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脫離北約是哪個國家

法國脫離北約是哪個國家

發布時間:2022-12-19 19:14:57

1. 法國退出北約的背景

法國是北約的創始國之一,也是北約軍力的一個重要支撐。1949年4月4日,鑒於冷戰因素以及擔心蘇聯與東歐國家的可能「入侵」,美國、加拿大和包括法國在內的一些西歐國家組建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以協調對任何可能攻擊的軍事反應。在北約初期,法國起到了重要作用,包括從貢獻大量軍隊到讓西德國防軍融入等,1952年北約總部從英國倫敦遷往法國巴黎。這一時期,北約在法國境內設有多處軍事基地,部署了核導彈,軍事合作非常密切。
1958年,民族意識強烈的二戰領袖戴高樂出山執政,法國與北約的關系發生巨變。戴高樂的外交政策目標是確立法國的大國地位,希望法國能在西方世界中成為同美國和英國並列的大國,享有決策參與權。戴高樂認為,美國和英國在北約內過於佔主導地位,而且一旦同蘇聯開戰,美國不會履行其「保衛」歐洲的承諾。從1958年9月到1960年6月,戴高樂曾三次向美英兩國提出法國要享有參與大西洋聯盟的領導與決策權。

2. 法國為何退出北約呢現在是北約的嗎軍事也和其他國那樣嗎

法國是北約成員國,但是他不參加北約的軍事行動.北約的決策權只有美英擁有,戴高樂強烈要求同享決策權,而遭到了美英的拒絕.從此,法國撤消了北約的對法國空海陸軍的指揮權.成為了世界上的幾個少有獨立國防體的國家.
再說,法國核打擊力量世界第三,僅次美俄,何必要象英國那樣當美國的狗呢?這也就是希拉克敢對布希大吼的原因.
順便簡介法國的地位:
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享有否決權.
歐盟兩大軸心之首(另一個是德國).
法語國家首腦(改組織已有55個成員).
法軍在世界個地的駐軍:太平洋2萬
印度洋5千
非洲8千
南美洲3千
加勒比海3千
德國1萬7千

3. 有哪些國家退出了北約

法國退出過北約。

1949年,法國作為創始國加入北約。法國和北約度過十幾年的親密期。60年代,隨著法國自身實力的增強、戴高樂主義的盛行以及對外政策的調整,法國決定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

冷戰結束後,出於對國際形勢變化的考量,法國在2009年再次重返北約。從退出到重返,體現了法國在看待自己國際地位的問題上猶豫不決。60年代的退出,是其想要重振殖民時代法蘭西的榮耀、重獲世界性影響力的迫切願望。

但隨著世界格局大變和全球化、多極化趨勢的到來,法國積極調整自身定位,認為通過在國際組織和聯盟中獲得主導權,也不失為一種上策。

法國此前退出北約的原因

1958年,戴高樂重返政壇後,積極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因此,他一上台就向美國的霸權地位提出了挑戰。他認為,北約組織應該是一個彼此完全平等的主權獨立國家的聯盟,而不能是一個含有主從關系的組織。為此他呼籲北約組織進行徹底改組,以使它和國家獨立地位相適應。

同年9月24日,他在給美,英首腦的一份備忘錄中稱:現在北約組織已不再適應整個自由世界的基本安全需要,法國的責任也擴大到世界各地,因此提議在北約組織中建立一個由美、英、法三大國組成的理事會,掌握世界政治和戰略問題的決策權。結果,遭到了美、英的委婉拒絕。當他弄清美、英意圖後,決定採取不受北約限制的自由行動。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法國退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以上內容參考澎湃新聞-法國退出北約,為什麼43年後又重返北約?

4. 戴高樂時期法國退出了北約,現在它還是不是北約成員國

我簡單回答吧.
法國是北約成員國,但是他不參加北約的軍事行動.北約的決策權只有美英擁有,戴高樂強烈要求同享決策權,而遭到了美英的拒絕.從此,法國撤消了北約的對法國空海陸軍的指揮權.成為了世界上的幾個少有獨立國防體的國家.
再說,法國核打擊力量世界第三,僅次美俄,何必要象英國那樣當美國的狗呢?這也就是希拉克敢對布希大吼的原因.
順便簡介法國的地位:
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享有否決權.
歐盟兩大軸心之首(另一個是德國).
法語國家首腦(改組織已有55個成員).
法軍在世界個地的駐軍:太平洋2萬
印度洋5千
非洲8千
南美洲3千
加勒比海3千
德國1萬7千

5. 中途退出北約的國家有誰知道

准確應該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1966年,法國總統戴高樂為了維護國家獨立自主和恢復法國的大國地位,擺脫美國的控制,宣布退出美國主導的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法國採取此一舉世震驚的行動與當時法國所處的國際、國內背景密不可分:在國際層次上,有美國與法國之間控制與反控制的矛盾和斗爭,加之美蘇「緩和」的大背景和力量對比的變化下西歐國家安全觀發生了變化;法國國內層次上,有共和國政治體制大調整和法國軍事、經濟實力的逐步恢復,以及將法國從多年戰爭戰敗的挫折感中恢復的需要。同時,在個人層次上,民族主義色彩濃厚的戴高樂總統本人以及他努力推行的法國國家利益至上的思想和長遠的全球戰略考量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關鍵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戴高樂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推行遏制蘇聯的戰略,於1949年4月4日與加拿大、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義大利共12國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結成大西洋聯盟,公約於1949年8月24日生效。法國作為《北大西洋公約》的締約國,是大西洋聯盟的一員,承擔公約所規定的盟國義務,參加聯盟的政治機構及其活動。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是大西洋聯盟的軍事實體,是在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逐漸建立起來的,其主要特點是軍事一體化。組織機構主要有北大西洋理事會、防務計劃委員會、常設代表理事會、軍事委員會、國際秘書處等。西歐盟國將其海陸空軍事力量置於由美國將軍任總司令的歐洲盟軍司令部的統一指揮之下。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重要軍事力量。其宗旨是「成員國在集體防務和維持和平與安全方面共同努力,促進北大西洋地區的穩定和福利。」
法國是北約的創始成員國之一,直到1966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之前,北約的歐洲盟軍司令部和中歐盟軍司令部都設在巴黎。 1958年10月5日,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12月21日戴高樂當選第五共和國第一任總統。1965年,法國拒絕參加北約的軍事演習;1966年2月21日,戴高樂在總統府愛麗舍宮宣布法國將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1966年3月,法國宣布保留北約成員國身份的同時,不再參加北約司令部,也不再向北約提供軍隊;3月11日,法國向北約所有成員國政府發出照會,宣布法國決定退出北約組織中的兩個一體化司令部(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和中歐盟軍司令部),這兩個司令部的總部也必須撤離法國領土。3月底,法國發出了另一份照會,宣布1966年7月1日起,法國駐聯邦德國的陸、空部隊不再受北約司令部管轄,法國人員從北約軍事一體化司令部撤出,同時要求北約各司令部的總部在1967年4月1日前遷出法國領土。隨後美國與其它北約成員國一起向法國施加壓力,但是戴高樂政府拒絕改變立場。1967年3月14日,北約兩大司令部最終撤出了法國。
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並不是法國政治領袖倉促做出的決定,而是與當時法國所處的國際、國內局勢的變化背景密切相關,也與戴高樂本人的奉行的以民族主義思想和全球戰略思想為標志的被後人稱為「戴高樂主義」密切相關。 一、 國際背景
1、 法國在北約內始終沒有得到與英美平等的決策權。
二戰以後在歐洲形成了由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控制的北約和華約兩大集團的冷戰和對峙。北約從成立之初就被美國視為其控制西歐傳統強國和遏制新興的蘇聯的雙重作用。由於當時美國是北約成員國中唯一的有核國家,面對蘇聯強大和近在咫尺的威脅,西歐國家不得不依賴美國的保護,尤其是其核保護傘的保護。但是戴高樂主政時期國際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兩大集團之間開始搞「緩和」,在歐洲境內發生直接的、大規模沖突的風險已經減小了,但是美國介入歐洲以外地區的沖突而把歐洲盟國卷進去的可能性卻與日俱增,而西歐國家既沒有對北約軍隊的指揮權,也沒有決定是否動用核武器的權力。
1958年,戴高樂出於為法國爭取與美英平等的主導地位的目的,向美國總統艾森豪維爾和英國首相麥克米倫提出一系列要求,核心就是北約的領導權應該由美、英、法三國掌握,而不是僅由美、英兩家掌握。這些要求被英美領導人所拒絕。此後,法國即採取有限步驟開始了脫離北約軍事一體化的進程,逐步從北約部隊中撤出法國的軍事力量,直至1966年2月21日法國正式宣布退出北大西洋公約軍事一體化組織。 2、 對核力量的控制與反控制
美國一直反對法國和其它西歐國家研製核武器,只同意在歐洲部署核武器,但是控制權在北約手中,北約又由美國人所控制,所以是否使用這些核武器、如何使用這些核武器仍然是由美國人說了算。美國為了阻止法國研製核武器,提出過多種方案讓法國「擁有」核武器,但是其本質無不都是由美國人最終控制核按鈕。法國認為這樣無法構成西歐對蘇聯的有效核威懾,始終堅持自己控制和研製核武器。到肯尼迪擔任美國總統的時期,美國更把防止西歐核擴散作為對歐政策的一個重點,還聯手蘇聯對法國施加壓力,導致法美矛盾日益激化。
美國核戰略的改變也增加了西歐和美國之間關於核保護傘有效性的不信任感。50年代,美國擁有絕對的核優勢,美國還無需擔心本土遭受核打擊,因此艾森豪維爾總統實行「大規模報復」的核戰略,當時西歐國家認為美國的核保護傘是可信的。到了60年代初的肯尼迪任期內,隨著蘇聯核力量的長足發展,美國用「靈活反應」戰略代替了「大規模報復」戰略,是否使用核武器、打多大規模的核戰爭的決定權完全在美國人手中,即如果單單是西歐國家遭受核打擊,美國的核保護傘有可能不會自動打開;而且,戴高樂認為西歐與美國的同盟關系將有可能把西歐拖入與自己無關,單純為了保護美國利益的沖突中去。這更堅定了戴高樂建立法國獨立核力量的必要性和緊迫感。而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是法國此方面行動的巨大羈絆。 3、 國際環境走向緩和的大趨勢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兩極格局經歷了1959年美蘇戴維營會談的「緩和」高峰和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的緊張高峰,但是總的趨勢是兩個超級大國都認識到熱戰最終會導致兩敗俱傷的後果,都更加理解緩和國際緊張局勢的必要性。戴高樂就是在這一國際背景下開啟了與東方緩和的大門,1964年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1966年訪問了蘇聯。在他看來,兩大集團緊張對峙時,東西歐國家只能向各自的盟主靠攏,而在緩和的背景下,集團意識得以淡化,法國因而能夠有推行獨立自主政策的餘地,其它歐洲國家也有更多的行動自由,這有助於打破兩霸一統天下的局面,實現世界的多極化。 二、 國內背景
戴高樂當選第五共和國總統後,對國內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都做了很大的調整和改革,法國的各方面實力得到了恢復,為推行「戴高樂主義」、實現民族獨立自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法國當時的國家意識也要求有強有力的領導人出現恢復法國獨立自主的大國地位。
在政治上,第五共和國的制度建設保證了法國一個強有力的穩定政權,為戴高樂推行自己的治國方略提供了制度保證。第五共和國憲法革除了之前第三、第四共和國多黨林立議會制的弊端,重新調整了總統、總理、議會之間的權力分配,削弱了議會和內閣總理的作用,大大擴充了總統的職權,很多問題可以不經過議會討論而由總統做出決策,總理也成為總統的「助理」角色。
軍事上,戴高樂任內,1962年3月18日《埃維昂協議》的簽署結束了曠日持久、耗資巨大且引起法國國內社會動盪的阿爾及利亞戰爭,實現了法國的非殖民化,從殖民戰爭中徹底脫身。此外,1960年2月13日在撒哈拉沙漠成功試爆了第一個原子裝置,法國加緊籌建獨立的核力量。1964年,法國第一批幻影IV型轟炸機開始服役,標志著法國第一代核打擊力量的建成。戴高樂因而提出了法國的「大規模報復」理論,為獨立防務和獨立外交奠定了基礎。
經濟上,戴高樂採取了健全財政、振興經濟的做法。面對由於連年殖民戰爭,法國的財政狀況惡劣,貿易發展停滯。戴高樂採取一些措施整頓財政,發展經濟,強化法郎地位。其中包括把法郎貶值17.55%,增強法國產品的競爭力,刺激出口;發行等於100舊法郎的新法郎等等。經濟狀況的改善為其推行獨立外交政策提供了必要的財政和經濟手段。
法國二百餘年來始終是世界強國之一,但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經歷使得法國人充滿失敗感和薄弱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全國的青壯年大批犧牲,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1940年,法國戰敗投降,這都給法國人留下了嚴重的心理創傷。盡管二戰後法國是戰勝國的一員,但是法國的領導人和人民都明白,法國是藉助盟國的力量獲得解放的。二戰後接踵而來的印度支那戰爭和阿爾及利亞戰爭的失敗以及大批殖民地的獨立更加重了法國人民的羞辱感。因此,作風強硬的戴高樂的上台得到了大部分法國人的支持,而戴高樂的思想、戰略和政策都是以恢復法國的尊嚴為目的的,這就契合了當時法國的國家意識。 三、 個人背景
戴高樂是一位戰略家,被尼克松評價為胸懷世界全局有戰略思想的巨人,懷有一套比較完整的全球戰略,即打破美、蘇兩極格局,實現世界多極化。維護民族獨立和法國的大國地位。發展獨立的核力量,堅持獨立防務。對美國既聯盟又獨立,對蘇聯既堅定又對話。建立以法德為核心、排除英國、以法國為領導的「歐洲人的歐洲」。擴大在第三世界的勢力和影響,保住非洲,插足中東,重返東南亞。他的戰略思想被稱為「戴高樂主義」。
他繼承了法國的民族主義傳統,認為民族利益高於一切,追求民族利益要超越任何社會制度和政權分歧。因此民族利益在戴高樂的政治決策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
戴高樂認為法國是「偉大」的,偉大是法蘭西民族存在的理由,他認為「在任何時代,法國出於天性要完成『上帝的偉業』,傳播自由思想,做人類的旗手」 ,因而把法國的未來的人類乃至世界的未來聯系起來。因此他要竭力維護法國的大國地位,這就需要法國具備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因此,戴高樂把擁有獨立的核力量看作恢復法國大國地位的象徵和手段。同時,為了維護大國地位,也必然地要維護法國的獨立。戴高樂的獨立政策表現在拒絕屈從或依附於任何一個超級大國,同時必需保證法國的決策和採取行動的完全自由。 綜上所述,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是有其國際、國內和領導人性格三個層次復雜背景的,是時代的綜合產物。從其結果來看,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並不意味著法國退出西方聯盟,而是擺脫了對美國的依附關系,恢復了獨立的大國地位,在美蘇兩強爭霸、兩極對峙的政治格局中為自己爭取了更大的活動空間。 參 考 文 獻1、《戰後法國外交史(1944-1992)》,張錫昌 周劍卿著,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2、《大外交》,亨利•基辛格著 顧淑馨 林添貴譯,海南出版社,19983、《國際關系史》,袁明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4、《簡明國際關系史》,肖月 朱立群主編,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5、《希望回憶錄》 第1卷,戴高樂,巴黎普隆出版社,1970 親,要採納喲!(*^__^*) 嘻嘻……

6. 法國是北約成員國嗎

法國是北約成員國,1966年,戴高樂總統時期,法國退出北約。2009年4月4日,薩科齊時期,法國重新加入北約。北約是北美與歐洲國家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
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的重要軍事力量。這是二戰後西方陣營軍事上實現戰略同盟的標志,是馬歇爾計劃在軍事領域的延伸和發展,使美國得以控制以德國和法國為首的歐盟防務體系(歐盟27個成員國中,有21個都是北約成員),是美國實現超級大國領導地位的標志。

7. 1966年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的國家是

1966年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的國家是法國,為了維護自己的國防獨立退出

8. 1966年法國總統戴高樂為何執意要退出北約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1966年,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一件十分的重大的事件。法國總統戴高樂,直接給美國總統約翰遜一封簡短的信。涉及的內容,十分的震動,戴高樂聲稱「法國決心在全境恢復行使主權」,通俗一點說,就是法國退出北約組織,法國的軍隊不受北約支配,北約成員國軍事力量,必須撤出法國。


那麼疑問就來,戴高樂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肯尼迪也想維持美國對西歐地區主導權地位,可是也不願意冒犯法國的獨立,一直採取保守、模稜兩可的態度。1963年肯尼迪被刺殺之後,約翰遜成為總統,美國的外交,出現了很多敗筆,尤其是將越南戰爭升級,飽受外界的批評。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戴高樂更加堅定了走自主外交之路,1964年,戴高樂不顧美國的反對,直接和中國建交,1966年,宣布退出北約組織。


可是悲催的是,2009年,法國在保持核力量的情況下,又加入了北約組織。時至今日,美國在特朗普的領導下,竟然開始逼迫北約成員,分擔所有的防務支出,如果不答應,就從北約中開始。如果戴高樂知道法國的現狀,他會做什麼感想,會不會大罵一聲不肖子孫。

閱讀全文

與法國脫離北約是哪個國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82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91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74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5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2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19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04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02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453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24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67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6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99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69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01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81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74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