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韓國資訊 > 韓國是哪個大臣建立的

韓國是哪個大臣建立的

發布時間:2022-12-19 23:19:19

① 大韓帝國的歷史

朝鮮王朝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以前是大清帝國的屬國。在甲午戰爭期間,日本控制朝鮮政權,強迫其廢止與中國的宗藩關系。朝鮮開國五百四年(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日本明治二十八年)4月,戰敗的清朝政府在與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中被迫放棄對朝鮮的宗主權,承認朝鮮獨立。
但事實上,朝鮮當時被親日的金弘集內閣統治,因而日本不斷插手朝鮮政局。開國五百四年(1895年)10月8日,日本人在「乙未事變」中殺害了親俄的朝鮮王後閔氏(明成皇後),又嗾使金弘集內閣實行一系列「改革」,如實行太陽歷、頒布斷發令等。這些都嚴重傷害了朝鮮人民的民族感情。人們高呼「頭可斷,發不可剪」,第一次義兵運動(乙未義兵)迅即展開並蔓延全國。而俄羅斯帝國則深恐日本干預朝鮮內政限制了其在遠東的擴張,因而派軍艦停泊朝鮮仁川港,「支援」朝鮮反抗日本。建陽元年(1896年)2月,在當時的親俄派大臣李完用、李范晉等人的勸誘下,朝鮮高宗李熙率王族前往俄國公使館避難,史稱「俄館播遷」。俄館播遷事件改變了朝鮮國內的政治力量對比,使親俄派的實力膨脹,隨後親日的金弘集內閣迅速倒台,日本在朝鮮的擴張得到遏制。俄館播遷事件平衡了日、俄在朝鮮半島的勢力,這種外部局勢為後來的大韓帝國建立創造了條件。 第一輪稱帝 另一方面,自近代以來,朝鮮國王稱「皇帝」之議就產生了。朝鮮國王稱帝有兩輪過程。第一輪是親日開化派策劃的。早在1884年的「甲申政變」中,金玉均等開化黨人就提出過「國王稱帝」的法案。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日本控制朝鮮後,朝鮮實行「甲午更張」,稱帝之議再次浮上水面,據說當時的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曾提議國王高宗稱皇帝,不過未被朝鮮採納,只是將國王升格為「大君主陛下」的稱呼。 其他稱呼也提升了,比如稱「朕」、「詔」等,唯獨沒有稱帝。甲午戰爭結束、《馬關條約》簽訂以後,朝鮮的親日派開始策劃國王稱帝,特別是閔妃被害的「乙未事變」以後,更是加緊了稱帝步伐。在閔妃被害7天後,即開國五百四年(1895年)10月15日,朝鮮內閣舉行會議,討論稱帝事宜。據時任外部大臣金允植的記錄,「今日閣議,以我國處東洋兩帝國之間,素稱自主獨立,而尊號尚遲,有礙時局,奏上皇帝號、建元。上謙讓數回,可之。」 另外外部協辦尹致昊對此事有更詳細的記載,當時會議上禹范善、趙羲淵、權瀅鎮等軍部官員力主稱帝,他們指出稱帝對於脫離中國獨立的意義來說是絕對必要的,而尹致昊則表示反對,認為日本和中國不可能因為稱帝而對朝鮮增加一丁點尊敬,所以稱帝將會引發理所應當的嘲笑。外部大臣金允植和總理大臣金弘集雖然贊同尹致昊的主張,但是還是順從了軍部官員們的意見,最後決定稱帝。 同時,還下詔揀擇新皇後。 計劃於10月26日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大朝鮮帝國」。 然而,朝鮮的這次稱帝計劃由於俄、美、英三國公使的堅決反對而流產。 這次稱帝風波與其說是朝鮮的獨立自主,毋寧說是日本及親日派為了掩蓋「乙未事變」的一個步驟(力主稱帝的禹范善、趙羲淵是乙未事變的參與者)。這次風波的關鍵不在於稱帝,而在於與之同時進行的「皇後揀擇令」。日本人想通過扶植國王稱帝的方式,一來對外展示日本的善意,二來以此為契機另立新皇後來掩蓋閔妃之死。其後「俄館播遷」,親日派政權倒台,稱帝更是無從談起。 第二輪稱帝 朝鮮的第二輪稱帝計劃,則是國王高宗及幾乎所有派系勢力一致推動的,是一次規模空前的自主建國運動。建陽元年(1896年)俄館播遷以後,政局基本穩定,不過朝鮮高宗仍然滯留俄國公使館,因而刺激了普通民眾的獨立自主意識。建陽元年(1896年)4月,參與過甲申政變、留美歸來的著名開化派人士徐載弼創辦朝鮮半島歷史上首個民間報刊—《獨立新聞》,強烈呼籲朝鮮獨立,實行近代化改革,大力宣傳獨立自主精神和西方的民權法治思想,在當時朝鮮各階層影響很大。比如其中一次社論中寫道:「朝鮮人從不知獨立為何物,而且對外國人蔑視朝鮮人無動於衷。朝鮮君主曾經每年派使到清國朝拜,取用清國歷法,在公文中亦使用清國年號,朝鮮人雖自知屬於清國,但數百年間從未考慮洗雪此恥,而一直甘於其屬國地位。倘考慮此種懦弱之心理,豈非可悲之人生乎?如提高庶民之地位,首先要提高國家之地位,如提高國家與庶民之地位,其國君主必須與他國君主比肩而立。」 明確提出了「與他國君主比肩而立」的稱帝要求。同年7月,徐載弼又創辦「獨立協會」。為了表示其與歷史決裂、追求獨立的決心,獨立協會還拆毀了朝鮮迎接中國使臣的「迎恩門」,改建為獨立門。又把奉迎中國「天使」的驛館「慕華館」改稱「獨立館」,用作獨立協會辦公室。
建陽二年(1897年)2月,高宗搬出俄國公使館,回到漢城慶運宮(今德壽宮)。此後不僅有民間開化派的《獨立新聞》和獨立協會呼籲稱帝建國,代表傳統勢力的儒生和大臣們也紛紛上疏,引經據典,請求高宗即皇帝位。建陽二年(1897年)5月1日,前承旨李最榮上疏請高宗稱帝,5月9日,以權達燮為首的地方儒生開始不斷上疏請求稱帝建國。5月16日中樞院議官任商准上疏,5月26日幼學(未取得功名的儒生)姜懋馨上疏,郡守鄭喬也上疏駁斥反對稱帝的言論。光武元年(1897年)9月25日和26日,作為高級官員的農商工部協辦權在衡和外部協辦俞箕煥上疏強烈請求高宗稱帝。9月29日奉朝賀(致仕官員的一種榮譽官名)金在顯聯716名縉紳上疏請求稱帝;9月30日議政大臣沈舜澤和特進官趙秉世代表所有朝廷官員上疏勸進。在這些紛至沓來的上疏中,陳述了多種稱帝的理由,比如稱帝可以鞏固國勢,確保獨立之實,「甲午更張之後,有獨立之名而無獨立之實,國是靡定,民疑滿腹……而目下矯正之方,亶在乎正威儀、尊瞻視,使民心有所趨向也」 ;也有很多人提到朝鮮的正統性,比如姜懋馨上疏指出:「我邦雖疆域不大,羲、黃以來,五千餘年正統相傳之禮樂文物,亶在於是」 ,李秀丙上疏指出:「陛下聖德大業,宜承大明之統緒」 ,外部協辦俞箕煥更是引用歐洲歷史,稱清朝和朝鮮共同承接中華正統,就如同奧地利和德意志共同承接羅馬正統,所以朝鮮也應稱帝 ;還有大量上疏運用了《萬國公法》,論證稱帝建國的可行性,比如權在衡的上疏中引用了丁韙良翻譯的《萬國公法》第84~86章的內容及其注釋,懇請高宗不要顧及外人的議論,立刻稱帝建國 ;此外還有上疏寫道:「我邦統合三韓,陸地疆土延亘四千里,人口不下二千萬」 ,具備了稱帝的規模。《獨立新聞》曾對此發表評論說:「數百年來,朝鮮人只視清國皇帝為唯一皇帝予以尊奉,然而此時朝鮮的忠臣們開始認為朝鮮大君主陛下實乃與清國皇帝地位同等,這的確是朝鮮已經得到自主獨立的表徵」。 此時盡管有柳麟錫、崔益鉉等腐儒以朝鮮為明朝藩臣為由反對稱帝,但已無法扭轉歷史的車輪,高宗稱帝已經是勢在必行了。
事實上,請求稱帝的上疏運動很大程度上出於高宗李熙本人的授意。朝鮮的第二輪稱帝計劃遭到了包括日俄在內的各國的冷眼相對,日本的福澤諭吉甚至還撰文揶揄道:「據近日的消息,原來傳聞中的尊號之議已經確定下來,朝鮮國王今後將以皇帝陛下稱之。這實在是令人驚訝不已的事。稱號為國王或皇帝,其實都是無所謂的。但如果說到其皇帝陛下支配的『帝國』之狀況如何,從外面看該『帝國』簡直不成體統。這位國王直到近日還寄居於他國公使館,連國王自身之居所都難以安定而遽然稱帝,對國內外還能施加怎樣的威嚴呢?」 因此高宗需要藉助營造「舉國一致推戴」的氛圍,以獲得列強的承認,實現他自己的稱帝計劃。史料記載高宗的稱帝計劃「各國力阻之,俄使則曰:『貴國必欲僭號,我俄當絕交!』上始懼,然垂成而沮,殊不雅觀,乃授旨臣僚,相繼陳請,有若上之屈意徇眾者……」 日本駐韓公使加藤增雄也向日本政府報告道:「國王希圖形成上下官民一齊仰望,舉國輿論同聲擁戴的情形,而引起列國駐朝使臣的關心,以稱帝一事無法中止為由取得列國使臣的同意。先是在即位前夕,朝鮮政府派遣宮廷官員到各使館暗中探聽其意向,並且對他們進行游說使其出面斡旋,但是使臣中或是勸止,或是表現出冷淡態度,誰也沒有做出認真表示。」 所以,朝鮮的第二輪稱帝計劃不僅有來自朝野各派勢力的強烈呼籲,高宗本人則是幕後最大的推手。 主詞條:光武改革
大韓帝國是日、俄勢力在朝鮮半島處於相互牽制的均衡狀態下由高宗李熙自主建立的。在這種狀況下,韓國所受的外部壓力,使其暫時處於危機狀況之後的一種弛緩期。高宗為首的大韓帝國政府也意識到這種狀況,因此對外採取勢力均衡策略,通過列強間的互相牽制來維系國家獨立,並以永久中立化為目標;對內則延續甲午更張以來的近代化改革,著手對韓國進行改造,以期達到富國強兵的效果。由於高宗稱帝後年號為「光武」,故歷史上將高宗建立大韓帝國後幾年間在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實行的改革稱為「光武改革」。
光武改革使韓國的社會風貌煥然一新,促進了韓國的近代化和工業化,使韓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大為發展,同時使朝鮮民族得到啟蒙,進一步喚醒了民族意識。然而光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舊本新參」(以舊制為根本,參酌新的制度),所以改革措施並不徹底,很多隻是流於表面。韓國仍然是一個君主專制政體,外國勢力也沒有真正驅逐。大韓帝國的政治仍然延續朝鮮王朝時期的黑暗腐朽,再加上連年飢荒,普通百姓生活更加困苦。韓國並沒有因光武改革而走上富強。隨著日俄戰爭的爆發,光武改革的進程被打斷,韓國不可避免地走向殖民地道路。
由於光武改革的局限性,一直是韓國獨立和改革的急先鋒的獨立協會與政府的矛盾逐漸加劇。獨立協會中受過美國教育的激進分子如李承晚等人甚至鼓吹民權,並幾度在漢城釀成官民沖突。獨立協會於光武二年(1898年)12月被韓國政府取締,李承晚等人被逮捕並被判刑,其創始人徐載弼也被迫離開韓國去美國。 大韓帝國的建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帝國主義對朝鮮半島的侵略,卻並沒有使韓國被外國支配的情況得到根本性的轉變,大韓帝國自始至終並未獲得真正的獨立。大韓帝國成立前後,日本與俄國先後簽署了《小村-韋貝協定》、《山縣-羅拔諾夫協定》、《西-羅仙協定》,協調兩國在韓國的勢力范圍和各種利益。但雙方都明確反對以北緯38度線為界直接劃分兩國在韓勢力,因為日俄都欲獨吞朝鮮半島。這一時期,日、俄兩國對朝鮮半島的侵略由直接干涉其內政轉為以經濟侵略為主。俄國利用「俄館播遷」獲得了朝鮮半島北部豐富的林業資源,而日本則將韓國的漁業權利盡數攫為己有,還在光武七年(1903年)鋪設了京釜鐵路。處於劣勢的韓國的民族資本主義企業也在與日俄的惡性競爭中舉步維艱。
光武七年(1903年),日本和俄國的矛盾逐漸激化。日本主張「滿韓交換」,日俄分別佔有韓國和中國東北地區。俄國則主張獨佔中國東北,以北緯39度以北的朝鮮半島為俄國勢力范圍,39線以南為日本勢力范圍,但是日本不可將其用於軍事目的。俄國利用其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的固有優勢壓制日本,日本也恃英日同盟而毫不退讓。特別是這年俄國拒絕履行中俄《交收東三省條約》中從中國東三省的第二期撤兵及強占韓國龍岩浦事件更是加劇了日俄關系的惡化,兩國爆發戰爭已是在所難免。在這種狀況下,以高宗皇帝為首的大韓帝國政府開始加緊中立化進程。早在光武四年(1900年),高宗採納親美派的主張,企圖依靠美國,以列強「共同保證」韓國中立,來打破日俄分割韓國的陰謀。 不過日俄都反對韓國中立,美國不願捲入日俄紛爭,也拒絕擔保,因此高宗的第一次中立化計劃泡湯。光武五年(1901年)以後,第二次韓國中立化計劃開始醞釀,最早是俄國提出的,高宗聽說後派李根澤、朴齊純等大臣訪問日本,探聽日本對韓政策,結果了解到日本並不願韓國的中立化。事實上,此時的日本已經出台了將韓國「保護國化」的「小村路線」,不可能支持韓國的中立。而其後韓國國內政界深陷「嚴妃升後」(嚴妃即純獻皇貴妃)的泥潭中,根本無法實行任何積極的外交政策。而俄、美等國外交官籌劃的韓國中立化也在日本的阻擾下失敗。在光武七年(1903年)戰爭陰雲密布之際,高宗開始探索第三次中立化計劃,原本大韓帝國追求的是永久中立國,但此時退而求其次,開始謀求戰時中立的地位。光武七年(1903年)8月18日韓國外部大臣李道宰電令駐俄、駐日公使,其要點為:要盡速取得日俄戰爭爆發時對維持韓國的中立化和領土完整等方面的各國政府的保障。 同年8月21日高宗又派精通法語的宮內府官吏玄尚健前往法國,與駐法公使閔泳瓚一道尋求法國政府及海牙國際法庭對韓國中立化的援助。但是日本得知韓國的中立圖謀後以「不合時宜」為由斷然反對並加以破壞。隨著戰爭的迫近,高宗的密使李建春在法國駐韓公使馮道來的協助下,於光武八年(1904年)1月21日在中國芝罘(今山東煙台)以外部大臣李址鎔的名義用法文發表中立宣言,這是韓國歷史上首個中立宣言,史稱「芝罘宣言」,其內容為:「日露(俄)兩國間交涉事件不相協洽,到今形勢難期和平的解決,我政府茲奉大皇帝陛下敕命,不拘日露兩國目下協議結果如何,遵守嚴正中立之事斷然決心,且大皇帝陛下當此時機希望列國友誼的幫助。」 其後又將宣言電告各國駐韓公使,日本對此大為震驚,並以「中立化不合時宜」為由迴避承認,之前熱衷幫助韓國實現中立化的俄國則出乎意料地持旁觀態度,英國也以「現在中立宣言不具有重要性」為由拒絕承認。 其他國家則沒有一個正式表明支持者。 就這樣,高宗的中立外交政策徹底破產,韓國也在日俄戰爭期間成為了日本的囊中之物。
光武八年(1904年)2月9日,日本不宣而戰,進攻駐韓國仁川的俄國艦隊,日俄戰爭爆發。日俄戰爭爆發後,日軍完全無視韓國的中立宣言,迅速開進漢城,控制韓國政府,並在2月23日強迫韓國同日本簽訂《日韓議定書》,協助日本作戰。同年8月22日,日本公使林權助又強迫韓國簽署《日韓新協約》(第一次日韓協約),規定韓國僱用日本財政和外交顧問、與外國締結條約前要與日本協商等等。韓國開始進入了被日本控制的顧問政治時期。 日俄戰爭以日本獲勝告終。光武九年(1905年)9月,日俄簽訂《朴茨茅斯和約》,日本自此獨占朝鮮半島。於是日本政府逼迫韓國與之締結其一手炮製的保護條約,在韓國宮廷的御前會議上,諸大臣堅決反對締約,親日派也不敢明目張膽地同意締約。當年11月17日,日本派遣數萬軍隊開入漢城,包圍慶運宮。日本特使伊藤博文和駐韓司令長谷川好道攜條款親自進宮,由於高宗稱病缺席,由韓國政府的八大臣負責會見伊藤博文。伊藤博文對八大臣威逼利誘,以學部大臣李完用(李完用已由親俄轉向親日)為首的原本親日的五大臣同意締約,其餘三人則表示反對,其中參政大臣(總理大臣)韓圭卨因為堅決反對締約被日本軍強行拖出宮廷。日本軍還從韓國外部奪取大印,強迫韓國外部大臣朴齊純在《日韓保護協約》(第二次日韓協約,又稱「乙巳保護條約」)上簽字。大韓帝國從此名存實亡。
根據這個協約,韓國撤消外交機關,並不設外務大臣職務,這樣,韓國就失去外交及內政主權,變成日本的保護國,實際上已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日韓保護協約》簽訂的消息傳出後,立即激起韓國人民的強烈反對。韓國各階層人民一致要求「廢除保護協約」、「驅逐倭寇、誅滅五賊」。《皇城新聞》立即把簽約的真相公布於世。稱保護協約公布之日為韓國「全民哀悼的日子」。主筆張志淵所撰寫的題為「是日也,放聲大哭」的社論,反映了韓國人民對保護協約痛恨之情。當時韓國社會的情況,「學生閉校痛哭,教徒呼天悲泣,商賈撤市狂呼,儒生投章叫闔,元老大臣抗事累日,而日人或以兵劫之,或拘而辱之。於是侍從武官長閔泳煥拔刀自刎,原任議政大臣趙秉世飲葯自裁,殉於獨立。農民金台根在水原停車投石擊伊藤博文不中。奇山度、李種大、金錫恆等十一人謀刺五賊,事泄被逮,李建奭嘔血死獄中。」
此後在韓國全國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反抗運動和第二次反日義兵運動,其中以忠清道的閔宗植、全羅道的崔益鉉、慶尚道的申乭石這三支義兵部隊最為活躍,沉重打擊了各地的日軍和傀儡政府。此時主掌韓國國政的學部大臣李完用、軍部大臣李根澤、內部大臣李址鎔、外部大臣朴齊純、農工商大臣權重顯被韓國人民罵為「乙巳五賊」。簽約的當天,賣國賊李完用家被人放了火。《乙巳條約》簽訂後,日本對韓國的控制由顧問統治轉為日本韓國統監府的太上皇統治,即統監政治(保護政治)時期。11月23日,日本政府公布了協約全文,並將此事通知與韓國有外交關系的各國政府,要它們撤走駐韓外交代表機構。在各國外交使團尚未撤離時,日本就關閉了駐漢城的使館,成立了統治韓國的新機關—韓國統監府,派樞密院議長伊藤博文為第一任統監,各道的日本領事館也撤銷,成立了統監府的地方機關—理事廳。 光武十年(1906年)3月2日,伊藤博文來到漢城,就任韓國統監。他先後扶植朴齊純和李完用建立傀儡內閣,又以協助韓國改革為名,拋出「施政改善」的幌子,強迫韓國向日本借款1000萬日元,引發了韓國人民的「國債報償運動」。而高宗皇帝也不甘心做傀儡,《乙巳條約》簽訂不久,高宗皇帝就秘密寫信給美、俄、德、法4國首腦,宣布《乙巳條約》無效,但這四國首腦都不予理睬。
光武十一年(1907年),發生了「海牙密使事件」。海牙召開第二屆萬國和平會議。高宗皇帝秘遣李相卨、李儁、李瑋鍾三人帶著高宗致俄國沙皇的書信和參加會議的委任狀前往海牙,控訴日本對韓國的侵略,呼籲各國聲援韓國,宣布《乙巳條約》無效。由於與會各國均承認日本對韓國的保護權,於是向高宗皇帝確認代表身份,此時韓國電信權落入日本手中,詢問電被日方扣留,伊藤博文聞訊大怒,通知和會委任狀系偽造。日本指責韓國違反了保護條約,企圖借機廢黜高宗。伊藤威脅高宗說: 「陛下用如此陰險手段蹂躪日本的保護權,不如對日宣戰」,「陛下若想抵抗日本,不必秘密進行,大可以公開干」。伊藤還指使韓國賣國組織「一進會」開展要求高宗退位的活動。在伊藤的唆使和恫嚇之下,李完用內閣於1907年7月6日至18日舉行3次御前會議。會上農商工部大臣、一進會會長宋秉畯對高宗進行威脅說:「今為陛下著想,只有兩計:一則陛下親赴日本,向其(明治天皇)謝罪,二則陛下……迎長谷川司令官,向其謝罪,不然開戰敗後將如何受辱,難以設想。」7月17日,李完用等七大臣逼迫高宗退位,高宗忍無可忍,拍案怒斥道:「卿等欲將朕賣與統監乎!」同日,日本外相林董抵達漢城,和總理大臣李完用一起逼高宗退位,雙方僵持不下。高宗宣布「軍國大事由皇太子代理」,日本人卻詭稱韓國皇帝已經退位。
光武十一年(1907年)7月19日,日軍在漢城南山倭城台正對著慶運宮駕設6門大炮,並派日軍包圍慶運宮。在日本兵嚴密看護下,7月20日在慶運宮中和殿舉行「禪位儀式」。皇太子李坧即位,是為純宗,改元隆熙。
純宗即位四日後,在漢城的日本外相林董和韓國統監伊藤博文將韓國總理大臣李完用喚至韓國統監府,交給他事先擬好的七款《日韓協約》草案。李完用立即召開內閣會議,一字不動地通過了這一協約,當晚李完用在伊藤住所簽字,史稱《丁未七款條約》(第三次日韓協約)。協約內容是:第一、韓國政府在改善施政方面,必須接受統監的指導;第二、韓國政府制定及採取重要的行政措施,均須事先得到統監的同意;第三、韓國的司法事務,須與普通行政事務區分開;第四、韓國高等官吏的任免,須經統監同意;第五、韓國政府應任命統監所推薦的日本人為韓國官吏。
隆熙元年(1907年)7月27日,日本又迫使韓國傀儡政府公布《新聞法》,7月29日,發布《保安法》,剝奪了韓國人民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的一切自由。8月1日,日本強行解散韓國軍隊。這一行動激起了第二次反日義兵運動的高潮,日本急忙集結兵力,才在兩年後鎮壓了義兵運動。同時,也開始了由日本人作為次官,實際掌握中央及地方行政大權的時期。
為加速吞並韓國,日本在韓國加強了軍事警察統治。統監府成立時,在韓國的日本憲兵約有800人,隆熙元年(1907年)末已增為2000多人,隆熙二年(1908年)更達到8600多人,憲兵特務遍布韓國各地。日本過去在韓國只有1個師團的兵力,韓國統監府成立後到隆熙二年(1908年)5月前,又增加1個旅團,兩個步兵聯隊(團)和1個騎兵聯隊。對韓國人民的反抗,採取了殘酷迫害和血腥鎮壓的措施。據統監府顯然是縮小的官方統計,從隆熙元年(1907年)7月到隆熙二年(1908年)底,就殺害了近一萬五千名反抗日本的韓國人。
隆熙三年(1909年)春,日本外相小村壽太郎令外務省政務局長倉知鐵吉起草關於韓國問題的文件。倉知鐵吉擬訂了吞並韓國的《對韓政策的方針》和《對韓施政大綱》。3月30日,小村向首相桂太郎提交了這兩份文件,桂太郎當時即交給內閣考慮。4月10日桂太郎、小村和正在東京的韓國統監伊藤3人就吞並韓國問題密談。伊藤博文表示完全同意兩個文件。7月6日日本內閣通過了文件,並得到天皇批准。《對韓政策的方針》即關於日韓合並的決議規定:「在適當時機斷然實行對韓國之合並。使合並後之韓國成為(日本)帝國版圖之一部分。」 《對韓施政大綱》則主要有以下內容:在合並韓國時機到來之前,須「在韓國駐扎必要之軍隊,並增派大批憲兵及警察」;「將韓國鐵路移交日本政府的鐵道院掌握」;「盡可能多地向韓國移民,以加強日本勢力」;「進一步擴大在韓國中央政府及地方官廳的日本人官吏的許可權」,等等。 7月12日,日本又強迫韓國政府簽訂「協約」。韓國政府向統監府司法廳交出司法權和監獄事務,接著又取消了韓國政府的軍部。 隆熙三年(1909年)6月14日,伊藤博文辭去統監職務,副統監曾禰荒助升任統監。伊藤博文的去職,標志著朝鮮統監政治時期的結束,進入合並時期。在合並時期,主要是具體實施吞並朝鮮半島的方案和取得國際上帝國主義的支持。隆熙三年(1909年)10月,伊藤博文到中國東北活動,計劃與俄國財政部長科科夫佐夫密談,一則密謀進一步掠奪中國東北權益,二則事先徵得沙俄對日本吞並韓國諒解。同年10月26日,韓國愛國志士安重根在哈爾濱車站擊斃了伊藤博文。12月22日,李在明伏擊了賣國賊李完用,使李完用身負重傷,險些喪命。
伊藤博文被刺大大震驚了日本帝國主義。日本政府趁機煽動復仇情緒,為吞並韓國製造輿論。軍政首腦山縣有朋、大隈重信、寺內正毅等勸說桂太郎內閣立即吞並韓國,有的公開發表聲明、談話,敦促政府採取果斷措施。御用報刊也推波助瀾。「朝鮮問題同志會」、「偕樂園」等組織紛紛出籠,四處演說,鼓吹吞並韓國。隆熙四年(1910年)初,在日本第26屆議會上,在野黨議員組織「中央俱樂部」,向首相提出質詢,要求追究「推動合並不力」的現任統監曾禰荒助的責任。隆熙四年(1910年)春,曾禰荒助回東京治病,日本政府遂將其解職。5月30日,任命陸軍大將、前陸軍大臣寺內正毅出任統監。6月3日,日本內閣通過了《對韓國施政方針》。按照這一方針,吞並韓國後,設立總督府,「總督直接隸屬於天皇」,在朝鮮半島「有統轄一切政務之許可權」,「委總督以大權,有發布有關法律事項、命令之許可權」等。 寺內正毅又據此擬訂《日韓合並條約》,方案包括改「韓國」國號為「朝鮮」等22項條款。隆熙四年(1910年)8月22日,漢城的日本軍、憲、警全部出動,警戒全城,城門、要沖、大臣住宅和皇宮更是戒備森嚴。下午1時,召開了御前會議,總理大臣李完用說明與統監府交涉經過,強調「韓日合邦」不可避免,並宣稱全體大臣一致贊成合邦。下午4時,李完用和農商工部大臣趙重應到統監府,提交了純宗皇帝授予簽約的委任狀。李完用和寺內正毅在《日韓合並條約》上正式簽字。8月29日,《日韓合並條約》生效,韓國滅亡。
《日韓合並條約》共計八條,第一條規定:「韓國皇帝陛下將韓國之一切統治權,完全永久地讓與日本皇帝陛下」。第二條規定,「日本皇帝陛下接受前條所舉之讓與,且允許將韓國全部合並於日本帝國」,等等。同年9月30日,日本公布朝鮮總督府官制,任命寺內正毅為第一任總督,10月1日起成立總督府。總督府在朝鮮半島推行了以「皇化」(奴化)為目的的「日韓一體」的同化政策,以毀滅韓民族。在日本軍人總督手下,對朝鮮半島實行軍人武斷統治,由憲兵司令官擔任警務總長,禁止朝鮮半島結社、集會,取消了言論和新聞自由。此外還頒布《朝鮮教育令》,對朝鮮半島進行奴化教育,強迫高麗人以日語為「國語」,強制各級學校用日語教學。日本對朝鮮半島的經濟命脈也進行全面的控制。在吞並朝鮮半島後10年內,日本殖民者從朝鮮半島農民手中奪取了一半以上的土地,僅東洋拓殖會社就霸佔10多萬公頃的土地。朝鮮半島75%的農民由於失去土地而淪為佃農、半佃農。在吞並朝鮮的頭4年中,殖民者將租稅提高了4~5倍。日本殖民者還不斷增加朝鮮半島糧食和原料的輸出。從1910年-1919年,按價值計算,大米輸出增加了17倍,大豆增加了3倍多,棉花增加了26倍。為鞏固其殖民統治,日本政府還不斷向朝鮮半島移民。從此,有數千年悠久歷史的朝鮮半島,淪為日本直接統治的殖民地。李坧則被降為「昌德宮李王」,太上皇李熙被降為「德壽宮李太王」,軟禁在這座五百年歷史的悠久宮苑中,成了自己國家土地上的異國囚徒。大韓帝國歷時13年,傳2帝。

② 韓國的起源是什麼

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

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鄭州)。

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並尊為王。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所在地設置潁川郡。

衰微

由於地處黃河中游地區,韓國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以及有當時已很薄弱的東周(洛陽),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

在昭侯時的短暫強盛之後,韓國迅速衰落。屢遭列強欺凌。早年已經為魏齊之間的爭霸資本,於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是圍魏救韓的結果。秦楚爭霸時,秦又要挾韓魏共同伐楚。

戰國末期,韓國成了秦國和齊國之間戰爭的緩沖地,苟延殘存;公元前265年,秦國大舉進攻韓上黨,上黨不願被秦佔有,改降於趙,引發了長平之戰。兩場決定霸主局勢之戰都由韓國而起,充分體現了韓國被列強圍欺魚肉的困境。最終於在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所滅,成為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國家。

③ 韓國的歷史起源是什麼

韓國的歷史起源:

韓國歷史上曾是中原王朝的藩屬國,清末,清朝於甲午戰爭中戰敗,韓國脫離與中原王朝的藩屬關系,後成立「大韓帝國」,1910年被日本吞並,二戰後光復取得獨立。1950年爆發朝鮮戰爭,南北分裂,北方國家稱朝鮮,南方國家稱韓國。

大韓民國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占朝鮮半島面積的45%),主體民族為韓民族,通用韓語。首都為首爾。

韓國文化簡介:

1、宗教

韓國50%左右的人口信奉基督教、佛教等宗教。

2、服飾

韓服是韓國的傳統服裝。近代被洋服替代,一般只有在節日和有特殊意義的日子裡穿。女性的傳統服裝是短上衣和寬長的裙子,看上去很寬松;男性以褲子、短上衣、背心、馬甲顯出獨特的風情。白色為基本色,根據季節、身份,所選用的材料和色彩都不同。

在結婚等特別的儀式中,一般平民也穿戴華麗的衣裳和首飾。

3、飲食

韓食以泡菜文化為特色,一日三餐都離不開泡菜。韓國傳統名菜燒肉、泡菜、冷麵已經成了世界名菜。韓國有各種飲食,由於其過去處於農耕社會,因此從古代開始主食就以米為主。韓國飲食與各種蔬菜、肉類、魚類共同組成。

④ 韓國是什麼時候成立的。

韓國成立於1948年。

1948年8月15日大韓民國在朝鮮半島南部正式建國,這一天也是韓國的國慶日,第一屆總統是李承晚。

1948年,半島被劃分為南北兩塊勢力范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1953年7月27日依朝鮮停戰協定,朝韓雙方停戰。

(4)韓國是哪個大臣建立的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1910年至1945年,朝鮮半島淪為日本殖民地。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美蘇軍隊分別進駐半島南北部。

1948年8月15日半島南半部建立大韓民國,李承晚出任首屆總統。

1960年李承晚下台,同年8月尹潽善任總統。

1961年朴正熙發動軍事政變,此後長期執政。

1979年朴正熙遇刺身亡,全斗煥發動政變,於1980年出任總統。

1987年韓國修改憲法,實行總統直選,同年盧泰愚當選第13屆總統。此後金泳三、金大中、盧武鉉、李明博、朴槿惠和文在寅先後當選第14屆至19屆總統。

⑤ 秦始皇時期的韓國指的是現在哪裡

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秦始皇十二年呂不韋死,秦始皇真正執掌大權,秦國開始開展滅國大戰,秦始皇十三年,秦將樊於期攻打趙國,殺了十萬趙軍,秦始皇十四年,趙國調來了李牧擋住了秦軍攻勢,樊於期逃亡燕國。秦始皇十五年,秦軍再度分南北兩路攻擊趙國,仍被李牧擊敗。秦始皇十六年,韓國滅亡。

在秦始皇十三年時其實韓國已經投靠了秦國將近三十年,韓國平時要給秦國上供,相當於秦國的一個郡縣,但韓王仍舊感到惴惴不安,他看到樊於期滅殺十萬趙軍之後,派韓非去秦國工作,希望通過韓非做秦國內部工作保全韓國,但無奈沒有成功。

(5)韓國是哪個大臣建立的擴展閱讀:

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州)。

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新鄭)。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並尊為王。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舊地置潁川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韓國(戰國七雄之一)

⑥ 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中的韓國和現在的韓國有什麼關系嗎

很榮幸能幫你解答。
晉國的開國之君是周成王(周成王就是周武王的兒子)的弟弟,到戰國時期,晉國被韓、趙、魏三個卿族瓜分,之後形成了韓國。韓國著名的人物有韓非子,張良也是韓國大臣之後。
而當今的韓國,是當時朝鮮戰爭結束後,以三八線以南的朝鮮半島為國土的資本主義國家。
這兩個國家沒有很大的聯系,但是大家都知道,像東南亞這些靠近中國的地區,很大程度上都是古代中國人遷徙、貶謫而形成的國家,所以在民族血緣上,還是有一定聯系的。
希望對你有用。

⑦ 韓國是誰建立的

신라 제휴와 당나라 6월, 축하의 한국 자본의 궁극적인 통일은 676 년에 당나라, 660 광고에서 고종의 통치와 Baiji, 668 오프 당나라 관절, 그리고 고구려 퇴학 오프 당나라 공동으로 신흥 주, 당나라 왕조의 상태 시스템을합니다.
9 세기는 농민의 봉기 주위, 백제 수도인 광주 이후 900 부대 장군 젠 법사 왕, 지은, 스님 황금 나비 - 미국 왕의 903 폭동을, 신라 북쪽과 북서쪽 킨 타이 펭 (첫 마찰에 지진 나라), 자본 철원, 고려 왕조의 918 왕 설립은 다음 나라 "한국"으로 설정하고, 신라를하고 삼국 시대 이후라고.
한국의 신라 935 죽은 신라의 끝. 이 시대는 북쪽과 남쪽 나라의 시대와 같은 일부 한국 학자였다.
고려 왕조
1443 년, 세종 대왕 "은"한국의 편지를 만들었습니다.
북한은 정책에게 존경받는 유교, 불교의 배제를 구현합니다.
1591 일본어 쇼군 도요토미 히데요 s​​huaibing은 북한을 침공 평양 점령되었다. 중국어 명나라가 군대 반도, 패배 1598 일본어 중국 - 한국군을 보냈습니다. 이 역사는 "Imjinwaeran"로 알려져 있습니다.
명나라와 1618 년 운영 청나라, 한국은 1637 년에 도움이 군대를 보내이 한국 왕의​​ 청의 직업 청나라의 가신이 될 항복.
1863 미국 왕 Zhezong는 문제없이 죽은 아들은 왕실 리로 고종로서 왕위를 승천해야 리해야 "Daewongun"리젠트, 지방 봉건 세력, 외국 비공개 정책, 화재 설정의 중앙 집중 억제를 강화하기위한 개혁의 일련의 구현 미국 전함 조선 강도를 입력하고, 반복적으로, 미국 전함의 공격 거북한 부분도 있었지만 세 미국 군함을 파괴했습니다.
1873 고종 성인 Chikamasa, Daewongun 정지 리젠트, 전력의 최소값 페이 아내의 가족 그룹은, 한강 하구에 일본의 군함은 한국이 1,882 분 페이 아내의 가족들은 급료를 보류 불평등 강화 조약을 서명하도록 강요하기 때문에 말 반란가 발생했습니다. 일본 공사관 관계자의 반란으로 죽음을 반란군이 왕궁에 침입. 민 페이 화장 여자들은 탈출 및 행정 Daewongun를 다시 훈련시키고 있지. 청나라의 민 페이 요청 Daewongun, 민 페이 아내의 가족 그룹은 파워로 돌아가 투옥, 반란의 대북 억제에 우 Changqing 속도 산 Qianbing을 보냈습니다. 그 이후, 일본과 한국에서 청나라 세력.
개혁을 "문명 파"와 민 페이, 1884년 12월 4일 문명 캠프 의해 일본군에 의존하려고 일본 총리와 주도 "오래된 학교"를 북한에 차이를 귀족 옛날 학교 관계자들을 죽이고 쿠데타를 개최 선언 및 취소 정부는 관계를 끊을 수 있습니다. "쿠데타", 청나라 보수 요구 만원 Shikai 명령, 일본을 물리 치고 일본으로 도주 문명 파벌 지도자의 문명 보내기 부분의 지도자를 죽이고, 6 일 궁전을 입력, 보수는 전원으로 돌아왔습니다.
북한 대규모 농민 봉기는 말 사건이 서울을 점령 인천 방문과 출시 7 월 6 일에 즉시 아산의 6월 6일 방문, 일본의 군대를 청나라, 1894 년 발발과 불평등 "경제에 서명을 한국을 강제로 리버풀 조약 (Jemulpo 오늘, 인천). 그리고 조직된 프로 - 일본 정부는 농민 봉기를 억압.
1894 일본과 북한의 청나라 세력은 시노 확장합니다.
1895년 4월 년, 청은 한국의 독립을 인식, 시모 노세키의 '시노 - 일본어 조약, 중국, 조선 민주주의 인민 공화국 사이의 가신 관계의 끝을 서명하지 못했습니다. 지금까지 북한은 일본의 지배하에, 일본의 "보호국"가되었습니다. 안티 일본 경향 최소 아비의 1,895 암살.
1897 러시아의 지원, 고종은 한국으로 변경 북한 으로부터의 독립, 제국의 수립, 그리고 황후를위한 최소 아비를 아낄, 황제는 주장을 선언했다. 루소 일본 전쟁 후, 러시아는 패배했습니다. 일본은 고종이 군주 왕자 찔려 하얼빈 북한 한국어 애국자 Ahn 중구 루트 일본 이토 Hirobumi 최초의 시스템 모니터링에 의해 왕위를 양위하도록 강요, 한국, 일본에 설치된 "시스템 감독관"정권을 보냈습니다.
일본어 법칙
한국 일본 부가물
일본은 "일본 한국 부가 조약, 한국 반도의 공식 첨가의 서명과 함께 1910년 8월에 한국 정부가 강요, 왕실 북한 일본어로 전환 강요, 일본의 귀족, 고종의 암살을 불리는, 그리고 북한의 민족 문화를 없애기 위해 시도합니다.
3.1 독립 활동
1919년 3월 1일, 한국 반도, 일본은 학교에서 사용되는 한국의 민족, 언어, 대규모 반란을 확장 금지. 독립 3.1 선언, "리우 피하다 전체와 다른 어린 학생 서울 종로구 탭 동 파크 오늘날지만, 일본어 경찰의 폭력적 억압, 리우 피하다 전체와 다른 학생 사망했다. "3.1 독립 활동으로 알려져 있습니다. 같은 해 상하이에 임시 정부를 설정하는 한국의 독립 운동 지도자들은 상해는 독립적인 군대의 설립의 멸망 후 일본에 전쟁을 선포, 충칭으로 옮겼습니다.
현대
한국 전쟁
일본은 1945 년 항복 경계로 38 선을은 각각 소련과 미국 육군에 의해 받았습니다. 미국과 한국, 9 월 1948 년 조선 민주주의 인민 공화국을 지원하는 소련 년 8 월 1948 년 설립되었습니다. 6 월 25 개입 한국 전쟁, 중국, 미국의 1,950 발발은 10월 19일 중국어 인민 자원 봉사자는 미국의 생성과 보조 한국에 저항하는 전쟁을 수행하는 Yalu 강을 건넜다. 1953년 7월 27일, 경계 등 임시 분계선, 중국의 연합군과 북한은 유엔에 의해 국경 군사 행동의 두 나라를 모니터링하기 위해 영구 중립 스위스와 스웨덴, 일반적인 보안 영역에 수비대를 할당 연합 세력과 휴전 협정을 체결했다. 1958년 10월 26일, 중국 인민 자원 봉사자 한국 반도의 완전한 철수, 미국, 한국에 주둔 군대의 아직도 일부.

⑧ 求戰國七雄中韓國的詳盡歷史

古國名,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開國君主是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遷都新鄭。韓國是戰國七雄中 韓國或韓是戰國七雄之一,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國七雄。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省鄭州)。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昭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使韓國成為第一個被秦所滅的戰國諸侯國,於前230年滅亡。

韓國最著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韓非,他是韓國貴族,其思想卻為秦國所用。

較弱一個,又處軍事必爭之地。公元前230年,為秦所滅。
韓國君主列表
韓景侯
韓烈侯
韓文侯
韓哀侯
韓庄侯
韓昭侯
韓宣惠王
韓襄王
韓僖王
韓桓惠王
韓王安

韓姓三祖:

一、遠古始祖:---韓浞

韓浞(亦作寒浞),夏代伯明氏之子,今山東濰坊東北人。曾殺羿代夏,立為帝。因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韓姓的遠古始祖。他是現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記載最早的韓姓人。

二、血緣祖先:---唐叔虞

周武王有個幼子叫,是周代晉國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韓姓的血緣祖先。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攝政。周公滅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後,把唐封給了叔虞。

三、受姓始祖:---韓武子萬

叔虞的兒子名燮(xie謝),燮自唐徙居晉水旁,就改稱晉侯。燮生武侯,名寧旅,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為四世。成侯生厲侯,名福,為五世。厲侯生靖後,名宜臼,為六世。靖侯生厘侯,名司徒,為七世。厘侯生獻侯,名籍,為八世。獻侯生穆侯,名費王,為九世。穆侯生成師,封於曲沃,是為桓叔,為十世。成師之子萬,即韓武子,為韓氏受姓始祖。

作者: 風魔1 2005-6-19 16:10 回復此發言

--------------------------------------------------------------------------------

5 回復:有關韓國的資料(不全的請大家補充)
韓氏是出自姬姓

以邑為氏或以國為氏,為唐叔虞之後裔,韓侯為其得姓始祖。西周初年,

周公滅唐後,封叔虞於唐,史稱晉國,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稱唐叔虞。春秋時期晉昭侯分封叔父成師於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後為曲沃武公統一。曲沃武公奪得晉國君位以後,滅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韓國,封其叔父姬萬於韓,稱為韓武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氏,稱韓氏。當時的韓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韓氏一直在晉國位列公卿。至戰國初,韓厥的七世孫韓虔同趙氏、魏氏一起瓜分晉國,建立韓、趙、魏三國。起初,韓國建都於平陽,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建都陽翟。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於新鄭,歷經八代,至韓襄王倉於公元前230年被秦所滅。於是其宗室子孫以國為氏,稱韓姓,並大多聚居在古時的潁川郡。到西漢末年,河南尹韓騫因躲避王莽之亂,移居古時的南陽郡,是為河南、陝西韓氏。

韓國的始謀者 韓厥

韓厥,即韓獻子,春秋時期晉國上卿。生卒年不詳,王要活動在晉靈公六年(前615年)至晉悼公七年(前566年)之間。

韓厥的祖上受封韓(舊說在今陝西韓城西南,清人考證在今山西河津與萬榮之間)為食邑,故以韓為氏。

據《國語·晉語》記載,晉靈公時期,趙盾推薦韓厥任司馬之職,執掌軍中刑律。秦晉河曲之役,趙盾為中軍元帥,他派出辦事的人駕著他的戰車橫沖直撞,擾亂行軍序列,韓厥當即將駕車的人逮捕,依法處以死刑。別人都為韓厥擔心,對他這樣不徇私情、不畏強權的做法感到不理解,以為這樣只會觸怒元帥,對自己不利。反而是趙盾慶幸自己推薦了一位十分稱職的官員,還向其他將領誇耀自己的薦舉之功。

韓厥擔任司馬一職的時間很長,一直以執法無私著稱。齊晉鞍之戰時,郤克為中軍元帥。韓厥在軍中即將桉律斬人,郤克知道後即刻驅車趕去,想說情救下。等他趕到,為時已晚,死刑執行完畢。郤克不但不能怪罪韓厥,還下令把屍體示眾。於此可見,鄲厥的執法是無可指責的,即便是他的上司也暗自折服。

以後韓厥任新中軍主將,兼仆大夫;又為下軍主將。晉厲公八年(前573年),任中軍元帥,執掌晉國國政。

韓厥的政治主張,是素樸的民本思想。在晉景公謀劃遷都時,韓厥獻策,主要就是從人民生活方面考慮。許多人建議,從故絳(今山西翼城縣東南)遷到郇(今運城解池西北)、瑕(今解池南)之地,那裡土地肥沃,盛產食鹽,「國利君樂」。韓厥認為,郇,瑕之地「土薄水淺」,地下水位高,太潮濕,容易生風濕病,引起人民愁怨,應該遷到新田(今山西侯馬),那裡「土厚水深」,利於居住,人民可以安居樂業,服從政令,是十世之利。後來晉國遷都干新田,即是採納了韓厥的建議。

在戰爭的戰略問題上,韓厥也是這種人民本位的思想。晉厲公五年(前576年),楚國侵伐鄭、衛兩國,當時晉國執政欒書打算出兵伐楚,韓厥不同意。他認為,楚國要是經常驅使人民從事侵略戰爭,人民必然會反對。失去人民的支持,怎麼能進行戰爭?所以,應該先讓楚軍橫行一時,等待它失盡民心,那時就不堪一擊了。這樣的觀點,在當時很有進步意義,後來成為新興貴族爭奪諸侯公室政治權力的有力思想武器。

韓厥從政期間,諸侯爭霸是時代的典型特徵,他自己的活動都從屬於晉國稱霸的目標。但是,即便是在這個時期,晉國內部各大家族之間爭權奪利的矛盾和斗爭已很激烈。而韓厥在這種內部斗爭中,一直保持著一種超然的姿態。晉景公十七年(前583年),欒氏、邯氏協助景公攻滅趙氏。韓厥雖然與趙氏淵源甚深,但沒有起兵發難,只是事後在保全趙氏後裔上起了作用。晉厲公七年(前574年),欒書與荀偃迫於情勢,驟起發難,殺胥童,廢厲公。他們曾請韓厥參與其事,韓厥斷然拒絕。這兩次大家族之間的斗爭都與國君有牽連,所以韓厥說:「弒君以求威,非吾所能為也。」實際上是不願意參與家族之間的爭權奪利。正是由於他這種超然的態度,使得韓氏家族得以保全壯大,成為後來「政在私門」時的六卿之一,三家分晉後的韓氏諸侯。

晉悼公七年(前566年),韓厥告老致仕,退出政壇,其子韓起(韓宣子)繼位為卿。此後韓氏在晉國的顯赫地位始終沒有衰落。

⑨ 韓國是怎麼成立的

1948年8月15日,南朝鮮成立了以李承晚為總統的大韓民國政府,也就是韓國正式成立。

早在1947年10月17日,美國就違背《開羅宣言》的原則,在聯合國提出了所謂朝鮮問題。11月14日,美國操縱聯合國,成立了一個「聯合國朝鮮委員會」。

在這個委員會的監督下,美國及其扶持的李承晚傀儡集團,不顧朝鮮人民的堅決反對和國際進步輿論的譴責,1948年在南朝鮮強行舉行選舉,成立了國民議會。

7月公布了大韓民國憲法,8月15日宣布大韓民國正式成立。同年8月底,美國與李承晚政府簽訂了《韓美臨時軍事協定》,使美軍繼續留駐南朝鮮。

(9)韓國是哪個大臣建立的擴展閱讀:

1948年,半島被劃分為南北兩塊勢力范圍:蘇聯勢力范圍內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簡稱北朝鮮)以及美國勢力范圍內的大韓民國(簡稱韓國、韓國或南朝鮮)。

1950年6月25日,北朝鮮進攻韓國,朝鮮戰爭爆發。在蘇聯等共產主義國家缺席下,當時由美國等主導的聯合國決議發動聯合國軍支援韓國。

聯合國軍支援的韓國同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抗美援朝支持的北朝鮮最終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停火協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沿三十八度線非軍事區分界而治。

朝韓分治後,韓國經歷了民主與獨裁統治的反復交替。第一共和國處於李承晚的獨裁統治之下,直至1960年統治崩潰,民主的第二共和國建立,卻在不久後被軍隊推翻。

閱讀全文

與韓國是哪個大臣建立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82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91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74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5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264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196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04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02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453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245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66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6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6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99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694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01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81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7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