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納粹德國如何安排戰後的歐洲

納粹德國如何安排戰後的歐洲

發布時間:2022-07-07 19:14:35

① 作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是如何用20年時間成為歐洲霸主的

從1918年一戰結束,到1939年發動二戰,作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用了短短二十年時間便再度成為了歐洲霸主,竟然再度擁有了發動二戰、挑戰其他歐洲列強的實力。那麼,一戰後的德國是如何迅速崛起的呢?

德國雖然是一戰戰敗國,但科研能力工業體系仍然強大

1918年11月11日,隨著德國正式宣布投降,歷時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德國作為一戰戰敗國,雖然在經濟、領土等方面面臨著巨大損失,但出色的科研能力和強大的工業體系,卻為未來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德國的科研能力到底有多麼出色?我們以人們津津樂道的諾貝爾獎來舉例,從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在此期間一共獲得了18個諾貝爾獎,這個數字大家或許有些模糊,但橫向對比一下就不難發現其中的恐怖。同一時期,法國獲得了16個,同屬老牌帝國的英國只有5個,此外瑞士4個、義大利4個、美國3個、西班牙2個。

德國在工業經濟領域的表現同樣極為出色,要知道在1880年—1900年的“第一次經濟奇跡”期間,德國的工業能力便已經排名世界第三,憑借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德國到1913年時,經濟總量便已經占據全球的14.8%,這已經超越了老牌帝國英國的13.6%,僅次於美國的32%。而在貿易領域,一戰前的德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貿易國,僅次於英國。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

時任美國總統胡佛表示,延期償付權根本與債款無關;延期償付權屆期後,德國的仍要按楊格計劃的規定賠款。但以上計劃最後都全數失敗,德國再也沒有進行任何賠償,納粹黨上台以後,更是不承認任何賠款,楊格計劃遂告終結。

② 德國在二戰時期都佔領過哪些歐洲國家又是如何佔領成功的

1935年至1939年的歐洲局勢,納粹德國在中歐迅速崛起,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在納粹運動的狂熱浪潮中加入第三帝國,捷克全境也在不久後被德國佔領,立陶宛的克萊佩達地區德國叫默麥爾地區並入德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國的保護下獨立;捷克斯洛伐克其他部分被匈牙利和波蘭瓜分 1938年 3月12日 - 德國入侵奧地利。
3月13日 - 奧地利合並入德國。
1939年 3月15日——德國軍隊佔領捷克。
8月3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黨衛軍冒充波蘭軍隊襲擊德國的一個電台,製造德軍入侵波蘭的理由 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入侵波蘭。
1940年 5月17日——德國佔領比利時布魯塞爾。
6月14日——德軍佔領巴黎。
6月17日——法國總理——貝當向納粹德國宣布投降。
1941年 4月27日——納粹德軍攻入雅典。
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 1944年 3月18日——德國佔領匈牙利。

③ 誰知道納粹德國的戰略部署圖(全球)

希特勒的算盤打得很周到:自己先主攻歐洲,首先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等做為自己的附庸國;與英法談判,引出他們的綏靖政策,與蘇聯簽署協定,穩住這頭東方巨獸,然後他從佔領波蘭開始下手,順而佔領丹麥、挪威、芬蘭等北歐國家;接而西進滅掉荷蘭、比利時,從北部繞過馬其諾防線攻入法國境內,並佔領法國,扶持貝當政府;緊接著他北上轟炸英倫三島,綏靖政策宣告流產。他本以為也可以順利佔領不列顛,繼而進攻蘇聯,不想英國在丘吉爾領導下英勇抗戰,未能讓他得逞;希特勒只得南下攻取南歐,進而挺進蘇聯。
希特勒讓義大利進攻非洲,不想意軍太菜,根本不是北非英軍的對手,接連失敗,德國只好親自出動隆美爾加以進攻,形勢才漸漸逆轉。此外,德、英還在大西洋開辟了戰場,打得異常激烈。
以上是歐非戰場。希特勒讓日本主攻亞洲,日本於1931年從中國東三省下手,到二戰正式開始時(1939)已經佔領大半個中國,此外,日本為了獲得東南亞豐富的資源以彌補本國資源匱乏,進而做出了一件希特勒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希特勒原本期待日本從東面夾擊蘇聯,讓蘇聯東西兩頭作戰)——偷襲珍珠港。因為當時東南亞在英美荷等國手中,這樣,太平洋戰場開辟,這樣將美、加、澳、新全部捲入二戰漩渦。
此時,希特勒的東方灰狼——U艇挺進印度洋,屢次偷襲盟軍物資船。至此,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歐洲、非洲、亞洲、北美洲、大洋洲全成了希特勒想要奪取的食物。而僅剩的幾片中立地區: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也清一色倒向希特勒,在二戰最關鍵的幾年,世界幾乎就是希特勒一個人的世界。
希特勒的算盤就是這樣,德攻歐、意攻非、日攻亞,最後聯合起來攻美,直到世界全部飄滿法西斯大旗。不過放心,如果世界真成了他的世界,他絕不會讓意、日與他共存的,他其實根本就沒有瞧得起過這兩個國家,尤其是日本,他曾說:「我之所以喜歡日本,不過是因為它能和英美作對,別無其他。」他會一一鏟除異己,先消滅義大利,再消滅日本,就連納粹內部他也會大清洗一番。那個時候,地球就不叫Earth,而是叫Hitler。多麼恐怖!!
這就是希特勒的全部野心,如果有外星人,他也一樣不會放過。盟軍的勝利告訴人們,世界是大家的,如果有誰想違背這一條基本原則,那麼他會比希特勒死的更慘——最後希特勒服毒後開槍自殺,他的女秘書這樣形容:「元首死相極慘,腦袋全碎了,我保證幾天吃不下飯。」

④ 在歐洲,希特勒是如何做的

在歐洲,隨著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上台,納粹德國走上了公開重新武裝的道路。為了實現希特勒稱霸世界的夢想,過去那種秘密的、小規模的擴軍已經不能滿足其需要了。為了重建武裝力量,必須打破凡爾賽條約對德國軍備的限制與監督。1933年10月14日,法西斯德國退出當時正在舉行的國際裁軍會議,接著於10月19日又宣布退出國際聯盟,成為繼日本之後第二個退出國際聯盟的國家。

退出裁軍會議與國際聯盟是德國決心擺脫包括凡爾賽和約在內的任何國際條約的約束,由秘密擴軍轉而公開擴軍的標志。1934年8月,希特勒密令在一年內將德國陸軍擴充到30萬人,海軍擴充1倍。1935年3月,德國恢復普遍義務兵役制,並計劃建設一支現代化的空軍,全國正規軍總兵力達12個軍、36個師,共55萬人。另外,還組織由沖鋒隊改編的特種部隊30萬人。希特勒還聲稱,德國再也不受《凡爾賽和約》的約束了。1936年德國著手執行擴充軍備的「四年計劃」,並在3月派軍隊重佔了萊茵蘭非軍事區,除掉了其向外侵略擴張的最後障礙。德國進軍萊茵蘭,撕毀了《洛迦諾公約》,打破了凡爾賽公約對德國的一切限制。希特勒3月31日在漢堡以勝利者的姿態宣稱,「凡爾賽的精神已經被摧毀了」。

⑤ 納粹德國進攻歐洲國家的順序是什麼

~~~樓主好~~

我認為樓主所說的從英法的角度出發可行
其原因很簡單,首先相對於老牌帝國的英法兩國,納粹德國和蘇聯均為新興的歐洲強國,同時由於意識形態的不同和民族之間的仇恨,英法等國當然對蘇德兩國之間潛在的沖突求之不得。基於史實,英法兩國在德國向波蘭宣戰的時候同時向德國宣戰,卻因為誤以為德國的下一個目標是前蘇聯,所以並沒有對德國本土發動進攻,只是龜縮於馬其頓防線內靜觀其變。如果德軍在擊潰波軍後旋即進攻蘇聯,英法軍隊依然將保持姿態不予出兵,旨在保持德軍在假象的東線的兵力以抗衡蘇軍。(事實上在德軍進攻法國之前,連德國軍隊的成員都以為和蘇聯簽署的互不侵犯條約可以在適當的時候被撕毀,他們在波蘭之後的下一個敵人將是蘇聯。 同時在以下的部分我將提到蘇德兩國綜合國力的巨大差距)。

然而從德國的國家利益出發是不可能實現的
1.不符合德軍的戰術指導方向
納粹黨執政後的德國軍隊,軍官團中的成員大多數為少壯派的新人,其中菲利柯斯.施坦因納引入了新穎的突擊戰術,即閃電戰。基於閃電戰的快速突擊理論,其新穎之處即在於其驚人的挺進和隨時改變的局部戰略方向。在這一理論的支持下,德國軍隊大膽地在結束東線對波蘭的戰斗後,隨即被投入剛剛開辟的西線,使得整條西部戰線上的英法軍隊措手不及,最終導致了巴黎的易手和法國的戰敗。若在這時繼續進攻蘇聯,首先,失去了突然性,在波蘭被瓜分後僅僅在波蘭的土地上就駐守了30萬嚴陣以待的蘇聯軍隊,和有著嚴密准備的蘇軍作戰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價。與其和蘇軍進行一場漫長的戰斗,不如出其不意地襲擊西線的法軍和英軍,損失必然相對較小。

2.憑借德國一國的實力無法與蘇聯相抗衡。
在1939年之前的20年間,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美國的大蕭條對德國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加之一戰後簽訂的「凡爾賽和約」使得德國自威廉一世以來積聚的家當消耗殆盡,國力倒退,雖然希特勒上台後立即將國家的經濟政策更改為准戰時經濟,使得成千上萬的工人獲得了工作,軍隊的規模膨脹到條約規定的12-14倍。然而同時蘇聯也即將完成其第二個五年計劃,五年計劃的實施使得蘇聯的綜合國力,特別是軍事工業和重工業上在原有的基礎上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這段時間內,因為西方對蘇聯的封鎖使得蘇聯成功地躲開了經濟危機的風暴,成為了1929年以後的7年間唯一一個工業總產值大幅上升的國家。此時德國人口為蘇聯的十二分之一,工業生產總值為歐洲第三,落後於蘇聯位居世界第二的位置,軍隊的數量德軍為蘇軍的五分之一。無論從哪個角度考慮僅僅憑靠德國一個國家的能力從定義上就不能與蘇聯相抗衡。至於閃電戰不能應用在蘇聯事實,這是後話。

3.西歐國家對戰爭初期的德國的意義更為重大
如題,樓主不要僅僅著眼於蘇聯所擁有的資源,請樓主不要忽略西歐工業區隊對於對抗蘇聯的重要性。雖然經歷了經濟危機,1935年之後各國的國力有逐步開始回升,加之原本雄厚的基礎,1936年年終時西歐歐洲工業總值與蘇聯相當。而且西歐地形平坦,是閃電戰理論最為理想的實踐地點,因而和進攻蘇聯相比,先行征服西歐顯得更有價值。
更多的,關於兵源的問題,樓主提到的假設也曾經被希特勒的將軍們所提到,然而由於納粹德國的極端種族主義,以及之後德國軍隊在東線對平民所實施的暴行,使得德國軍隊的兵源中不可能存在斯拉夫人種。相對地徵召西歐國家的人員入伍對於二戰初期的德國軍隊是更為實際可行的,德軍吸收了相當數量的法國,比利時等國的志願人員,組成了頗具戰鬥力的外籍軍團並取得了相當的戰績。

5. 日本需要時間完成在中國國內的戰爭(假設)
在1940年中簽署的軸心國條約中,明確了德日兩國對共同的假想敵(蘇聯)的作戰放案,即德軍從歐洲向東挺進,日本從大興安嶺一線向西推進,兩軍最終於烏拉爾山脈一線會師。然而在德軍進攻波蘭的同時,日軍依然在與中國軍隊苦戰而無暇顧及歐洲盟友的形勢。

總之,個人認為德國征服西歐各國的目的便是在於為日後進攻蘇聯打下雄厚的基礎,所以先征服西歐或先征服蘇聯,不僅僅是一個順序的問題,同樣關繫到各種資源的分配和利用,以及戰術戰略的應用等諸多方面,還請樓主仔細斟酌,萬不可本末倒置。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⑥ (二戰)德國 要想征服歐洲,最佳戰略路線從那開始打起走

在二戰中德軍實際佔領了除英國、冰島以及少部分蘇聯歐洲部分外的整個歐洲。事實上美軍反攻歐洲是從冰島——英國本土以及北非——義大利這兩條線路進行的。因此並不能保證德國在佔領整個歐洲之後,美軍絕對無法進攻第三帝國。況且德國海軍無能力象英國皇家海軍守衛不列顛島一樣嚴密地守衛歐洲。一是歐洲海岸線更加漫長,更重要的是德國海軍水面艦隊實力太差,而其引以為傲的潛艇部隊並不適合防禦,而是適合於攻擊、封鎖。而且1942年5月以後德國潛艇部隊就損失大增,風光不再了。所以德國即使佔領歐洲,也擋不住美軍反攻的腳步。
此外要想全部佔領歐洲,必然和蘇聯開戰,象蘇聯這樣的集權國家,其人民頑強、勇敢。不可能像西方那些國家一樣一擊就潰。只能希望從內部攻陷堡壘,依靠其內部矛盾使得這個強大的國家崩潰。但是依照德軍的佔領區政策,只能不斷激起蘇聯人米哦你的仇視和反抗。不會有任何勢力與德軍合作。烏克蘭從歡迎德軍把他們從斯大林的暴政下「解放」到發展為最大的游擊隊基地的轉變,就是最好的例證。
德日合作擊敗美國的可能性為零。畢竟德國開戰的時候在國力的各項指標上都是屬於弱的,所以有人說德國打的是一場「窮人的戰爭」,日本就更不要說了,比德國還差。兩國加起來國力也不及美國。怎麼消耗得起?法西斯國家初期的軍事勝利是由於其專制的政體,使得其在國力運用上比較容易統一。因此在短期能爆發驚人的能量,民主國家則在初期力量容易分散,但是打了一段時間以後,由於戰爭國內力量會逐漸團結、整合一致對外,到此時其力量才會顯現出來,不是這幾個法西斯國家可以比擬的。
從德日兩國各自的法西斯宣言以及歷史經驗來看,在消滅了所有敵手之後,必然為了重新分贓而大打出手。當然德國在歐洲的戰爭和日本在亞洲的戰爭不是一個檔次,若有決戰,必然是德軍獲得勝利。
但是樓主似乎完全沒有考慮蘇軍的存在,蘇聯可是連著德日兩國的(雖然這桑果本來不接壤,但是通過一系列罪惡的戰爭——蘇德瓜分了波蘭,日軍霸佔了我國東北,於是可恥地接壤了。)因此蘇聯必然對此兩國稱霸的企圖產生重大影響。且蘇聯並不是一個好對付的敵人,可以和美國有一比。
綜上所述:1、德國和日本在二戰中佔領整個歐洲和亞洲都是不可能的,除非利用蘇聯的國內矛盾使其發生內部奔潰。
2、美軍在德軍佔領全部歐洲的情況下也可以發動反攻。
3、若掃清一切敵手,德日避諱一戰。
以上是個人的一些觀點,請樓主指正。

⑦ 歷史題 二戰後德國為重新融入歐洲社會做了那些努力

新華網北京7月6日電(記者吳晶)德國駐華大使史丹澤6日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的「二戰後德國融入歐洲經驗」研討會上指出: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回顧德國融入歐洲的經驗,其關鍵在於反省歷史、承擔責任。
史丹澤說,德國從二戰結束那一刻起,一直在反省並努力克服導致滔天罪孽和戰爭恐怖的根源。德國在戰後對歷史進行反省的過程可分為3個階段:首先,20世紀50年代,德國開始在學校里開設介紹戰爭歷史的課程。「我本人在德國西部法蘭克福上學時就了解到納粹歷史和二戰真相,了解到種族滅絕的政策。我和我的同齡人不得不自問:我們的父輩是否承擔著歷史的責任?」他說。第二、1968年開展的德國學生運動試圖非常深入而系統地將反省歷史的任務納入教育體系,人們開始討論如何全方位地處理懸而未決的問題;第三、德國獲得統一時,全德國人民都意識到他們既是戰爭的實施者,也是受害者。
史丹澤指出,德國能夠完成好處理歷史的過程的最主要原因是德國始終堅持與國際社會合作。二戰後德國首先承認自己是戰爭的罪魁禍首,這使歐洲其他國家開始對德國表示諒解。此後,德國積極開展與歐洲各國的青年交流活動,並支持組建各國專家混合委員會,共同編制歷史教科書。
「最重要的是德國積極主動地參與和推動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並且逐漸成為維護歐洲和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他說。「而今,歐洲國家的利益相互交織,根本不可能有任何一個歐盟國家對一個小國造成不利的後果,這當然包括軍事方面。」
他指出,雖然仍有很多人懷疑歐盟的前景,但我們已擁有共同的市場和貨幣,也承擔著對世界其他地區的責任。當今世界的戰爭歸根結底是國際問題的結果,如販毒、洗錢、恐怖主義等。現在沒有一個國家能單獨解決這些問題,這就需要聯合國以及其他國際組織進行強有力的合作,使我們可以共同應對多種威脅,保證世界各國人民在自由、穩定、平安的環境中生活。
史丹澤強調,要阻止一個國家錯誤的發展軌跡,不僅需要本國人民的決心和行動,也需要國際社會的支持和引導。「這種教訓應該是國際社會的每一成員都應該銘記的。」
他表示德國將一如既往地處理好過去,並更多地承擔未來的責任,以確保戰爭的歷史不再重演。

⑧ 德國在一戰戰敗分割後何以在20年後攪亂整個歐洲

因為英法想讓德國對抗蘇聯,一直對德國的擴張行為不管,還採取默許支持態度,夢想著德國向蘇聯開炮,誰知德國又和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德國閃電侵佔波蘭時蘇聯還派兵進駐波蘭,與德國各守一方,但直到這時候英法還是不管,還妄想德國就快將戰火燒向蘇聯,絕不會攻打英法,但直到德國沖破馬其頓防線攻佔法國,空襲倫敦,英法才恍然大悟,但法國已經淪陷,德國在極短時間內將戰火席捲大片歐洲地域,連續侵佔歐洲各國,後來又與蘇聯撕破臉皮,對蘇聯宣戰,企圖再次以閃電戰佔領蘇聯,而美國在歐洲的利益因為德國的快速擴張受到嚴重的損害,繼而參戰,後來蘇聯在自己國土的幾次著名戰役重創德國主力,形勢才開始逆轉。

⑨ 二戰德國攻佔西歐過程

1939年9月1日凌晨,波德戰爭爆發,德國軍隊利用夜幕的掩護,在2300多架飛機的支援下,對波蘭發動閃電戰突襲,意味著一場世界性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9月3日,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雖然英國和法國之前已經保證會確保波蘭的獨立,但是波蘭的抗戰並沒有得到英法兩國任何有效的軍事支持,而是實行所謂的「假戰」。波蘭軍隊奮力抵抗,但最終波蘭的軍隊還是被裝備精良的德軍擊潰。9月6日,波蘭政府逃離華沙。9月17日,華沙保衛戰開始,幾乎在同一天,蘇聯紅軍進入波蘭東部。9月27日,德軍佔領華沙,波蘭在復國20年後,又再一次遭到瓜分。

德國在突襲波蘭的同時,卻命西線德軍堅守對英、法不挑動戰爭的命令,法軍本來一度進攻德國本土,但一遇抵抗即退守馬其諾防線,德國也不進行進攻,每天只利用無線電廣播向法軍宣傳「不要替資本家賣命」等口號來瓦解法軍士氣,(英、法沒有實行「如果德國膽敢入侵波蘭,英法聯軍將直搗魯爾谷地」的諾言),從1939年9月1日戰爭爆發開始,直到1940年5月10日,德國才和英法爆發正式沖突,這段和平的時期被德國人叫作「靜坐戰」(Sitzkrieg),美國報紙則稱之為「假戰」(Phoney War)。

[編輯] 防範德國,蘇聯建立東方戰線
歐洲大戰開始後,斯大林認為德國遲早要進攻蘇聯,就開始著手建立防範德國的「東方戰線」,這條戰線從波羅的海一直延伸到黑海,並企圖通過擴大蘇聯西部疆域加強防禦德國侵略。

1939年9月17日,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條款,蘇聯和德國一起合謀瓜分了波蘭;9月28日,蘇軍開進了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1940年8月初將這三國強行並入蘇聯;1939年11月30日蘇聯進攻芬蘭,爆發了蘇芬戰爭;1940年6月28日,蘇聯出兵進駐羅馬尼亞管轄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地區(後成為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至此,蘇聯已將其國界向西推移300至400公里,獲取了鄰國大約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2300萬人口。這些領土在蘇聯戰後以合法的名義佔領,直到冷戰結束後,波羅的海三國和摩爾多瓦才獲得獨立。

東方戰線並未得到蘇聯預期防禦德國進攻的作用,卻因為其大國沙文主義的充分暴露而遭受到各國的譴責,蘇聯也被英法控制的國際聯盟除名,並將利益受到損害的芬蘭、羅馬尼亞等國家更快地推向了軸心國陣營。蘇聯的這種作為,加上蘇聯當時的國內肅反運動,都嚴重損害了蘇聯的聲譽和共產黨在國際社會中的聲望。

[編輯] 德俄對北歐的侵略
1939年11月30日,芬蘭遭到蘇聯的襲擊,蘇芬戰爭(也叫冬季戰爭)爆發。芬蘭的抗蘇戰爭贏得了當時國際社會的廣泛的同情,瑞典、美國等國家的志願者紛紛組織志願軍奔赴芬蘭對蘇作戰,英法也計劃組織遠征軍,准備借道挪威、瑞典開赴芬蘭。但當時芬蘭也是相當孤立的,瑞典政府保持中立,德國甚至由於策略原因而只得站在蘇聯一邊,英法的動作遲緩,遠征軍則更是遙遙無期。1940年3月,芬軍在損失了20%的部隊後終於放棄了曼尼海姆防線。最後,它的獨立才是第一位的。經過3個月的苦戰與慘重損失,蘇聯在芬蘭同意割讓10%的領土後放棄了侵略目標。芬蘭人喪失了比在戰場上所失去的更多領土,且其獨立仍然受到蘇聯的嚴重威脅,這最終導致了持續戰爭的爆發。蘇軍在這次戰爭中表現出的極低的戰術素質,這堅定了德國進攻蘇聯的想法。

1940年4月9日德國展開「威塞爾演習」(Weserübung)計劃,進攻丹麥和挪威。德國人聲稱這是為了防止英法首先佔領挪威這個原本中立的國家,從而切斷德國從瑞典進口礦產的道路。英國海軍成功地封鎖了挪威港口,並且在挪威登陸。但是德軍撤退到挪威腹部山地並據此堅守。英國軍隊無法肅清德軍,於是在破壞了挪威港口設施後撤退,挪威政府隨後向德國投降,令瑞典和芬蘭與西方國家的聯系被切斷。由此,德國向中立的瑞典施壓,要求允許德國的軍用物資與士兵過道瑞典。

[編輯] 閃電戰:德國征服西歐
參見:法國戰役

1940年的歐洲戰事正酣,德國佔領了捷克、波蘭西部、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北部;蘇聯佔領了波蘭東部、波羅的海三國、芬蘭的卡累利阿等地及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英國佔領了冰島和法羅群島等地;義大利則佔領了阿爾巴尼亞和非洲的衣索比亞;匈牙利佔領斯洛伐克高地地區和外喀爾巴阡地區以及羅馬尼亞的北特蘭西瓦尼亞;保加利亞獲得羅馬尼亞的南多布羅加地區,歐洲局勢波詭雲譎,瞬息萬變。
德軍勢如破竹,在六月下旬打敗了法國,令英國孤軍作戰當德軍入侵波蘭的同時,英法兩個基於保障波蘭伯利的條約,對德宣戰,但當時德軍正專注於東線戰場的波蘭爭奪,加上德法邊境堅固的馬奇諾防線和齊格菲防線,英法聯軍因戰術上的錯誤(原設置馬奇諾防線是要用少量的法軍牽制德軍,然後利用五個師的法軍時從法國的左翼-比利時南境和盧森堡地區進入德國的右側,包圍德軍的右翼,進而結束戰爭,迫使德軍投降)和德軍沒有兩頭開戰的戰力下,雙方在陸地上幾乎無戰事(僅有少量的空戰和海戰發生),被稱之為"假戰",但到了1940年5月10日,德軍決定採用鐮刀收割計劃(德:Sichelschnittplan,又稱為曼施坦因計劃(德:Manstein-Plan),是由施利芬計劃(Schlieffen-Plan)經相當程度修改而來,分為A、B、C三個集團軍繞過馬奇諾防線侵略了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和法國,靜坐戰 (Sitzkrieg) 結束。

第一階段作戰:當法國統帥部迷戀在馬其諾防線不可攻陷的神話里時,5月13日德國A集團軍通過法國防守力量薄弱的阿登森林(Ardennes)進入法國,盟軍在阿登山地因為德軍的奇襲完全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德國人的兩個坦克師在高射炮的掩護下強渡繆斯河,5月13日攻陷了法國北部戰略要地色當,而同一時期德國B集團軍也使用閃電戰的方式入侵荷蘭、比利時,來吸引跟牽制位於比利時平原一帶的英法盟軍主力部隊,使A集團軍得以更加順利的從法國北部附近通過英法盟軍主力部隊之側翼,來構成曼斯坦計劃中的大包圍網。到5月19日7個德軍裝甲師已經抵達離英吉利海峽只有50英里處。5月24日,德國裝甲部隊已經望見法國的北部港口敦克爾克,但卻在這時接到停止前進的命令。這個命令被證明是德軍的致命失誤,被包圍的盟軍立即開始執行「發電機計劃」,即敦克爾克大撤退。850艘各種類型、動力引擎、大小的船隻艦隊大量跨海集中到敦克爾刻,5月27日開始撤走了第一批士兵,到6月4日時已經有超過33萬人成功逃脫,其中23萬是英國遠征軍。這次的撤退雖為英國保留了元氣,避免了全軍覆沒的悲劇,但也喪失了大量的物資和武器裝備,士氣亦一度跌落至低盪。

第二階段作戰:1940年6月10日,德軍開始正式全面入侵法國本土,由於先前在荷蘭地區喪失了大部分的軍事力量, 所以德國的裝甲部隊紛紛進行一場競速比賽,很快的就深入了法國中央,6月14日,首都巴黎被攻佔,6月25日,為了羞辱法國人,希特勒選擇在貢比涅地區一個當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投降簽訂降約時的同一節火車車廂內簽署與法國的停戰條約。根據此項條款 ,法國中部和北部三分之二的領土疆域由德國武裝部隊來進行實質佔領, 而南部地區則成立由貝當執政的附庸政權 : 維希政府。

從德國展開西線進攻到法國敗降只經歷了6個星期,閃電戰的威力讓法國體會到了亡國的恥辱。法國的戰敗令英國必須獨自面對德國。

佔領法國後德國空軍就在法國北部集中,准備可能的登陸戰(海獅計劃,Unternehmen Seelöwe)。德國決定首先進行空戰消滅英國皇家空軍,即英倫空戰。但事實上很多人認為登陸戰根本就不切實際,因為即使德國空軍能夠將皇家空軍趕出南英格蘭,剩餘的英國空中力量仍有可能在英格蘭中北部對德國登陸造成威脅,德國的登陸部隊很有可能被英國海空力量切斷,然後逐個消滅。

但是德國人似乎沒有意識到這點,他們在8月5日發動了「鷹計劃」,即對英國的大規模空中打擊,從而為陸軍登陸掃除障礙。在戰役的高峰,8月24日到9月6日德軍每天平均出動1000多架飛機,憑借著數量上的優勢與已經十分疲勞的皇家空軍飛行員作戰,雖然英國擁有先進的雷達技術,他們還是損失了四分之一的空軍飛行員。

德國卻在關鍵時刻決定改變戰略。他們開始對英國的主要城市狂轟爛炸,希望能夠摧毀敵人的信心,令敵人迅速投降。這為英國的飛行員提供了喘息的機會。但轟炸也對英國造成了嚴重影響,幾乎所有的英國工業重鎮遭到襲擊,倫敦更是從9月7日到11月3日連續57個夜晚遭受轟炸,其他受襲擊的城市還包括工業城市考文垂和伯明翰,以及一些港口和海軍基地等。

當時在歐洲大陸沒有大的地面沖突,因此空戰成了主要的戰事。英國空軍也不時在夜間轟炸歐洲大陸。8月25日晚上皇家空軍第一次對柏林進行了轟炸。不列顛戰役的最終結果是,希特勒在9月17日下令「無限期推延」海獅計劃,德國登陸英國的企圖宣告失敗。另一個令希特勒取消海獅計劃的主要原因,他已將戰略目標由西歐轉向了曾經是盟友的蘇聯。

閱讀全文

與納粹德國如何安排戰後的歐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74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905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7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4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253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18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03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00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440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23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56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48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6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98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684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00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80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6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