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的發展概況。
古典主義戲劇理論的確立是在17世紀30~70年代的法國。1636年,巴黎戲劇界因P.高乃依悲劇《熙德》的演出而發生爭論。首相黎塞留授意法蘭西學院撰文批評《熙德》。1638年,由學院創始人之一沙波蘭(1595~1674)執筆的《法蘭西學院對〈熙德〉的意見書》正式發表。文中指責高乃依違背了戲劇「以理性為根據」的「娛樂」作用,沒有始終把「滿足榮譽的要求」放在首位,未能嚴格遵守「三一律」等。這份意見書初次系統地宣告了古典主義戲劇的理論主張。1674年,另一位法蘭西學院院士布瓦洛發表了詩體論著《詩的藝術》,集中闡述戲劇理論的第三章,匯集了亞里士多德、賀拉斯以來一切合乎古典主義原則的戲劇觀點和法國古典主義劇作家的創作經驗。這部戲劇論著可以說是古典主義戲劇理論的總結。
古典主義戲劇的基本特徵 ① 17世紀的歐洲,「舊封建等級趨於衰亡,中世紀市民等級正在形成現代資產階級。斗爭的任何一方尚未壓倒另一方」,這個時期的王權是進步的因素。因此古典主義戲劇家和理論家在政治上擁護王權,他們的作品和理論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宣揚個人利益服從封建國家的整體利益,主張國家統一。在戲劇作品中,國王被描寫成「正確」、「公正」的化身,戲劇沖突的最後解決都有賴於「賢明君主」的仁慈。在戲劇論著中,往往也有頌揚國王政績,號召劇作家謳歌的內容。
② 古典主義戲劇崇尚理性,蔑視情慾。理智和感情的矛盾是構成戲劇沖突的基本內容,而最終都以理智的勝利為結局。這里的所謂理智多指對中央王權的擁護,對公民義務的履行,對個人情慾的剋制。這是以笛卡爾為代表的唯理主義哲學在戲劇創作中的反映。恩格斯指出:「這個永恆的理性實際上不過是正好在那時發展成為資產者的中等市民的理想化的悟性而已。」
③ 古典主義戲劇家把古希臘、羅馬戲劇奉為典範。他們作品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大多來自古代戲劇、史詩、神話和歷史。古代英雄人物尤其成為他們的描繪對象。但是他們關心的不是歷史真實,而是借古人來表達自己的社會理想。
④ 古典主義戲劇十分強調規范化。主要的法則是:戲劇創作必須遵守地點、時間和情節一致的「三一律」;人物塑造需要符合固定的類型,戲劇體裁有高低尊卑之分,悲劇被視為「高雅的」體裁,只能描寫國王和貴族,喜劇被視為「卑欲的」體裁,只能描寫市民和普通人;戲劇語言講究准確、高雅,合乎邏輯;演員要按規定的程式來表現角色的感情;舞台場面追求對稱、浮華和寧靜。
古典主義戲劇的流傳 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在17世紀達到全歐的最高水平,產生了3個成就卓著的戲劇家:P.高乃依、J.拉辛和莫里哀。高乃依是法國古典主義悲劇的創始人和代表作家。他於1636年創作的《熙德》是法國第一部古典主義悲劇。 其他重要劇作有 《賀拉斯》(1640)和《西拿》(1640)等。劇本大都從歷史中選擇題材,主人公不是國王就是貴族出身的英雄人物,描寫個人感情和國家義務之間的沖突,表達理性至上的主題。在藝術形式上,他並不嚴格遵守理論家們制定的法則,對「三一律」有所突破。到了17世紀50年代,拉辛取代了高乃依在戲劇界的領導地位,重要劇作有《安德羅瑪克》(1667)和《淮德拉》(1677)等。他的悲劇具有與高乃依不同的風格,著重表現揭露封建統治階級黑暗和罪惡的主題,悲劇主人公具有普通人的德行和缺點,特別強調人物心理的細致分析,藝術形式簡練集中。莫里哀是法國古典主義喜劇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反封建、反教會的特色,藝術形式既具有古典主義戲劇結構謹嚴、沖突鮮明的優點,又不拘泥於古典主義法則。重要作品有《偽君子》(1664~1669)、《吝嗇鬼》(一譯《慳吝人》,1668)、《貴人迷》(1670)和《司卡潘的詭計》(1671)等。高乃依、拉辛和莫里哀的戲劇都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但他們都沒有擺脫宮廷趣味。古典主義戲劇創作的繁榮,促進了古典主義表演藝術的發展。當時存在兩個派別:拉辛派和莫里哀派。拉辛派的著名演員是孟多里(1594~1651)和費羅里多爾(1608~1671),表演講究程式。莫里哀派的著名演員是莫里哀和他的學生巴隆(~1729),表演追求自然。古典主義舞台美術的特點是:布景單純、抽象,服裝華麗美觀等。法國進入18世紀後,在初期,古典主義在戲劇領域仍占統治地位,啟蒙戲劇家既同它作斗爭,也利用它的形式為自己服務。到中期,隨著啟蒙運動的發展,古典主義戲劇日趨衰落。
B. 簡述曲藝的藝術手法有哪些
1.曲藝是一種流行於民眾中的富有地方色彩的說唱文學藝術。曲藝可分成兩大類,即以說為主的和以唱為主的。它包括相聲、快板、蓮花落、彈詞、京韻大鼓等,京韻大鼓屬於以唱為主的一類,流行於河北等地,唱詞基本為七字句,一人演唱,自打鼓、板,有三弦等伴奏。總結起來說它的主要特點是:演出簡單,形式靈活、多樣,語言通俗、生動、形象。
2. 相聲,是一種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曲藝形式,馬三立、侯寶林等是我國涌現出來的優秀相聲表演藝術家。特色是引人發笑、寓庄於諧;手段是說、學、逗、唱;形式是單口、對口、群口。
你可以再舉一些例子,比如單弦《風雨歸舟》(延前轍)趙玉明演唱,《醜末寅初》駱玉生演唱。你搜一下唱詞,再到土豆上聽一下,寫一下自己的感受。既然是考試,自己總要稍微了解一下。
C. 法國浪漫主義的藝術形式
浪漫主義畫派
十九世紀初葉,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興起於法國畫壇的一個藝術流派。這一畫派擺脫了當時學院派和古典主義的羈
法國浪漫主義
絆,偏重於發揮藝術家自己的想像和創造,創作題材取自現實生活,中世紀傳說和文學名著(如莎士比亞、但丁、歌德、拜倫的作品)等,有一定的進步性。代表作品有籍里柯的《梅杜薩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領導人民》。畫面色彩熱烈,筆觸奔放,富有運動感。
浪漫主義音樂、文學
浪漫主義在藝術上的興起,最早見於十八世紀的文學作品中,這些作品將一切個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音樂方面,浪漫主義作曲家強烈地表現出自己的癖好,這與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義格格不入。古典主義音樂象線條一樣鮮明;而浪漫主義音樂則偏重於色彩和感情,並含有許多主觀、空想的因素。
然而,這只是原則上的區別,要想在不同的創作風格之間,譬如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之間,按照那些講究條理的音樂史家的願望劃一道涇渭分明的界線,從來不是那麼容易的。簡單地下定義行不通,這些定義總是因為忽視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而過於簡單化。
例如,假使斷言古典主義音樂是客觀的,浪漫主義音樂是主觀的,那麼豈不是說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在某種程度上像電腦一樣,從不創作反映自己個人感情的作品了?這顯然是非常荒謬的。同樣地,如果說浪漫主義作曲家「擺脫」了傳統形式的原則,那麼這實際上就是否定了他們在繼續使用這些形式,甚至在未必可能的場合下使用古典形式。
例如威爾第就用賦格曲式結束他的喜歌劇《法爾斯塔夫》。另外還需明確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種風格曾經共存了一段時期,重要的浪漫主義歌劇作曲家、德國理想主義者韋伯就先貝多芬一年逝世,舒伯特的死也僅比貝多芬晚一年。可是,在這兩種樂派之間實際上又存在著我們很容易把握的區別,這些區別大多是源於非音樂的原因。到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在社會上的地位已有根本的改變,他們已不再是一個城市、宮廷或教堂的雇員。
貝多芬也只是贏得了某種程度上的真正獨立,因為不管那些貴人們多麼慷慨地讓他自行其是,他的大部分生計仍維系於貴族的庇護。而現在,理論上說作曲家完全是他自己的主人,實際上也就是大眾的僕人。
為了滿足大眾的需要,各種各樣的音樂會社團和音樂節網路迅速地發展起來。如果一個作曲家,比如門德爾松,能為這個眾多的占統治地位的中等階層提供他們所喜聞樂聽的音樂,他就是成功的;反之,如果他忽視時代的審美觀,只為自己或他理想中的後代創作,那麼他在公眾的心目中就必然是個「怪里怪氣」的孤僻藝術家。這一類作曲家常以為他們是出類拔萃的傑出人物,是未來藝術的預言者。
「藝術家」一詞的使用不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整個十九世紀的作曲家都這樣看待自己。他們這樣稱謂自己很有理由,因為一旦擺脫了私人的庇護,投身到社會中去,他們便開始和文學作家等富於創造精神的同行有了接觸。
事實上,韋伯、舒曼、柏遼茲除了作曲還寫過一些有關音樂的書,而瓦格納不僅自己寫劇本,還寫出了許多關於音樂、戲劇和哲學的著作和論文,真難以想像他何以還有時間創作出那麼多的樂曲來。這新的一代作曲家對彌漫在社會上的各種新思想有著濃厚的興趣,不管是科學的、民族的、還是藝術的。最重要的是,他們對文學的陶醉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他們的前輩僅滿足於用器樂表達純粹的音樂思想,浪漫主義音樂家則致力於讓音樂在表達的廣度上與語言並駕齊驅。
當然,給歌詞譜曲一直是作曲家們的實踐之一,可是當時流行的是用器樂表達或描繪一種特定的場面,甚至講述一個故事。這起始於貝多芬的同代人韋伯,後來又被李斯特、理查德·施特勞斯發展為描述性的交響詩。
十九世紀上半葉,自然的、鄉村的浪漫主義文學轉變為幻想的、比生活更加廣闊的浪漫主義文學,分別以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1813年)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1847年)為代表。這兩部英國小說有天壤之別,這種區別在沃爾特·佩特(W·Pater)給浪漫主義下的定義中可以得到概括,他認為浪漫主義是「給美添上了怪誕的色彩」。
法國浪漫主義
因此,毫不奇怪,浪漫主義音樂在很大程度上同樣表現了一種奇異的超自然的東西,如柏遼茲在他1830年所作的《幻想交響曲》中所表現的那樣。作曲家們很快就對周圍的大自然發生了新的興趣,這種自然已經不是貝多芬《田園》中的那種簡單的自然,而是大寫的「自然」,一種因為他們超脫於芸芸眾生才與他們有著特殊聯系的力量。不管是文學還是音樂,浪漫主義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十分強調單個的人,而不是那種作為社會的一分子、被仔細地劃入某個階層而根本無法擺脫其束縛的人。
因此,對獨立個性的重視使作曲家們有意識地追求個人的特點,有時成了自我主義。這樣,他們離那些因為循規蹈矩而壓抑了自己部分創造才能的古典主義作曲家就越來越遠了。
D. 傳統曲藝形式有哪三種
曲藝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統稱,它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網路》
一、說
曲藝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古代的時候,民間就會通過各種講故事或者是表演彈唱的形式,將生活中所想要傳遞出的一些觀點,通過曲藝表演形式給傳遞出來。
而其中說是曲藝用來講述故事以及塑造人物的最主要的表現形式,用以口說故事來區別於曲藝和其他藝術門類。尤其在表演的藝術上,最講究的一定是說的時候,要生動活潑並且語言簡練精闢,在表演上更加的簡便易行,而且也能夠更快捷的反映生活,大多數的內容都是短小精悍的。
二、唱
並且在表演的時候大多都是走到哪兒說到哪兒,同聽眾的交流更深,就比如相聲藝人還有快板藝人,能夠更加直面的和聽眾交流。
並且內容也不受舞台的限制,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可以通過說唱念,將聽眾的形象思維給擴展到整個宇宙之中。演員得具備極其生動的說創作技巧,還得把人物給刻畫的惟妙惟肖,才能夠博得聽眾的欣賞。三、做
曲藝是取材於生活,通過演員的自我創作表演來傳達出真實的情感。演員用自己扎實的功底來傾訴這種聽覺藝術,刺激聽眾和演員共同完成藝術創作。
並且想要達到這一點,也要求演員具備扎實的基本功,而且還要有很強的模仿能力,才能夠在做的時候讓事件更加的引人入勝。
E. 法國十八世紀的一種藝術形式
洛可可藝術(Rococo art)是法國十八世紀的藝術樣式,發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時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時代,風格纖巧、精美、浮華、繁瑣,又稱「路易十五式」。 洛可可藝術風格是繼巴洛克藝術風格之後,發源於法國並很快遍及歐洲的一種藝術樣式。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倡導者是蓬帕杜夫人(1721~1764),
藝術的風格,在音樂家莫札特、海頓,文學家蒲伯、愛迪生、伏爾泰,畫家華鐸、康斯博羅中,貫穿著一種共同主題,它把理性與優美趣味同輕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來。
洛可可在形成過程中還受到中國藝術的影響,特別是在庭園設計室內設計、絲織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中國人物小陶瓷》,麥爾,德國,1768)。由於當時法國藝術取得歐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藝術的影響也遍及歐洲各國。 洛可可藝術的繁瑣風格和中國清代藝術相類似,是中西封建歷史即將結束的共同徵兆。
F. 傳統曲藝形式有哪三種鶯歌柳
道情、鶯歌柳、三弦書三種。
曲藝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統稱,它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據不完全統計,活在中國民間的各族曲藝曲種約有400個左右。
曲藝作為說唱藝術,雖有悠久的歷史,卻一直沒有獨立的藝術地位,在中華藝術發展史上,說唱藝術曾歸於「宋代百戲」中,在瓦舍、勾欄(均為宋代民間演伎場地)表演;到了近代,則歸於「什樣雜耍」中,大多在諸如北京的天橋、南京的夫子廟、上海的徐家匯、天津的「三不管」、開封的相國寺等民間娛樂場地進行表演。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給已經發展成熟的眾多說唱藝術一個統一而穩定的名稱,統稱為「曲藝」,並進入劇場進行表演。
G. 法國的「布瑞」舞有什麼特點有哪些表演形式
「布瑞」是在傳統的布朗里舞基礎之上形成的舞蹈,它來自法國奧弗涅省。「布瑞」舞的表演有兩種形式:對舞和圓圈舞,舞蹈有伴唱,為舞蹈伴奏的樂器有歌聲、風笛、踏鞋跟的聲音和喊叫聲。舞蹈時,男女分成兩排面對面站著,領頭的一對舞者開始做動作,其他各對舞者跟隨重復他們的動作。女舞伴跳舞,有時可提裙子,也可放鬆雙手。此舞有時也變化不同的形式,舞者腳穿木頭鞋舞,做小跳或踢腿。
H. 曲藝包括哪些藝術形式
曲藝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統稱,它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 曲藝發展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古代,中國民間的說故事、講笑話,宮廷中「俳優」(專為供奉宮廷演出的民間藝術能手)的彈唱歌舞、滑稽表演等,就含有曲藝的藝術因素。到了唐代,隨著講說故事小說和宣講佛經故事的「俗講」的出現,以及民間曲調的流行,使得說話伎藝、歌唱伎藝逐漸興盛,標志著曲藝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開始形成。宋代由於社會的繁榮,市民階層逐漸壯大,說唱表演有了專門的場所,出現了職業藝人,各種說唱形式隨之興盛起來。明清兩代至民國初年,伴隨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和城市數量猛增,說唱藝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逐漸形成今天所見到的曲藝藝術體系。 根據調查統計,中國目前仍活躍在民間的曲藝品種有400個左右,流布於中國南北各地。這些曲種雖然各有各的發展歷程,但它們都具有鮮明的民間性、群眾性,具有共同的藝術特徵。首先,曲藝表演是以「說」和「唱」為主要表現手段,語言生動活潑,簡練精闢並易於上口。其次,曲藝不像戲劇那樣由演員裝扮成固定的角色進行表演,而是由演員裝扮成不同角色,以「一人多角」的方式,通過說、唱,把各種人物、故事表演給聽眾。因而曲藝表演比之戲劇,具有簡便易行的特點。其三,曲藝對生活的反映快捷,曲目、書目的內容多短小精悍,因而演員通常能夠自己創作,自己表演。其四,曲藝以說、唱為主要的藝術表現手段,因而它是訴諸於人們聽覺的藝術,它通過說、唱刺激聽眾的聽覺來驅動聽眾的形象思維,在聽眾的思維想像中與演員共同完成藝術創造。其五,曲藝演員必須具備堅實的說功、唱功、做功和高超的摹仿力,能將人物形象刻劃得維妙維肖,使事件的敘述引人入勝,從而博得聽眾的欣賞。 以上是曲藝品種藝術特點的近似之處,是它們的共性。同時這些曲種又是各自獨立存在,自有個性的。不僅如此,同一曲種由於表演者各有所長,又形成不同的藝術流派,即使是同一流派,也因為表演者的差別而各具特色,這就形成了曲壇上百花爭艷的繁榮景象。
I. 曲藝有哪些形式步驟
曲藝表現形式:
(一)以「說、唱」為主要的藝術表現手段。說的如相聲、評書、評話;唱的如京韻大鼓、單弦牌子曲、揚州清曲、東北大鼓、溫州大鼓、膠東大鼓、湖北大鼓等等鼓曲;似說似唱的(亦稱韻誦體)如山東快書、快板書、鑼鼓書、萍鄉春鑼、四川金錢板等;又說又唱的(既有無伴奏的說,又有音樂伴奏的唱)如山東琴書、徐州琴書、恩施揚琴、武鄉琴書、安徽琴書、貴州琴書、雲南揚琴等;又說又唱又舞的走唱如二人轉、十不閑蓮花落、寧波走書、鳳陽花鼓、車燈、商花鼓等。正因為曲藝主要是通過說、唱,或似說似唱,或又說又唱來敘事、抒情,所以要求它的語言必須適於說或唱,一定要生動活潑,洗煉精美並易於上口。
(二)曲藝不像戲劇那樣由演員裝扮成固定的角色進行表演,而是由不裝扮成角色的演員,以「一人多角」(一個曲藝演員可以模仿多種人物)的方式,通過說、唱,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各種各樣的故事,表演出來,告訴給聽眾。因而曲藝表演比之戲劇,具有簡便易行的特點。只要有一兩個人,一兩件伴奏的樂器,或一個人帶一塊醒木,一把扇子(評書藝人所用),一副竹板兒(快板書藝人所用),甚至什麼也不帶(如相聲藝人),走到哪兒,說唱到哪兒,與聽眾的交流,比之戲劇更為直接。
(三)曲藝表演的簡便易行,使它對生活的反映快捷。曲目、書目的內容多以短小精悍為主,因而曲藝演員通常能自編,自導,自演。與戲劇演員相比,曲藝演員所肩負的導演職能,尤為明顯。比如一個曲目、書目,或一個相聲段子,在表演過程中故事情節的結構、場面的安排、場景的轉換、氣氛的渲染、人物的出沒、人物心理的刻劃、語言的鋪排、聲調的把握、節奏的快慢等等,無一不是由曲藝演員根據敘事或抒情的需要,根據對聽眾最佳接受效果的判斷,來對說或唱進行統籌安排,進行調度,導演出一個個令聽眾心醉的精彩節目。
(四)曲藝以說、唱為藝術表現的主要手段,因而它是訴諸人們聽覺的藝術。也就是說曲藝是通過說、唱刺激聽眾的聽覺來驅動聽眾的形象思維,在聽眾形象思維構成的意象中與演員共同完成藝術創造。曲藝表演可以在舞台上進行,也可劃地為台隨處表演,因而曲藝聽眾的思維與戲劇觀眾相比,不受舞台框架的限制,曲藝所說、唱的內容比戲劇具有更大的時間和空間的自由。為了把聽眾天馬行空的形象思維規范到由說、唱營造的藝術天地之中,曲藝演員對聽眾反應的聆察更其迫切,也更為細致,因而他與聽眾的關系,比之戲劇演員更為密切。
(五)為使聽眾享受到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藝術美感,曲藝演員必須具備堅實的說功、唱功、做功,並需具有高超的摹仿力。只有當曲藝演員具有了活潑潑的動人技巧,對人物的喜怒哀樂刻劃得維妙維肖,對事件的敘述引人入勝,才能博得聽眾的欣賞。而上述堅實功底之底蘊是來自曲藝演員對現實生活的觀察、體驗與積累,以及對歷史生活的分析、研究和認識。這一點對一個曲藝演員顯得尤為重要。
以上是400來個曲藝品種藝術特點的不同程度的近似之處,是它們的共性。而400多個曲種各自獨立存在,自有其個性。不僅如此,同一曲種由於表演者之各有所長,又形成不同的藝術流派,即使是同一流派,也因為表演者的差異各有特色,這就形成曲壇上百花爭艷的繁榮景象。
J. 曲藝有哪幾種形式
曲藝種類繁多,據1964年統計,全國各民族、各地區共有三百多個曲種。按地區分,可分為南北兩路。
南路主要有:蘇州評彈、揚州評話、四川清音、湖北漁鼓、長沙彈詞、廣東南音等。
北路主要有:各種大鼓、琴書、單弦、數來寶、好來寶、二人轉、山東快書、河南墜子等。
曲藝中的說書、相聲、快板等,早已流行全國各地,只是所用方言不同而已。
曲藝按「說」、「唱」來區分,可以分為下面幾類:
(一)說類:主要有相聲、評書等。
(二)唱類:主要有鼓詞、單弦、清音、漁鼓、南音、墜子、琴書、二人轉等。
(三)韻誦類(介乎說唱之間):主要有山東快書、數來寶、快板等。
(四)敘說為主,兼有唱篇的,有蘇州彈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