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一戰時能與同盟國浴血奮戰的法國,為何到了二戰慘被德國吊打
法國是一個非常奇妙的國家,由於其在二戰之中的糟糕表現,讓許多人對法國開始了調侃:「你永遠無法在法國投降前佔領巴黎」。那麼法國為什麼在二戰之中有著這么糟糕的表現呢?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戰術已經發生了許多的變化,而法國軍隊並沒有對此做出調整。其次就是法國在打贏了一戰之後,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但是並沒有得到應該有的賠償。最後就是到二戰時期法國和德國這兩個國家在實力上已經不再一個層次上。
最後就是二戰時期,法國和德國已經不是一個層次上了,二戰之前,法國社會在人口,經濟和社會結構上都有體現。二戰一爆發,這些社會上的問題也開始集中爆發了。
Ⅱ 二戰時法國作為一個世界主要大國,具體是什麼原因令它那麼快被攻佔
一個人沒有智慧的頭腦,縱使四肢發達,也永遠不能成為強者;同樣的道理,一個軍隊沒有先進的軍事思想,縱使擁有百萬雄兵,也無法打贏一場戰爭。二戰期間,號稱「歐洲最大陸軍強國」的法國在一個月內被德國擊潰,迅速亡國,就印證了這樣一個道理。
1940年6月3~4日,德軍先出動大批飛機襲擊法國各機場和重要目標,奪取制空權,接著分3路發起進攻。6月22日,在法國東北部康邊森林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簽署投降書的同一節車廂內,法國在投降書上簽字。至此法國完全淪陷。
雖然二戰已結束半個多世紀,但這一戰例仍值得後人總結和回味。論軍事實力,法國當時擁有陸軍近200萬人之眾,坦克3000餘輛,飛機2300多架,不在德國之下;論國際環境,法國有英美等軍事強國支持,而德國只有義大利一個不堪重用的幫手;論指揮員素質,法國是有「歐洲戰略家宗師」之稱的拿破崙的故鄉,指揮人才輩出,遠的不說,就是貝當、戴高樂等人都曾令德國人聞風喪膽。到底是什麼原因使「歐洲最大陸軍強國」敗得如此之快、如此之慘?
首先是疏於戰備。法國當時的統治集團戰前執行綏靖政策,根本沒有作好抗擊侵略者的准備。法國人還自恃馬奇諾防線「堅不可摧」,有一種盲目的安全感。其次是武器裝備長期得不到更新。部隊的坦克大部分是一戰時的舊式坦克,新式飛機就更少了。三是部隊缺乏訓練,作風鬆懈。當德國閃擊波蘭後,法國的指揮官還認為德國要進攻法國得等上四五年。於是在戰前,法軍軍官考慮的不是如何打仗,而是「如何合理地安排休假」。四是作戰指揮嚴重失誤。法軍指揮員戰前判斷,馬奇諾防線工事堅固並駐有重兵,德軍不會實施正面進攻。指揮員判斷錯誤和指揮不當鑄成了法國難以挽救的敗局。「指揮執戰爭之龍頭」,未來作戰無論在形式和方法上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但要想取得勝利仍然有賴於指揮員准確的判斷和靈活機動的指揮,而且未來戰場瞬息萬變,對指揮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指揮員素質的培養和訓練將是贏得未來戰爭的關鍵一環。
不過,軍事思想上的固步自封才是法軍慘敗的根本原因:法軍指揮員一直醉心於「曾經為他們造成光榮的錯誤觀點」而無視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作戰帶來的新變化。法國元帥貝當認為,像一戰中凡爾登戰役那樣建立自動火器和鐵絲網相配合的堡壘陣地,就足以御敵人於國門之外。於是法國在北部邊境斥巨資建造了馬奇諾防線,並將100多萬人的兵力束縛於防禦陣地上。因此,當德軍機械化部隊繞過馬奇諾防線直撲巴黎時,法軍根本無力反擊。加之法軍認為坦克只能用於守勢攻擊,把3000多輛坦克全都分散編到各步兵師,作為支援步兵戰斗之用。而德軍坦克雖然少於法軍,卻集中編成了裝甲師用於機動作戰。結果,在成群的德軍坦克面前,法軍坦克顯得弱小無力。英國軍事家利德爾·哈特對此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法軍的主要弱點不在它的數量方面,也不在裝備的素質方面,而是在它的理論方面。它的思想遠不如對方那樣的進步……在歷史上這樣的例證太多了。勝利者每每產生保守的思想,結果遂成為下一次戰爭中的失敗者。」戰爭實踐無止境,軍事創新也沒有止境。歷史和傳統是我們的思想之源,但決不能成為我們創新的「絆腳石」。
Ⅲ 二戰中的法國為什麼這么快就被德國打敗
我覺得,是因為他們對時局的判斷錯誤導致的。
在清朝會,那時候中國,閉關鎖國,導致自己落後。只不過清朝沒有意識到問題,還覺得自己的武器特別厲害,認為自己是大國,卻沒想到外國人的武器更加厲害了。
而法國也是這樣的,在一戰過後,法國是世界上的大國。看不起德國,並且法國自己的身份,給了法國人優越感,讓他們自己覺得,他們的武器,他們的軍隊是最棒的。然後都沒怎麼更新這些武器,反觀德國,一直在發展,一直在創新。
要知道,德國在一戰輸了,但是輸的很不開心,輸的很不服氣。
所以,德國一直想要復仇,想要重新回到世界的巔峰。在二戰之前,德國的工業化水平,都超過了許多國家,德國發展的很快。反觀法國,不說了。
所以,武器落後,再加上法國自大,沒有及時發現到德國的野心。最後德國對法國發動閃電戰,法國措手不及,被打懵了。直到巴黎淪陷,法國宣布投降。
Ⅳ 為什麼二戰時法國會敗得這么快
我覺得這個問題是雙方面的,法國的敗是一方面,德國的勝是另外一方面。我們都知道德國一戰前有個總參謀長叫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他制定過施里芬計劃,以炮兵強大的火力引導步兵作戰,六個星期搞定西線,然後揮師東進。施里芬計劃實際上就是早期的閃擊戰思維,快速出擊,以強大火力迅速打垮敵人,只不過那個時候最猛的武器就是炮兵。後來的一戰和二戰讓我們看到了,德國確實是這么打的,軍隊建設也圍繞著這個計劃建設的,所以德國早就有準備。
德國早有準備,加上德軍的強大讓很多國家迅速被全境佔領,東面的蘇聯如果不是縱深夠大也可能被德軍打了個貫穿,蘇德戰爭初期,蘇聯損失的面積已經不少於法國了。所以說法國的敗,德軍的充足准備佔一方面。
法國軍隊的作戰思想落後於德軍,加上過度依賴馬奇諾防線,讓法軍在德軍面前顯得異常脆弱,飛機坦克成為戰爭主力使戰爭更需要機動性,可是一條龐大的防線把幾十萬大軍死死地釘在這動彈不得。德軍的順利和法軍的無力更讓雙方軍隊的士氣一個更高漲一個更低落。
Ⅳ 二戰一開打,具有歐洲最強悍的陸軍的法國就全線敗亡,為何這么不經打
因為法國爆發經濟危機,整體綜合實力後退,根本就沒有實力跟德國對打,加上最關鍵的是法國人都主張和平,不想要打仗,所以德國拿下法國是非常正常的。
等到德國來攻打法國的時候,就想跟德國談判,國內的政客還是一味支持談判,想要和平解決,不想跟德國干一場,把德國人徹底趕出去法國。法國最後失敗也是非常正常的,因為整個法國都沒有戰斗的意志。
Ⅵ 法國參與二戰的原因是什麼結果怎樣,二戰結束後有哪些影響
摘要 法國會在二戰中表現的那麼差,和他們並不願意再打下一次世界大戰,是有著直接的關系的。因為法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損失了太多,法國當時是整個歐洲的主要戰場,絕大部分的歐陸戰役都是在法國境內開始的。法國本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損失很多,甚至有部分評論家認為,法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可以說是流幹了血液,整整一代人都留在了戰場上。
Ⅶ 法國為什麼在二戰滅的那麼快
1、德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特別是裝甲軍團,是法國無法與之抗衡的。 2、法國太相信馬奇諾防線的強大,而不是相信士兵。但防線是死的,人是活的。真正牢固的防線得靠人守。舉個例子:隆美爾繞過防線的方式:繞過躲在叢林中的士兵:所有人下坦克,舉白旗,和慶祝勝利一樣過去——法國人目瞪口呆,全部放過,1槍未發;剛繞過林子,馬上派2個坦克營向後防禦,林子里的部隊就沒有了用處! 3、隆美爾對閃電戰的貫徹。隆美爾用了連德國指揮部都預想不到的速度突破了防線,並馬上向縱深突破。當時他部隊快到連記者都趕不上他的步伐,宣傳只能讓隆美爾自己拍照。其實當時法國是有能力擋住他的,但他們在心理上不敢與之對抗。隆美爾自己承認,整個戰役有法國許多個機會置他於將死之地,而且很簡單:經常是只要切斷他不補給線就可以,甚至只是部隊堅守陣地就行:有時隆美爾甚至只有幾輛坦克在最前面,幾乎沒有攻擊力。但法國人看到他的速度,都以為他有強大的後援,不敢打,只有逃。結果隆美爾比比他戰鬥力強的部隊的速度快了好幾倍。
Ⅷ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為何如此迅速戰敗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第如此迅速戰敗的原因如下:
1.法國人盲目建設馬其諾防線,一廂情願地認為德國人永遠無法逾越。
2.聯軍的作戰意識很是消極,是既不想打又不敢打。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受一戰的陰影、波德戰爭的震撼,自身軍隊模糊的戰爭定位影響。以至於開戰前夕很多法軍因為喝高了而住院、支援物資里明確要求加入娛樂用具、拿自家產的葡萄酒去分界線和德軍換啤酒喝。
3.德軍及其周密的作戰部署,由曼施坦因元帥制定的黃色方案將兵力分為ABC三個集團軍,A集團軍部署於北部平原,負責進攻和掩護B集團軍;B集團軍部署中部森林,為主力部隊;C集團軍部署在馬其諾防線,負責牽制聯軍主力。
4.法國情報機構的無能。希特勒自編自導「黃色方案曝光」,使聯軍認為其主力部隊是A集團軍,為B集團軍贏得了絕對的勝利。
5.兩國治軍思想的嚴重差異。法軍雖然兵力遠高於德軍,但思維嚴重拖軌,在以坦克為主力的裝甲部隊配合步兵和空中力量的戰略時代,法軍還是側重以步兵為主,裝甲部隊為輔(肉盾)的陳舊思維,而且還是單純注重防禦(馬其諾防線),在運動戰大展神威之時還是沿襲一戰的老思維。
(8)法國為什麼打得過二戰擴展閱讀:
法國戰役
法國戰役(又稱法蘭西戰役,法語:Bataille de France,德國將其稱為西方戰役(Westfeldzug)),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德國從1940年5月10日開始進攻法國及比利時、荷蘭等低地國家。
結束了僵持半年多的假戰。號稱擁有「世界最強陸軍」的法國在戰爭歷時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便被納粹德國擊敗。戰爭最後,英國遠征軍和許多法軍士兵在發電機行動中成功地從敦刻爾克撤退至英國本土。
背景
1939年德國征服波蘭後,阿道夫·希特勒提出和平建議,但為英法所拒絕,於是希特勒便決心用實力來逼迫英法求和。10月9日他在給德國陸軍將領的一個指令中,闡明了他之所以堅信進攻西歐是德國唯一出路的理由。他擔心和蘇聯簽訂的條約,只有在符合蘇聯的目的時才會使蘇聯保持中立。因此一但英法向德國進攻,蘇聯很可能從背後給予致命的一擊。
所以他要提早在蘇聯准備好之前進攻法國。他還相信一旦法國失敗,英國也會就範。但以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為首的德國陸軍將領們堅決反對,理由是德國陸軍還沒有足夠的力量可以擊敗西歐軍隊,一但開戰,德國必亡。希特勒嚴厲斥責勃勞希契等人膽小怕事,並命令他們無條件遵從他的主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國戰役
Ⅸ 為何二戰後法國能成為五大戰勝國之一
眾所周知,二戰時期的法國在德軍面前戰敗的速度非常快,以至於希特勒都無法相信自己的軍隊已經如此迅速拿下來了宿敵――法國。戰敗後的法國國內緊接著成立了維希政府,而外逃出去的戴高樂也在海外成立了一個自由法國,並藉此在二戰結束後成了五大戰勝國之一,難倒是因為法國被滅之後還在為抵抗德軍做努力?
首先我們要知道,戰敗後的法國北部工業區被德軍佔領,而法國南部農業區上是建立了維希法國。然後,這個維希法國政府在當時除了英國以外的其他國家都承認,它控制著法國所有的殖民地,還有一支有戰鬥力的艦隊。
戴高樂在海外建立的自由法國是得到英國支持的,但畢竟勢單力薄,戴高樂便想說服殖民地總督來幫他,只有北非摩洛哥等少數殖民地願意。他的軍隊構成也非常雜亂,主要是撤退到英國的法國軍隊,還有一部分歐洲各國的軍人,以及願意幫忙的殖民地軍隊,數量一開始並不多,並無法對德軍造成什麼巨大的傷害。
但自由法國的軍隊在二戰過程中一直在擴充,直到二戰結束時,這支軍隊已有20萬人左右,但這點人數在歐洲戰場上真的掀不起什麼風浪。而且這支軍隊的裝備都是英國提供的,英國也在打仗,也沒提供什麼精良先進的武器給他們,都是一些一戰留下來的舊武器。
讓我們回到當時法國國內,德軍將法國的工業、農業、勞動力全部徵用起來,畢竟戰前的法國還是世界第五大工業國,價值還是非常巨大的。汽車廠、船舶廠、航空工業都要為德軍服務,他們不僅要幫德軍修理裝備,還要同時幫忙德軍時候生產大量軍用汽車、潛艇等。而且,法國被迫提供給德軍的煤炭幾乎佔到了他們總產量的一半,更不用說還有鋼鐵等重要戰略物資被打造成了槍支坦克,繼續支持著德軍在歐洲的戰爭。
不僅如此,法國金融機構也不得不為德軍提供大量資金,維希政府為了討好德軍還派遣很多勞工到軍工廠工作,幫助德軍抓捕猶太人,更有部分瘋狂的法國人自願加入德軍作戰。雖說都是維希法國在幫助德國,但自由法國也並未反法西斯力量提供多少幫助,那為何這樣的法國也能在二戰後一躍成為五大戰勝國呢?其實只是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和美國為了制衡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而決定拉上法國的,畢竟英美為二戰做出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戰後他們說什麼,其他國家也不會有什麼異議。
?6?
Ⅹ 法國在一戰表現不錯」到了二戰為什麼會不堪一擊
法軍在二戰中的表現雖然還算不上是「不堪一擊」,但至少在二戰初期很糟糕卻也是事實~
個人認為這主要是由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是一戰後,法國認為德國是戰敗國,且其受到多國(各種條約的)制裁和限制,很難再較短時間內「東山再起」,所以放鬆了警惕;二是法國也跟其他西方列強一樣,在二戰爆發前,試圖將「禍水東引」(讓德國先去對付蘇聯),所以在戰爭准備上並不充分;三是法國的軍事思想在一戰後一直停滯不前,幾乎沒有什麼發展。而德國卻「痛定思痛」,在戰略、戰術上敢於標新立異,比如將裝甲部隊集中使用、創造出了「閃電戰」等全新的戰法。這些「新玩法」一旦付諸實施,可謂是令法國措手不及、瞠目結舌!~四是法國斥巨資打造的(主要用來防範德國的)「馬奇諾防線」在實戰中形同虛設。德軍繞過「馬線」,直驅法國心腹之地,導致法軍瞬間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