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如何拖入戰爭深淵的

德國如何拖入戰爭深淵的

發布時間:2023-03-29 19:59:21

Ⅰ 二戰德國人為何死心塌地追隨希特勒

希特勒是德國乃至世界的罪人。他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戰後德國剛剛恢復了一點元氣,卻又被希特勒帶入了二戰的戰爭深淵。但是令人費解的是,希特勒是一位民選領導人,在獲得德國民眾高票數當選為德國國家領導人。但是希特勒如此反人類,為何德國民眾還死心塌地的跟著希特勒呢?

首先:希特勒上台後「消滅了失業」。一戰後的德國總人口將近7000萬,但是其中有一半的人口處於挨餓的邊緣。失業人口達到了600萬。在希特勒上台後的第三天,就發布廣播通告:拯救德意志的農民,維持給養和生存基礎,向失業展開一場大規模的全面進攻!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德國的失業率控制在1.3%,而當時美國失業率為1.89%,英國為8.1%,比利時為8.7%,荷蘭為9.9%。希特勒瞬間在民眾心中的支持率非常高,直到二戰後還有農民遊行支持希特勒。

其次:一戰中積累的仇恨使得德國民眾團結一心。1871年德國打敗奧匈帝國和法國,在一戰之前德國一直是歐洲強國。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戰敗《凡爾賽和約》更是讓德國割地賠款。德國由之前的歐洲強國瞬間衰落,百姓的生活也是一落千丈。無法適應一戰戰敗和之前歐洲強國之間的差距,德國民眾對歐洲其他國家的憎恨越來越深。這也恰巧讓德國民眾團結一心。

再次:利用德國民眾對猶太人的不滿。二戰前德國經濟非常困難的。猶太人善於經商,當時德國的大多數猶太人都是做生意的。但是資本主義下的社會是殘酷的。德國民眾在麵包牛奶都吃不起的時候,猶太商人就算是把牛奶倒在河裡,也不願意降價賣給德國百姓。這就引起了德國百姓大面積的反猶太情緒。剛好此時希特勒的「種族優劣論」迎合了德國百姓胃口,仇恨猶太人是整個度過社會的共同目標。

最後:希特勒描繪的美好未來。一戰過後百姓生活水平一落千丈,連最基本的麵包牛奶都無法滿足。在這個時候,希特勒來了一招畫餅充飢,德國百姓們紛紛嚮往著希特勒征服世界後的美好生活。七千萬德國人便死心塌地的跟隨希特勒捲入了戰爭的深淵。試想一下,當百姓們連日子都過不走,突然有人說能帶領他們過上好日子,相信他或許成為了一個最好的選擇。

其中還有一個因素也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無法否認希特勒非凡的個人魅力。相信看過希特勒演講視頻的網友都會神遊感觸:希特勒確實是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領導人,他的個人魅力可以讓德國人都相信他,死心塌地的追隨他。

Ⅱ 二戰初期,希特勒是如何玩弄政治手段搞侵略擴張的

“全民公投”在西方是個很時髦的詞,它的本意是指在某個國家或特定地區內,享有投票權的人民全體就本國或本地區內的、具有重大影響的問題進行直接的投票表決,是全體公民對重大問題投票作出決定。聽起來是挺雷人的,但這種貌似最公平、最民主的方式一旦被某些人甚至某些國家做為手段加以利用,就會給本地區甚至全人類帶災難性的後果。下面,讓我們回顧一下,納粹德國是如何以“民意”入侵他國、擴張領土,並取最終把全世界拖入戰爭深淵的。

薩爾州位於德國的西部,北鄰萊法州,西鄰盧森堡,西南與法國接壤,原本是德國一個盛產煤炭和鋼鐵的小地區,這個地區的主要人口為日爾曼人,一戰德國戰敗後,《凡爾賽和約》將薩爾區從德意志帝國分離出去,由法國管轄並開採煤炭。在納粹黨的鼓動下,1935年1月13日,被分離出去的薩爾人舉行全民投票,以47.7萬票對4.8萬票的壓倒性多數要求重新並入德意志帝國。希特勒將之稱為納粹黨最偉大的勝利,對他的國民宣稱:15年的不公正已經結束。

當初,在《凡爾賽條約》問題上,英、法兩個歐洲大國就曾出現過分歧,英國不願對德國制裁過狠,更不同意肢解德國。大家別以為英國人這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們是不希望法國在歐洲大陸上一支獨大,一個統一強大的德國是對法國最有效的牽制。因此,對德國在薩爾地區的行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是刻意迴避,表示“不幹涉”,以此表明對德親善。英國人的這一綏靖政策持續到德國進攻波蘭,為納粹德國的侵略擴張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與此同時,戈培爾掌管的宣傳部開足馬力四處造謠,說“捷克野獸擊倒懷孕的日耳曼女人以及捷克蠻人使赤手空拳的日耳曼人普遍受到血浴”。造謠是納粹黨的拿手好戲,不僅在手法上與兼並蘇台德時的手法一致,甚至連標題都不願意改動一下,可見其肆無忌憚,毫無廉恥。

可憐的哈查病急亂投醫,與外交部長富蘭蒂斯卡·切瓦爾科夫斯基為了挽救捷克斯洛伐克的統一,竟跑到德國向希特勒求助,在希特勒的威逼下,受盡屈辱,上演了外交史上極為悲慘的一幕。

哈查的火車還沒有離開捷克國境,德國軍隊就佔領了捷克重要工業城市摩拉夫斯卡-俄斯特拉發。到了德國以後,哈查先後受到希特勒、里賓特洛甫和戈林的輪番恐嚇,歷史學家評價,這是希特勒“一生事業中最厚顏無恥的一場戲”,希特勒先是例舉了“捷克斯洛伐克種種對不起德國和德國人的事情”,並且說:殘存的捷克斯洛伐克國家之所以存在,完全出自自己的一片好心,如果不答應德國的條件“就會看到捷克斯洛伐克的毀滅”。

戈林則威脅,如果捷克人不放下武器投降,就將用空軍毀滅布拉格:“如果我不得不轟炸布拉格的話,我將甚為抱歉”。哈查被當場嚇得心臟病發作,差點喪命,經過緊急搶救才緩過氣來。

最後,在納粹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的命令下,備受折磨的哈查給布拉格打電話,勸說放棄抵抗。1939年3月15日凌晨3點35分,哈查被迫在希特勒事先為他准備好的公報上簽字。公報說:“……會談中,雙方以完全坦率的精神研究了最近幾個星期以來在日前捷克斯洛伐克領土上發生的事件所造成的嚴重局勢。

雙方一致認為:所有努力的目標必須是在歐洲中部保衛安靜、秩序和和平……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宣布:為了對這一目標有所貢獻,並實現這一最終和平,他滿懷信心地將捷克人民和國家的命運交給德國元首。元首接受這一宣言,並表達了他的意圖,即讓捷克人民處於德國的保護之下,並保證他們的獨立發展符合自己特點的民族生活。”

公報簽字後不到兩個多小時,德國軍隊全面進入捷克,沒有遭到任何抵抗——捷克斯洛伐克從地圖上消失了。

3月18日,英、法兩國政府在民意的壓力下,才想起對德國政府提出抗議,而德國人的態度是:斷然拒絕。德國國務秘書馮·維茨薩克的回答是:“我立刻把照會放回信封中,扔還給大使,並且說,我斷然拒絕從他手裡接受有關捷克斯洛伐克問題的一切抗議。”

當希特勒在波蘭問題上故伎重演的時候,被希特勒捉弄得筋疲力盡的國際社會終於清醒過來,這一次,波蘭沒有滿足希特勒的願望——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了。綏靖主義者們得到的是一場世界性的殘酷戰爭,全世界為之付出極為高昂的代價。

Ⅲ 跌入深淵的德國,能夠再次發起世界大戰,全賴英美助攻。

失敗的巴黎和會

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第二帝國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當天數百萬的德國陸海軍隊在各條戰線上同時放下了武器,向協約國舉起了白旗。 而在此刻還沒有任何一支協約國的軍隊打進德國本土,所以德軍是在敵方領土上宣布投降的。


1919年1月28日,27個戰勝國的1000餘名代表齊聚巴黎的凡爾賽宮,共同商討戰後的國際新秩序與懲罰戰敗國的事宜,史稱「巴黎和會」。這次大會沒有邀請戰敗方,這是一場屬於戰勝國的狂歡派對。


巴黎和會的重點議題就是如何處置德國,對於這個問題英美法三方各自都有小算盤。 法國克里蒙梭的方案是盡可能地削弱德國,佔領德國的工業區,解除德軍武裝,處死德國皇帝,索要6000億馬克的賠償,克里蒙梭的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就是「要讓德國掏出最後一枚金幣,榨乾德國最後一絲財富」


不過法國方案遭到了英美的一致拒絕。但法國人並沒有理會英美的反對,直接出兵佔領了德國西部的工業區,並且在萊茵河東岸建立非軍事區。法國在戰爭中傷亡了500萬人打光了一整代的年輕人,如果克里蒙梭妥協了,法國人民會毫不猶豫地把他趕下台。

美國的方案就是所謂的「威爾遜十四條」,主張大小國一律平等,民族自決等一系列旨在恢復和平,改善民族矛盾的"普世價值「。美國並不想將德國打入地獄,太過嚴厲的懲罰只會埋下復仇的種子,戰爭的再次發生也就無可避免。 威爾遜想構建一個多邊的國際組織「國聯」,將各國之間的爭端放到國聯里仲裁解決,盡量避免再次發生大范圍的戰爭。


當時的美國是世界第一大製造業國家,同時也是最大債權國,美國需要一個和平的環境能夠保證自由貿易,一來讓歐洲趕快各國恢復經濟從而還債給美國,二來美國的商品也能更好地傾銷到歐洲。

而英國人的方案是一個間於美法的折衷計劃,勞合喬治一方面要順從民意去懲罰德國,另一方面也不願意太過削弱德國讓法國在歐洲大陸一家獨大。無論什麼時刻歐洲大陸均勢是一定要維持的,這是英國幾百年來外交政策的基石。


在三巨頭相互妥協威脅一番之後,簽訂了一個讓戰勝國失望,戰敗國絕望的《凡爾賽條約》,法國人民條約簽署後的第一時間就推翻克里蒙梭政府,以此來表明態度。同時《凡爾賽條約》也讓戰敗國們心灰意冷,天真的戰敗國門起初還以為威爾遜十四條將是對他們的懲罰,德國人民對於這樣喪權辱國的條約大失所望,差一點就重新拿槍戰鬥了。


美國著名的政治家亨利基辛格稱《凡爾賽條約》是美國式理想主義與歐洲式偏執狂之間的脆弱妥協, 所以說《凡爾賽條約》不是真正的和平,而是一份休戰書。

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打開德國擴軍的大門。

1919年《凡爾賽條約》正式生效後,新的國際秩序最終得以建成,歐洲也開始重建恢復。可此時的歐陸格局讓英國人隱隱感覺到了不妙,德國被沉重的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蘇聯內部矛盾重重這會兒還無暇外顧。 整個歐洲大陸就只有法國一枝獨秀,秉持攪屎棍歷來的傳統,英國必須出手來扶持某個國家來制衡法國了,而這個國家非德國莫屬。


1925年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國在倫敦正式簽署了《羅加諾公約》,恢復德國正常國家的身份,確認了德國與西歐國家之間的邊境線,英國充當擔保人,保證德國與西歐國家邊界的穩定。同時國際聯盟吸納德國加入並給予常任理事國的位置,標志著德國正式擺脫了戰敗國的屬性,以與其他國家一樣平等的地位融進歐洲的防務體系之中,德國政治地位顯著提升的背後英國人功不可沒。


1932年國際聯盟在日內瓦召開國際裁軍會議,共有60多個國家參與這次大會。各國間對於裁軍的方式一直爭辯不休,尤其是法德之間矛盾重重,法國要維持對德國的優勢,德國則呼籲平等對待德國的軍備發展,蘇聯代表曾提出全面徹底的裁減所有國家的軍備但遭到了西方國家的一致抵制,會議只好中斷休會。

1933年3月裁軍會議復會,這次英國首相麥克唐納提出一個關於法德的妥協方案, 規定法國可以維持40萬陸軍,20萬駐扎國內20萬維護海外領地,而德國軍隊保持法國一半的規模即20萬。 這樣既讓法國保持對德的優勢,又讓德國從《凡爾賽條約》中所規定的10萬擴充到20萬。實際上英國的提議是刻意扶持德國突破《凡爾賽條約》的限制,法國人一眼就看穿了英國的險惡的用心自然就拒絕了這提議,而德國的野心也不可能只滿足20萬人, 致使麥克唐納的方案成為一紙空文,但英國要扶持德國重整軍備之心已經路人皆知了。


1935年6月18日英國又與德國簽署了《英德海軍協定》,德國海軍通過該協議獲得了35%的英國海軍噸位規模。原本《凡爾賽條約》中對德國海軍的發展是有嚴格的限制, 德國只能擁有6艘排水量10160噸的戰列艦,6艘輕巡洋艦,12艘驅逐艦,12艘魚雷艇,且不得製造潛艇以及航空母艦,新的海軍協定直接為德國海軍擴軍開啟了大門。 而根據1922年的《華盛頓海軍公約》中的規定,英法之間海軍規模的比例為5.25:1.75,法國只能有英國33%,這樣一來德國海軍的實力竟然能夠反超法國海軍。


從以上幾份公約文件來看,可以說是英國親自將捆在德國身上的枷鎖給打開了,也正是英國人給了德國再次擴張的信心,至少是暗示。1936年3月3萬德軍試探性地進入萊茵蘭非軍事區,英國人馬上背棄了《羅加諾公約》的精神沒有做出任何反應,而得不到英國支持的法軍也只能認慫默許了德軍的行動,潘多拉魔盒就此開啟。


美國資本加速了德國復甦步伐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戰爭是世上最燒錢的事情。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了四年,就相當於交戰雙方燒了四年的錢,那麼錢燒光了怎麼辦呢?一般來說有兩種方式,要麼就去搶,要麼就是借。搶就是搜刮民脂民膏劫掠民眾的財富去支撐戰爭,這樣風險系數太大很容易翻車比如俄國一不小心就十月革命了。


而英法等國選擇了去借,去和暴發戶美國借,到了戰爭結束時美國借給歐洲諸國的錢加起來一共103.4億美元,其中法國34億英國43億。

雖然英法最終贏得了戰爭,但也背負了沉重的戰爭債務。借的總是要還,英法兩國的政府都是民選,所以不太可能讓國內人民來還債,那就只能讓戰敗國背鍋了。所以戰勝國們才給德國開出了天價賠償2260億馬克,因為他們要拿錢還債。於是就形成了奇怪的債務三角關系, 德國欠了英法的錢,英法又欠美國的錢,美國又不願意英法過分剝奪德國的錢,這樣一來這個債務就是個死循環。


戰後一窮二白的德國根本無力償還賠款,違約是必然的,英國建議緩兩年,法國堅決不同意。1923年初法國出兵十萬聯合比利時佔領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區魯爾,以此來懲罰德國拖欠戰爭賠款的行為。柏林政府對於法國的行動是既無奈又無語,無奈的是當時德國是真的沒錢給法國了,無語的是你把我的經濟中心給佔了,我還拿什麼還你錢。


為了還錢柏林政府只好徵用300多家造紙廠集體印鈔票,後果可想而知。馬克迅速貶值,通貨惡性膨脹引發 社會 動盪政局不穩,德國的工農階層生活舉步維艱,很多城市都爆發了革命。這會美英坐不住了,再不出手制止德國都要蘇維埃了。


為了迫使法國讓步,英美聯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拋售法郎,導致法郎大幅貶值法國也陷入了財政危機,殘酷的現實讓高盧雄雞不得不讓步。於是乎關於德國賠款問題的國際會議得以召開,經過激烈討論在 1923年11月成立一個美國主導的仲裁委員會,此後任何國家無權單獨制裁德國,這是法國外交的一個巨大失敗。


1924年美國著名銀行家道威斯認為要想德國支付戰爭賠款,必須先讓德國經濟繁榮起來。他提議先由美國向德國輸入資本幫助德國復興經濟,同時德國必須將金融財政鐵路工業交由國聯監督,然後再用德國的關稅來支付賠款,想吃豬肉得先把豬養肥。

道威斯計劃開始後,大量的外國資本湧入德國。1924年到1929年德國從協約國得到了50億美元的貸款,其中70%是美國資本,這些資金的大部分流向了製造業與軍工業,促成了德國經濟的復甦。同期德國向英法支付了27億美元的賠款,而英法又向美國償還了20億美元債務。錢從美國出來在歐洲轉了一圈又回到了美國,但是沒有白轉,它盤活了德國經濟,讓德國再次強大起來。


從1923年法國出兵佔領魯爾,到1936年德軍進入萊茵蘭非軍事區。這十三年間德國在英美直接幫助下,完成了從最慘戰敗國到歐洲強國的逆襲,英美可能做夢也想不到自己喂出來的猛獸會總結大英帝國的全球霸權,為美帝國的超級大國鋪平的道路。

Ⅳ 二戰時期,德國什麼時候開始走的下風

德國唯一接近贏得勝利的臨界點是1941年10-11月打贏了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戰役,即將兵臨莫斯科城下的時刻。
從它沒能一鼓作氣啃下莫斯科那時起,德國就已經喪失了勝利的機會了。、
1942年,德國在蘇德戰場發動夏季攻勢前,連日本都看出來了:德國不可能打敗蘇聯,贏得蘇德戰爭了。日本幾次勸德國回應蘇聯方面媾和的試探(斯大林指示貝利亞秘密向德國試探),趁德國還有實力,趕緊拉倒。但是日本的建議都被日本駐德大使大島浩擱置扣押了。東條後來乾脆直接通過自己的渠道聯系同樣主張對蘇媾和的戈林,勸說希特勒。但是都被還不認頭的希特勒拒絕了。到了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發動前,日本又拉上義大利的墨索里尼,一起再次建議德國放棄發動新的戰役,主動媾和。

Ⅳ 二戰德國為什麼能迅速打垮歐洲主要的幾個國家

希特勒之所以在二戰前期統治歐洲.他靠的是德軍總參謀部這部精密到可怕的戰爭儀器,和德國高級將領們戰時高超的指揮藝術,使德軍當時在歐洲無敵於天下。在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以前,希特勒是很少干預軍事行動的(就對軍事的理解而言,他比墨索里尼都差了一截),讓總參謀部享有很大的獨立決斷權,所以德軍在此之前能取得全面的勝利。當德軍在基輔會戰取得重大勝利後(蘇軍63萬人投降,包括斯大林的兒子),希特勒就自我膨脹起來,更糟糕的是他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的軍事才能,不斷的對總參謀部和前線將領的指揮命令予以干預,這也導致了台風行動和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而本來曼施坦因元帥是有機會救出保盧斯並殲滅前來參戰的蘇軍的,只因希特勒的干預命令而錯過了最佳時機,導致戰局被扭轉,從此德軍就一蹶不振,而希特勒本人對軍事的干預也越來越強,最終把德過拖向了戰敗的深淵而且,德國軍隊在當時的戰爭理論和實踐上,走在了其他國家的前面.比如著名的閃電戰,採用大量坦克集中中央突破.分割包圍殲滅等,在士兵和中下級軍官的培養上,更是下啦大力氣,據說,任何一個德軍士兵和中下級軍官,都可以勝任比其職務高兩級的指揮崗位,最後不能不提的就是當時的德軍,是在狂熱的納粹信念推動下作戰,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Ⅵ 希特勒是如何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起因

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不宣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彷彿轉眼間,距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已過了60年。回顧歷史,分析這場人類社會經歷的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程度最深的全球性戰爭是如何爆發的,對今天的世界有著非常重大的借鑒意義。認真吸取歷史的教訓,人類才能真正避免再次走入戰爭的深淵。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埋下禍根

1918年11月11日,德國與協約國在法國巴黎東北的貢比涅森林簽訂投降協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宣告結束。戰爭結束後,協約國集團於1919年和1922年在巴黎和華盛頓先後召開了國際會議,討論重建戰後國際秩序的問題。經過幾番討價還價,最終建立了戰後初期的國際體系,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核心問題是解決德國問題。許多人認為:協約國不承認德國的大國地位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因此,當時許多歐洲政治家天真地相信:只要能夠處理好這一問題,就可以使歐洲避免另一場戰爭。但是,英、法、美三國操縱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在處置德國時採取了「以暴治暴」的方法,使德國喪失了1/8的領土和1/10的人口,在德國人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從而背離了制定這一條約的初衷。

一紙和約真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德國問題嗎?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二十餘年,無論協約國集團在處置德國問題時怎樣大發仁慈,都難以改變德國老百姓心中約定俗成的基本認識:戰爭賠款是德國貧困的根源。不管是瀕於破產的商人、收入菲薄的教師,還是失業的工人,都把他們貧困的原因歸咎於戰爭賠款。在德國人看來,在「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普魯士佔領了100多年的但澤(今波蘭格但斯克市,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國際聯盟和波蘭共同管轄)成為了自由市,波蘭走廊把東普魯士同德國本土分割開,德國喪失了所有的殖民地,所有這一切帶給德國的只有貧弱和苦難。德國人認為,擺脫困境的根本方法,是推翻壓在他們頭上的《凡爾賽和約》。此時,大多數德國人心中想的只是:復仇!復仇!復仇!希特勒和納粹黨的出現恰恰迎合了德國人這種急於報復的極端民族主義心理,因而輕易上台執政。

在巴黎和會上,義大利首相奧蘭多沒有獲得他想要的特權,一怒之下拂袖而去。奧蘭多回國後政府倒台。1922年10月,墨索里尼在義大利建立了法西斯政權。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另一主要國家日本,其膨脹野心也與華盛頓會議上處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島嶼殖民地、重新劃分遠東政治格局有關。因此,後來的歷史學家們不客氣地說:德、意、日法西斯國家本身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分贓不均的產物,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孕育的畸形兒!

姑息養奸 法西斯泛濫世界

20世紀30年代,以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以1939年納粹德國侵略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結束,中間穿插著義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亞(今衣索比亞),首閉前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內戰,納粹德國吞並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在這十年中,世界從烽火點點到硝煙成片,從局部戰爭逐步走向世界大戰的深淵。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們普遍幻想今後永遠不會再有另一場世界大戰了,飽受戰爭之苦的歐洲各國「和平主義」思想過度泛濫。「和風」勁吹之下,歐洲各國大規模裁軍,對納粹黨在德國上台可能造成的危害疏於防範,形成了它得以壯大的外部條件。同時,英、法、美等國家對於德、意、日在全世界的侵略行徑不聞不問、姑息養奸,使得法西斯毒瘤泛濫世界,成為危害人類和平的重大隱患。

1933年,和平的熱望鼓動著大者清多數英國人,法國人則在德法邊境修築了蜿蜒幾百公里的馬其諾防線,並在德國東部聯合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組成制約態碧德國的「小協約國」集團,自以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永享太平了。與此同時,納粹黨執政後的德國卻在悄然重整軍備,恢復普遍義務兵役制,並秘密發展被《凡爾賽和約》禁止的空軍和坦克部隊。義大利和日本這兩個法西斯國家也爭相擴軍備戰,磨刀霍霍,准備大幹一場。

1931年,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佔領了中國東北。「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政府一面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一面將希望寄託在英法主導的國際聯盟身上,希望由「國聯」出面制裁日本。英法把持的「國聯」雖然高舉「道義」的大旗,但對日本的侵略行徑卻裁而不制。這一方面是由於西方列強要維持與日本的經貿關系,另一方面,若翻翻歷史書就會發現,它們中哪一個沒有過類似侵略行徑呢?此時,被世界輿論寄以厚望的美國羅斯福政府又埋頭於「新政」,不願涉足國際事務,這無異於鼓勵法西斯國家得寸進尺。

國際聯盟對「九一八事變」的態度開了一個既可悲又可怕的先例。在這之後,法西斯國家摸到了「綏靖政策」的脈搏,在世界各地頻繁侵略,最終將世界推入了大戰的深淵!

「綏靖政策」將世界推入大戰

希特勒上台伊始,恰逢德國陷入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危機之中。憑藉手下能臣沙赫特(時任德國經濟部長)的經濟才能,德國的經濟實力幾乎發揮出了全部的潛能。但是,飽受《凡爾賽和約》制裁的德國軍隊早已不再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了。甚至到了大戰爆發的1939年,德國人還根本沒有為一場長時間的戰爭做好充足的准備。

那麼,是什麼力量導致法西斯國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冒險孤注一擲,但又不斷得手,從而將整個世界拖入一場幾乎滅絕人類的世界大戰中去呢?答案是:「綏靖政策」。

什麼是「綏靖政策」?一般的解釋是:西方列強為防止戰火燒到自己頭上,以犧牲弱小國家為代價換取自身的苟安。

如果沒有此時英法等世界主要國家所奉行的「綏靖主義」,希特勒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政客、一個跳樑小丑而已。那麼,英法等國是如何「綏靖」希特勒的?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悍然撕毀《凡爾賽和約》,3.5萬德軍奉命進入了萊茵非軍事區。當時的德軍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均與駐扎在萊茵河對岸的法軍有很大差距,因此希特勒在入侵之前還下了這樣的命令:一旦遇到法軍的抵抗就立刻撤退!但法國政府在希特勒的挑戰面前畏縮不前,英國政府又採取「超然」態度,使得希特勒順利度過了「一生中神經最緊張的時刻」。希特勒挑戰《凡爾賽和約》的第一個動作得逞了。

同年年底,德、日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11月,義大利宣布加入,「柏林—羅馬—東京軸心」正式形成。

1938年3月,奧地利總理舒士尼格與國內民族主義者矛盾激化。11日晚8時,納粹黨人賽斯·因誇特在德國的支持下就任奧地利總理。當晚9時10分,賽斯·因誇特發出電報,請求德國援助。但希特勒早在當晚8時45分就已命令德軍進軍奧地利。3月13日,奧地利正式並入德國。其實,當時德軍在入侵之前根本沒有做好作戰准備,其車輛有70%在路上拋了錨。

德奧合並,更准確地說是德奧合並的方法和結果,使希特勒摸透了「綏靖主義」者的底牌,使他在通往大戰的路上走出了關鍵的一步。德軍入侵奧地利的整個過程進行得出奇的順利,以至於希特勒本人也被這種勝利的情緒所感染。

在這之後,他以在民族問題上處理不當為由,抓住捷克斯洛伐克不放,迫使捷給予其境內蘇台德地區的德意志人以「自治」。擁有幾十個師、數十萬人的捷克斯洛伐克軍隊裝備還是比較精良的,其戰鬥力足以抵抗德國軍隊的入侵。但這支雄師在英法「綏靖政策」的壓力下根本沒有用武之地。

1938年9月15日,英國首相張伯倫生平第一次乘飛機出行,趕赴希特勒在慕尼黑郊外的別墅伯希特斯加登。根據會議記錄,張伯倫沒有問過能否保持一個領土完整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獨立,也沒有問過這對西方列強會產生什麼樣的戰略影響,甚至根本沒有考慮過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土完整,就拍板把捷克斯洛伐克出賣給了希特勒。當然,人們也不會忘記慕尼黑會議上的另一個「綏靖主義」者。在9月18日的會議上,法國總理達拉第力圖使英國人相信:希特勒是個誠實辦事的人,他在獲得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人居住地之後,絕不會再尋求其他非德意志人居住的領土。張伯倫則說:「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接受現在向他們提出的建議並確定不會同時發生軍事政變的話,英王陛下政府准備參加擬議中的保證。」達拉第的一句話把英國推進了世界大戰,而張伯倫的一句話又把捷克斯洛伐克投入了民族苦難的深淵。

9月29日,張伯倫與達拉第、墨索里尼、希特勒在慕尼黑舉行了四國首腦會議,正式簽署了《慕尼黑協定》。協定簽字之後,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才被叫進會議廳,張伯倫和達拉第向他們宣布協定的內容,還告訴他們:「這是無權上訴和不能修改的判決詞」。

返回倫敦,面對機場上歡呼雀躍的人群,張伯倫不禁高喊:這是在我國歷史上,第二次將偉大的和平從歐洲大陸帶回!

但是,沒過多久,法西斯的炸彈就落到了他們的頭上。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入侵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同日對英美宣戰,大戰真正具有了世界規模。「綏靖政策」的苦果終於砸到了綏靖者自己的頭上。

Ⅶ 二戰中,德國戰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二戰中,德國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戰略上的失敗。

根本原因:
戰略上陷於兩線作戰,德國國土面積和人口使他不可能同時應對多個強大的敵人。歷史上菲特烈大帝時期普魯士因為四面受敵差點亡國,後來的一戰也是因為未能徹底擊潰東西線的任意一線而失敗。二戰失敗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失誤上。1.未消滅英國而攻打蘇聯。 2.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美國參戰,二戰均勢迅速打破,美國的參戰使整個戰爭形勢迅速向盟軍方面發展。

次要原因:
1. 43年的俄國冬天比任何時候都寒冷。德國大批精銳凍死凍傷。感覺俄羅斯每次面臨亡國的關頭天氣總是向著他們,比如拿破崙侵俄時期。
2. 俄國人勇於犧牲的精神。盡管我不喜歡俄羅斯,但這真是個值得佩服的英勇的民族。
3. 殘酷的民族政策將蘇聯群眾推向了斯大林一邊(其實當時很多人憎恨斯大林。德國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深淵。
4. 大西洋戰場和北非戰場牽制了大量德國人力物力資源。
5.美英的戰略大轟炸。44年後。德國武器產量嚴重不足,這是非常致命的。後來在空戰中,盡管德國空軍非常優秀,但面對美國的閃電戰機仍然無所適從。自己的噴氣式又不成熟。
6. 人口有限,德國當時只有約7000萬人口。顯然無法應對持久戰。
7. 盟友的無能。特別是義大利,要不是義大利不斷拖累德國,說不定德國還能堅持1 年。其他盟友,按照一個德國兵的說法「一觸即潰」。
8.指揮失誤。在郭克爾克撤退和庫爾斯克戰役(本來是勝的,卻要主動撤退)表現得特別明顯。
9. 武器生產思路錯誤。德國偏愛威力大質量高且很貴的武器。雖然生產出來的東西都非常具有革命性和創造性。如導彈,虎王,噴氣式戰機。但新研製的東西往往都需要很多年才能成熟。無法在戰場上立即顯示出威力,更多是起心理威懾作用。(很多美國人看到德國在牆上畫的虎王,掉頭就跑)。說白了中看不中用。
10.日本的魯莽。聽說偷襲珍珠港後,希特勒曾大發雷霆,把身邊的人都嚇壞了。美國參戰,其效果是無法想像的。二戰後期,美國的閃電戰機就消滅5000架德國飛機。

Ⅷ 德國在二戰中戰敗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

就是日本這樣的舉動讓美國徹底加入二戰,當初德國在一戰中原本是可以戰勝的,但就是美國的介入才會戰敗。所以德國得知美國加入二戰以後整個心都是拔涼拔涼的,不出所料德國還是在二戰中戰敗了,因此德國經常說日本簡直就是一個豬隊友。

Ⅸ 德國為什麼對「納粹殘余」零容忍

德國為什麼對「納粹殘余」零容忍?

當地時間10月16日,德國柏林一家法院判處公開否認大屠殺歷史的88歲女子哈弗貝克6個月監禁,罪名為「煽動種族仇恨」。

在一個言·論·自·由的民煮國家,一個88歲行將就木的老人為什麼會「因言獲罪」?這是因為德國對「納粹殘余」採取零容忍的態度,德國法律並不因為納粹殘余份子高齡而網開一面。

就在今年8月,一位比哈弗貝克還要高齡的96歲「納粹老爺爺」格倫寧被判入獄。格倫寧是前納粹黨衛軍成員,在二戰期間協助謀殺30萬名猶太人,於2015年7月被判處4年有期徒刑。駁回上訴後,德國檢方在2017年8月拒絕了96歲的格倫寧的緩刑要求,認定格倫寧身體狀況穩定、可以入獄服刑。

此外,德國對行納粹軍禮、穿納粹軍服、佩帶納粹標志、發表種族主義言論等任何形式的極端思想和行為都零容忍。比如,今年8月5日,兩名中國男子因為在德國國會大廈前拍照擺出了納粹的手勢,被德國警方逮捕;英國哈里王子曾在化裝派對上穿納粹軍服,還對他人稱納粹軍服「設計得很有特點「,盡管其言行發生在德國之外,仍受到德國朝野憤怒聲討……

二戰時期,納粹曾把德國和許多國家拖入戰爭深淵,給德國和世界人民尤其是猶太民族帶來深重災難。戰後,如何面對自己不堪的歷史?這是德國政府和德國人民的必修課。在這方面,大部分德國人是誠實的,他們選擇認真反思戰爭責任,深刻檢討和努力肅清納粹流毒。

但是,由於戰後的首要任務是在廢墟上重新建設國家,隨即又被捲入冷戰的洪流,德國人在戰後初期的反思並不徹底,直到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才逐漸迎來反思的高潮。

1968年11月 7日,女記者克拉斯菲爾德在大庭廣眾之下,給了原納粹黨員與高級官員、西德總理基辛格一記響亮的耳光。在她看來,二戰結束後僅20年,一位原納粹黨員與高官竟然能當上聯邦總理,這是德國的恥辱。

1969年,在學生運動的推動下,社會民主黨主席、當年的反法西斯戰士勃蘭特上台執政。1970年12月7日,勃蘭特在華沙代表聯邦德國與波蘭政府簽訂和平友好條約。當天,他在猶太人起義紀念碑前作出了那個舉世聞名的謝罪舉動——下跪為被納粹殺害的死難者默哀。

現在德國很多城市的市中心都矗立著紀念納粹罪行受害者的紀念碑;每一個德國人從小學習得最多的歷史就是自己的先輩如何容忍並幫助一個殺人魔政黨崛起,又如何縱容「納粹殘余」在自己的國家行政行醫教書育人,自己身為德國人是多麼罪孽深重。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內,德國人在非正式國際場合不願主動表明國籍,不唱國歌,不掛國旗,因為擔心招致反感。德國政治人物絕對不可以公開批評以色列,哪怕是譴責以色列欺壓巴勒斯坦人都不可以。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涉嫌矯枉過正了。

但無論如何,對「納粹殘余」持絕對零容忍的態度,已經成了戰後德國人共同的底線。這種對納粹深刻的自我反省,最終成為德國人情感的一部分,深入到每一個德國人的靈魂。

這種自我反省甚至影響到整個歐洲。2014年,法國一名極右派政黨候選人因身上的新納粹刺青曝光而被徹底取消了其參選資格,並被所在的政黨除名;幾年前,希臘球星喬治·卡蒂迪斯在一次比賽中行納粹禮,希臘足協作出了終身禁止他代表希臘參賽的決定……

對納粹思想、納粹舉止零容忍,凝聚著歐洲主流社會對歷史的深刻反思,更體現了防止納粹幽靈再現的警醒。

英國作家威爾斯有句名言:「歷史是教育與災難的競賽。」模仿希特勒並非兒戲,而是事關歷史觀和是非正義的嚴肅政治問題。遏制與納粹相關的任何元素起死回生,是對歷史教訓的深刻銘記,更是捍衛來之不易的和平。

當前國際秩序變革,社會思潮復雜,極右思想和極右組織蠢蠢欲動,納粹主義顯現死灰復燃的跡象,對此必須當頭棒喝。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是當初愛的太深希望能幫到你)

閱讀全文

與德國如何拖入戰爭深淵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74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905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7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4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253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18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03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00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440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23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56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48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6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98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684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00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80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6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