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航天損失多少

法國航天損失多少

發布時間:2022-05-25 11:54:30

㈠ 世界上有幾次航天任務失敗

1971年6月6日,杜博羅沃里斯基、沃爾果夫和巴查耶夫順利飛到了前蘇聯的「禮炮」號軌道空間站,並成了站上的第一批工作人員。6月30日,完成了長達3個多星期的工作後,三位宇航員進入「聯盟-11」運載飛船准備返回地球。剛開始時飛行一切正常,但就在飛船即將進入大氣層的一瞬間,座艙中與外界連接的通風安全閥忽然松開了。通常情況下,這個安全閥要等到飛船即將著陸時才會自動松開,以便使艙內與外界的氣壓相吻合,可此時飛船還未進入大氣層呢!
氣壓閥松動後,飛船上的通氣小窗口快速地一開一合,飛船艙內的空氣也迅速地向太空中散去,飛船內的氣壓在20秒鍾內從900毫米汞柱一下子降到了500毫米汞柱,1分鍾之後氣壓表上的水銀柱低至170毫米!卡馬寧將軍在發表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在飛船出現漏氣現象4秒之後,杜博羅沃里斯基每分鍾的吸氣次數就達到了48次,而正常人應為16次,也就是說,這時的杜博羅沃里斯基幾乎進入了瀕死狀態。這樣的狀態只持續了不到半分鍾,可怕的死亡便降臨了。卡馬寧將軍說,宇航員們抵達地面後,醫生們採用了多種急救措施,對三人進行了長時間的搶救,但卻回天乏力,終於沒能挽回他們的生命。醫生們在屍檢中發現,三位宇航員的瀕死症狀幾乎完全相同,他們都有腦溢血、肺部充血、耳鼓膜破損和血痰的跡象。而如果他們當時穿上了宇航服,這個悲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血的代價使此後的宇航事業吸取了一個重大的教訓。繼三位宇航員的悲劇發生後,歷史上再未出現過不穿宇航服乘坐宇宙飛船的做法。因此也可以這樣說,三位英雄用自己寶貴的生命挽回了更多人的生命。
1986年1月28日,39B發射台上,「挑戰者」號太空梭載著7名宇航員准備進行它的第10次太空飛行,11時38分,「挑戰者」騰空而起,像一條巨龍直奔雲霄,但僅僅飛行了73秒,隨著一聲巨響,「挑戰者」號在數秒之內化成一團火球,濃煙中散射出無數碎片像流星雨一樣落在大西洋海面,7名宇航員包括1名女教師全部罹難。「挑戰者」號爆炸是美國航天史上損失最大的一次悲劇,也是世界載人航天史上的災難。
時隔17年後的2003年1月,美國的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在完成飛行任務的返航途中解體,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

㈡ 太空梭的興起與衰落

太空梭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太空梭英文名稱:space shuttle定義:往返於地面和近地軌道之間的可重復使用的太空飛行器。應用學科:測繪學(一級學科);攝影測量與遙感學(二級學科) 本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太空梭太空梭(Space Shuttle,又稱為太空梭或太空穿梭機)是可重復使用的、往返於太空和地面之間的航天器,結合了飛機與航天器的性質。它既能代表運載火箭把人造衛星等航天器送入太空,也能像載人飛船那樣在軌道上運行,還能像飛機那樣在大氣層中滑翔著陸。太空梭為人類自由進出太空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它大大降低航天活動的費用,是航天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目錄

美國太空梭簡介
組成部分
外部燃料箱一對固體火箭助推器軌道器
美國太空梭機隊
企業號太空梭(Enterprise)介紹哥倫比亞號太空梭(Columbia)介紹挑戰者號太空梭(Challenger)介紹發現號太空梭(Discovery )介紹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Atlantis)介紹奮進號太空梭(Endeavour)介紹
航天記錄
最後的飛行
首次飛行
其他國家太空梭計劃
蘇俄太空梭歐洲國家的太空梭計劃中國的太空梭計劃
太空梭事故
挑戰者號升空爆炸哥倫比亞號返航解體
歷史瞬間
後續計劃美國太空梭簡介
組成部分
外部燃料箱一對固體火箭助推器軌道器
美國太空梭機隊
企業號太空梭(Enterprise)介紹哥倫比亞號太空梭(Columbia)介紹挑戰者號太空梭(Challenger)介紹發現號太空梭(Discovery )介紹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Atlantis)介紹奮進號太空梭(Endeavour)介紹
航天記錄
最後的飛行
首次飛行
其他國家太空梭計劃
蘇俄太空梭歐洲國家的太空梭計劃中國的太空梭計劃
太空梭事故
挑戰者號升空爆炸哥倫比亞號返航解體
歷史瞬間
後續計劃
展開 編輯本段美國太空梭簡介

太空梭
1969年4月,美國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種可重復使用的航天運載工具的計劃。1972年1月,美國正式把研製太空梭空間運輸系統列入計劃,確定了太空梭的設計方案,即由可回收重復使用的固體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兩個外掛燃料貯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軌道器三個部分組成。經過5年時間,1977年2月研製出一架創業號太空梭軌道器,由波音747飛機馱著進行了機載試驗。1977年6月18日,首次載人用飛機背上天空試飛,參加試飛的是宇航員海斯(C·F·Haise)和富勒頓(G·Fullerton)兩人。8月12日,載人在飛機上飛行試驗圓滿完成。又經過4年,第一架載人太空梭終於出現在太空舞台,這是航天技術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太空梭是一種為穿越大氣層和太空的界線(高度100公里的關門線)而設計的火箭動力飛機。它是一種有翼、可重復使用的航天器,由輔助的運載火箭發射脫離大氣層,作為往返於地球與外層空間的交通工具,太空梭結合了飛機與航天器的性質,像有翅膀的太空船,外形像飛機。太空梭的翼在回到地球時提供空氣剎車作用,以及在降跑道時提供升力。太空梭升入太空時跟其他單次使用的載具一樣,是用火箭動力垂直升入。因為機翼的關系,太空梭的酬載比例較

太空梭 精彩圖片(17張)低。設計者希望以重復使用性來彌補這個缺點。 雖然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陸續進行過太空梭的開發,但只有美國與前蘇聯實際成功發射並回收過這種交通工具。但由於蘇聯瓦解,相關的設備由哈薩克接收後,受限於沒有足夠經費維持運作使得整個太空計劃停擺,因此全世界僅有美國的太空梭機隊可以實際使用並執行任務。
天記錄
美國太空梭創造了許多航天新紀錄。太空梭首航指令長約翰·楊6次飛上太空,是當時世界上參加航天次數最多的宇航員。1983年6月18日女宇航員莎麗·賴德(Sally K·Ride)乘挑戰者號上天飛行,名列美國婦女航天的榜首。1983年8月30日,挑戰者號把美國第一個黑人宇航員布魯福德(Guion S·Bluford)送上太空飛行。1984年2月3日乘挑戰者號上天的麥坎德利斯(B·McCandless),成為世界上第一位不系安全帶到太空行走的宇航員。1984年4月6日挑戰者號上天後,宇航員首次抓獲和修理軌道上的衛星成功。1984年10月5日參加挑戰者號飛行的莎麗文(Kathryn D·Sullivan)成為美國第一位到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員。1985年1月24日發現號升空,首次執行秘密的軍事任務。1985年4月29日,第一位華裔宇航員王贛駿(Tayler Wang)乘挑戰者號上天參加科學實驗活動。1985年11月26日,亞特蘭蒂斯載宇航員上天第一次進行搭載空間站試驗。1992年5月7日奮進號首次飛行,宇航員在太空第一次用手工操作搶救回收衛星成功。7月31日亞特蘭蒂斯號上天,首次進行繩系衛星發電試驗。9月12日奮進號將第一位黑人女宇航員,第一位日本記者和第一對宇航員夫婦載入太空飛行。

減速中的太空梭(1張)編輯本段最後的飛行

太空梭
2010年初,NASA正式決定將日漸老化的太空梭全部退役。按計劃在2010年秋天退役之前它們僅剩5次飛行任務。也就是說,除非NASA需要多幾個月的時間完成剩餘的任務,或者奧巴馬總統選擇延長太空梭項目的壽命來減小美國載人航天飛行能力的縫隙,否則太空梭將在2010年秋季停飛。 [1]2010年2月,「奮進號」太空梭升空,拉開了2010年太空梭退役飛行的序幕,為空間站安裝了「寧靜」號節點艙和一個便於宇航員對地球、其他天體及航天器進行全景觀測的觀測台。 3月,「發現」號正矗立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39A發射架上,預定於4月5日發射。在此次太空任務中,這艘太空梭將搭載一個多功能後勤艙進入空間站。這個後勤艙基本上就是一個大型儲藏室,裡面裝的是用於空間站實驗室的科學研究架。按照計劃,宇航員將在此次任務中進行3次太空行走,完成更換氨水箱,取回空間站外部的日本實驗艙以及更換陀螺儀等工作。 5月,「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將執行一項為期12天的任務,向空間站運送集成貨艙以及俄羅斯製造的迷你研究艙。迷你研究艙將安裝在空間站曙光艙底部埠。此外,迷你研究艙也將搭載美國貨物。 此次任務中,宇航員將進行3次太空行走,在空間站外部安裝備用零部件,其中包括六塊備用電池、一個用於Ku波段天線的桁架總成以及為加拿大機械臂准備的零部件。散熱器、氣閘、歐洲機械臂、俄羅斯多功能實驗艙等部件也將搭乘「亞特蘭蒂斯」號進入空間站。 7月,「奮進」號太空梭將重返太空,執行一項為期10天的任務,向空間站運送一系列備用零件,其中包括兩個S波段通信天線、一個高壓氣罐、為加拿大機械臂准備的額外零部件以及微流星體碎片防護盾。由於在空間站周圍或附近飛行的太空垃圾數量增多,安裝這種防護盾顯得非常重要。 9月,「發現」號將執行一次飛行任務,為期9天。此次任務中,「發現」號將向空間站運送4號快速後勤運輸裝置以及其它零部件。這將是太空梭的第134次飛行同時也是第36次飛往空間站的任務。後勤運輸裝置有助於提高空間站的貨物儲存空間。 2011年2月「發現號」,載著6名機員由國際空間站返回地球,完成他的第39次飛行。 「發現號」自1984年服役以來,一共在太空中逗留了365天,總飛行里程近2.3億公里,相當於往返月球288次。 功成身退的「發現號」幾個月後,就會被送到華盛頓的博物館公開展覽,而其餘兩架太空梭也將在今年退役。 2011年7月8日上午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從佛羅里達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發射升空。這將是美國30年歷史的太空梭項目中的第135次升空,也是美國所有太空梭的最後一次飛行。 據報道,太空梭上的4名機組人員在此次為期12天的行程中將向國際空間站送去供給、備用零件以及科學實驗儀器。「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在國際空間站的建設和運行上發揮了很大作用。 2011年7月21日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於美國東部時間21日晨5時57分(北京時間21日17時57分)在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著陸,結束其「謝幕之旅」,這寓意著美國30年太空梭時代宣告終結。編輯本段首次飛行
1981年4月12日,在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集著上百萬人,參觀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宇航員翰·楊(John W·Young)和克里平(Robert L·Crippen)揭開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頁。
美國奮進號太空梭
這架太空梭總長約56米,翼展約24米,起飛重量約2040噸,起飛總推力達2800噸,最大有效載荷29.5噸。它的核心部分軌道器長37.2米,大體上與一架DC—9客機的大小相仿。每次飛行最多可載8名宇航員,飛行時間7至30天,軌道器可重復使用100次。太空梭集火箭,衛星和飛機的技術特點於一身,能像火箭那樣垂直發射進入空間軌道,又能像衛星那樣在太空軌道飛行,還能像飛機那樣再入大氣層滑翔著陸,是一種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飛行器。 從1981年至1993年底,美國一共有5架太空梭進行了59次飛行,其中哥倫比亞號太空梭15次,挑戰者號10次,發現號17次,亞特蘭蒂斯號12次,奮進號5次。每次載宇航員2至8名,飛行時間從2天到14天。在12年中,已有301人次參加太空梭飛行,其中包括18名女宇航員。太空梭的59次飛行中,在太空施放衛星50多顆,載2座空間站到太空軌道,發射了3個宇宙探測器,1個空間望遠鏡和1個γ射線探測器,進行了衛星空間回收和空間修理,開展了一系列科學實驗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探測實驗成果。 太空梭除可在天地間運載人員和貨物之外,憑著它本身的容積大、可多人乘載和有效載荷量大的特點,還能在太空進行大量的科學實驗和空間研究工作。它可以把人造衛星從地面帶到太空去釋放,或把在太空失效的或毀壞的無人航天器,如低軌道衛星等人造天體修好,再投入使用,甚至可以把歐空局研製的「空間實驗室」裝進艙內,進行各項科研工作。編輯本段其他國家太空梭計劃

前蘇聯暴風雪號太空梭
蘇俄太空梭
1988年11月16日莫斯科時間清晨6時整,前蘇聯的暴風雪號太空梭從拜科努爾航天中心首次發射升空,47分鍾後進入距地面250千米的圓形軌道。它繞地球飛行兩圈,在太空遨遊3小時後,按預定計劃於9時25分安全返航,准確降落在離發射地點12千米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無人駕駛的試驗飛行。 暴風雪號太空梭大小與普通大型客機相差無幾,外形同美國太空梭極其相仿,機翼呈三角形。機長36米,高16米,翼展24米,機身直徑5.6米,起飛重量105噸,返回後著陸重量為82噸。它有一個長18.3米,直徑4.7米的大型貨艙,能將30噸貨物送上近地軌道,將20噸貨物運回地面。頭部有一容積70立方米的乘員座艙,可乘10人。科學家們認為,這次完全靠地面控制中心遙控機上的電腦系統,在無人駕駛的條件下自動返航並准確降落在狹長跑道上,其難度比1981年美國太空梭有人駕駛試飛大得多。首先,暴風雪號的主發動機不是裝在太空梭尾部,而是安裝在能源號火箭上,這樣就大大減輕了太空梭的入軌重量,同時騰出位置安裝小型機動飛行發動機和減速制動傘。其次,暴風雪號著陸時,可用尾部的小型發動機做有動力的機動飛行,安全准確地降落在狹長跑道上,萬一著陸失敗,還可以將太空梭升起來進行第二次著陸,從而提高了可靠性。而美國太空梭靠無動力滑翔著陸只能一次成功。第三,暴風雪號能象普通飛機那樣藉助副翼,操縱舵和空氣制動器來控制在大氣層內滑行,還准備有減速制動傘,在降落滑跑過程中當速度減慢到50千米/小時自動彈出,使太空梭在較短距離內停下來。暴風雪號首航成功,標志著前蘇聯航天活動跨入一個新的階段,為建立更加完善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輔平了道路。原計劃一年後進行載人飛行,但由於機上系統的安全可靠尚未得到充分保證,加之其後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原因,載人飛行的時間便推遲了。
歐洲國家的太空梭計劃
在其他國家也存在著太空梭的計劃,英國曾經設計一種太空梭,其外形很獨特,外形和一枚運載火箭一樣大小,英國人取名為「霍托」,是無人駕駛的太空梭,用於運輸。它既能垂直發射,也能使用當時和法國聯合研製的協和超音速飛機的跑道起飛。而另外法國人也構想過一種小型的太空梭其外形和美國的太空梭外形一樣只不過外形比美國的太空梭更小,只有一對小型引擎,由法國研製的「阿爾麗娜」型火箭發射。
中國的太空梭計劃
[2]我國的太空梭研製計劃最早提出於80年代中期,構想起於發展天軍的戰略,最早將其歸屬於863計劃子項目編號204的航天附屬項目中,是一個由宇宙飛船到太空梭的漸進構想。當時,美國太空梭成功首飛取得了巨大的轟動,所以我國國內主導意見是上太空梭項目,宇宙飛船當時根本排不上號。在整整爭論了三年後,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計劃工程正式制定,提出了研製和運行以空間站為核心的載人航天系統,而天地往返系統確定為宇宙飛船,即後來的神舟系列宇宙飛船。當年力主宇宙飛船方案的航天專家王希季院士回想道:「如果中國當時研製太空梭,那麼現在載人計劃(神舟飛船)恐怕早就下馬了。 航天技術是「863計劃」《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七大領域中的第二領域,主題項目是: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載人空間站系統及其應用。「863計劃」出台後,航天領域成立了兩個專家組,一是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代號863-204;二是載人空間站系統及其應用,代號863-205。1987年,在原國防科工委的組織下,組建了「863計劃航天技術專家委員會」和主題項目專家組,對發展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的總體方案和具體途徑進行全面論證。 「863—204」專家組在1987年4月發布《關於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概念研究和可行性論證》的招標通知,以招標方式選擇在技術方面有優勢的單位,按要求各自論證載人航天方案。 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里,各競標單位提出了11種技術方案。「863—204」專家組篩選出6種方案,要求他們在1988年6月底前,完成技術可行性論證報告,以便參加高層專家的評審。雖然1987年的方案距今已有22年之久,但是我們今天翻看它們,仍然不得不為我國科學家的大膽和卓識油生敬意。 方案一: 航天部五院508所提出的載人飛船方案。 方案二: 航天部一院一部提出的天驕一號小型太空梭方案。它與方案三的長城一號太空梭接近,所不同的是軌道器不帶主動力,返回時利用自身結構滑翔著陸。 方案三: 航天部上海航天局805所與航空部604所共同提出的長城一號太空梭方案。它垂直起飛,水平降落,部分重復使用,軌道器帶主動力可自主飛行。 方案四: 航天部北京11所提出的V-2兩級火箭飛機的方案。它像火箭一樣垂直起飛,如飛機一樣水平著陸,以火箭發動機為動力,可完全重復使用。 方案五: 航空部601所提出的H-2空天飛機方案。它可以像飛機一樣水平起飛和降落,使用吸氣式渦噴組合發動機,可完全重復使用。 方案六: 航空部611所對法國正在研究的赫爾墨斯小型太空梭的綜合分析,論證方認為法國搞的太空梭在政治、經濟、技術背景與我國有相似之處,其總體技術與航天部一院一部提出的天驕一號小型太空梭方案類似,是太空梭諸方案中最省力、省時的方案。 在綜合考慮了自身的技術基礎和經濟能力後,1990年5月,「863—2」專家委員會最終確定了「投資較小,風險也小,把握較大」的飛船方案,即利用我國現有的長征2E運載火箭發射一次性使用的宇宙飛船,作為突破我國載人航天的第一步;在2010年或稍後再建成載人空間站大系統。編輯本段太空梭事故
挑戰者號升空爆炸

挑戰者號(86年1月失事)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第10次發射升空後,因助推火箭發生事故凌空爆炸,艙內7名宇航員(包括一名女教師)全部遇難。直接造成經濟損失12億美元,太空梭停飛近3年,成為人類航天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載人航天事故,使全世界對征服太空的艱巨性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 遇難宇航員為斯科比、史密斯、麥克奈爾、傑維斯、鬼冢(夏威夷出生,日裔)、朱迪恩·雷斯尼克(女)、麥考利芙(女教師)。 美國東部時間當日上午11時39分12秒,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肯尼迪航空中心10英里上空,在「轟」的一聲巨響之後,「挑戰者」號太空梭凌空爆炸。美國全部太空梭飛行因而暫停了3年,「星球大戰」計劃也遭受嚴重挫折。
哥倫比亞號返航解體

㈢ 求人造飛船失事事件

世界載人飛船歷史上的幾起重大事故

一、阿波羅4A飛船地面試驗起火
1967年1月27日,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34號發射陣地上進行載人飛船地面聯合模擬飛行試驗。
乘坐有3名航天員的阿波羅4A飛船對接在土星1B運載火箭上。3名航天員是:曾參加過水星4號亞軌道飛行、雙子星座3號飛行且經驗非常豐富的弗吉爾·卜格里索姆上校,曾參加過雙子星座4號飛行並是美國第一個到太空行走的愛德華·H·懷特中校,還有一名是准備第一次上天飛行的羅傑·B·查非少校。如果這次地面模擬試驗成功,這3名航天員即乘此飛船進入環地軌道飛行,以考驗登月飛行的程度。
試驗前,已對安全做過檢查。因為火箭不加註,火工品也不安裝,凡能發現的易燃易爆物均被移開或拆除。試驗組織者認為已沒有什麼不安全因素,因此在試驗現場也沒有布設專門消防人員、醫生和緊急救援人員。
試驗按照程序進行。當進行到最後倒計時時,突然程序中斷,飛船指令艙起火。從指揮室里的通信電話中,聽到艙內的航天員大喊:"著火了!"接著又聽到"快放我們出去!"的喊聲。然而,還未來得及打開艙門,在短短的幾十秒內,3名航天員就被燒死在艙內。
後來查明,這次起火原因是飛船導線短路,電火花引燃了艙內塑料製品。阿波羅飛船採用的是1/3大氣壓力的純氧方案,一些在正常空氣中本來是耐火的塑料製品,在純氧中卻成了易燃物品。此外,艙門打開時間設計為90秒,著火時船內形成負壓,無論在外面還是在裡面,艙門在極短的時間內都無法打開。
這場火災造成了飛船地面試驗時死亡3人的特大事故。它給後人很多啟發。後來的阿波羅飛船艙內採取了一系列安全措施,如重新研製艙內材料,逃逸救生系統做了進一步完善,增加了防火措施。為了考核修改後飛船的可靠性,在原計劃外又增加發射了兩艘無人飛船。
格里索姆1965年在雙子星座3號飛行後曾說過:"即使我死了,我們仍需要人們接受它……征服太空是有價值的冒險事業。"格里索姆將他的寶貴生命獻給了航天事業。1971年8月2日,阿波羅15號登月時,美國航天員將他們3人的骨灰撒在月面上。格里索姆等人生前未能登上月球,死後終於進入了"月宮"。
二、聯盟1號飛船返回時科馬羅夫遇難
1967年4月,前蘇聯擬用新研製的聯盟號飛船進行計劃中的登月飛行交會對接模擬試驗,安排聯盟1號、聯盟2號分別於4月23日、4月24日發射,然後於4月25――26日在地球軌道上交會對接,並實現空間轉移。4月23日凌晨3時35分,弗拉基米爾·M·科馬羅夫上校乘坐聯盟1號飛船,在一片歡呼聲中,從拜科努爾發射場准時發射升空。
飛行到第2圈時,科馬羅夫報告說:"飛船左邊的太陽能電池帆板沒有打開,電源供電不足,無線電短波發射機沒有工作。姿態穩定系統也受影響,飛船處於不規則運行之中。"科馬羅夫是前蘇聯最優秀的航天員之一,飛行經驗豐富。他將飛船的左邊朝向太陽,試圖打開帆板,但未成功。
到了第5圈時,飛船故障進一步加劇。科馬羅夫盡力排除故障,試圖啟動飛船發動機以穩定飛行,但沒有成功。弄得精疲力盡的科馬羅夫在第10圈時,請求睡一覺。經允許後,中斷了與地面的通信聯絡。
這時,地面飛控中心的科學家、工程師們也徹夜不眠,忙個不停。他們一方面密切監視聯盟1號情況,指揮科馬羅夫排除故障,採取緊急措施;另一方面要決定聯盟2號是否還按計劃發射。當時部分人員主張立即下令推遲聯盟2號飛船的發射,全力搶救聯盟1號。部分人員則主張飛完第13圈後再說。
聯盟1號飛到13圈時,恢復了同地面飛控中心的通信聯絡。科馬羅夫報告說,飛船故障未消失,姿態仍不穩定。
飛控中心決定,聯盟2號中止發射,聯盟1號立即應急返回。
飛控中心技術人員研究了3種可能返回的姿態控制及導航方法,即星座定位、離子定位、手動控制。第2種在日出時不安全,因日出時會出現離子空洞,感測器可能失效。第3種要求航天員從地平線獲得手控方位,但若飛船在地球陰影時,地平線不易看到,操作也相當困難,而這時返回恰恰是在凌晨。
經過慎重研究,飛控中心向科馬羅夫發出命令:在第17圈時,用第2種方式返回。
但第17圈時,調姿失敗,未能返回。
第19圈時,科馬羅夫手動控制返回,使飛船進入了返回軌道。
當飛船按返回軌道降落至離地面10公里高度,該打開主降落傘時,地面指揮人員聽到了科馬羅夫說:"降落傘沒有打開!"
4月24日6時24分,飛船帶著一團火光,以每秒100多米的速度沖向地面,降落於烏拉爾地區奧爾斯克以東65公里處,並發出幾聲猛烈的爆炸聲。科馬羅夫當場被摔死。
當救援人員趕到現場時,飛船殘骸還在燃燒。
鑒於這次事故的教訓,蘇聯不得不對飛船重新進行審查,並取消了登月飛行計劃。經過1年多的改進,才於1968年10月再次發射不載人的聯盟2號。
科馬羅夫為航天事業英勇獻身,蘇聯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國葬,骨灰放在克里姆林宮城牆下。
197l年8月2日,阿波羅15號飛船登月時,美國航天員帶去了一塊刻有已故蘇美航天員姓名的銘牌,安放於月球上,其中也包括了科馬羅夫的名字。
三、阿波羅13號飛船的航天員死裡逃生
1970年4月11日,美國又一次用土星V號運載火箭將阿波羅13號飛船發射升空,進行計劃中的第3次登月飛行。
這次飛行的航天員是洛弗爾、海斯和斯威加特。
飛船飛行到46小時4O分02秒時,航天員發現2號貯氧箱貯量顯示超差。
55小時53分時,l號貯氧箱壓力偏低,指令艙報警器報警。
55小時54分53.3秒時,飛船遙測數據丟失1.8秒,主母線電壓下降,報警系統報警。
差不多就在這個時刻,"砰"的一聲,服務艙中的2號貯氧箱發生爆炸。
飛船的報警燈亮了,報警器響了,主電壓繼續下降。
斯威加特當即向休斯敦飛控中心報告:"喂!我們這里出事了。"
海斯從登月艙的通道爬到指令艙,看到一些系統的電壓已降到零,也立即做了報告。
這些情況都用電視實況轉播給了全美國、全世界,使成千上萬的人目瞪口呆。無數的美國人為他們禱告。休斯敦飛控中心及時分析,認為是液氧貯箱爆炸起火,使得飛船上的氫氧燃料電池損壞。
飛船上的電源出問題,使得登月已經不可能,而且航天員也處於極端危險之中。
經過飛控中心科學家、工程師們艱苦細致的分析,休斯敦飛控中心果斷地決定:中止登月飛行,利用完好的登月艙,立即返回地球。
當時飛船離地球已經38萬公里,已經越過地球引力界面,飛船正在月球引力下往月球飛去。如果要返航,必須有足夠大的火箭推力來克服月球吸引力。登月艙顯然難於勝任。
休斯敦飛控中心科學家們經過周密計算,並讓地面航天員進入登月艙模擬,最後得出了一個最省燃料的返回軌道:飛船繼續飛行,繞過月球,再啟動登月艙發動機,以進入返回軌道。
由於氫氧燃料電池的貯氧箱還擔負著飛船生命保障系統氧氣和水的供應,因此航天員面臨著電能不足、供水供氧困難、環境溫度下降的處境。但3名航天員在地面飛控中心的指揮下,以頑強的意志和毅力,強烈的求生慾望,戰勝了恐懼、寒冷、黑暗、疲勞等困難,和地面飛控中心人員密切配合,積極穩妥地實施著地面制定的救生方案。
飛船在茫茫的太空中繼續往月球飛去。
當飛船距離月球27.6公里時,航天員啟動登月艙下降發動機,工作了30.7秒。飛船進入了環月軌道。4月15日上午9時41分,在飛船轉過月球後,再啟動登月艙發動機4.5分鍾。飛船進入了返回地球的軌道。登月艙的氧氣、水、電越來越少,航天員由於疲勞和恐懼變得越來越煩躁不安。飛控中心指揮員一直和他們保持著聯系,鼓勵他們,並提醒他們吞服鎮靜劑。
美國將阿波羅13號未能登月的消息,及時通報給了全世界各國家,並緊急請求有關國家給予救援。包括前蘇聯在內的13個國家提供了救援艦船和飛機,布在美國軍艦未能顧及的海域內等候。
4月17日,飛船進入了返回地球大氣層的軌道。在進入大氣層前,航天員啟動4個姿態控制火箭,使登月艙推著服務艙向前加速飛行。隨後,點燃分離爆炸螺栓,將服務艙分離。緊接著又啟動反推火箭,使登月艙離開服務艙一段距離。
然後,登月艙的兩名航天員回到指令艙,關閉兩艙通道,點燃分離爆炸螺栓,將登月艙拋掉。
3名航天員乘坐指令艙返回了地球,平安地降落到太平洋洋面上。
美國總統隨硫磺島號軍艦前去歡迎了3名航天員的歸來。
阿波羅13號飛船登月雖然失敗了,但依靠人類的智慧和毅力,卻奇跡般地將航天員營救回來。所以,航天界稱這次飛行是"一次成功的失敗"。
事後,美國政府成立了事故調查組,查明了事故原因。安在服務艙液氧貯箱中加熱系統的兩個恆溫器開關,由於過載產生電弧放電作用,將其連成通路,使加熱管路溫度高達500度,烤焦了附近的導線,最後引起氧氣爆炸。
四、聯盟11號飛船返回時空氣泄漏
1971年4月19日,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個空間站-禮炮1號。4天後,即4月23日,聯盟10號飛船發射上天,直奔禮炮1號,並成功地進行了對接。對接後,由於故障,航天員盡力工作了5個多小時,試圖進入空間站,但沒有成功,只好應急返回。
6月6日,聯盟11號飛船從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升空,載著肩負首批進入禮炮1號空間站重任的3名航天員,朝空間站飛去。這3名航天員是喬治·多勃羅沃爾斯基、弗拉基斯拉夫·沃爾科夫、維克多×帕查耶夫。飛船經變軌飛行後,在距空間站100米的地方開始交會對接,並獲得成功,3名航天員打開艙門進入了空間站。
他們在空間站共停留了23天18小時22分,進行了一系列天文觀測、植物在失重條件下生長的實驗和一些醫學實驗,獲得不少寶貴資料,幹得相當出色。對接期間,還兩次將空間站的軌道抬高。
6月29日下午9時,3名航天員離開禮炮1號返回。但3人都未穿航天服。飛船離開空間站後飛行了4個多小時,並保持著同地面上的聯系。
6月30日1時35分,飛船按程序啟動制動火箭。在再入大氣層前,返回艙和軌道艙分離。但連接兩艙的分離插頭分離後,返回艙的壓力閥門被震開,密封性能被破壞,返回艙內的空氣從該處泄漏,艙內迅速減壓,致使航天員因急性缺氧、體液沸騰而死亡。
盡管返回程序都是正常的,返回艙也在降落傘減速下,安然著陸。但當人們打開艙門時,看到的卻是已經遇難的3名航天員的屍體。
這次事故的原因是飛船設計不合理,座艙擁擠,只有脫掉臃腫的航天服才能坐下。當時聯盟號返回程序就明確規定,航天員在返回前必須脫掉航天服。對此設計和程序,不少科學家當時就反對,但航天部門的領導人不接受正確意見。為此,蘇聯航天負責人卡馬寧將軍被撤職。
這一事故是原蘇聯載人航天活動中最為悲慘的一次。事故發生後,又一次推遲了蘇聯空間站的使用計劃,禮炮1號此後再無人進入。飛控中心不得已,於發射後175天,忍痛發出降軌指令,將其退回到太平洋上空燒毀。聯盟號飛行又一次中斷飛行達2年3個月,以改進聯盟號安全性能,將乘員從3人減為2人,並增加了1套生命保障設備,規定在上升、返回段必須穿上航天服。
載人飛船作為人類征服宇宙的一種工具,從開始使用至今,不過短短的30多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可謂"彈指一揮間"。與過去出現的任何一種運輸工具相比,它是最年輕的,但也是發展最快的。這30多年,它的經歷也是曲折的。不少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為它而折腰,幾位航天員為它而獻身。但它已日臻完善,成為人類往返於空間站和地面的主要運輸工具。今後,它還會進一步完善,會在通往月球、火星及其他星球的航行中再顯雄風,再創奇跡。
五、「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
在人類載人航天史上,伴隨著運載火箭發射成功時那一次次憾人心魄的壯麗騰飛景象,也有過發射失敗火箭凌空爆炸時令人痛心的鏡頭。其中,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的爆炸慘劇,要算是人類載人航天史上最為慘重的飛行事故。1986年1月28日,在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發射場上,掛滿了冰凌的「挑戰者」號太空梭迎著凜冽的寒風,矗立在當年發射過「阿波羅」登月飛船的39號發射陣地上。由於天氣奇冷,加上各種意外故障,太空梭已連續數天推遲發射。然而,罕見的低溫並沒有減少美國公眾的熱情,成千上萬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遠遠站在看台上,期盼著美國太空梭的第25次升空。同時,世界各地更多的人們則正坐在電視機前,准備收看「挑戰者」號發射時的壯景。
發射指揮員開始倒計數:「10,9,8……3,2,1,發射!」
上午11時38分,隨著倒計數的結束,運載火箭的主發動機發出震耳欲聾的轟鳴聲,火箭背負著「挑戰者」號太空梭宛如一條火龍一般騰空而起,直上雲天。頓時,發射場的看台上掌聲雷動,歡呼如潮。這是「挑戰者」號太空梭自1983年4月4日首飛後的第10次飛行,也是美國宇航局實施的第55次載人航天飛行。
在太空梭的機艙里,共有7名航天員。他們是指令長弗朗西斯、駕駛員邁克爾、飛行任務專家鬼冢、朱迪斯和羅納德。另外,還有兩名乘員組的乘員,但他們不是專職的宇航員,一位是格里高利,另一位是克里斯塔。格里高利曾是專門從事衛星設計的空軍工程師,克里斯塔小姐則是新罕布爾什州康科德中學從事教學工作的普通公民,按計劃她將在太空向美國幾百萬中學生講授兩節太空課。作為「挑戰者」號的乘員,他們在此次飛行任務中除了要施放一顆高度機密的軍用衛星之外,還要將大量的觀察儀器送入太空。
當「挑戰者」號升高到5790米時,它的速度超過了音速,在達到被專家們所說的「最大動壓」之前,計算機已將3台主發動機減到全速的65%,以避免航天器穿過高空湍流區時因外殼過熱而支離破碎。
升空14秒鍾後,航天員們感到座椅的搖晃和顛簸稍有減輕,這表明太空梭在風切變中沖出來了。
伴隨著「挑戰者」號的徐徐上升,機上的計算機正忙於處理著數以萬計的數據,12個遙控通訊通道把這些數據傳送到卡納維拉爾角的接收天線上,經過處理,然後由衛星立即把這些信息傳送到約翰遜航天中心的飛行控制室。
在飛行控制室里,傑伊·格林和他的發射人員聚精會神地坐在控制台前,一邊注視著面前的屏幕,一邊聽著耳機里衛星所發出的鬆脆的沙沙作響的聲音。這時,「挑戰者」號的3台主發動機已恢復到最大推力,操作正常,燃料箱和輔助動力設備情況良好,速度為688米/秒,高度為8000米,上升段是盡善盡美的。
此刻,誰都沒有想到,「挑戰者」號太空梭的右側助推火箭密封裝置在設計上本身存在著一個小小的缺陷,由於它已多次成功地飛行過,所以這個小小的缺陷一直沒能引起專家們的注意。但是,這次不同了,「挑戰者」發射前及發射時連續多天的氣溫過低,已造成助推火箭連接處的「0」形合成橡膠密封圈失去彈性,實際上無法起到密封作用。它在火箭點火後受熱而發生了破裂,造成燃料外泄。無論是計算機、宇航員,還是地面的任何人,都沒有能預料到會突然從右面的固體火箭助推器的尾部安裝接頭處,爆發出一縷橘紅色的火光來。火焰越來越大,沿著向後的氣流向下偏斜,噴向外掛燃料箱。外掛箱里的液體燃料必須要保持低溫,液氫必須保持在零下253攝氏度,液氧必須保持在零下187攝氏度,如果高於這兩種溫度,液氧和液氫就要變成氣體。
在以後的3秒鍾里,這個小小的火焰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噴燈,先是燒烤著燃料箱,接著就和它那赤裸裸的鋁皮相接觸了。燃料箱里的液氫和液氧正迅速地變成氣體,劇烈地膨脹起來,壓力向爆炸點逼近。當這個受著壓力的液壓箱被破壞的時候,那些揮發性的燃料立即沿著向後的氣流沖出並且被點燃,破裂的外掛燃料箱幾乎是立刻失去了它的結構的完整性而化為碎片,成噸的氫氣燃料從箱子下端燃起,後面的支柱從箱子上脫落,巨大的助推器猛烈地繞著它上面的支柱向內旋轉起來,助推器的「鼻子」猛地磕在液氧箱子上,把它撞破了。
不到幾毫秒的時間,成百噸的火箭燃料引爆了,在大西洋上空15千米處,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以超音速行進著的燃氣團、主發動機的火箭燃料泵又繼續轉動了一會兒,貪婪地吞吸著、燃燒著管道里剩下的燃料和氧化劑,接著,根據計算機的指令,這些發動機又一一被自動關掉,就象一個個忠實執行命令的士兵。
「挑戰者」號瘋狂地跌落了下來,它立即受到了地球引力的支配,已經完全不受它的飛機構架的約束了。幾乎在外掛燃料箱結構破裂的同時,軌道器也與推進器脫離了,這種組合體一裂開,軌道器對面的助推器也撕裂了,白熱的火箭燃料也從右翼部分燒起,兩個助推器都向上傾斜著,它們的燃料還只消耗一半,現在形成了噴吐著火箭燃料的一個巨大的雙叉形舌頭。
此時,「挑戰者」號太空梭起飛僅僅73秒鍾。在地面,人們只見亮光一閃,正在迅速上升的「挑戰者」頃刻間化成了一個橘紅色的火球,隨後像一朵盛開的鮮花,綻放在蔚藍色的天空中。同時,兩個固體火箭推動器脫離火箭,像脫僵的野馬,失去了控制,拖著烈火和濃煙向前沖去,形成了羊角似的兩支巨大煙雲,在火球和煙雲中散射出無數碎片。正當人們驚愕之餘,一聲巨大的悶響,在人們的頭頂炸開:「挑戰者」太空梭爆炸了!
又過了不到幾分之一秒的時間,軌道器已經成了碎片,從那一團膨脹著的燃氣雲中間盤旋著脫離出來。雖然這個軌道器按原來設計最大限度只能經受3倍於重力的空氣動力壓力,但是,現在突然要它承受20倍重力的壓力,它的結構卻仍然沒有完全破裂,相反,竟奇跡般地按照原來的組成分裂開來,兩翼往不同的方向分開,機艙的有效載荷部分連同其攜帶的貨物,竟然完整無損地保留著,只是那焊接的鋁制的宇航員起居艙掉離了下來。軌道機動發動機和反作用控制系統上的揮發性自燃式火箭燃料,一經接觸立即就燃著了,給燃氣雲又塗上了一層熔融了的橘紅顏色。
1986年1月28日上午11時39分13.628秒,最後一個遙測數據由太空梭「挑戰者」號上發了出來。0.6秒鍾以前,內部通話系統的錄音帶上,記下了宇航員邁克爾·史密斯最後發出的「哎喲!」的驚呼。隨著邁克爾·史密斯突然發出的驚呼,在控制室的屏幕上,「挑戰者」號發來的數據突然中斷,在每個控制台屏幕的中間地方,出現了一個凍結的白色「S」,與「挑戰者」號的無線電聯系嘎然而止。
時間凝固了。在觀眾席上的人們和全世界坐在電視機前的億萬觀眾,親眼目睹了這一人類歷史上最慘的空難全過程。看台上,片刻的驚愕過後,痛哭聲頓時響起一片。當麥考莉芙的父親科里根明白過來之後,伸手摟住了他那神色凄迷、老淚縱橫的老伴格蕾絲……
控制中心解說員蒂夫·內斯比特此時正坐在4樓的控制台旁,他頓時呆若木雞,只覺得天旋地轉,控制室里熒光屏上紅色的軌跡一動不動,最後,他終於有氣無力他說道:「在場的所有飛行控制人員都看得很仔細,顯然,這是一起航天飛行史上的大悲劇。」
從太空梭通信系統的聲音通道上聽起來,這個爆炸只是一陣突然的鬆脆的沙沙作響的聲音。休斯頓飛行操作控制室里,飛行控制官員傑伊·格林和他的候補人艾倫·布里斯科向左面轉過身去,看著他們的控制盤旁邊的彩色監視器。寬闊的屏幕上,出現了一個乳白色的圓柱體,有兩個助推器噴出了長長的叉開的火舌,他們趕緊轉回頭,再去看他們面前的控制盤,在每個屏幕的上面中間的地方,出現了一個光亮的「S」,它代表「不動數據」,即遙測部件宜屏幕上處於漿結狀態,本來就很安靜的房間,一下子變得更加鴉雀無聲。
最後,飛行動力學官員在迴路上說話了:「濾波器上出現離散源。」
這是一個災難性後果的信號,離散源就是在海角上空的空軍雷達上顯示的「挑戰者」號的殘骸。
這時,地面通信官員也報告說:「我們這里失掉與地面的聯系。」
身體結實、一向做事很有自信心的傑伊·格林,一下子癱倒在椅子上,變得呆若木雞。
「好吧,各操作人員繼續仔細注意數據!」除此之外,他還能說什麼呢?每一個人都盯著電視屏幕,尋找著太空梭在爆炸前發來的任何信息。
11時39分,肯尼迪航天中心。空軍少校傑拉爾德·別林吉爾坐在他的靶場安全中心的雷達控制盤前面,眼睛盯著屏幕上出現的一陣向四面散開的綠色信號群,他轉向左面,看了看電視監測器上出現的爆炸後的燃氣雲。在他的雷達屏幕上,這些向四周散開的光點,顯示為一些主要的和次要的彈著點,它們在周圍瘋狂地跳動著,表示有一塊正在墜落的殘片和幾個大的仍可追尋的目標在繼續向前飛行著。
靶場安全系統的計算機無法區別運動著的目標的快慢,別林吉爾少校正想向靶場安全指揮官建議,不必去管外掛燃料箱和助推器的拋射葯,這時候,他觀察到有一個固體火箭助推器仍然穩定地飛行在雷達屏幕的左上方,於是,他請求允許他「行使職能」,通過無線電傳送一系列爆破的指令編碼,去射擊那危險的爆炸產物,以便在那游離的助推器可能彈回並威脅到海岸的安全之前將其摧毀。上級允許了他的請求,於是,他啟動了反雷達導彈鍵,扣動按鈕,在10秒鍾之內,發出了「發射」的指令。
一切都結束了,「挑戰者」號太空梭及上面的7名乘員都無可挽回地毀滅了。「挑戰者」機毀人亡,使全世界為之震驚,聯合國安理會立即中止了正在舉行的會議,為「挑戰者」號致哀;在法國斯特拉斯堡,正在召開的歐洲議會也立即停了下來,為蒙難的宇航員默哀;許多國家的電視台都中斷了正常的節目,改播「挑戰者」號爆炸的消息……
美國社會受到的振盪更加劇烈,人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全國各地下半旗致哀;教堂響起了為死者哀悼的鍾聲:通常燈火輝煌的紐約帝國大廈當晚一片漆黑;洛杉磯紀念運動場重新點燃了為第23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燃燒的火炬;紐約股市交易所平時不斷的叫嚷暫停片刻;佛羅里達州大西洋沿岸,有20000支手電筒光同時射向夜空;在麥考莉芙的家鄉——新罕布希爾州的康科德中學,各家住宅前院的樹上都掛滿了黃色的綵帶,以表示對這位女英雄的懷念……
美國總統里根宣布:1月28日為全國哀悼和紀念日。

㈣ 航天大國犯下致命錯誤!19顆衛星發射後都怎麼樣了呢

眾所周知,印度的軍事實力能夠排在世界第四位,這並不是軍工技術有多麼發達,而是從別的國家購買武器時眼睛都不眨一下,十分大手筆,正因如此,他們還有一個外號,叫做萬國軍火展覽會,的確名副其實,雖說總被人吐槽得很慘,但是在航天領域,他們的實力可是貨真價實的。

截止到2019年1月,印度發射的一箭多星火箭,其搭載的衛星數量創下了世界之最,足足達到了104枚,著實令人震驚,就連美國這樣的經濟軍事遙遙領先,占據著世界第一的超級大國也只能一次發射64顆衛星罷了,足以說明印度在航天領域的發展是相當不錯的。

此前印度花費了1.9億美元,也就是13億人民幣左右打造的火箭發射失敗,事後遭到了網友的一致調侃,稱他們這是花了13億放了一個巨大的煙花,簡直是土豪,不過失敗是成功之母,不管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國家,只有經歷過失敗,才能真正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㈤ 遠去的太空梭怎麼看待

美國的太空梭

2011年7月8日上午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從佛羅里達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發射升空。這將是美國30年歷史的太空梭項目中的第135次升空,也是美國所有太空梭的最後一次飛行。

1969年4月,美國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種可重復使用的航天運載工具的計劃。1972年1月,美國正式把研製太空梭空間運輸系統列入計劃,確定了太空梭的設計方案,即由可回收重復使用的固體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兩個外掛燃料貯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軌道器三個部分組成。經過5年時間,1977年2月研製出一架創業號太空梭軌道器,由波音747飛機馱著進行了機載試驗。1977年6月18日,首次載人用飛機背上天空試飛,參加試飛的是宇航員海斯(C·F·Haise)和富勒頓(G·Fullerton)兩人。8月12日,載人在飛機上飛行試驗圓滿完成。又經過4年,第一架載人太空梭終於出現在太空舞台,這是航天技術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太空梭是一種為穿越大氣層和太空的界線(高度100千米的關門線)而設計的火箭動力飛機。它是一種有翼、可重復使用的航天器,由輔助的運載火箭發射脫離大氣層,作為往返於地球與外層空間的交通工具,太空梭結合了飛機與航天器的性質,像有翅膀的太空船,外形像飛機。太空梭的翼在回到地球時提供空氣剎車作用,以及在降跑道時提供升力。太空梭升入太空時跟其他單次使用的載具一樣,是用火箭動力垂直升入。因為機翼的關系,太空梭的酬載比例較低。設計者希望以重復使用性來彌補這個缺點。

太空梭為人類自由進出太空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它大大降低航天活動的費用,是航天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太空梭由軌道器、固體燃料助推火箭和外儲箱三大部分組成。

外部燃料箱

外表為鐵銹顏色,主要由前部液氧箱、後部液氫箱以及連接前後兩箱的箱間段組成。外部燃料箱負責為太空梭的3台主發動機提供燃料。外部燃料箱是太空梭三大模塊中唯一不能重復使用的部分,發射後約8.5分鍾,燃料耗盡,外部燃料箱便被墜入到大洋中。

一對固體火箭助推器

這對火箭助推器中裝有助推燃料,平行安裝在外部燃料箱的兩側,為太空梭垂直起飛和飛出大氣層進入軌道,提供額外推力。在發射後的頭兩分鍾內,與太空梭的主發動機一同工作,到達一定高度後,與太空梭分離,前錐段里降落傘系統啟動,使其降落在大西洋上,可回收重復使用。

軌道器

即太空梭本身,它是整個系統的核心部分。軌道器是整個系統中唯一可以載人的、真正在地球軌道上飛行的部件,它很像一架大型的三角翼飛機。它的全長37.24米,起落架放下時高17.27米;三角形後掠機翼的最大翼展23.97米;不帶有效載荷時質量68噸,飛行結束後,攜帶有效載荷著陸的軌道器質量可達87噸。它所經歷的飛行過程及其環境比現代飛機要惡劣得多,它既要有適於在大氣層中作高超音速、超音速、亞音速和水平著陸的氣動外形,又要有承受再入大氣層時高溫氣動加熱的防熱系統。因此,它是整個太空梭系統中,設計最困難,結構最復雜,遇到的問題最多的部分。

軌道器由前、中、尾三段機身組成。前段結構可分為頭錐和乘員艙兩部分,頭錐處於太空梭的最前端,具有良好的氣動外形和防熱系統,前段的核心部分是處於正常氣壓下的乘員艙。這個乘員艙又可分為三層:最上層是駕駛台,有4個座位,中層是生活艙,下層是儀器設備艙。乘員艙為航天員提供寬敞的空間,航天員在艙內可穿普通地面服裝工作和生活。一般情況下艙內可容納4~7人,緊急情況下也可容納10人。

太空梭的中段主要是有效載荷艙。這是一個長18米,直徑4.5米,容積300立方米的大型貨艙,一次可攜帶質量達29噸多的有效載荷,艙內可以裝載各種衛星、空間實驗室、大型天文望遠鏡和各種深空探測器等。為了在軌道上施放所攜帶的有效載荷或回收軌道上運行的有效載荷,艙內設有一或兩個自動操作的遙控機械手和電視裝置。機械手是一根很細的長桿,在地面上它幾乎不能承受自身的重量,但是在失重條件下的宇宙空間,卻可以迅速而靈活地載卸10噸多的有效載荷。太空梭中段機身除了提供貨艙結構之外,也是前、後段機身的承載結構。

太空梭的後段比較復雜,主要裝有三台主發動機,尾段還裝有兩台軌道機動發動機和反作用控制系統。在主發動機熄火後,軌道機動發動機為太空梭提供進入軌道、進行變軌機動和對接機動飛行以及返回時脫離軌道所需要的推力。反作用控制系統用來保持太空梭的飛行穩定和姿態變換。除了動力裝置系統之外,尾段還有升降副翼、襟翼、垂直尾翼、方向舵和減速板等氣動控制部件。1981年4月12日,在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集著上百萬人,參觀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宇航員翰·楊(John W.Young)和克里平(Robert L.Crippen)揭開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頁。

這架太空梭總長約56米,翼展約24米,起飛重量約2040噸,起飛總推力達2800噸,最大有效載荷29.5噸。它的核心部分軌道器長37.2米,大體上與一架DC—9客機的大小相仿。每次飛行最多可載8名宇航員,飛行時間7至30天,軌道器可重復使用100次。太空梭集火箭,衛星和飛機的技術特點於一身,能像火箭那樣垂直發射進入空間軌道,又能像衛星那樣在太空軌道飛行,還能像飛機那樣再入大氣層滑翔著陸,是一種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飛行器。

美國太空梭創造了許多航天新紀錄。太空梭首航指令長約翰·楊6次飛上太空,是當時世界上參加航天次數最多的宇航員。

1983年6月18日女宇航員莎麗·賴德(Sally K.Ride)乘「挑戰者」號上天飛行,名列美國婦女航天的榜首。1983年8月30日,「挑戰者」號把美國第一個黑人宇航員布魯福德(Guion S.Bluford)送上太空飛行。1984年2月3日乘「挑戰者」號上天的麥坎德利斯(B.McCandless),成為世界上第一位不系安全帶到太空行走的宇航員。1984年4月6日「挑戰者」號上天後,宇航員首次抓獲和修理軌道上的衛星成功。1984年10月5日參加「挑戰者」號飛行的莎麗文(Kathryn D.Sullivan)成為美國第一位到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員。1985年1月24日發現號升空,首次執行秘密的軍事任務。1985年4月29日,第一位華裔宇航員王贛駿(Tayler Wang)乘「挑戰者」號上天參加科學實驗活動。1985年11月26日,「亞特蘭蒂斯」號載宇航員上天第一次進行搭載空間站試驗。1992年5月7日「奮進」號首次飛行,宇航員在太空第一次用手工操作搶救回收衛星成功。7月31日「亞特蘭蒂斯」號上天,首次進行繩系衛星發電試驗。9月12日「奮進」號將第一位黑人女宇航員,第一位日本記者和第一對宇航員夫婦載入太空飛行。

2011年7月21日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於美國東部時間21日晨5時57分(北京時間21日17時57分)在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著陸,結束其「謝幕之旅」,這寓意著美國30年太空梭時代宣告終結。

夭折的蘇、俄太空梭

1988年11月16日莫斯科時間清晨6時整,前蘇聯的「暴風雪」號太空梭從拜科努爾航天中心首次發射升空,47分鍾後進入距地面250千米的圓形軌道。它繞地球飛行兩圈,在太空遨遊3小時後,按預定計劃於9時25分安全返航,准確降落在離發射地點12千米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無人駕駛的試驗飛行。

「暴風雪」號太空梭大小與普通大型客機相差無幾,外形同美國太空梭極其相仿,機翼呈三角形。機長36米,高16米,翼展24米,機身直徑5.6米,起飛重量105噸,返回後著陸重量為82噸。它有一個長18.3米,直徑4.7米的大型貨艙,能將30噸貨物送上近地軌道,將20噸貨物運回地面。頭部有一容積70立方米的乘員座艙,可乘10人。科學家們認為,這次完全靠地面控制中心遙控機上的電腦系統,在無人駕駛的條件下自動返航並准確降落在狹長跑道上,其難度比1981年美國太空梭有人駕駛試飛大得多。首先,「暴風雪」號的主發動機不是裝在太空梭尾部,而是安裝在「能源」號火箭上,這樣就大大減輕了太空梭的入軌重量,同時騰出位置安裝小型機動飛行發動機和減速制動傘。其次,「暴風雪」號著陸時,可用尾部的小型發動機做有動力的機動飛行,安全准確地降落在狹長跑道上,萬一著陸失敗,還可以將太空梭升起來進行第二次著陸,從而提高了可靠性。而美國太空梭靠無動力滑翔著陸只能一次成功。第三,「暴風雪」號能像普通飛機那樣藉助副翼,操縱舵和空氣制動器來控制在大氣層內滑行,還准備有減速制動傘,在降落滑跑過程中當速度減慢到50千米/小時自動彈出,使太空梭在較短距離內停下來。「暴風雪」號首航成功,標志著前蘇聯航天活動跨入一個新的階段,為建立更加完善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鋪平了道路。原計劃一年後進行載人飛行,但由於機上系統的安全可靠尚未得到充分保證,加之其後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原因,載人飛行的時間便推遲了。

歐洲國家的太空梭計劃

在其他國家也存在著太空梭的計劃,英國曾經設計一種太空梭,其外形很獨特,外形和一枚運載火箭一樣大小,英國人取名為「霍托」,是無人駕駛的太空梭,用於運輸。它既能垂直發射,也能使用當時和法國聯合研製的協和超音速飛機的跑道起飛。而另外法國人也構想過一種小型的太空梭其外形和美國的太空梭外形一樣只不過外形比美國的太空梭更小,只有一對小型引擎,由法國研製的「阿爾麗娜」型火箭發射。

知識點

「挑戰者」號升空爆炸

1986年1月28日,美國東部時間當日上午11時39分12秒,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肯尼迪航空中心10英里上空,在「轟」的一聲巨響之後,「挑戰者」號太空梭凌空爆炸。

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第10次發射升空後,因助推火箭發生事故凌空爆炸,艙內7名宇航員(包括一名女教師)全部遇難。直接造成經濟損失12億美元,太空梭停飛近3年,成為人類航天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載人航天事故,使全世界對征服太空的艱巨性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

遇難宇航員為斯科比、史密斯、麥克奈爾、傑維斯、鬼冢(夏威夷出生,日裔)、朱迪恩·雷斯尼克(女)、麥考利芙(女教師)。

㈥ 現在航天火箭方面還有那些問題未能解決

1)安全性,火箭整體安全性只有81%。
2)火箭和太空梭之間的選擇。美國已經開始摒棄太空梭了
3)火箭(衛星)返回技術的提高。其中包括了跟蹤、落地
4)太空垃圾的檢測
5)大型火箭的發射(例如火星500計劃)

㈦ SpaceX40顆衛星被摧毀,它是哪個國家的

SpaceX公司是美國的一家航空公司,由埃隆·馬斯克投資成立。

2022年2月8號SpaceX公司聲稱「獵鷹火箭2月3日發射升空49顆「星鏈」衛星,第二天就遇到太陽活動引發的地球磁暴,導致其中40顆衛星無法正確部署軌道,宣告「報廢」。」這個消息發出之後引起了熱議。

根據計劃安排SpaceX公司想完成整個星鏈計劃,需要發射4.2萬顆衛星。但目前已發射2100顆左右,還需要發射將近4萬顆才能滿足功能需要,但低軌道運轉衛星存在著很多隱患,也影響著很多航天環境安全,所以引發了很多國家,包括美國航天在內的擔憂。

這一次受到太陽風暴的影響,直接讓40顆衛星間接性報廢。如果再發生更高強度的太陽風暴,那麼還會導致更多的衛星出現報廢或者是無法使用的情況,那麼以後也會造成更大損失,這也是不得不去注意和避免的事情。

㈧ 法國墜機身亡富豪身價達387億元,為何每次墜機事故都備受關注

法國又發生了一起墜機事故。身價達到387億的富豪身亡。為什麼近年來頻頻發生墜機事故呢?

甚至有人猜測是別地國家的間諜所為。那麼這讓相關的真相我們就更不得而知了!不論是馬航。還是科比墜機事件都是調查出來是客觀的因素。但是這些因素往往是人們不能夠接受的。意外總是來得很突然。總是有種種的猜想,特別是直升飛機的墜毀。那樣非富即貴的大人物去世,都會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人們往往會認為是暗殺或者什麼的。當然了,如果是絕密的話,我們也不可能知道。

廣大的讀者朋友又怎樣認為呢?

㈨ 全球有航天實力的國家不多

第一名寶座毫無疑問被美國包攬,雖然近幾年由於財政短缺以及科研成果不佳等原因,導致美國在航天工業製造項目上上出現了接二連三的紕漏,其損失高達數十億美元,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NASA在對外觀測以及對火星探索上仍然是行家裡手,同時其還擁有SpaceX這樣的致力於對外探索的民營航天公司在,相信隨著美國重啟對外探索的計劃,這位昔日的航天大國將會再度登頂;(現今唯一擁有太空梭的國家,而且准備淘汰太空梭這種裝備)

緊隨美國後面的,則是俄羅斯與中國,隨著蘇聯解體,曾經的航天技術也被俄羅斯全盤繼承,作為曾經能和美國進行太空競賽的大國繼承人,俄羅斯雖然由於財政等原因,無法大規模開展航天工作,但單單憑借蘇聯時代的老本,卻仍能保障它在當今的航天領域上不落人後。(曾經擁有過一架太空梭)

而我國作為新興航天國家之一,早在神舟系列發射後,便在航天領域上逐步趕上了美俄,不僅完成了載人航天,還多次對月球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在未來數十年內,我國將會積極開展對地外行星探索計劃,突破月球以及火星的束縛,將太陽系盡攬眼底。這一壯志雄心也獲得不少航天方面專家的點贊,認為中國的航天實力足以支撐他們完成這一夢想。(遺憾的是還沒發明出類似於太空梭的宇宙飛船)

除了中美俄三巨頭外,其他國家的航天能力就比較有限,或者說只是某方面強一些但是綜合能力就差了,比如歐盟,科技能力也是非常強大,但是不是一個國家,是多國科技的綜合成果。再比如日本,技術、資金都有但是跟核能一樣發展的很低調。然後就是印度經常愛和中國叫板不惜投入大筆資金大力發展航空和軍事技術,掌握了較為成熟的航天科技,所以它們還是有成績的。

㈩ 歷史上失事的宇宙飛船和太空梭有哪些

●1960年10月23日,蘇聯「金星」號運載火箭發射時,發動機沒有按命令點火。為查明故障,幾十名專家接近火箭。突然,火箭發動機噴火,繼而爆炸,近百名軍人、科學家喪生。
●1961年3月23日,被確定為蘇聯第一個上太空的宇航員邦達連科在用酒精棉擦完身上固定過感測器的部位後,隨手將它扔到了一塊電極板上,結果艙內燃起大火,他被嚴重燒傷,10個小時後死亡。
●1967年1月27日: 1967年1月27日,人類航天史上一個悲慘的日子。三位美國宇航員在進行阿波羅-1號飛船登月任務的訓練時,不幸死於事故,成為了人類航天史上最早因飛船事故而遇難的先驅。美國「阿波羅1號」飛船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模擬發射時失敗,宇航員格斯·格里索姆、愛德華·懷特和羅格·查菲喪生。
●1967年4月24日: 弗拉基米爾·科馬羅夫駕駛著未完全建造好的「聯盟號」升上太空。24小時後,因為返回地球著陸時主降落傘沒有彈出來,他遇難身亡。科馬洛夫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在執行空間飛行任務時獻身的宇航員。
●1971年6月29日:1971年6月,前蘇聯的「聯盟」號飛船與「禮炮」空間站對接飛行24天後,宇航員格奧爾基·科馬羅夫、弗拉基米爾·沃爾科夫和維克托·帕沙耶夫返回地面在歸途中因密封艙漏氣,同時又未穿宇航服,結果3名宇航員靜靜地死在艙內。
●1980年3月18日,原蘇聯「東方」號運載火箭在普列謝茨克發射場進行燃料加註時發生爆炸,45名技術人員當場被炸死,另有5人送往醫院後死亡。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在升空73秒後爆炸,7名宇航員全部喪生,其中包括中學女教師克麗斯塔·麥考利、美籍日本人埃利森·鬼冢,其他5人分別是弗朗西斯·斯科比、邁克爾·史密斯、朱迪斯·雷斯尼克、羅納德·邁克奈爾和格雷戈里·賈維斯。
●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原定降落時間16分鍾前與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聯絡,繼而在得克薩斯州中部上空解體,7名宇航員無一生還。

閱讀全文

與法國航天損失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74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905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7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4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253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18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03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00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440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23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56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48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6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98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684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00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80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6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