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二戰斯大林為什麼不提前打德國

二戰斯大林為什麼不提前打德國

發布時間:2022-12-21 06:28:33

『壹』 斯大林為何對德軍突襲不設防

1940年6月22日,法國投降後,希特勒稱霸西歐大陸。蘇聯則成了希特勒眼中稱霸歐洲和世界的主要障礙。因此,希特勒把侵略矛頭指向蘇聯。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發布第21號指令,正式下達了代號為「巴巴羅薩」的侵蘇計劃。該計劃預期在一個半月到兩個月的時間內打垮蘇聯。
面對德軍咄咄逼人的氣勢,蘇聯並非毫無警覺。但是,考慮到自身應變措施還不夠充分,蘇聯希望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戰爭准備。因此,蘇聯極力表白自己的和平誠意,繼續遵照兩國貿易協定。
然而,就在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然不宣而戰,190個師又三個獨立旅、共約550多萬人,47000門火炮,4500架飛機,4500輛坦克,分北方、中央、南方三個集群在漫長的戰線上對蘇聯發起突然襲擊。德軍十分順利地實施著「巴巴羅薩計劃」,毫無防備的蘇軍損失慘重。入侵後一個月,德軍佔領的蘇聯領土相當於法國領土的兩倍。
在經歷了短暫的心理震盪之後,蘇聯迅速採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蘇聯軍民更是奮起抵抗法西斯的侵略,逐步擺脫了戰爭初期的被動局面。
不過,據後來披露的內幕顯示,在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曾從多個渠道得知德國將發動進攻的消息。而斯大林為什麼沒有做出應有防範呢?
有人認為,這是因為斯大林剛愎自用的個性所導致的結局。斯大林一直相信德國會遵守《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面對情報機關不斷發出德國即將展開侵略的警告,斯大林毫不重視。而當德軍大規模閃電戰開始後,斯大林仍認為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沒有及時下達反擊的命令,結果令蘇聯紅軍在戰爭開始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就在很多人指責斯大林的時候,也有人提出了相反的意見,他們認為,斯大林並沒有相信希特勒,也沒有完全忽視情報的存在,只是因為希特勒的納粹軍向來以「閃電戰」著稱,蘇聯反應晚了一步。
對此最有說服力的事實是:在龐大的德國戰爭機器緩緩向東部移動的同時,蘇聯的軍事機器也在發動之中。到1941年6月,蘇聯在邊境地區已經集結了290萬人,1500架作戰飛機,1800輛坦克。但是,希特勒的納粹軍先發制人,蘇聯因此吃了大虧。
現在的我們已經無法完全還原歷史的真實,但卻不能把戰爭的失敗推到斯大林一個人身上,更多的要看到為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他帶領的蘇聯紅軍所做出的巨大犧牲和貢獻。

『貳』 斯大林認為納粹德國不會發動戰爭的原因是什麼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納粹德國出動550萬大軍,兵分三路從波羅的海至喀爾巴阡山脈之間湧入蘇聯境內,蘇德戰爭正式爆發。

在戰爭初期,德軍一路勢如破竹,在短短18天時間內就向前突進了600公里,數十萬蘇軍戰士成為德軍俘虜。甚至被蘇聯人寄予厚望的“斯大林防線”也在7月12日被德軍正面突破。從當時的戰場表現來看,蘇聯方面顯然沒有做好防止德軍入侵的准備工作。那麼問題來了,德軍發動這么大規模入侵絕對不可能做到悄無聲息,蘇聯人為什麼還會被打個措手不及呢?

另一方面,希特勒的想法卻與斯大林截然相反。希特勒認為,蘇聯雖然地域遼闊,戰略縱深很大,但蘇軍戰鬥力與德軍完全不是一個級別。德軍只要利用速度優勢迅速出擊,就能趕在冬季到來前攻下蘇聯首都莫斯科,從而提前鎖定蘇德戰爭的勝利。因此,德軍沒有準備過冬物資並非是工作疏忽,而是認為沒有準備的必要,同時也是為了迷惑蘇聯人。很顯然,後面這個目的非常成功。所以德軍才能在蘇德戰爭爆發初期就險些將蘇聯逼上了絕境。

『叄』 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敢留下來,他為什麼不怕德軍沖進來

當時軍心渙散,士兵顯然對德軍心懷恐懼,往往對方還沒真正開戰這邊就撤退了。熱愛生命是人之本能,斯大林為了穩定和鼓勵軍心決定留下來陪伴戰士們。

所以當時斯大林並不需要太費心力,一支長途跋涉遠赴他鄉的軍隊的精力是比不上一支為了堅定的信仰並不懈奮斗的,自己國家領導人獻身陪伴自己的具有堅強意志的軍隊的。我們可以說,是團結的力量和當時領導人的智慧,戰士們的浴血奮戰守住了蘇聯,也可以說是德國的潰散加快了德國的失敗。

『肆』 為何斯大林在二戰前期表現得過於低估納粹德國

斯大林沒有低估,相反,現在去看斯大林選集,可以看出,斯大林從27年坐穩了位置,天天在准備打仗,大會小會都在教育幹部:帝國主義隨時要來打我們,如果你們不好好工作,那我們就葯丸......

他的一切政策也都是為了打仗准備的,壓農業壓輕工業,集中全力搞重工業搞軍工業,誰有意見就殺誰:因為帝國主義隨時要來打我們,如果我們不好好工作,還在忙著和你擺事實講道理,那我們就葯丸,所以,為了節約時間,先殺了再說。後人可以平反冤假錯案,可以把我拉出來鞭屍,但那些事情讓我們打贏戰爭以後再慢慢談。結果一戰時俄軍裝備落後到極點,誇張的說法是有些部隊3個人1條槍,而二戰時俄軍已經有用不完的坦克了。

慕尼黑協定前,斯大林想拉法、捷一起把希特勒做掉拉倒,因為當時誰都不知道法軍居然能菜到這個程度,而捷軍裝備還是比較精良的,蘇軍又有數量優勢,3打1,早弄死得了。但問題是蘇軍怎麼開過去,要麼從波蘭走,大波波表示除非你從老子屍體上踏過去,要麼從羅馬尼亞走,小羅羅表示除非你從大波波的屍體上踏過去,然後談崩。更讓斯大林覺得惡心的是,出賣捷克這么惡心的事情,你們英法強盜幹了也就幹了,居然不拉著老子一起來,弄啥類?

至此斯大林深感英法資產階級亡我之心不死,沒一個好東西,然後心想,你們特么賣捷克不就想把小鬍子喂飽好讓他出手打我這個大鬍子么。於是斯大林覺得與其坐著等死,不如爭取一點時間,而德國不想兩線作戰,兩大鬍子一拍即合,順利簽約。8天後二戰爆發,波蘭不出一個月就完蛋了,而英法坐視不管,斯大林果斷拿走寇松線以東的東波蘭,即蘇聯稱的西烏克蘭西白俄羅斯,這些土地「自古以來」就是俄羅斯領土。接著收走芬蘭的維堡,因為這些土地「自古以來」就是俄羅斯領土。接著收走波羅的海的立、愛、拉三國,因為這些土地「自古以來」就是俄羅斯領土。接著收走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因為這些土地「自古以來」就是俄羅斯領土。

這樣一來,在小鬍子閃擊法國以前,蘇聯豪取了6國土地,把國境線往西推進了幾百公里。拿走的土地全部都是原沙俄領土,是這6個國家趁十月革命時期蘇俄立國未穩趁火打劫拿走的(當然在6國看來這些土地「自古以來」就是他們的領土,既然大家都是「自古以來」),英法無暇東顧,德意殺得興起,蘇軍在東歐耀武揚威自然沒有人去管,等於白拿了那麼多領土,而且是永久性的,至今都在原蘇聯各加盟國手裡。由於蘇聯領土擴大,就為後來空間換時間奠定基礎,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

這段時間里,斯大林在遠東方面對日兩戰兩勝,打消了日本北上念頭,與日本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夕簽訂中立條約,避免兩線作戰(隨口承認了滿洲國獨立,但在蘇聯立場上,為換取日本中立以便能夠使用百萬遠東軍,隨口說說又不費事,大不了以後出兵把滿洲國滅了就是了)。

做了那麼多,然後斯大林心想,一定要在英國完蛋之前整頓軍隊,提高軍備,修建防線......因為英國還沒完,海空戰一直沒停,且美軍早晚會來,德軍不可能重演一戰時兩線作戰的錯誤。同時,進攻蘇聯的最佳時間應該是春季動手,這樣春天可以往東推進一些,夏天可以決戰,秋季再秋風掃落葉,而過了春季再要動手,稍微拖一拖天氣就冷了,就不好辦了。所以,斯大林覺得41年應該打不起來了。

你以為,你以為,全部都是你以為。就好比大鬍子,小鬍子,全部都是留鬍子,但你留大鬍子是因為你懶,人家留小鬍子是因為人家文藝。文藝青年的心思,斯大林這個神棍出身的哪裡會懂,於是悲劇了

『伍』 嚴重失誤,為什麼斯大林在二戰前期會過於低估納粹德國的實力

很多人認為在希特勒發動巴巴羅薩計劃攻打蘇聯的前期,蘇聯迅速潰敗,丟失了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把蘇聯兵敗的原因歸咎為斯大林小看了希特勒,其實不然。斯大林作為蘇聯傑出領導人,有著超乎常人的政治嗅覺。當希特勒登上德國總理寶座的時候,斯大林就認為這個到處宣揚法西斯主義,反共主義,反猶主義的小個子男人是一個極度危險的人物。

法國外長巴爾隨後遇刺身亡。英國和法國對德國越來越妥協,走上了綏靖主義道路。斯大林發現英法不可靠,1939年8月23日悍然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二戰爆發,蘇聯趁機向西面擴大領土范圍,將波羅的海三國收入囊中並瓜分了波蘭,使其西部領土向西延伸了400公里。之後德軍攻打蘇聯,蘇聯節節敗退,跟斯大林大清洗有著直接的關系,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為首的大批優質軍官被處決,極大的影響了蘇聯的作戰能力。

『陸』 二戰之前斯大林真的對德國沒有一絲絲防備么

二戰時期的德國,戰鬥力簡直是非常的兇猛,在歐洲戰場基本上沒有國家是它的對手!希特勒在決定對蘇聯進行動手之後,他便調動上百萬的軍隊進行備戰。德軍在戰爭的初期憑借自己的閃電戰,成功的給蘇聯造成巨大的打擊。基本上前期是德軍佔領優勢。人們都常說在蘇德戰場當中,德國的出其不意讓蘇聯慌了神,那麼蘇聯難道就沒有一點防備么!

另外在德國准備 向蘇聯發動進攻的時候,蘇聯這邊已經得到消息。雖然斯大林自己沒有在意,不過前線的作戰部隊還是非常的警惕的。不能說蘇聯人沒有任何防備,只不過是他們的重視程度不夠而已。

『柒』 二戰蘇聯為什麼不能空襲德國

只能說在二戰中(尤其是在二戰後期),蘇軍對德國的空襲肯定是有的,但卻談不上「戰略轟炸」。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缺乏必要的資源。
戰略轟炸是一項非常耗費國力的行為,需要產能和技術的雙向支持。蘇聯因轟炸機和發動機技術的相對缺乏導致難以實施對德大規模轟炸。而德國也因為缺乏重型轟炸機生產能力,面臨同樣的尷尬。所以兩國都不約而同把空軍使用的重點投向了制空和對地支援,用最少的資源產生最大的效益。至於戰略轟炸這種「奢侈的行為」,只能是知而不為。
二是「任務」分配的重點不同。
在二戰蘇德戰爭爆發後,同盟國和軸心國的戰局發生了變化。漫長的戰線分布,決定了蘇德戰場必然是以地面作戰為主的地區。步、坦的重要性遠大於轟炸機。英、美等盟國對蘇聯的援助也說明這個「天然」的任務劃分,即:保障蘇聯的持續作戰能力是第一要務。至於對德實施戰略轟炸,則交給了英、美等西方盟軍。
三是難度大,戰果不明顯。
早在蘇德戰爭初期,蘇軍就對德國進行了報復,也就是初級戰略轟炸。蘇方甚至出了大本錢,調來了一批老牌的轟炸機飛行員對德展開轟炸。由於飛機太老舊、經驗嚴重缺乏、指揮控制更是幾乎沒有,所以導致戰果幾乎為零!再加上事故頻發,機械上的、導航上的、飛機起降上的,再加上受損報廢的,不久蘇軍的轟炸機及人員就損失得差不多了。另外,由於地面戰事的失利,對德轟炸的前進機場不久也全部喪失,所以蘇軍最後不得不放棄轟炸。

『捌』 二戰斯大林會不會率先攻打德國

據說蘇聯那時已有了進攻德國的計劃,但希特勒捷足先登率先出擊,先下手為強給了斯大林一個驚喜。

『玖』 蘇聯在二戰前夕有沒有過先下手進攻德國的計劃

大雷雨計劃」是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軍試圖先發制人進攻德國的明確計劃。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悍然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糾集其附從國對蘇聯發動了全面的侵略戰爭,熱愛和平的蘇聯軍民在斯大林的領導之下奮起抵抗,展開了偉大的衛國戰爭。」
這段記述對於中國國內的讀者而言恐怕會感到很熟悉,因為它基本上是我們從官方教科書和官修史書中讀到的對於蘇德戰爭爆發情形的標准記述。從蘇聯紅軍在衛國戰爭前期遭受的慘重損失看,紅軍似乎的確是在毫無戒備的情況下被納粹德國打了一個措手不及,這看上去更加加深了蘇聯作為被侵略一方的無辜程度。 然而,事情真的只有這么簡單嗎?交戰雙方真的只不過是侵略者和被侵略者這么單純嗎?一直以來,國際史學界對於一個問題始終爭論不休,那就是為什麼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軍會在其西部邊境地區聚集那樣驚人的部隊?如果僅僅是為了防禦希特勒的進攻,那麼其兵力部署顯然是太過於靠近邊境線,明顯缺乏縱深,並不符合戰略防禦的縱深梯次配置的部署原則。蘇軍的兵力部署狀況與其說是防禦性質的,不如說帶有更強烈的攻擊性。但由於一直沒有找到有說服力的確實的證據,因此在前蘇聯解體之前,史學界一直難以對蘇軍當時的真正意圖作出明確的判定,只能依據實際發生的戰況來進行推理——因為蘇軍在戰爭初期曾被打得暈頭轉向、狼狽不堪,故似乎應當認為蘇軍對戰爭沒有足夠的警覺和准備,斯大林應當是「被害者」。
久負盛名的納粹德國陸軍元帥、1940年傑出的西線閃擊計劃的設計者馮·曼施泰因在其著作《失去的勝利》的第八章中曾對蘇軍戰前的戰略意圖進行過一番分析,他寫道:
「關於俄國部隊的部署究竟是防禦性的還是攻擊性的,曾引起很多辯論。不過如果考慮到在俄國西部所集中的兵力數量,以及在比亞威斯托克和臘瓦兩個地區附近所集中的強大裝甲兵力,那麼我們也許應該附和希特勒的說法,那就是俄國遲早會採取攻勢。不過反過來說,俄國在1941年6月22日的兵力展開,又不能說俄國是准備立即採取任何以侵略為意圖的行動。
我認為最接近事實真象的應該是,俄國部署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應付各種不同情況——為了佔領波蘭東部,比薩拉比亞和波羅的海三國,俄國早已使用相當強大的兵力。無疑在1941年6月22日,俄國部隊還是散布在這些縱深地區中,所以只可能用於防禦性任務。不過一旦德國的政治或軍事情況發生任何變化,那麼這種部署的形式也是可以立即轉變的。不需任何延誤,俄國部隊就可以馬上轉向進攻。所以雖然直到6月22日為止他們在形式上還是採取守勢,但俄國的部署對於第三帝國而言卻的確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只要一出現有利機會——軍事的或政治的——俄國就可能會直接向德國發動攻擊。
當然,在1941年夏季,斯大林是可能寧願避免與德國發生沖突的。但是如果國際情況的發展遲早變得使俄國當局認為可以向德國施加政治壓力甚至可以採取軍事行動時,那麼這種臨時性的防禦部署也就可以迅速轉變為攻擊性質。也就是我所說的足以應付任何情況。」
按照曼施泰因的判斷(當然,作出這個判斷時他不可能知道「大雷雨」計劃的存在),蘇軍總體上處於守勢,但不能排除這種守勢中的一些看上去反常的部署,而且這種守勢似乎帶有強烈的攻擊性。
在美國人維克多·享利翻譯的前納粹德國將軍阿爾明·馮·隆的《失去的世界帝國》一書中也曾介紹說:「在德國著作中一般替自己開脫的說法是,蘇聯軍隊的部署表明了斯大林的進攻意圖,而希特勒不過是比他先下手而已。但是大多數德國歷史家現在承認,俄國人的部署是防禦性的。」
看來,「大多數德國歷史家」們很可能也被斯大林斯騙了,斯大林心中的「大雷雨」隱藏得如此之深,以至於德軍的決策層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始終無法相信斯大林可能對德國先下手。除了前面提到的曼施泰因,納粹上將馮·蒂佩爾斯基希在其《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第五章分析蘇德戰爭前的背景時也曾經以肯定的語氣說:
「看來,說蘇聯在不久的將來將挑起同德國的武裝沖突,無論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看都是極不可思議的;但是,擔心蘇聯以後在較有利的條件下可能變成不好相處甚至危險的鄰國,則是完全有根據的。目前蘇聯沒有理由放棄以前那種幾乎不動用武力就取得出色成就的政策。……克里姆林宮謹慎而清醒的政策不可能產生進攻德國的企圖。」
現在看來,這種判斷失誤實在不能算是德國人的疏失,因為甚至直到今天,直到人們已經掌握了比蒂佩爾斯基希時代更多的史料的今天,也仍然有相當多的人(包括史學家)不相信斯大林會在1941年率先進攻德國。
索科洛夫的書還了世界一個真相,他在其《二戰秘密檔案》一書中用了相當大的篇幅分析和論證了一個驚人的事實:斯大林曾經計劃在1941年搶先對德國發動毀滅性的軍事進攻,從而一舉稱霸歐洲,計劃名稱為「大雷雨」。對此,我們還能反駁什麼呢?如果連俄羅斯自己的歷史學家都承認「大雷雨」的存在,我們又能有什麼樣的理由去否定它呢?這里不妨再補充一個材料,我記得看過一本朱維毅寫的《尋訪「二戰」德國兵》(一般情況下,我是不願意閱讀中國作者所寫的關於二戰的歷史著作的,但本書是個例外,由於其內容基本上是德國士兵對那場戰爭的個人回憶,並非歷史研究性著述,故我認為可以把它當作第一手的歷史證言集來看待),這本書是作者長期在德國尋訪二戰德國老兵的訪談錄,在這本書中,一位名叫狄科的德國老兵(他1919年生人,在戰後還獲得了博士學位)在接受采訪時對於蘇聯當初具有攻擊德國的計劃深信不移,他說:
「我從攻擊的第一天就參加了蘇德戰爭。在蘇聯我看到的一切使我相信俄國人已經完全做好了進攻的准備。我們在蘇聯一個接一個地打大包圍戰,遭遇的蘇聯軍隊簡直是無窮無盡,開戰短短兩個月內,光是俘虜的俄國士兵就有300多萬人,那簡直就是人海。後來我才知道,俄國人在臨近德國的西部各軍區一共部署了170個師,超過他們陸軍總數的半數以上,這么多的軍隊放在德國邊境附近僅僅是為了防禦?我不相信!」(見同心出版社2005年版《尋訪「二戰」德國兵》第29 頁)
接著,狄科進一步解釋說:「作為軍人,敵手是處在防禦狀態還是處在攻擊的准備狀態,這是可以在作戰中感覺出來的。要知道,沒有任何一隻軍隊會同時處於這兩種狀態。因為俄國人在全力准備攻擊,他們缺乏防禦的准備和部署,縱深非常薄弱,所以才會在突然打擊下潰不成軍。」(見同心出版社2005年版《尋訪「二戰」德國兵》第30頁)
朱維毅在對采訪結束時特別指出,狄科的上述看法(當然不止這些看法)在德國的二戰老兵中具有相當的代表性。看來,德國普通士兵的看法與戰後一些德軍高級將領和歷史學家不同,也許,普通士兵是戰爭的最直觀見證者,是一線戰爭景象的直接目擊者,他們的看法在某些問題上或許要比戰後那些身居安逸的書房、只憑資料來判斷歷史的學者們更貼近事實的真相吧。
關於蘇聯在1941年時曾試圖進攻德國的「傳言」我也早有耳聞,但由於在接觸到索科洛夫的著作之前,我沒有掌握確實的材料,尤其是來自俄羅斯史學界的肯定性結論,所以我在寫《戰史筆記》第九部分時不得不依據西方有關著作的描述和符合邏輯的時局分析作出如下的判斷:
「至於說蘇聯在當時會不會主動地攻擊德國,就我的感受而言,似乎只是理論上的。更加明顯的跡象是,蘇聯當時採取的軍事與外交行動看上去更符合戰略防禦的需要(盡管其行為對於某些受害國家而言是侵略性的)。它應當很清楚,在當時,紅軍的實力絕不足以擊敗德軍。況且,當時的德軍如日中天,戰鬥力正處於巔峰狀態,在整個戰場上除了英國這個孤立的島國外,沒有象樣的對手。以謀略的眼光分析,即使斯大林的內心中有主動攻擊德國的想法,也不太可能是在這個時期和這種背景下實施,那甚至還不如選擇在德軍發動西線攻勢時更理想。在敵人最強大的時候去攻擊它,這樣的蠢事恐怕不是斯大林這樣精明的政治領導人所能夠做出來的。何況,德蘇雙方畢竟簽有條約,斯大林或許認為,只要德國人不破壞這個條約,則蘇聯對於自己利用已經爆發的戰爭已經取得的利益和歐洲的現狀應該是滿意的,實在沒有必要去冒險進攻德國。
所以,我的判斷是,斯大林應該不會在那個時期主動去進攻德國,他的更合邏輯性的想法應該是如何防止德國可能的攻擊。因此,我覺得希特勒在1941年進攻蘇聯可能是要消除一個潛在的而非現實的威脅。」
現在看來,我的上述看法中可能有三處與當時蘇聯的真實情形不太相符: (1)按照索科洛夫的記載,1941年的斯大林並不認為紅軍的實力遜於德國,相反,他認為紅軍的素質至少不比德軍差,而紅軍的規模又顯著地強於德軍,因此手握雄兵的斯大林有恃無恐。索科洛夫在其書中寫道:「他[斯大林]也並不懷疑,紅軍確實比法西斯德國更強大,它擁有更多的坦克、飛機和大炮。所以,斯大林認為,希特勒應該怕他並且在自己東邊的邊境之所以採取防禦措施,是因為怕蘇聯可能進行進攻。斯大林本人,並不像人們中間流傳的誤解那樣,他是不怕希特勒的。」(見《二戰秘密檔案》第三章)關於蘇德戰爭爆發前兩國軍力的對比,我在《蘇德戰爭血腥檔案》(2)中有過專門的介紹。
(2)德軍迅速結束西線戰事並沒有打消斯大林攻擊德國的計劃。當然,德軍的西線戰役進行得那樣順利和迅速的確是出乎斯大林預料的,他本來是打算在德國陷入西線戰局難以自撥的情形之下從背後猛刺德國一刀的。索科洛夫介紹說:「德國在西線開始進攻前,蘇聯領袖的心情很好。他夢想著:法西斯武裝力量將受困於不可逾越的馬奇諾防線,紅軍將會大舉向西部進攻,抓住德軍的薄弱環節,佔領波蘭、斯洛伐克、捷克,乘勝直搗敵人的心臟。與心懷感激的英法盟軍在易北河的某個地方——如果幸運的話,就在萊茵河畔相見。半個歐洲將在蘇聯的控制之下。這樣離蘇聯紅軍用刺刀創造出來的和平革命就為時不遠了。」(見《二戰秘密檔案》第三章)
但是,即使德軍結束了西線行動,主力開始東移後,斯大林也仍然在繼續以極端保密的方式推進他的「大雷雨」計劃,只不過將其實施的時間從原計劃的1940年推遲到1941年。甚至於德軍在西線的勝利有可能讓斯大林看到了比1940年時更為廣闊的前景,對此,索科洛夫寫道:「在法國遭到失敗和英軍被從大陸趕出去之後,紅軍由於勝利,在他們面前一下子展現出極為誘人的前景。可以指望到達拉芒什海峽,也可能——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穿過比利牛斯山脈,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建立蘇維埃政權。而巴爾干半島就像一顆熟透的果子,和伊斯坦布爾一起真的就會落到斯大林的手裡。」(見《二戰秘密檔案》第三章)
也許在斯大林看來,法國的投降和英國武裝力量被迫退出歐洲大陸使得蘇聯在未來可能向中歐和西歐大陸進行的戰略進攻作戰中一下子少了兩個強勁的軍事對手,現在蘇軍只剩下德軍這一個對手了。如果斯大林真是這樣考量的,那我們不僅要驚詫於他那鯨吞整個歐洲的野心,更要驚異於他對於臃腫而效率低下的蘇軍戰鬥力的極度自信。
(3)對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斯大林的態度其實和希特勒一樣,都只不過把它視作掩護自己戰爭計劃的工具,兩個獨裁者都已決定,一俟進攻的時機成熟,就毫不遲疑地撕毀條約。按照官方的傳統說法,斯大林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目的如果不是為了完全阻止至少也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拖延希特勒的入侵腳步,以爭取防禦的准備時間。索科洛夫的著作告訴我們:不是這樣的。一方面,斯大林根本就沒想要進行戰略防禦,他的出發點是主動進攻;另一方面,他也不大相信面對在邊境地區陳兵數百萬且裝備精良的蘇聯紅軍(他們在裝備和人員的數量上都占據明顯上風),希特勒膽敢搶先動手。
那麼,斯大林是在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進攻德國的想法呢?索科洛夫認為最早可以追溯到1939年底,他說:「當朱可夫還待在遙遠的蒙古時,斯大林已經醞釀成熟了一個十分具體的進攻'朋友和盟友』希特勒的計劃,這位朋友就在1939年12月還誠摯地祝賀蘇聯領導人的60壽辰,並祝斯大林個人'身體健康』和'友好的蘇聯人民未來一切順利』。」(見《二戰秘密檔案》第三章)
這個時間很說明問題,它意味著斯大林是在希特勒之前就開始具體策劃進攻對方的事情。也就是說,斯大林要比希特勒更早地計劃了針對對方的侵略戰爭,希特勒的 「巴巴羅薩」計劃是在1940下半年時才提出的。套用一個刑法的犯罪學理論,斯大林從事「犯罪准備」的時間要早於希特勒。索科洛夫特別提到了歷史上曾經備受爭議的著名的「卡庭屠殺波蘭軍官事件」(現在這個事件已經沒有爭議,經過史學界的充分考證,該事件確系蘇聯所為而非德國所為。),1940年4至5月間,在蘇聯入侵波蘭時被俘、被關押在蘇聯監獄和戰俘營中的約15000名波蘭軍官以及約一萬人的波蘭平民(其中大部分是知識分子和有產階級)在斯摩棱斯克的卡庭和哈爾克夫森林公園地區被蘇聯內務部隊集體處決。這件事也成了斯大林打算進攻德國的佐證之一。按索科洛夫的解釋,斯大林之所以要殺害這些被俘的波蘭人,是因為1940年2月左右,斯大林決定同德國開戰,這就意味著:①斯大林必須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改變立場站到英法(還有美國)的陣營去;②由於改變了立場,在波蘭問題上就必須也作出改變,必須承認波蘭的主權獨立(因為它也將成為蘇聯的盟國),並釋放1939年在與德國瓜分波蘭的戰爭中被蘇軍俘獲的所有波蘭人,組建波蘭軍隊。但是,被蘇軍俘獲的那兩萬多名波蘭人基本上都在政治上對蘇聯充滿敵意,如果以這些人為骨幹組建新的波蘭軍隊,則這支軍隊在政治上很難聽命於蘇聯,而會聽命於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這種前景對於要在戰後完全控制波蘭的斯大林來說是完全無法接受的,因此,必須在蘇聯對德開戰前秘密處決這些「政治上靠不住」的波蘭人。斯大林需要的是對蘇聯俯首帖耳的波蘭新軍隊和新政府。
軍事方面,蘇聯從 1940年6月開始大規模組建機械化部隊,1941年初又開始組建空降兵旅,蘇聯空軍的實力也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增強。同時,紅軍在人事上也作了相應的調整,被斯大林認為是紅軍將領中最擅長於進攻作戰的朱可夫被從蒙古調往西線,擔任當時蘇聯兵力最多、戰斗裝備最充實的最大軍區——基輔特別軍區的司令,斯大林叮囑朱可夫把他在蒙古對日作戰的成功經驗運用到訓練西線蘇軍的工作中去,而朱可夫在蒙古的作戰經驗就是進攻。1941年的1月間,蘇軍舉行了兩場戰役和戰略演習,擬定的演習背景雖然是蘇聯遭到德國進攻,但實際上重點演練的科目卻是進攻戰,就象索科洛夫所言的那樣:紅軍准備進行的是進攻,而不是防禦。之所以演習的背景是反擊侵略,只是為了在名義上更符合「蘇聯人民愛好和平」的官方宣傳基調。索科洛夫指出:
「[1941年]1月的演習絕不是1941年6月災難的預演。它們是蘇聯未來向歐洲入侵的預演。但是,宣傳的刻板模式要求,紅軍總是為了反擊'帝國主義的入侵』才發動進攻的。所以呢,就才有了關於'西方』、'西南方』和'南方』進攻蘇聯的附加情報。只是為了讓參加演習的紅軍指揮員不產生任何懷疑,所謂蘇聯愛好和平的政策,全都只不過是擴張計劃的幌子。……事實上,兩次演習的過程中,都是只制訂了蘇軍向鄰國領土入侵的計劃。」(見《二戰秘密檔案》第三章) 1941年1月,朱可夫又調任紅軍總參謀長。1941年3月,蘇軍通過了關於在西線戰略展開的計劃,選擇西南方向為主攻方向。計劃中,在給後來的西南方面軍提出任務的那一部分上有一個值得關注的標記:「進攻在6月12日開始。」索科洛夫認為這一標記很有說服力,它只能有一種理解:當時向德國的進攻原計劃是要在1941年6月12日開始。眾所周知,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劃是在6月22日才付諸實施的。但由於蘇聯的運輸能力有限,無法保障在6月12日前集結所需要的足夠部隊,也無法保障燃料、彈葯和其他補給品的供應,所以,蘇軍不得不將發動進攻的日期推遲到7月。另外,當戰爭迫近時,蘇聯軍隊中的反德政治宣傳也開始大規模地開展起來,1941年6月間(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軍向各部隊下發了一份名為《關於近期政治宣傳工作的任務》的指令,該指令明確指出:
「戰爭直逼我國邊境。每時每刻帝國主義都有可能向蘇聯發起進攻,我們應該做好准備,用自己的進攻軍事行動去制止敵人的進攻……軍事行動的經驗告訴我們,防禦戰略在摩托化部隊占優勢的情況下收效甚微,並且終將以失敗告終。所以,對付德國必須採取這種有強大的技術裝備支援的進攻戰略。……紅軍各兵種的整個訓練過程要牢牢貫穿進攻精神這條主線。」(見《二戰秘密檔案》第三章)
這個指令清楚地顯示出,在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軍確有先發制人地進攻德國的明確計劃。如果斯大林根本沒有打算撕毀互不侵犯條約率先攻擊德國,而只是像很多人(在一段時間內也包括我)誤以為的那樣企圖盡量拖延德軍的進攻,不給希特勒發動戰爭的口實,那蘇軍既不會進行反德宣傳(因為那樣的舉動無疑會引起德國的強烈猜疑,甚至會激怒德國人),更不會突出強調在對德作戰時的進攻主線。
蘇聯工業開足馬力生產新式的飛機和坦克。到1941年6月22日前,蘇聯共生產出新型飛機2740餘架。新型坦克1861輛。同時,蘇軍也在進行大規模的擴編和改組,從1939年的98個師擴充至戰爭爆發前的303個師,兵員總數從200萬人急速增加到500萬人。按照斯大林的估計。為紅軍這支龐大的軍隊實現全面換裝,至少必須到1942年才能完成。屆時,蘇軍將建立起龐大的機械化部隊,坦克總數達到29899輛(包括15834輛T一34和KB坦克)。斯大林曾經說過: 「如果戰爭在1942年爆發,紅軍將是無敵的。」斯大林的這一說法是正確的。正如人們所知道的,由於蘇聯戰時工業的高效率,到1942年秋蘇軍已基本完成新武器的換裝。從這時候起,德國軍隊就喪失了戰場的主動權。開始節節敗退直到最後覆滅。
但是,蘇德戰爭卻出乎斯大林的預料,在希特勒尚未征服英國的1941年爆發了。德國軍隊搶在紅軍完成武器換裝之前,以一場史無前例的突然襲擊,成功地打了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閱讀全文

與二戰斯大林為什麼不提前打德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81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91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74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5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262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19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046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02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452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24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6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6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6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99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694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0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81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7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