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棄核以後用什麼發電

法國棄核以後用什麼發電

發布時間:2023-06-06 17:12:34

1. 德國關閉了20座核電站,只用煤炭發電,這是為啥

有些時候,人類會反省自己的所做所為是否真的符合自然的法則。就拿德國關閉核電站一事來說吧,最終他們還是選擇了最自然的煤炭發電模式,這說明了什麼呢?

2. 法國電力78%依靠核能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法國作為一個內陸法國,且煤炭等化石能源資源不豐富其實選擇很少的。然後發展核能,用的電很便宜。義大利一直在買法國的電,大量的,而且很貴…怕核泄漏嘛…然後法國把核電站建在了兩國邊境,義大利好吧德國現在又開始無核化了…國內核電逐漸關閉,用電從法國買,大量的,很貴,然後法國所以說,如果怕前怕後,我們就只好用靠閃電拼經濟!法國,才那麼55萬平方公里的本土面積,比甘肅大一點,沒有青海大;才那麼6500萬的人口,還沒安徽省人口多。工業還好,農業和奢侈品特別牛逼,對電力的需求一般。領土面積小,人口相對集中,能源需求低,78%這個比率在我看來不算很難.法國人在戰後受戴高樂思想影響嚴重,致力於恢復法蘭西曾經的地位,不希望在任何領域受制於兩個超級大國(主要是美國),所以在能源領域比其他國家考慮的更加深遠。

3. 核電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1986年10月,總部均設在巴黎的國際能源局和經合組織屬下的核能源局,分別發表報告,指出整個西歐今後仍會致力發展新能源,尤其是發展核電廠;如果停止發展石油以外的能源,可能在90年代再次陷入能源危機。從實際來看,前蘇聯核電廠發生事故,對歐洲震動最大,但並沒有影響歐洲各國續建核電站的計劃。例如:聯邦德國反對派要求在10年內取消核電站,但是政府並不放棄繼續新建5個電站的計劃,到1990年,聯邦德國核電站發電能力達2230萬千瓦。
法國也有反核組織,但在民意測驗中,支持興建核電站的佔65%,它將繼續興建17個新的核電站。
前蘇聯計劃的核能曾以特別快的速度發展。根據蘇聯從1986年到2000年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方針;蘇聯到1990年生產14800~18800億度電,其中3900億度電來自核電站,約佔20%。同1985年相比,到1990年通過發展核能節約了7500萬~9000萬噸標准燃料;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科學家還提出建造地下核電站的方案。
再從日本方面來說,1985年的核發電能力僅為2452萬千瓦,佔全國總發電能力的16%;到20世紀80年代末核發電量達1590億度,佔全國總發電量26%。而其他能源發電量所佔比例是:油佔25%,天然氣佔21%,水力佔14%,煤佔10%,地熱等佔4%。核電占據鰲頭,因此,日本電力工業已開始進入以核電為主力的時代。1992年6月的統計表明;日本運行的核電站有42座,裝機總容量為3000萬千瓦。
日本核電的發展值得我們注意。
日本電力設備的結構,戰前是「水主煤從」,戰後從20世紀60年代初起變成「油主水從、煤從」。20世紀70年代,特別是第一次「石油危機」後,發電用能源向多樣化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同油電在整個發電量中的比重下降成正比,核電飛速增長。
核電在日本所以能夠異軍突起,主要在於核燃料用在發電具有很多優越性。在至今人類能掌握的各種發電能源中,它是最經濟、穩定的高效能源。
日本從1966年建成第一座核電站以來,核電站從未發生過大的事故。
日本的電力公司非常重視普及核電知識的宣傳。在核電站比較集中的地方,都有由他們出資建成的核電展覽館,供市民免費參觀,裡面有反應堆的模型和顯示核發電整個過程的掛圖等。看過之後,因不了解核發電而產生的不安,就會消除。日本人民因受過原子彈傷害,對核問題比較敏感。但是由於認識到核電和核彈的區別,在資源缺乏的日本發展核電有利,因此,並不一般地反對建核電站。就是反對建核電站的部分在野黨,近些年態度也有變化。
1986年7月18日,日本綜合能源調查會的原子能部,提出了對21世紀日本核電遠景的預測報告,根據這一預測,2010年,日本發電用核反應堆將達86座,2030年,將達112座;核發電設備能力,2010年、2030年將分別達到當時的3.5倍、5.5倍。過25~30年左右,日本用的電,每兩度中就有一度是核電。
日本綜合能源調查會是通產大臣的咨詢機關。它的這個預測報告制定於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之後,在制定報告過程中,國際油價已經出現大幅度下降。但是這個報告證明,日本並未因為這兩個因素而動搖今後發展核電的基本方向。
據日本通產省資源能源廳1987年初發表的數字表明,就是在1986年日本核電站的開工率達76.2%,創歷史最高水平。
資源能源廳說,1986年,日本全國運轉中的各種類型的核反應堆共有32座。平均開工率自1982年以來,已連續五年超過70%。這在西方發達國家中也是高水平的。若同1985年統計的開工率相比較,日本的開工率僅次於聯邦德國。
最後,再看一看核發電量最多的美國。
美國開發核電已有悠久的歷史,據美國能源部1986年統計,美國有100座核電站在運行,核電站數量居世界第一位。當時還有27座正在興建中。他們長期以來在開發核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美國核電站多年的建設和運行經驗證明,核電站事故發生的可能性雖然不能絕對排除,但百分比是微小的。如果在設備和管理方面,嚴格地按照科學規定辦事,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美國核能專家認為,選擇優良的核反應堆堆型是確保核電站安全運行的關鍵。迄今為止,發生嚴重事故並危及人體安全酌,一般都是石墨堆,而壓水堆不容易發生嚴重事故,即使發生事故,由於種種安全措施,放射性物質也不易因外泄而引起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人體。
由於經濟需要等方面的原因,美國核電站絕大部分都建在人口稠密的城市附近。但是,因為核電站建造者嚴格遵守核規章委員會制定的安全標准條例,所以核電站從未出現過實際威脅附近城市居民安全的嚴重事故。美國核規章委員會要求核屯站的建造者在提出建造申請時,必須制定相應的安全保障措施。經過核規章委員會嚴格審查認可後,才發放建站許可證。核電站在建造和運行期間,核規章委員會要定期進行檢查,如果發現問題,有權對核電站提出包括停止運行在內的各種要求。
這些,都無疑為世界核電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美國、前蘇聯、歸本及歐洲大部分地區的情況是如此,其他地方的個別國家,雖有點變化也就無關大局了。因此,國際原子能機構1987年2月公布的。數字表明,世界核能發,展總的趨勢沒有受切爾諾貝利事故太大的影響,1986年又有21座核反應堆聯網發電,新增加核發電量2094萬千瓦。
當切爾諾貝利事故煽起世界性的反核浪潮寧息以後,人們能夠比較冷靜地對事件作出公正的評價。1987年初,21國歐洲委員會議會就核安全問題舉行了聽證會。他們拿1986年4月26日切爾諾貝利反應堆發生爆炸和起火,對人的健康造成的已知的和估計會產生的長期影響,與普通電廠同其他輻射源對人們的健康和環境帶來的危險作比較。專家們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看法,認為盡管發生了這次核事故,利用核燃料發電仍然比利用普通燃料發電要安全得多。
前蘇聯的國家原子能利用委員會副主席說,如果重新用煤和石油等有機燃料來發電,對人們的健康和環境帶來的危險將會大大增加。
設在維也納的國際原子能機構核安全部門的負責人也說:「人們現在已認識到『煤和石油燃燒後產生的物質』對我們的環境是一個重大的威脅」。他提到了一例子,一個發電能力為100萬千瓦的普通電廠在城市居民中引起死亡的人數和生病的人數可以分別達到3~30人和2000~20000人,而一個發電力相仿的核電廠在正常運轉的情況下引起死亡和生病的人數最多分別是一個。
對於核能的安全性已經為國際所公認。
核能的優點是十分鮮明的,其能量密度大,功率高,為其他能源所不及。這就容易使安全裝置集中,提高效率。人們往往忽視,功率小設施就分散,即使微小的危險也隨之分散而導致經常發生大量不被人發覺的各種事故。
在能量儲存方面,核能比太陽能、風能等其他新能源容易儲存,後者常常什麼時候有,什麼時候才能利用,除非安裝儲存緩沖器,但這種裝置目前價格昂貴。核燃料的儲存佔地不大,在核船舶或核潛艇中,也同樣占據不大空間,因為它們兩年才換料一次。相反,燒重油或燒煤設備需龐大的儲存罐或佔地很多。
核電作為一種新興的能源事業,已在世界能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它並非十全十美。正像其他任何先進技術一樣,核電既能造福於人類,也伴有一定的潛在風險。從對核能的指責聲中,我們就聽到了一些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其他疑慮。例如,台灣北部核能一、二廠和南部的核三廠,對沿海漁業就有不小的沖擊;南灣的珊瑚也因受到廢熱水浸害而死亡。
其實,無論是核電站還是火電站,都有餘熱排人環境,因此廢熱對環境的影響並不是核電站獨有的,只是程度上有差別。核電站通過冷卻水排入水中的余熱要比火電站高約35%~50%。
世界上很多國家把核電站建在沿海,利用海水作冷卻水,既可為核電站提供無限的冷卻水,又比河水能更好地消散余熱,減少余熱對環境的影響。為了盡可能減少余熱對天然水域的影響,人們還採取了不少措施,如制定排放標准,限制排放引起的升溫;選擇合適的排放位置及排放方式;提高熱轉換效率;余熱利用等。
日本核電站排水溫度一般高出海水溫度有7~9℃,進入海域後擴散很快,溫度迅速下降,一般在1~2公里外的水表面溫度即降到1~2℃,因此對水資源不會帶來有害影響。據國外報道,多數核電站附近的捕魚量沒有明顯變化,有的地方還有增加。
核電站在投入正常運行時,進入廢氣、廢液和固體廢物中的放射性物質只是極少的一部分。核電站設有完善的三廢處理系統,可對放射性廢物實行有效的處理。在核電站周圍還設置許多監測點,定期採集空氣、水樣、土樣和動植物樣品進行分析,監督放射性物質對環境的污染。放射性物質很難以有害量進入環境。
因此,擔心和憂慮核電站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平衡是不必要的。利用核電站循環水的排水灌溉農田;利用冷卻永的余熱為溫室供熱,培養瓜果和魚類是可以做到的。
最後,從經濟上的未定因素來考慮。一座核電站的服役年齡為30~40年,退役以後,其費用應當計人核發電的成本中去。
現在,世界上第一個投入使用的美國核電站,已經走完30年的運營期而報廢。目前世界上已有或正在興建的500多個反應堆,或早或遲也會走到這一步。美國能源部估計,美國現有16個反應堆將在本世紀末到期,到2005年將有53個反應堆,2010年有70個反應堆到期報廢。現在看來,處理這些反應堆的成本比剛進入核電時代預計的高,報廢日期又比預計日期提前,電站內金屬管件受輻射而變脆的情況比當初估計的嚴重。為此,專家們已開始認真考慮核電站報廢問題,提出了下列幾種處置方案:
(1)封存處理:從反應堆中移走核燃料,並對輻射進行監控。這些措施實行之初十分簡便,但一些專家認為,由於輻射要持續若干世紀,長期持續的警戒和監控,累計成本可能很高,最後還是不得不拆除。
(2)埋葬處理:從反應堆中移走核燃料,加蓋一層厚厚的水泥殼,把整個電站區罩起來。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事故後,就是這樣處置的。埋葬具有與封存相同的許多優點,但實施中人員會受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沾染。
(3)拆除處理:優點是無須背上長期警戒和維護的沉重包袱,而且站區隨即可作他用,包括建設新的核電站。但問題在於對施工人員可能造成嚴重的輻射沾染,且拆除成本高。
美國希平波特核電站,成了第一個進行拆除處理方法的試驗場。
因此,今後核能工業的發展,我們仍然應該謹慎地先建立核能工業發展的評估制度和嚴密的管理措施,這樣才能使核工業健康發展而免蹈某些國家先行中所犯錯誤的覆轍。
世界核電工業之所以發展迅速,主要因為它具有較強的經濟競爭力、環境污染較小、燃料豐富三個優點。在權衡利弊時,從現代的觀點來看,無論如何,利還是大於弊。
目前,人類對核燃料即鈾資源的勘探工作還十分有限。但是根據已經發現的天然鈾礦,如果用於核發電,足可以使用幾千年。
1986年的另一項重要科技成就是,日本金屬礦業團在瀨戶內海的秀川縣成功地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用海水提鈾的工廠,這座於4月下旬投產的提鈾廠年產10噸鈾。海水提鈾的工業化,為人類開發海水中數十億噸鈾儲量邁出了可貴的第一步。
如果將這項儲量考慮在內,那麼,廣闊的海洋幾乎成為核燃料取之不盡的寶藏。
1686年,是核工業有沉痛教訓的一年,也是獲得很大成就的一年。
自核電站問世以來,由於工程技術的不斷改善使核電站的運行性能不斷提高,運行的安全可靠性日趨完善,事故發生率也在下降。這就使得核電站的時間利用率和負荷明顯提高,進一步顯示了核電站的經濟效益和它在各類發電系統中的競爭能力。
誠然,核電技術的先進性和可靠性是確保安全的重要因素,但實行嚴格的科學管理同樣也是確保安全的重要因素,這是人們從這場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中應該吸取的嚴重教訓。
安全設備的日趨復雜化,促使我們必須把希望寄託在一系列復雜設備運行的安全無誤上。那麼能不能建造出包含內在安全因素的核反應堆呢?回答應該是肯定的。
瑞典研製成功的「內在過程絕對安全」反應堆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新型反應堆。它的設計思想是:即使初級冷卻系統失靈,堆芯仍能冷卻下來。內在安全能保證不用復雜的安全設備,反應堆仍然能安全運轉。
核電站的充分安全問題並非是不能解決的。
不可否認,切爾諾貝利事故對核電發展帶來某些消極作用。然而,這並不能否定核電的優點。回顧核電的發展史,尤其是從世界性能源發展的長遠觀點看,核電站的發展前景是美好的。隨著工程技術和管理水平的不斷改善,必將給核電工業帶來新的生機。
我們不妨再就日本的情況來說,這個國家非但沒有停止發展核電,而且還著手制定了面向21世紀的核電長期戰略計劃,並以每年投產兩座核反應堆的速度增建新的核電站。原因就在於日本已擁有一整套安全防護對策。
日本的安全對策是在「沒有安全也就沒有原子能利用」的前提下,從原子能發電設備的多重保護設計、國家制定嚴格的發展原子能發電的安全規則、原子能發電企業採取萬全的運營措施、提高操作人員的素質、減少人為的失誤、加強地方居民對核電站安全運轉的監督和關注為內容,構成一套完整的安全防護體系。
日本在技術上把核反應堆運轉過程中在堆內產生和積存的放射性物質全部密封起來,以免有害氣體外泄。即使在運轉過程中發生事故,也能把放射性物質封閉起來而不影響周圍居民的安全。
他們實施多重防護主要包括:
(1)防止發生異常的對策:要求核發電系統在設計上必須留有足夠的安全系數,選用的設備和材料必須保證質量,對施工質量也要有嚴格的要求和驗收,發電系統中還配有在部分機器出現異常時能自動確保安全的「安全系統」,和一旦出現操作失誤能確保整個系統安全的「連鎖裝置系統」。對投入運轉後的核反應堆和渦輪機實施嚴格的定期檢查。
(2)防止異常事故擴大對策:主要是在設計上配有一套能夠自動檢測,早期發現多種異常並使核反應堆緊急停止,自動消除余熱的系統。
(3)防止放射性物質泄出的對策:配有一套出現異常時使用的反應堆堆芯冷卻裝置,它由高壓注人裝置、低壓注入裝置、反應堆堆芯噴霧器等系統構成。
日本政府不但訂有各種核發電安全對策的規章制度,而且對核電站從設計、興建到投產後的安全運轉都實施積極的監督和干預。設計階段,通產省首先聽取各方專家對所設計核反應堆的安全性進行充分論證,然後由通產大臣發放准許製造的許可證。建設階段,在對工程設計、施工方法和內容進行認真的審查之後,由通產省授予准建權。一個核電站竣工而未投入運轉之前,通產省將對它進行嚴格的驗收。
此外,對管理操作人員也進行嚴格的挑選和訓練。新人進站後,首先要在有經驗的操作員的指導和監督下見習一年,然後到操作訓練中心參加標准訓練課程的學習,才可擔任輔機操作員。工作五至六年後,輔機操作員才能作為主機操作員走上關鍵技術崗位。具有六至七年主機操作員經歷,並通過了國家考試者,才有資格被選拔為運轉負責人。此外,主機操作員每三年需接受一次運轉訓練中心的模擬訓練,輔機操作員每年需接受三次模擬訓練。
為加強核安全的研究,完善核安全對策,日本科學技術廳決定,在核安全委員會內設立核事故分析專門機構。
核事故分析專門機構的任務是,研究如何從組織上保障核設施的安全,經常重新估價安全措施的可靠性,以防止重大事故發生。此外,這個專門機構還要制定緊急情況下的人員撤離方案,對引起事故的錯誤操作原因進行綜合研究。
為加強核安全管理和防範措施,日本科技廳要設立兩個咨詢系統,一個是國外核事故可能造成對日本污染的預測預報系統;另一個是能夠在核事故發生後及時提供切實可行措施的緊急技術建議系統。
預測預報系統以氣象數據為依據,要能測出距日本2000~3000公里以內地區的核輻射劑量。緊急技術建議系統要掌握國內所有核成套設備的管道線路圖和其他數據,在非常情況下根據這些數據,及時提出如何防止事故擴大及減少放射性污染等技術性建議。
日本科技廳認為,這些機構雖然是一種咨詢性質的機構,但是他們可以協助核安全委員會,迅速地為國家制定有效的應急對策。
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事故後,日本更加清醒地認識到進一步強化安全對策的重要性。他們進一步充實完善國家有關發展核電的各種規章制度,使核電技術標准更加完善。國家對核電站實行有效的監督、管理,制定新的核反應堆的投產、廢棄的規定與措施,制定與核燃料循環相應的技術標准。國家還建立專門的機構使安全檢查制度化。加強核電企業的管理機能,把確保安全作為企業經營最重要的一環。
日本還開展「官、民、學」三位一體的研究體制,積極推進新的核發電技術和安全防護技術的研究,要做到防患於未然。同時還考慮應急狀態下的防護措施,如發展專用機器人。
日本能做到的事情,別的國家也可以去做。核技術終將會成為一門可以使人完全放心的安全技術。
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這種壞事正在被各國認真總結教訓,逐漸轉變為推動本國核電事業健康發展的好事。他們完善了各種有關核能的法規,規定了核能委員會的職能、核能使用部門的職能和監督機構的職能。
在核能領域,由於切爾諾貝利的震動,1986年成了十分活躍的一年,我們國家還派出記者特意對西歐的核電部門進行考察訪問。由於聯邦德國核電事業無論在經濟技術方面還是設備安全、管理嚴格方面均堪稱楷模,記者對聯邦德國核電事業作了一番巡禮,向中國讀者提供了許多可作形象思維的感性材料。
對前聯邦德國來說,「除了核電之外,沒有別的選擇」。
從前聯邦德國的經驗來看,核電除了清潔價廉之外,還有兩個被我們曾經忽視的好處:一是推動高技術工業發展,帶動相關部門同步發展;二是鍛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和建設隊伍。以生產電力的多寡和運轉率為標准,世界前七位核電站全部在前聯邦德國。前聯邦德國核電站以其經濟效益高、設備可靠和人員專業化程度高著稱於世。
前聯邦德國的核電事業為人們展示了一個十分可信的現實,事實勝於雄辯;核能的高效及安全,只要人們嚴肅認真地對待,是可以做到的,是切實可行的。
目前,國際上核電站設計專家為提高核電站的安全系數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研究方向大體有兩個,一是探討地下核電站的可行性,二是增補地上核電站的保安措施,尤其是對意外險情的防範措施。研究的結果無疑將導致出現更安全的核電站。
對地上核電站安全運營問題的研究,得出了所謂綜合保安的設想,並具體化為一些新的設計與運營規則。這些新規則要求,核電站設計者在設計時和操作員在值班時,均應考慮和分析可能導致事故的某些意外情況。現有核電站有一套對付反應堆發生設想有可能發生的故障的技術手段,但是過去美蘇核電站事故表明,核電站在運營中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所以新規則要求核電站的設計中要有能夠幫助操作員,在出觀意外險情時及時排除險情的技術裝置。
新規則的另一個重要部分是所謂「雙防系統」。現有的核電站都有一個鋼筋混凝土防護罩,旨在防止反應堆出故障時其放射性物質逸出而危害附近的人畜和環境。但已發生的核電站事故表明,單有這種防護罩還不行。一旦出現未預料到的情況而罩內壓力猛升至5個大氣壓以上,罩本身就可能失去密封性甚至被脹破(爆炸)。新規則要求核電站附設一套可確保操作員使罩內壓力及時降至通常水平的技術設備,必要時操作員還可以啟動防輻射的過濾裝置。這就是新規則所說的「雙防系統」。
地下核電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問題,已被認定,它比地上核電站更為安全,並且經濟和技術上都是可行的。前蘇聯的核反應堆的防護罩只有1.6米厚,反應堆內的熔融核燃料一旦逸出而壓到罩壁上,不到1小時就會把罩燒毀。在新的「核電站-88」設計中,防護罩也只能耐受4.6個大氣壓的內部壓力,電纜、管道等也只能耐受8個大氣壓,而在反應堆核燃料熔融事故中蒸汽與氫的爆炸會產生高達13~15個大氣壓的壓力。所以,在未能設計出「絕對安全的反應堆」之前,應將核電站建在地下。目前所說的地下核電站,是把反應堆和控制系統建在石質或半石質地層中的中小型核電站。
據分析,這種地下核電站至少可保證運營中不危害周圍環境,不發生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那種浩劫式的事故後果,而且便於封存壽終正寢的反應堆,減輕地震對核電站的影響。此外,把核電站轉入地下還可以使核電站的建設得以在現有技術水平上得到發展,而無須等到「絕對安全」的核電站設計問世之後再發展核屯事業。進一步的分析表明,把4個機組的100萬千瓦核電站反應堆和控制系統建在50米深的地下,建築費用只、增加11%~15%,但如果把關閉核電站所需費用算進去,那麼地下核電站的造價比地上核電站還要低一些。拿2個機組的50萬千瓦供熱核電站來說,將反應堆設在地下的建築費用比地上同類核電站多20%~30%,如把關閉核電站所需費用打進去,則只多4%~11%。
1995年底時全球運營中的核電站為437個。
正在運行中的核電站,規模上美國居首位,其次為法國、日本、德國、俄羅斯、加拿大。法國核電佔法國電力總量的78.2%,核電開發幾乎達到極限。
國際上的分析家早於1993年5月作了預測,認為以後10年內亞洲對核電的需求將激增。
核能開發是世界各國21世紀能源戰略的發展重點。
核電這門現代高技術產業正以它強大的生命力,克服它前進道路上的種種障礙,茁壯成長,日趨成熟。</p>

4. 歐洲能源危機為何法國不慌法國為何幾乎沒有用電的困擾呢

因為法國和俄羅斯是非常好的朋友,他們一直相互共用能源,而且法國的人比較少。

5. 德國決定將在明年全面棄核

德國決定將在明年全面棄核

德國決定將在明年全面棄核,這造成了1.7萬億歐元的經濟損失,按照德國的計劃,2038年前將關閉所有煤電廠,2050年前將放棄使用天然氣。德國決定將在明年全面棄核。

德國決定將在明年全面棄核1

一系列能源危機讓多國陷入困境,但即便如此,德國依然堅持在明年關閉最後三座核電站,成為西方工業大國里第一個全面棄核的國家。

而十年前,核電曾佔到德國電力供應的四分之一。不僅是核能,按照德國的計劃,2038年前將關閉所有煤電廠,2050年前將放棄使用天然氣。

德國的政策也極大影響了歐洲其他國家。同樣計劃放棄或縮減核能的還有瑞士、比利時、西班牙和法國。法國作為全球核電大國,計劃在2035年前,把核電佔比從目前的75%降為50%。

「徹底放棄」核電也讓德國付出了一些代價,不僅造成了1.7萬億歐元的經濟損失,還面臨能源公司的訴訟。今年3月份,德國政府宣布,對退出核電產業的企業們提供經濟賠償,總金額達24億歐元,摺合人民幣約186億元。

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19年,德國的電力消耗總量幾乎持平,近十年更是呈現下降態勢。其中2019年,德國全國的用電量為524太瓦時,是2009年以來的最低值。

不僅是核能,按照德國的計劃,2038年前將關閉所有煤電廠,2050年前將放棄使用天然氣。傳統能源退出的同時,各種新能源正加速進入市場。數據顯示,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德國電力市場的近50%,是十年前的近三倍。其中,風力發電做出了最大貢獻,佔比27.4%;光伏發電佔比9.7%;其餘的12.2%則由生物質能,水力發電和其他可再生能源構成。

德國決定將在明年全面棄核2

近一年來,天然氣、煤炭等能源價格持續暴漲,全球范圍內的能源危機有愈演愈烈之勢。從亞洲到歐洲,能源短缺和價格上漲所帶來的影響,給民眾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

印度超半數燃煤電廠庫存不足3天

印度能源部門的官員近期表示,當地135家骨幹電廠中,有72家電廠的電煤存量不足3天,電煤供應緊張的局勢十分嚴峻。印度國內的雨季導致不少煤礦停產,跨邦煤炭運輸不暢也令燃煤庫存不斷減少。與此同時,國際煤價成倍上漲,讓印度燃煤電廠為煤炭發愁。

印度金德爾鋼鐵電力集團執行董事 夏爾瑪:從南非進口動力煤的價格,一年前是60美元一噸,現在單價已經漲到180到210美元。

英國官員討論能源問題時當場「黑燈」

近日,英國能源市場監管機構官員喬納森布里爾利,通過視頻出席能源問題聽證會。就在他向議員們保證,天然氣危機不會導致英國冬天停電時,他所在的.房間突然暗了下來。布里爾利不得不中斷會議前去查看,其他與會者隨即調侃說:「我們果然沒電了!」

全球多地天然氣、石油、煤炭價格飆漲

數據顯示,過去一年裡,亞洲的液化天然氣價格上漲近6倍;歐洲天然氣價格較去年5月份暴漲超過10倍。石油價格也迅速飆升,布倫特原油突破83美元,創三年來最高水平。天然氣、煤炭、石油等價格飆升之際,一場能源危機正席捲全球。

南非礦業公司投資27億美元自主發電

一邊是淘汰舊有能源,一邊是發展新型能源。事實上,不僅是德國,依據自身國情和資源的差異,各國都在因地制宜地調整能源結構,積極尋求能源轉型的新路徑。

電力是采礦業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最大的運營成本之一。近日,由於南非國家電力公司持續減負斷電,當地一些礦業公司計劃投資27億美元,自行建設光伏、氫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站,擺脫國家電網的束縛。擁有南非最深鉑金礦的諾瑟姆鉑金公司,更是在政府提升最大發電能力之前,就已經決定自主發電。

英國建設大規模海上風電場 風電佔比一度超50%

不僅在南非,為了利用多樣化的新能源,歐洲各國也根據不同的資源稟賦,尋找自身的發展路徑。英國憑借海岸線長、風速高、部分海床深度較淺等優異的資源條件,建設了大規模海上風電場。去年年底,英國風電在能源結構中佔比一度超過50%,創歷史新高。

各國利用本土優勢發展可再生能源

而法國則利用豐富的離岸風力資源、水力和森林資源,發展風電和太陽能。預計到2028年底,法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將較2019年翻四番。美國則憑借廣袤的地域,建造大型太陽能發電廠。數據顯示,到2023年,美國太陽能裝機容量將達到324吉瓦,是2020年的三倍多,相當於目前全美40%的家庭用電。挪威、瑞典、冰島等北歐國家則利用豐富的生物質、水力與地熱資源,率先實現了可再生能源主導的能源更替。

沙漠鏡海!中國西部建起「超級鏡子」發電站

在我國甘肅敦煌,一萬多面「定日鏡」靜靜地躺在戈壁上,它們以同心圓的陣列擺開,圍繞著一座幾百米高的吸熱塔,猶如一朵銀色「向日葵」。這些鏡子能夠跟隨太陽移動,通過聚光吸熱、儲能換熱等科技手段,將太陽光轉化成電能,為千家萬戶送去100%清潔能源。這座「超級鏡子發電站」的年發電量約為3.9億度,它可以讓人類每年減排35萬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1萬畝森林的環保效益。

中國因地制宜發展新能源

在我國,不同的地貌特徵正支持著不同的發電方式。在以丘陵為主的福建省,光伏沿著山勢覆蓋出一座梯田。在水系發達的浙江,面積四千多畝的魚塘中,水下可以養魚,水上可以通過光伏發電。在華北平原上,來自北方的風正推動著渦輪機產生著電能。

6. 法國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的核電站

強科技弱資源國家,失去殖民地後解決能源問題的唯一出路。福島之後德國棄核,英國也加快關閉老舊核電,英德作為工業大國,用電缺口必須靠周邊輸入或其他來源,正巧法國位置居中,核電產能豐富,天時地利,為何有錢不賺?可以說法國的核電支撐起了大半個西歐。各國民眾對核電無論怎麼敏感,也不願意家裡黑燈,管他電從哪裡來。相比之下,法國民眾的確對核電相當理智客觀,這個有民族性、科技史和國情的諸多因素。總之,大部分公眾的心理:核電不是不好,但最好在別人家門口。

閱讀全文

與法國棄核以後用什麼發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3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866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69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2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0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10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146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89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96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29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184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18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0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2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92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64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95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76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21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