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拿破崙以後是什麼制度

法國拿破崙以後是什麼制度

發布時間:2022-12-15 03:53:05

Ⅰ 拿破崙帝國結束後,法國歷史怎麼樣了

君主制復辟
1815至1830年間的兩任國王都想要在復辟的舊君主制下維持革命和拿破崙帝國期間的一些進步措施。法蘭西王國的殖民帝國在北非繼續擴張。
法國的最後一任國王:路易斯-菲力浦被加以封號「法國人之王」。1830至1848年間出現了貿易商業資產階級,工業革命開始,社會主義和聯邦主義運動也開始興起。經濟危機和社會動盪最終將法國引向了 1848年大革命,導致了君主制的最後崩潰。

第二共和國和第二帝國
普選制、新聞自由和對勞動者階層起義的恐懼給了拿破崙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一個機會當上了法國總統。在經過一段獨裁式的總統統治時期後,路易拿破崙通過公民投票和政變方式當上了皇帝,號稱拿破崙三世。他的政府倡導激進的經濟改革政策,推行大量目的在於重建國家資本的重要經濟計劃。第二帝國以工業擴張為其特徵。就在政府向議會制政體變化之時,法德戰爭爆發了(1870年)。法國在蘇丹的失敗導致了第二帝國的覆滅。

第三共和國
1871年成立了共和國並建立了國防政府。法國戰敗,在與德國簽訂的和約中法國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同年發生了著名的巴黎公社起義,但起義被血腥地鎮壓了。
共和國的議會制政體在1871年至1914年間建立了有關公共自由的一系列重大法律,證明了其本身的價值。儒勒法里總理(186年至1885年在任)對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和新聞自由的確立發揮了重大影響,他對非教會的免費義務小學教育制度的建立也有重大貢獻。
法國在亞洲和非洲的殖民地繼續擴張,但與此同時社會動盪和宗教與學校之間的紛爭(政教分離)動搖著社會統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使法國失去了十分之一的勞動力。1917年12月是戰爭的轉折點,喬治·克雷孟梭帶領法國及協約國一起取得了勝利,德國戰敗。阿爾薩斯和洛林重歸法國。
在戰後重建不久,法國就象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被1929年大危機嚴重打擊。廣泛的罷工和左翼聯盟給法國帶來了1936年的人民陣線政府,這屆政府在國家計劃中設定了建立基本社會法律的義務。
在法國的四周,納粹主義、義大利法西斯主義以及西班牙內戰都預示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來臨。
隨著著名的所謂「奇怪戰爭」的結束,1940年法國宣布了休戰,法國成為德軍佔領區。法國經濟處於不穩定中。整個國家分為兩部分:一方面是與佔領國合作的維希政府,另一方是以倫敦為基地的「自由法國」流亡政府及抵抗運動。經過五年的戰爭,法國在1944年被盟軍解放。

第四共和國
1940年6月18日夏爾·戴高樂發表了廣播講話後,被公認為法國抵抗運動的領袖和象徵。他在1944年至1946年間任政府首腦,建立了法國社會保障體系並給予婦女選舉權。可是,由於議會制政體不能清楚地提供政治方向而導致了政府改組,第四共和國被動搖了。1945年至1958年的這段時期法國一直忙於重建國家發展經濟。不斷尖銳化的非殖民化問題(印度支那和阿爾及利亞戰爭)意味著虛弱行政權的結束。

第五共和國
1958年,夏爾·戴高樂將軍重登歷史舞台。他設計並建立了加強行政權的第五共和國體制。即建立了人民普選總統制。法國從此走向一個現代化發展和經濟持續增長時期。1968年5月的學生運動和社會騷亂反映了年輕一代的不安情緒、社會的缺乏秩序以及國家的過度集權,戴高樂將軍因此被迫辭職。然而右翼政府仍把持著政權。喬治·蓬皮杜任總統直至1974年去世。他的繼任者瓦雷里·吉斯卡爾·德斯坦任滿了七年,但在1981年被第五共和國第一位左翼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擊敗。密特朗1988年競選連任成功。不過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法國政壇的特點就是左翼和右翼政府輪流執政。

統一的歐洲市場開始建立
1993年12月1日,歐洲聯盟在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基礎上誕生。

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5年5月,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7年4月21日國民議會被解散。5月25日和6月1日,進行提前選舉。地方選舉則在3月已經進行。這一選舉的結果產生了左翼和右翼的「並存」。

一個現代化的國家
在過去的數三十年裡,法國建立了一套穩定的制度。在1958年戴高樂將軍任總統期間通過全民公決方式確立的第五共和國憲法保證了政治體制的良好運作。法國是統一的、民主的、世俗的社會主義共和制國家。其公民不論出身,種族或宗教信信仰,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現代法國民主制度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留下的遺產。其原則以1791年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為基礎,今天已經成為憲法的引言部分。

法國的銘言是「自由、平等、博愛」。
法國國旗是三色豎條組成的三色旗:藍、白、紅。
法國國歌是馬賽曲。
法國國慶是7月14日,1789年攻佔巴士底獄的日子。

國家制度
行政權
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以普選制選舉產生,任期七年。總統頒布法律並有權提出議案要求國家公民投票表決。他還有權在與總理,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談話後宣布解散國民議會。
總統任命總理,並任命由總理提名的政府成員。
政府應答復國民議會的質詢。
立法權
議會由兩院組成:國民議會,由五年一次普選產生;參議院,議員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選其中的三分之一席位。
議會投票表決決定法律的通過與否,批准國際條約以及行使由共和國總統授以憲法修改權。
司法權
司法機構獨立於行政權和立法權。
473個初審法院和186個大審法院負責執行法律。上訴法院有35個。終審法院負責判斷法律是否被正確地執行。刑事犯罪由法官和陪審團組成的重罪法院審理。
在行政司法領域有行政法院和國家最高行政法院。審計法院負責審核公共開支情況。

憲法規定的其他組織
-憲法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共和國總統、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分別任命。憲法委員會的職能是監督選舉和審查法律的合憲性。
-經濟和社會委員會:其成員是各種不同社會階層(工會、商人、各種協會)的代表或政府指定的具特定資格者。在議案、法令或有關計劃具有經濟和社會性質時,要咨詢經濟和社會委員會的意見。
-最高行政法院:行政方面的最高權威。政府在起草議案和實施法令前必須征詢其意見。
-最高司法官委員會:由司法官和特定資格者組成。委員會由共和國總統和司法部長分別任主席和副主席。由它對高級司法官的任命提名,同時也負責司法官的紀律處分。
-共和國司法法院:以前被稱作高等司法法院,由十五名法官組成,他們或是議會成員(12名是國民議會議員),或是司法官(3人)。法院負責審理政府成員所做的、被認為是有刑事犯罪性質的職務行為。任何個人一旦認為自己被政府成員的犯罪或違法行為所損害,就可以向一個專門申訴委員會起訴。

行政管理
大區
法國被分成21個大區以及科西嘉島。大區由地區委員會管理,委員會主席及其成員通過普選產生。 省
法國大陸有96個省,此外還有四個海外省:瓜特羅普島、馬堤尼克島、留尼旺島和南美的法屬蓋亞那,海外領地還有玻利尼西亞、新卡勒陀利亞、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和馬可隆、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特爾·阿特里、科格倫群島,克羅塞和聖保羅島。
省由總委員會管理,其主席和成員通過普選產生。省長是中央政府派到地方的代表。省被分為區(包括海外省在內共339個),小區(3,995個)和市(36,560個)。
市政
市政管理由市長在市政委員會協助下負責,市政委員會成員通過普選產生。

競爭性的經濟體制
1945—1961
盡管法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她在戰爭結束時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困難:人口只有四千萬(與1900年相同),工業生產總值只有戰前的一半。原材料極度缺乏,通貨空前膨脹。
首要的三個經濟計劃是重建基礎工業,促進生產和准備國際經濟競爭。
1962--1975
這段時期,在國家的督促下經濟得到了驚人的持續發展,達到了預期計計劃。這一時期法國的經濟增長率創下了空前記錄(年增長率達5-6%),帶來了充分就業、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增長和工資水平的迅速提高。
接下來的經濟計劃把重點轉向了地區經濟發展,投資政策和社會組織(改革社會保險體系建立全民退休金)。
1976年以來
三次連續的石油危機(197、1979、1980)和持續的世界經濟動盪使法國這二十年來一直強調經濟的結構調整和現代化,從而導致了高失業率(20年來減少了三百萬以上的工作機會)。
政府開支緊縮以及強調減少能耗,發展競爭力強的工業、研究和職業培訓賦予法國以新的活力,使其能面對國際競爭的挑戰、歐洲一體化和下個年的來臨。

高度多樣化的經濟體制
法國經濟涵蓋了所有重要的經濟部門:農業(世界第三、歐洲第一大出口國),工業(世界第四、歐洲第二),漁業(歐洲捕撈量第四)。
法國出口貿易名列世界第五,有五家法國公司躋身世界百強。

農業
法國農業是一個現代機械化,高生產率的生產部門。法國的農業生產面積占歐盟總面積的近三分之一,農產品占歐盟產量的23%,其中一半是畜產品(肉、奶、乳酪),其餘的是穀物、糖和加工業。

工業
法國工業既包括大量正在重組和自動化的傳統工業部門(鋼鐵、冶金、機械、汽車和紡織工業),也包括一些新的發展中技術工業(食品加工、精密化學、航空航天工業和新型材料)。
法國工業生產在原材料和能源上主要依賴於進口,只有電力是個例外。25%的電力來自於本國的核電廠。

服務業
服務部門(對集體和個人消費者)正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主要的服務部門,如交通、電子通訊、郵政、電力和水在本領域都配備了先進技術(微型電話、高速列車和地鐵系統更是享有國際聲譽)。法國的旅遊業名列歐洲第一,對維持國際收支平衡有重大意義。事實上,法國在這個「無形出口工業」中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法國如何看待自己
從大小、人口和國民生產總值上看法國都算不上是個「超級大國「。但法國依然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由於高科技企業的蓬勃發展,她是世界重要經濟強國之一,在出口方面排名世界第四或第五位。她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擁有否決權,也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常任國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位於巴黎。

從另一些角度來看法國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拉丁國家之一(到2000年全世界六個人中就有一個是拉丁人後裔)。
-法語國家之一。法語人口在全球共有一億零五百萬。在美洲和非洲的某些地區,法語已經被使用了幾百年。
-歐洲國家之一。法國和中歐及東歐的許多國家有著良好的政治、貿易和文化交往。在1990—1991年蘇聯的政治變化後這些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更重要的是,法國的未來與西歐聯盟的其他十五個成員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由於歐洲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普選產生)的建立,法國人民積極地參與到歐洲政治生活之中去了。

Ⅱ 拿破崙被推翻後法國換了怎樣的政府由誰統治

首先1814年波旁王朝路易十八復辟, 到1815年拿破崙從厄爾巴島回到法國 路易十八逃跑,之後滑鐵盧戰役拿破崙戰敗,路易十八復辟,1830年法國革命波旁王朝被推翻法國建立了君主立憲的七月王朝(國王好像是路易菲利普),1848年這個七月王朝被推翻,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之後拿破崙的侄子登位成為第二共和國總統,1851年他仿效他二大爺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1870年普法戰爭失敗,帝國瓦解,第三共和國建立(總統梯也爾),之後的事在中學歷史課本上就可以看到了

Ⅲ 法國大革命後建立了什麼政體

法國大革命建立了共和制這種政治體制。

法國大革命是採用暴力手段矛頭直指國王的權力,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著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沖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從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革命。

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君主專制統治,建立了共和制。傳播了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震撼了整個歐洲的君主專制制度並給以沉重打擊。


(3)法國拿破崙以後是什麼制度擴展閱讀

革命發生的原因之一是1788年春法國的旱災。1788年法國還沒有從發生在三年前的乾旱中恢復過來,上次乾旱因飼料不足出現了大規模的屠宰牲畜的情況,造成以牲畜的排泄物為主要肥料的法國農田肥力不足大量閑置。

1788年7月13日,周長達40毫米的冰雹連續敲打著農田,造成大量土地收成全無。同年冬天,法國處於嚴寒狀態。這致使法國大革命前夕,麵包的價格大幅度上漲(從正常情況下的一個4磅麵包8蘇到1789年底的12蘇),患病人數和死亡率上漲,大規模的飢荒和普遍的營養不良。飢荒甚至蔓延到歐洲的多個地區,而且政府缺乏足夠的運力致使食品無法運往災區。

Ⅳ 1789年至175年法國確立了什麼制

法國的共和之路是非常曲折的...
法國經歷的政治制度經歷了君主立憲制、帝制和共和制的多次反復更替的過程,直到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誕生,才最終確立了法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治制度
1789年7月13日法國大革命之後推翻了封建統治
1791年召開制憲議會,制定憲法,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並賦予國王很大權力。1792年在人民的壓力下,國民公會廢除君主立憲制,建立了共和制,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794年 7月發生了反革命的熱月政變,雅各賓派政府被推翻。
1795年大資產階級通過憲法,廢除了普選權、直接選舉制和一院制,立法權屬於兩院制的立法會議,行政權屬於督政府。
1799年拿破崙·波拿巴政變上台,集大權於一身。
1804年拿破崙建立帝制,以第一帝國取代了第一共和國【拿破崙帝國
至此,19世紀法國共和告一段落
隨後經歷第二共和第二帝國第三共和第四五共和國就不屬於十九世紀的了..

Ⅳ 法國在拿破崙第一帝國後又有哪些王朝或政府統治

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頒布《憲章》,承認大革命所確立的經濟秩序和自由權利。法國的經濟開始從多年戰爭的破壞中恢復。1824年查理十世繼位後倒行逆施,背棄《憲章》,激起社會上普遍的不滿。1830年7月革命推翻了復辟王朝,代之以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力普為國王的七月王朝。

七月王朝實行立憲君主制,政權落入大資產階級手中。政府殘酷鎮壓30年代初的工人運動(如1831年和1834年裡昂工人起義)和共和運動,以確保資產階級的秩序。工業革命開始展開,紡織業和鐵路建設發展較快。40年代,社會各階層對政府的不滿日益增長。各種社會主義思潮在工人中迅速流傳。中小資產階級要求擴大選舉權。政府拒絕改革,激發了1848年2月革命。七月王朝被推翻,建立起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48年革命的顯著特徵是工人階級為爭取權利而奮勇戰斗。工人代表也進入了資產階級共和派的臨時政府。資產階級對此深感恐懼。是年6月,巴黎工人起義,遭到殘酷鎮壓。12月,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利用農民對拿破崙的迷戀,當選為總統。1851年12月,他發動政變,實行軍事獨裁統治。翌年,加冕稱帝,自稱拿破崙三世,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拿破崙三世穩定了法國政局,鼓勵經濟發展。在第二帝國時期,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法國成為歐洲的工業大國。政治體制也由50年代的專制帝國演變為60年代的自由帝國,議會的權力逐步恢復,出版、集會、結社和罷工等權利被肯定。共和運動、民主運動和工人運動逐漸興起。拿破崙三世為謀求軍事和外交威望,參加了一系列對外戰爭,1870年9月在普法戰爭中戰敗,成為俘虜。9月4日巴黎人民革命,推翻第二帝國,宣布共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由此誕生。

1871年3月18日,堅持抗戰的巴黎工人發動了起義,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公社只存在了72天,但它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19世紀70年代以後,自大革命以來的共和制和君主制的斗爭進入最後階段。1875年,國民議會以一票之差通過第三共和國憲法,最終以法律形式把共和制度確定下來。1886—1889年布朗熱將軍因鼓吹對德復仇和推翻議會制度而名噪一時。共和派政府果斷地平息了事態。1894年猶太軍官德雷福斯被誣陷判刑,1898年,該案件觸發了全國性的保衛民主和人權、保衛共和國的政治斗爭。這一時期,法國充分利用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航空和汽車工業處於世界先進水平。但是法國工業發展速度落後於美國和德國,農業發展也比較緩慢。法國金融資本發達和集中,被稱為「二百家族」的法蘭西銀行大股東分別掌握著各壟斷企業。

法國工人運動在巴黎公社失敗後經過10年才復甦。1879年蓋德和拉法格創建法國工人黨。90年代出現主要由知識分子組成的獨立社會主義者聯盟。在米勒蘭入閣事件上社會主義運動發生分裂形成兩派,到1905年合並為統一社會黨。工團主義在工會中具有重大影響。

在19世紀末瓜分非洲的活動中,法國奪取了相當本土10倍的領土,是僅次於英國的殖民大國。在歐洲外交中,則准備對德復仇,先後與俄、英締結協約。

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後的法國歷史。開端標志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說為1899年「保衛共和國」政府的成立。可分為4個時期。

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損失慘重。戰後從德國手中獲取新的殖民地,擴大殖民掠奪,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得到德國巨額賠款(至1931年達80億金馬克),經濟恢復和發展較快,1921—1929年工業生產增長1倍多。戰後初期革命運動一度高漲,1920年法國共產黨誕生。政治上實行多黨制政體,常由觀點相近的政黨聯合進行競選和組閣。1924—1926年,第一次出現由激進社會黨等組成的「左翼聯盟」執政,採取允許公務員組織工會等擴大資產階級民主的措施,反映資產階級統治策略的調整。外交上力圖削弱德國,與波蘭、捷克斯洛代克、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國結盟以防範德國。1923年,與比利時共同出兵佔領德國魯爾。歐洲大國地位逐漸受到削弱。1924年後推行對德和解政策,接受道威斯計劃(1924),簽訂洛迦諾公約(1925),簽署非戰公約(1928)。

1930年爆發經濟危機,持續至1935年。工農業生產和外貿大幅度下降,失業人口劇增,社會矛盾激化,法西斯勢力活躍。1934年2月6日,數萬武裝法西斯分子包圍議會所在地波旁宮,企圖推翻共和國。人民陣線運動興起。1934年7月,共產黨和社會黨簽訂「統一行動公約」,實現聯合,次年7月與激進社會黨等左翼政黨組成反法西斯人民陣線。1936年6月,人民陣線政府成立,推行進步的改革措施,起到阻止法西斯上台的作用。德國法西斯專政建立後,巴爾都任外長期間(1934年2月—10月)採取對德強硬政策,試圖聯合蘇聯遏制德國。後逐漸轉向綏靖政策,縱容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和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1938年9月簽訂《慕尼黑協定》。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後,雖於3日對德宣戰,實際上宣而不戰,戰備鬆弛。1940年5月,德國攻入法國,英、法聯軍潰敗。6月22日,貝當政府投降。東部和北部由德國佔領,貝當政府遷往南部城市維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滅亡。國防次長戴高樂在倫敦開創「自由法國運動」,進行抗戰。國內抵抗運動蓬勃發展。1943年,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在阿爾及利亞成立,為抵抗運動領導核心。1944年6月改組為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1944年6月,英、美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法軍和內地軍與盟軍配合,至1945年3月基本解放法國。

法國光復後,臨時政府解除人民武裝,鞏固資產階級統治。1946年10月建立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47年5月將議會第一大黨共產黨排擠出政府。政黨斗爭激烈,內閣更換頻繁,政局動盪不穩。經濟上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實行國有化政策,制定經濟發展計劃,接受馬歇爾計劃,1948年工業產量達到戰前1938年水平。擴大國際經濟合作,發起組織歐洲煤鋼聯營和「共同市場」、「歐洲原子能聯營」。企圖恢復殖民統治,發動印度支那殖民戰爭(1946—1954)、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和鎮壓阿爾及利亞民族獨立的戰爭(1954—1962),致使財政枯竭。外交上追隨美國,參加冷戰,加入北約,國際地位下降。

1958年5月,極端殖民主義分子在阿爾及爾發動叛亂。6月1日,戴高樂再度出山組成新內閣。9月,第五共和國成立。此後政局較為穩定。自1958年起,戴高樂長期擔任總統。1968年爆發「五月風暴」。1969年,戴高樂辭職。在其任內,法國結束阿爾及利亞戰爭,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求恢復法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大國地位。反對美國充當歐洲霸主,1966年退出北約一體化軍事機構。發展獨立的核力量,倡導歐洲合作,推動歐洲共同體的發展,實現法德和解。與蘇聯東歐保持良好的關系,1964年和中國建交。經濟上進一步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1968年國有化企業資本佔全國資本總額的33.5%,居西歐首位。經濟發展速度加快, 1960—1970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為5.6%。1973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經濟持續蕭條,左翼政黨力量大增。1981年,社會黨在總統選舉中獲勝,密特朗出任總統。

現代法國的文化繼承了歷史上的優秀傳統,反映了現實社會的矛盾,流派繁多,成果碩碩。文學上的主要代表作有:羅曼·羅蘭的《欣慰的靈魂》、路易·阿拉貢的《真實的世界》、安德烈·紀德的《偽幣製造者》、娜塔利·薩洛特的《金果》等。在哲學上,法國涌現出兩位存在主義大師阿爾貝·加繆和讓·保爾·薩特,他們著有大量哲學著作、小說和劇本,影響巨大。(楊寧一)法國人民陣線運動(Faguo renmin Zhenxian yundong)

法國人民組成統一戰線反對法西斯主義的運動。30年代初,法國法西斯勢力猖獗。1934年2月,數萬法西斯分子向國會大廈進軍,企圖推翻共和國,奪取政權。為有效地打擊法西斯勢力,1934年7月,社會黨和共產黨簽訂《統一行動公約》。1935年7月14日,包括社會黨、共產黨、激進黨在內的69個左翼黨派和團體舉行反法西斯集會和遊行,標志著人民陣線的正式形成。1936年1月,人民陣線公布其綱領,在4—5月的議會選舉中獲勝,取得多數席位。6月組成以社會黨人勃魯姆為總理的人民陣線政府,進行社會改革,解散法西斯組織,實行每周勞動40小時法,提高工資,改善工人的福利待遇,保障工會權利,加強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部分軍事工業國有化,國家監督法蘭西銀行。人民陣線遭到大資產階級的反對。社會黨和激進黨與壟斷資本妥協。1937年2月,政府宣布暫停實施人民陣線綱領。政府推行的綏靖政策在其內部引起嚴重分歧。1938年激進黨人達拉第總理簽訂《慕尼黑協定》,10月將反對協定的共產黨開除出人民陣線,11月激進黨亦退出。人民陣線瓦解。該運動對於制止法國走上法西斯化道路,推進社會經濟改革起到重要作用。

Ⅵ 拿破崙倒台之後波旁王朝重新上台,後來法國又是如何從君主制變為共和制的

1814,拿破崙倒台,波旁復辟
1815,百日時期;波旁王朝再次復辟
路易十八掌權,死後由查理十世掌權
1830年,爆發革命,波旁王朝徹底被趕下王位,奧爾良派的「平民國王」路易·菲利普登基
1848歐洲革命,菲利普下台,第二共和國成立,由君主制變為共和

Ⅶ 拿破崙建立了什麼帝國統治

拿破崙帝國的性質是什麼 拿破崙帝國的內政1、在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並採取了以穩定政局為首要任務的政策,確保局勢的穩定。 2、在經濟上,他改革財政,創辦法蘭西銀行,採取發放津貼和補貼的辦法,鼓勵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政治的穩定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環境,財政改革又使資產階級獲得了實際利益,從而推動了法國的經濟振興。 3、在法律上,他重視法制建設,注意依法治國,1804年3月由他主持修訂、頒布的《法國民法典》,後來又稱《拿破崙法典》,簡稱《法典》。《法典》共計3篇、35章、228條,「總括了革命的全部法規」,它用法律的形式確定法國大革命的成果;確立個人私有制的原則;確定革命中剝奪貴族、教士的土地的合法性,為農民獲得的小塊土地提供了法律的保證;並規定了一切法國人均享有民事權利的原則和具體條文。它是一部典型的資產階級法典,比當時歐洲各國的法律進步得多。它不僅在法國長期地沿用下去,而且對後來許多國家民法典的制訂都產生了廣泛而重大的影響。《法典》有利於法國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使拿破崙在進行對外戰爭時能得到來自農村的兵源。對此,拿破崙不無得意地說:我真正的光榮並非打了40次勝仗,滑鐵盧之戰抹去了關於這一切的記憶。但是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被人忘記的,它將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以後,法國又制定《商法典》和《刑法典》,它們同《民法典》一起,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4、在文化教育上,拿破崙十分重視科學研究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他建立了公立中學和法蘭西大學,由國家撥款,聘請本國或外國著名學者專家擔任教師,從事科學研究和文化知識的傳授,培養有用人才。上述政策的實施,使法國擺脫了督政府時期出現的困境,使得在法國大革命中建立起來的資本主義制度得以鞏固和發展,也使法國的經濟得到調整和振興。拿破崙的對內政策不僅適應了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促進了國內經濟的發展,也為他自己贏得了極大的榮譽。這些成果,都是拿破崙上台後憑借武力和專制獨裁而取得的,這充分反映了拿破崙帝國是資產階級性質的軍事獨裁政權。三、拿破崙帝國對外戰爭的情況從拿破崙掌權到帝國崩潰,拿破崙的對外戰爭連綿不斷。拿破崙力圖建立一個歐洲大陸體系,為實現這一目的,他開始擴大戰爭,使法國進行的戰爭由革命性轉變為侵略性。在不斷的征戰中,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內部矛盾日趨嚴重,拿破崙陷入困境。但他依然迷信強權,聲稱「要主宰世界只有一個訣竅,那就是強權」。他決定以新的征服來加強自己的地位,於是遠征俄國,結果僅半年時間,法軍消耗殆盡,元氣大傷。遠征俄國的失敗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由盛轉衰的歷史轉折點。一方面,他所進行的戰爭,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並把大革命的思想和精神帶到了法軍所到之處,動搖了歐洲大陸的封建統治秩序,客觀上有利於歐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農民的解放。而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洪流,是勢不可擋的。另一方面,他所進行的戰爭,侵犯了歐洲許多國家,掠奪和奴役了這些國家的人民,招致了人民的反抗並導致了他的最終失敗,使帝國覆亡,封建王朝得以復辟。拿破崙帝國的性質是資產階級的軍事獨裁專政,拿破崙是法國大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這就決定了拿破崙的對外戰爭必然要反映法國大資產階級的要求,必然具有革命和侵略擴張的雙重性質。 前期這一政權以革命戰爭的手段,維護了資產階級利益,鞏固了大革命的成果具有革命性;後期這一政權主要以戰爭的手段,力圖建立一個歐洲大陸體系,具有侵略性。再者,拿破崙與英國的戰爭。是兩國之間為本國資產階級爭奪世界市場和霸權而進行的戰爭;與俄國的戰爭也有爭奪歐洲的霸權的一面。

Ⅷ 拿破崙戰爭後形成什麼格局

維也納體系

維也納體系是19世紀初拿破崙帝國崩潰後,以英、俄、奧、普為首的戰勝國通過維也納會議在歐洲大陸上建立的新均勢體系。

拿破崙戰敗,在制裁法國的基礎上,戰勝的歐洲封建君主們召開了維也納會議,確定了歐洲的封建統治秩序和國家體系。維也納體系建立後,英國重新控制了歐洲,並且達成了歐洲勢力均衡,世界國際關系的中心舞台仍然停留在歐洲。

(8)法國拿破崙以後是什麼制度擴展閱讀

拿破崙戰敗的影響:

1、大部分的歐洲國家都不免滲入了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如民主、正當法律程序或特權取消等。隨著中產階級的繁榮及影響力持續增加,開始融入習俗及法律之中。

2、拿破崙戰爭亦帶來一個相對地新鮮及持續增強的運動,民族主義。民族主義將會塑造未來歐洲歷史的軌道,它的成長註定了一些國家的開始及另一些國家的結束。歐洲的版圖亦在拿破崙時代後一個世紀發生了劇烈地轉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維也納體系

Ⅸ 法國大革命結束後,拿破崙政變前,這一段時間的制度是什麼拿破崙當政政後制度又是什麼4天後中考,急!

就叫督政府,它是資本主義共和制度,拿破崙當政後是資本主義君主專制制度,這是資本主義成長時期的一種不成熟的政體形式,因為拿破崙維護的還是資產階級的利益。之所以說《法典》維護了資產階級利益則要從其內容上看:強調自由共和、契約自由、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規定法律面前公民一律平等,廢除封建特權,擺脫教會控制,對反封建有著重大意義!

閱讀全文

與法國拿破崙以後是什麼制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622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96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78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81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2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312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24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08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07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492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285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208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10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714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03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73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05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86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616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