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說一說在法國農村生活是怎樣的一種感受
特別安逸,不用擔心類似馬賽巴黎這種安全問題,小城市不會被壞人看上。時不時可以開車十幾分鍾去海邊散散步。對了,這里雖然亞洲人很少知道,但是對於歐洲人,特別是英國人,也算是旅遊聖地了。
Ⅱ 以法國法蘭西最美麗的村莊為實例談談如何建設美麗鄉村
呵呵,別說還真有一個法國社團叫"les plus beaux villages de france",專門去考察各地最漂亮的法國村莊然後大力推廣於民眾,目前有157個法村當選,遍布21個大區,69個省.
一般的評選標准有幾點
該村莊的建築有一定的歷史
整個村莊維持一直以來的格調(這是法國建築的一大特點),整體建築都遵守歷史的風格和特色建築.在法國大多人都以當地特色為榮,很少有人會"突發奇想"把自己的住房(至少外部結構)改造成"異域風情",比如整個山區小木屋中突然來個中式亭台樓閣.這個在建築證的審批上面就不會通過
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比如 :
一些歷史傳說(還都不是虛構的,新近幾年才興起的那種),
一些古早菜餚,用傳統方式原汁原味烹飪出來,這個過程是歷史的再現(方式,風俗,還有味道),即使有更現代的方式烹飪,這些食譜也會一代傳一代流傳下去
還有一些當地的特殊詞彙(說給外地人聽都不一定知道)
一些特殊的生活方式,或者生活習慣等等
關於建設鄉村,在法國追求生活現代化(比如寬頻光纖入網,比如3G移動網路覆蓋農村等),但不破壞傳統風格(比如不會因為生的孩子多了就把自家2層小別墅擴建成4層5層,這種過高的"大樓"會破壞掉整個鄉村的和諧),會鼓勵孩子走出農村走向大城市,但也幫助留守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年輕人(比如法國很受歡迎的專給農業生產者介紹對象的生活節目l'amour est dans le pre).最重要的是在法國沒有對"農村人"的歧視,生活在農村或者城市,對生活學習各方面都沒有特別顯著的條件限制差別,只是個人的喜好和選擇而已.
對於中國,可以學習和借鑒的有很多東西.最重要也是最理想的狀態是讓中國的"農村人"不再有自卑感,讓農村人能夠自由選擇居住在農村或者城市. 不過這個目標目前我看很難實現啊...
Ⅲ 在法國農村買個房要多少錢
所謂的農村是指按照人口來劃分么?法國農村跟國內定義不同
地段好的就算農村也能比某些城市房價高
而且偏遠的老房子一般都非常破舊
已經不在可居住范圍
不到十萬歐就可以買一個老房子(不含手續費)
但入手後的修葺翻新費用可能比購房費用還高
Ⅳ 美國人怎麼造房子
一般住屋主要結構90%以上都是木材,約8%採用輕鋼片,取代木材,級少數鋼筋混凝土。 采箱板式設計牆壁(箱壁)平均分攤承重。不用柱子,主梁。先混凝土澆灌地基,地基上預先埋設螺柱,現場以標准木料定距排列,製成板牆(箱壁),栓在螺柱上,幾面板牆銜接,成為房間,多房間銜接,形成房子。上架長厚木板(側立,以增加承載性)形成天花(頂)結構,板條牆,頂層釘上石膏板,形成內牆及天花。 板牆內填保保溫材料,外側再貼保溫板。許多人看到照片上磚,石,等的外牆,都是在主結構上貼好外牆保溫板後,再把磚,石材料自地基(混凝土)上貼著保溫板,砌起來的,間或以扣件與主結構相連,除自身重量外,不負擔任結構重量。不用轉石時,可用塑料片,鋁片,木片當外牆材料。扣接而成,擋風防雨。屋頂則以木料於製成A字形,定距排開,上釘合成板,貼柏油氈,再釘上柏油片成屋瓦。如此結構經常可達6層樓。單棟別墅,聯體房,公寓均適用。
Ⅳ 美國的房子是怎麼建造的
除了美國東部紐約,華盛頓等人口集中的地方是高樓大廈以外,美國絕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加州等西部地區的住宅,大部分是低矮的房子,主要有,獨立屋,連體房,樓房,大部分樓房2層居多。 建造房子,先挖地基,地基挖的不深,大概有半米,下面主要是鋪設下水管道 然後上面鋪上水呢,整棟房子是用螺絲釘固定在水泥地板上的。 水電設施已經埋好 房子內核主要是木頭的,支架是條狀木頭,牆壁釘上刨花板。 這是車庫。 房子裡面的樓梯,同樣是木頭的。 頂棚上的空調管道已經安裝好了。 下水道和電線管道就固定在牆壁裡面。頂棚和牆壁的空間會用石棉填充,以便隔熱和保溫。 牆壁和頂棚的外面釘上石膏板。石灰抹平縫隙。 外牆用水呢和石頭包裝,再噴上有顏色的塗料,一棟漂亮的別墅,馬上就要完工了。 車庫門和窗子都已經安裝好了。 工人在小區里種樹綠化,房子內部地毯,甚至包括廚房設備要安裝齊全。一定要能直接住人。法律不允許銷售毛胚房。 還必須要完成社區的道路綠化。 看起來,美國建造房子要比中國簡單得多,基本很少動用大型設備,這種內核為木質的房子在美國十分流行,據說由於房子質量較輕,抗震和隔熱性能優越,維修方便,洛杉磯大部分是這樣的房子,許多房齡已經60多年了,還看起來完好無損。使用100年一點也不成問題。
Ⅵ 巴比松庄園的特色
巴比松庄園為了讓那些具有創造力但未成名的藝術家們有更好的創作環境,並在庄園內營造濃郁的藝術氛圍,因此在庄園內規劃了 巴比松藝術原創基地。巴比松藝術原創基地是為藝術家尋覓一種更合理的存在方式。在一個山水相依的幽美環境里,藝術家、作品、心理、環境等各因素都能得以互相調適,這個過程對藝術家和創作都是有益的。巴比松藝術原創基地為藝術工作者創造一個國際化的、前瞻性的藝術創作與生活環境,向藝術家提供免費的創作空間,藝術家能夠在此專心進行藝術創作、從事藝術活動以及開展廣泛的藝術交流活動。
巴比松米勒庄園名稱來至於巴黎南郊藝術小鎮 巴比松
巴比松(Barbizon)是巴黎南郊約50公里處的一個村落,這個地方引以為傲的是曾經誕生了一個巴比松畫派。畫派活躍於19世紀30~40年代,主張描繪具有民族特色的法國農村風景,其中的佼佼者就有詩人風景畫家柯羅(J.B.C.Corot )、科學風景畫家盧梭(The'odore ousseau )以及農民畫家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一百年前,畫家塞溫這樣描述巴比松:「它就在楓丹白露森林裡。這實在是塊好地兒,當我們在高高的橡樹下面,抽著煙斗,使用大量的礦物顏色畫畫時,你將看到它是怎樣的美麗!」
巴比松,緊挨著楓丹白露森林,1850年前後,這里還是一個偏僻的小村,沒有教堂、郵局、學校,但它僅有的兩家客店卻住滿來這里寫生的畫家,這里迷人的風景和純朴的民風吸引了他們。先是盧梭從巴黎遷居於此,接著柯羅、米勒等大批畫家也到這里居住,幾乎成為一條「畫家村」了,畫史上被稱為「巴比松畫派」便由此開始。
19世紀中葉到後期,許多年輕的藝術家寄宿在這家飯店裡,他們沒有錢付食宿費用,便在牆壁、傢具上繪畫來抵充費用。繪畫的內容,有跟著畫家去寫生的獵狗、有畫家背著畫夾的場景,最有意思的一幅是在櫥櫃里畫上各種器皿和食物,據說是畫家因為肚子餓,吃光了櫥櫃里的東西,便在櫥櫃外邊畫了畫,逼真地竟一時瞞過了屋主。巴比松的房子現在很多已變為畫廊,展覽著當今流行的各種風格流派的繪畫。
巴比松薰衣草庄園
聽說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以薰衣草花海著名,日本的北海道的夏天也是薰衣草的海洋。在紫色的花海中徜徉,陶醉在令人舒緩的花香中,成了我的一個夢想。
桐廬的巴比松庄園種了近百畝的薰衣草,5月中旬薰衣草已開始初放。那不僅有薰衣草還有大片的向日葵,波斯菊,盛夏整個巴比松就是花的海洋……
向日葵--梵高---法國,薰衣草---普羅旺斯--法國,怎麼都和浪漫有關?
青翠的群山環抱著這片紫色的花海,空氣中散發著熟悉的薰衣草香,幽然而舒緩。彷彿被施了魔法,心靈一下子被沉澱了,好想睡在花田裡,做一個紫色的夢。也許這就是薰衣草的神奇的效果。
而蜜蜂也變得優雅,跳著浪漫的法蘭西舞步。我開始想像著薰衣草蜂蜜的香甜、浪漫。。。。。。
薰衣草的記憶,輕舞流年。來一場盛夏之約吧,延續那年的花事,我只想,讓你牽著我的手,看薰衣草開到荼蘼。
初夏季節進入庄園,無論是誰必定都會被那撲面而來的熟透的薰衣草香所吸引,漫山遍野的薰衣草,如同陽光下普羅旺斯跳躍的靈魂,讓人不禁沉醉於這純粹的法國式浪漫美景。徜徉在那一片紫色的花海中,城市的喧囂頓時消散,一種感動油然而生——那是被自然鄉村的優雅所感動的恬淡心情,也是對於摒除憂慮後隱居生活的無限嚮往。夕陽西下,微風拂過,巴比松米勒庄園的薰衣草花海隨風搖曳,如同一片閃著微微金光的紫色波浪;這一刻,整個庄園猶如披上了紫底金線的華麗外衣,在青山綠水之間向世人展示透露著幽幽清香的典雅氣質。
5-8月,是巴比松米勒庄園的花海節,除了炫目浪漫的薰衣草,還有朝氣蓬勃、追隨陽光的向日葵花丘,清純亮麗的大波斯菊,粉藍、粉紅的粉萼鼠尾草,七彩花丘。
Ⅶ 請問有關於法國巴黎城市規劃方面的資料嗎
法國城市和建築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保障就是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政府通過相關政策對舊建築的利用、整治予以減免稅。在管理上,文化部的直接控制、國家建築師與規劃師和文物總建築師制度的執行等,都從制度上保證了保護工作在強大市場壓力下仍然能夠有章可循。
社會住宅建設:無論是城市擴張,還是老城復興,住宅都是一個社會在任何時期建設中最基本而又最關鍵的內容。作為一個市場經濟的國家,自工業革命以來,社會住宅建設一直是法國解決廣大城市人口居住問題的重要途徑。19世紀末,法國就出現了社會住宅,以解決當時工人的居住條件和環境問題。20世紀初,法國政府出台了相關法規,確立了政府介入社會住宅的法律地位和責任,並在20世紀20、30年代開始建立廉價住房和相關的金融機構,負責建設低收入人口的住宅,該機構在巴黎周邊建設了一些高質量的花園城市。但受當時的經濟條件所限,建設總量不大。二戰後,尤其是60、70年代,隨著法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住宅年建設量高達30萬~50萬套(第132頁),社會住宅的條件也迅速改善,基本從數量上解決了住宅短缺的問題。在政府的主導下,法國建造了很多新的城市住宅區和新城,主要面向中低收入家庭。但是,隨著凱恩斯主義的過時,國家政府直接干預的社會住宅建設量銳減,住房補貼大幅下調,到90年代初,法國每年新建住宅量僅占存量的1%(第119頁)。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住宅建設開始走向小規模的集合住宅和私人住宅建設。到90年代,低收入階層住宅短缺已成為法國城市的重要問題之一。為此,自90年代末以來,政府加強了對社會住宅在城市中土地資源的保障,並規定在新建項目中,社會住宅佔全部住宅總量的比例不得小於20%,力求在城鎮聯合體的區域范圍內,逐步形成平衡的社會居住結構,促進社會融合(第24頁)。法律賦予政府土地優先購買權,保證地方政府可以以較低的價格優先購置市場上拍賣的土地,用於社會住宅建設(第88頁)。從總體來看,目前法國的住宅產權結構仍然保持著50%以上的社會住宅,比英美等很多發達國家都高。
法國社會住宅的對象是以收入水平為標准。從理論上講,2/3的家庭都符合申請條件(第129頁)。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使社會住宅中的居民社會結構日趨脆弱,貧困化現象日益突出。早在20世紀70年代,政府就注意到城市低收入社區問題的嚴重性,並通過一系列城市政策力求解決社會分化問題。主要是通過教育、就業等措施,改善低收入社區居民的生活和環境問題。隨著城市社會結構的變化,以及人們對20世紀60、70年代建造的社會住宅的問題的認識加深,政府開始拆除、改造一部分該時期建造的廉價社會住宅,試圖通過改變單一的低收入社區的社會構成,提高居住功能的混合程度以及塑造更人性化的城市空間環境等,來完善社會住宅及其環境,促進社會融合。這也成為80年代以後法國住宅發展的重要特徵(第132頁)。在巴黎,即使有一些私人開發改造項目,社會住宅的比例也達到了1/3(第62頁)。近來,法國政府計劃在10年內改造100萬套社會住宅,占此類住宅總量的1/4,而2005年法國的城市騷亂也使法國社會更加清醒地意識到低收入社區改造的必要性。
為了保證社會住宅建設,法國政府出台了相關政策以控制地價不能過高,而且對於成片的住宅開發,必須由政府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道路等基礎設施,然後再將小地塊交給開發商進行開發。在資金上,為了避免住宅開發中基礎設施滯後的現象,政府分階段進行公共投入,以吸引私人投資(第75頁)。國家還通過轉移支付等手段,加大對新建住宅和城市基礎設施的投入,並向居住在社會住宅中的家庭提供住房補貼。在大的城市聚集區,住宅和地產的政策性支出是政府財政的重要部分(第83頁)。另外,政府還通過向社會住宅傾斜的財產稅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不同收入階層住房條件的苦樂不均問題(第86頁)。
法國也存在房價過高的問題。這是因為養老階層不斷擴大,由於擔心未來的養老保險,大量退休人口紛紛購置住宅,以求減少將來的住房開支,並可通過出租獲得額外收入。這種現象助長了房價的上漲,使廣大的年輕人無力買房,租房支出大大提高,加重了經濟負擔。另外,人口的負增長、家庭小型化導致家庭數增加、職業婦女人數的增加、婚姻觀念的改變、老年人比例的提高等等,這些都影響著法國住宅的需求與發展趨勢。
從住宅的空間分布看,區位和服務設施水平仍然是影響法國城市住宅需求和空間格局的主要因素(第13頁)。由於大城市地價昂貴,大量的低收入階層的移民和本國人都集中居住在缺乏服務設施、位於郊區的社會住宅區和舊城內的低收入區(第13頁),而中產階層主要集中在美國式的郊區獨立住宅區,高收入人群則越來越趨向於居住在環境、設施優良的大城市中心區。如巴黎的左岸地區,越來越多的富人(包括外國人)在這里購置房產,使房產價格大幅上升,對於普通的法國人來講已經高不可及,然而這些人真正居住在這里的時間卻非常短(平均3周/年),致使原來吸引這些富人前來的街區麵包店、乳酪店和雜貨店等紛紛關門,被稱為「威尼斯現象」。另外,隨著區域交通設施的日益完善,城市住宅越來越多地滲透到農村。高收入的法國人和外國人在風景秀麗的農村購置第二居所。社會階層在空間上的隔離已經成為法國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2005年波及法國很多城市低收入社區的騷亂充分暴露了這個危機。
城市貧困是西方自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以來出現的重要社會問題。城市兩極分化的加劇,使城市成為社會排斥和分離的主要戰場。為了緩解這一問題,很多國家出台了各種相應的政策。可以說城市規劃也從以往以空間為主導的規劃哲學走向了社會、空間綜合的方法。法國的城市貧困主要集中在20世紀50~70年代間建造的低收入住宅區。這些社區遠離市中心,多數居民由於收入所限買不起小汽車,出行極為不便。工作與居住的分離,增加了居民的擇業困難。社區自身服務設施匱乏,建築和環境質量粗糙,缺乏維護,嚴重影響著居民的日常生活。收入較好的家庭不斷外遷,空出來的住房被新來的低收入移民租住,社區的社會結構日趨邊緣化,隨之而出現社會治安問題、高失業率問題、青少年及兒童教育失敗問題等等(第47頁)。為了應對城市貧困,法國政府陸續出台了一系列公共政策。但由於問題根植於社會體制的深層,所以成效並不明顯(第46頁)。
近年來,法國政府成立了城市改造管理局,集中各方面的資金,通過多方參與,開展大規模的城市改造項目,主要針對社會問題較為突出的街區。改造項目主要通過拆除部分社會住宅,植入部分高檔住宅,調整社區的社會構成,增加活力。通過改造,改善住宅和街區的環境與服務質量(第51頁)。
城市規劃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城市規劃教育和職業自身發展的歷史制約,城市規劃專業的工作主要由建築師、工程師擔任。大量的城市住宅建設為建築師提供了廣闊的職業舞台。隨著新城建設實踐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由國家高級公務員領導的多學科的專業團隊,其中包括了公共規劃機構和私人規劃事務所。但他們都不從事具體的設計,主要為政府決策提供前期研究,包括戰略規劃、項目管理等。這種規劃在經濟快速大發展的20世紀60、70年代達到頂峰。直到1990年初,法國才成立了類似美國規劃協會的「法國城市規劃師理事會」。但由於很多地方政府為了推銷城市建設項目,經常請大牌建築師主持規劃設計,從而使規劃師的社會角色和地位變得模糊。
隨著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和全球化的推進,城市經濟結構變化速度加快,周期縮短。傳統的規劃方法簡單、機械,年限過長,難以應付迅速變化和日益復雜的現實。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了應對城鎮聯合體的區域協調和城市改造項目的需要,法國逐步形成了以戰略規劃和城市項目為手段的規劃、管理模式,不再編制傳統的總體規劃(第17、23頁)。
二戰以來,法國一直推行「甲方經營組織」(第30頁)以落實城市建設計劃,應對長期發展,控制工程質量。該組織由政府、規劃部門等組成,在具體項目上與私人合作,確保了對建設項目的政治支持能夠相對穩定。一個項目的周期一般在10~15年,這為土地獲得、項目決策、公眾參與、設計醞釀與優化、工程技術問題的解決和房地產開發等都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保證了較高的工程質量和社會效應。隨著經濟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市場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城市政府需要與很多掌控土地的實力團體進行談判、合作,政府不再採用僵死的規劃手段,而是更為靈活地轉向對戰略層面問題的控制,同時利用更為實在的城市設計手段干預工程的質量。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實行的「協商規劃區」(ZAC)已經成為法國城市改造的重要模式。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新城和大規模城市建設的結束,全球城市競爭日益激烈,「城市項目」也成為發達國家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式。法國的「城市項目」模式涵蓋了從城市戰略、社會經濟、土地、遺產保護、生態到建築環境因素考慮的整個過程,也成了極富法國特色的城市規劃(第31頁)。在「城市項目」實踐的帶動下,出現了新的城市規劃思想,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法國城市規劃40年(1)遺產保護和新舊結合的城市復興策略:隨著遺產保護的內涵、外延在時空兩個方面的迅速擴展,保護與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愈加密切,兩者的有機結合成為必然趨勢。嚴格的保護與大膽的創新成為城市復興和文化傳承不可偏廢的兩個重要方面。巴黎在這方面探索出了一條成功的道路。
(2)靈活、開放的小網格城市結構:經過二戰後現代主義城市和建築的實踐,法國人重新意識到傳統的小網格城市結構具有很多價值和優勢。80年代以來,很多項目都嘗試重新建構法國傳統的小網格街區。近年來,為了保證道路的通達性和鼓勵步行交通,在一些項目中,規劃師將大規模的改造地段劃分成350米×80米的小地塊,以保證適當的密度和綠化環境,以及多樣化的建築環境。
(3)功能混合:與其他發達國家城市一樣,二戰後法國的城市規劃受現代主義的影響,力求城市功能分區明確,十分重視快速交通道路的建設,希望以此解決居住與工作的聯系。同時,位於郊區的大型商業區與低密度住宅也獨立發展,出現了大片沒有生氣的城市郊區。二十年來,規劃界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反思。在今天的法國,無論是新區建設還是舊城改造,都更加註重功能混合。在舊城改造中,小網格道路模式的復興為功能和社會混合提供了物質基礎。
(4)限制小汽車,營建步行城市:在巴黎,政府通過逐漸減少機動車路面的方法控制汽車的使用,規劃逐年減少小汽車交通量,提高步行交通量,同時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鼓勵非機動車交通,以期實現「無污染城市」的理想。20世紀60、70年代建設的道路、立交橋等設施都面臨改造、甚至被取締的命運(第14頁)。政府還收回一部分道路用地用於住宅建設(第90頁)。
(5)城市空間的積極化:與步行城市環境建設相關的另一個趨勢是通過改善空間環境設計,明確公共、私有空間的領域屬性,消除消極的城市空間角落(尤其是大量的停車場),提高居住區的安全性和舒適性,這實際上是美國「防禦空間」(defensespace)理論的延伸。
(6)探討多層高密度城市建築類型:與英國的文化不同,法國和其他歐洲大陸城市一直延續著低、多層高密度的城市建築傳統。奧斯曼對巴黎的改造將這一傳統推向極致,形成了極具法國特色的城市建築文化。法國自80年代以來的城市改造項目又重新思考如何繼承這一傳統,如鮑贊巴克的「第三城市」、「開放街區」等城市空間類型。
(7)景觀學的發展:隨著80年代景觀學在歐洲的興起,在項目設計中,景觀設計師的作用日益加強,正改變著人們關於城市環境、景觀、生態的傳統觀念。這些景觀項目將日常生活場所、城市遺產、現代文化意識和生態環境密切聯系在一起,如巴黎的貝西公園和雪鐵龍公園等。
(8)規劃與城市文化活動的結合:營造城市氣氛,經營城市文化一直是法國人的長項。近年來,法國城市政府紛紛熱衷於舉辦各種各樣的城市文化活動,這些活動又往往與城市規劃緊密結合。從簡單的規劃公示展覽到舉辦「巴黎不眠夜」、「文化遺產日」、「塞納河夏日沙灘」等等,一方面吸引廣大市民參與到城市活動中來,增加城市活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廣泛聽取民眾的意見。對於政府而言,更主要的目的則是通過這些活動,潛移默化地宣傳城市政策。比如巴黎的「塞納河夏日沙灘」就是利用夏天假期,關閉塞納河右岸的快速道路,改妝成海邊沙灘的景象,吸引遊人。巴黎市民在經歷了一個愉快的「沙灘之旅」後,自然對車水馬龍的快速道路反感備增,轉而支持市政府消減機動車交通量的規劃目標。
中法兩國歷史、文化、制度的背景不同,城市發展所處的階段不一樣,社會面臨的人口、資源條件更是相去甚遠,法國的經驗不能簡單移植到中國,但是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法國城市發展的過程及其成因,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借鑒他人的經驗,更實際地探索自己的道路,而不是「拿來主義」地停留在新潮的概念和形式上。
註:本書主編米歇爾•米紹教授等經過多方努力,搜集了很多法國城市規劃方面的圖片資料,我們特地收入本書,與正文的對應情況如下。敬請讀者留意。
這本已經出來了,你可以找一下。
法國城市規劃40年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10
ISBN:978-7-80230-511-3/D•131
定價:38.00元
希望能幫到你。
我在幫你找找看吧,我上次出差的時候看到過,不過沒有關心這個事情。找到了給你回覆。
Ⅷ 法國古典主義的建築和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建築特徵區別
1.義大利建築義大利建築在建築技術、規模和類型以及建築藝術手法上都有很大的發展,無論在建築空間、建築構件還是建築外形裝飾上,都體現一種次序、一種規律、一種統一的空間概念。 14世紀義大利出現「文藝復興」運動,隨之資產階級的象徵——市政廳、行會大廈、廣場與鍾塔等建築興起,這就是文藝復興的義大利建築風格。這種建築並沒有簡單地模仿或照搬希臘、羅馬式樣、它在建築藝術、規模和類型以及建築藝術手法上都有很大的發展,無論在建築空間、建築構件還是建築外形裝飾上,都體現一種次序、一種規律、一種統一的空間概念。 著名的佛羅倫薩主教堂的穹頂建造標志著文藝復興建築史的開始,這座建築對邊12.2米,高達107米,成了整個城市輪廓線的中心。有名的聖彼得大教堂也是這個時期建造。各種拱頂、碹廓,特別是柱式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建築構圖的主要手段,表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獨創精神。 「巴洛克「建築史17世紀義大利建築衰退之後出現的一種建築風格。它突破了歐洲古典、文藝復興時期古典主義的常規,採取了雙柱或三柱為一組的節奏不規則跳動的形式,開間變化很大,突出垂直分劃。牆面作為深色的壁案,有意造成出奇反常的新形式,並且喜歡大量使用壁畫和雕刻,常常將人體雕刻滲透到建築中去,以顯示富麗堂皇的形象。流行於19世紀下半葉的義大利式風格,一般為方形或近似方形的平面,紅瓦緩坡頂,出檐較深,檐下有很大的托架(Bracket,也稱牛腿)。檐口處精雕細鑿,氣勢宏大,既美觀又避免雨水淋濕檐口及外牆而變色,使外觀看上去始終保持鮮艷亮麗沒有污濁。普通的義大利風格的建築,朝向花園的一面有半圓形封閉式門廊,落地長窗將室內與室外花園連成一體,門廊上面是二樓的半圓形露台。 義大利建築的細節的處理上特別細膩精巧,又貼近自然的脈動,使其擁有永恆的生命力。其中鐵藝是義大利建築的一個亮點,陽台、窗間都有鑄鐵花飾,既保持了羅馬建築特色,又升華了建築作為住宅的韻味感。尖頂、石柱、浮雕等,彰顯著義大利建築風格古老、雄偉的歷史感。 2.法式建築往往不求簡單的協調,而是崇尚沖突之美,呈現出浪漫典雅風格。法式建築風格在中國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甚至更遠。20世紀80年代以來,法式建築風格隨著歐式建築風格在中國由南而北全面復甦,成為樓市的一大景觀。繼義大利文藝復興之後,法國的古典主義建築成了歐洲建築發展的主流。古典主義建築造型嚴謹,普遍應用古典柱式,內部裝飾豐富多彩。概括而言,法式建築線條鮮明,凹凸有致,尤其是外觀造型獨特,大量採用斜坡面,顏色穩重大氣,呈現出一種華貴。 法式建築講究點綴在自然中,並不在乎佔地面積的大小,追求色彩和內在的聯系,讓人感到有很大的活動空間。不過,有時也有意呈現建築與周圍環境的沖突。因此,法式建築往往不求簡單的協調,而是崇尚沖突之美。 法式建築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對建築的整體方面有著嚴格的把握,善於在細節雕琢上下工夫。法式建築史經典的,而不是時尚的,是經過數百年的歷史篩選和時光打磨留存下來的。法式建築十分推崇優雅、高貴和浪漫,它是一種基於對理想情景的考慮,追求建築的詩意、詩境,力求在氣質上給人深度的感染。風格偏於莊重大方,整個建築多採用對稱造型,恢宏的氣勢,豪華舒適的居住空間,屋頂多採用孟莎式,坡度有轉折,上部平緩,下部陡直。屋頂上多有精緻的老虎窗,且或圓或尖,造型各異。外牆多用石材或仿石材裝飾,細節處理上運用了法式廊柱、雕花、線條,製作工藝精細考究。法式建築呈現出浪漫典雅風格。 3.英式建築空間靈活適用、流動自然,藍、灰、綠富有藝術的配色處理賦予建築動態的韻律與美感。淡綠的草場、深綠的樹林、金黃的麥地,點綴著尖頂的教堂和紅頂的小樓,構成了英國鄉村最基本的圖案。 英國的建築大多保持著紅磚在外,斜頂在上,屋頂為深灰色。也有牆面塗成白色的,是那種很暗的白或者可以叫做「灰色」。房子一般是由磚、木和鋼材等材料構成,很少看見鋼筋混凝土的建築。英國的建築保暖性或者說隔熱性很好,主要是由於房屋建築的牆式三層的,外面一層是紅磚; 中間層是隔熱層,用的是厚的海綿,或者是帶金屬隔熱層的薄海綿;裡面那層是輕質量的灰色磚,比較厚。這樣構成的牆體,其隔熱性能可想而知。到了冬天,房間只要開暖氣,馬上就熱起來了,房間的保暖性很好。 英式別墅主要建築結構牆體為混凝土砌塊,具有簡潔的建築線條,凝重的建築色彩和獨特的風格,坡屋頂、老虎窗、女兒牆、陽光室等建築語言和符號的運用,充分詮釋著英式建築所特有的莊重、古樸。雙坡陡屋面、深檐口、外露木、構架、磚砌底腳等為英式建築的主要特徵。鬱郁蔥蔥的草坪和花木映襯著色彩鮮艷的紅牆、白窗、黑瓦,顯得優雅、莊重。建材選用手工打制的紅磚、碳烤原木木筋、鐵藝欄桿、手工窗飾拼花圖案,滲透著自然的氣息。英式建築空間靈活適用、流動自然,藍、灰、綠富有藝術的配色處理賦予建築動態的韻律與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