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一戰德國發射導彈在哪裡

一戰德國發射導彈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5-23 20:23:55

① 導彈誰發明的

導彈現在一般都認為是沃納·馮·布勞恩發明的。
馮·布勞恩被稱為「導彈之父」。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給英國帶來巨大災難的武器是德國的V—2火箭,當時又叫「飛彈」。V—2工程起始於A系列火箭研究。由物理學博士馮·布勞恩主持,是1936年後在佩內明德新建火箭研究中心的重點項目。

參考文獻:http://ke..com/link?url=zm5BdP1BtAPq4vzC3Pd1B_

② 導彈什麼是時間發明的

導彈是20世紀40年代開始出現的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首先在實戰中使用了V-1和V-2導彈,從歐洲西岸隔海轟炸英國。V-1是一種亞音速的無人駕駛武器,射程300多公里,很容易用殲擊機及其他防空措施來對付。V-2是最大射程約320公里的液體導彈,由於可靠性差及彈著點的散布度太大,對英國只起到騷擾的作用,作戰效果不大。但V-2導彈對以後導彈技術的發展起了重要的先驅作用。
彈道式地地導彈是發展最迅速的一類導彈,40年代後期,美國和蘇聯分別用德國的器材裝配了一批V-2導彈做試驗,並著手提高它的射程和制導精度。50年代出現了一批中程和遠程液體導彈,這批導彈的特點是採用了大推力發動機,多級火箭,使射程增加到幾千公里,核戰斗部的威力達到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噸梯恩梯(TNT)當量,已成為一種極具威懾力的武器。但由於氧化劑仍是液氧,制導系統的精度還不很高,導彈還是在地面發射的,地面設備復雜,發射准備時間長,生存能力不高。所以這批導彈只解決了有無問題,還不是有效的作戰武器。60年代改用了可貯存的自燃液體推進劑或固體推進劑,制導系統使用了較高精度的慣性器件,發射方式改為地下井發射或潛艇發射。這些變動簡化了武器系統,縮短了反應時間,提高了生存能力,使導彈成為可用於實戰的武器。此後,導彈技術集中到多彈頭導彈的發展,一個導彈運載幾個甚至十幾個子彈頭,每個子彈頭可以瞄準各自的目標。這樣,不增加導彈的數量,就能大幅度增加彈頭的數量,提高了突破反導彈防禦體系的概率,增加了受到一次打擊以後生存下來的彈頭數,也給打擊更多的目標提供了可能。多彈頭分導的技術基礎是高精度制導系統和小型核裝置的研製成功。美國首先於1970年在「民兵」Ⅲ導彈上實現了帶 3個子彈頭,隨後美、蘇在新研製的遠程導彈上都採用了這項技術。隨著進攻性導彈精度的提高和偵察能力的完善,從固定基地發射的導彈越來越難以保證自身的安全。採用加固的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生存能力低的問題。機動發射方式效果更好一些較小的導彈多採用機動發射。大型多彈頭導彈比較笨重,陸地機動發射會遇到許多困難。一些國家轉而研製便於機動發射的小型單彈頭洲際導彈。
簡史:導彈的起源與火葯和火箭的發明密切相關。火葯與火箭是由中國發明的。南宋時期,不遲於12世紀中葉,火箭技術開始用於軍事,出現了最早的軍用火箭。約在13世紀,中國火箭技術傳入阿拉伯地區及歐洲國家。18、19世紀火箭武器進展不大,直到1926年,美國才第一次發射了一枚無控液體火箭。20世紀30年代,由於電子、高溫材料及火箭推進劑技術的發展,為火箭武器注入了新的活力。20世紀30年代末,德國開始火箭、導彈技術的研究,並建立了較大規模的生產基地,1939年發射了A—1、A—2、A—3導彈,並很快將研製這種小型導彈的經驗應用到V—1導彈和V—2導彈上。 1944年 6~9月德國向倫敦發射了V—1、V—2導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還研製了「萊茵女兒」等幾種地空導彈,以及X—7反坦克導彈和X—4有線制導空空導彈,但均未投入作戰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50年代初,導彈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各國從德國的V—1、V—2導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作戰使用中,意識到導彈對未來戰爭的作用。美、蘇、瑞士、瑞典等國在戰後不久,恢復了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已經進行的導彈理論研究與試驗活動。英、法兩國也分別於1948和1949年重新開始導彈的研究工作。自50年代初起,導彈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出現了一大批中遠程液體彈道導彈及多種戰術導彈,並相繼裝備了部隊。1953年美國在朝鮮戰場曾使用過電視遙控導彈。但這時期的導彈命中精度低、結構質量大、可靠性差、造價昂貴。
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現代戰爭的需要,導彈進入了改進性能、提高質量的全面發展時期。戰略彈道導彈採用了較高精度的慣性器件 , 使用了可貯存的自燃液體推進劑和固體推進劑,採用地下井發射和潛艇發射,發展了集束式多彈頭和分導式多彈頭,大大提高了導彈的性能。巡航導彈採用了慣性制導、慣性-地形匹配製導和電視制導及紅外製導等末制導技術,採用效率高的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和比威力高的小型核彈頭,大大提高了巡航導彈的作戰能力。戰術導彈採用了無線電制導、紅外製導、激光制導和慣性制導, 發射方式也發展為車載、機載、艦載等多種,提高了導彈的命中精度、生存能力、機動能力、低空作戰性能和抗干擾能力。
70年代中期以來,導彈進入了全面更新階段。為提高戰略導彈的生存能力,一些國家著手研究小型單彈頭陸基機動戰略導彈和大型多彈頭鐵路機動戰略導彈,增大潛地導彈的射程,加強戰略巡航導彈的研製。發展應用「高級慣性參考球」制導系統,進一步提高導彈的命中精度,研製機動式多彈頭。以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為例,從1957年8月21日蘇聯發射了世界第一枚SS—6洲際彈道導彈以來,世界上一些大國共研製了20多種型號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30多年來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表1)。在此期間,戰術導彈的發展出現了大范圍更新換代的新局面。其中幾種以攻擊活動目標為主的導彈,如反艦導彈、反坦克導彈和反飛機導彈,發展更為迅速,約佔70年代以來裝備和研製的各類戰術導彈的80%以上。
面對尖銳激烈的國際斗爭環境,為了維護國家的獨立與領土完整,為了自衛,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研製導彈。經過20多年的努力,1966年10月27日進行了首次導彈核武器試驗,1980年5月18日成功地發射了洲際彈道導彈,1982年10月成功地發射了潛地導彈,1999年8月2日發射了新型車載遠程地地戰略彈道導彈。中國已經研製並裝備了不同類型的中遠程、 洲際戰略彈道導彈, 及其他多種類型的戰術導彈。
導彈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問世以來,受到各國普遍重視,得到很快發展。導彈的使用,使戰爭的突然性和破壞性增大,規模和范圍擴大,進程加快,從而改變了過去常規戰爭的時空觀念,給現代戰爭的戰略戰術帶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導彈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集成,它的發展既依賴於科學與工業技術的進步,同時又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因而導彈技術水平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
另外,導彈技術還是發展航天技術的基礎。自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來,世界各國已研製成功150餘種運載火箭,共進行了4000餘次航天發射活動。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從第一顆人造衛星的83.6千克發展到100×10�千克以上;火箭的飛行軌道從初期的近地軌道發展到太陽系深空間軌道。以運載火箭為主要支撐的航天技術已發展成為一種新興高技術產業,它是人類對外層空間環境和資源的高級經營,是一項開拓比地球大得多的新疆域的綜合技術,它不僅為人類利用開發太空資源提供技術保障,而且還為人類現代文明的信息、材料和能源3大支柱作出開拓性貢獻,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巨大的政治、社會與經濟效益。因此,當今世界的航天技術領域已成為各技術先進的大國角逐的重要場所。綜觀世界各國航天技術發展史,幾乎都是與液體彈道導彈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的。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運載火箭,是由SS—6液體洲際彈道導彈改裝成的,以後又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了「東方」號、「聯盟」號和「能源」號等運載火箭,在航天活動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美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運載火箭,也是以「紅石」液體彈道導彈為基礎改製成的,以後又在「雷神」、「宇宙神」、「大力神」等液體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發展了「雷神」、 「宇宙 神」、「大力神」、「德爾塔」等系列運載火箭。西歐諸國早期聯合研製的「歐洲」號火箭,也是以英國的「藍光」液體彈道導彈為基礎,直到20世紀80年代又發展研製成功「阿里安」系列運載火箭。同樣,中國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也是在液體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以導彈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航天技術,必將繼續引起許多新學科革命性的變化,推動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造福於人類。

③ 世界上最早的導彈是由以下哪個國家製造的

導彈是 20 世紀 40 年代開始出現的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首先在實戰中使用了 V-1 和 V-2 導彈,從歐洲西岸隔海轟炸英國。V-1 是一種亞音速的無人駕駛武器,射程 300 多公里,很容易用殲擊機及其他防空措施來對付。V-2 是最大射程約 320 公里的液體導彈,由於可靠性差及彈著點的散布度太大,對英國只起到騷擾的作用,作戰效果不大。但 V-2 導彈對以後導彈技術的發展起了重要的先驅作用。

④ 什麼是德國V-1導彈

巡航導彈是指依靠空氣噴氣發動機的推力和彈翼的氣動升力,並以巡航狀態在大氣層內飛行的導彈,又叫做飛航式導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開始秘密研製戰略性導彈,為實現其「閃擊戰」式的軍事戰略打擊做准備工作,並於1942年10月13日下午成功地進行了導彈原理試驗。

1944年,世界上最早的巡航導彈——V-1導彈研製成功,定名為FAG-78,因其外形像一架無人駕駛飛機,也有人稱它為飛機型飛彈。該導彈是世界上最早的戰術巡航導彈,也是現代巡航導彈的雛形。V-1導彈彈長7.6米,彈重2.2噸,最大直徑0.82米,翼展5.5米。戰斗部裝炸葯700千克;誘導系統是由彈內磁性羅盤和一種特製的機械裝置組成;彈內動力系統是由1台「百眼巨人」A5-014脈沖式噴氣發動機來完成。

該導彈在發射時,先用彈射器或飛機空中發射,然後用自主式磁陀螺飛行控制系統導向預定高度,以必要的速度在規定的高度和航向上水平飛行,而後向目標俯沖攻擊。V-1導彈的最大飛行速度為740千米/時,射程370千米,飛行高度為2000米。從1944年6月13日起,德國開始使用該導彈襲擊英國,先後共發射了1萬多枚V-1導彈,其中有50%被英國飛機和高炮等武器攔截,真正落在英國境內的只有32%。這也是世界上最先用於實戰的導彈,以後的巡航導彈都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⑤ 德國V-2彈道導彈有哪些服役經歷

1944年5月16日,德國最高統帥部下達了使用V-2導彈作戰的命令。1944年9月6日傍晚,德國向英國第一次發射了兩枚V-2導彈,但都失敗了。9月8日,德國向英國倫敦發射了第一枚V-2,炸彈在倫敦市區爆炸。這是V-2首次成功襲擊英國本土,在倫敦引起了很大的恐慌。

從1944年9月6日到1945年3月27日,德國共發射了3745枚V-2導彈,其中有1115枚擊中英國本土,2050枚落在歐洲大陸的比利時安特衛普、布魯塞爾、列日等地。還有582枚用於發展、改進和訓練。

在所有發射的V-2中,有74%落在目標周圍30千米以內,這些導彈又有44%落在10千米的范圍內。從襲擊英國造成的人員傷亡看,V-2共炸死2724人,炸傷6476人,建築物的破壞也相當大。V-2火箭武器的威力得到充分展示,但並沒有起到德國當局希望的那種能挽回敗局的戰果。

二次大戰後期,德國納粹的V2火箭呼嘯飛越英倫海峽轟炸倫敦,雖然V2對英國的實質損害不大,但是不像V-1導彈可攔截因此對英國的社會人心造成莫大影響。

大戰一結束,美俄雙方都急著要掌握德國的火箭技術,但是按照雅爾塔密約,V2火箭生產工廠的主要所在地皮納蒙劃給了蘇俄託管,美國心有不甘,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美軍組成了一個突擊隊下令緊急展開一項代號「回紋針」的任務。

在1945年5月22日到5月31日的10天之內,美軍挺進巴伐利亞區並佔領當地,動用了300節火車車廂和13艘輪船,把近百枚的V2火箭以及相關的一切設備和半成品搶運一空,蘇軍在第二天的6月1日抵達的時候,只看到一座座空盪盪的工廠。

美國雖然獲得了許多V2的半成品和製造設備,但最可貴的是美國情報單位成功地說服了包括德國軍方火箭計劃負責人瓦爾德·多恩伯格中將及開發團隊核心馮·布勞恩博士與相關的126位研究團隊成員前往美國,並分別安置在德州的福特布里斯的火箭研究小組以及新墨西哥新建的白沙導彈試驗場。

1945年9月,馮·布勞恩抵達美國,時年33歲,自此以後美國的火箭工業和太空發展就扶搖直上。除了軍事用途,V2火箭在研究高層大氣和電離層,以及對地球表面拍照等科學課題上也非常有用。

1946年,美國海軍實驗室發射了一枚V2火箭,射到數百公里的高空,用來觀測來自太陽的紫外線,這也是V2火箭第一次應用在太空研究,從此開啟了太空科學的新頁。此外V2火箭亦用來當作載人飛行試驗載具,並搭載過猴子一類的小動物升空。

⑥ 德國最初有哪些導彈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研製的飛航式導彈。是世界上最早出現並在戰爭中使用的導彈,用於襲擊英國、荷蘭和比利時。V-1導彈用彈射器發射,也可從運載機上發射,然後依靠彈上的控制系統導向預定彈道作水平飛行,而後向目標俯沖。

V-1導彈重2.2噸,導彈長7.6米,彈徑0.82米,翼展5.3米,動力裝置為空氣噴氣發動機,飛行速度每小時550~600千米,飛行高度2000米,射程為370千米。戰斗部裝葯700千克。1944年6月13日德國首次向英國本土發射了V-1導彈。

V2火箭

V2工程開始於194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正是德國的V2火箭曾給英國帶來巨大災難,當時又叫「飛彈」。V2工程起始於A系列火箭研究,由馮?布勞恩主持,是1936年後在佩內明德新建火箭研究中心的重點項目。A系列火箭經過許多新的改進,性能大大提高。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用的彈道導彈。

「V」來源於德文,意即報復手段,這是納粹在遭到盟國集中轟炸後表示要進行報復的意思。V1和V2表示這兩種型號僅僅是整個系列的恐怖武器的先驅。

V2長13.5米,發射全重13噸,能把1噸重的彈頭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離。火箭由液體火箭發動機推動,燃燒工質為液氧和甲醇。

發射時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後按照彈上陀螺儀的控制,在噴口燃氣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傾角彈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彈上接收機發射無線電指令控制。一分鍾後,火箭已飛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達每小時5796千米。

此時,無線電指令控制系統指令關閉發動機,火箭靠慣性繼續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後以每小時大約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拋物線自由下落,擊中目標。由於當時制導系統的精度所限,誤差較大。

V2工程的目標是擴大容積和承載重量,以容納自控、導航系統和戰斗部。1942年10月3日,V2試驗成功,年底定型投產。從投產到德國戰敗,前德國共製造了6000枚V2,其中4300枚用於襲擊英國和荷蘭。

V2是單級液體火箭,全長14米,重13噸,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彈頭重1噸。V2採用較先進的程序和陀螺雙重控制系統,推力方向由耐高溫石墨舵片操縱執行。V2在工程技術上實現了宇航先驅的技術設想,對現代大型火箭的發展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成為航天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⑦ 最早的導彈出現在哪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1944年6月,倫敦突然遭受一種不知名的炮彈的襲擊,在陣陣摧心裂肺的可怕嘯聲之後,發出連續爆炸的巨響,倫敦遭受了巨大破壞。這就是希特勒在滅亡前夕搬出來的秘密武器——「V—1」飛彈。

從1932年起,德國開始秘密研製戰略性導彈,於1942年10月3日下午4時成功地發射了試驗性的地對地導彈。但是實際上無法使用。

1944年,德國製造了一種誘導飛彈——「V—1」飛彈。「V—1」飛彈的外形象無人駕駛飛機,由彈內磁性羅盤和一種特製的機械裝置操縱。彈長8米,翼展5.5米,重6噸,以沖壓式噴氣發動機作動力,用發射架發射,射程241公里,航速每小時達563公里。

1944年9月,德國納粹又向英國發射了人類戰爭史上第一顆戰略導彈「V—2」飛彈。這種飛彈比「V—1」飛彈先進,可說是現在的遠程導彈和宇宙火箭的先驅。德國納粹製造了500顆這樣的彈道式飛彈。這種導彈長14米,直徑1.6米,重14噸,內含高爆炸葯1噸,由火箭引擎推動。「V—2」能發射到高達90.5公里的氣層,然後由自動駕駛儀操縱飛行。彈內電腦能在適當時間自動關閉引擎,並指令飛彈射向目標,命中率較高。「V—2」飛彈航程達354公里,速度約為音速的4倍多,每小時達5733公里,因此戰斗機無法對付它,它給倫敦造成的破壞比「V—1」飛彈更大。

戰後,美國和英國接收了剩下的「V—2」飛彈,為以後的太空發射器的研製創造了條件。

⑧ V-2導彈哪個國家最先發射成功,飛行180公里

德國唄!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和使用的單級液體彈道導彈。世界上首次出現的地地彈道導彈。全長14米,重14噸,彈徑1.65米,底部尾翼的翼展(V-2導彈的尾端,特別安裝了被稱為"排氣翼"的金屬板,主要是為了改變氣流,誘導火箭向正確的方向前進,也可以改變火箭的前進路線),在1.95米,彈頭重約1噸,攜帶一噸黃色炸葯,彈體中部是殼體結構,內部有一個氧化劑箱和一個燃料箱,分別裝5噸液氧和3.5噸酒精。V-2導彈的推力為260千牛(頓),最大飛行速度1.7千米/秒,最大射程320千米,飛行時間約320秒,命中精度(圓概率偏差)5000米。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國的德國,凡爾賽條約限制其發展作戰飛機、坦克、大炮和機槍等軍事裝備。事隔幾年,盟國在凡爾賽條約的某些條款上有了松動。1922年,盟國允許德生產一定數量的民用飛機,允許有一定規模的飛機工業。1926年,《巴黎航空協定》的制定取消了對德國生產民用飛機的限制。於是,德國開始大規模建立飛行俱樂部、航空企業、民航航線以及訓練空地勤人員。結果使德國航空技術迅速發展,為發展軍用飛機積蓄了力量。凡爾賽和約對陸軍武器的限制比空軍裝備嚴厲得多。因此,為了擴充軍備發展陸軍武器,有明目張膽地違背凡爾賽和約的嫌疑。德國陸軍必須找到一種新的超級武器系統,而它又不受和約條款的限制。而這很明顯只能在火箭上打主意。20年代,德國國內活躍了一支火箭愛好者組成的團體,他們的工作也為陸軍的抉擇提供了依據,因此從20年代末開始,陸軍炮兵局抽調專人研究火箭的未來發展潛力和用於現代戰爭的可能性。德國火箭技術發展的主要支持者是陸軍炮兵局研究與發展部主任貝克爾。1929年秋他領導研究與發展部開始探索噴氣推進問題火箭以及用於運載炸彈的可能性。年輕軍官多恩伯格上尉被指派負責具體研究工作。貝克爾的計劃是,先研究生產用於飽和轟炸的火箭武器的可能性。

由於得不到足夠的支持,且又沒有明確的方向,一切只能從基礎工作的做起。貝克爾和多恩伯格在柏林附近陸軍的庫莫斯道夫炮兵試驗場暫借一個角落,艱苦的探索工作就這樣開始了。當時德國星際航行協會還在進行研究工作,多恩伯格專門去訪問過幾次,並於1932年從德國星際航行協會招聘了馮·布勞恩、內貝爾、克勞斯·里德爾以及瓦爾特·里德爾。他們的第一項工作是設計推力為600磅(272千克力)的液體火箭發動機,由馮·布勞恩主持進行。1933年1月,一台發動機又進行了靜態點火試驗,取得了成功,發動機工作了1分鍾,產生推力為140千克力。與此同時,開始設計第一枚試驗火箭A-1和改進型A-2。1934年秋,A-2火箭在試驗時,達到了2.4千米的飛行高度。在此基礎上,又研製了A-3和A-5試驗火箭,取得很大成功。

A-3和A-5都屬試驗火箭,發動機推力都是1500千克力,工作時間45秒的火箭發動機。1938年夏,第一枚不帶制導控制系統的A-5火箭在試飛時取得了初步的成功。1939年秋,第一枚裝全制導系統和降落傘的A-5試驗取得了高度成功。1939~1940年僅一年時間,A-5就進行了25次發射,試驗了3種制導系統,取得了很大成功,為A-4設計提供了重要依據。實用的A-4火箭性能參數是根據一戰時性能最好的大炮確定的。總體參數為:發射重量為12噸,發動機推力25噸,工作時間65秒,可攜帶8噸推進劑。技術參數包括發動機推力、燃燒時間、質量比,研究了火箭的制導與控制、結構設計等問題也進行了詳細分析。A-4火箭技術性能大大超過了A-5,要跨越很大一個台階,涉及到大量的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術問題。

在A-4火箭研製過程中,解決的主要問題有:大推力發動機設計、製造、試驗及燃燒;氣動外形設計與試驗;平台式慣性導航系統設計與製造;火箭的飛行與姿態控制等。完整的A-4火箭在當時來說真是一個龐然大物。它是40年代以前火箭最新技術凝結而成,其外形呈完美的流線型細長體:火箭長14.03米,最大直徑1.66米,底部連同穩定尾翼在內最大寬度為3.56米。頭部錐形彈頭長2.01米,重976公斤。起飛總重量約12.5噸。

1942年6月13日,第一枚A-4火箭在試驗時失敗。8月16日進行的第二次試驗取得部分成功。1942年10月3日,第三枚火箭准備發射。隨著點火命令下達,火箭噴口出現一股濃煙。發動機推力開始增加,按著預定程序,3秒鍾後,發動機推力達到8噸。爾後推力逐漸增加,直到把A-4推離地面。上升41秒後,速度達到每秒2千米;54秒後,發動機按程序停車,火箭開始自由飛行,最大速度5600千米/秒。最後,火箭上升到85千米高,飛行距離190千米,距目標4千米。

這是火箭及航天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多恩伯格在當天夜上舉行的慶祝會上發表演講時興奮地說:「我們利用火箭進入了太空,並且首次利用太空為地球上的兩點架起了橋梁。這是宇宙航行新紀元的曙光。今天,1942年10月3日,是人類旅行乃至太空飛行新時代的第一天。」

1944年5月16日,德國最高統帥部下達了使用V-2導彈作戰的命令。1944年9月6日傍晚,德國向英國第一次發射了兩枚V-2導彈,但都失敗了。9月8日,德國向英國倫敦發射了第一枚V-2,炸彈在倫敦市區爆炸。這是V-2首次成功襲擊英國本土,在倫敦引起了很大的恐慌。從1944年9月6日到1945年3月27日,德國共發射了3745枚V-2導彈,其中有1115枚擊中英國本土,2050枚落在歐洲大陸的比利時安特衛普、布魯塞爾、列日等地。還有582枚用於發展、改進和訓練。在所有發射的V-2中,有74%落在目標周圍30千米以內,這些導彈又有44%落在10千米的范圍內。從襲擊英國造成的人員傷亡看,V-2共炸死2724人,炸傷6476人,建築物的破壞也相當大。V-2火箭武器的威力得到充分展示,但並沒有起到德國當局希望的那種能挽回敗局的戰果。

由於德國火箭專家的努力,終於使火箭技術達到了實用階段,並且達到了世界液體火箭技術的最高水平。戰後,德國火箭技術的轉移形成了許多國家發展航天技術的重要基礎。美國、蘇聯、法國、英國、甚至中國都從德國火箭技術中獲得了相當大的利益。這是德國對世界航天史的重大貢獻。

⑨ 世界上第一枚導彈什麼樣

二戰時期,德國研製的V1型是世界上第一枚巡航導彈;而其同期研製的V2型是世界上第一枚彈道導彈。從發射時間看,是V2早;而從對當時的影響和名氣來講,是V2。以下是研製和首發詳情: V-1飛彈是德國人研製的第一枚巡航式導彈,即有翼導彈。它的起源是無人駕駛飛機。1929年10月,美國人查爾斯凱特林和埃爾默斯內利成功地使一架裝有自動控制裝置的試驗飛機在弗吉尼亞州的海軍機場飛行了15分鍾,但由於資金困難,試驗被迫中斷。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空軍在佩內明德研製了一種FI—104無人駕駛飛機,即後來的V—1飛彈。主要組成部分是彈體,助推發動機,主動發動機,制導部位和戰斗部。V—1飛彈採用自主式磁陀螺飛行控制系統,保障將飛彈導向預定高度,以必要的速度在規定高度和航向進行水平飛行,然後向目標俯沖。V—1火箭重2200千克,彈長7.6米,最大直徑0.82米,翼展5.3米,使用脈動式空氣發動機,飛行距離達240千米,戰斗部裝葯700千克,飛行高度2000米。發射時用彈射器彈射升空,然後按預定彈道自動操縱火箭飛行。 1944年6月13日凌晨,一顆顆火球拖著刺耳的尖叫聲從2000米高度落入倫敦,發出一陣猛烈的爆炸聲並燃起大火。英國空軍出動戰斗機群進行偵察和攔截,發現是一種外形似飛機但無人駕駛的新型武器,這就是納粹德國的V—1型火箭。 從1944年6月13日至9月4日,德軍共向英國發射了8070枚V—1型火箭,有23000多所建築物被徹底摧毀,5500餘人被炸死。但由於這種火箭的精度較低,飛行速度也很慢,其中有46%被英國地面防空炮火擊落,有25%因自身故障而墜毀,只有29%有效地轟炸了倫敦。1944年,從德國試驗基地發射升空的V—2火箭是世界上第一枚彈道導彈 1944年9月8日傍晚,英國的倫敦遭到更猛烈的來自空中的襲擊,德國使用了威力更強大的V—2火箭。這是世界上投入戰爭的第一枚彈道式導彈。這種採用液體火箭發動機的V—2火箭重13噸,載有重1噸普通炸葯的彈頭。長14米,最大直徑1.65米,最大飛行速度達每秒1.7千米,射程320千米,彈道高度80—100千米。在半年之內,德軍在戰爭中發射V—2火箭共4320枚,其中對英國發射了1402枚,落到倫敦市區的有517枚,帶來難以估量的災難。 V—2導彈是單級液體地地彈道導彈。德國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西部戰線使用過身管長39米,射程為120千米的「巴黎大炮」,它的炮彈是空氣阻力很小的大氣層的上層空間飛行的,所以飛行距離很遠。德國軍械學家由此認為,只要使炮彈在同溫層中飛行更長的時間,射程就會進一步增大。1929年末,德軍制定了研製大型火箭的計劃。瓦爾特多恩伯格是德國陸軍研究火箭的發起人之一。1932年10月,他把維馮布勞恩請到自己的研究所,要他領導對軍用火箭的研究工作。布勞恩最初著手研究的是使用液體燃料的A—1火箭,並在柏林郊區庫姆梅斯多夫的試驗台上進行過地面試驗。1934年,在北海的博爾庫姆進行了A—2火箭的飛行試驗。接著,1937年12月又在波羅的海進行了A—3火箭的發射試驗。1939年,完成了V—2導彈的前身A—4火箭的基礎試驗。1942年10月3日,從佩內明德向波羅的海首次發射V—2導彈並獲得成功。 V—2導彈使用液體火箭發動機,推進劑為75%的酒精(3.5噸)和液氧(5噸),採用帶程序裝置及計算飛行速度儀器的自主式陀螺控制系統,垂直發射。戰後,美國從德國俘虜了馮布功恩等幾十名火箭專家及圖紙資料,蘇聯佔領了佩內明德地區後,也繳獲了部分火箭製造設備,儀器,並俘虜了部分技術人員。因此,V—2導彈成為這兩個國家研製彈道的樣彈。 註:由於這里只能發一張圖片,故只發了V—2,要看V-1,可去我的共享資料。

麻煩採納,謝謝!

⑩ 德國發射八千枚巡航導彈,為何多數未到目標區就被擊落

1944年A月16日凌晨兩點,兩架不明國籍、形狀怪異的飛機,向倫敦市郊俯沖,飛機發出間歇的發動機的吼聲,噴著一閃一閃的火光。英國殲擊機起飛攔截,雙方在1000米的高度遭遇。殲擊機迅速向敵機猛攻,但未發現有任何抵抗行為,甚至也不會躲避炮火,從而可以緊緊地靠上去,並將其擊毀。有幾架飛向倫敦市郊,突然掉落地上,像炸彈一樣引起強烈爆炸,原來,這就是納粹德國新近研製成功、用自動駕駛儀操縱的V-1型巡航導彈。希特勒把戰爭勝利的賭注全下在這個秘密武器上了。

希特勒德國向英國首都及其他城市發射的8000枚巡航導彈,只有2300枚落到目標區,其餘的都被噴氣式戰斗機、高射炮等武器擊落。雖然這種新式武器未能挽救法西斯瀕於覆滅的命運,但它改變了人類對戰爭模式的傳統觀念,促進了現代戰爭武器的發展,甚至為現代宇航技術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閱讀全文

與一戰德國發射導彈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62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894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72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5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36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242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176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025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998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42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22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4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36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966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6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989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796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5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