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為什麼很多王子

德國為什麼很多王子

發布時間:2022-11-29 07:40:01

❶ 為什麼歐洲非君主制國家還有王子呢

實行君主立憲制,日本也有天皇之類的啊,英國也有女王啊,王子,共和制和制,國家最高權掌握在由選舉產生,並有一定任期的國家機關或公職人員手中的政權組織形式。 「共和「一詞來源於拉丁語respublica,意思是「公共事務」。共和制是指國家的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並有一定任期的政權組織形式。共和政體區別於君主政體,而且是作為君主政體的相對面而存在的。 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制根據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關系的不同,可分為議會制共和制和總統制共和制。在議會制共和制國家中,議會擁有立法、組織和監督政府(內閣)等權力:政府(內閣)由占議會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來組織,政府對議會負責,當議會通過對政府不信任案時,政府就得辭職或呈請國家元首解散議會,重新選舉;作為國家元首的總統只擁有虛位,沒有實權。實行議會制共和制的國家有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義大利、德國、奧地利、印度等。而在總統制共和制國家中,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總攬行政權力,統率陸、海、空三軍,行政機關(政府)和立法機關(議會)相互獨立;由當選的總統組織政府。美國是歷史上最早實行總統制共和制的典型國家。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埃及、印度尼西亞等國也實行總統制共和制。

❷ 德國的歷史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文: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聽 (說明 · 關於)),縮寫BRD;英文縮寫FRG也很常用),簡稱德國,是世界主要的工業化國家之一,位於歐洲中部,北部是北海、丹麥和波羅的海,東部與波蘭和捷克接壤,南臨奧地利和瑞士,西面則臨法國、盧森堡、比利時以及荷蘭。

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戰敗國,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被分為西德和東德,當時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是指西德。1990年時兩德統一,統一後的德國(包括統一前東、西德的地區)稱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歷史
主條目:德國歷史

雖然中世紀以來,德語以及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或Sacrum Imperium Romanum Nationis Germanicae)已經存在,直到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才建立現代民族國家。

[編輯] 日耳曼部落的早期歷史 (100 BC-300 AD)
根據考古研究發現,約70萬年前就有人類踏足德國境內。依此推測,約50萬前開始便有人類移居於此。 在德國存在著名的原始遺址,比如,在Mettmann(在北萊茵 威斯特法倫州的一個城市)附近的Neandertal被發現的尼安德塔人(sapiens neanderthalensis)是早期人屬(靈長目人科)的代表。因為是在Neandertal被發現的,所以被稱作Neanderthaler.大約在四萬年前遭到新遷移來的sapiens sapiens 智人(也就是現代人)的排擠以至被取代。公元前後,在多瑙河和萊茵河流域,已定居著許多日耳曼部落,這些部落與當時羅馬帝國常有沖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條頓堡森林一場戰役中戰勝羅馬帝國,自此羅馬帝國再沒有把國界進一步北進。

自407年開始,各萊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過萊茵河並在今天的法國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王國。476年,日耳曼人與部份羅馬帝國人聯合,推翻了顯赫的羅馬帝國。

[編輯] 移民時期和法蘭克人 (300-843)
5世紀末,德國出現了法蘭克時代,延續了幾個世紀,其中包括莫洛溫王朝、卡洛林王朝,以及查理曼大帝王朝。其中在查理大帝的統治下,日耳曼王國幾乎拓展到今法國和德國的絕大部分地區,稱為查理曼帝國。查理曼大帝去世後,帝國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的疆域被分成三部分,西部(即萊茵河左岸)就成為後來法國的基礎;東部(即萊茵河右岸)操德語的一邊則成為後來德意志王國的基礎,成為未來的神聖羅馬帝國,也是今天德國的雛形;中部則成為後來法德爭斗的根源。

公元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當選為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建立了薩克森王朝,正式創立德意志國家。薩克森王國的地域大致位於今荷蘭、德國西部、瑞士和奧地利。嚴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就此開始。

[編輯] 神聖羅馬帝國 (843–1806)
神聖羅馬帝國的選候. From Bildatlas der Deutschen Geschichte by Dr Paul Knötel (1895)主條目: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宗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公元1157年,這一帝國得到了「神聖帝國」的稱號,公元1254年,帝國第一次開始使用頭銜「神聖羅馬帝國」,此後作為官方名稱沿用直至1806年。

[編輯] 復興和革命 (1814–1871)
法蘭克福議會 (1848-49年)主條目:德意志邦聯

神聖羅馬帝國在1806年滅亡後,德意志邦聯在1815年成立,其中以普魯士和奧地利最強大。普魯士和奧地利都想由自己領導德國統一,後來普魯士漸漸取得領導權。1864年普魯士打敗丹麥,收回北方部分領地。1866年打敗奧地利,迫使奧地利與匈牙利組成奧匈帝國;並合並數個邦,組成北德意志邦聯。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德國南部幾個邦脫離法國控制,至1871年德國宣布完成統一,德意志帝國成立。

[編輯] 德意志帝國 (1871–1918)
主條目: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的版圖。法國在普法戰爭失敗後,威廉一世於1871年1月18日在凡爾賽鏡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國成立。(Deutsches Kaiserreich) 新帝國將除了奧地利以外的德意志邦國統一,是為小德意志。經過1888年亦即三帝之年後,新任皇帝威廉二世因為政治及個人問題迫使總理俾斯麥辭職。1884年開始,德國建立了殖民地。這位年青皇帝採取與俾斯麥相反的外交政策:後者在新時代創制了一個新的同盟制度,以鞏固德國作為強國的地位並在數十年內避免戰爭。然而,新皇帝採取了新帝國主義的道路,令歐洲強國之間的關系緊張。德國從前參與的同盟大部分都沒有維持,只是與唯一盟友奧匈帝國一起被鄰國漸漸孤立。

薩拉熱窩事件後來成為一戰在1914年7月28日的導火線,縱然不是戰爭的遠因之一。德國在戰爭中屬於同盟國,與協約國對敵。德國隨後侵略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俄國。德軍開始時節節勝利,但之後卻變成持久戰。由於戰爭帶來的飢荒,德國革命在1918年11月爆發。德皇與其他統治德國的王子都遜位。11月11日,德國投降,結束了戰爭。1919年,新共和政府簽署了凡爾賽條約。條約當時被認為過於苛刻和令德國蒙羞,埋下了二戰的原因。

[編輯] 魏瑪共和國 (1919–1933)
主條目:魏瑪共和國

1925年德國行政規劃。德國革命後,魏瑪共和國成立。1918年末,羅莎·盧森堡與卡爾·李卜克內西成立了德國共產黨;1919年1月,德國工人黨成立,亦即後來著名的納粹黨。1919年8月11日,魏瑪憲法生效。1920年代的柏林是一個文教發達的城市,充滿藝術家、知識分子與科學家的名城,被譽為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文化城市。

魏瑪共和國的經濟曾遭受兩次嚴重打擊,首次就是在1920年代初因凡爾賽條約所訂下的巨額賠款而起。雖然20年代中經濟迅速復甦,但是經濟大蕭條造成的破壞令共和國一蹶不振。同時,共和政府十分不穩定,執政聯盟屢屢變更,使人漸漸對民主制度失去信心。更糟的是,共和政府還面對右翼的君主主義、民意主義及納粹主義勢力的挑戰。例如很多右翼份子散播刀刺在背傳說的政治流言,宣稱德國革命是德國在一戰失敗的原因,並把革命黨人、社民黨、共產黨人甚至猶太人打成「十一月罪犯」,藉此打擊共和制度。另外,左派的共產黨也反對共和國的資本主義統治,希望以議會共產主義取代之。

革命過後,德國選民漸漸傾向支持反對民主的政黨,無論是右翼的德國國家人民黨、納粹黨或是左派的共產黨。大蕭條以後,民心思變,令政局兩極化。在1932年的兩次議會選舉中,納粹黨分別得到37.2% 和 33.0% 議席,而共產黨則在第二次選舉得到17% 議席。換句話說,共和國後期的議會有很多成員都不是民主派。社民黨一類的溫和民主政黨的票數則愈來愈少。

1930年代開始,德國政局岌岌可危。部分如納粹黨的政黨聘用半軍事部隊威嚇選民,並藉助高失業率與民眾的貧困爭取民意。擁有甚大影響力的精英恐懼反政府的政黨,於是往往借用魏瑪憲法第48條容許總統以緊急法令統治國家,令民主制度漸漸崩潰。

在連續數個政府內閣都崩潰後,總統保羅·馮·興登堡在沒有多大選擇和受到下屬的建議下,在1933年1月30日任命阿道夫·希特勒為新一任德國總理。

[編輯] 第三帝國 (1933–1945)
主條目:納粹德國

阿道夫·希特勒領導的德國國家社會主義黨(納粹黨,NSDAP)於1933年取得政權,在他的主導和其它政黨讓步下,一系列反猶太人和反阻擾納粹黨的人的法律得到通過。希特勒對鄰國領土的野心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1939年9月1日,德國部隊進攻波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成功控制了歐洲本土的大部分地區以及蘇聯和北非的大片領土。1941年,德國開始了大屠殺(Holocaust),有組織地殺害了大約600萬猶太人、大約1000萬斯拉夫人和吉普賽人,以及大約25萬德國籍殘疾人(所謂的「安樂死項目」)、以及強迫其他「劣等民族」作為強制勞工。德軍佔領蘇聯歐洲大片領土後,德軍的黨衛隊等對蘇聯和波蘭等斯拉夫民族也進行了滅絕性的大屠殺。戰事於1943年發生大轉機:蘇聯、英國及美國對德軍造成重創。1945年5月,德國在希特勒自殺後正式投降。

[編輯] 分裂和重新統一 (1945–1990)
1945年德國被分區佔領情況主條目:1945年後的德國

戰爭使得德國死亡數百萬人,失去奧德河-尼斯河線以東大片領土,1200萬-1500萬德國人從過去的東部領土(東普魯士、 西里西亞、東波美拉尼亞和東勃蘭登堡)、中歐和東歐一些地區被驅趕出來。德國所有大小城市都變成了廢墟。戰後德國和柏林被分成四部分,分別由英國、美國、蘇聯和法國佔領。

蘇聯對德國工業設施的掠奪、貨幣以及對其他一些問題的阻撓導致蘇聯與其它三盟國關系僵化以及冷戰開始,最終德國被分裂成兩個國家:由西方三盟國主導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聯邦德國、西德)以及由蘇聯主導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民主德國、東德)。前德國首都柏林由於特殊原因,被分成 東柏林和西柏林。西柏林是完全被東德領土包圍的西德飛地,有特殊國際法地位(東德官方首都稱呼"柏林"不包括西柏林)。蘇聯由1947年末開始操縱德國統一社會黨的成立,進一步鞏固了德國的分裂。1948年7月1日西方三盟國向聯邦德國州長移交法蘭克福文件(Frankfurter Dokumente),把管轄權交還聯邦德國。1949年5月23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西方佔領區成立,定都波恩,同時於1955年5月5日宣布主權獨立。1949年10月7日,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都東柏林。丘吉爾曾經提出德國回復到1877年前的憲法時代,免於國家分裂。

在玩著「柏林空運」游戲的柏林孩童冷戰中德國成為北大西洋公約與華沙條約的聚焦點。隨著西德的貨幣改革,蘇聯政府1948-1949年試圖通過地面封鎖西柏林向西方三盟國施加壓力,使得美國使用後期由運輸機構成的空橋(Luftbrücke)維持西柏林的供給。冷戰造成的西德與東德重新軍事化尤其使東德經濟背上了重大的負擔,隨之引起群眾向西德逃亡。1953年6月17日在東柏林發生暴亂,被蘇聯駐軍和東德人民警察鎮壓。1961年東德為了阻止公民向西德逃亡,在它的柏林管轄區界限上建造柏林牆。與此同時,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為了支持東德的獨立,號召從全社會主義陣營徵召技術工人和工程師支援因公民逃亡受損的東德工業。

西德在戰後快速恢復並再度崛起,成為歐洲新的重要經濟支柱。憑借貨幣改革,西德在1950年代經歷經濟奇跡。冷戰後期,聯邦德國開始了積極爭取國家重新統一的努力。隨著戈爾巴喬夫的上台,蘇聯在東德立場的迅速軟化;加之民主德國內部激進派的響應和鼓動,在美國的支持和蘇聯的默許下,1989年,柏林牆拆除,1990年10月3日,以東德並入西德的方式兩德重新統一,加速了1990年共產主義在歐洲的崩潰。德國並且重新成為主權國家。

西德自1955年5月9日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並且是歐盟前身歐洲煤炭與鋼鐵共同體(Europäische Gemeinschaft für Kohle und Stahl)以及之後的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äische Wirtschaftsgemeinschaft)創建成員。合並後的德國現在是歐洲以及歐盟中最重要的國家之一。

二戰後美英法在德國西部,蘇聯在德國東部駐有重兵。德國後來成為北約與華約對峙的最前線。當前北約盟國美國和英國仍在德國維持駐軍,其身份由北約部隊章程(德語:NATO-Truppenstatut,英語:Status of Forces Agreement)以及一套復雜的雙邊協議系統管轄。特別是美國在德國還駐有最強的一個裝甲師,並在德國擁有最大的海外空軍基地。

❸ 有誰知道德國的歷史(包括普魯士的),請說說。

雖然中世紀以來,德語以及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Heiliges R�0�2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或Sacrum Imperium Romanum Nationis Germanicae)已經存在,直到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才建立現代民族國家。 [編輯] 日耳曼部落的早期歷史 (100 BC-300 AD) 根據考古研究發現,約70萬年前就有人類踏足德國境內。依此推測,約50萬前開始便有人類移居於此。 在德國存在著名的原始遺址,比如,在Mettmann(在北萊茵 威斯特法倫州的一個城市)附近的Neandertal被發現的尼安德塔人(sapiens neanderthalensis)是早期人屬(靈長目人科)的代表。因為是在Neandertal被發現的,所以被稱作Neanderthaler.大約在四萬年前遭到新遷移來的sapiens sapiens 智人(也就是現代人)的排擠以至被取代。公元前後,在多瑙河和萊茵河流域,已定居著許多日耳曼部落,這些部落與當時羅馬帝國常有沖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條頓堡森林一場戰役中戰勝羅馬帝國,自此羅馬帝國再沒有把國界進一步北進。 自407年開始,各萊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過萊茵河並在今天的法國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王國。476年,日耳曼人與部份羅馬帝國人聯合,推翻了顯赫的羅馬帝國。 [編輯] 移民時期和法蘭克人 (300-843) 5世紀末,德國出現了法蘭克時代,延續了幾個世紀,其中包括莫洛溫王朝、卡洛林王朝,以及查理曼大帝王朝。其中在查理大帝的統治下,日耳曼王國幾乎拓展到今法國和德國的絕大部分地區,稱為查理曼帝國。查理曼大帝去世後,帝國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的疆域被分成三部分,西部(即萊茵河左岸)就成為後來法國的基礎;東部(即萊茵河右岸)操德語的一邊則成為後來德意志王國的基礎,成為未來的神聖羅馬帝國,也是今天德國的雛形;中部則成為後來法德爭斗的根源。 公元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當選為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建立了薩克森王朝,正式創立德意志國家。薩克森王國的地域大致位於今荷蘭、德國西部、瑞士和奧地利。嚴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就此開始。 [編輯] 神聖羅馬帝國 (843–1806) 神聖羅馬帝國的選候. From Bildatlas der Deutschen Geschichte by Dr Paul Kn�0�2tel (1895)主條目: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宗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公元1157年,這一帝國得到了「神聖帝國」的稱號,公元1254年,帝國第一次開始使用頭銜「神聖羅馬帝國」,此後作為官方名稱沿用直至1806年。 [編輯] 復興和革命 (1814–1871) 法蘭克福議會 (1848-49年)主條目:德意志邦聯 神聖羅馬帝國在1806年滅亡後,德意志邦聯在1815年成立,其中以普魯士和奧地利最強大。普魯士和奧地利都想由自己領導德國統一,後來普魯士漸漸取得領導權。1864年普魯士打敗丹麥,收回北方部分領地。1866年打敗奧地利,迫使奧地利與匈牙利組成奧匈帝國;並合並數個邦,組成北德意志邦聯。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德國南部幾個邦脫離法國控制,至1871年德國宣布完成統一,德意志帝國成立。 [編輯] 德意志帝國 (1871–1918) 主條目: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的版圖。法國在普法戰爭失敗後,威廉一世於1871年1月18日在凡爾賽鏡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國成立。(Deutsches Kaiserreich) 新帝國將除了奧地利以外的德意志邦國統一,是為小德意志。經過1888年亦即三帝之年後,新任皇帝威廉二世因為政治及個人問題迫使總理俾斯麥辭職。1884年開始,德國建立了殖民地。這位年青皇帝採取與俾斯麥相反的外交政策:後者在新時代創制了一個新的同盟制度,以鞏固德國作為強國的地位並在數十年內避免戰爭。然而,新皇帝採取了新帝國主義的道路,令歐洲強國之間的關系緊張。德國從前參與的同盟大部分都沒有維持,只是與唯一盟友奧匈帝國一起被鄰國漸漸孤立。 薩拉熱窩事件後來成為一戰在1914年7月28日的導火線,縱然不是戰爭的遠因之一。德國在戰爭中屬於同盟國,與協約國對敵。德國隨後侵略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俄國。德軍開始時節節勝利,但之後卻變成持久戰。由於戰爭帶來的飢荒,德國革命在1918年11月爆發。德皇與其他統治德國的王子都遜位。11月11日,德國投降,結束了戰爭。1919年,新共和政府簽署了凡爾賽條約。條約當時被認為過於苛刻和令德國蒙羞,埋下了二戰的原因。 [編輯] 魏瑪共和國 (1919–1933) 主條目:魏瑪共和國 1925年德國行政規劃。德國革命後,魏瑪共和國成立。1918年末,羅莎·盧森堡與卡爾·李卜克內西成立了德國共產黨;1919年1月,德國工人黨成立,亦即後來著名的納粹黨。1919年8月11日,魏瑪憲法生效。1920年代的柏林是一個文教發達的城市,充滿藝術家、知識分子與科學家的名城,被譽為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文化城市。 魏瑪共和國的經濟曾遭受兩次嚴重打擊,首次就是在1920年代初因凡爾賽條約所訂下的巨額賠款而起。雖然20年代中經濟迅速復甦,但是經濟大蕭條造成的破壞令共和國一蹶不振。同時,共和政府十分不穩定,執政聯盟屢屢變更,使人漸漸對民主制度失去信心。更糟的是,共和政府還面對右翼的君主主義、民意主義及納粹主義勢力的挑戰。例如很多右翼份子散播刀刺在背傳說的政治流言,宣稱德國革命是德國在一戰失敗的原因,並把革命黨人、社民黨、共產黨人甚至猶太人打成「十一月罪犯」,藉此打擊共和制度。另外,左派的共產黨也反對共和國的資本主義統治,希望以議會共產主義取代之。 革命過後,德國選民漸漸傾向支持反對民主的政黨,無論是右翼的德國國家人民黨、納粹黨或是左派的共產黨。大蕭條以後,民心思變,令政局兩極化。在1932年的兩次議會選舉中,納粹黨分別得到37.2% 和 33.0% 議席,而共產黨則在第二次選舉得到17% 議席。換句話說,共和國後期的議會有很多成員都不是民主派。社民黨一類的溫和民主政黨的票數則愈來愈少。 1930年代開始,德國政局岌岌可危。部分如納粹黨的政黨聘用半軍事部隊威嚇選民,並藉助高失業率與民眾的貧困爭取民意。擁有甚大影響力的精英恐懼反政府的政黨,於是往往借用魏瑪憲法第48條容許總統以緊急法令統治國家,令民主制度漸漸崩潰。 在連續數個政府內閣都崩潰後,總統保羅·馮·興登堡在沒有多大選擇和受到下屬的建議下,在1933年1月30日任命阿道夫·希特勒為新一任德國總理。 [編輯] 第三帝國 (1933–1945) 主條目:納粹德國 阿道夫·希特勒領導的德國國家社會主義黨(納粹黨,NSDAP)於1933年取得政權,在他的主導和其它政黨讓步下,一系列反猶太人和反阻擾納粹黨的人的法律得到通過。希特勒對鄰國領土的野心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1939年9月1日,德國部隊進攻波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成功控制了歐洲本土的大部分地區以及蘇聯和北非的大片領土。1941年,德國開始了大屠殺(Holocaust),有組織地殺害了大約600萬猶太人、大約1000萬斯拉夫人和吉普賽人,以及大約25萬德國籍殘疾人(所謂的「安樂死項目」)、以及強迫其他「劣等民族」作為強制勞工。德軍佔領蘇聯歐洲大片領土後,德軍的黨衛隊等對蘇聯和波蘭等斯拉夫民族也進行了滅絕性的大屠殺。戰事於1943年發生大轉機:蘇聯、英國及美國對德軍造成重創。1945年5月,德國在希特勒自殺後正式投降。 [編輯] 分裂和重新統一 (1945–1990) 1945年德國被分區佔領情況主條目:1945年後的德國 戰爭使得德國死亡數百萬人,失去奧德河-尼斯河線以東大片領土,1200萬-1500萬德國人從過去的東部領土(東普魯士、 西里西亞、東波美拉尼亞和東勃蘭登堡)、中歐和東歐一些地區被驅趕出來。德國所有大小城市都變成了廢墟。戰後德國和柏林被分成四部分,分別由英國、美國、蘇聯和法國佔領。 蘇聯對德國工業設施的掠奪、貨幣以及對其他一些問題的阻撓導致蘇聯與其它三盟國關系僵化以及冷戰開始,最終德國被分裂成兩個國家:由西方三盟國主導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聯邦德國、西德)以及由蘇聯主導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民主德國、東德)。前德國首都柏林由於特殊原因,被分成 東柏林和西柏林。西柏林是完全被東德領土包圍的西德飛地,有特殊國際法地位(東德官方首都稱呼"柏林"不包括西柏林)。蘇聯由1947年末開始操縱德國統一社會黨的成立,進一步鞏固了德國的分裂。1948年7月1日西方三盟國向聯邦德國州長移交法蘭克福文件(Frankfurter Dokumente),把管轄權交還聯邦德國。1949年5月23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西方佔領區成立,定都波恩,同時於1955年5月5日宣布主權獨立。1949年10月7日,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都東柏林。丘吉爾曾經提出德國回復到1877年前的憲法時代,免於國家分裂。 在玩著「柏林空運」游戲的柏林孩童冷戰中德國成為北大西洋公約與華沙條約的聚焦點。隨著西德的貨幣改革,蘇聯政府1948-1949年試圖通過地面封鎖西柏林向西方三盟國施加壓力,使得美國使用後期由運輸機構成的空橋(Luftbrücke)維持西柏林的供給。冷戰造成的西德與東德重新軍事化尤其使東德經濟背上了重大的負擔,隨之引起群眾向西德逃亡。1953年6月17日在東柏林發生暴亂,被蘇聯駐軍和東德人民警察鎮壓。1961年東德為了阻止公民向西德逃亡,在它的柏林管轄區界限上建造柏林牆。與此同時,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為了支持東德的獨立,號召從全社會主義陣營徵召技術工人和工程師支援因公民逃亡受損的東德工業。 西德在戰後快速恢復並再度崛起,成為歐洲新的重要經濟支柱。憑借貨幣改革,西德在1950年代經歷經濟奇跡。冷戰後期,聯邦德國開始了積極爭取國家重新統一的努力。隨著戈爾巴喬夫的上台,蘇聯在東德立場的迅速軟化;加之民主德國內部激進派的響應和鼓動,在美國的支持和蘇聯的默許下,1989年,柏林牆拆除,1990年10月3日,以東德並入西德的方式兩德重新統一,加速了1990年共產主義在歐洲的崩潰。德國並且重新成為主權國家。 西德自1955年5月9日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並且是歐盟前身歐洲煤炭與鋼鐵共同體(Europ�0�1ische Gemeinschaft für Kohle und Stahl)以及之後的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0�1ische Wirtschaftsgemeinschaft)創建成員。合並後的德國現在是歐洲以及歐盟中最重要的國家之一。 二戰後美英法在德國西部,蘇聯在德國東部駐有重兵。德國後來成為北約與華約對峙的最前線。當前北約盟國美國和英國仍在德國維持駐軍,其身份由北約部隊章程(德語:NATO-Truppenstatut,英語:Status of Forces Agreement)以及一套復雜的雙邊協議系統管轄。特別是美國在德國還駐有最強的一個裝甲師,並在德國擁有最大的海外空軍基地。

❹ 德國為什麼還有公主

如今的德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但是1815年至1860年,當時的德國是由35個主權國家以及4個自由城市組成的德意志邦聯。若是追溯到1789年,那時候的神聖羅馬帝國甚至包含了超過300個小公國。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看《格林童話》(首次出版於1812年)的時候,到處都是王子和公主,這的確是真實存在的歷史現象。

德國革命後皇室流亡荷蘭,但貴族基本沒有跟著逃走。魏瑪共和國政府沒有鎮壓帝國貴族,允許他們保留家產和頭銜,並可以世襲,只是廢除了皇帝、選帝侯這些有實際政(hx)治意義的頭銜。
實際上一直到二戰時貴族都活躍於德國的政界軍界,尤其是外交領域。德國外交部部員幾乎清一色是貴族。

❺ 為什麼很多西方國家的童話故事寫的都是王子與公主的故事

是因為歐洲原來都是由很多封建小城邦組成的,大概有幾千幾萬個樣子,所以他們那裡太多的國王、王子和公主。

❻ 格林童話里為什麼有那麼多王子與公主

《格林童話》在世界上大名鼎鼎,我們小時候大多數都看過《格林童話》的書或者改編的動畫片,與同一時期的《安徒生童話》齊名,是童年的美好回憶之一,是由德國語言學家雅克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通過收集、整理和藝術加工後而完成的德國民間文學,和中國清代蒲松齡先生的鬼狐小說《聊齋》類似創作過程類似。

《格林童話》是世界童話經典,格林兄弟用其豐富的想像力為世界各地的孩子們講述了一個神奇浪漫的故事,1812年成書出版,到1857年最終完結,共計216篇童話故事。我們耳熟能詳故事很多,如《白雪公主》、《青蛙王子》、《小紅帽》、《灰姑娘》等,裡面的有很大篇幅講述了很多王子與公主之間的故事,動不動出來一個王子或者公主,跟不要錢似得往外冒,最後王子與公主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的基本套路。

那麼問題來了,《格林童話》里的那些成大堆的王子與公主哪來的?怎麼這么多?

回答這個問題就要看具體成書時間的具體的歷史環境了,成書到終章時間為1812~1857年,這一時期的德國還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根本沒有統一。

德國統一前,只是繼承了原來神聖羅馬帝國的殼,整個中歐地區說德語的邦國,組成了鬆散的德意志聯邦,而且有各不統屬。

當時德意志地區有大大小小邦國多大有300多個,1700多個騎士領地,更奇葩的是僅僅1200平方公里土地的威斯特伐利亞地區,境內竟然有著52個邦國,算一算這些邦國的平均面積也就相當於我們這里大一點的村子或者小一點的鄉鎮的管轄范圍。很多邦國根本不敢軍事演習,生怕炮彈落到其他邦國引起外交糾紛。

邦國林立的德意志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格林童話》哪裡來的成大堆王子與公主了,都來自這些多如牛毛的小邦國,按面積算,這些王子公主也就相當於我們這里的村長或者鄉長家的兒子女兒,是不是一解釋童話里的王子和公主變成現實中的村長兒子和村長女兒,突然感覺low了很多,果然童話里都是騙人,呵呵!其實這就是實情,不然哪有那麼多王子和公主冒出來。

正是因為德意志地區邦國林立,關卡重重,嚴重製約了地區發展,德意志統一的呼聲才高了起來,德意志統一是有民意基礎的。

而《格林童話》對德國統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她讓說德語的地區都認同同一個文化傳承,增強了民族凝聚力,也可觀了減少了統一的阻力,好的文學作品就是一種讓你看不見的力量,這樣的力量是你想像不出的大。

❼ 德國現在還有王室遺族嗎

有,因為德國曾經是君主立憲,最後一位皇帝是威廉二世現有63歲的德國王室後裔菲爾弗雷德王子

❽ 二戰德軍里為什麼有許多將領是「親王」

是一戰和一戰以前,一戰的軍將領有一些是親王,因為那時候的德國仍舊是君主專制制,從普魯士時代保留下來的傳統——貴族化軍官團,比如德國侵華遠東艦隊司令亨利親王,他還是威廉二世的弟弟呢,一次大戰凡爾登戰役期間德軍司令是威廉王儲;
二戰時候君主專制在德國已經滅亡了,霍亨索倫家族成員很多都流亡荷蘭,直到納粹德國滅亡荷蘭以後才被迫「回國」,二戰德國軍官中名字中有「馮」字的是,舊德國/普魯士貴族後裔,從他們的姓氏可以看出他們是舊德國後裔。還是更加稀少的古普魯士後裔或王族。

❾ 為什麼歐洲非君主制國家還有王子呢

像這些已經是共和制的國家,由於受君主制影響有些強,也可以說是,資產階級獲取政權比較容易,要麼是因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結果,要麼是面對全球民主制度呼聲的高漲,某些國家的國王只好進行共和制的改革,而國王稱謂也隨即取消。但是,君主家庭的成員,人們要這么稱呼也是可以的,只是地位跟以前不一樣了。

❿ 德國有公主德國公主果奔是個什麼意思啊

其實您網路一下就知道的。
路德維格是一個古老的德國姓氏,歷史上這個家族是皇族,路德維格王子和薩克森國的希爾斯公主舉行了婚禮,之後子孫延續至今。目前德國已經不是君主制國家,但是路德維格這個姓氏的後代依然被媒體普遍稱為「王子」「公主」,即具有皇宮貴族血統的貴族後代。我們現在所說的路德維格王子(不是上文那個,另一個路德維格王子了)正是西奧多拉.塞恩.維特根斯坦的父親。因為具有皇族血統,媒體稱西奧多拉為「德國公主」,目前,西奧多拉的家族依然是德國德高望重的家族,具有悠久的歷史,這個家族目前依然擁有龐大的財富,西奧多拉的父親路德維格王子則經營著一家新能源公司,公主在父親的公司實習中。據英國《每日郵報》2014年6月26日報道,27歲的德國公主西奧多拉·塞恩·維特根斯坦,今年3月8日在蘇格蘭母校聖安德魯斯大學啤酒節派對上狂飲醉酒、上演脫衣秀,在被多名校警制止並帶到校內保健室後,還對穆斯林急救員出言不遜,並對校園保安大打出手。6月26日,西奧多拉公主在鄧迪郡法庭接受了庭審,並被判處1000英鎊罰金。

閱讀全文

與德國為什麼很多王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74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905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7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4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253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18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03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00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440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23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56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48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6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981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684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00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80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6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