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如何評價德國教授

如何評價德國教授

發布時間:2022-07-12 17:58:44

A. 怎麼看,德國工人的工資和教授的工資幾乎相

這是傳說。普通工人雖然工資不低,跟教授收入差距也跟國內沒法比,但是說相當就誇張了。何況教授還有很多額外福利的。教授去世後教授的配偶都可以拿教授的退休工資到死。

B. 德國教授崗位體制特點是

一、德國高校教師制度的主要特點
1.高校教師等級森嚴,教授自主權極大。德國大學實行教授講座制,通常一個講座只有一名教授。教授實際上分為等級分明的三級,通常他們在高校中依其工資級別被分別稱為C2教授、C3教授和C4教授。[1]教授是各專業的權威,自主權極大。教授其實是一個獨立學科或專業的負責人,他不但負責開設各門課程,而且還獨自決定講座內的人、財、物的使用。大學的其他成員——講師、助教、科學助手、學生以及非科學人員都處在正教授的領導之下,且排除在高校管理的決策過程之外。
2.高校教師的工作任務分工明確。德國高校的人員分為教學科研人員和非教學科研人員。教學科研人員即高校教師,它又分為教授和教授之下的學術中層。教授是德國高校教學科研的核心力量,他們的職責包括組織教學和科研活動,決定科研方向並籌集科研經費,指導博士生和大學畢業生的科學論文,聘用各種教學和科研人員等。學術中層是高校的骨幹教師,他們屬於教授之下的教學科研人員。他們由不同的被聘資格決定了不同的工作任務,分工非常明確[2](具體見下表)。德國高校學術中層任務分工情況表

3.強調教師的科研能力。在講座教授的選擇與任用上,學術水平是核心內容,《德國史1800-1866》有這樣的記載:「在選擇教授人選時,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地區的考慮,不是同事個人的好惡,不是社會交往能力或口才好壞,也不是筆頭或教課能力,而是研究工作及其成果的獨創性。」
4.教授聘任制度非常嚴格,最終任命權在州政府。德國高校的教授席位是根據專業需要來設置的,只有當教授因故空出席位時,才需要招聘,一般從校外招聘,而不採取本校成員內部逐步升遷的辦法。德國高等學校對教授實行嚴格的聘任制,申請教授的職位要通過競爭,而且有十分嚴格的聘任程序。[3]
5.教授終身制,待遇優厚,社會地位高。教授是德國高等教育的核心。根據《德國高校總綱法》教授可以委任為終身的公務員,不得隨意解僱,也可以委任為非終身制的公務員。實際上,在德國高校中,教授原則上都是終身的國家公務員,大約只有5%的C2教授是有期限的職位。德國的教授歷來擁有令人羨慕的社會地位和穩定而優裕的生活條件。德國高校的正式教師的待遇在社會各職業階層中處於中上水平。
6.教授的培養過程嚴格,時間長。在德國,通向教授職位的道路是一條充滿競爭和風險的漫漫長路。在正常情況下,要得到教授職位,必須經歷多次嚴格的考試和篩選,必須在大學畢業後再獲得博士學位和教授備選資格。據統計,獲得博士學位者的年齡平均為32歲,而取得教授備選資格者平均年齡則要達到39.8歲。一般只有當高校教授職位有空缺時,經教授推薦參加教授招聘,才有可能被任命為正式教授。[4]
7.教授在各級教師職務中比例高,並實行強制流動政策。德國高校各級教師職務中,教授的比例很高,一般60%左右,德國實行大學教授強制流動的政策,通過評聘分離,獲得教授資格的人不得在授予單位應聘。通過這種政策強制人才流動,保證大學吸收各方學者,匯集了不同學校的長處和特色,避免了「獨家單傳」的弊病,這樣大學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就無從產生。
8.兼職教學專業人員在教師隊伍中的比例較高。兼職教學專業人員是德國高等學校教學專業人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等專科學校,兼職教學專業人員多於全日制教學人員,這說明兼職教師在高等專科學校中具有重要作用。據1991年統計,高等專科學校兼職教師占專業教學人員的60%,大學的兼職教學人員佔大學教學專業人員總數的29%。[5]德國高校教師制度保證了高校學術研究、教師隊伍的穩定、高質量的教學,主要表現在:(1)高校重視學術研究,從各方面保障學術科研人員的研究條件,處處凸顯學術人員的價值,穩定了高質量的教師隊伍,保證了學術自由,促進了科學研究。(2)教授公開招聘,程序嚴格,採取教授強行流動政策,避免了「近親繁殖」、「學術僵化」。(3)德國高校教師崗位設置、工作分工明確到位,各司其職,教學與科研相結合。(4)教師進入高校任教的門檻很高,學術要求很高。在嚴格的聘任要求和過程中,還要進一步對教師加以考核,以此保證了高校教師的質量,保證了高等教育的高質量。
德國教師制度在確保其高質量的師資方面做得相當成功,但其漫長的培養過程以及諸多僵化的方面受到社會猛烈地抨擊,主要表現為:(1)由於教授的數量很少,普通學生很難有機會與教授直接交流而得到教授的指導。(2)德國高校中的教學科研人員真正開始獨立的研究很晚,他們的研究工作受制於他們的教授,還必須承受較大的職業風險。這極不利於高校科學後備人才的迅速成長。(3)德國高校教師職業發展的目標—終身教授,它沒有前設職位,只有一系列的資格條件,包括大學授課備選資格。(4)終身制給教師、教授提供了「鐵飯碗」和豐厚的薪水,但由於沒有配套的評估機制,教師們容易缺乏壓力和積極性。

C. 大家怎麼看待德國哲學家杜林

歐根·杜林(Eugen Dühring,1833-1921) 柏林大學的講師,他尖銳地批評德國大學的各種制度,因此被剝奪了在大學講課的權利。他自己又發明了一系列的社會主義理論,並在德國社會民主黨內產生很大的影響,他猛烈攻擊馬克思的《資本論》,將德國以前的哲學家們說得一無是處,攻擊馬克思是:「思想和文體不成樣子,語言的下流習氣……英國化的虛榮心……中國式的博學……哲學的和科學的落後。」評價空想社會主義者是「瘋狂」,「應當被列入某種白痴的范疇」,「幼稚」等。1875年李卜克內西建議恩格斯在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機關報上著文反駁。杜林體系在德國新成立的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影響的加強,迫使恩格斯暫時中斷對《自然辯證法》的寫作,於1876年開始,陸續在《前進報》發表文章,逐點批駁杜林的觀點,同時闡述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直到1878年才全部寫完,以後又出版了單行本《歐根·杜林先生在科學中實行的變革》,1878年10月,德國施行反社會黨人法,本書遭到查禁。 1885年發行第二版,但是杜林已經沒有任何影響,於是這本書以《反杜林論》的名義出現,已經成為一本馬克思主義的網路全書,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總結和傳播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弗蘭茨·梅林在《馬克思傳》中,對《反杜林論》產生的背景有這樣的敘述: 新聯合的黨〔指德國社會民主黨,由德國工人運動中的拉薩爾派和愛森納赫派聯合組成——引者〕由於獲得了迅速增多的實際成就,而開始對理論漠不關心起來。不過,這樣說是過甚其詞的。黨並不是輕視理論本身,而是輕視那在它的突飛猛進中被它看做理論上的細枝末節的東西。在黨的一些新人周圍,聚集著不被社會承認的發明家和改革家,種痘反對論者,自然療法宣揚者,以及諸如此類的莫名其妙的天才;這些人希望在已經那樣覺醒的工人階級當中得到承認。任何一個表示願意效勞並且奉獻出某種治療社會惡疾的葯方的人都被欣然接納,而從學院里潮湧而來的那批人尤其受到歡迎——因為這有利於加強無產階級和科學的聯盟。一位大學教授,如果他按照對於「社會主義」的多種多樣的理解中的任何一種來向社會主義靠攏,或者表示希望靠攏,他就不必擔心他所兜售的知識貨色受到過分嚴厲的批評。 杜林特別具有免受這種批評的條件,因為這人在為人方面和在他的活動方面有許多東西吸引著柏林社會民主黨人中的思想活躍的分子。他無疑具有很高的才能和天賦。他沒有資產,早年失明,以大學講師的困難地位多年來一直在講壇上宣揚自己的政治激進主義,對統治階級毫不讓步,敢於頌揚馬拉、巴貝夫和巴黎公社的活動家們。這自然引起了工人的同情。他的為人的一個陰暗面是他大言不慚地自稱精通六門學問。其實,由於他生理上的缺陷,他對這些學問是一門也不精通的。他把他的前輩——哲學方面的費希特和黑格爾,經濟學方面的馬克思和拉薩爾——都一棍子打死。他的這種日益增長的誇大狂還沒有引起人們的注目,也可能是作為某種缺乏教養的表現而為人們所原諒,因為考慮到他的精神上的閉塞和生活上的苦鬥,他的這種缺乏涵養是可以理解的。 馬克思完全沒有注意杜林的「卑鄙」的攻擊,而攻擊的內容也不足以使他作出回答。他長時期無動於衷地看待杜林在柏林黨員當中威信的日益增長,盡管杜林由於深信自己永不會犯錯誤並且創立了自己的「最後真理」體系而具備了一個天生的教祖的一切素質。甚至當李卜克內西給馬克思和恩格斯寄來一些工人的來信,並且向他們指出黨的宣傳有庸俗化的危險時,他們也不願批判杜林,認為這是一件「過於次要的工作」。直到1876年5月莫斯特給恩格斯寄來一封趾高氣揚的信時,這才似乎到了不能再容忍的時候。(樊集譯,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650-652頁) 杜林(1863年起任柏林大學編外講師,1873年起任私立女子中學教員)從1872年開始就在自己的著作中猛烈抨擊大學的教授們。例如,在《力學一般原則批判史》(1872年)第一版中,他就指責海·亥姆霍茲故意對羅·邁爾的著作保持緘默。杜林還尖銳地批評了大學的各種制度,因此遭到了反動教授們的迫害。1876年,根據大學教授們的倡議,他被剝奪了在女子中學任教的資格。在力學史第2版(1877年)和論婦女教育的小冊子(1877年)中,杜林再次提出了自己的指責,言詞更加激烈。1877年7月,根據哲學系的要求,他被剝奪了在大學執教的權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文第2版第3卷,注釋239) 尼采留下來的殘篇中有一段涉及杜林: 德國,這個不乏隨機應變而又消息靈通的學者的國度,似乎忘記了什麼是偉大的靈魂,什麼是強大的精神,在這個意義上說,它長期以來就缺乏偉大的靈魂和強大的精神。而今天,平庸者和敗類招搖過市,幾乎心安理得,毫不尷尬,並且以偉人改革家自居。譬如,歐根·杜林這樣的人,實際上他是個隨機應變而又消息靈通的學者。不過,他一張嘴就道出了他那渺小的靈魂,他會被狹隘嫉妒之心碾成粉末的。他泄露了,驅使他的不是強有力的、熱情奔放的、慈善為懷的精神——而是功名心!但是,一個哲學家,在這個時代追逐榮譽要比以往任何時代更不足取:現在是庸眾支配的時代,庸眾分配榮譽的時代!

D. 德國的教授是怎麼評出來的

19世紀初的普魯士到希特勒上台前的德國,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為發達的國家。拿破崙戰爭推平了神聖羅馬帝國三百多個小邦國的界域,經過合並和肢解,剩下原來的三分之一左右。屈辱的普魯士人在具有哲學頭腦的國王威廉二世「我們從物質上的損失要從精神上補回來」的感召下,於1810年建立了現代意義上的第一所大學——柏林大學。它和原來的漢諾威名校哥廷根大學奠基了當今西方高校的大多數規則和功能,教授的產生辦法可謂其中的經典之一。

德國的教授地位之高,有幾個事例為證。

唯物論的創立者費爾巴哈原為柏林大學神學院的教授,可他致力於宣傳無神論,還發生帶領學生褻瀆神靈之事,當教育當局准備驅逐他向國王請示時,威廉二世答復道:既然他已經那麼不信神,乾脆就把他調到神學院吧。於是他和他的一大堆追隨者如願以償。柏林大學另有兩個教授因為批評當局被驅逐,巴伐利亞的慕尼黑大學聘任了他們,威廉二世認為人才難得,派快馬信使請他們回來,而且願意親自道歉。兩位教授凱旋歸來,柏林大學為他們召開了隆重的歡迎會,而且尊國王命令得到翻倍加薪,其他教授跟著沾光。至於教授生日時可以得到國王親筆簽名的賀卡,那已經是常規化的事情了。

奇貨才能可居。

德國教授這么牛,是人家質量決定的。看看他們的升遷路途,就讓人望而生畏,高山仰止。德國評教授的基本程序為:首先選定五名同行專家,因為只有同行才可以對被考察對象的學術成果做出比較准確的評判,防止外行誤判;其次,避免同校評委。因為同校者既有可能營私舞弊照顧,也可能因為積怨和過節故意打壓報復,影響公平公正;其三是不能有師承關系,以防止蔭庇或老師嫉妒學生產生的不正常操作;其四是沒有同學關系,其五是沒有過科研合作經歷,原因也是避免人際以往的情意和怨恨等情緒摻乎其中。

過了這些關依然不是教授,要等有機會去競聘。因為德國大學的教授不能在原來的工作地方晉升,必須等某大學有高一級的空位時,各校通過考察評估通知已經具有了教授資格的人去競爭。過則留,不過則繼續找機會。全國大學形成了流動機制,殺將出來的,那真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想不牛都不行了。

避免人情因素加入評職和流動競聘,避免了大學評職中營私舞弊的根本弊端,也避免了同事、上下級的矛盾。過不去的心服口服,要過去就得努力。評上教授,可以心安理得享受兩個中產階級的物質待遇,誰也說不出人家什麼。僅僅從德國評教授這一環節,我們就理解了西方高等教育發達的原因。

反過來看看我們國家評職稱的過程真的是令人汗顏:不投機鑽營不行,不請客送禮不行。有副對聯為證: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橫批:不服不行。

E. 鄭強教授說德國教授不會英語,我的問題是他一共認識多少個德國教授,知道他們來自原東德或西德嗎

德國人不會英語的都不多……
德國教授更是極少啊……你要知道國際上學術通用語言都是英語啊
如果不會英語還能做到教授級別的人確實不多啊

F. 德國教授攜新型病毒抑制劑奔赴中國,這個人什麼來頭

德國的教授攜帶了新型病毒抑制劑來到了中國。這位教授是德國呂貝克大學的主任,對於病毒學很有研究,以前在非典的時候,他也來過中國。

在非典結束了以後,希爾根菲爾德教授一直都把重心放在關於病毒還有流行病毒的研究上。這一次武漢爆發進行冠狀病毒,希爾根菲爾德教授很有可能就帶了抑制病毒的物資,而且希爾根菲爾德教授還表示,這一次的武漢病毒裡面的結構和SARS病毒大致相同。在呂貝克大學的官方網站上,也表示希爾根菲爾德教授攜帶著對武漢病毒有幫助的物資。在德國除了希爾根菲爾德教授以外,還有其他的教授也在研究關於此方面病毒研究的抑制劑。

G. 如何評價數學家戴德金

尤利烏斯·威廉·理查德·戴德金(Julius Wilhelm Richard Dedekind ,1831—1916)又譯狄德金,偉大的德國數學家、理論家和教育家,近代抽象數學的先驅。據《辭海》,戴德金還是格丁根大學哲學博士、柏林科學院院士。戴德金的主要成就是在代數理論方面。他研究過任意域、環、群、結構及模等問題,並在授課時率先引入了環(域)的概念,並給理想子環下了一般定義,提出了能和自己的真子集建立一對應的集合是無窮集的思想。在研究理想子環理論過程中,他將序集(置換群)的概念用抽象群的概念來取代,並且用一種比較普通的公式(戴德金分割概念)表示出來,比康托爾的公式要簡化得多,並直接影響了後來皮亞諾的自然數公理的誕生。是最早對實數理論提出了許多論據的數學家之一。1855年在教授伽羅瓦理論時引入了「域『的概念。[2][1]

戴德金在數學上有很多新發現。不少概念和定理以他的名字命名。他的主要貢獻有以下兩個方面:在實數和連續性理論方面,他提出「戴德金分割」,給出了無理數及連續性的純算術的定義。1872年,他的《連續性與無理數》出版,使他與G.康托爾、K.魏爾斯特拉斯等一起成為現代實數理論的奠基人。在代數數論方面,他建立了現代代數數和代數數域的理論,將E.E.庫默爾的理想數加以推廣,引出了現代的「理想」概念,並得到了代數整數環上理想的唯一分解定理。今天把滿足理想唯一分解條件的整環稱為「戴德金整環」。他在數論上的貢獻對19世紀數學產生了深刻影響。

H. 誰知道德國科技人才評價怎樣做到公開公平公正

倫琴、普朗克、愛因斯坦等世界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均產生於德國。目前,除美國外,德國是諾貝爾獎得主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德國的科技創新能力居全球領先地位。 德國科技人才評價的主要特點 大學在科技人才評價中享有較高的自主權。在德國,大學和科研院所有較高的自主權,圍繞本校(院所)的教學和科研定位制定相應的評價指標,選擇相應的評價方法,評聘各級人才,政府不過多干預。各大學對教授的選聘控制非常嚴格,教授職位根據專業需要和師生比例設置為固定數額,只有當教授因故空出職位後,才考慮招聘。這種做法保證了教授的質量,控制了教師的數量,保證高校具有較為合理的教師結構和師生比例。 科技人才選聘和評價的標准與過程具有公開性。不僅是在德國,公開性是發達國家科技人才選聘和評價制度中一個顯著的共同特點。大學一經決定選聘教授,便會向其他院校及有關專業學會發出選聘信息,同時在全國專業報刊上刊登廣告,在世界范圍內廣泛遴選。通過應聘、競爭、評價,有利於選賢任能,有利於大學間、大學與社會之間不同學術流派、學術觀點和不同學風的交流,活躍了學術思想,促進了創新和國家整體科學技術的發展。 嚴格的科技人才評價條件及評價程序。德國與其它發達國家高校對教師(教授)都有著明確的評聘條件(指標),還具有一套嚴格的考核制度,通過相應的程序實現評價,以確保選聘教師的「名副其實」。如果沒有嚴格的評價程序,標準的實施只能流於形式。這種評價和考核不僅適用於選聘教師(教授)時,而且貫穿於教師(教授)的日常管理、晉升評價等全過程,同時,用於各級各類科研項目的申請中。 規范、系統的科研與教學成果統計管理體系。德國許多大學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師(教授)管理評價體系,包括相應的指標體系、資料庫和組織機構,並且正在逐步同教師(教授)的選聘、評價工作相結合。其特點是制度化、規范化、多樣化、管理專業化。這套管理評價體系,主要依靠專業的管理部門,通過網路和計算機系統得以實現,而並非由院系或教師(教授)個人填報和認定。 評獎少而精。在德國和一些發達國家,科技人才評價指標及其方法之所以能夠比較有效地發揮相應作用,究其原因還包括:不搞「照顧」、「平衡」、「資歷」性評聘,必須是學術水平和品德境界都達到一定高度的人才有可能進入精英層次;評獎少而精,由權威的學術機構評選,而非由政府評選;有比較完整、嚴格的評價監督機制,並體現在整個評價過程中。 德國科技人才評價的啟示 德國科技人才評價的特點與德國社會整體實現了功能分化有關。德國著名社會學家尼克拉斯·盧曼提出的全社會功能分化理論和科學系統功能理論從一個全新的視角闡釋了為什麼在已經和基本實現社會功能分化的國家,科技人才評價能夠基本實現公開公平公正,也解釋了在尚沒有實現社會功能分化的國家中,科技人才評價中出現種種問題的根本原因。 功能分化系統理論視角下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根據功能分化系統理論,社會中的每個功能系統都會進行系統內部的「反射性」觀察,對系統內部的活動、溝通進行觀察、評估和判斷。盧曼認為,每個社會系統內部都存在著一種非對稱的行動者和觀測者關系,比如政治系統內部的政治家和選民,教育系統內部的老師和學生,法律系統內部的法官和法庭旁聽觀眾等。科學系統內部的主要行動者和觀測者的關系有別於其它社會系統,主要行動者是科學研究人員和科學工作者,而主要的觀測者還是科學研究人員和科學工作者。在科學系統內部,只有科學家能夠評價科學家,科研人員能夠評價科研人員,觀測者是同一科學研究領域的研究者和科學家,行動者則通過學術行為(出版學術專著、發表學術論文、組織或參加學術會議、參與學術討論等)接受觀測者的評估、評價和判斷,並且與觀測者進行科學范圍內部的互動,按照科學規律進行溝通。這就是同行評議。 盧曼理論認為,認識現代社會中組織機構的重要作用是理解功能分化社會的關鍵。在階層分化的社會,特別是歷史上的封建王朝時期,或是在沒有實現功能分化社會的國家,人與人之間的「階層屬性」和「人際關系藕聯」是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手段。比如,在司法爭端中,人們首先尋求的是人際關系、人情網路和社會網路,而在發達的功能分化國家,人們依賴的是對制度的信任,特別是對現代社會組織機構的信任。 盧曼認為,現代社會的溝通必須通過組織機構來完成和實現,而組織機構本身是「非人格化」和「非人際關系化」的,組織內部的溝通只能按照制度要求和每個功能系統的基本規律和編碼來進行運作。比如對於某個學術獎項的評價以及對於某個教授職位應聘的評審,在功能分化的社會里,這樣的評價體系總是由特定的組織機構來完成,或者說是由一個中立的團體機制來評判;而在非功能分化的社會里,「人際關系藕聯」往往取代了機構和制度本身的評價,也取代了功能系統本身的規律和觀察符碼,最後的結果是人情關系取代機制理性,關系網路取代了組織判斷,個體非正當利益取代了功能系統的獨立封閉操作,導致的結果是走樣的,是以損害制度理性為成本代價的。一個缺乏現代組織機構的社會,遠遠不是功能分化的社會,即使表面上擁有現代組織機構,但是人情關系的藕聯和人的因素能夠時時干預組織獨立運作,這樣的社會,距離功能分化社會還相當遙遠。 當在一個社會中民眾基本上不信任組織機構的運作的時候,就是一種變相地對制度理性的否定,也是一種功能分化社會尚未形成的制度表徵。 科技人才評價指標體系的重要規律。運用社會功能分化理論分析德國科技人才評價機制,可以在理論層面上發現一些總體性的重要規律。 1.科技人才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和評價是通過科學系統的「綱要計劃」(如學術討論、科學論文、科學出版物、科研項目等)來實現對科學系統內部主要行動角色——科研人員的觀察,進而實現科學系統對自身的反射性觀測,達到科學系統「評估」、「內省」、「反思」、「改革」和「創新」的目的。任何系統都必須實現系統對本身內部溝通和操作的觀察和評估,才能實現內部運作的透明化,才可能實現系統內部的可控制性管理。 2.科技人才評價指標體系既然是科學系統內部的觀察和檢驗,也體現著「科學形塑科學」的基本社會規律,這樣的觀測和評價必然是通過科學內部制度化的機制來完成的。離開制度化的機制,就不可能系統地、全面地和有組織、有架構地達到科學系統自我反省的基本社會功能。因此,必須形成一個制度化的指標體系,來進行綜合的、廣泛的預測和評估,使科學系統能夠更深刻地實現自我認識和自我反省,進而能夠不斷地進行科學系統內部的改革和創新。 3.由於科學系統是功能分化、自我形塑的社會系統,科學系統內部的運行只能按照科學系統的二元符碼存真/驗誤來進行溝通,科技人才的評價作為科學系統內部的溝通,也必須嚴格按照科學研究領域的學術標准和學術規范來評價,任何外在的媒介和編碼比如權力和貨幣對科技人才評價進行直接或間接干預都必將以扭曲科學求真的過程為代價。 4.科學系統內部也高度分化成為各個不同的學科,盧曼稱這一分化為「分節分化」(如經濟學、法律學、哲學、歷史學、社會學等),每個學科和學術研究方向都因為其內部規律和運行邏輯不同而大相徑庭。因此,每個學科內部的評價都必須由學術方向最接近的科學研究人員組成專業的評審團隊和專業評價體系完成。「同行評議」正是體現了現代科學高度分化和高度復雜的特徵的一種評價方法。 5.由於現代社會功能系統得以實現的前提條件是獨立運行的現代組織機構,因此任何科學人才評價都離不開現代社會的組織架構和機構體系。為了對科學系統內部的活動實現評價,就離不開高校、學術研究機構等科學系統內部的基礎組織機構,同時為了實現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就必須在機構內部建立相應的從屬機構或是附屬機構(比如評審委員會),通過組織化的機制來實現專業化的評價和判斷。 6.任何評價體系都是系統內不同觀察者進行的觀察和評價,因此評價系統必須保持客觀、中立的原則。評審委員的選擇是可以脫離地域、地區和國籍限制的,只要歸屬於學術同行,任何地區的評委都可以參加科學技術人才的評價。 7.盧曼認為,一個系統本身的「合法化」必須通過程序來完成,沒有程序正義,就談不上結果「合法化」,而組織的存在是產生程序和尊重程序的前提條件。

I. 作為中國人,你如何看待德國人盧安克在中國的支教事跡

作為一個德國人可以在中國無怨無悔的待上10年以上,只為了專注於他的支教工作以及教育研究,這是多麼難得可貴的事。

這樣的事看著是挺不可思議的,對比當下的世界觀或者意識流來說,無論如何都無法想到他真正的企圖是什麼,這么做對他有什麼好處嗎?其實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那就真的是褻瀆了他對於教育的認知。他是一個在課堂上能教授有趣知識,並帶動全班的活躍氣氛,以及幫助孩子們找到真正想學的東西的老師,但他就無法提高孩子的成績。他可能不明白為什麼孩子們要去學那些已經有了基本答案的知識。

縱然環境非常艱苦,但他也帶領著孩子們以及他的夥伴們一起支撐了下來。當這一切都成規模,也是他真正的將要離開的時候了,舍棄了那個用了很久的名字,他並不會真正離開熱愛的教育事業,但也不想說任何的不好,一切盡在不言中吧。

J. 各位朋友,有誰對德國著名數學家法爾廷斯有比較深的了解

法爾廷斯編輯
用代數幾何學方法證明了數論中的莫德爾猜想;他對阿貝爾簇的參模空間、算術曲面的黎曼-羅赫定理、p-adic霍奇理論等也有創見。法爾廷斯教授於1978年,時年24歲時取得德國慕尼黑大學的博士學位。之後在美國哈佛大學從事一年的博士後研究。
中文名
法爾廷斯
出生地
德國
出生日期
1954年7月25日
畢業院校
德國慕尼黑大學
主要成就
發表了他的莫德爾猜想的證明
格爾德法爾廷斯研究他的博士學位在明斯特大學,被授予博士學位 在1978年。 繼授予博士學位,法爾廷斯去了美國,他花了一年做博士後工作作為研究員哈佛大學1978至79年。
法爾廷斯於1979年回到德國,拿起被任命為數學系教授在烏珀塔爾大學。 法爾廷斯於1985年被任命為教授在普林斯頓。 法爾廷斯證明了莫德爾猜想, Shafarevich和泰特在1983年。 在同一年,他收到了丹尼Heinemen獎由科學院,德國哥廷根。 在1986年法爾廷斯獲得了最高的榮譽,一個年輕的數學家可以接收當他被授予菲爾茨獎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伯克利分校。 在乙馬祖爾國會發表了講話,說明的工作法爾廷斯導致了該獎項。 他獲得金牌主要是為了證明他的莫德爾猜想,他取得了使用方法的算術代數幾何 。 法爾廷斯一直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工作,導致最終證明費馬最後定理的安德魯懷爾斯。 在1983年法爾廷斯證明的頻率 n 「二有在最有限的一些互質整數的x , y坐標的 X = ž 。 這是一個重大步驟,但證明了有限數量為0在任何情況下都似乎沒有可能效仿擴大Falting的論點。 然而,法爾廷斯是自然的人,懷爾斯轉向時,他想發表意見的正確性他修理,他證明費馬最後定理在1994年。

參考網站:http://ke..com/link?url=-zxupJxQ_YDWXdw2vkWL--_

閱讀全文

與如何評價德國教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91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92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75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8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74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27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20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06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0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464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25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7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69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8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002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70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02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83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8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