西班牙,工人們曾在海底發現過一個體積特別大,圓頂透明的東西,正是這個也曾在百慕大海域內出現過的東西支撐了我們的判斷:百慕大三角海區可能是外星人的一個海底發射場,那個怪物也許就是外星人的飛碟,那些失蹤了的船隻和飛機,也許就是被外星人弄走了!

百慕大三角區處於地球北緯30度線上,更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在地球南北30度線上,常常都是飛機、輪船失事的地方,人們把這些地方叫「死亡旋渦區」。在北緯30度線上,有百慕大、日本本州西部、夏威夷到美國大陸之間的海域、地中海及葡萄牙海岸、阿富汗五個異常區,加上南半球的五個異常區,等距離分布於地球上,如果把這些區域間用線連起來,整個地球就會被分割成20多個等邊三角形,這些區域的海流、渦漩、氣旋、風暴及海氣相互作用,加上磁場,都遠較其他地區劇烈和頻繁。這些在地球上排列整齊、分布均勻的死亡渦漩區,給人類帶來了不少災難,也為人類增添了探尋其奧秘的興趣。

1973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大西洋上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時,一艘主力艦發現了不明潛水物。當時,這個半浮於海面的巨大物體被當成不明國籍的間諜潛艇,於是,一聲令下,炮彈、魚雷紛紛向它飛來,但不明潛水物毫無損傷,而且當它悄悄下潛時,整個艦隊的無線電通訊設備統統失靈,直到10分鍾後潛水物完全消失後,艦隊的無線電通訊才恢復正常。

同年4 月,一個名叫丹。德爾莫尼奧的船長,指揮船隻到達百慕大三角區附近的斯特里姆灣的明澈的海面時,一個形如圓形的大雪茄煙似的怪物浮出水面,它長約40-60米,時速達60-70海里,兩次都是在下午4 點左右出現,地點一直在比米尼島北部和邁阿密之間,而且都是在風平浪靜的時候。這位船長不知該怎樣應對,下令水手小心翼翼地躲開,可是這個神秘的怪物卻總是先主動地消失在船體的龍骨之下,顯得極其友好。

有科學家據此認為,在神秘的百慕大三角區海域里,一定隱匿著外來文明!因為那種超級潛水物所顯示的異乎尋常的能力,實在是地球人不可企及的。海洋是地球的命脈,因此倘有地球本土之外的文明存在,那麼它對地球海洋的關注是必然的。這些超級潛水物也許已擁有它們的海底基地。海洋是地球上最險惡的環境,同時它能夠提供生態情報,這對外來文明就已可構成足夠的吸引力了。

1968年1月,美國TG石油公司在土耳其西部一處270米的地下,發現了一條深遙的穴道。穴道高約4-5米,洞壁光滑異常,如人工打磨一般。穴首向前不知延伸至何處,左右又連接著無數的空道,宛如一個地下迷宮,工人在萬分驚恐的情狀下突然發現一個白色巨人,身高足有4 米,無聲無息就來到了工人面前,巨人在手電筒光下閃閃發亮,伴隨著雷鳴般的吼聲,所有的工人都被聲浪掀翻在地。很顯然,巨人對一群偶然闖進自己家門的不速之客發怒了!

如果這事確鑿,那麼巨人當是生活在地下的高級智能生物無疑。發現巨人的地點在地圖上與百慕大正處在同一緯度!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無比的發現!此後,科學家一直堅持,在百慕大魔鬼三角區海域下面有個大洞,海水就是從這里流進去,穿過美洲大陸,然後在太平洋的東南部的聖大社島海面重新冒出來。大家可以推測,在地下數百米深處有如此龐大的地下迷宮,你還擔心地球是鑽不穿的嗎?這個通向百慕大區域的大洞口肯定會產生巨大的渦漩,在外星人出入洞口時,超乎想像的渦漩能量肯定會輕而易舉就吞噬了剛好經過的一隻輪船或一架飛機了。

也許地下真有一個我們暫時不可知的世界?或者說百慕大魔鬼三角區果真是那個世界通向地面的出入口?照此推測,水下不明潛水物或巨人真是那個世界派遣到我們這個世界來的探測器或密探了!

奇特的巨石文化巨石文化是由一些粗石巨柱或條狀塊石組成的,石碑、石塔、石墓道或石圈等代表著一種史前文化。散布於地球北半球北緯30度及附近區域的巨石遺址產生於新石器時代,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在討論地球巨石遺址這個話題時,我們需要把范圍稍稍擴大一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位於英國南部索爾斯伯利平原的巨大石柱群,因為這些最壯觀因而建造難度也最高的巨大石柱群與散布於北緯30度的各類巨石陣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如果正本溯源,它們應是搭乘大陸板塊漂移從北緯30度附近出發的。

英國這組巨大石柱群是一座高4 公尺、重25-30噸的巨石排列成圖形的巨石遺物。

正當地球北半球30度附近的埃及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印度文明、黃河文明成立不久之時,這些巨大的石柱群也已開始興建,換句話說,當古埃及在大建金字塔時,西歐也已開始建起了數萬座巨石建築物。

迄今為止,包括巨大石柱群在內的所有巨石建築物,究竟為誰所建,目的為何,以何種方法建造等,都是一個謎團。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巨石柱是由高水準的土木技術建造完成的。但每當人們解開一道圍繞巨石陣的謎團,立即就會產生另一個謎團,因此,始終都無法完整地破譯出環繞於巨大石柱群的神秘謎底。也許巨石建築的建造者們至今還操作著我們現代人不知道的某些能量呢!

從飛機上俯視,巨大石柱群看來就像是有柄的鏡子,相當手柄的部分被稱為林蔭路,是面向巨大石柱群中心的道路,在入口處附近則是著名的鞋跟石。除此之外,還有周溝、山石、洞穴等配置於同心圓上的構造,現在通常是從中心向外依次分為三石塔、撒遜圓、工穴、丫穴、顧普力穴及周溝。

從多個則面和角度的分析研究表明,巨大石柱群並不是一次完成,而是費時1000年以上,經過多次整修而成的,科學家將巨大石柱群從建造上分為三大部分。

「巨大石柱群1 」建於公元前2750-22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此時先挖掘了一條直徑98米的環狀溝渠,再將挖出的土製成高2 米的土堤。在溝渠的內側挖有56個稱為顧普力的洞穴,石柱入處有兩根門柱石,另外還有一根立著的「站石」。

「巨大石柱群2 」建於公元前2100-2000年,這個時期的工程主要是在周溝的內側豎立了兩層半圓狀的藍石。

「巨大石柱群3 」建於公元前2000-1100年的青銅器時代初期,也是建造三石塔及撤遜圓的最重要的時代。所謂三石塔,指的是組合3 個石材而成的牌坊型構造物,三石塔共5組,排列成一個U形,開口處朝向鞋跟石。

1964年,英國考古學家對其中34個穴加以考查,並從25個穴中出土了火葬的人骨,這些人骨看上去像後來才埋入的,當時許多人都這樣說,但這個理由是解釋不通的。還有正確地組織撒遜圓和三石塔的技術也是謎之一,因為這些構造物必須取得在石柱和其上的盾石(稱為「林特爾」)的微妙的平衡。

建築巨大石柱群的場所並非是完全的平面,而是向西北方傾斜約45公分。由於現在的盾石大都脫落,所以並不清楚當初的情形。

撒遜圓、三石塔是用石斧將石材加工而成的,身入其中時會發現每根柱子是一點點地變粗的,也就是典型的凸肚型建築,眾所周知,這是希臘式建築的顯著特色。

盾石也並不是簡單地將石塊平放了事,在加工之前,必須像畫圓弧一樣畫出弧度,這還不算,在組合柱子與盾石時,還要挖榫和榫穴,這是木造建築物使用的技術,即一邊作凸部,一邊開穴,然後借其接合力提高強度,並防止參差不齊。

不間斷的發掘工作在距巨大石柱群3 公里處又挖掘出了一處圓形集會場遺跡,這是一座頂呈圓錐形的建築物,其精確和細致的技術使人相信,正是這種技術保證了巨大石柱群的建造。

難以推測的是,人們花費長達1000年的時間去建築巨大的石柱群的直接動機到底是什麼?我們雖然立足於人類歷史所形成的文明之上,但我們又習慣以自己所謂的文明視角去透視古人的思想,在我們並不能很清楚地證明他們的目的之前,似乎只能從現代的觀點證明這是屬地球人的行為,或為使死者的靈魂獲得自由而建造的?但以巨大石柱群為首的許多巨石建造物,看來似乎都拒絕了我們的理性分析。有一點可以肯定,人類早期的歷史是用石頭、力量和技術塑造的,而巨石則是遠古文明中最輝煌的經典篇章。

置身於這圈廣為人知的巨大石柱群之間,只要於夏至當天站在三石塔的中央,即可透過撒遜圓和鞋跟石,成一直線地望見日出,可惜我們去的時候夏至已過。

1969年,波士頓大學天文學家雪拉魯特。中勃金斯發表了「巨大石柱群天文台論」

一文,正確地記錄了巨大石柱群的構造物、洞穴及藍石等的配置,並修正了4000年時間經過的不吻合之處,並指出構成巨大石柱群的重要巨石排列,具有用來指示夏至點方向的指示器作用,同時表示某固定年之月份的特別周期,至於顧普力穴,則是為追尋日食和月食圖設置的「電腦」,這一假設一出,懷疑論接踵而至,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如果這個民族擁有如此高度的技術,那又為何全然看不到天文學以外的發明?

1921年,英國實業家阿爾弗雷特。瓦特金斯在一次旅行中,偶然發現了海利弗德復的丘陵地帶突然出現了一條不可思議的路,在這條路上,成一直線地排列著古老的石碑、神木、古堡、教會及聖井,而且這條直線也連接其它的石碑和教會,並呈直線相交,看來就像一種很明顯的網狀組織。

瓦特金斯很快發現直線上大都是語尾中有Ley、Lay、Lea、Leigh的地名,因此他就將這條直線命名為「雷線」。事實上,巨大石柱群正位於連結索爾斯伯利巨石遺跡的路線上。

瓦特金斯隨後提出自己的觀點,認為雷線可能是羅馬人入侵英國以前所制定的古代直線道路計劃,只是雷線建築在沼澤地的險峻的道路上是否還昭示著什麼別的意義沒有?

隨後,著名地理學家蓋。安達烏特確認了這些遺跡的地下有著山脈線、水源線、道路線之別的分歧點。他將這些地下線解釋為「用發生於地球內部的,隨著波動傳來的能量,在地表各處製成網狀組織,這樣它既會對植物的萌芽及成長產生重大影響,也會讓動物及昆蟲一邊感應其流動一邊行動」。

雷線肯定預示著某種能量,正如另一巨石文明的埃及金字塔擁有神力一樣,古代人正是用某種特殊方法感覺出雷線的存在,並在雷線所在位置以巨石設標志,而且,在近代科學思想未侵入之前,沿雷線分布的國家或地區豈不也仍於無意識之中遵守其法則,並建造教會或聖井嗎?

也許像巨大石柱群這種既巨大又精巧的遺跡,真是作為能源站來使用的也說不定?

常有人在巨大石柱群附近目擊到UFO ,這說不定也與雷線有關?

為了全面判別大致處於同一時期的巨石遺址的文化信息,沿瓦特金斯指出的雷線,我們采訪了另一處著名的巨石遺址。在法國西部布列塔尼的摩比爾昂,有一座名為卡爾納克的村莊,村莊的田野上聳立著一排排巨大的石頭,猶如行進在田間的一隊隊威武的士兵,這一巨石長陣就是歐洲巨石遺址中蔚為奇觀的代表性遺址之——卡爾納克巨石群。

卡爾納克巨石群每塊立足高約1-6米,共分數列,長度近4 公里,總數近3000塊,分為麥克、克樂馬利沃和克爾勒斯康3 個群落。此外,在麥克石群和克爾勒斯康石群的附近,還有兩處圓形的名列,上述石群小最高的石塊達7 米,如同陣中挺立的高大旗手,整個巨石陣排列整齊有序,顯然事先經過周密的布局配置,巨石長陣中石頭均為天然石,未加雕琢。

這是一群什麼性質的巨石陣?至今沒有人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

在黎巴嫩巴爾別克小村,又發現了有一個原始部落的神殿遺址,神殿外圍城牆是用3 塊巨石砌成,估計都超過1000噸,另外,還有一塊被稱為「南方巨石」的巨石,長度達20.8 米,寬、高各超過4 米,重量在1200噸以上,僅這一塊石頭,就可造3幢5層高、寬6米、深12米的高樓,並且牆厚可達30厘米!

一塊塊巨石,無疑是一個個問號,它們歷經滄桑,執著地矗立於這個古老星球上的各個角落,也矗立於人類渴望被知識澆造的心靈荒原,它長久地吸引人們的不僅有令人驚嘆的原始藝術價值,更主要的是它們都不容分辯地超越了歷史,向人類的所有思維能力發出了無聲而持久的挑戰。

地中海上的馬爾他島上一直埋藏著3 個異乎尋常的謎,第一個謎面是勒在地面上的奇特的軌跡,這些被當地人稱為大車印的軌跡凹槽深度達72厘米。說它是車軌吧,但它又顯示出明顯不同的轍印。對這些奇特的軌跡的猜想大都沒什麼實際意義,因為軌跡的凹槽越過了高山與峽谷並始終保持非常緊湊的曲線。從古到今,產生過關於軌跡的20餘種猜想,無一能站住腳。

馬爾他島的軌跡一直延伸到地中海,即使在水深42米的地方,潛水員還可以發現。

這是否可以理解為馬爾他島大幅度下沉過?

另一個奇特的大膽設想是這樣的:我們人類的宇航員在月球上留下過車轍,月球車也曾在月亮表面四處行走;馬爾他島地面為風化的石灰岩,它最初在潮濕的時候是非常松軟的,也許就在這期間某種不明飛行物光顧過,並以一種我們還不熟悉的方式「滾」

過馬爾他島的地面?

法力無邊、不可妄動的「聖物」

我們和人類的先民受著同樣的誘惑,特別是面對浩瀚的夜空,點綴在圓拱形天空中成千上萬顆閃亮的星星一直顯得神秘莫測,無語的蒼穹以其宏偉壯麗的閃爍群星點燃了人類的想像力,不過,對於先民來講,天上居住著諸神的想法並不只是一種模糊的猜測,而是一種真實的思想。這些神明是宇宙中的智者,因此他們有時離開天上,降臨地球,指導尚未開化的人類,甚至這想法在今天一部分人眼中也仍占據著主導地位,不是嗎?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沙漠地帶,有一塊相當於好幾間房子那麼大的岩石,每當月亮升起的時候,印第安人紛紛聚集在巨石周圍,點起簧火,虔誠地禮拜這塊石頭……巨石不久就慢慢地發出了一陣陣迷人的樂聲,那樂聲時而委婉悠揚,似一首優美抒情的小夜曲,時而又哀怨低回,好比一首低沉的悲歌……

更令人神秘莫測的是,在這些發聲石頭周圍散步,就會發現磁場會失靈,人們不辨方向,好比飛機、輪船在百慕大三角區遇到的情形一樣,也許這二者真有什麼奇特的聯系吧?但我們還不能忘記對事情本身發問:當地的印第安人為什麼要對這塊巨石那樣頂禮膜拜?這塊巨石為什麼會發出那樣動聽的樂聲呢?這塊巨石裡面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呢?

本世紀30年代,美國人在哥斯大黎加的馬爾蘇爾小鎮上發現了大批巨形石球,巨大的石球甚至被當做裝飾擺在小鎮居民的家門口。這些巨型石球有什麼用?人們為什麼要製作這些巨型石球?沒有一個人能回答這些簡單的問題。於是,仍舊只有猜測:這些石球也許代表著天上不同的星球之間的相對位置?這些石球也可能是外星人放在這里的?

不過,在北緯30度附近,比如埃及的卡爾加、美國的加利福尼亞、新墨西哥州,都大量存在著這種巨型石球,這也就見怪不驚了。

相對於這些可以隨意搬動的石頭,在墨西哥誇特林昌村的一條河裡發現的一座石雕像,卻彷彿是一個法力無邊、不可妄動的「聖物」。

這尊巨型石雕高7.5米,直徑達4 米,總重達167000公斤,上面鐫刻了「不能隨意搬動,否則暴雨無情」的字樣。

1946年,墨西哥政府不顧當地村民的百般勸阻,強行將石雕搬運至首都,令人萬分驚訝的是,雕像剛剛安置完畢,暴雨傾盆直下,全國城鄉到處鬧水災,只有一個村的村民在剛把石雕運走時就組織築堤修路,作了防洪抗澇的一切准備,因而才得以安然無恙。

最後讓我們來看一看流傳已久的「巴別」通天塔吧。「巴別」通天塔最早在巴比倫人中被稱為「埃特曼南基」,意為「天地的基本住所」。它建成後矗立於巴比倫城,昔日曾與「空中花園」齊名,一直被當做50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城都鼎盛時代的標志。但是,為什麼要建造通天塔呢?通天塔究竟是什麼樣子?它是奴隸制國君主的陵墓?還是古代的天文觀測台?抑或真是供諸神「下凡的」踏腳處?

關於建造通天塔的傳說和記載紛繁復雜,有一點可以肯定,它無疑是人類初期文明的標志之一。它也像其他許多眾說紛壇的巨石文明一樣,給我們這個自以為是的現代文明帶來了同樣巨大的疑問和對自身的懷疑。

石頭死了,因為這些歷經地球歷史長河的無情冰冷的見證物,沒法兒告訴我們曾發生過什麼,誰搬動了它們,從什麼地方搬來的,使用什麼工具打磨?

巨石文明是地球歷史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正是橫亘於我們現代人心目中的一座高不可攀的高峰,它的建造者也許沒意識到這個令後世頭痛的大問題。他可能只是隨手拿過幾塊石頭,不經意壘起了一些建築物,但也許是專心經營,把一切謎底都轉換成了石頭。

我們可以給無數的巨石遺址建造者列出一道公式:規劃十算術十幾何十預制建築構件十硬鋼工具十金屬鉗十載重運輸二一項了不起的技術。但這項了不起的技術顯然是不隨便傳人的,要不我們也可以輕易仿造出金字塔、通天塔、巨大石柱群。但我們顯然不能妄想去與古代先民比賽,我們已經輸了,因為我們還不知到底是什麼樣的人類分別建造了那麼多遠古巨石建築,他們生活的時代到底是什麼模樣?

流傳在北緯30度的洪水傳說世界各地民族流傳著許多關於洪水的傳說,特別是在沿北緯30度一線的民族,幾乎都在各自先民的記憶里保存著有關洪水的詳盡的歷史。

蘇美爾人的洪水傳說在古代中亞地面,是富饒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這就是蘇美爾文明的發祥地,在蘇美爾這個謎一般的文明國度中,有一位叫吉爾格梅施的君王,他一生致力於追求永生,考古學家在發掘出的幾塊泥板上,讀到了用楔形文字記載的美索不達米亞神話和傳說,並因此穿越時空與古代這位君王相識。這些泥板,有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現代伊拉克的河漢地區曾大量出上,總數有好幾千。

這是一個保藏在泥板上的已經消失了的文化,泥板提醒我們,即使在那麼遙遠的古代,人類還是設法保存了古老的記憶。

「我將向世人宣告,吉爾格梅施君王通曉世間一切事務,他的足跡遍及地球上每一角落,睿智的君王探問人間種種幽秘,看透人世種種風情,現在,讓我們靜聽他講述一則發生在遠古大洪水來臨前夕的故事。」

在我們所查找的有關蘇美爾歷史的典籍中,也記載著早在吉爾格梅施之前,烏納皮施汀君王完整地講述了在他執政期間一場大洪水的故事,他是因為賢明受到上蒼恩賜永生。洪水來臨前,烏納皮施汀君王設法保存了人類和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種子。

烏納皮施汀向吉爾格梅施交待:很久以前,有四位神抵共同統治著我們這個地球,他們是蒼天之神阿效、大護法恩里爾、戰爭及性愛女神伊施越兒、水神艾亞。

「在那個時代,地球上人煙十分稠密,人類不斷繁衍,整個世界充滿噪音,野牛吼叫不已,吼得天神不能成眠。大護法恩里爾聽到人間的喧囂,便對座上諸神言道:人類的吵鬧實在刺耳,吼得我們從此徹夜難眠,於是眾神一致決定消滅人類。」

水神艾亞憐憫馬納皮施汀王,忙跑來報信,叫他趕緊造一隻船。

「拆掉你的房子,製造一艘船,拋棄所有的財物趕快逃命!世俗的財貨有什麼用?

拯救靈魂才是緊要……聽著,逃命的船必須按一定的尺寸,以均衡相稱的比例建造,要將世界上所有生物的種子貯存船中……「

烏納皮施汀趕緊動手造船,隨即登上船准備逃命,他把牛馬和其他牲畜及各行各業的工匠帶到船上。洪水終於來了,是在一個黎明前,天際突然涌現出一堆烏雲,風暴之神阿達德縱馬馳騁,大顯神威,只聽得鐵騎過處傳出陣陣驚雷;白晝隨即變為黑夜,大地如同一隻敲碎的杯子,地上一團黑霧昏昏暗暗,直湧上空……

第一天,風暴席捲整個大地,四處引發山洪,天地一片漆黑,連眾神也膽戰心驚,紛紛避禍在天神阿奴居住的小天宮。愛神伊施越兒有些後悔了,扯起尖噪子大叫:這些都是我的子民啊!難道我就這樣眼睜睜看著他們像一群魚兒一樣葬身海底嗎?

烏納皮施汀給吉爾格梅施繼續描述了這場大洪水:「一連六天六夜,暴風不斷襲擊,濤翻浪涌,洪水淹沒了眼見的一切,第七天黎明,南方刮來的暴風終於平息,海面遂歸於平靜,洪水又開始消退。大地在洪水過後一片死寂,海面升高了,一望無際,連成一片,平滑如屋頂的天台。但四周都沒有一點聲音,生靈全都葬身於水中了」我打開艙門,陽光直直地照進來,看著眼前的一切,巨大的悲憫和恐懼包裹了我的身心,水!洪水!我觸目所及盡是白茫茫的大水。船在水面上漫無目的地漂著,約模漂過40餘里處,水中突然聳立出一座高山,我又驚又怕,趕緊把船繞過去,在山腰處停住了,我打開鳥籠放出了一隻鴿子,讓它飛出船艙,這是我的 .

『叄』 世界著名發射場都有哪些

目前,中國著名衛星發射場有3座:酒泉發射場、西昌發射場、太原發射場。而中國第四座發射場——海南發射場已動工建設。

美國著名發射場主要有3座:肯尼迪航天中心(又稱東靶場)、范登堡發射場(又稱西靶場)、沃洛普斯飛行中心(在大西洋沿岸一個小島上)。

俄羅斯著名發射場有3座:拜科努爾發射場、普列謝茨克發射場、卡普斯丁亞爾發射場。

以法國為首的歐洲空間局的著名發射場是設在法屬蓋亞那境內(位於赤道上)的庫魯發射場。其次是在非洲北部有一座帕勒馬希姆內格夫發射場。在東非海邊上有義大利的一座聖馬科發射場。但後2座遠沒有庫魯發射場馳名。法國境內還有一個比斯卡羅斯發射場,但較小。

日本是航天國家中的後起之秀,著名發射場主要有2座:鹿兒島發射場和種子島發射場。在這兩座發射場中又有好多小發射場。

印度是較晚發展火箭技術的國家。最早在西海岸面對印度洋有一座頓巴發射場,後來又在東海岸面對太平洋建立一座新的發射場——斯里哈里科塔發射場。 澳大利亞有一座發射場,叫武麥拉靶場。

挪威和瑞典各有一個發射場,分別叫安妞那和基律納靶場。

上述這些發射場大部分都是較大的發射場,也是世界上較為著名的。下面重點介紹幾座發射場。

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

肯尼迪航天中心位於美國東南方的佛羅里達州東海岸的梅里特島上,南與卡納維拉爾角的空軍東靶場毗鄰,佔地面積560多平方千米,射向東南,瀕臨大西洋,是美國本土最靠近赤道的地方。

該航天中心始建於1962年7月(1947年便開辟成火箭試驗發射場),是美國最大的載人航天器和各種民用航天器的發射基地,第一艘「阿波羅」號登月飛船就是於1969年7月16日從這里用「土星5」號運載火箭發射的。

該航天中心南北長56千米,東西寬20千米,中心包括技術陣地和發射陣地兩大部分。技術陣地建有火箭、衛星及飛船組裝和檢測廠房,其中裝配大樓十分顯眼,高160米,容積為360萬立方米,樓內配有各類先進測試、記錄和顯示儀器;發射陣地距技術陣地為5000米遠,設有發射控制中心和發射台。該航天中心有23個發射陣地,最著名的是39號發射陣地,有A、B兩座發射台。

美國著名發射場——肯尼迪航天中心

這里地處海邊,屬海洋性氣候,全年最低氣溫約17℃,最高約27℃,氣溫宜人,晴天較多,但全年大部分月份濕度很大,鹽鹼腐蝕嚴重,這給中心的儀器設備的保養增加了難度;5~10月雨量較大,並經常有風暴掠過,雷暴較多,6~8月雷暴最為強烈,該中心極為重視雷暴對發射的影響。

肯尼迪航天中心所使用的發射設施一部分是由原來試驗導彈用的發射設施改建而成;另一部分是為航天發射專門建造的,分布在梅里特島、卡納維拉爾角和范登堡空軍基地。建在東海岸的39號發射場是1966年為實施「阿波羅登月計劃」建造的,後經改建用於發射太空梭。

運載工具和航天器發射前的准備工作,在測試廠房的一個活動發射台上,直接按發射狀態進行總裝和測試。這樣做的好處是:總裝和測試的環境條件可以控制,工作質量容易保證;比較容易做到按時發射;一次完成測試,避免了工作重復;在廠房內可同時准備幾種運載工具,節省人力和減少設備上的重復;縮短了運載工具在發射場上的停留時間,提高了發射場的利用率;發射前的准備工作不受氣象條件影響。

俄羅斯拜科努爾發射場

拜科努爾發射場是前蘇聯(俄羅斯)三大發射場之一,是最大的發射場。它位於哈薩克境內的錫爾河畔,處在北緯46°,東經63°20′。

它始建於1955年初,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艘載人飛船、第一位女航天員和第一個對月球背面攝影的探測器,都是從這里發射的。無論從發射場規模,還是從發射導彈和航天器的數量來講,它不僅是前蘇聯(俄羅斯)最大的發射基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射基地。

該發射場的正南20千米處是丘拉塔姆鎮,故此西方稱它為丘拉塔姆發射場。鎮上有莫斯科到塔什乾的鐵路干線通過。拜科努爾鎮在發射場的東北,相距288千米(當時前蘇聯把發射場命名為拜科努爾發射場,是為了迷惑西方國家)。這里地勢較低,平均海拔90米左右,為半沙漠草原地區,人煙稀少,屬大陸性氣候,氣溫變化較大,全年氣溫變化在-39℃—45℃之間,年平均降雨量僅60毫米左右,最大風速可達25—30米/秒。冬季寒冷,常有暴風雪侵襲;夏季炎熱,平均氣溫為26.1℃。 在軍事導彈試驗方面,包括各種洲際導彈的部分射程和全射程試驗、導彈分系統研製試驗和武器系統試驗、多彈頭試驗和從地下井中進行冷發射試驗,以及部分軌道轟炸系統(進入太空,繞地球飛行不到一周的導彈)試驗和反導彈、反衛星試驗等。從1957年到1992年底,僅洲際導彈試驗就進行了約1100次。

和其他發射場類似,拜科努爾發射場主要由發射區、技術測試區、測控站、後勤保障生活區、彈著區和回收區幾部分組成。發射場呈Y形布局,東西長約137千米,南北寬約88千米,面積為6717平方千米。航區跟蹤站和運載火箭各級的落區,分布在目前的哈薩克、俄羅斯、土庫曼和烏茲別克四國境內,共104000平方千米的區域內。生活區被命名為列寧斯克城。

庫魯航天發射中心

庫魯是歐洲空間局的航天港,它位於南美洲東北海岸的法屬蓋亞那境內。該發射中心地理位置坐標為北緯5°14′,西經52°46′,北臨大西洋海岸,位於庫魯地區,故稱庫魯航天發射中心,又稱蓋亞那航天中心。

該發射中心由法國國家航天中心領導。1966年動土興建,1968年4月啟用。該中心自然條件較好,離赤道線極近,有利於火箭的發射。該地區處於非地震區,氣象條件優越,是典型的熱帶氣候。氣溫變化在19℃~35℃之間,年平均氣溫為27℃,晴天較多,經常刮東北風,但風力不大,也無颶風侵襲。

從地理位置上看,庫魯是全球最佳的衛星發射地點,它可以把衛星向東射入大西洋上空,能得到地球自轉的助推,而且向北和向東的海面上有一個很寬的發射弧度。由於這個地方位於赤道之上,所以用同一種火箭把衛星送入赤道上空軌道時,可比在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多載15%的重量。

自1968年至今,該中心已進行大量的航天發射活動。第一次發射的是一枚「威魯尼克」號探空火箭。此後,開始執行「鑽石」號和「歐洲」號運載火箭發射,現在主要用於發射「阿里亞娜」系列運載火箭。該中心自啟用至1995年底,包括氣球、探空火箭在內,共進行了497次發射活動,其中「阿里亞娜」系列運載火箭自1979年12月24日首次發射至1995年底,共進行了80次發射。中心的工作人員有1400多名。這里是法國和歐洲空間局從事航天發射活動的重要基地。

值得指出的是,庫魯發射中心不僅有固定發射台,還有活動發射台,設施很先進。庫魯發射中心發射條件較好,射向向大西洋延伸。進行赤道軌道、極地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發射時,均無需採取專門的安全保障措施,是一個開展航天發射活動的極好場所。美中不足的是,運載火箭要從歐洲遠渡重洋運到這里。

庫魯航天中心的主要設施沿著大西洋海岸線分布,包括技術中心、探空火箭發射區、「鑽石」運載火箭發射區和「阿里亞娜」運載火箭發射區。

中國衛星發射場

我國是繼前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的第五個具有獨立發射航天器能力的國家,1985年進入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承攬外星發射服務。目前,除去在建的海南發射場,我國已有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衛星發射中心。其中,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在國際上最為馳名。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於1983年建成,位於我國低緯度的四川省西昌地區。發射中心總部設在西昌市,發射區在該市西北約60千米的山區,海拔1800米左右,發射點坐標為東經102°01′、北緯28°16′。

這里屬於亞熱帶氣候,全年風速不大,無霜期長,有明顯的旱、雨季之分,每年6—9月為雨季。因此,每年10月到次年5月是最佳發射季節。

這里的交通也很方便,成昆鐵路和川雲公路都從此通過,還有直接通往發射區的專用鐵路和公路,距發射區45千米的西昌機場,可起降波音747和C—130型大型飛機。

發射中心有安寧河穿過,可謂是人傑地靈之處。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是我國發射地球靜止衛星為主的航天發射基地,用「長征3」、「長征3A」、「長征2E」等型號運載火箭發射通信、廣播、氣象實驗和應用衛星。這里是我國距離赤道較近的一個發射場,中心於1984年開始啟用,該發射中心發射了我國第一顆實驗通信衛星、應用通信廣播衛星及應用通信衛星。1990年4月7日,中心用「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地把一顆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截至2003年年底,該發射中心共發射了國內外衛星30多顆,是我國發射外星的主要基地。近年來在國際衛星發射市場上已佔有一席之地,約占總發射量的10%。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技術測試區、發射區、指揮控制中心、跟蹤測量站以及通信、氣象等技術勤務系統組成。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我國科學衛星、技術實驗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發射試驗基地之一。使西方國家感到震驚和全國人民為之歡欣鼓舞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

紅1」號,就是從這里發射的。它始建於1958年,是我國建場最早的一個發射場,被譽為中國航天第一城。

酒泉發射中心坐落於甘肅省酒泉市東北海拔約1000米的戈壁灘邊緣地區,佔地面積約2800平方千米,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00°21′、北緯41°21′。這里地勢平坦,人煙稀少,氣候乾燥少雨,全年大約有300天可供進行發射試驗的好天氣。

如上所述,酒泉是我國最早的發射場,早期的人造地球衛星都是在此升天的。這里的發射條件為:射向東南,可把衛星送入軌道傾角為41°—70°范圍的中、低軌道,也可以進行運載火箭的發射試驗。這里是中國發射近地軌道衛星的搖籃。

該中心自1970年4月用「長征1」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我國第一顆衛星之後,幾十年來,共進行了30多次衛星發射,其中包括返回式衛星、科學探測和技術實驗衛星,並為國外提供了衛星搭載服務。1987年8月5日和1988年8月5日分別為法國和前聯邦德國搭載了實驗裝置。該發射中心還進行了一系列的導彈和運載火箭試驗,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和航天科技人才的培養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肆』 法國塞納河因暴雨導致水位暴漲,水位暴漲會對城市有什麼不利影響

2021年的2月6日,法國的塞納河因為連續幾天的強降雨,導致河流的水位現上漲,沿岸的道路都被洪水淹沒了。塞納河畔的水位持續上漲,給居民的生活出行也造成了困擾。居民出行要穿著防水衣,在水中行走。並且巴黎的鼠患問題是非常嚴重的,據不完全統計,巴黎的老鼠至少有三四百萬只。而洪水一旦持續上漲,淹沒了老鼠的巢穴,老鼠就會在街上橫行。對城市的衛生環境是一個非常大的隱患。河流的水暴漲導致了道路積水非常嚴重,並且造成了法國的部分道路被大水淹沒,已經無法通行車輛了。並且塞納河畔的居民也紛紛進行了轉移,安置到相對安全的區域。

由於巴黎塞納河的水持續上漲,當地政府已疏散了附近的居民,並且派警察在河道附近巡視。靠近塞納河附近的盧浮宮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有著許多著名畫家的珍貴畫作。水位持續暴漲,盧浮宮將停關閉展覽,並且要轉移館內的珍貴藏品。除了公路之外,河流附近的公交、地鐵站點也被關閉了。相關的旅遊景點也受到了影響,居民外出時也不得靠近河流附近,避免被洪水沖走。

『伍』 美國有哪十三個州

阿拉巴馬州、阿拉斯加州、亞利桑那州、阿肯色州、加利福尼亞州、科羅拉多州、康涅狄格州、特拉華州、哥倫比亞行區、佛羅里達州、喬治亞州、夏威夷州、愛達荷州、伊利諾斯州、印第安那州、愛荷華州、堪薩斯州、肯塔基州、路易斯安那州、緬因州、馬里蘭州、麻薩諸塞州、密歇根州、明尼蘇達州、密西西比州、密蘇里州、蒙大拿州、內布拉斯加州、內華達州、新罕布希爾州、新澤西州、新墨西哥州、紐約州、北卡羅來納州、北達科他州、俄亥俄州、俄克拉荷馬州、俄勒岡州、賓夕法尼亞州、羅得島州、南卡羅來納州、南達科他州、田納西州、德克薩斯州、猶他州、佛蒙特州、弗吉尼亞州、華盛頓州、西弗吉尼亞州、威斯康星州、懷俄明州、

『陸』 建國以來洪水泛濫

20世紀以來中國發生的洪水災害

洪水災害是指超出水道的天然或人工限制水流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現象。

我國是世界上洪水最多的國家。洪水災害主要集中在我國東部。目前,我國1/10的國土面積、5億人口、5億畝耕地、100多座大中城市、全國70%的工農業總產值受到洪水災害的威脅。時間上,除了黃河凌汛外,我國的洪水大都發生在7、8、9月三個月;地區上,洪水主要發生在我國七大江河及其支流的中下游地區。

(一)七大江河洪水災害

(1)珠江。珠江流域洪水頻繁。1915年7月珠江發生流域性大洪水,西江、北江洪峰流量皆達200年一遇的最高峰。西江與北江洪水相遇,東江也發洪水,北江大堤潰塊,梧州三樓上水,廣州被洪水淹沒7天,珠江三角洲受災農田648萬畝,災民378萬人,死傷十餘萬人,經濟損失高達100億元。 1915年至1949年的35年間,流域內發生較大洪水災害22次,給珠江三角洲地區帶來十分慘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新中國成立後,發生過1959年東江大水、1968年和1994年西、北江大水、1982年北江大水、1996年柳江大水和1998年西江大水,經過全力防汛搶險戰勝了歷次洪水災害,但也帶來了較大影響。其中,1994年西、北江大水,廣東、廣西受災人口近1800萬,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80多億元。

(2)長江。建國以來1949,1954年洪水最大。1954年洪水淹沒農田4755萬畝,受災人口1888萬人,死亡3.3萬人,直接經濟損失100億元。 1998年長江又一次發生全流域大洪水,中游多數河段水位高出歷史最高水位,干堤較大險情近1700處,經奮力搶險,才使災害降低到最低程度,比以往大洪水的受災程度小得多。其中淹沒耕地23.3萬hm2,受災人口200餘萬人,災害仍然主要在中游。歷史資料表明,長江中游是洪水災害的重災區。

(3)淮河。自1194年淮河下游被黃河截奪後,淮河成為我國洪水災害最嚴重的河流之一。1957年8月由於台風影響,該流域范圍內連降暴雨,發生特大洪水,淹沒面積達1.2萬平方公里,1700萬畝農田被淹,1100萬人受災,經濟損失達100億元。 從2003年6月20日入汛,淮河流域的降雨時間長達22天,水系降水總量約798億立方米,比1991年最大30天降水總量還高出59億立方米,致使從河南經安徽到江蘇省洪澤湖以及入江水道沿淮約750公里的范圍內,淮河幹流的各主要站點息縣、淮濱、王家壩、潤河集、正陽關、魯檯子、淮南、蚌埠、洪澤湖蔣壩等以及入江水道均超警戒水位。

(4)黃河。解放前的1000年中黃河決口達1500次,大改道26次。1117年黃河決口,淹死100萬人。1642年水淹開封,全城37萬人中,死亡34萬人。但解放後,由於加修了黃河防洪大堤,50年來安然無恙。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人眼中的黃河以"斷流"而聞名。許多人甚至斷言,黃河已變成一條內陸河、季節河。"黃河防汛"似乎也已成為遙遠的歷史教科書中的一頁。但是,在經歷了多年持續乾旱的困苦之後,2003年8月26日至9月8日,短短14天內,黃河中游主要支流涇河、渭河、洛河、伊河、沁河相繼發生9場洪水,如果全部進入黃河下游,鄭州花園口水文站將至少出現四次流量4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黃河灘區將大面積受災。

(5)海河。海河是易發生洪水的河流。解放後水淹面積達到或超過5000萬畝的年份有1949,1954,1956,1963年。其中1963年洪水最大,三大水系決口2400處,有104 個縣市遭災,淹沒農田6600萬畝。保定、邢台、邯鄲市水深2-3米,倒房450萬間,受災人口2200萬,死5640人,2254個工礦企業停產,京廣鐵路27天不能通車,直接經濟損失60億元。

(6)遼河。遼河歷史上洪水頻繁,近800年發生洪水81次。解放後1951年、1953年都曾發生特大洪水,1985年因受台風影響連降暴雨,遼河、渾河、太子河同時出現洪水,決口4000多處,受災人口1200多萬人,倒房17.4萬間,受災農田6000多萬畝,直接經濟損失47億元。

(7)松花江。1932年松花江大水,哈爾濱被淹,水深平均3米,38萬人口中24萬人受災。1985年8月松花江大水,受災農田3500萬畝,倒房91萬間。概括而言,1954年、1963年、1975年、1985年為我國洪水高峰年。 1998年入汛之後,松花江上游嫩江流域降水量明顯偏多,先後發生三次大洪水。第一次洪水發生在6月底至7月初,洪水主要來自嫩江上游及支流甘河、諾敏河。第二次洪水發生在7月底至8月初,洪水以嫩江中下游來水為主,支流諾敏河、阿倫河、雅魯河、綽爾河、洮兒河發生了大洪水。第三次洪水發生在8月上中旬,為嫩江全流域型大洪水。

一、洪水的形成
洪水大都是由於連續降雨,河流排水不暢造成的。由於水文氣象的不利組合(如氣旋、台風、地形等),在一定的范圍內,出現歷時長、強度大的大暴雨,從而形成地面徑流。如果流域內的地面坡降大,又缺少植被,土層又薄,支流匯入時間集中,則將使地面徑流的絕大部分以較快的速度向主河流匯集,在河道中形成很大的洪水。
我國大部分地區河流是由於連降暴雨或久雨不晴而形成洪水的。在這些地區,一般是春、夏降雨較多。當河流匯集了大量的水流時,往往形成洪水進入洪水季節;而秋、冬降雨較少,河流的來水也較少,就進入枯水季節。我國東北和西北地區的河流也有因融雪而形成洪水的。
二、洪水災害
出現洪水是否會成災,這與地形、植被、河道的泄流能力有關。如果洪水流量超過了河道的泄流能力,就會泛濫成災,反之就不會成災或災情不重。洪水流量超過河道泄流能力的原因很多,一般有如下幾個方面:
1、洪水過大。一條河流各年的最高洪水位和最大流量(簡稱"洪峰")都不一樣,洪水出現的時間和漲落過程以及一個時段內(如一天、三天、七天和三十天)的洪水總量(簡稱洪量)也不一樣。如在這個流域內發生了大面積的、長歷時的、高強度的暴雨,河流匯集了特別多的水流,就會形成大洪水或特大洪水。
2、河流挾帶大量的泥沙使河床逐年淤高。當河流在其流域內水土流失嚴重時,河流挾帶大量泥沙會使河床逐年淤高,過水斷面逐漸減小,從而減少了河流排泄洪水的能力;使湖泊逐年淤積,就減少了湖泊滯蓄洪水的能力;水流與泥沙的相互作用,使河道逐漸曲折,並使沙洲、汊道、淺灘變化不定,也減少了河流排泄洪水的能力。這些現象都使河流的洪水威脅有逐漸增加的趨勢。象黃河流域上游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水流挾帶了大量泥沙,進入中下游後,地勢平坦,河面加寬,流速下降,水的挾沙能力降低,大量泥沙下沉,使河床逐年淤高,致使下游華北平原有許多地方的河床高出地面,幾千年來,使洪水威脅逐漸增加。
3、流線由於離心力和環流的作用而日益曲折。
4、冰塊堵塞。
5、風浪、降雨、動物破壞。
6、入海河流由於海潮頂托,使洪水排泄不暢。
在歷史上,洪水災害給人們的教訓是慘痛的。黃河、淮河、海河、遼河、松花江、珠江等河流亦發生過很多次洪水災害。
解放後五十多年來,我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和洪水作斗爭,興建了許多防洪工程,大力組織了每年的防汛工作,並對一些流域進行了全面的規劃和治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三、防洪措施
為了防治洪水災害,必須採取一些防洪措施,興建一些防洪工程。通常的做法是在河流的上中游山區、丘陵區開展水土保持工作,興建山谷水庫,滯蓄洪水,防治山洪在中、下游的平源地區修築防洪提,整治河道,以利泄洪,並利用湖泊窪地滯蓄洪水或興建必要的分洪工程。歸納起來不外乎是調蓄和排泄兩種。調蓄就是把有害的洪水暫時存蓄起來,以便在洪水過後有控制地慢慢下放,或等到使用時再按需要量下放,因此,蓄水不僅可以防洪,而且可以興利(如灌溉發電、航運等)。排泄就是把控制下放的洪水或自由下泄的洪水安全地送到海里去。
現就防洪的主要措施:築堤防洪、泄洪、分洪、蓄洪、滯洪、蓄洪墾植和水土保持等分述如下:
(一)、築堤防洪
築堤防洪是平原地區歷史最悠久的防洪措施,也是目前防洪的重要措施之一。
黃河大堤,長1416公里,保護著沿河兩岸平原地區27490萬畝的耕地和許多重要城市以及鐵路干線。
長江干堤長3826公里,保護著3180萬畝耕地。
其他如珠江、淮河、海河、遼河、松花江等兩岸都有漫長的防洪堤,它們在防洪方面起著很大的作用。
下面對防洪堤的作用和設計作些簡要的敘述:
1、防洪堤的作用:主要是保護河流兩岸平原窪地的農村和城市,使它們不受洪水淹沒。
防洪堤一方面擴大了河道的過水斷面,增加了泄洪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河道本身的蓄水容積。此外還有約束水流,穩定河床的作用。築堤防洪對洪峰持續時間長、洪量大的河流泄洪效果最佳。
2、防洪堤的設計:防洪提的設計可以歸納為布置堤線、擬定堤頂高程和選擇斷面型式三個問題。
①堤線布置:堤線要求平順,使河道兩岸有足夠的堤距,不縮窄河床,能使河道泄水通暢;同時應選擇較高的灘地作為堤基,以求基礎扎實和工程量小。
②堤頂高程;它取決於防洪設計水位。防洪設計水位又取決於防洪標准。當防洪水位確定後就如同土壩設計一樣,加上風浪爬高和安全超高,便可確定堤頂高程。
③堤的斷面:防洪堤的斷面型式與土壩相似。由於堤線較長,一般採用均質斷面,堤頂應有足夠的寬度,以適應防汛搶險和交通的需要;堤的邊坡大小根據設計洪水位作用下防止浸潤線逸出堤坡腳和保證堤身穩定的要求而定。堤的斷面型式如下圖所示。
為了防止風浪與水流沖刷堤坡及坡腳,部分堤段需做塊石護坡或防浪林台,在堤上綠化造林以防風浪襲擊和水土流失。我國除建有許多江堤、河堤、湖堤防禦洪水外,在沿海地帶還建有漫長的海堤(或叫海塘)防禦海潮和台風的襲擊。
(二)、泄洪
擴大河道過水能力,使洪水能暢通下泄所採取的措施,叫做泄洪。這些措施包括加高培厚防洪堤(增加河道泄洪能力)、整治河道、擴大行洪區等。下面對河道整治的幾種常見措施作簡略介紹。
1、疏浚拓寬河道 即將過於窄淺的阻水河段疏通、浚深、拓寬增加泄洪能力。有些地方如因河道兩岸的防洪堤間距狹窄,壅阻水流,則需退建堤防展寬河道。以增加泄洪能力,降低上游壅高的水痊,減輕洪水威脅和防洪負擔。
2、截彎取直 由於河彎過多或曲率過大,往往泄洪不暢,需要進行人工截彎取直,使洪水泄通暢。對於大型河流的截彎取直,由於影響較大,必須採取極為謹慎的態度。
3、護岸工程 為了防止洪水沖刷河道凹岸引起河岸坍塌及堤防崩潰,需做護岸工程。特別是在重要城鎮附近,對工廠企業、橋梁、碼頭等建築物,更應加以保護。例如南京市浦口長江邊興建的塊石沉排護岸工程就是一項重要的工程。此外,護岸工程還有防止河彎發展,穩定河床的作用,對泄洪有利。
4、消除障礙 在河床范圍內灘地上種植的蘆葦、柳樹和圍築小圩以及存在的個別高地、暗堤、暗壩等,都會給泄流造成障礙,需要消除。如果橋梁、碼頭等建築物阻礙泄洪,則需改建。
(三)、分洪
如前所述,堤防防禦洪水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超過了這個限度,就要採取其他防洪措施來確保堤防的安全,分洪就是其中之一。
分洪工程是在河流的一處或數處分泄一部分洪水直接入海、或其他河流、或附近湖泊、或予築的分洪區,以削減通過河流的流量,減輕洪水對堤防的威脅。現分述如下:
1、直接分流入海。在河流的下游,入海口泄洪不暢,地形條件又允許新開河道,就可直接分流入海。如海河流域防洪規劃新開二十多條分洪道直接分流入海,獨流減河是最早的一條入海分洪道。
2、分流入其他河道。一條河流如果與相鄰河流發生洪水的時間經常不同,這時可將這一條河流容納不下的部分洪水分入相鄰的河流。例如蘇北的淮沭新河,就是准備在淮河遭遇特大洪水時,分淮河洪水3000m3/s通過新沂河入海。
3、分入泛洪區並繞泄至下游。當河段狹窄不能容納下泄洪水,而由防洪堤所保護的范圍又十分重要時,如有合適地形,可分洪入泛洪區並繞泄至下游。例如長江上的荊江分洪工程和漢水的杜家台分洪工程就是這樣規劃的。
(四)、蓄洪
利用山谷水庫和湖泊塵地來調蓄汛期防水,防止洪水災害的措施,叫做蓄洪。
攔蓄洪水,除害興利,不僅在防洪方在可大調大蓄,削減洪峰,同時在水力發電方面,由於攔蓄了大量的洪水,從而形成了可以發電的很大落差;此外,在灌溉、航運、養魚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效益。
在河流的上、中游,每當山洪爆發,洪水來勢兇猛,往往使中下游兩岸平原地區遭受洪水災害。經過山谷水庫調蓄以後,削減了洪峰,減少了中下游的洪水威脅。但由於仍有大量洪水需要下泄,加上中、下游大片平原地區匯集的洪水仍會發生洪水災害。因此在一條河流上,除了在上中游利用山谷興建水庫蓄洪外,還需要在中下游利用河流穿過的湖泊窪地興建平原水庫調蓄洪水。
利用山谷水庫蓄洪和利用湖泊窪地蓄洪既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其共同之處是:大調大蓄,有效地削減洪峰,同時能徹底攔截泥沙,使除害與興利相結合。不同之處是:大、中型山谷水庫具有綜合效益大的優點,但也有工程量大、投資高、淹沒廣、移民多、技術復雜和工期長等缺點;中、小型平原水庫具有工程簡易,收效快等優點,但也具有湖泊四周堤線長、防汛負擔重等缺點。(五)、滯洪
利用河道附近的湖泊和窪地,引進一部分洪水臨時蓄積起來,待洪峰過後再排入原河道,叫做滯洪。顯然,與江河相通的湖泊、窪地的天然滯洪與天然蓄洪一樣,效果是不大的。為了充分發揮江河旁側湖泊、窪地的滯洪作用,需建閘控制。在河道低水期開閘預降湖泊、窪地的水位,然後關閘拒絕倒灌,直至洪峰來到時,開閘引水,削減洪峰,待洪峰過後再徐徐放出。
利用湖泊、窪地滯洪和前述利用湖泊、窪地蓄洪及分洪頗有異同之處。相同點是三者都能削減洪峰,減輕下游洪水威脅;不同點是:蓄洪是河道穿過湖泊、窪地,在出口處建閘,在汛期可同時兼施蓄泄;滯洪是利用河道旁側湖泊、窪地,進出口合建一個閘,在汛期不能同時兼施蓄泄,只能先泄蓄後排匯;分洪是利用河道旁側湖泊、窪地,在進口處建一個閘,在出口處另建一個閘,可以同時滯蓄和排泄。
(六)、蓄洪墾殖
在分洪、滯洪、蓄洪湖泊的灘地上,圍築上圩進行墾殖,小水年份的汛期,利用圍墾後所剩餘的湖泊容積分洪或滯洪;大水年份的汛期,破開小圩放棄墾殖的秋熟,利用湖泊全部的容積(包括圍墾的小圩區)分洪或滯洪,汛後再播種冬麥。這種小水年份墾殖,大水年份廢田還湖(窪),水利與農業相結合的措施叫做蓄洪墾殖。這種措施在長江、淮河等河流的中、下游得到極其廣泛的採用,對於增加農業生產和防治血吸蟲病起著很大的作用。
(七)、水土保持
河道演變逐漸向惡化方向發展,其主要原因是受流域內上游地區水土流失的影響。如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極為嚴重,平均每年泄入黃河的泥沙12~15億噸,其中下遊河道淤積3~4億噸,可以說是舉世無雙。因此治河必須治山,要大搞水土保持,解決水土流失問題。
水土保持在防洪上的作用在於:
①就地蓄水減少地面徑流,改變徑流年內分配;
②增加地面糙率,增加流程;
③減少河流挾帶的泥沙,減少泥沙在河道、湖泊、水庫里的淤積;
④保護地面表層的肥活土壤不被雨水沖走,有利於農林的種殖。

四、防洪規劃
在一個流域或一個地區,為了防止洪水災害,需要合理運用上述防洪措施,興建一些防洪工程。究竟採取何種措施,興建多大的工程,必須首先搞好防洪規劃,下面從四點來說明有關防洪規劃的問題。
(一)、防洪規劃所需的基本資料
防洪規劃象其他規劃一樣,必須從實際出發,進行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它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歷史上曾發生過的大洪水、特大洪水及洪水災害情況(如發生時間、地點、大小和發展趨勢等);
(2)自然地理、水文地質條件(如地形、地勢、地面復蓋、水土流失等情況);
(3)水文、氣象條件及河流特徵(如降雨、徑流、水位、流量等,特別是河道干支流的洪水特性和含沙情況,河道各段泄水能力和防洪堤情況。湖泊、窪地的分布及其容積,以及河流的入海條件等);
(4)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各部門和當地群眾的要求;
(5)已有的水利工程措施等等。
上述基本資料大部分是通過水文勘測工作獲得的。
(二)、防洪規劃的原則
防洪工程的總體規劃,應遵循下列原則:
(1)全面規劃、合理布局是防止洪水成災,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重要措施。在規劃上、中、下遊河流的防洪工程時,要統籌兼顧,全面考慮防洪、排澇、灌溉、發電、航運等綜合利用的效益。
(2)有重點、分階段地進行規劃,分清輕重緩急,做到盡全力防止毀滅性災害,消除普通災害,逐步提高防洪標准。以小型為主並不排斥大中型工程,相反地需要輔以必要的大中型骨幹工程,才能做到大、中、小結合,形成完整的防洪體系。
(3)防洪工程的總體規劃應按近期和遠期相結合的原則來考慮。由於防洪工程的建設費用比較大,所以要對所期工程作出分期建設的安排並為遠期發展留有餘地,這樣,既能節省初期投資,又能及早地發揮工程設施的作用。
(4)對原有防洪工程的改建和擴建,應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和發揮原有工程效能,有計劃、有步驟地加以改造,使其逐步達到完善和合理化。
(5)為了減少下泄洪峰流量,減少工程造價,在可能條件下,盡量採取分洪、截洪和排洪

『柒』 發生過史前大洪水嗎

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流傳著遠古時期曾有過一次大洪水的神話或傳說。

在西方,廣為人知的「諾亞方舟」的故事,說的是天神因惱怒於人間的罪惡,故而引發了一次大洪水予以懲罰。世上的人畜及飛禽、走獸幾乎被掃盪殆盡,惟有諾亞及其家人受天神的寵愛,事前通報他們建造方舟才倖存下來。

諾亞方舟停靠在亞拉臘山

我國大禹治水的故事也流傳甚廣,家喻戶曉,典籍中也多有記述,如《淮南子·齊俗訓》中的「禹之時,天下大雨,禹令民聚土積薪,擇丘陵而處之」;《孟子·滕文公》中的「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禹疏九河」;《莊子·天下》中的「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洲也」等,僅此一斑,足見其故事流傳的程度。由於故事的主人公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情節上又沒有把洪水描繪成不可抗拒的天災,而是可以通過人們的不懈努力去治理的自然現象,所以故事在給人以真實感之餘,能夠激勵民族的拼搏進取精神,領悟人定勝天的哲理,因而世世代代向下傳誦。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為的只是華夏九州不再遭受洪水之苦

『捌』 黃河從哪兒發源,流到哪裡,黃河有多長,流經哪幾個省區

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長河之一,中國第二長河。

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8)104法國哪裡有發大水擴展閱讀:

黃河的孕育、誕生、發展受制於地史期內的地質作用,以地殼變動產生的構造運動為外營力,以水文地理條件下本身產生的侵蝕、搬運、堆積為內營力。在成河的歷史過程中,運動不息,與時俱進。

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黃河下游的泥沙堆積在史前地質時期就在進行,史後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與日俱增。

根據多方面的研究,古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歷史時期黃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過演變,有的變遷還很大。如內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為兩支,北支為主流,走陰山腳下稱為烏加河,南支即今黃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烏加河下游淤塞斷流約15公里,南支遂成為主流,北支已成為後套灌區的退水渠。

龍門~潼關河道擺動也較大。不過,這些河段演變對整個黃河發育來說影響不大。黃河的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下游。

歷史上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的范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泛濫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河

『玖』 法國塞納河因暴雨導致水位暴漲,人們的生活發生了什麼改變

消費品漲價

因為水災鐵路運輸中斷,商品運輸受阻,因為銷售少了,需求沒變,物以稀為貴,市場上的這些商品就會漲價。

學校停課

目前,洪水已經導致了洛特-加龍省的6所學校停課,90多人緊急避難,還有20多艘觀光旅遊船被大水沖走。


加重疫情隱患

法國西南部的新阿基坦大區Tonneins市汛情尤為嚴重,當地面臨的是40年來最嚴重的大水,大半個城市都處在大水之中。居民就醫受到嚴重影響。

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影響

由於水位較高,法國巴黎塞納河岸邊的多個路段已經關閉。據統計,周一水位上漲到4米多。岸邊眾多的小路和地下通道部分被完全淹沒。一些通往塞納河的樓梯被封閉了。

暴雨也給法國其他地區帶來了洪澇災害。在法國西南部,道路被封閉。據媒體報道,在法國北部,一名70歲左右的男子周日溺水身亡。氣象部門警告說,持續的降雨,將使軟化的土壤流向形勢已經緊張的河流。法國西南和北部都發出了橙色預警。

閱讀全文

與104法國哪裡有發大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91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92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756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8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75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2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2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0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03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464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25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8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69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8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00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70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02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83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84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