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核能利用很高的國家,法國核電的發展狀況是怎樣的呢
法國EDF,(Electricite De France),法國電力集團:
"法國電力作為世界最大電力生產廠家之一,於1997年實現了310億美元的營業額。它擁有100000兆瓦以上的裝機容量,在法國的生產能力為4580億千瓦時,為3000萬以上的用戶供電。 近年來,法國電力公司國際業務的發展明顯加快,在當今電力市場上起很大作用,尤其在歐洲、拉丁美洲和亞洲。"
自1986年以來,法國電力公司成為中國核工業領域的長期夥伴,也是世界核技術很領先的一家公司,在世界上一共有差不多30個核電廠和45多反應堆,大部分都是處於在法國境內,也在跟英國,中國和一些國家合作建造新的核電廠。
自從2010年,法國電力遇到了一些很大的問題:
次從政府在法國Loire河(法國最重要的一條河)裡面找到了從法國電力核電廠出來的鈈,讓EDF和Areva(處理核垃圾的一家公司)遭到了很大的罰款,和一系列集團管理不好所造成的問題。所以導致2015年的收入比2014年降了百分之60多。
現在法國電力就想要重新建造新的跟安全的核電廠,先要重新開始得到信用和賺錢(因為現在如果法國政府不再幫助他們的話早就已經破產了,都已近虧的不行了)
現在來講講Areva公司:
"AREVA (阿海琺) AREVA集團是世界500強企業之一, 憑借其遍布全球40多個國家的生產設施,以及在100多個國家的銷售網路,為客戶提供可靠的無二氧化碳氣體排放的發電及輸配電解決方案。作為核能工業的世界領導者,AREVA集團是該領域內唯一一家能夠從事全部相關工業生產過程的公司。"
"阿海琺輸配電(AREVA T&D),該公司接手了原阿爾斯通輸配電的所有產品和服務。 阿海琺輸配電是世界三大輸配電公司之一。"
Areva最大的工廠在法國,世界上只有兩三個這種工廠:
專門負責處理把核電廠生產的核垃圾處理成MOX ( 混合氧化物核燃料 ) 和一種用來裝核彈頭的一種核物質。因為這家工廠是用來生產法國核彈頭的,所以在網上查不到很多東西,工廠旁邊幾公里附近都是有軍隊防護著的。
綠色和平組織不停的找到了一些Areva和EDF放出的核垃圾,有了總統的幫助,很多其他組織都在法國找到了一些核垃圾,連法國森林裡面的蘑菇都是有核輻射的,所以法國人玩核能簡直是拿來玩命
隨這不停的核能問題,現在歐盟,中國,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正在實驗一種新的核電廠,用的是核聚變,項目叫: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 (簡稱ITER) http://www.iter.org/
Iter的目的是想要用核聚變,等離子狀的氫氣來產生跟太陽裡面的核反應一樣,好處是這種發電法很便宜(燃料在海水裡非常多),用50MW的輸入可以得到差不多十倍多的輸出,也只產生最多幾秒到幾個月的核輻射(比起普通核電廠的幾十億年要好很多)。現在的核聚變反應堆只能產生0.01秒多的核聚變,Iter的目的就是要產生差不多>400秒的核聚變反應。Iter處於在法國南部,靠近尼斯附近。很奇怪,尼斯旁邊是有過很強烈的地震的,為什麼把那麼重要的項目建在那裡?
所以希望有一天人類成功的得到了核聚變的技術,再也不會有像切爾諾貝和福島那種核事故再次出生!
㈡ 請簡述下法國內陸核電站的情況
法國共有19座核電站,其中4座位於海濱,1座位於入海口,其餘14座為內陸核電站。有58台PWR機組運行,內陸核電廠共40台。在法國共有8條河流,每條河流沿岸均建有核電站。
㈢ 1965年有國家建造核電站嗎
1958年,前蘇聯在西伯利亞中部建設了世界首座地下核電站——Zheleznogorsk核電站(原名Krasnoyarsk.26)。該地下核電站1964年投產運行,採用全埋方式,將核反應堆及汽輪發電機等整體布置於地下。其中的ADE.2反應堆採用閉式循環冷卻,冷卻水未向葉尼塞河直排 。
1959年挪威建設Halden地下核電站用於實驗研究。該地下核電站採用半埋方式,僅將反應堆部分埋設於地下。反應堆採用25 Mw 的重水反應堆。目前該電站作為歐洲核安全研究的一部分,仍在運行。
隨後瑞典建設R-1實驗地下核電站和Agesta商業地下核電站,用於發電、供熱。Agesta核電站核島部分布置於地下,常規島等布置於地上。
1965年,瑞士建設Lucens實驗用小型地下核電站。該實驗反應堆建於地下洞室內,於1968年臨界,1988年退役。1969年初,Lucens地下核電站發生過堆芯熔毀的嚴重事故,由於壓力管過熱破裂導致冷卻劑泄漏,最終造成堆芯部分熔毀。盡管地下洞室放射性污染嚴重,但由於反應堆位於地下洞室內,地下岩體的包容和保護使本次事故沒有對公眾和外界自然環境產生危害。
1966 年法國和比利時合作在法國建設Chooz A地下核電站。ChooZ A核電站位於阿登高地山體內的基岩內,反應堆和核輔助設施位於2個分別開挖的、200 m深的地下洞室內,通過地下廊道連接。該核電站1961年開工建設,1967年發電,1991年停止發電。目前ChoozA地下核電站已進入退役流程。
㈣ 核電站的建立是怎樣的
1951年,當20世紀剛過完一半的時候,一小片並不起眼但能夠改變世界面貌的燈光,在美國愛達荷州阿爾科城的一段街道上被點亮了。這是美國科學家首次從一座實驗性反應堆中引出的希望之光,核能破天荒第一次為人類帶來了光明。
3年後的1954年6月,前蘇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實用型的原子能發電站,並在第二年世界首屆和平利用原子能會議上,驕傲地展示了這座5000千瓦的電站模型。
1956年5月,英國的比俄國發電能力大10倍的卡德霍爾原子能電站,使伊麗莎白女王春風滿面。兩年後,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從白宮向世界發出信號,他的希平港6萬千瓦核電站的電流已經照亮了匹茲堡的大街小巷。從此,把核能用於和平事業,從事工業發電,成了世界各國競相追逐的目標,核電站雨後春筍般地繁衍起來。
核電站一出世,便顯示了它的與眾不同,令水力、火力電站只能望其項背的優勢。高效能是它的第一特點。電功率100萬千瓦的核電站,一年只需要30噸天然鈾,而同功率的火力電站要燒350萬噸煤炭。清潔也是火力電站無法與之相比的,每天「排泄」上千噸灰渣的火力電站,在核電站面前只能自慚形穢。核電站還有佔地少電價低的優勢,所以,它只用了20多年的時間,就走完了火力電站100多年才走完的工業發展道路,成為當今世界電站家族中的佼佼者。
現在,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發展核電站。據統計,已有31個國家和地區建成了426座和正在建築96座核電站;到1995年,核發電量約佔世界總發電量的18%;預計到21世紀,將有58個國家和地區擁有核電站,總數將達1000座,佔世界總發電量的35%左右。
全世界運行的核電站中,規模和數量上美國居首位,其次為法國、日本、德國、俄羅斯、加拿大。核電站占本國總發電量比重最大的是法國,約為80%。法國以前是個能源嚴重短缺的國家,但上帝卻在歐洲這塊貧鈾大陸上,把佔世界3%的天然鈾賜給了法國,使她幾乎絕處逢生,全力發展核電工業。現在法國不但有了67個反應堆在運行發電,而且擁有目前世界最先進的124萬千瓦的超鳳凰快中子增殖反應堆,使她成為當今世界上能源污染最小的國家之一。
前蘇聯獨具匠心,推出了一種「袖珍」核電站,用一部汽車或一架飛機便可以把它運送到任何一個能源缺少的地區,特別適用於偏遠荒涼地帶。這種「袖珍」核電站雖然功率不大,但可以在一定范圍內供電、供熱,不需要人工管理和操作,可連續運轉、自動供電25年之久。這種電站已用於北極圈內、茫茫草原、荒野沙漠中科技人員住宅、牧人帳篷、零散人家的電熱能源,被譽為造福站。
1991年12月15日,在杭州灣西岸海鹽城東南11公里外的秦山山麓,我國的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正式並網發電,開創了我國核能發電的先河。後來,我國又建成了廣東大亞灣核電站,核電之光照亮了東方這塊古老的土地。
當代科技的飛速發展,把人們的思維帶向了更廣闊的海洋和天空,讓核電之光在海上、在海底、在太空閃爍。
1978年1月,加拿大政府向前蘇聯提出抗議,要求對方因她的軍用衛星「宇宙254」號在加拿大西部墜落造成放射性污染賠償經濟損失。一時,國際輿論嘩然。原來,前蘇聯衛星上裝有核反應堆,實際上是一座精巧的核電站,用以提供衛星的能量。
實際上,1965年美國人便在衛星上安裝了第一台氫化鋯慢化劑反應堆,它可以提供500瓦的電力。1963年,前蘇聯研製的「羅馬斯卡」空間核電站功率已達800瓦。1971年又研製成功「黃晶」空間核電站,功率10千瓦。後來,美國又研製了功率為100千瓦的高濃鈾反應堆,可以滿足90年代空間飛行器的能源要求。可以說,空間核動力有比化學能更長的壽命,比太陽能更簡單的設施,是空間技術的理想能源,必將在不遠的將來有長足的進展。
海底核電站、海上核電站目前還只是在設計階段。隨著海洋石油開采不斷向深海海底發展,從陸地發電站向遙遠的深海海底供電,不但需要很長的電纜,而且電力消耗也太大,所以建立海底發電站就成為海洋上急需解決的問題。早在1974年,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就提出了發電量為3000千瓦的海底發電站的設計方案。1978年美國幾家公司也聯合提出了海底核電站的設計方案。由於存在著比較復雜的技術問題,海底核電站還未實施,不過,預計不久的將來,這種海底的特殊電站將會使人們耳目一新。
海上核電站的設計是在海上浮動箱上建造小型反應堆,由於人們擔心海洋核污染問題,海上核電站遲遲未果。目前,像日本、紐西蘭等島國已對海上核電站產生了濃厚興趣,而且從世界第一座核電站的建立到現在,幾十年的實踐證明,核電站的安全是有保障的,核污染是可以避免的。預計將來遼闊的海面上,必將鑲嵌著耀眼的明珠——海上核電站。
㈤ 法國電力公司核電站意外停電將於14日暫時關閉,給居民生活帶來啥影響
法國電力公司核電站意外停電,在停電期間,這種情況肯定會影響當地的居民生活,他們無法正常使用電器,而且歐洲很多國家都要承受高溫天氣,除此之外其他地區的國家也有同樣的問題,2022年的天氣似乎有些異常情況可能是人為的,也有可能是自然影響的。很多地區的溫度已經達到了40℃以上,而且地表溫度達到了七八十℃,這確實讓人難以承受,如果再停電的話,相信很多人都會痛不欲生。
電力越來越重要,很多外國人的電路存在嚴重的問題,甚至有些地區的領導人發布了一些政策,如果他們在做生意的時候開著門並且又開空調,這種行為就是違法的,一旦被警方發現,他們就會被罰款。不過當地居民一定要減少戶外工作的時間,否則的話很容易會得熱射病,會中暑昏倒。
㈥ 世界共有多少核電站
全球核電站之最及其分布
自1954年蘇聯第一座核反應堆開始運行以來,全球在運行的核反應堆有400多座,累計安全運行了約13000堆年。其間重大核安全事故共發生三次:1979年美國三里島核電站事故、1986年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和這次福島核電站事故。
世界核電發展之最
世界上第一個核電站:1954年蘇聯在莫斯科西南奧布寧斯克建成,裝機容量為5000千瓦。
世界最大的核電站:位於日本西北部新潟縣的柏崎刈羽核電站。
世界核電生產能力最強的國家:美國,擁有104座核電站。
核電發電量佔全國總電力比例最高的國家:法國,核電發電量佔全國總電力的比例接近80%。
全球核電分布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2011年1月公布的最新數據,目前全球正在運行的核電機組共442個,核電發電量約佔全球發電總量的16%;正在建設的核電機組65個。
擁有核電機組最多的國家依次為:美國104個、法國58個、日本54個(世界核工業聯合會公布的數字為55)、俄羅斯32個、韓國21個、印度20個、英國19個、加拿大18個、德國17個、烏克蘭15個、中國13個。
國際原子能機構預計,到2030年,全球運行核電站將可能在目前的基礎上增加約300座。世界核能協會預計,到2015年,全世界可能平均每5天就會開工一個裝機容量約1000兆瓦的核電站。
背景資料
全球核電發展歷程
在世界核電發展史上,「談核色變」並非第一次,美國的三里島核電站事故以及蘇聯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也曾令核電發展迅速降溫,但痛定思痛後,全球核電建設還是從減緩發展進入復甦階段。
縱觀人類和平利用核能的歷程,全球核電發展可分為4個階段:
實驗示範階段:上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世界共有38個機組投入運行,屬於早期原型反應堆,即「第一代」核電站。除1954年蘇聯建成的第一座核電站外,還包括1956年英國建成的45MW原型天然鈾石墨氣冷堆核電站、1957年美國建成的60MW原型壓水堆核電站、1962年法國建成的60MW天然鈾石墨氣冷堆和1962年加拿大建成的25MW天然鈾重水堆核電站。
高速發展階段:上世紀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世界共有242個核電機組投入運行,屬於「第二代」核電站。由於受石油危機的影響,以及被看好的核電經濟性,核電經歷了一個大規模高速發展階段,鼎盛時期平均每17天就會有一座新核電站投入運行。美國成批建造了500-1100MW的壓水堆、沸水堆,並出口其他國家;蘇聯建造了1000MW石墨堆和440MW、1000MW VVER型壓水堆;日本、法國引進、消化了美國的壓水機、沸水堆技術,其核電發電量均增加了20多倍。
減緩發展階段:上世紀80年代初至本世紀初,由於1979年的美國三里島核電站事故以及1986年的蘇聯切爾諾貝利核泄漏,全球核電發展迅速降溫。在此階段,人們開始重新評估核電的安全性和經濟性。為確保核電站的安全,世界各國加強了安全設施,制定了更嚴格的審批制度。據國際能源機構統計,在1990年至2004年間,全球核電總裝機容量年增長率由此前的17%降至2%。
開始復甦階段:21世紀以來,能源危機越來越嚴重,核能作為清潔能源的優勢重新受到青睞。經過多年的技術發展,核電的安全可靠性進一步提高,世界核電的發展開始進入復甦期,世界各國制定了積極的核電發展規劃。美國、歐洲、日本開發的先進的輕水堆核電站,即「第三代」核電站取得重大進展。
2010年5月,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天野之彌在討論《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會議上指出,核能作為一種清潔、穩定且有助減緩氣候變化影響的能源正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目前全世界共有60多個國家考慮發展核能發電,預計到2030年將有10-25個國家首建核電站。
㈦ 世界上正在運行的核電機一共有多少組
法國核電應該是全國總發電量的70%以上,詳情如下。
今天,在世界上法國核電,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與美國和日本構成了世界三大核電產業。法國,在服務核電站為59的號碼,以62,400兆瓦的總裝機容量,現在是第二次在後美國世界,分別佔14%和全球總數的全球總量的17.6% ,其核電佔全國總發電量的比例達到78%,居全國之首,在世界主要工業強國。目前,法國正在運行的共有59台核電機組用的63363兆瓦,每電費每年4000多萬千瓦時的供應總功率約78%的核電總發電能力,其中超過2的5熱伊拉克核電廠,希農B1B4核電廠,克律亞斯麥西15核電站,當皮埃爾核電站1號至4號Feisenhaimu 1核電站,格拉斯哥米夫林數量B1B4,C5,C6一些核電機組,布雷耶號14核電廠,聖洛朗B1,B2號核電站,特立卡斯坦核電站1號至4(總功率:30千瓦770 )是第一次石油危機的1974年決定,政府擴大使用核能,並開工建設後。
㈧ 核電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摘自知道日報。
核能來源於核反應時原子核釋放的能量。1942年12月2日美國芝加哥大學成功啟動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應堆,產生可控的核裂變鏈式反應。隨後,這種能量被應用於軍事和民用領域。
自1951年12月美國實驗增殖堆1號(EBR-1)首次利用核能發電以來,世界核電至今已有60多年的發展歷史。目前,全球有400多個核反應堆,核電佔全球整體供電量一成。作為世界能源支柱之一,核電在保障能源安全、改善環境質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4年,蘇聯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裝機容量為5兆瓦的奧布寧斯克核電站,英、美等國也緊跟其後。由於核濃縮技術的發展,到1966年,核能發電的成本已低於火力發電的成本,核能發電真正邁入實用階段。目前,發達國家投產利用的核電站,多數是中東石油危機後建的。
主要核能發電國家的發電量和比重圖
法國雖然不是最早建設核電站的,但通過發展核電,已成為世界上碳排量極低的國家。法國境內59座核反應堆每天都在源源不斷地給法國人民輸送即廉價又清潔的電力,提供法國70%以上的能源供給。
但在40年前,這種情況是不可想像的。20世紀70年代,石油發電是法國最主要的電力來源,因此需要從中東地區進口大量石油。1973年,中東石油危機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在一年內將石油價格提高了4倍。這對於法國來說無疑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法國自己的能源資源非常稀缺,既沒有石油也沒有天然氣,而僅有的一點煤炭也已經快耗盡了,要想實現能源獨立,核能幾乎是唯一的選擇。1974年,當時的法國總理梅斯梅爾大膽地提出了一個瘋狂的核能發展 「梅斯梅爾計劃」。計劃中,到1985年,法國要建造80座核電站,2000年要建造170座核電站,最後實現法國電力全部由核電提供的宏偉目標。
實際上,「梅斯梅爾計劃」是一個法國能源獨立發展計劃,它也開啟了法國核電的大發展時代。因此,盡管「梅斯梅爾計劃」的實施沒有經過公眾和議會辯論,但它一經推出便很快被民眾所接受了。
雖然計劃得到了民眾的普遍支持,但它在法國科學界還是引起了很大的爭論。老一輩的科學家支持發展核能,因為他們更關注能源發展問題,而年輕一代的科學家反對發展核能,他們關注的是核能的潛在風險問題。
「梅斯梅爾計劃」發布的同一年,4000名法國科學家聯名向政府提交了一份請願書,建議成立一個獨立於政府之外的核能信息傳播機構,以確保法國核工業界為公眾提供真實和透明的信息,也就是「核能信息科學家聯盟」,簡稱GSIEN(法語縮寫)。在法國之後的核電發展道路上,GSIEN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㈨ 核電站的建設歷史
第一代核電站
20世紀50年至60年代初,蘇聯、美國等建造了第一批單機容量在300MWe左右的核電站,如美國的希平港核電站和英第安角1號核電站,法國的舒茲(Chooz)核電站,德國的奧珀利海母(Obrigheim)核電站,日本的美浜1號核電站等。第一代核電廠屬於原型堆核電廠,主要目的是為了通過試驗示範形式來驗證其核電在工程實施上的可行性。
第二代核電站
20世紀70年代,因石油漲價引發的能源危機促進了核電發展,世界上已經商業運行的400多台機組大部分在這段時期建成,稱為第二代核電機組。第二代核電廠主要是實現商業化、標准化、系列化、批量化,以提高經濟性。自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世界上建造了大批單機容量在600-1400MWe的標准化和系列化核電站,以美國西屋公司為代表的Model 212(600MWe,兩環路壓水堆,堆芯有121合組件,採用12英尺燃料組件)、Model 312(1000MWe,3環路壓水堆,堆芯有157盒組件,採用12英尺燃料組件,),Model 314 (1040MWe,3環路壓水堆,堆芯有157盒組件,採用14英尺燃料組件),Model 412(1200MWe,4環路壓水堆,堆芯有193盒組件,採用12英尺燃料組件,)、Model 414(1300MWe,4環路壓水堆,堆芯有193盒組件,採用14英尺燃料組件)、System80(1050MWe,2環路壓水堆)以及一大批沸水堆(BWR)均可劃入第二代核電站范疇。法國的CPY,P4,P4′也屬於Model 312,Model 414一類標准核電站。日本、韓國也建造了一批Model 412、BWR、System80等標准核電站。
第二代核電站是世界正在運行的439座核電站(2007年9月統計數)主力機組,總裝機容量為3.72億千瓦。還共有34台在建核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0.278億千瓦。在三里島核電站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事故之後,各國對正在運行的核電站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進,在安全性和經濟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從事核電的專家們對第二代核電站進行了反思,當時認為發生堆芯熔化和放射性物質大量往環境釋放這類嚴重事故的可能性很小,不必把預防和緩解嚴重事故的設施作為設計上必須的要求,因此,第二代核電站應對嚴重事故的措施比較薄弱。
第三代核電站
對於第三代核電站類型有各種不同看法。
美國核電用戶要求文件(URD)和歐洲核電用戶要求文件(EUR)提出了第三代核電站的安全和設計技術要求,它包括了改革型的能動(安全系統)核電站和先進型的非能動(安全系統)核電站,並完成了全部工程論證和試驗工作以及核電站的初步設計,它們將成為第三代核電站的主力堆型。
中國自主創新的第三代核電項目正在浙江三門和山東海陽進行建設,和正在運行發電的第二代核電機組相比,預防和緩解堆芯熔化成為設計上的必須要求,而這一點也正是作為第二代核電站的福島核電站事故中暴露出來的弱點。據悉,中國第三代核電站將裝備有蓄水池,這樣的「大水箱」在緊急情況下能釋放出大量的水,從而達到降溫等應急需求。
通過總結經驗教訓,美國、歐洲和國際原子能機構都出台了新規定,把預防和緩解嚴重事故作為設計上的必須要求,滿足以上要求的核電站稱為第三代核電站。
世界上技術比較成熟、可以據以建造第三代核電機組的設計,主要有美國的AP1000(壓水堆)和ABWR(沸水堆),以及歐洲的EPR(壓水堆)等型號,它們發生嚴重事故的概率均比第二代核電機組小100倍以上。美國、法國等國家已公開宣布,今後不再建造第二代核電機組,只建設第三代核電機組。而中國有13台第二代核電機組正在運行發電,未來重點放在建設第三代核電機組上,並開發出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品牌的第三代先進核電機組。為此,國務院決定以浙江三門和山東海陽兩個核電項目作為第三代核電自主化依託工程,建設4套第三代AP1000壓水堆核電機組。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已將「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列為重大專項(CAP1400)。
第四代核能系統
第四代核能系統概念(有別於核電技術或先進反應堆),最先由美國能源部的核能、科學與技術辦公室提出,始見於1999年6月美國核學會夏季年會,同年11月的該學會冬季年會上,發展第四代核能系統的設想得到進一步明確; 2000年1月,美國能源部發起並約請阿根廷、巴西、加拿大、法國、日本、韓國、南非和英國等9個國家的政府代表開會,討論開發新一代核能技術的國際合作問題,取得了廣泛共識,並發表了「九國聯合聲明」。隨後,由美國、法國、日本、英國等核電發達國家組建了「第四代核能系統國際論壇(GIF)」,擬於2-3年內定出相關目標和計劃;這項計劃總的目標是在2030年左右,向市場推出能夠解決核能經濟性、安全性、廢物處理和防止核擴散問題的第四代核能系統(Gen-IV)。
第四代核能系統將滿足安全、經濟、可持續發展、極少的廢物生成、燃料增殖的風險低、防止核擴散等基本要求。
世界各國都在不同程度上開展第四代核電能系統的基礎技術和學課的研發工作。
第四代核電能系統包括三種快中子反應堆系統和三種熱中子反應堆系統:
㈩ 第四代核能系統的歷程
第一代(GEN-I)核電站是早期的原型堆電站,即1950年至1960年前期開發的輕水堆(light water reactors, LWR)核電站,如美國的希平港(Shipping Port)壓水堆(pressurized-water reactor, PWR)、德累斯頓(Dresden)沸水堆(boiling water reactor, BWR)以及英國的鎂諾克斯(Magnox)石墨氣冷堆等。
第二代(GEN-Ⅱ)核電站是1960年後期到1990年前期在第一代核電站基礎上開發建設的大型商用核電站,如LWR(PWR,BWR)、加拿大坎度堆(CANDU)、蘇聯的壓水堆VVER/RBMK等。到21世紀10年代初,世界上的大多數核電站都屬於第二代核電站。
第三代(GEN-Ⅲ)是指先進的輕水堆核電站,即1990年後期到2010年開始運行的核電站。第三代核電站採用標准化、最佳化設計和安全性更高的非能動安全系統,如先進的沸水堆(advanced boiling water reactors, ABWR)、系統80+、AP600、歐洲壓水堆(European pressurized reactor, EPR)等。
第四代(GEN-Ⅳ)是待開發的核電站,其目標是到2030年達到實用化的程度,主要特徵是經濟性高(與天燃氣火力發電站相當)、安全性好、廢物產生量小,並能防止核擴散。
到21世紀10年代初,全世界核電站每年發電量約為2500億千瓦時,佔世界總發電量的17%,其中法國核電已佔全國總發電量的79%。截止2002年底,全世界正在運行的核電機組為444台,其中壓水堆為262台,佔59%,在建的50台核電機組中,壓水堆為31台,佔62%。因此,壓水堆核電站是當前世界核電的主流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