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被武裝起來會怎麼樣

德國被武裝起來會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2-08 08:48:51

❶ 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都遭受了什麼待遇

德國在世界大戰時期真的是一個強國,什麼東西都是發展的又快又好,但是就是因為這一點讓他膨脹了,參與了世界大戰,而且是兩次都有他。這種侵略倍的國家肯定是行不通的,最終還是收到了懲罰。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德國付出了巨額的賠款,規定不能擁有軍隊,只能擁有一定數量的警察,而且重工業大部分被拆除,設備被其他戰勝國瓜分,而且限制德國的軍事技術及其他的重要技術,使得德國不得不以合作的方式在其他國家暗中延續發展。

❷ 德國二戰戰敗後,怎麼制裁德國的

眾所周知,二戰是人類歷史上最悲慘的一場戰爭,因為僅僅是一場二戰下來被捲入戰爭的人類就高達20億,別的暫且不用多說什麼,試問20億人類是一個什麼概念?

很顯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那肯定也就是無法想像的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戰爭也畢竟是戰爭,自然二戰作為戰爭肯定也就是會有戰勝國和戰敗國的,那麼說起二戰的戰敗國德國來,那還真就是罪有應得了,因為二戰就是德國引起了,如果沒有德國的話,雖然咱們不能保證二戰就不會爆發,但是最起碼可以保證二戰是不會爆發這么早的了。

然而,德國作為二戰的戰敗國,戰勝國又是如何報復德國的呢?

下面,咱們就來說一下,只能說德國人民太無辜了吧。

首選需要說一下的是,德國發動二戰的原因,其實德國發動二戰還真就跟德國人民沒有多大的關系了,因為德國這個國家在希特勒上台之後就是獨裁,簡單直白的來說,德國不管做什麼事情,唯一有決定權的人就是希特勒,自然唯一的責任人也就是希特勒了。

❸ 如果現在重新武裝,德國日本韓國的戰爭潛力有多

德國陸軍還是很強,但是沒有核武器,也就是常規國家,和聯合國五常比不了,但是打普通國家毫無壓力。不過德國人非常反戰,除非保家衛國,不然戰斗意志可能是個問題。
日本海軍會非常強,當然問題是也沒有核武器。不過日本人不太反戰,但是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昭和男兒到平成廢宅),現在的日本人戰斗意志和戰斗素養也是個問題。
韓國就算了,從來就沒強過。無論是朝鮮、日本、中國還是哪個強一點的國家,打他都像打孫子一樣。如果沒有美國爸爸幫助,他就是個廢物。

❹ 二戰後德國軍隊到現在的狀況

德國聯邦國防軍的兵力約二十五萬人,當中五萬人為十八至二十五歲,在軍中服務最少九個月的徵兵。德國政府計劃在未來削減軍隊的人數[1]。自1975年有女性進入聯邦國防軍服務起,都是被分配在醫療部隊進行後勤工作,這些女性為此進行上訴。2000年,歐洲法院決定放寬女性選擇服務崗位的權利,2001年起,女性可以到前線服務,不僅是負責後勤工作,更可參與軍隊的任務。至今有大約一萬三千名女性正在服役,當中為數不少的人曾經參加過維持和平任務及其他行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被解除武裝,聯合國勒令德國不得重建任何武裝部隊,只能保留小規模的國境防衛隊及掃雷艇部隊作為防衛之用,德國的國防由四個佔領國美國、英國、法國及蘇聯的部隊共同負責。

然而朝鮮戰爭後,隨著東西方兩邊陣營的關系開始緊張,各國對德國的非軍事化政策有所改變。1949年德國分裂為屬於社會主義陣營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和資本主義陣營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蘇聯更讓東德秘密重新建軍,因此美英法三國便開始考慮解除對德國的軍事禁令。1950年,西德第一任總理康拉德·阿登納在萊茵蘭-普法爾茨召集前國防軍的高級將領商討創建全新西德軍隊的事宜,討論確定了新軍隊的基本構思。後來,自由民主黨出身的前將領哈索·馮·曼陀菲爾提議把新建的軍隊命名為「聯邦國防軍」(德語:Bundeswehr),獲得德國聯邦議院確認。

德國聯邦國防軍成為北約的一員後,負起了防衛中歐的義務。德國基本法第87條a中規定,聯邦國防軍的活動只限於防衛以及救援事

❺ 德國二戰後有沒有軍隊

有,其實沒有受到任何實質上的控制。因為二戰後德國分裂,直接成了冷戰最前沿,所以西德和東德都是西方和東方重點武裝的對象。

❻ 德國如果重新被武裝起來,會有什麼樣的戰鬥力

現在德國國防軍的狀況的確不容直視,不僅武備鬆弛,而且戰斗人員的軍事素質嚴重下降,有觀點認為現在德國能用的軍艦、飛機以及坦克都不足以打一場局部戰爭,所以很多人都覺得德國已經廢了。如果從外表上看它的確如此,因為在現代戰爭中戰爭的反應速度是非常快,沖突從爆發到結束很有可能像二戰德國閃擊戰那樣只維持幾個月,就算德國的底蘊再怎麼強,在幾個月的時間里,他根本沒有能力再重建一支,像二戰之前那樣強大的國防力量。所以如果德國想重新武裝起來,那麼它就得提前至少10年准備。

❼ 一戰對德國的懲罰嚴厲嗎

《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被解除武裝,德國的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不準擁有空軍。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但德國的元氣並未受到過大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國本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而且《凡爾賽條約》過多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條約有極強的抵觸和反感情緒,引發了德國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驕傲的日耳曼民族為了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為激烈,這為德國成為一次新的大戰提供了條件。結果德國在希特勒的納粹黨的領導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點,政治這東西根本無所謂公平,都是為了利益。中國和日本同是戰勝國,日本不還是要搶我們的山東嗎。巴黎和會當時就被戲稱為巴黎分贓會議

❽ 希特勒具體採取了哪些措施使德國從一戰以後迅速強大整體改善了人民生活 希特勒具體採取了哪%

與英國、法國和美國相反,德國在和平時期就已經為戰爭做好了全面准備。因此在整個戰爭的前半個時期,它根本不用在經濟方面做什麼特別的努力或動員,也不必完成那些痛苦的和平經濟向戰時經濟的轉變工作。只有在閃電戰失敗、不得不對軍事資源實行全面動員之後,德國的「戰爭經濟」時期才真正開始。
一個國家戰時的經濟政策、經濟計劃與其技術成就有密切的關系。早在1916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就首次試圖發展與戰略需求相適應的經濟控制手段。這些手段都是一步步湊合起來的,並沒有一個整體的計劃。由於這些經濟控制手段決定了每一個工業部門得到的原料和資源的數量,所以這些相關的控制部門就取得了對整個德國經濟進行組織、分配和操縱的重要權力。在第三帝國成立之後,其重整軍備政策是在考慮了過去的經驗教訓之後制定出來的,因此能夠比一戰時期更加完善地及時完成經濟生產向戰爭方面轉變的計劃。下面將對第三帝國各個時期的經濟做一些簡單的回顧。

一、1933年到1936年,前期的戰爭努力

在1919年凡爾賽條約之後,德國國防軍就在為德國的重新武裝而秘密努力,但是直到希特勒上台時為止,德國的總體經濟政策都是建立在和平國家通常的那些經濟需求上的。希特勒上台之後,德國經濟開始向總體化的重整軍備目標轉變。這樣的轉變,是與納粹德國的外交政策密切相關的。而納粹德國的外交政策又是由希特勒在《我的奮斗》中所明確闡明的長遠目標所決定的。納粹德國的外交政策可以從以下兩個政治口號中得到精闢的概括:一個是「擴張領土」,另外一個是「征服生存空間」。在德國1936年的「四年計劃」和1937年的《霍斯巴赫會議記錄》(注)中,都詳細地對這些目的做了解釋。

這些外交政策的基礎,是以項雄心勃勃的軍備計劃。到了1936年,德國的軍備力量已經趕上、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了英國、法國等國的軍備力量。到了戰爭爆發的時候,納粹德國的累計軍費開支已經達600億帝國馬克,所佔國家年度財政預算的比例從1932年的4%增加到了1938年的50%,相當於德國該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7%。同在1938年,英國的軍費開支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美國為1%(見下表)

由於德國中央政府的財政資產(步包括各州和行政區)在1933年到1939年之間只能負責軍費開支的三分之二,所以為了擔負如此龐大的開支,就必須建立起新的財政程序和財政制度。

德國政府為了不讓公眾看到政府為了重整軍備而負擔著巨額的債務,發行了一種「冶金研究所證券」。「冶金研究所」是一個純屬虛構的機構,它的資本由各主要軍火生產廠家提供。德國政府用這種證券償付軍火購置費用,而在德意志銀行的擔保下,這種證券交到軍火生產商手中後將不兌現,或盡量把兌現期延後,利息由政府支付。這就相當於德意志銀行向政府提供了一筆規模巨大的信貸。在1937—1938財政年度快結束時,已經發行的冶金研究所證券面值達120億帝國馬克,到戰爭爆發時實際兌現的只有15億帝國馬克。到了1939年,軍火生產商手中到期兌現的冶金研究所證券由不付利息的國庫券代替現金支付。這樣,德國政府(獨裁者)就控制了德意志銀行和德國的全部信貸權。

在希特勒執政的初期,製造軍火的原料和農產品都發生過短缺情況,軍隊的汽油儲備也即將耗盡。這種物資短缺是德國對外貿易面臨的苛刻條件造成的。而且政府既要照顧到軍費開支,又要滿足民間的經濟需求,這實際上是做不到的。直到1935年,德國規定了最高工資限額,國家得以從全國歲入中抽調更多的錢,才得以償還了日益增加的公眾債務。

第三帝國最喜歡標榜的成就之一就是解決了德國龐大的失業人口問題。不斷擴大的軍備需要刺激著軍火工業和相關產業的畸形繁榮發展。「熟練的工人進兵工廠,不熟練的工人修築高速公路」,這些失業大軍進入勞動力市場後,盡管平均薪金很低,但是社會的總體購買力增加了。當然,德國國內基本消費品的匱乏使得購買力的增加僅僅停留在帳面上。作為解決途徑之一,納粹提倡德國的人民大眾一種樸素的、農民式的簡朴生活,求溫飽不求奢華。號召人們用魚代肉,用黑麵包替代白麵包,用人造黃油替代真正的黃油。高級食品如野味、貝類、魚子醬、肥鵝肝和進口的高級酒類僅僅在大飯店和高級食品店裡出售,享用這些美味被宣傳為非德意志的、罪惡的和墮落的行為。普通的中產階級美味如熱帶水果、進口肉類、咖啡、白麵包和新鮮黃油,在德國的市面上也不是經常能夠見到。總體上講,在當時德國這種「大炮代替黃油」的政策下,民生只是次要的問題。

除了國內的困難以外,德國對外貿易的條件也變壞了。1933年之前,德國曾經因為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的下跌而獲利。但是在1934年和1935年,國際市場上工業製成品的價格不斷下跌,原材料、食品和半成品的價格卻不斷上漲。這對德國這樣的工業國家是非常不利的。德國政府官員就曾經考慮過,如果軍備擴張速度保持不變,就從1935年秋季開始在德國國內實行食物配給制度。軍備水平和生活水平同時提高,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政府任命戈林擔任原料和通貨部的調解員,隨後又任命他為這個部的經濟協調員,專門負責解決這個令人煩惱的問題。1936年之後,德國利用先進的工業產品向中國、丹麥、蘇聯和東歐各國換取了大量農產品和原料。但是德國國內消費品短缺和民眾生活水平低下的狀況,直到戰爭結束都未能徹底解決。

燃料問題比對外貿易和原料供應方面的問題都嚴重。這是後來在1936年制訂備戰的「四年計劃」的主要原因。德國的石油主要來自羅馬尼亞和波斯灣的美、英石油公司,此外還從匈牙利和愛沙尼亞進口少量石油和油頁岩。德國國防軍曾經發誓要在德國生產出人工合成汽油。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以及考慮到戰時不依賴國外的石油來源,就必須用液化煤炭的方法大量生產燃油。這個任務交給了規模巨大的I.G.法本康采恩。鋼鐵和橡膠方面自給自足化的嘗試也一直在努力不懈地進行,而且象食品和消費品方面的嘗試一樣,最終的成果不是很好(人造橡膠工業除外)。

註:《霍斯巴赫會議記錄》,Das Hossbach Protokoll,Hossbach Memoran。 弗里德里希·霍斯巴赫是納粹德國國防軍總參謀部的上校。他以記錄官身份參加了希特勒於1937年11月5日在柏林召開的軍事首腦會議,記錄了希特勒講述的納粹德國侵略擴張計劃的細節,並在11月10日將其整理提交給總參謀部。從下午四點到晚上八點,希特勒在這次會議上發表了長達四小時的長篇大論,並詳細地闡述了征服各個國家的先後順序——首先是征服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作為對付蘇聯的重要的初步行動。後來納粹德國按照這個順序開始了戰爭行動。出席會議的有希特勒、國防部長馮·勃洛姆堡元帥、陸軍總司令馮·弗立契男爵、海軍總司令雷德爾海軍上將、空軍總司令戈林、外交部長馮·牛賴特男爵和霍斯巴赫上校。這份會議記錄後來成為1946年紐倫堡審判中的重要證據。

二、1936年到1940年,「四年備戰計劃」

1936年8月紐倫堡黨代會上,希特勒提出了一個全面備戰的「四年計劃」。他隨後任命戈林為「四年計劃」的全權負責人。德國開始了全面的戰爭經濟計劃階段。希特勒宣布了四年計劃要達到的目標。經濟上承擔的任務是,給德國人民創造若干「自力更生」的條件,也就是說,給德國人提供武器,以便打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鑒於德國經濟的發展因缺少「生存空間」而受到限制,因此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只有擴大「生存空間」才能保證德國人民獲得生活的資料。換言之,也就是為德國獲取食品和原料的來源。然而當時的情況是,德國的經濟只能部分地滿足人民的需求,在那段時間里,德國經濟的職能有兩個:一個是在有限的領域內保證人民的生活條件,另外一個是創造若干能「自力更生」的條件。軍事上的努力要輔之以經濟上的努力。在四年的期限內,要組織調整德國的經濟,以便支援耗費巨大的戰爭。要盡一切力量發展燃油、合成橡膠、鋼鐵、化工工業,以減少德國對進口原料的依賴。

希特勒對經濟工作的指示是德國總體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樣,為獲取國外原料,武裝手段就不可避免了。後來從一些繳獲的資料中可以看出德國的經濟部門為德國奪取原料產地做出的一些建議和貢獻。這些建議得到了戈林的支持,但是要達到的目的還是老生常談,即德國如何武裝起來打贏最後一場戰爭。與德皇的軍火和經濟巨頭們在一戰當中所做的同樣建議比較起來,唯一的新意就是把德國的經濟自給自足與擴張主義聯系起來。這和經濟部長雅爾馬·沙赫特的最終目標——重振德國經濟並使之重返世界市場——是正好相反的。所以德國成立了一個不隸屬於經濟部,而是直接向戈林本人負責的四年計劃委員會。

德國出現了以戈林及其親信為核心的一個特殊集團,掌握著全國的貿易、生產、國民經濟和原料分配——不幸的是,在兼任空軍頭子的戈林領導下,這種分配必然向空軍、航空工業部門以及遍及德國各地的所謂「赫爾曼·戈林」康采恩的各個企業傾斜,因此根本就不可能是公平的分配。

在1936年到1942年期間,四年計劃的組織和目的幾次改變,但從1938年夏季開始,它在經濟方面的重點就已經集中到擬訂發展原料和常用消費品的計劃。在這一時期,四年計劃也考慮到了發展農業生產。此外,工資和物價的管制、勞工、海外投資等問題也在這項計劃的考慮范圍之內。也是從1938年夏季開始,計劃人員把發展那些與裝備機械化部隊有關的工業列為首要的考慮重點,包括那些製造合成燃料、裝甲、槍炮和發動機的工廠。從宣戰到1942年,「四年計劃」的相關執行組織成了整個德國戰爭經濟中最主要的部門。它能夠為國防軍提供大量的武器裝備和燃料,但是並沒能消滅那種官僚機構的爭權奪利和拖拉延誤的作風。這樣一來,事先制訂好的發展原料、消費品和合成製品的指標必然要經常修改,數量多得不合理,時間期限短得不合理。重要戰爭物資的生產本應該由軍方掌握,但是也被放進了四年計劃那些生產原料和消費品的計劃之中。同時,四年計劃下屬各部門各自為政,通常不能從全局的角度考慮資本的周轉、生產的周期、勞動力的分配和運輸的途徑,因此這些部門常常是產生錯誤的根源。當然,這種體制也有一定的靈活性,在某些資源全部集中到某一個部門掌管的情況下會產生很好的效果。

四年計劃在德國的戰爭努力中所起的作用,如果要進行確切的統計是不可能的。因為它只在某些特定的工業部門中控制個別的項目。但是可以從四年計劃的投資中看出它的各種活動的規模。從1936年到1942年,四年計劃的總投資額達132.5億帝國馬克,占該時期德國工業總投資額的50%。在四年計劃的投資中,生產碳氫化合物的投資佔41%,合成紡織品的投資佔21%,生產重金屬的投資佔10%,生產炸葯、彈葯和其他武器成品的投資佔12%。盡管一些生產項目沒有實現,但是總的來說四年計劃還是比較成功的——起碼德國政府的看法如此。在戰爭的最初幾年當中,德國的這些戰爭物資從來沒出現過嚴重的短缺。

盡管軍工企業得到了絕大部分的投資,但是消費品工業的投資也得到了小幅度的增長。德國政府擔心消費品的短缺將會導致不可收拾的局面。

德國工業投資結構在1938年和1939年的改變說明,經濟體系的負擔日益加重,需要政府不斷地加以調整,以便使各個部門之間出現的不平衡得到糾正。雖然經濟上出現了這種狀況,但是人們不能因此推理說,因為軍備開支如此之高,所以戰爭是不可避免的。納粹思想的唯物力論造成了生產狀況的極度緊張,國家經濟結構的變化使社會壓力逐漸增大,同時也使戰爭的誘惑力增大。同樣,德國那種以備戰為基礎的經濟恢復和經濟建設,存在極其危險的局限性。即使社會公眾輿論未對這種戰爭經濟動員加以阻礙,這種經濟也只有在不斷爆發危機的情況下才能進一步向前發展。

三、1939年到1945年:戰爭經濟的確立

戰爭爆發伊始,德國與其軟弱而無准備的鄰國相比,在戰爭物資的儲備方面享有優勢,從而獲得極大的好處。這樣就使得他們得以利用閃電戰戰術,在連續兩年的時間里接連取得勝利。但這並不意味著納粹德國在戰爭准備上的那些願望和目標得到了實現。盡管德國的大部分資源均劃歸軍用,但是它的戰爭機器並未能如它的宣傳鼓動人員所說的那樣,成為不可抗拒的巨人。1939年之前,德國有兩種互相矛盾的傾向處於不穩定的平衡之中。一種傾向是搞戰爭經濟。另外一種傾向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納粹黨在表面上是團結一致的,但是在對這兩個傾向的看法和應該採取的辦法上存在嚴重的分歧。最後由希特勒拍板決定,為了避免民心低落,在德國進入戰爭之前的一個階段,必須使德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同時德國也得以借這個機會大量囤積非武器方面的戰爭物資——到開戰時,德國已經儲備了足夠全國食用兩年多的糧食、糖,27萬噸豬油、腌肥肉和黃油,以及大量的飼料用燕麥、玉米。同時,德國軍方還囤積了很多皮革、布匹和絲綢(可以用來製作降落傘等戰爭物資)。這些都是戰前的努力成果。事實上,與英國在1940年窘迫的處境相比,德國人民的生活在該年達到了戰時的最高水平。從被佔領國家運來的大量農產品、肉類和奢侈品繁榮了德國的市場,被佔領國家支付的巨額佔領費更使得德國得以將這些國家的消費品市場搜刮一空。而英國卻不得不對基本民生物資實行嚴格的配給制度——肉、蛋、糖和水果的消費量分別下跌了27%、56%、35%和56%,糖果、黃油、茶葉和咖啡的配給量幾乎是零。1940年到1945年出生的整整一代英國孩子在1946年之前沒有見到過香蕉。

另外一方面,盡管存在很多的內部問題,但是事實證明,由中央統一計劃經濟問題這種策略對當時以戰爭經濟為中心內容的德國來說是正確的,就象在戰場中集中使用兵力的原則一樣,對於戰時經濟的掌管越集中化,其效率就越高。就象前面的數據所說明的,英國的戰爭准備極糟,戰爭爆發後的對經濟的籠統計劃和管制也不適用於英國那種民主政治制度。

戰爭爆發後,德國建立了上夜班、節假日上班和獎勵加班加點的制度。工人們在戰爭初期很願意延長工作時間,以便換取加班費。某些部門的工人每天平均工作時間達10小時到12小時(不包括後期的奴隸勞工)。1940年1月,德國新徵召的工人數量達到了140萬。到1942年下降到了80萬——主要原因是由於外國勞工的補充以及建立了合理化的勞動分工制度。

從武器的生產數量和工人薪金的變化等指標來看,1940年和1941年的經濟動員規模並沒有擴大。甚至一系列與戰爭努力有關的法律因為效果沒有預期的明顯,也在開戰後不久就被廢除了。這樣,限制工人自由流動和凍結最高工資兩個德國勞工政策的核心指導方針都在無形中失效了。德國工人的平均薪金在1939年9月到1941年6月之間增長了10.4%。德國婦女的動員並不象英國那樣有效。德國人的傳統觀念一直認為婦女的工作崗位就是廚房和縫紉間。英國的婦女勞動力在開戰後增加了18%,大量婦女補充到軍工生產、後勤、交通、農業等部門中。同一時期,德國的婦女勞動力數量卻在一直下降。1941年之前,德國兵工廠的人數只增加了11%。兵工廠的大生產直到阿爾伯特·施佩爾掌管這方面個工作時方才開始。

當戰爭拖延的時間比預期的要長得多時,德國建立了一種能夠充分滿足戰爭需要的體制。此時也是經濟動員的第二個階段。希特勒不得不承認,閃電戰沒能打倒蘇聯巨人。到1942年年初,他對速戰速決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了,因此有必要重新擬定戰略計劃。德國國內、被佔領地區以及德國衛星國的戰爭經濟發展方向,隨著兩個人的職務任命而有所變化。一個是施佩爾就任武器和軍事工業部部長;另外一個是弗里茨·沙克爾在1942年春擔任勞工部長。施佩爾傾向於搞集權,但是為了提高生產力,他也同意工廠加強管理方面的自治。在擬定計劃方面,新的方法取代了1942年以前那些老的程序,因為這些老方法已經因為各式各樣的權力斗爭、爭權奪利和隨意修改而變得不實用了。施佩爾搞集權的方法一開始就遭到戈林和德國國防軍內部某些部門的反對。尤其可怕的是來自戈林的怨恨和嫉妒。施佩爾曾經自嘲為「在德國空軍司令官監督下、根據『四年計劃』掌管軍工生產的總負責人」。由於施佩爾的任命,戈林的「四年計劃」宣告結束。但是這個名詞在德國投降之前一直使用著。

1942年,德國最高統帥部下屬的防禦和軍械部門並入德國武器和軍事工業部。德國海軍下屬的類似部門也走上了同樣的道路。到1944年,施佩爾還設法控制了德國空軍屬下的武器軍械部門。這樣他便可以對中央計劃委員會和軍隊的計劃部門進行壓制了。後兩者曾經負責做出全部的重要決定。這樣,施佩爾就完成了國家經濟的總動員計劃。他現在掌管了除負責徵召勞動力方面以外的全部軍工企業管理部門和行政部門。「四年計劃」指導生產的權力現在都歸了施佩爾。這些權力包括:現有生產計劃的制訂權和執行權;更改計劃的最後決定權;設置新的生產部門;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分配……。即使海軍和空軍設法保留了對一些船廠和飛機廠的控制,施佩爾還是能通過給予或拒付原材料的方法來控制他們。

這種集中控制的第二個特點是,鼓勵私人企業的發展。通過建立工業自我管理機構以及在各工業部門內部設置有權威的委託代理機構和聯營機構,德國第一次能夠使大規模生產體系標准化,並從中得到好處。無論是位於埃森的規模巨大的克虜伯兵工廠還是西里西亞地區只有十多個人的家族小工廠,都可以按照統一的標准生產同樣規格的槍管、子彈、齒輪和其他產品。這種新的控制體系對於經濟和生產是有巨大好處的。1940年到1944年,平均的武器產量增加了兩倍。最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間消費品的產量只有少許降低。與外國觀察家的期望正好相反,積極備戰的德國工業總產量在整個戰爭期間均保持持續增長的勢頭,即使1945年最初的那幾個月也是如此。

1942年後,唯一不受施佩爾部長管轄的一個部門就是就業總委員會。1942年3月27日頒布的一個命令規定,沙克爾對就業大軍負有監督和統制之責。在此以前,根據四年計劃的規定,這一職責由幾個部門分別負責。

沙克爾特別注意按照武器和軍事生產部的需求徵集和分配勞動力。這種體系在後來的戰爭歲月中又有所擴大。這位掌管勞工的頭頭獲得了迄那時為止勞工方面最大的權力。為了增加勞工的數量,他個人有權力頒布法令、採取必要的措施,以及制訂他認為需要的政策,而置勞工部於不顧。因為各地方長官的支持,沙克爾的權力得到了鞏固。1942年4月6日,他頒布法令宣布這些地方長官是他的代理人。沙克爾是制訂勞工政策的最高官員,而他最關心的是從國外徵集勞動力。其次是對德國的工人進行等級評定。最優秀的熟練工人可以得到最優厚的供給和豐厚的獎金。沙克爾的工作卓有成效,僅1942年一年,德國的勞工數量就增加了130萬。

增加的勞工中,最主要的來源是徵集外國勞工。沙克爾和法奸皮埃爾·賴伐爾規定,法國每提供5個志願勞工,就可以換取釋放一個法國戰俘。法國的警察在電影院和咖啡館里兜捕青壯年勞動力,把他們帶到警察局,然後運往德國——很多人利用回法國休假的機會逃往英國和西班牙,或者在國內參加了地下軍。法國一共輸送了60萬名勞工。在荷蘭和比利時則主要是依靠通敵分子們的欺騙宣傳,以及蕭條和失業的威力,送去了35萬人。墨索里尼與希特勒簽定了相關協議,許多義大利勞工在簽定合同後被送往德國,主要是建築工人,在托特的「大西洋牆」築壘系統中工作。如果說這種徵集在西歐主要是通過自願登記和被占國政府的配合,那麼在東歐和中歐,就完全是赤裸裸的奴隸掠奪了。這些外國勞工工作條件惡劣,營養不良,工資很少,又受到歧視和虐待,待遇僅僅比集中營那些奴隸勞工要好一點而已。因為這種野蠻罪惡的勞工政策,沙克爾在戰後的紐倫堡審判中被判處死刑,丟了性命。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德國勞工政策的兩種重要趨勢。第一個是用強行徵集外國勞動力的做法,至少在數量上彌補了德國男性勞動力的不足;第二個是,由於思想意識上的障礙,增加女性勞工數量的做法失敗了。但是不管怎麼說,1944年德國產業工人的數量與1939年大體持平,生產效率卻提高了。軍火工業的某些部門在1944年之前,曾經出現過生產激增的情況。類似的還有化學工業部門(產量增加了30%)、內燃機生產和燃油工業部門(增加了85%),電力工業部門(發電量增加了26%)。而且德國人民的吃食也是在戰爭進入了第五個年頭後才逐漸變壞。1943年以前,德國國內對所有消費品實行嚴格的配給,再加上被佔領國家源源不斷的貢款,以及衛星國的進貢,德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對其他歐洲國家還是比較高的(前文所說「德國國內消費品短缺和民眾生活水平低下的狀況,直到戰爭結束都未能徹底解決」,是同美國、加拿大、瑞士、瑞典等國家,以及一戰前的德國本身比較而言的)。

註:義大利為1943年9月後數據,其他國家包括挪威、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斯洛伐克、希臘、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軸心國不需繳納佔領費,但是需要繳納其他貢款,並且經常被德國勒索提供「貸款」。

(弗里茨·費德勞,《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經費的籌措》,1962年蒂賓根版)

各個被佔領國家和衛星國在向德國提供原料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1943年德國使用的原料中,55%到100%的鐵礦石、硫、硅、氮都來自被佔領國家。從1941年開始,德國有規律地用火車將在蘇聯繳獲的戰利品運回國內,以保持他們的生產速度。在德國人建立的「歐洲新秩序」下,歐洲每個國家都要為供養龐大的德國怪獸而耗盡力量。俄羅斯提供奴隸勞工和各種原料,烏克蘭提供小麥和玉米,丹麥和荷蘭提供乳酪、肉類和黃油,挪威提供電力,瑞典提供礦石,瑞士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匈牙利提供鋁礬土,羅馬尼亞提供石油和小麥,比利時提供鋼鐵和機器,法國則提供從糧食、酒類到鋼鐵、鋁、武器、引擎、汽車……無所不包的東西。當然,與戰爭無關的私人小汽車、電冰箱、真空吸塵器和鋼琴等消費物品在戰爭結束前,都不準再生產。不過這不限於德國,英國和美國也是如此。

德國政府曾經試圖減輕日益增長的戰爭費用加在人民大眾頭上的負擔。1941年,德國個人年收入一萬帝國馬克的所得稅率為13.7%,相比之下,英國人同樣的年收入(1000英鎊)需要繳納的所得稅比率為23.7%,再加上其他稅收,總的稅率達38%。德國個人年收入十萬帝國馬克的稅率為55%,而英國為85%。英國對奢侈品徵收100%的消費稅,非工資的意外收入,每1000英鎊要徵收94%的稅。在戰爭期間,英國發行了84.67億英鎊(850億帝國馬克)的公債。作為對比,德國為戰爭付出的代價為6570億帝國馬克,其中只有1847億帝國馬克是通過稅收解決的。德國政府更喜歡通過隱蔽的方式獲得財政支援。它強迫所有的公眾資本存儲中心同意,德國政府有權在緊急情況下任意處置他們的資產。這樣,德國人的養老基金、社會保險基金等大規模的公眾資本就都在政府的掌管之下了。此類暗箱操作可以給德國大眾一種穩定的假象,避免因突然增稅而帶來的心理創傷。在1944年以前,大約有1600億帝國馬克的公債(大約相當與德國的國內稅收總額)由這些公眾資本存儲中心償付。政府的剩餘赤字則由發行鈔票的方法解決。到1945年,德國國家公債已經達3400億帝國馬克。但是這種情況實際上對德國的 軍火生產和作戰沒有大的影響,因為盡管政府負債累累,還是可以通過一紙徵用令來獲得所有的物資。從所有的跡象看來,在戰爭結束時,德國的貨幣體系已經面臨崩潰的邊緣。戰後聯邦德國貨幣改革時,不得不規定限制帝國馬克兌換新德國馬克的數量(按1:1兌換,現金以40馬克、銀行存款以1000馬克為兌換上限),以免德國經濟崩潰。

最後,關於第三帝國的經濟動員情況,還有一個現象。1942—1943財政年度,德國的生產水平達到了令人吃驚的高峰,盡管戰爭在這個時期達到了最激烈的階段。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閃電戰取得了空前勝利,因此德國得以動員歐洲大部分地區的力量,在最短的時期里把這些國家的經濟潛力利用起來。德國在這個短暫的時期內,自認是一個經濟巨人。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起碼與美國和蘇聯相比,它並非什麼經濟巨人。美國的軍事和經濟優勢是勢必要大顯身手的。到了1944年初,德國的資源已經耗盡,而盟國卻有美國這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巨大資源寶庫,以及民主國家龐大的人力資源。這也是希特勒之輩一直加以蔑視和忽略的東西。

閱讀全文

與德國被武裝起來會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74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905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7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4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253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18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03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00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440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23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56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48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6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98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684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00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80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6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