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20毫米四聯裝高射炮怎麼畫

德國20毫米四聯裝高射炮怎麼畫

發布時間:2022-07-03 10:45:24

❶ 德國二戰的BP42裝甲列車的編組

BP42/44-德最典型的裝甲列車,每端100毫米火炮1門,76.2毫米火炮1門,20毫米四聯裝高炮一門(首尾對稱)。有時裝載一輛輕型坦克。
車廂包括推車,坦克搭載車廂,火炮車廂,防空車廂,指揮車廂,車頭,火炮車廂。車頭為57系列。所有車廂都裝有重裝甲。
車頭位於整列裝甲列車的中間。

❷ 俾斯麥級戰列艦的戰艦概貌

「俾斯麥」級戰列艦的各個性能數據基本上和設計計劃差不多,只是排水量大了很多。艦長250.5米,水線長241.5米,艦寬36米,最大吃水9.99米,標准排水量為:「俾斯麥」號41700噸,「提爾皮茨」號42900噸。滿載排水量為:「俾斯麥」號49400噸,「提爾皮茨」號52900噸。最高航速:「俾斯麥」號30.12節,「提爾皮茨」號30.8節。最大續航力:「俾斯麥」號8500海里,「提爾皮茨」號9125海里。 「俾斯麥」級戰列艦吸取了「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的經驗,特別是製造工藝上,船體結構的焊接量有很大的增加,達到了95%。「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適航性差的問題在「俾斯麥」級上完全消除,並且有了很多改進,如非常適合在大西洋惡劣海況使用的大西洋艦艏和至今一直非常廣泛使用的外張干舷等。
主炮
早在1934年《英德海軍協定》簽訂以前,德國人就已經開始對安裝在「俾斯麥」號上的SK-C/34型380毫米主炮的設計和試驗工作。德國海軍在最初的主炮口徑選擇上考慮過兩種方案,一是採用406毫米主炮的方案,二是採用380毫米的主炮設計。雖然選擇406毫米主炮的設計方案,無論在彈丸重量、火炮射程和威力上都將遠勝於380毫米主炮。
但有鑒於當時德國從來沒有製造過如此大口徑的主炮,缺乏在經驗和技術上的支持,存在著一定的風險。況且,如果真的採用了406毫米主炮的方案進行設計,不僅需要對原有設計方案進行重大修改和調整,更會影響到整艦的建造與服役時間,建造所需的費用也將大大超出原有預算。經過一番考慮後,德國決定「俾斯麥」級戰列艦採用380毫米的主炮。 「俾斯麥」級戰列艦的4座主炮塔,在前甲板和後甲板分別各布置兩座,從前向後依次命名為安東(Anton)、布魯諾(Bruno)、凱撒(Caesar)和多拉(Dora),四座主炮塔的編號分別用各自命名的第一個字母編為A、B、C、D。
「俾斯麥」級戰列艦裝備的主炮為8門SK-C/34型52倍口徑(按照英國標准為47倍口徑)380毫米炮,該炮由德國克虜伯公司於1934年設計,1939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每座主炮塔重約1100噸,單門火炮全重110700千克,總長度19.63米。「俾斯麥」級的身管製造採用了與「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相同的三節套管結構工藝,以保證火炮的製造精度,但成本過於高昂,且製造工藝復雜,不便與身管的大批量生產。
身管內刻有90條深4.5毫米,寬7.76毫米的膛線,膛線長度為15982毫米,身管長17.86米,膛室容積為31.9升,發射葯為212千克,最大發射膛壓為3200千克/平方厘米,身管壽命約為180~210發。可發射重800千克的被冒穿甲彈和高爆彈,穿甲彈和高爆彈的長度均為1.672米,最大射速為2.3~3發/分,最大射程為36520米/30度,炮口初速為820米/秒,在射程為35000米的距離上可擊穿170毫米的德制水平表面硬化裝甲。主炮俯仰角度為-5.5~+30度,炮塔水平旋轉速率為5度/秒,高低俯仰速率為6度/秒,射擊時的火炮後座距離為1.05米。裝填角度為+2.5度,裝填機構採用的是半自動裝填方式裝填。
「俾斯麥」級戰列艦的主炮設計非常成功,性能非常優秀,不僅威力大,射速高,而且火力覆蓋面積大,使用范圍非常廣,除了用作常規的平射射擊外,還可以以高仰角對空射擊。「提爾皮茨」號在挪威抵抗英機轟炸時就這樣使用過主炮。
SK-C/34型52倍口徑(按照英國標准為47倍口徑)380毫米炮發射800千克穿甲彈的設計性能參數(部分)
火炮發射仰角/度 2.2 4.9 8.1 12.1 16.8 22.4 29.1 30
射程/米 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36520
炮彈飛行速度/米·秒-1 727、641、568、511、473、457、462 暫缺
侵入目標入射角/度 2.4 5.8 10.4 16.4 23.8 31.9 40.3 暫缺
SK-C/34型47倍口徑(17.86米)381毫米炮發射800千克穿甲彈威力參數(部分)
射擊距離/米 0 4572、10000、18000、20000、21000、22000、25000、27000
穿甲厚度/毫米 742、616、510、419、364、350、333、308、304【美國人用標准裝甲經驗公式值對自己裝甲的推算】。
射擊距離/米10000、20000、21000、25000
炮彈飛行速度/米·秒-1 641、511、496、476
侵入目標入射角/度 5.8、16.4、17.6、23.8
穿甲厚度/毫米 510、364、350、308【克虜伯公司用SK C/34 381毫米炮對KCn/A實測】。
副炮
「俾斯麥」級裝備有6座SK-C/28型55倍口徑150毫米雙聯裝副炮,該炮於1928年設計,1934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單門火炮全重9080千克,身管內刻有44條深1.75毫米,寬6.14毫米的膛線,膛線長度為6588毫米,身管長為3000千克/平方厘米,同樣可發射穿甲彈和高爆彈,其中穿甲彈彈重45.3千克,長度為67.9厘米,高爆彈重41千克,長度為65.5厘米,最大射速6~8發/分,最大有效射程23000米/40度,炮口初速為875米/秒。副炮俯仰角度為-10~+40度,炮塔水平旋轉速率為8度/秒,高低俯仰速率為9度/秒,射擊時的火炮後座距離為37厘米,裝填角度為+2.5度,全艦備彈18000發,每座炮塔各300發。
6座150毫米雙聯裝副炮均布置在上層甲板的同一平面上,每舷各3座,其中布置在前部和中部各兩座副炮的射界為150度,布置在後部的副炮射界為135度,6座副炮均可直接向其正前方射擊。6座炮塔的重量不一,其中布置在前部的兩座炮塔各重131.6噸,中部的兩座炮塔因各安裝有一座光學測距儀而各重150.3噸,後部的兩座炮塔最輕,各重97.7噸。該炮並不兼具防空能力,主要用以對付諸如驅逐艦這類裝甲防護較弱的中、輕型水面艦艇。
高射炮
「俾斯麥」級戰列艦裝備有8座雙聯105毫米高射炮、8座雙聯37毫米高射炮和20門20毫米高射炮。
「俾斯麥」級戰列艦裝備有SK-C/33型和SK-C/37型65倍口徑105毫米雙聯裝高炮各4座,每舷各4座。SK-C/33型與SK-C/37型高炮均由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生產,其中SK-C/33型於1933年設計,1935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每座炮塔重26.425噸,單門火炮全重為4560千克,總長度6.84米,身管內刻有36條長5531毫米的膛線,身管長6.825米。膛室容積為7.31升,發射葯為6.05千克,最大發射膛壓為2850千克/平方厘米,可發射重15.1千克,長116.4厘米的專用防空高爆炮彈,最大射速為16~18發/分,最大有效射高為17700米/45度,最大仰角時射高為12500米/85度,炮口初速為900米/秒。火炮俯仰角度為-8~+85度,炮塔水平旋轉速率為8度/秒,高低俯仰速率為10度/秒,4座SK-C/33型高炮均裝備有各自獨立的炮瞄設備。而SK-C/37型則於1937年設計,1939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其主要參數與SK-C/33型基本相同,只是每座炮塔比SK-C/33型要略輕一些,炮塔水平旋轉速率提高為8.5度/秒,高低俯仰速率為12度/秒。射擊時需由艦上的4座專用光學測距儀提供目標參數,全艦備彈6720發,每座炮塔840發。
有鑒於SK-C/33型及SK-C/37型105毫米高炮的身管製造也均採用了復雜的雙節套管結構工藝,延誤了原定的出廠交付日期,致使「俾斯麥」號戰列艦在剛服役時只安裝了上層建築第一層甲板上前部的4座SK-C/33型高炮。海上訓練結束後,「俾斯麥」號返回碼頭時又安裝了4座更新型的SK-C/37型高炮於上層建築第一層甲板的後部原本計劃等另外4座SK-C/37型高炮到貨後,再替換下先前已安裝於前部的4座SK-C/33型高炮,但出海後才發現SK-C/33型與SK-C/37型專用的火控系統互不匹配,致使在其後的「萊茵演習」行動中,無法對來襲的英機形成有效的中、近程對空火力。
在近程防空火力上,「俾斯麥」號主要由大量的37毫米及20毫米高炮構成。其中SK-C/30型83倍口徑37毫米雙聯裝高炮於1930年設計,1934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每座炮塔重3670千克,單門火炮全重243千克,總長度8.2米,身管內刻有16條長2554毫米的膛線,身管長3.071米。膛室容積為0.5升,發射葯為0.365千克,最大發射膛壓為2950千克/平方厘米。射彈重0.745千克,長度為1620毫米,最大射速為80發/分,最大有效射高8500米/45度,最大仰角時射程為6750米/80度,炮口初速為1000米/秒。俯仰角度為-10~+80度,炮塔水平旋轉速率為4度/秒,高低俯仰速率為3度/秒,全艦共備彈32000發,8座SK-C/30型37毫米高炮均裝備有各自獨立的射擊炮瞄設備。實際上,德國的37毫米高射炮根本不可能達到最大射速80發/分,因為採用人工裝填方式的問題,37毫米高炮是二戰最差的高射炮之一。
20毫米高炮分為兩座MG-C/38型20毫米四聯裝和12座MG-C/30型20毫米單管裝兩種,其中MG-C/30型於1930年設計,1934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每座炮全重420千克,單門炮重64千克,總長度2.2525米,身管內刻有8條長720毫米的膛線,身管長為1.3米(即65倍口徑),膛室容積為0.048升,發射葯為0.12千克,最大發射膛壓為2800千克/平方厘米,射彈重0.132千克,長7.85厘米,最大射速為200~280發/分,最大有效射高為4900米/45度,最大仰角時射高為3700米/85度,炮口初速為900米/秒。火炮高低俯仰角為-11~+85度,火炮的水平及俯仰方向的旋轉均由人工手動操作完成。MG-C/38型與MG-C/30型相比,將單管裝改為了四聯裝,致使火炮增重至2150千克,射速提高到480發/分,俯仰角度改為-10~49度,其它技術參數均與MG-C/30型基本相同。
由於20毫米高炮大多為單管裝,僅有兩座為四聯裝,且兩型高炮均採用的是彈夾式供彈,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MG-C/30型與MG-C38型的射速僅分別為120發/分和220發/分,射擊時還必須由專人在炮位左側用手持式小型光學測距儀為炮手提供目標參數,炮手用常規準星瞄具對目標瞄準,實戰中難以形成足夠密度的近程對空火力。
裝甲防護系統
防護和生存力一直都是德國軍艦最顯著的性能強項,這與德國海軍的設計思想有關,從前無畏時代起,德國軍艦一直就是世界上最重視防禦的軍艦。德國人不僅在技術上強化了軍艦的防禦,也在設計取捨上加大了軍艦防禦的優先性:「俾斯麥」級是二戰時代建成戰列艦中裝甲比重最大的戰列艦,不含炮塔旋轉部分的裝甲總重量就達到了標准排水量的41.85%;也是二戰時代防護尺度最大的戰列艦,主裝甲堡側壁覆蓋了70%的水線長度和全部的干舷高度。
「俾斯麥」級戰列艦主要使用了以下幾種鋼材建造:
St42(Schiffbaustahl 42)造船鋼,於1931年在傳統的二號造船鋼基礎上改進而成,用於建造俾斯麥的上層建築和非裝甲艙段艦體結構。其硬度為140-160HB,抗拉強度為420-510MPa,屈服強度為340-360MPa,彈性形變范圍21%,性能不低於其它國家的同類產品。
St52(Schiffbaustahl 52)造船鋼,於1935年在著名的三號造船鋼基礎上改進而成,用於建造俾斯麥的裝甲艙段和輕裝甲艙段艦體結構。其硬度為160-190HB,抗拉強度為520-640MPa,屈服強度為360-380MPa,彈性形變范圍21%,同時具有極佳的韌性和延展性,具有很強的抗斷裂和撕裂能力。雖然其較軟的材質抵抗動能穿甲彈的能力較弱,但它擁有優秀的構造強度保持能力和優良的魚雷爆破沖擊波抵抗能力。
Ww(Krupp Wotan Weich Homogeneous armour steel)高彈性勻質鋼,於1925年在傳統的KNC裝甲基礎上發明,用於建造俾斯麥的主防雷裝甲。其硬度為190-220HB,抗拉強度為650-750MPa,屈服強度為380-400MPa,彈性形變范圍25%。
Wh(Krupp Wotan Hart Homogeneous armour steel)高強度勻質鋼,於1925年在傳統的KNC裝甲基礎上發明,其中的高性能部分(Wotan Starrheit,簡稱Wsh)被用於建造「俾斯麥」級的所有水平裝甲和首尾水線裝甲帶以及內部縱橫向裝甲。其硬度高達250-280HB,抗拉強度為850-950MPa,屈服強度為500-550MPa,彈性形變范圍20%。
KCn/A(Krupp cementite new type A)表面滲碳硬化鋼,於1928年在傳統的KC裝甲基礎上發展而成,用於建造俾斯麥的舷側、炮座、炮塔立面、指揮塔立面裝甲。其表面硬度高達670-700HB,遞減滲碳深度為40-50%,基材硬度為230-240HB,基材抗拉強度為750-800MPa,基材屈服強度為550-600MPa。
1、堅固的艦體構造和細密的艙室分割
在縱向俯視圖上,「俾斯麥」級的艦體為紡錘形,中間最粗,向首尾兩端以拋物線形逐漸變細,這種形態的艦體很容易獲得可靠的構造強度。在橫向上,由於布置了厚重的上部舷側裝甲和上裝甲甲板,該艦在上甲板下方就布置了第一主構造梁,並在第二甲板下方布置了第二主構造梁,使該艦擁有雙層艦體上部主構造梁,而不是象其它多數國家戰艦那樣在主水平裝甲下方布置單一的主構造梁,這樣做的好處是充分利用了15米高36米寬的全部艦體橫截面的尺度布置主承力結構,最大限度的增加了承力結構的幾何力矩從而提高了強度。
「俾斯麥」級全艦分為22個主水密隔艙段,從第3到第19艙段為主裝甲堡區域,艦體主裝甲堡長達171米,最寬處36米,保護了70%的水線長度和85%-90%的浮力以及儲備浮力空間,這是任何同時期戰艦也無法做到的大手筆。在巨大的艦體主裝甲堡內,德國人又在縱向和橫向上安裝了多重裝甲和水密隔板。以鍋爐艙段下部艦體為例,除了兩舷各擁有寬度為5.5米的防雷隔離艙外,內部又被分成三個並排布置的水密隔艙,每個隔艙內安放著兩台高壓重油鍋爐,俾斯麥擁有兩個這樣的艙段,它們中間被一個副炮彈葯庫艙段隔開。在這樣的布置下,一個鍋爐艙進水,戰艦只會損失六分之一的動力,來自一個舷側方向的攻擊最多隻能讓戰艦的兩個鍋爐艙進水,損失三分之一的動力。此外,與其它國家的戰列艦不同,依託大量的橫向、縱向和水平裝甲,該艦在主水平裝甲以上的上部艦體內也設置了大量的水密隔艙。加上下部艦體,俾斯麥全艦被細分成數千個大小不一的獨立水密隔艙,就像鍋爐一樣,該艦每個重要的子系統都被以盡可能降低風險的原理分隔放置在這些隔艙內。
2、結構簡單但工藝優異的防雷結構
「俾斯麥」級的防雷隔離艙在舯部深5.5米,向艦尾方向逐漸減至5米,向艦首方向逐漸減至4.5米,由22mmSt52船殼—空氣艙—18mmSt52油艙壁—油艙—45mmWw主防雷裝甲板—8mmSt52防水背板構成,為兩艙四層鋼板的布置結構。該結構在動力艙段的主防雷裝甲後面沒有設置完整的過濾艙,而在副炮彈葯庫和主炮彈葯庫艙段的主防雷裝甲到彈葯庫壁之間,管線艙和下方的儲藏艙一起形成了完整的過濾艙。整體上看,除了彈葯庫艙段的布置相對還算嚴密以外,與同時期其它國家戰列艦的防雷結構相比較,「俾斯麥」級的結構要簡單得多,設計要求也不高,僅僅為抵禦250kgTNT的水下爆破。但德國海軍在1944年11月12日關於「提爾皮茨」號損失的222-45號技術報告上指出它的TDS(Torpedo defence system)能抵擋300kg德國hexanite烈性炸葯的水下爆破,可以認為這是該級戰艦防雷系統的實際准確防禦水平。
3、全面防護
「俾斯麥」級的主裝甲堡長達171米,覆蓋了70%的水線長度,裝甲堡側壁從水線以下3米多處一直延伸到上裝甲甲板,在整個舷側立面的常見被彈部分都布置了厚重的裝甲,是二戰時代裝甲覆蓋面積比例最大的戰列艦。其上部2.6米高的舷側裝甲帶由厚達145mm的KCn/A鋼板製成,與50-80mm的Wh上裝甲甲板一同保護著整個位於主裝甲堡上部艦體內的水兵生活和工作區,可以抵擋重巡洋艦的炮彈和中小型航空炸彈。中部是位於水線上下的320mm厚5.2米高的KCn/A鋼板製成的主舷側裝甲帶,可以在正常交戰距離以材料質量優勢獨自抵擋大部分戰列艦的炮彈。在吃水9.8-10.4米的作戰常態重量時,俾斯麥高5.2米的320mm主舷側裝甲有2.6-3.2米被埋在了水下,在320mm主舷側裝甲的下方,還有一道高0.6米均厚為170mm的主舷側裝甲下沿,使該艦擁有深入水下達3.2-3.8米的舷側裝甲,為其提供了良好的水下防彈能力,炮彈必須在水中穿行很長的距離擊中更低的位置才能穿過22mm船殼進入防雷吞噬艙和吸收艙,這時後面的45mm主防雷裝甲板已經能夠獨立抵擋。
在艦體主裝甲堡內,位於主裝甲甲板以下的空間,設置有8道由厚達20-60mm的Wh鋼板製成的橫向內部裝甲牆,它們也被同時作為艦體橫向構造的一部分。8道裝甲牆和首尾兩端320mm厚的橫向外裝甲牆共同把「俾斯麥」級主裝甲堡內的下部空間分為9個重裝甲艙段,其中的6道,以30mm的厚度又延伸到上部艦體內,和首尾兩端100-220mm厚的橫向外裝甲牆共同把主裝甲堡內的上部空間也分為7個重裝甲艙段。即使有戰列艦炮彈或穿甲炸彈射入其中爆炸,彈片受到這些內部裝甲的阻擋,破壞力也會被控制在較小范圍的空間內。
「俾斯麥」級的艦首和艦尾水線部位分別設有60mm和80mmWh鋼製成的輕裝甲帶,它們會在艦體受到攻擊的時候盡可能的保持水線外形的整體完整度,防止艦體表面發生大面積破碎。二戰時代的大部分新式戰列艦都採用了重點防護的方式布置裝甲,這是因為它們的裝甲比重小,沒有多餘的裝甲去防護非致命部位,保證重點部位不被擊穿,是首要的。
4、全面防護中的重點防護——穹甲
二戰時代大部分國家的軍艦主水平裝甲都是布置在主舷側裝甲上方,與主舷側裝甲上方邊緣連接,構成一個密閉的裝甲盒。德國軍艦則不同,它採用了一種叫做裝甲堡延展結構的裝甲布置方式,其主水平裝甲位於主舷側裝甲一半左右位置的腰部,在靠近舷側的兩端以小俯角向下傾斜,延伸到主舷側裝甲的下部位置與之相連,這樣的主水平裝甲在橫截面上看起來是一個穹頂,被稱為「穹甲」。穹甲頂部位於水線附近,在軍艦處於作戰常態排水量的時候則往往位於水線以下,這就使得敵方炮彈在穿過其主裝甲帶後還必須再穿過這層裝甲,才能進入德艦的機艙、鍋爐艙、副炮彈葯庫和主炮彈葯庫。雖然穹甲布置縮小了艦體核心艙室的空間高度,但這個問題往往在德艦艦體主裝甲區的巨大長度上得到彌補,從而保持了德艦核心艙室的空間總量。以俾斯麥戰艦為例,其380mm主炮彈葯庫,鍋爐、輪機、150mm副炮彈葯庫,105mm、37mm和20mm高炮彈葯庫,鍋爐艙到輪機艙的蒸汽輸送管道,貫穿全艦的縱向主電纜通道全部布置在了80-120mm穹甲的下方,容納的設施比大部分其它國家的新式戰列艦還多。
5、雙層裝甲甲板
德國戰列艦沒有設置兩用甲板,它們採用了裝甲甲板和水密甲板分離的傳統布局。「俾斯麥」級位於機艙和彈葯庫上方的艦體水平結構有三層,第一層由柚木+50-80mmWh裝甲甲板+10mmSt52水密甲板+第一主構造梁構成;第二層由20mmSt52水密甲板+第二主構造梁構成;第三層是該艦上為數不多的創新設計之一,在80-100mmWh水平部分裝甲甲板的下方是20mm的St52水密甲板,再往下並沒有像其它國家的戰列艦一樣布置主構造梁而是水平鋪設了一層構造加強筋,與裝甲甲板一同被作為艦體構造的組成部分,承擔和主構造梁相近的作用。此外,構造加強筋由彈性形變范圍剛好比Wh鋼略大一點的St52鋼製成,可以隨著Wh裝甲板一同發生彈性形變並分擔抗拉峰值受力,再隨著Wh裝甲板一同恢復,以此提高整個水平結構的防禦力,加強這道保護動力艙和彈葯庫的最後防線。
6、火力、火控和指揮系統防護
「俾斯麥」級前後各有兩座雙聯裝的380mm主炮塔,其炮座露天部分是厚340mm的KCn/A裝甲鋼圈,炮座在艦內從80mm上裝甲甲板到100mm主裝甲甲板之間的部分是厚220mm的KCn/A裝甲鋼圈,外圍側面受到145mm-320mm的KCn/A舷側裝甲和30mmWh內部縱向裝甲的保護,總厚度為395-570mm,防禦能力高於炮座露天部分。
「俾斯麥」級主炮塔旋轉部分的正面是360mm的KCn/A裝甲板,側面是220mm的KCn/A裝甲板,背部是320mm的KCn/A裝甲板,頂部由130-180mm的Wh裝甲板覆蓋。背部厚達320mm的KCn/A裝甲是為了對付數量眾多的敵艦從左右舷側方向夾攻而設置的,
「俾斯麥」級的副炮塔擁有100mmKCn/A的旋轉部分正面裝甲和80mmKCn/A的露天炮座裝甲,能抵擋輕巡洋艦級別的炮彈。第一甲板下面是145mmKCn/A的上部舷側裝甲帶+30mm的Wh裝甲座圈,能抵擋重巡洋艦級別的炮彈。彈葯輸送通道通過其中一直延伸到穹甲,副炮彈葯庫位於穹甲下方獨立艙段的中央部分內,受到320mm主舷側裝甲和100-120mm穹甲的保護。與主火力系統的防護情況相似,俾斯麥副炮火力系統的防護也是由上至下逐次遞增。大部分其它國家的新式戰列艦副炮塔都不具有俾斯麥這樣厚重的裝甲,這也是德艦全面防護的一個體現。
「俾斯麥」級的指揮塔立面裝甲為350mmKCn/A,頂部220mmWh,底部70mmWh。同時德國戰列艦指揮塔的防護空間大,可以容納更多的指揮人員和設備。此外該艦在後部艦橋上還擁有一個立面裝甲為150mmKCn/A的備用指揮塔,在主桅樓頂端還擁有一個立面裝甲為60mmWh的裝甲瞭望塔,是大部分其它國家的新式戰列艦所沒有的。該艦安置在三個裝甲塔上方的三個主要探測和火控系統單元也安裝有60-200mm不等的立面裝甲,防護極為考究。
動力系統
「俾斯麥」級擁有12個高壓瓦格納鍋爐,兩兩放置在6個水密隔艙內,蒸汽輸送管道直接穿過同樣位於穹甲下方的副炮彈葯庫艙段通向3個主機艙,每個主機艙內安放著1台渦輪蒸汽輪主機,每4台鍋爐同時向1台渦輪蒸汽輪主機提供動力,主機為3台Blohm&Voss蒸汽輪機,單機最大輸出功率為45400馬力,3台總功率達136200馬力。每一主機驅動一個螺旋槳,直徑為4.7米。
此外在過渡艙內有蒸汽輸送轉換結構,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交叉提供動力。「俾斯麥」級的動力系統設計功率為138000馬力,但實際穩定輸出功率高達150170馬力,極速輸出功率更是高達163026馬力,使得「俾斯麥」級戰列艦擁有穩定很高的航速。
火控系統
「俾斯麥」級的主炮副炮射擊指揮所在前後桅樓設有兩處。前桅樓頂端安裝有FuMO23型雷達和大型光學測距儀,FuMO23 雷達的矩形天線高2 米,寬4 米,工作頻率為368兆赫,波長約為81 厘米,最大作用距離約為25 千米。這種雷達性能本來完全能夠在天氣惡劣的情況下搜索水面,但德國的雷達設計沒有採用方位顯示器(也就是所說的P型顯示器),僅有距離顯示器,方位依靠天線底座的同步感應器驅動機械方位顯示盤指示,因此這種雷達在對多個目標和曲折的海岸探測時非常繁瑣,方位雷達僅能針對單個的目標才具備清晰的目標舷角關系,因此這種雷達只能用作火控目標指示。81 厘米波長測量誤差偏大,但能夠滿足戰列艦在25千米距離上的齊射火控性能。德國海軍也沒有打算把這種雷達用在更復雜的探測場合,只是將天線與10.5米光學測距儀安裝在一起僅僅用於火控。聯合基座能夠旋轉360 度,從戰艦最高點環視海面。FuMO23 雷達沒有P型方位顯示器的原因之一是德國納粹高官們認為這種裝置過於復雜和奢侈,這是「俾斯麥」號設計上的一個重要缺陷,利用P 型顯示器至少能夠了解更復雜的海面態勢。
德國海軍採用兩個這種FuMO23雷達和10.5米測距儀轉塔來進行兩個主要射向的火控。在「俾斯麥」號後艦橋上,同樣布置了1 部轉塔,通常承擔控制後部主副炮對第二個目標的射擊指揮,或者在前桅樓雷達測距儀轉塔被摧毀時,作為全艦火力的射擊指揮備份。前桅樓柱型裝甲結構一直向下伸延到裝甲甲板下的火控解算艙。後部艦橋正下方的裝甲帶甲板同樣設置了解算艙(所謂的解算艙實際是多炮塔的射擊指揮儀艙)。德國的機電式射擊指揮儀非常龐大和復雜,能夠直接連接主炮塔控制機電氣櫃控制主炮塔,同時解算結果用機電刻度盤顯示在相關指揮艙室。但是其精度和可靠性依舊非常高。除測距儀雷達轉塔安裝了10.5 米光學測距儀外,主炮炮塔也安裝了獨立的10.5 米測距儀,便於在指揮轉塔失效後,繼續按炮長電話口令進行測距和火控射擊,但此時火控彈著散布要大很多。150 毫米副炮炮塔安裝有獨立的6.5 米光學測距儀,對空射擊的火控站分別有4 處, 兩處在主桅樓兩側,有球型防護罩,另兩個沿艦體縱軸線布置在後上層建築頂部,4 處對空火控站都裝有4.5 米測距儀。按照「俾斯麥」級的防空武器配置,4 處火控站能夠指揮對4 個目標的對空火力。105 毫米高炮有隨動系統,可以分別與相應的火控站連接進行自動控制,而其他中小口徑高炮則只能採用電話和人工操作。150 毫米副炮參與對空射擊時由炮塔測距儀或前後雷達測距儀轉塔進行火控,在同時發生交戰的情況下,主副炮都無法騰出轉塔進行對空火控。
火控和射擊組織的原則是盡可能用盡量多的火炮齊射和盡可能快的發射速度,並用盡可能幾率大的射擊方式,而射擊指揮儀則要在盡可能遠的距離上發現目標和完成測距。首輪齊射組織非常重要,對修正具有決定性作用。在40年代炮瞄雷達出現前,主要依靠對齊射的彈著觀察進行諸元修正。一旦確認准確的方位距離,則所有主炮將一同按准確諸元進行齊射。同時航海長也將採用機動,盡力保證這個較為准確的方位距離在至少兩輪齊射內近似不變。
質量分配
艦體結構 11691噸
裝甲 17450噸
武器裝備 5973 噸
航空設備 83 噸
自衛武器 8 噸
普通裝備 369.4 噸
船員居住設備 8.6 噸
桅桿和索具 30 噸
彈葯 1510.4 噸
自衛武器的彈葯 25 噸
一般消耗品 155.4 噸
人員和個人物品 243.6 噸
預備物品 194.2 噸
飲用水 139.2 噸
設備用水 167 噸
鍋爐用水 187.5 噸
重油 3226 噸
柴油 96.5 噸
潤滑油 80 噸
航空用油 17 噸

❸ 「俾斯麥」級戰列艦主炮參數

納粹德國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的一生
研製背景
1918年11月11日,德國政府代表埃爾茨貝格同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的雷東德火車站簽署停戰協定,德國戰敗投降,《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在6個小時後正式生效,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宣告結束。戰後根據1919年6月28日德國同戰勝國在巴黎簽署的《凡爾賽和約》的規定,德國海軍僅被允許保留8艘1906年以前建造的舊式戰列艦用於訓練及海岸防禦之用。此外,所有舊艦的艦齡必須滿20年才可開工建造新艦用以替換,並還限制德國建造任何最大排水量大於10160噸,主炮口徑超過280毫米的軍艦。同時還規定德國海軍的人員編制規模不得超過1.5萬人,其中軍官不得超過1500人,海軍軍官必須服役滿25年,以及禁止德國海軍建造、擁有潛艇和海軍航空兵等諸多抑制德國海軍艦隊重新崛起的條款。企圖通過對德國海軍戰後的人員編制、艦隊規模、裝備更新和軍艦性能等限制,而使其無法再與其他海軍列強抗衡,將德國海軍壓製成為一支能力有限的區域性海上力量。
戰後,為了替換一戰後所遺留下來的那些舊式的無畏型戰列艦,在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後,德國魏瑪共和國的國會最終還是以微弱的優勢表決通過了海軍要求建造新艦的提案,允許德國海軍建造5艘袖珍型戰列艦。其首制艦「德意志」號於1929年2月5日在德國基爾的德意志船廠開工,1931年5月19日下水,1933年4月1日建成服役。
至20世紀30年代初,法國和蘇聯海軍都相繼提出了規模龐大的造艦計劃。面對這一威脅,當時的德國海軍建造局一方面密切注視著世界各主要海軍強國的戰艦研製情況,定期對各國海軍所建造的各種艦型作出評估,另一方面德國海軍也開始考慮建造比條約所允許建造的袖珍戰列艦更大的戰艦。
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初,尚對於《凡爾賽和約》的限制還有所顧慮,不願公開建造超過條約規定標準的大型戰列艦,以避免造成對英國海權的挑戰。但當時的德國海軍的實力現況與各海軍強國的海軍相比實在顯得太過微不足道了,最終他還是決定要為德國海軍補充一些新鮮的血液。但他也曾向當時的德國海軍總司令雷德爾表明過自己的海軍政策,他並不想追隨一次大戰前提爾皮茨時期公海艦隊的海軍政策,不願去建立一支足以挑戰英國制海權的強大艦隊,但是必須要能夠對抗法國正在進行的造艦計劃。當時的蘇聯海軍仍然很弱小,盡管有跡象表明其正在執行一項龐大的造艦計劃,但卻並未引起德國方面的注意。
為了能夠突破《凡爾賽和約》對德國海軍軍備的限制,公開擴充海軍軍備,1935年6月希特勒主動向英國表示願意將德國海軍水面艦艇和潛艇部隊的總噸位分別限制在英國海軍的35%和45%,使英國海軍在制海權方面對德國海軍保持3:1的優勢,以表示德國海軍的軍備擴充不是在針對英國。
1935年6月18日,《英德海軍協定》的正式簽訂,為德國合法地解除了戰後《凡爾賽和約》對德國海軍的種種限制,為日後德國海軍的自由發展奠定了基礎。1936年《華盛頓海軍協定》到期結束,各國都不打算繼續在《倫敦海軍協定》上續約,先是日本在1933年入侵中國東北三省後退出了國際聯盟和《倫敦海軍協定》,法國和義大利也隨即於1935年拒絕在條約上簽字。各國見況紛紛開始重整軍備,戰爭陰雲日益迫近。
當時德國雖然已經建造了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並已有了設計建造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的計劃,但是這兩級戰艦均無法同各海軍強國將來所建造的新式戰列艦相匹敵。於是德國人便有了建造更大、更強的新式戰列艦的計劃,這一計劃便成為了日後設計、建造俾斯麥級戰列艦的雛形。
設計
俾斯麥級戰列艦的工作開始於1935年,但在1932年,德國海軍就已經開始了對建造標准排水量35000噸級的戰列艦進行理論性研究和可行性論證工作。早在1934年《英德海軍協定》簽訂以前,德國人就已經開始對安裝在「俾斯麥」號上的SK-C/34型381毫米(15英寸)主炮的設計和試驗工作。德國海軍在最初的主炮口徑選擇上考慮過兩種方案,一是採用406毫米(16英寸)主炮的方案,二是採用381毫米的主炮設計。雖然選擇406毫米主炮的設計方案,無論在彈丸重量、火炮射程和威力上都將遠勝於381毫米主炮。但有鑒於當時德國從來沒有製造過如此大口徑的主炮,缺乏在經驗和技術上的支持,存在著一定的風險。況且,如果真的採用了406毫米主炮的方案進行設計,不僅需要對原有設計方案進行重大修改和調整,更會影響到整艦的建造與服役時間,建造所需的費用也將大大超出原有預算。此外,更大的主炮口徑就需要有更大的炮塔座圈,而過大的炮塔座圈又將會造成戰艦的體積和排水量過大,使其無法達到原設計所規定的裝甲防護水平和航速等設計性能。
在動力系統方面也存在著多種選擇,當時德國在柴油機技術和高溫、高壓蒸汽鍋爐的發展上均有優勢。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當時就已經採用了柴油機為推進裝置的動力系統,並使其獲得了強大的遠洋續航力,但由於受柴油機的單機功率所限,戰艦的最高航速難以提高,如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的最大航速也只有28節。況且使用柴油機為動力的戰艦的主軸過長,會影響到艦體內的布置,佔用過大的空間。相比之下,雖然蒸汽輪機較之柴油機在熱效率上要低,且存在高溫、高壓鍋爐爆炸而可能使全艦癱瘓的隱患,降低了蒸汽輪機的可靠性,如德國的Z-3號驅逐艦就曾經因為高溫、高壓鍋爐蒸汽受阻爆炸而在挪威沿海執行任務時喪失動力,險些漂入德軍布有水雷的海區。但蒸汽輪機的單機功率較大,且蒸汽輪機允許有一定的主機過熱率,可使戰艦在短時間內通過主機過熱來實現航速的提高,達到極速狀態。此外,採用蒸汽輪機的戰艦主軸相對較短,同時蒸汽輪機所使用的重油也比柴油機所使用的輕柴油更不易引起燃燒和爆炸。鑒於當時各國正在設計建造的新式戰列艦的最大航速均已達到或超過30節,並考慮到德國海軍在數量上的劣勢,在海戰中如果沒有高航速的話,是無法逃脫敵海上優勢兵力的圍殲。加上缺乏在如此龐大的戰列艦上採用柴油機為動力的先例和經驗,在權衡了兩者的優缺利弊後,最終德國人還是決定以傳統的常規蒸汽鍋爐作為俾斯麥級戰列艦的動力系統。
在裝甲防護的設計上,德國海軍並沒有像其他海軍強國那樣採用「重點防護」的裝甲設計概念,而是沿襲了德國海軍傳統的「全面防護」的裝甲設計概念。德國在二戰爆發之前所建造的戰列艦與重巡洋艦均採取了這一裝甲布置理念,這一裝甲布置理念除了在傳統的水線、炮塔、指揮塔等關鍵要害部位布置主裝甲帶以外,還對戰艦有可能被命中的其他非關鍵區域,也加裝有一定厚度的裝甲予以防護。雖然這種採用「全面防護」理念建造的戰艦在關鍵要害部位的主裝甲厚度往往較同一時期其他海軍強國採用「重點防護」理念建造的戰艦要低,但全面的裝甲防護卻可以避免戰艦因非關鍵部位的受損而喪失戰鬥力,因為海戰中的德國海軍除了在數量上處於劣勢外,還經常要以單艦突入大西洋作戰,在面對敵海上優勢兵力的圍殲時,採用全面裝甲防護的設計更有助於提高戰艦在戰斗中的耐久度。
此外,俾斯麥級戰列艦在設計之時還廣泛吸取了之前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和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的建造使用經驗,採用了諸如大西洋型艦艏和外張干舷的成功設計,從而提高了戰艦在惡劣海況中的適航性能。德國人從德意志級的建造開始,便廣泛採用的焊接技術,在俾斯麥級的製造工藝上,艦體結構的的焊接量更是達到了95%,這樣用焊接工藝製造的艦艇比同類採用鉚接工藝製造的艦艇在艦體的結構重量上要輕15%,而且焊接工藝還有利於採用高強度鋼材,提高整艦的裝甲防護強度。
俾斯麥級戰列艦的首艦「俾斯麥」號的設計工作於1935年11月16日正式完成,同級的二號艦「提爾皮茨」號的設計和改進工作也於1936年6月14日正式完成。有鑒於「提爾皮茨」號的設計圖紙較先前「俾斯麥」號的設計圖紙相比已有所改動,故「俾斯麥」號的設計圖紙其後也相應作出了修改,在德國海軍正式決定建造兩艘俾斯麥級戰列艦後,兩艦被分別定以「G」和「F」的代號。
武器系統
主炮
俾斯麥級戰列艦裝備有4座SK-C/34型47倍口徑381毫米雙聯裝主炮,該炮由德國克虜伯公司於1934年設計,1939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每座主炮塔重約1100噸,單門火炮全重110700千克,總長度19.63米。俾斯麥級的身管製造採用了與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相同的三節套管結構工藝,以保證火炮的製造精度,但成本過於高昂,且製造工藝復雜,不便與身管的大批量生產。身管內刻有90條深4.5毫米,寬7.76毫米的膛線,膛線長度為15982毫米,身管長17.86米,膛室容積為31.9升,發射葯為212千克,最大發射膛壓為3200千克/平方厘米,身管壽命約為180~210發。可發射重800千克的被冒穿甲彈和高爆彈,穿甲彈和高爆彈的長度均為1.672米,最大射速為2.3~3發/分,最大射程為36520米/30度,炮口初速為820米/秒,在射程為35000米的距離上可擊穿170毫米的德制水平表面硬化裝甲。主炮俯仰角度為-5.5~+30度,炮塔水平旋轉速率為5度/秒,高低俯仰速率為6度/秒,射擊時的火炮後座距離為1.05米。裝填角度為+2.5度,裝填機構採用的是半自動裝填方式裝填,全艦備彈840發,最多為960發。
俾斯麥級裝備的4座主炮依從前至後的順序,分別被命名為安東(Anton)、布魯諾(Bruno)、愷撒(Cacsar)和多拉(Dora),其中A、B與C、D分別布置於前、後甲板區的中軸線上。
副炮
俾斯麥級裝備有6座SK-C/28型55倍口徑150毫米雙聯裝副炮,該炮於1928年設計,1934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單門火炮全重9080千克,身管內刻有44條深1.75毫米,寬6.14毫米的膛線,膛線長度為6588毫米,身管長為3000千克/平方厘米,同樣可發射穿甲彈和高爆彈,其中穿甲彈彈重45.3千克,長度為67.9厘米,高爆彈重41千克,長度為65.5厘米,最大射速6~8發/分,最大有效射程23000米/40度,炮口初速為875米/秒。副炮俯仰角度為-10~+40度,炮塔水平旋轉速率為8度/秒,高低俯仰速率為9度/秒,射擊時的火炮後座距離為37厘米,裝填角度為+2.5度,全艦備彈18000發,每座炮塔各300發。
6座150毫米雙聯裝副炮均布置在上層甲板的同一平面上,每舷各3座,其中布置在前部和中部各兩座副炮的射界為150度,布置在後部的副炮射界為135度,6座副炮均可直接向其正前方射擊。6座炮塔的重量不一,其中布置在前部的兩座炮塔各重131.6噸,中部的兩座炮塔因各安裝有一座光學測距儀而各重150.3噸,後部的兩座炮塔最輕,各重97.7噸。該炮並不兼具防空能力,主要用以對付諸如驅逐艦這類裝甲防護較弱的中、輕型水面艦艇。
高炮
「俾斯麥」號戰列艦裝備有SK-C/33型和SK-C/37型65倍口徑105毫米雙聯裝高炮各4座,每舷各4座。SK-C/33型與SK-C/37型高炮均由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生產,其中SK-C/33型於1933年設計,1935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每座炮塔重26.425噸,單門火炮全重為4560千克,總長度6.84米,身管內刻有36條長5531毫米的膛線,身管長6.825米。膛室容積為7.31升,發射葯為6.05千克,最大發射膛壓為2850千克/平方厘米,可發射重15.1千克,長116.4厘米的專用防空高爆炮彈,最大射速為16~18發/分,最大有效射高為17700米/45度,最大仰角時射高為12500米/85度,炮口初速為900米/秒。火炮俯仰角度為-8~+85度,炮塔水平旋轉速率為8度/秒,高低俯仰速率為10度/秒,4座SK-C/33型高炮均裝備有各自獨立的炮瞄設備。而SK-C/37型則於1937年設計,1939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其主要參數與SK-C/33型基本相同,只是每座炮塔比SK-C/33型要略輕一些,炮塔水平旋轉速率提高為8.5度/秒,高低俯仰速率為12度/秒。射擊時需由艦上的4座專用光學測距儀提供目標參數,全艦備彈6720發,每座炮塔840發。
有鑒於SK-C/33型及SK-C/37型105毫米高炮的身管製造也均採用了復雜的雙節套管結構工藝,延誤了原定的出廠交付日期,致使「俾斯麥」號戰列艦在剛服役時只安裝了上層建築第一層甲板上前部的4座SK-C/33型高炮。海上訓練結束後,「俾斯麥」號返回碼頭時又安裝了4座更新型的SK-C/37型高炮於上層建築第一層甲板的後部原本計劃等另外4座SK-C/37型高炮到貨後,再替換下先前已安裝於前部的4座SK-C/33型高炮,但出海後才發現SK-C/33型與SK-C/37型專用的火控系統互不匹配,致使在其後的「萊茵演習」行動中,無法對來襲的英機形成有效的中、近程對空火力。
在近程防空火力上,「俾斯麥」號主要由大量的37毫米及20毫米高炮構成。其中SK-C/30型83倍口徑37毫米雙聯裝高炮於1930年設計,1934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每座炮塔重3670千克,單門火炮全重243千克,總長度8.2米,身管內刻有16條長2554毫米的膛線,身管長3.071米。膛室容積為0.5升,發射葯為0.365千克,最大發射膛壓為2950千克/平方厘米。射彈重0.745千克,長度為1620毫米,最大射速為80發/分,最大有效射高8500米/45度,最大仰角時射程為6750米/80度,炮口初速為1000米/秒。俯仰角度為-10~+80度,炮塔水平旋轉速率為4度/秒,高低俯仰速率為3度/秒,全艦共備彈32000發,8座SK-C/30型37毫米高炮均裝備有各自獨立的射擊炮瞄設備。
20毫米高炮分為兩座MG-C/38型20毫米四聯裝和12座MG-C/30型20毫米單管裝兩種,其中MG-C/30型於1930年設計,1934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每座炮全重420千克,單門炮重64千克,總長度2.2525米,身管內刻有8條長720毫米的膛線,身管長為1.3米(即65倍口徑),膛室容積為0.048升,發射葯為0.12千克,最大發射膛壓為2800千克/平方厘米,射彈重0.132千克,長7.85厘米,最大射速為200~280發/分,最大有效射高為4900米/45度,最大仰角時射高為3700米/85度,炮口初速為900米/秒。火炮高低俯仰角為-11~+85度,火炮的水平及俯仰方向的旋轉均由人工手動操作完成。MG-C/38型與MG-C/30型相比,將單管裝改為了四聯裝,致使火炮增重至2150千克,射速提高到480發/分,俯仰角度改為-10~49度,其它技術參數均與MG-C/30型基本相同。
由於20毫米高炮大多為單管裝,僅有兩座為四聯裝,且兩型高炮均採用的是彈夾式供彈,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MG-C/30型與MG-C38型的射速僅分別為120發/分和220發/分,射擊時還必須由專人在炮位左側用手持式小型光學測距儀為炮手提供目標參數,炮手用常規準星瞄具對目標瞄準,實戰中難以形成足夠密度的近程對空火力。
火控系統
「俾斯麥」號戰列艦在上層建築的前部和後部各布置有一座混裝有FUMO 23型雷達和一部基線長10.5米的光學測距儀的火控塔,另有一座布置在艦橋桅塔頂端的火控塔混裝的是一座FUMO 23型雷達和一部基線長7米的光學測距儀。其FUMO 23型雷達設有一具長為4米,寬為2米的矩形網狀雷達天線,工作頻率為368兆赫,脈沖頻率為500赫茲,波長為81.5厘米,功率9千瓦,有效探測距離為25千米(即13.5海里)。鑒於20世紀40年代初的艦載雷達技術剛剛出現不久,其工作效能並不高,甚至工作時的穩定性也十分欠佳,在海戰中的對艦炮戰仍然主要依靠使用光學測距儀來提供目標參數,艦載雷達一般僅用於對海上目標的搜索和夜間炮戰為主炮指示射擊目標之用。
此外,除A號主炮塔上的光學測距儀在1941年初被拆除以外,其它各主炮均裝有一座基線長10.5米的光學測距儀,以備在艦橋上的火控塔戰時受損後,各主炮依然能夠獨立進行炮瞄射擊,中部兩舷的兩座150毫米副炮也各自裝備有一具基線長6.5米的光學策測距儀。布置在上層建築第一層甲板的4座SK-C/37型105毫米高炮也由4座基線長4米的SL-8光學測距儀提供目標參數,並由半球形的裝甲防護罩保護,另外在C號主炮塔的後方還布置有一座基線長5米的光學測距儀。
雖然德國人在精密光學儀器上的優長使得其所使用的光學測距儀能夠獲得非常高的測距精度,但在實戰中戰艦往往需要先以校射模式進行半齊射,再依照數次齊射的彈著點及目標的相對航速、航向和相對距離來及時校正主炮的炮射參數,所以其主炮的首次齊射或半齊射的命中概率極低,即使是在射擊過程中不斷依照上次彈著點校正主炮的炮射參數,但其是否能命中目標,更多的情況下還是在憑借著運氣。
裝甲防護
「俾斯麥」號戰列艦的設計裝甲總重量達17256噸,占的全艦總重量的比例達40%。其艦體的水平防護由兩層水平裝甲板組成,即覆蓋全艦的50毫米厚上甲板和80~120毫米厚的第三層甲板,其中第三層甲板的主甲板,從艦艏的A號主炮塔的前部一直延伸至D號主炮塔的後部,總長度達170米,主要用以保護各主、副炮塔下的彈葯艙及輪機艙等核心部位免受打擊。
主炮塔的外形呈一個多面體,炮塔裝甲的正面厚度為360毫米,側面厚度為220毫米,後部厚度為320毫米,頂部厚度為130毫米,其甲板上的B、C號主炮塔座圈的裝甲厚度為340毫米,其餘兩座主炮塔甲板下的炮塔座圈的裝甲厚度均為220毫米。副炮的裝甲防護水平很弱,其裝甲的正面厚度為100毫米,炮塔座圈厚度為80毫米,側面厚度為80毫米,頂部厚度為80毫米,甲板下炮塔座圈的厚度為20毫米,其中布置在前部和後部的副炮塔後部的裝甲厚度為140毫米,中部副炮塔的後部裝甲厚度為80毫米。
舷側的裝甲防護以主炮塔的彈葯艙和舯部的輪機艙的裝甲最厚,達320毫米,形成長度達170米的主裝甲帶的裝甲厚度越靠近艦體的艏、艉處,厚度就越薄,其艦艏與艦艉區域的裝甲厚度僅分60毫米和80毫米。此外,舷側主裝甲帶的下方還設有由兩層防雷壁與一層裝甲壁組成的防雷擊系統,足可抵禦250千克裝葯量的魚雷或磁性水雷的攻擊。其中最內層裝甲壁的厚度為45毫米,與水平方向主裝甲垂直相接,形成一個盒形裝甲區域,外部的兩層防雷壁各厚170毫米,其間的隔艙內填充有燃油或水以作為該艦被魚雷擊中後的爆炸緩沖區之用。
艦上指揮塔頂部的裝甲厚度為220毫米,周邊部分裝甲厚度為350毫米,其下方包含在上層建築之內的垂直通道由70毫米的裝甲予以保護。此外,在各主、副炮的測距儀及雷達火控塔等指揮部件均有一定厚度的裝甲進行保護,甚至就連艦上煙囪兩側的探照燈他、都有專門的半球形裝甲防護罩。
動力系統
俾斯麥級戰列艦在設計之初便要求其推進裝置的功率必須要盡可能的大,以便使戰艦能夠獲得30節左右的高航速。為此,在位於俾斯麥級艦體舯部的6個鍋爐艙內共布置了12台瓦格納高溫、高壓鍋爐,其工作壓力為35千克/平方厘米,工作溫度為475℃,每個鍋爐艙內各安裝有兩台,並以一前一後縱向布置於主機艙的前面,6個鍋爐艙以每3個艙並列成一排,前後共分為兩排,其間有隔艙相分隔。12台高溫、高壓鍋爐由4條主煙道集中從艦體舯部的大型獨立煙囪排出廢煙。
共有3個呈倒品字形布置的主機艙,位於鍋爐艙的後方,前面兩個並排布置的主機艙同後面單獨布置於中軸線上的主機艙之間有隔艙分隔。每個主機艙各裝備有一檯布隆•富斯蒸汽輪機其主機的最大單機輸出功率為45400馬力,3台主機的總輸出功率達136200馬力。3台主機均配備有獨立的減速齒輪組,每台蒸汽輪機各驅動一根傳動主軸,每根主軸上各有一具直徑4.7米的螺旋槳,3軸推進,其後為兩具大小為11.63平方米,平行相距24.2米的方向舵。
電力系統由14台發電機所組成,為全艦的各系統提供電力,總發電量為7910千瓦,電流為220伏的交流電。其中8台500千瓦柴油發電機布置在後主機艙兩側的2個機艙內,每個機艙各安裝有4台,分成兩排,每排兩台。另有5台690千瓦的渦輪發電機和一台460千瓦的渦輪發電機分別布置在前排鍋爐艙的前面兩側的2個機艙內,其中一個為混裝有兩台690千瓦和一台460千瓦的渦輪發電機,每個機艙平行布置著3台渦輪發電機,兩個機艙之間也有隔艙相隔開。
艦載機
在「俾斯麥」號主桅下方的1號機庫及煙囪兩才側的2、3號機庫內分別存放有4加阿拉道(Arado)Ar-196型水上飛機,降落在水上,再由艦體舯部甲板兩舷上的大型起重機吊起回收,再將Ar-196的機翼折疊後,便存入機庫之中。其中1號機庫存放有2架,2、3號機庫各一架。
Ar-196型水上飛機主要是用於取代老式的He-160型水上飛機,廣泛配屬於德國海軍的大型戰艦之上,於1938年首飛,1939年8月定型服役,全重299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3730千克,機身長為11米,翼展12.4米,機身高4.4米,裝備有一台最大輸出功率為960馬力的寶馬(BMW)星型空冷發動機,最大飛行時速310千米/小時(4000米高度),最大升限為7020米,最大航程為1070千米。裝備有2門MG-FF型20毫米航空機炮,一挺MG-17型7.92毫米機槍,2挺MG-15型15毫米機槍,並可在翼下掛載兩枚50公斤重航空炸彈,機組乘員2人。該機主要用以偵察、校正和聯絡之用。
輔助設備
掃雷具
為了對付來自於水雷封鎖的威脅,「俾斯麥」號在兩舷共裝備了6具掃雷具,這些掃雷具,從外形上看就如同一架小飛機一樣,使用時掃雷具吊放入水中,在展開其水翼後,鋼纜將拖曳其前行,一遇錨雷便利用掃雷具上的割刀將系留錨雷的鋼索割斷,待錨雷浮出水面以後,再用艦上的小口徑火炮將其擊爆。
探照燈
全艦共裝備有8座探照燈,其中7座的直徑為1.5米,7座探照燈分別布置在指揮塔中部、煙囪前部和後部的兩側以及主桅後方的平台之上。其探照燈除平時用於導航、信號聯絡外,還可用來在夜戰中為火炮指示目標。
起重機
布置在艦體的舯部第一層甲板之上的兩部12噸級大型起重機,除可用來回收降落在水上的Ar-196縣水上飛機之外,還可在該艦進行補給作業時,吊裝諸如彈葯、食品等物資之用。
錨、鏈
為了能夠便於該艦的泊駐作業,在「俾斯麥」號上共布置了4個重達9500千克的鐵錨,用直徑72毫米的鐵鏈環連接,其中3個鐵錨布置在艦首的前方和左右兩舷,另一個布置於艦艉的左舷一側。
小艇
「俾斯麥」號建成之時,艦上共配備有各種交通艇、聯絡艇、工作艇及舢板共記18艘。
建造
1935年11月16日,德國政府同「俾斯麥」號的承建商布隆•沃斯造船公司在漢堡簽屬了建造合同,建造編號BV509。1936年7月1日,在位於漢堡的布隆•沃斯造船廠的9號船台上開始鋪設首根龍骨,「俾斯麥」號的建造工作正式開始。艦體的建造工作於1938年9月以前完成,並開始將已建成的艦體移至下水滑道上,准備下水的相關事宜。
1939年2月14日星期二(情人節),在阿道夫•希特勒及上千名群眾、軍政要員和船廠工人的出席下舉行了隆重而盛大的下水典禮,並由特意邀請而來的主禮嘉賓——德國前首相奧托•馮•俾斯麥的孫女將她祖父的名字命名給這艘新建成的戰艦,在片刻之後的13:30分,「俾斯麥」號緩緩滑入水中,順利下水。成為德國海軍歷史上第四艘以俾斯麥之名命名的戰艦,也是「俾斯麥」號的承建商布隆•沃斯造船廠所建成的最後一艘戰列艦。雖然新型的H級戰列艦已於1939年7月15日開工建造,但最終卻並未建成,而是於1941年8月29日停工後被解體。
下水之後的「俾斯麥」號停泊在船廠的舾裝碼頭上進行諸如鍋爐、艦橋和主裝甲帶的舾裝工作,與此同時,德國人還將建造中的「俾斯麥」號的艦艏替換成了更適合於北海和北大西洋惡劣海況的大西洋型艦艏。1939年9月1日,德軍侵入波蘭境內,英、法對德宣戰,但二戰的爆發和隨後而來的寒冷冬季卻絲毫未影響到「俾斯麥」號的預定建造速度。
1940年4月,「俾斯麥」號迎來了首批艦員的登艦,雖然此時的「俾斯麥」號仍未完成,但這些首批登艦的艦員們已經在該艦的首任也是唯一一任艦長厄恩斯特•林德曼的指揮下開始了其第一階段的訓練任務,以便能夠更早的熟悉諸如鍋爐、渦輪機機組、艦橋等艦上已經安裝好的設備。6月23日,「俾斯麥」號開始進入V-6號浮式干船塢,以便進行3個推進用螺旋槳和電磁防水雷系統的安裝,全艦也相應的被重新憂戚了一番。7月14日,「俾斯麥」號離開浮式干船塢後,便一直停泊在船廠的舾裝碼頭上,直到幾天後的7月21日,「俾斯麥」號開始了其首次的測試工作,而此時的艦員人數已經增加至1962人,其中軍官103人。在經過了18個月的舾裝工作後,「俾斯麥」號終於在1940年8月24日星期六,這個多雲的日子裡,在艦長林德曼上校的主持下舉行了該艦的入役典禮,在德國的國歌聲中,納粹德國的國旗在後甲板的尾旗桿上緩緩升起,標志著「俾斯麥」號戰列艦正式加入德國海軍的現役編制之中。
訓練、海試
在「俾斯麥」號服役之後,艦上的艦員們被分為12個分隊,其中1~4分隊負責主副炮,5、6分隊負責高炮,7分隊負責後勤,8分隊負責軍械、纜帆作業,9分隊負責通信,10~12分隊為輪機人員,進一步的訓練也隨即展開,這包括了戰艦的導航、防空、損管和作戰等訓練。1940年9月15日,「俾斯麥」號首次離開漢堡前往波羅的海沿岸的戈騰哈芬(今波蘭格丁尼亞),准備進行海試。由於波羅的海沿岸的東普魯士地區位於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的航程以外,加上德軍在通往波羅的海的航路上均布置有水雷,使得波羅的海成為了德國海軍在二戰期間最主要的海上訓練和海試基地。
9月16日,「俾斯麥」號在拖輪的協助下駛入連通北海和波羅的海的基爾運河,在9月28「俾斯麥」號離開基爾並在13艘掃雷艦的護航下前往呂根島,此後便單獨駛往目的地戈騰哈芬。
在駛抵戈騰哈芬後兩個月的時間里,「俾斯麥」號在但澤海域進行了多次航海測試工作,在10月23日的全速測試中測得了主機最大輸出功率150170馬力和30.12節的最高航速。12月5日,「俾斯麥」號經由波羅的海返回漢堡,停泊在布隆•沃斯造船廠的舾裝碼頭上進行最後的設備調整。在此期間,由於擔心戰艦在高速航行時艦艏的上浪會對「A」主炮塔的10.5米基線測距儀的使用造成影響而被拆除。為了提

❹ 請問德國FLAK38*20mm四聯高炮的服役時間是在什麼時候,阿登森林時該炮參戰了嗎謝謝

1943年10月15日,希特勒批准生產一種稱為Gepard的臨時性自行防空炮,後來被基於Pz IV型坦克底盤的自行防空炮取代。這種自行防空炮裝備單管的20mm Flak 30或者20mm Flak 38 L/112.5型炮,採用38(t)坦克L/M型的改進底盤。1943年11月到1944年2月,BMW生產了141輛。首批的87輛在1944年1月裝備前線裝甲師和裝甲擲彈兵師的防空排(主要是黨衛軍部隊,例如諾曼底地區的黨衛軍第12裝甲師)

38型四聯裝20毫米防空炮

德國海軍於 1938 年要求開發新型的防空炮及其艦隊所用, 由於軍方還未滿足於 38 型防空炮的射速, 故集合四門 38 型防空機關炮, 務求於短時間將大量子彈射到目標中. 1940 年起完成戰備, 並成為盟軍空軍機師的惡夢. 由於性能出色, 此型防炮及大量裝在卡車, 列車, 海軍艦艇, 固定陣地中擔任防空任務, 其後更裝在四號戰車車體上成為旋風式自走防空炮. 由於潛水艇在巡航時常受到反潛機的空中攻擊, 故亦裝備經防水處理的四聯裝 38 型防炮.

搭載的車輛

四號自走防空戰車
20mm Flakvierling auf Fahrgestell Panzerkampfwgen IV (Sf)

四號防空戰車 - 旋風
Flakpanzer IV / 20 mm Vierling - Wirelwind

8 噸自走防炮車
20 mm Flakvierling 38auf Fahrgestell Zugkaftwagen 8t (Sd Kfz 7/1)

東部戰線中的 38 型防炮, 其炮盾已拆除

性能列表

重量 (公斤)
戰斗時 1509 公斤

炮身長度 (毫米)
1300

垂直射角
負10 度 - 正 100 度

水平射角
360 度

射速 (分)
720 - 1,800 發

炮口初速 (米/秒)
830 (穿甲彈) 900 (榴彈)

射程 (米)
2, 200

考證下應該是:1940年左右就有相應的型號出現~
阿登戰役的時候有參與 但是是對步兵!不是防空!

❺ 德國旋風20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誕生的

「旋風」自行高炮是一種臨時設計生產的替補車型,是在「四輪馬車」型37毫米自行高炮供應不足的時候開始製造的,全部是由戰損的IV號坦克底盤改裝而成。

由於戰損的IV號車輛型號復雜,所以利用改裝而成的「旋風」高炮底盤種類也有很,可能有部分是由裝甲較薄的早期型改裝而成。

「旋風」自行高炮的出現純粹是為了彌補數量上的不足,在作戰性能上並不令人滿意,和37毫米自行高炮相比更是遜色,所以沒有多久就停車了。該車主要裝備給裝甲師的裝甲團屬防空排。

❻ 高射炮怎麼折

需要材料:紙張

一、先把彩紙的兩條中線對折,翻到背面,如下圖所示;

❼ 請問這是什麼戰列艦的線圖

1940年時的「英王喬治五世」
建造背景
20世紀30年代,凍結各締約國的主力艦建造的華盛頓海軍條約與倫敦海軍條約1936年即將到期,1935年各海軍強國開始新的限制海軍軍備談判。當時英國因為經濟的原因,在條約談判期間主張減低新建戰列艦的排水量和縮小主炮口徑,並且與美國在新艦將採用14英寸口徑主炮達成一致立場(美國考慮日本無意接受條約的限制在主炮口徑選擇方面留有餘地,暗地裡做了用16英寸主炮替代14英寸主炮的准備),英國海軍為了新的戰艦趕在1937年初開始建造,打消了建造裝備15英寸以上口徑主炮戰列艦的計劃(英國海軍對納爾遜級戰列艦主炮的性能並不滿意,又無力再研發備選新型號)。1935年英國海軍確定新的戰列艦上採用14英寸口徑主炮。但是隨後日本、義大利退出裁軍會議,1936年美國、英國、法國等國簽定新的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名存實亡。結果1937年初匆忙開工的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的14英寸(356毫米)主炮口徑是同時代新建戰列艦中最小的,彈丸重量最輕,威力最低。

概貌
喬治五世級最初設計採用12門14英寸口徑主炮(3座四聯裝主炮塔。2座在艦艏、1座在艦艉),比較新穎的是新研製的14英寸口徑主炮採用四聯裝主炮塔,在相同裝甲防護程度下能節約裝甲重量,在火力密度上佔有優勢。由於設計排水量限制,開工建造時發現原設計的排水量偏小,同時還要再加強防禦裝甲,所以修改艦體並使前部第2座主炮塔只裝兩門主炮以節省重量,最終主炮數量減少到10門,在強化防護的同時降低了火力的配備,火力密度優勢被削弱,設計變更使該級艦工期延遲了至少一年。結構復雜的四聯裝主炮塔可靠性存在問題,在服役後的一段時間戰斗中頻頻發生機械故障。喬治五世級採用平甲板船型,艦體穩定性較好,由於受條約的影響限制排水量使艦體干舷高度較低,這是喬治五世級在惡劣海況時航海性不好的主要原因。喬治五世級很重視防護能力,舷側垂直布置主裝甲帶按抵禦15英寸口徑穿甲彈的標准設計,與當時流行的傾斜布置不同,水線以下採用類似「夾心」結構的多層防魚雷隔艙。水平防護尤其得到重視,而且覆蓋的面積較大。喬治五世級裝備了性能先進的雷達。喬治五世級安裝了航空設施設計攜帶4架水上飛機,後因用處不大撤除。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喬治五世號1940年12月完工,服役後擔任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旗艦。

威爾士親王號1941年3月完工服役,在尚未完成測試調試時,就和胡德號戰列巡洋艦一起參加了堵截德國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的行動。1941年5月24日在丹麥海峽海戰中,威爾士親王號三次命中俾斯麥號,造成後者航速下降及燃油流失,胡德號被擊沉後,受主炮故障困擾的威爾士親王號受傷退出戰斗。5月27日喬治五世號參加了最後圍殲俾斯麥號的戰斗。

1941年8月,威爾士親王號運載首相丘吉爾出訪美國,簽署了著名的《大西洋憲章》。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威爾士親王號以及反擊號戰列巡洋艦組成Z艦隊被派往新加坡,作為對日本的威懾力量。1941年12月10日威爾士親王號同反擊號在馬來亞海域由於缺乏空中掩護被日本轟炸機擊沉,威爾士親王號被6枚魚雷命中。

1942年至1943年期間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大多數時間為前往蘇聯的運輸船隊護航。1943年12月26日在北極航線的護航作戰中,約克公爵號(1941年11月完工)和數艘巡洋艦一起擊沉了德國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

1944年,喬治五世級戰列艦陸續加入英國太平洋艦隊,參加進攻日本的作戰。1945年9月2日喬治五世號參加了日本投降簽字儀式。

1950年代喬治五世級相繼退役,1957年-1958年解體。

服役簡歷

各艦概況
喬治五世國王號:維克斯·巴羅船廠建造,開工日期:1937.1.2,下水日期:1939.2.21,完工日期:1940.12.11。1950年退役,1958.1.20出售解體。

威爾士親王號:坎貝爾·萊德船廠建造,開工日期:1937.1.2,下水日期:1939.5.3,完工日期:1941.3.31。1941.12.10在馬來半島關丹外海(3-30'N, 104-30'E)被日本陸基轟炸機用魚雷擊沉。

約克公爵號:約翰·布朗(Clydebank)船廠建造,開工日期:1937.5.5,下水日期:1940.2.28,完工日期:1941.11.4。1949年退役,1958.3.18出售解體。

安森號:斯旺·亨特船廠建造,開工日期:1937.7.20,下水日期:1940.2.24,完工日期:1942.6.22。1949年退役,1957.12.17出售解體。

豪號:法爾費德船廠建造,開工日期:1937.6.1,下水日期:1940.4.9,完工日期:1942.8.29。1950年改為訓練艦,1955年退役,1958.6.2出售解體。

性能數據
排水量:35,000噸(設計排水量)/38,641噸(標准排水量)/44,650-45,360噸(滿載排水量)

尺度:全長227米,水線長225.5米;全寬34.2米;最大吃水10.8米

主機:8台鍋爐,4座蒸汽輪機,主機最大輸出功率110,000馬力。燃料:重油,3800噸(最大裝載)

航速:29節(海試最高航速)

續航力:14000海里/10節(設計值,實際測試值減半),3900海里/22節

武備:10門14英寸/45倍口徑主炮(四聯裝炮塔兩座,雙聯裝炮塔一座);16門133毫米/50倍口徑高平兩用副炮;32-48門40毫米以及20毫米高射炮;4座20管防空火箭(後被小口徑高射炮所取代)。

裝甲:主裝甲帶13.7-14.7英寸,首尾水線4.4英寸;炮塔正面12.75英寸,頂部5.9英寸;炮座12.75英寸;司令塔4英寸;裝甲甲板4.9-5.9英寸。防雷系統設計要求為抵禦1000磅TNT炸葯當量。裝甲總重12612噸。

艦員:1530-1900人

❽ 德國旋風20毫米自行高炮有哪些性能

德國旋風20毫米自行高炮性能數據:長:5.92米;

寬:2.9米;

高:2.76米;

載員:5人;

自重:22噸;

動力部分:邁巴赫HLI20TRM發動機;

最大時速:38千米/時;

一次性最大作戰范圍:220千米;

瞄準具:Flakvisier38/40

裝甲厚度(毫米/傾角):車體前部80/10°~12°

主要武器裝備:1座20毫米四聯裝Flak38型防空高炮;

可360°旋轉;

俯仰范圍:-10°~+90°;

附屬武器裝備:1挺7.92毫米MG34型機槍。

❾ 《拯救大兵瑞恩》中德軍最後使用的20毫米機關炮是什麼型號的具體介紹一下

38 型四聯裝 20 毫米防空炮 20mm Flukabweharkaonevirtling 38
因為是機關炮,射速快,炮體輕,一般用來進行低空防空任務,不過德國人更多的是用來放低了打步兵。這種東西在東線打沖鋒的蘇聯步兵效果很恐怖。

❿ 二戰時德國艦艇防空炮性能怎樣比如特匹茨上的105mm,37mm,20mm單管、四聯的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38 型四聯裝 20 毫米防空炮 20mm Flukabweharkaonevirtling 38 德國海軍於 1938 年要求開發新型的防空炮及其艦隊所用, 由於軍方還未滿足於 38 型防空炮的射速, 故集合四門 38 型防空機關炮, 務求於短時間將大量子彈射到目標中. 1940 年起完成戰備, 並成為盟軍空軍機師的惡夢. 由於性能出色, 此型防炮及大量裝在卡車, 列車, 海軍艦艇, 固定陣地中擔任防空任務, 其後更裝在四號戰車車體上成為旋風式自走防空炮. 由於潛水艇在巡航時常受到反潛機的空中攻擊, 故亦裝備經防水處理的四聯裝 38 型防炮. 炮身長度 (毫米) 1300 垂直射角 負10 度 - 正 100 度 水平射角 360 度 射速(分) 720 - 1,800 發 炮口初速 (米/秒) 830 (穿甲彈) 900 (榴彈) 射程(米) 2, 200

閱讀全文

與德國20毫米四聯裝高射炮怎麼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29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866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69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2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0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10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14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89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96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29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18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18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0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2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9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64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95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764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21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