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科技中心屬於哪個區

德國科技中心屬於哪個區

發布時間:2022-10-04 16:48:30

1. 德國有哪些城市啊

德國的城市有:

1、慕尼黑:

漢諾威是德國下薩克森州的首府。位於北德平原和中德山地的相交處,既處於德國南北和東西鐵路干線的交叉口,又瀕臨中德運河,是個水陸輻輳的交通樞紐。漢諾威是工業製造業高度發達的城市,是德國的汽車、機械、電子等產業中心。

2. 德國南部的新興工業區

魯爾區 聯邦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區。位於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西部。通常以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管轄范圍為界,主體部分介於萊茵河及其東岸支流魯爾河和利珀河之間,作東西向延伸;還包括周圍邊緣地帶。面積4970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2%。人口524萬(1983),約佔全國總人口9.2%;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1174人。區內城市櫛比,為歐洲著名的城市集聚區。以單一職能中小城市為主。1980年全區10萬以上人口城市有19個,其中埃森、多特蒙德、杜塞爾多夫和杜伊斯堡四大城市人口在50萬以上。 地理位置優越,處中、西歐和南、北歐的中心部位,水、陸交通的要道,與歐洲各國主要經濟區相距不遠。地形以平原為主,上覆黃土層,土地肥沃,適宜農作;南北有緩丘和高地,東部為山區,森林較茂密。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溫夏涼,1月平均氣溫1℃,7月17℃,全年有235~260天氣溫在5℃以上,生長期較長。常年盛行偏西風,年降水量750~900毫米,雨日多,濕度大。萊茵河自南向北流經本區西部,發源於東部山區的魯爾河、埃姆斯河和利珀河,均為東西流向,注入萊茵河,構成稠密的水網,為全區提供生產和生活用水以及航運之便。煤炭資源豐富,1200米內硬煤探明儲量650多億噸,約佔全國硬煤總儲量95%。煤的埋藏較深,但品種多,煤質好,其中約3/5為適於煉焦的肥煤。煤田遍及區內各地,是工業發展的動力和原料基礎。 中世紀時,本區中部是朝聖要道,有「聖路」之稱。13世紀末起已有原始採煤業,發展了初步的煉鐵和金屬加工,「聖路」沿線出現商業城鎮。但早期經濟仍以農業為主,平原地區是當時德國的「谷倉」。1835~1861年德國第一批鐵路在魯爾區建成,1850~1870年煤炭工業興起,加以大批外籍技術工人移入,推動了經濟發展。1871年普法戰爭後,德國統一,並從法國獲得大量戰爭賠款,佔有盛產鐵砂的洛林地區和盛產鉀鹽的阿爾薩斯地區(經營40多年),促進了煤鋼聯營和重化工業的發展。19世紀末開始興建運河,並和不斷興建的鐵路和公路組成水陸聯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魯爾區已成為德國工業的核心地區。1939年,硬煤產量達到1.3億噸的歷史最高水平,佔全國總產量65.5%;生鐵和鋼產量也分別佔全國總產量的73.6%和66.9%。隨著經濟發展,一系列工業城鎮應運而生,人口急劇增加。在兩次世界大戰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期間,魯爾區也經歷多次衰退。1920年成立的全區最高規劃機構——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幾十年來採取了一系列重振經濟措施,如改造老企業,引進新技術,實行專業化、協作化生產,調整生產布局,發展第三產業和農業,改善經濟和部門結構,以及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交通運輸網,注重環境保護等。魯爾區至今仍在聯邦德國經濟中保持突出地位。 重化工業是魯爾區經濟的基礎,形成採煤—煉焦—發電—煉鐵—煉鋼—鋼鐵加工—機器製造和採煤—煉焦—煤化學兩大工業系列。煤炭和鋼鐵工業是主導部門,長期為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現仍集中全國硬煤和焦炭產量的80%以上、鋼鐵產量的70%左右。鐵礦石全部從巴西、賴比瑞亞、瑞典等國進口。煤、鋼產地接近,產品70%左右就地加工、消費。全國年煉鋼能力 400萬噸以上的大型鋼鐵企業中有 6個位於本區。機器製造業和化學工業也是本區重點發展的部門,在全國居領先地位。前者以重型機械為主,面向區內其他工業部門,生產采礦、冶金、化工設備、建築機械、鐵路機車等;化學工業起源於煤化學,以煉焦和合成氨為基礎,生產多種基本化工產品以及化肥、染料、葯品等。煉鋁、煉鋅和煉錫業是有色冶金工業的重要部門,礦石依賴進口。電力工業發達,以火電為主,總裝機容量約佔全國30%,發電量自給有餘。60年代以來,新興的工業部門有汽車、電子、電器、精密機械和儀表、煉油、石油化工等。玻璃、啤酒、紡織、服裝等輕工業也有一定規模。全區工業結構日臻完善。「聖路」歷來是人口稠密、工礦業集中地帶,有多特蒙德(東部)、埃森(中部)和杜伊斯堡(西部)三大工業中心。隨著採煤區由南向北逐漸推移,工業分布也相應北移,已在利珀河以北形成了新的採煤和化工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本區工業又明顯出現由東向西,即向萊茵河沿岸集中的趨勢,以便利用廉價水運以及進口的鐵礦石和原油等原料。杜伊斯堡是全區最大的鋼鐵和重型機械製造業基地,煉油、石油化工等也主要分布在萊茵河沿岸。 農牧用地約佔全區土地面積的40%左右,東部和萊茵河以西地區較為集中,其他地區多為分散的小塊農田。主要種植燕麥、冬小麥和大麥等飼料及糧食作物,飼養乳牛、豬和家禽。農業生產面臨工礦、交通和住宅建設佔地日增的矛盾,環境污染等也是限制因素。 水陸交通發達。以萊茵河為主幹的4條天然河道,與多特蒙德-埃姆斯、萊茵-黑爾訥、韋恩爾-達特爾恩、達特爾恩-哈姆4條運河,組成稠密的水運網,溝通了魯爾區與沿海港口。河港密集,全區共計74個,其中杜伊斯堡為全國和歐洲最大的河港。由 5條鐵路干線組成的鐵路網,通往國內和鄰國主要城市。鐵路總長9850公里,年貨運量1.5億噸,分別佔全國的1/3和2/5;鐵路密度達每平方公里2.4公里,相當於全國平均值的17倍。公路四通八達,總長18900公里,有聯邦一號公路、多特蒙德—哈根—吉森等重要干線,以客運為主。此外,還有遍及全區的油、氣、化工產品的管道網。

3. 徳乙球隊達姆斯達所在德園哪個城市

達姆施塔特是德國中西部城市。西距萊茵河19公里,北離法蘭克福27公里。
達姆施塔特(Darmstadt)是位於德國黑森州南部的中型城市,在德國號稱「科技城」。城市屬於萊茵河和美因河交匯地區,正在成為黑森州新的中心。達姆施塔特是位於法蘭克福、威斯巴登和卡塞爾後黑森州第四大城市,地理上最靠近的大城市是位於北部30公里的法蘭克福以及南部45公里的曼海姆。

4. 巴伐利亞在哪裡

巴伐利亞州位於德國東南部,其南部和東部與奧地利、捷克相鄰。阿爾卑斯山橫貫全州,多山峰、多森林、多湖泊是該州地形地貌的突出特徵。該州是德國面積最大的州,分為7個專區,下設25市71縣。

巴伐利亞州是德國具有千年歷史和最古老傳統的州,也是唯一一個在1945年納粹德國崩潰後疆域按原樣保留下來的州。由於歷史的原因,巴伐利亞對中央政府擁有較大的獨立性。該州天主教勢力強大,一向被認為保守色彩濃厚。

該州是德國最大的農業區。但從事農林業人口的比例已從五十年代的30%下降到目前的7%左右。目前該州作為現代化高科技中心,是歐洲最有活力的經濟區之一,被稱為是德國的「加利福尼亞」。州首府慕尼黑被人們稱為「德國第二首都」,是該州的文化、經濟中心。紐倫堡、菲爾特、埃爾蘭根地區是機械製造、電氣和玩具工業的集中地,有著名的西門子、克維萊、根德等大公司。奧格斯堡是機械製造和紡織工業的所在地。累根斯堡擁有電氣工業和著名的巴伐利亞BMW發動機廠。英戈爾施塔特的汽車製造業也很有名,其生產的奧迪牌小汽車為中國百姓所熟知。拜恩出產的啤酒世界聞名,釀造廠不下數百家。同樣出名的還有弗蘭肯的葡萄酒。

巴伐利亞州旅遊業之盛居德國之冠,是旅遊者最喜愛的德國第一號渡假勝地。旅遊業是該州重要的經濟來源。除了慕尼黑、紐倫堡這些歷史名城外,這里還有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城市累根斯堡、巴羅克和洛可可式的班茨、埃塔爾的修道院和教堂、十四聖者大教堂和維斯教堂等,這些教堂建築及當年的主教城市維爾茨堡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財富之列。

德國最高峰2962米的楚格峰、阿爾卑斯山中的湖光山色為古老的巴伐利亞增添了無窮的魅力。該州主要湖泊有施塔恩貝格湖、特格恩湖、阿穆爾湖、夢茵湖和博登湖,蘊藏著豐富的水利資源。巴伐利亞森林、第一個德國國家公園以及多瑙河、美因河及支流的河谷地帶被譽為德國的「浪漫之路」(Romantische Strasse)。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啤酒節是傳統的盛大民間節日

5. 德國的電子工業中心是什麼發展該工業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德國最大電子工業中心是在慕尼黑。
有利條件:
德國科技園區的起步較晚,到1983年才建立第一個科學園區——西柏林革新與創新中心,但後來發展速度很快,是西歐科學工業園發展最快的國家,到1992年已有101個高新科技園區。其中1984年創建的慕尼黑高科技工業園區是德國最為突出的鼓勵高科技創業發展的科技園區。慕尼黑是德國第三大城市,是巴伐利亞州的首府,慕尼黑高新科技園區是德國電子、微電子和機電方面的研究與開發中心,被稱為「巴伐利亞矽谷」。
(1)慕尼黑的興起
二戰結束後,作為前聯邦共和國最大的兩個工業中心之一,慕尼黑在柏林遭到戰爭的破壞後迅速超過柏林,成為德國新的工業和技術中心。20世紀60年代,德國高度重視嘎科技企業,在制定高科技產業發展規劃時就特別強調發展民用電子機械產業比發展更重要。20世紀70年代經濟危機後,為德國創造經濟奇跡的電子工業部門迅速發展,更多地集中於慕尼黑走廊一帶。1984年,慕尼黑市政府和慕尼黑商會共投資成立慕尼黑高科技工業園,園區面積當時為2000平方米。科技園區十分重視現代科技開發,並且扶植傳統產業,是園區內企業數目不斷增加,創造了大量的工作崗位。園區管理也不斷完善發展。在巴伐利亞聯邦州,於80年代未期,德國人所稱的電子技術工業,從業人數達到24.5萬人,占人全部勞動力的25.5%.因而在全國名列榜首。在1990年以前,每四個受雇於電子工業的工人就有一個是在巴伐利亞州。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子企業之一,德國最大私立企業西門子公司,在80年代有一半的德國勞動力都來自巴伐利亞州,而其中50000人工作在慕尼黑地區。到1990年,園區面積擴展2倍。1992年投資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大樓建設。為使企業在較小的空間創建大的科技公司,並盡可能地幫助投資者降低科技孵化成本,創業大樓每個單元都安裝了100兆的電信網路,微機、電視機、傳真機、電話機等都集中在一個盒子裡面。科技人員在這里完全可以了解整個慕尼黑市的產業領域和科技研究動態。
(2)慕尼黑的高新產業和科研力量
巴伐利亞州是歐洲半導體產品重要的製造中心,幾乎所有大型半導體產品製造廠商都把它們的歐洲總部或市場銷售部設立在巴伐利亞州,而作為巴伐利亞州的首府慕尼黑更是聚集了該州75%的半導體企業。慕尼黑科技園區建設主要集中於工業產業、激光技術、納米技術、生物技術等,是全國高科技產業的孵化中心,能以最快的速度反映當前的信息技術。一般情況下,在德國一個新的企業、新的領域開始時,首先是在這里進行試驗,成功後,移植到其他地區,再創一個工業園區。在慕尼黑聚集著600多家公司生產電子原件和電子系統,2400家公司使用這些產品。如國際知名的西門子、日立、摩托羅拉、寶馬、歐羅西爾(Eurosil)等公司都聚集在慕尼黑。電子工業公司從1975年的287家增加到1985年的3008家,創造了28000個就業機會。自1975年建立的電子工業新公司中,近一半生產軟體,另一半生產工業用電廣系統相設備。[1]世界名校慕尼黑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慕尼黑理工大學等名校都為慕尼黑高科技工業園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這些學校的教學研究機構與科技工業園企業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幫助企業進行研發,又推動了科研成果的轉化。慕尼黑市所屬的許多研究機構,如位於加爾青的邁克斯普朗克等離子研究所,位於紐倫堡的輻射與環境研究會,位於奧伯法芬霍芬的航空航天研究所等都在慕尼黑的近郊,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會所屬的十幾個研究所和研究部也都聚集在此。
~~

6. 張江高科技園區科苑路88號德國中心怎麼走

是到張江下,不過下來要走20分鍾的路,下來沿祖沖之路直走,到科苑路左拐直走,走到底就到了,我看你還是走過去吧,20分鍾的路就當鍛煉身體吧,像我就是這樣,如果步行在30分鍾以內,但能直達的話,我寧可選擇走路我也不想轉車,因為我暈車

7. 全球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和世界十大矽谷

五大信息科技中心是:德國法蘭克福,中國香港,日本東京,英國倫敦,美國紐約。

世界十大矽谷是:德州首府奧斯汀,印度的班加羅爾,美國麻州的波士頓,英國劍橋,芬蘭首都赫爾辛,美國猶他州的鹽湖城,美國華盛頓州的西雅圖,新加坡,法國的蘇菲亞高科技園區,以色列的特拉維夫。


(7)德國科技中心屬於哪個區擴展閱讀:

深圳創新高地、頗具「中國矽谷」氣質的南山區在經濟總量突破5000億元,站穩中國百強區之首後,正舉全區之力,在科創、產業、交通三大領域發力,謀求核心引擎升級,飛速駛向世界級灣區。

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的目標就是緊盯基礎研究,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源頭創新引擎。該片區科研資源富集,結合南山蓬勃的產業創新活力,將為深圳乃至大灣區的科創提供更多「源頭活水」。


8. 15世紀以來,從義大利到美國,科學中心已經發生了四次轉移,哪四次,科學中心分別是哪裡

1、義大利曾經是世界近代科技和經濟的第一個中心

從公元5世紀到15世紀,歐洲上空彌漫著烏雲,教會和騎士橫行,人們愚昧無知,社會停滯不前,科學家被禁錮在牢籠里。科學的發現被說成是對上帝的誣蔑,史書上把這漫長的近1000年的歷史稱為黑暗時代。從13世紀開始,中國四大發明陸續傳入歐洲,對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乃至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起了催產作用。馬克思說:「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

在這一段時期中,歐洲地中海沿岸開始出現萌芽資本主義。以西方以義大利為代表的新興資產階級掀起文藝復興運動。反封建、反神學,掀起思想解放散文高潮。文藝復興者號召人們從中世紀的精神桎梏中解放出來,如《神曲》的作者但丁。同時也出現了一批著名的科學家,他們強調通過實驗和觀察來認識自然、認識世界,反對片面地依靠邏輯推理來認識事物。代表人物是反對把地球看成是宇宙中心的哥白尼和開創實驗科學的伽利略。

東方的科技成果產生了西方近代科學,近代科技的第一個中心在義大利形成。科技的大發展推動了義大利的經濟發展,當時義大利的商業和航運業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一舉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

2、英國成為近代世界科技的第二個中心

近代第二次科技中心的轉移發生在17世紀初到1830年。世界科技中心從義大利轉移到英國。這相當於我國明朝末年到清朝道光年間。16世紀末,先進的德國爆發內戰,先進的義大利分裂為許多小國,為英國的發展創造了外部條件。

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英國思想家、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在《偉大的復興》中重點論述了知識的價值,提倡科學實驗,提倡研究自然科學,在英國乃到歐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時的英國政府重視科學技術,批准成立了皇家學會等學術活動中心。17世紀,出現了著名科學家牛頓,他作為一個「跨世紀人才」,發表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巨著(1687年)。他的這部著作以科學實驗和觀察事實作基礎,但明顯受歐氏幾何體系的影響。牛頓的科學思想成為英國科學革命理論的頂峰。牛頓發現的三大定律,使天體和地上物體的運動規律被統一在一個經典力學的框架中,上帝和天堂失去容身之地。

科學上的最新成就成為技術革命的先導,出現了專業化的和大機器生產。紡織業的發展要求紡織業的機械化,紡織業的機械化也帶動了所有工業部門的機械化。英國政府鼓勵人們從事工具機的發明和改進工作,涌現出許多發明成果。如蒸汽機的出現。瓦特在前人發明的基礎上,發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機,解決了一系列工藝問題和配套設備問題,將蒸汽機推進市場。

紡織機械技術和蒸汽機技術引起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改變了整個生產和社會生活的面貌。英國的資本主義得到極大程度的發展,英國的經濟進入了極度繁榮的時期,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為英國的海外擴張創造了條件,開始了所謂的大英帝國「日不落」的歷史。然而從19世紀末開始,英國的工業優勢不斷衰退,導致英國在科研開發的投入相對下降,再加上英國的學術界過分重視理論輕視應用,重視科學輕視技術的傳統,英國在國際經濟、科技等方面的地位不斷下滑。

3、近代科技的第三個中心在法國

這個中心的形成始於在18世紀初,19世紀初進入高峰。這一階段,英國的經濟仍然處於繁榮的狀態,法國則由於其特殊的政治情況成為激烈的大革命場所。以狄德羅為首的一批啟蒙運動的哲學家形成了法國網路全書派。他們宣傳自由平等和人道主義,提倡民主和科學,出現了一次思想大解放,徹底反封建的運動。另一方面,在牛頓的學說的影響下,也出現了一批科學家和科研成果。例如著名數學家及力學家拉格朗日,數學家和天文學家拉普拉斯,開創定量分析、創立燃燒氧化學說、推翻支配化學發展長達百年之久的燃素說的現代化學之父拉瓦錫,在這段時期還產生了公度量衡、科學教學制度和公立中學。但是,法國的研究工作過分地學院式,教育制度培養的人才相當部分是科學家、數學家、哲學家的類型,不善於將科學轉化為生產力,再加上社會又過於動盪,影響了法國的經濟發展。

4、近代科技的第四個中心在德國

在19世紀後期,1875年—1895年的20年間,世界科技中心轉移到德國,世界的經濟中心隨之也轉移到了德國。在1830年英國產業革命達到高潮時,德國仍然是個落後的農業國。德國人不甘落後,大批德國人去英國和法國留學並且學成回國。由於德國人重視理性、重視應用,德國政府重視知識,整頓教育制度,創辦專科學院和大學。科教結合,聘請著名科學家和教育家主持柏林大學,開創教學、科研相統一的高教體系。1839年後,一大批著名的科學家涌現,如世界著名的數學家雅可比、高斯,發現電學中的歐姆定律的物理學家歐姆,發展了農業急需的肥料技術和有機化學的化學家李比希,在柏林大學成立規模較大的有機化學實驗室後,在英國人W.H.柏金發明合成顏料的基礎上,對香料、顏料和醫葯合成做出重要工作的李比希的學生霍夫曼等等。

德國特別注意科學技術和工業的結合,出現一批善於將科技成果轉換為產品的企業家。例如,克虜伯將英國的煉鋼法用來發展德國的鋼鐵和武器工業,還有西門子,既是發明家又是企業家。德國的煤和煤化學工業、鋼鐵工業、化學工業,特別是有機合成工業在世界上遙遙領先。德國還特別注意綜合利用,出現了聯合企業,成立了康采恩式的生產體制。當時德國的一些企業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企業,德國只用了40年就完成了英國100年才完成的工業化過程,德國的經濟發展勢頭保持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德國工業化的進程,充分地證明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

一次和二次大戰使德國的經濟基礎受到重創,人才和資金也受到嚴重的損失。

19世紀的歐洲大陸,法德兩個中心帶動了歐洲經濟的普遍繁榮。在這一段時期,出現了很多重大的科研成果。英國的著名物理學家、化學家和物理化學家法拉第(1791—1867)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動機,麥克思威爾創立了完整的電磁理論並預言電磁波的存在,出現了第二次物理學理論的大綜合。但是,英國科學家們澆灌的第二次科學革命之花,卻在德國結出第二科技革命之果。這主要是德國發明家應用電磁理論,發明了實用型的發電機,其意義和作用相當於瓦特的蒸汽機,由此導致以電氣化為特徵的第二次技術革命。德國科技和經濟這時迅速超過英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德國造就了一批克虜伯、西門子、詹斯這樣集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於一身的人才。19世紀還出現了三大發現,即生物進化論、細胞理論和能量守恆。科學已經走向成熟,基礎科學的研究明顯地走到了生產的前面。

5、世界科技的第五個中心在美國(20世紀)

美國在獨立戰爭後的憲法中,明確了對科學技術的方針。美國的領袖人物和歷任首腦人物都重視科學技術,有的本身就是科學家。如本傑明·富蘭克林和第三任總統傑弗遜。美國政府很早就明確以教育帶動科研,對教育採取特殊優惠政策,贈予美國一批大學土地,每州至少建立一所傳統農業和機械院校。在這樣的環境下,出現了大發明家愛迪生,愛迪生在西門子發明電機、貝爾發明電話之後,發明了電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發電廠,引起了世界乃到全世界的一場電力技術革命。一次大戰和二次大戰期間,美國又得到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會。美國採取拿來主義,採用移民政策大批吸收人才,一批著名科學家被吸引到美國。如提出相對論的愛因斯坦,著名物理學家費米。40年代末,美國還留下了不少來自中國的科技人才,如楊振寧、李政道,錢學森等人。

人們曾經將美蘇在二次大戰後的做法歸結成美國搶人,蘇聯搶機器。可見美國對人才的高度重視。美國政府利用戰爭中獲得的資金大幅度地增加對科技的投入,研究開發經費投入每四年翻一番。二次大戰期間,從1939年的一億多美元增長到15億美元。這一系列的措施導致了美國完成和完善了歐洲的鋼鐵、化工和電力三大技術,發展了汽車、飛機和無線電技術這三大文明,領先進行了第三次技術革命,包括原子能(1942年)、計算機(1940年)、空間技術(1957年)、微電子技術(1970年)。

高新技術的研究成果導致了高新技術產業群的形成和發展,美國1929—1969年的40年間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0%以上,表明戰後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第一生產力。自70年代以來,以微電子技術和基因重組技術為特徵,可以說,美國領導了一場世界范圍的技術革命,形成了一個以信息技術為先導、生產技術為主導的包括新材料、新能源技術、航天技術和海洋技術為內容的高技術體系。並在80年代後期迅速地商業化和產業化,為美國贏得大量的利潤。盡管7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地位相對日本、西歐有所下降,但近幾年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機會,推行「信息高速公路」帶來了新的全球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推動了經濟復甦,應該說,美國的經濟至今是全世界經濟活動中心之一。這種狀況還將維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

9. 德國的城市

世界汽車中心之一和金融中心法蘭克福Frankfort
最大工業城之一斯圖加特Stuttgart,賓士和保時捷的總部
另外一個大工業城慕尼黑Munich,寶馬和西門子的總部
柏林Berlin是政治中心

10. 張江高科技園區科苑路88號德國中心1號樓5樓是什麼公司啊

弘生葯業有限公司

閱讀全文

與德國科技中心屬於哪個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29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866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69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2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0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10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14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89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96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29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18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18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0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2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9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64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95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764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21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