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韓國資訊 > 韓國為什麼有儺禮

韓國為什麼有儺禮

發布時間:2022-05-25 06:37:34

㈠ 儺文化的時代區別

上古儺與原始儺的最大區別在於:第一,有了宗教理論——陰陽說;第二,等級更加森嚴,歷史上稱其為「血緣宗法等級制」(佛教傳入和道教產生前,這就是中國統一的國教)。
西周的一年之中,什麼時候舉行儺禮,什麼時候不舉行?什麼時候驅儺要磔禳,在幾個宮門磔禳,什麼時候不磔禳?全都依陰陽說安排:一季春(陰歷三月),陰(寒)氣尚存,但陽氣正在東方上升。所以只磔南、西、北三面的九個門,讓東三門的陽暖之氣充滿各方,使萬物感氣而生;二夏季陽(暑)氣過剩,驅之反會有害,所以不儺也不磔;三仲秋(陰歷八月),因陽(暑)氣尚未衰退,但陰氣將至。採取中和的對策,只儺不磔;四季冬(十二月),陰(寒)氣極盛,必須全民皆儺,四旁十二門都要磔禳。
磔禳,分裂牲體以祭神的意思。在這里,是說在方相氏率百隸已將鬼疫趕出宮門,儺禮結束之後,緊接著,磔裂牲體以祭宮門之神,要宮門之神守好大門,不讓鬼疫重新竄入宮內。
陰陽說是一種樸素的唯物觀,體現人的主觀努力,一種技術,迷信成分還很淡薄。戰囯時期的陰陽家鄒衍等人,融合陰陽、五行兩說,創造了陰陽五行說,人們才用其相生相剋理論來解釋儺禮,與星象、禍福、鬼神等思想聯系起來,才開始有了神秘色彩。
上古禮制始終貫徹著血緣宗法等級制的原則。上古的社會結構就像一座金字塔。[圖1 ] 以周代為例:一族內分為貴族和自由民。貴族又分大宗和小宗,大宗系王族,住京城,最高統治者便是天子——上帝之子;小宗(又稱宗子)派到外地為諸侯;下面又有大夫,大夫之下又有士,大夫和士又分上、中、下三等;自由民則從事勞動生產,服兵役。二族外是被統治者,主要是農奴和奴隸。
儺禮也必須遵照血緣宗族等級制原則,在西周一年三次儺禮中:一秋儺是專為保證天子健康安排的,諸侯以下都「不得儺」,等級最高;二春儺其次,是為天子、諸侯這些「有國者」安排的;三冬末大儺地位最低,儺從天子到奴隸都參加。儺禮始終以天子為中心,連季冬大儺也要先以占夢(一種官職)向天子獻吉夢為先導,然後才能舉行儺禮。同時,由於季冬大儺有天子參加,加上規模特別大,所以,它畢竟是臘月里重大的歲時活動。

㈡ 韓國舞蹈

韓國的舞蹈可以分為六種:宮廷舞蹈,儒家舞蹈,佛教舞蹈,民間舞蹈,假面舞蹈,薩滿舞蹈。
韓國的舞蹈與西方舞蹈不同,對舞者個人的感情表現不重視,而是注重意境和音樂的配合。而且韓國舞蹈特別是宮廷舞蹈,受中國舞蹈的影響很大。

1 鶴舞:鶴舞相傳是高麗時代的舞蹈,在舞蹈中兩個舞者扮演的兩只大鶴(白鶴與青鶴)伴隨者幽雅的音樂緩緩上台,隨著音樂的展開,兩只大鶴用他們長長的喙去啄舞台後方擺放者的兩朵大蓮花,蓮花逐漸開放,從花蕊中走出兩名少女。這是一個帶有佛教意境的舞蹈。是鄉樂呈才,即韓國本地的宮廷舞蹈。

2 処容舞:又叫東海龍舞,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羅憲康王時期(公元9世紀),最初為獨舞,後發展為雙人舞,到朝鮮時代定型為「五方処容」。又被稱作「儺禮」(無獨有偶,我國宮廷也有儺禮的表演),在新年前夜演出。以在驅除邪惡。舞蹈在韓國第一雅樂「壽齊天」的伴奏下開始。五名舞者頭戴棕色假面,身穿象徵東西南北中四方的五種顏色的衣服,緩緩進入舞台(齊行),然後雙手放在腰兩側鞠躬(相對,相拜),接著向舞台前方拋長袖(齊進),逐漸組成圓形。以中間的人為圓心,做雙人舞( 垂楊手,鶴起),最後五人同舞(落花流水)。最後以吟唱詩歌結束「新羅盛大昭盛大…..」。這種舞蹈雖然是韓國本地舞蹈,但其身穿白色長袖的做法卻來源於中國,而頭上的面具據說出自西藏。

3 舞鼓 :唐樂呈才 ,據說來源於宋朝。舞蹈主要由8名演員完成。其中四名演員擊鼓,四名演員手執鮮花。所有演員手上都有一個五色的長袖,隨著音樂優雅地拋撒長袖,而舞蹈的高潮就是這4名擊鼓的演員用優美的動作擊打舞台中央的一面像桌子一樣的鼓。

4 拋球樂:鄉樂呈才,但據說也是從宋朝引進的。有8名舞者。其中兩名手執盤子,裡面裝者花球,其他6人表演在宮中玩花球的女侍。舞台中央擺招一個花架,上有一小孔,舞者就是將手中的花球,拋向這個小孔的。如果小球進洞,那這名舞者就會分到一朵花作為獎賞,而否則臉上就會被凃上墨汁。這一切動作都是以優美的舞蹈動作完成的。場面華麗而富有情趣。

5 鳳來儀:鄉樂呈才,由20名舞者表演。背景音樂為「昇平萬歲之曲」又叫「與民樂」。20名舞者先拍成五排,然後以十名為隊伍形成兩個圓圈。總體的舞蹈動作並不難,但是以隊列的變化為主。顯得庄嚴和有秩序。

6 佳人剪牡丹:唐樂呈才。據說是唐朝非常有名的宮廷舞蹈。有10名演員。舞台中央放置一個大花瓶,裡面裝滿花中之王------牡丹。10名舞者手中也拿著牡丹花束,圍繞這中間的花瓶展開舞蹈。舞者手中的牡丹花時而分散如滿天的花雨蝕而又聚攏中間,與花瓶中的牡丹交相呼應。透出華麗的春的氣息。

㈢ 儺和儺儀和儺戲的區別

中國儺 「儺(nuo)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種民俗和多種藝術相融合的文化形態,包括儺儀、儺俗、儺歌、儺舞、儺戲、儺藝等項目。其表層目的是驅鬼逐疫、除災呈祥,而內涵則是通過各種儀式活動達到陰陽調和、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壽年豐、國富民強和天下太平。目前,它仍活躍或殘存於漢族和20多個少數民族的廣大地區,涉及到二十四五個省、自治區。
20世紀80年代初,學術界興起一股「儺戲熱」、「儺文化熱」,到本世紀初的不到20個年頭里,中國儺戲學研究會平均兩年舉辦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迄今已出版了150多部學術專著、調查報告和大型面具畫冊。與此相適應,初步建構了一個新興的人文交叉學科——儺學。
儺戲、儺文化考察與研究的陡然升溫,有其社會原因。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曾把它們打入「另冊」,塵封為學術禁區,「文革」期間更不用說,被一律斥責為宣揚封建迷信而予以禁絕。直到70年代末,撥亂反正、思想解放大潮的湧起,才徹底沖破了這人為的學術禁區。
儺,這個古老而又神秘的字,古今學者對它的內涵有各種各樣的詮釋。最簡單的說法,「儺,是古代驅鬼逐疫的儀式。」的確,有這方面的內容,但這只是表象。作為一種復雜奇特的原始文化現象,它在三千多年文化心理軌跡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極其豐富的文化積淀,隱含著深厚的文化意蘊,有著文化人類學、民族學、宗教學、民俗學和藝術學等的巨大學術研究價值。
遠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儺便以帶有神秘色彩的雄渾、凜冽風貌,在國家規定的儺事典禮中,同自然災害和瘟疫進行較量。古籍文獻告訴我們:春季在國都范圍內舉行的「國人儺」,目的是「儺(逐疫之意)陰氣也,驅寒祛陰」,意在「以畢春氣」。秋季舉行「天子儺」,「此儺,儺陽氣也。」意在驅逐過剩的陽氣。以防暑癘。秋季「大儺」,「此儺,儺陰氣也。」與此同時,下級軍官方相士率領百隸在宮廷「索室毆疫」,把瘟疫趕走。當時在民間舉行的「鄉人儺」,也照此辦理,火爆的很。
在這些儺禮活動中,「氣」,佔有重要位置。甚至天子在一年的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個節日里,都要到郊區舉行隆重的「迎氣」儀式。其原因是,古人認為一切自然界的變化和發生瘟疫,都是因陰陽二氣的不調,致使「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疾。」而「氣佚則厲鬼出使而引。」疫便成了鬼的代詞。而一年三次儺禮就是為了避免冬季、春季陰氣太盛,夏季陽氣太盛。不論陰氣或陽氣太盛,都「物極必反」,造成旱澇的災荒和瘟疫的流行。為此,古人通過儺禮使一年四季陰陽二氣調和,便能風調雨順,寒暑相宜,人壽年豐,從而達到國富民強、天下太平的最終目的。
儺字,從人,從難是由人和難(nàn)兩字組成。不妨說,儺是古人對災難的勇敢挑戰。或者說,儺是古人通過巫術方法去征服自然,從而尋求人類同自然的平衡與和諧。
需要說明的是,古人在儺禮中促使陰陽二氣的調和,是陰陽五行學說的早期實踐。古代哲學認為,陰陽二氣是宇宙的本原物質,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現象的形成,都決定於陰陽二氣的變化。這里有古代的唯物論因素。儺禮中避免陰陽二氣的「物極必反」,使二氣在矛盾中尋求調和,即矛盾的統一。這里又有難能可貴的樸素辯證法。另一方面,古人使用所謂巫術超自然威力的方法,驅使陰陽二氣調和和索室毆疫卻是荒唐不經、徒勞無益的。
用揑就的土牛「以送寒氣」等,也都是古人一廂情願的主觀幻想,難免陷入主觀唯心論的泥坑。實在是幼稚、怪誕得可笑。但古人在驅逐瘟疫過程中,那種富於浪漫的激情和大無畏的戰斗精神,卻展示出人類幼年時期旺盛的生命意識和生存價值。
隨著歷史時代的前進,儺也在不斷地衍變和發展。東漢時期的「大儺」,方相氏增加了十二個神獸助手,驅毆的對象。除了周代就有的疫(鬼),還增加了「魅」、「惡夢」、「不祥」和最毒害人的「蠱」。張衡在《東京賦》中說,經過震撼人心的驅儺儀式,達到了「陰陽交合,庶物時育」。這里已寓有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人壽年豐的祝願。而這種蔚為壯觀的大儺儀式,增加了歌舞和情節,已具備了「儀式戲劇」——儺戲的雛形。
到了隋唐時期,各種儺的形態都有了發展。以敦煌儺為例,它成了沙洲全城官民僧侶最盛大的節日儀式。從驅儺詞「兒郎偉」中得知,它驅除的鬼魃竟包括了侵擾沙洲(敦煌)的異國敵人。這里的儺,其內涵已同保衛國家、包圍沙洲城、創造美好家園和幸福家庭聯系在一起了。
宋代的「三教合一」,為儺注入了新的內涵,特別是與民俗活動、農村社火活動的融合,擴大了儺的家族。儺戲、儺俗、儺藝等都有較大發展。而驅逐的對象更趨向多樣化。到了近代,山西的《斬旱魃》是鏟除大地乾旱的旱魃(傳說是皇帝的女兒)、四川的《二郎降魔》是降服造成水患的孽龍。而河北《捉黃鬼》中的黃鬼,已經變成忤逆不孝、無惡不作的人間敗類。鬼的形象在逐漸社會化、人格化,成為道德敗壞的代表,讓它經受道德法庭的審判。
以儺禮、儺儀為中心,以儺戲、儺舞、儺俗、儺藝為主要標志的儺文化,在經歷了三千多年的歷史發展,已經成為融合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藝術文化的復合體。它以原始文化為基礎,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先導,以法術、巫術為手段,並且融入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神鬼崇拜、祖先崇拜等內容,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裡形成多姿多彩、奇異瑰麗的風采。作為我國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亦即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具有巨大的學術研究價值,為文化人類學、民俗學、戲劇發生學等學科,提供了豐富、珍貴的資料,而且目前仍然活躍在各民族、各地區的儺戲、儺舞、儺俗等數百個節目,大都具有奇異、神秘的色彩和獨特的審美價值。不必諱言,其中某些節目會有消極、落後的因素,我們在鑒賞過程中應當加以區別,進行必要的分析。

㈣ 儺文化的儺俗崇拜

安徽蕪湖市的「馬燈」
安徽祁門縣的《游太陽》
安徽歙縣的《打羅漢》
安徽蕪湖市的《跳荷花》
安徽歙縣的《嬉鍾馗》
廣東潮汕「英歌」與閩南「宋江陣」
椎牛祭:苗族祭祀盤瓠神的儀式盛典
廣西仫佬族的「依飯節」
廣西苗族的「磨過」與「芒蒿」
江西南豐的「搜儺」儀式
漢軍旗人祭祀儀式——跳虎神
儺儺送絲蠶
青海三川土族「跳法拉」
山西曲沃的「扇鼓」儺禮
福建南平的 「蛇王節」
三川土族的「納頓節」
北京雍和宮的「跳布札」
「三星堆」的青銅巫師人像與面具
江蘇溧陽的「竹馬燈」、「跳幡神」 九曲黃河陣又稱「九曲黃河燈」,簡稱「跑黃河」,流行於山西、內蒙、遼寧等地,是一種通過走陣形式進行的社火祈福活動,一般是以村社為單位,在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舉行。
黃河陣體主要用高粱秸(俗稱「秫秸」)搭制而成。首先將十來根秫秸用麻繩紮成把子。再根據陣圖要求的大小,以一米五株距,把紮成的把子一排排凍埋在地上。然後,再用捆好的把子將四面外邊第一排把子連接起來,圍成一個方城。而方城內埋好的把子也要按陣圖的路線用草繩連接起來。這樣黃河陣體就形成了。最大的方陣稱謂「三九連城」,約二里見方,需用9600個把子。陣體搭好後,則要在陣中央立一桿,頂部安有方斗,斗正中插一黃色鑲黑邊的狼牙大纛,四角各插一紅、蘭、白、黑三角旗。方斗下方除拴一串九連燈外,還拴有四根掛有彩色小旗的長繩與方陣的四角相連。旗桿下放一紅漆八仙桌。方陣的南面還要設用松枝搭成的入口、出口,稱謂「陣門」。陣門貼有對聯。入口的門楣橫批為「三官聖會」。另外,陣門外應留一空場,空場對面座南朝北搭一神棚。因為跑黃河在元宵燈節舉行,每一個把子上均安放一盞紙糊彩燈,燈內放一裝滿酥油的燈碗。
十四日清晨跑會開始。首先由會首帶領秧歌隊至附近廟宇,請來天、地、水三官及三霄娘娘神位。三官牌位要放在陣前的神棚中。三霄牌位安放在陣中旗桿下的供桌上。以上儀節稱謂「迎神安座」。這時空場上已集聚了十里八村來跑黃河的民眾。三聲銃炮響,會首開始給三官神位設供、燃香,秧歌隊則唱起「秧歌柳子」表演起秧歌,是謂「饗神」。饗神畢,在會首前引下秧歌隊扭著秧歌繞陣一圈,回到陣門入口處,是謂「踩陣」。以上儀節進行完畢,接著又是三聲炮響,群眾跑陣正式開始。他們由會首和扭著秧歌的秧歌隊為前導,按陣圖順著拴有繩子的秫秸把子限定的路線至陣中央,設供拜三霄娘娘。然後,再按陣圖路線走完全陣,由出口出陣。
首次儀式進行完畢後,各地前來走陣的群眾可以隨時進陣跑黃河,人們多以沒有秧歌隊帶領卻能順利跑完全陣為快。因為這意味著來年大吉大利,一順百順。凡是跑黃河的人大多不止跑一次,認為次數越多越吉利。特別是體弱老年人,即使讓人扶養背著也盡量要多跑幾次。
十五日是跑黃河的正時辰。夜晚,全陣燃起彩燈,村人以家庭為單位,舉著自製的花燈,提著盛滿酥油的瓦罐,離開家門。出村後,則掏出事先備好的棉捻,沾酥油,點燃,向路旁拋撒,稱謂「亮道」,目的在於驅邪除祟。進陣前則要給三官老爺磕頭、添油、燒香。進陣後要給三霄娘娘磕頭、添油、燒香。當天,還有一約定俗成的習慣,就是允許青年婦女偷燈碗,據說可以生育貴子。會首則派專人補燈,補燈越多,越說明辦會成功。據說這意味著今後村內的人丁興旺。
九曲黃河燈會並不是年年舉辦,一般是遇有大喜事需要慶祝,或遇到了天災人禍需要消災免禍時,方能舉行。但每次都必須連續舉辦三年,頭一年稱「跑龍頭」、第二年稱「跑龍身」、第三年稱「跑龍尾」。如果身子不全,龍就不會翻身布雨,後果是容易引來旱魃。由此可見,這種具有戰陣特色的傳承儀式,確為上古巫儺文化的歷史遺存。 在四川民間儺戲里,有一出《送絲蠶》的劇目。劇中主角儺儺面戴一個沒有下巴的面具,在土地與春宮陪同下,挨家挨戶送絲蠶賀春,祈祝人們四季興旺,家境富強。可是,儺儺為什麼沒有下巴?為什麼要挨家挨戶送絲蠶,說來故事頗為傳奇、生動。
話說,儺儺自幼失去雙親,七歲即上財主家當馬童牧馬。儺儺主家,家境豪富,膝下只有一女,伶俐可愛,遠近聞名。可是年已二十,仍不出嫁。遠近宦官子弟、富豪人家,相媒求婚,概不應允。一天,又有一官宦大戶前來提親,員外見年輕人彬彬有禮,又門當戶對,當即應下聘禮,可是小姐誓死不嫁。員外大怒立即究問原因,若說不清原因便立即許人成親。無奈之下,小姐實話稟告自身已許他人。員外大驚追問許與何人,由何人媒證?小姐說,身許家中白馬,馬童儺儺為媒。並說白馬乃神靈投胎,不久即可變人成親。員外氣極召來儺儺盤問,儺儺說,是夢中白馬相托,小姐應允。員外怒不可遏狠狠打了儺儺一巴掌,把儺儺打倒在地,打掉了儺儺的下巴,並將儺儺趕出家門。接著,殺死了白馬,把馬肉喂狗,把馬皮綳在樹上,讓白馬永世不得變成人身。
儺儺被逐出家門,又沒有了下巴,無以為親只好整天圍著馬皮痛哭。不想,過了幾天馬皮流出了不少黃水,馬皮上長出了不少小蟲。小蟲爬到樹上蠶吞樹葉。不久,竟結成繭。繭又抽出長長的繭絲,繭絲可織布成衣。儺儺大喜決心養殖小蟲,用蟲繭之絲織成綢緞制衣暖體。繭蛹又可充飢,給人溫飽。但面對大量繭蟲、繭絲,個人受用不了,便想起鄰里鄉親和與他同樣苦命的弟兄們,決定將此分贈給大家共同享用,使大家生活都能得到溫飽而家庭和美。於是,每到年初,儺儺便背著繭絲、蠶繭挨家挨戶地進行贈送。讓鄰里鄉親開拓種麻、養蠶的活路,使年年獲得好收成,過上好生活。
以後,人們為紀念儺儺送絲繭的恩惠,便編制了《送絲蠶》的節目。每年開春,只見一個戴著沒有下巴面具的儺儺,在土地、春官的陪同下,挨家挨戶賀春送繭,祈祝人們四季平安、五穀豐登、財源茂盛。人們也把儺儺的到來,視為吉星高照而倍受尊重和歡迎。久而久之,此戲便成為賀春的傳統節目在鄉間流傳。 在儺儀的神壇上,供奉最為普遍、並且來自神話傳說的是始祖神,儺公和儺婆(或儺公、儺娘),他們是儺俗信仰中至高無上、最具威望的儺神。
相傳,儺公、儺婆原系兄妹二人。在很早很早以前,天下發大水,淹沒了人間房屋、莊稼,千千萬萬的人畜被洪水吞噬,兄妹倆人因逃到一座很高很高的山上,才倖免於難。兄妹二人,眼見田地、房屋、人與牲畜慘遭滅頂之災,人類面臨滅絕的危險,心中十分焦急。一再商量,為了繁衍子孫後代,重建人間的美好生活,乾脆結為夫妻。可是,世上沒有兄妹結為夫妻的規矩,怎麼辦呢?兄妹二人商量了個辦法,每人抱一扇石磨,從東西兩邊滾下山去,如果二人滾到一起,兩扇石磨相合,就結為夫妻;如果滾不到一起,說明無緣,不能成親。於是兄妹二人各抱一扇石磨從山上滾下,滾到山下平地時,恰好兩人滾在了一起,石磨也完整相合,說明老天爺贊成他們婚事(後人釋為「天作之合」),兄妹便毅然成親。從此,二人耕地種田、紡紗織布、生兒育女,一代又一代的繁養生息,人間大地,又是一派生機。
所以,後來人們奉儺公和儺婆為人類始祖,是人類救星,為人類帶來平安、五穀豐登、兒孫滿堂、凡事興旺的福星,而信奉倍至。依照當地習俗,凡婚久未育子女者,便向儺公、儺婆祈求,並許下願信,以後身懷有孕或生了子女請端公做法事一堂,或演戲酬謝。如遇家有凶事或遇豬瘟、雞瘟、家人多病,便祈求儺公、儺婆佑福,年終隆重祭祀。在農村,此種酬神方式,人們統稱「還儺願」(演出之戲叫「儺願戲」)。

㈤ 儺禮總是北勝南敗反應了什麼

最後南敗北勝。這種儀式,既有傳統的因素,又與當時形勢有關。北魏高宗時,北方已經統... 則反映著北魏戰勝南朝的意願。

㈥ 儺舞的起源

儺舞,又叫"大儺",俗稱"鬼戲"或"跳鬼臉"。它淵源於上古氏族社會中的圖騰信仰,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廣泛流傳於各地的一種具有驅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間舞蹈,是儺儀式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間表演。
儺是上古時期原始宗教的產物,"是人類最早發揮本體精神力量,使用巫術手段向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索取起碼的生活條件,拓展生存空間,進行兩種互為關聯的生產活動——物質的生產和人口的繁殖,從而展示人類早期生命的價值。"(《中國儺文化通論》)儺的生命張揚,主要體現在儺祭儀式中藉助神靈的威力,驅除自然災害(如旱、澇、火、蟲等)和人體災害(如瘟疫疾病等)。
儺舞源流久遠,殷墟甲骨文卜辭中已有儺祭的記載。周代稱儺舞為"國儺""大儺",鄉間也叫"鄉人儺";據《論語·鄉黨》記載,當時孔夫子看見儺舞表演隊伍到來時,曾穿著禮服站在台階上畢恭畢敬地迎接(鄉人儺,朝服而阼立於階)。由此典故引申而來,清代以後的許多文人,多把年節出會中的各種民間歌舞表演,也泛稱為"鄉人儺",並為一些地方和寺廟碑文中引用。
儺祭風習,自秦漢至唐宋一直沿襲下來,並不斷發展,至明、清兩代,儺舞雖古意猶存,但己發展成為娛樂性的風俗活動,並向戲曲發展,成為一些地區的"儺堂戲"、"地戲"。至今,江西、湖南、湖北、廣西等地農村,仍保存著比較古老的儺舞形式,並增添了一些新的內容。例如:江西的婺源、南豐、樂安等縣的"儺舞",有表現盤古開天闢地的"開山神"、傳說中的"和合二仙"、"劉海戲金蟾";戲劇片段的"孟姜女"、"白蛇傳"以及反映勞動生活的"績麻舞"等。儺舞的表演形式與面具的製作,對許多少數民族的舞蹈產生影響,如藏族的"羌姆",壯、瑤、毛南、仫佬等民族的"師公舞",就是吸收了儺舞的許多文化因素和表演手法,而發展成為本民族特有的舞蹈形式。 關於儺舞,學者解說甚多,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長曲六乙和江西儺戲學家錢先生合著的第一部《中國儺文化通論》中說:"儺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藝術文化的融合體,是一個在時空上跨時代、跨社會、跨民族、跨國界的龐雜而神秘的文化復合體。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它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寵兒。"儺的起源與原始狩獵、圖騰崇拜、巫術意識有關。周代儺納入國家禮制。先秦文獻記載,儺禮是希望調理四時陰陽,以求寒暑相宜,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平安,國富民生。漢唐時宮廷大儺儀式隆重,並傳入越南、朝鮮半島和日本。北宋末期宮廷儺禮採用新制,儺向娛樂化方向發展。元蒙因信仰不同,儺禮受到排斥。明代恢復過宮儺,清代宮廷不再舉行。但《論語·鄉黨》中記載的"鄉人儺"一直在民間延續,並與宗教、文藝、民俗等結合,衍變為多種形態的儺舞、儺戲,至今仍在我國廣大農村流行,以江西、湖南、湖北、陝西、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安徽、山西、河北等省遺存較多。

㈦ 儺舞的儺祭目的

祈求人丁繁衍是儺祭儀式的重要目的。唐代李倬《秦中歲時記》:歲除日進儺,皆作鬼神狀,內二老兒,其名作儺公、儺母。,這兩個儺神是南豐儺的生殖崇拜神,跳儺必跳《儺公儺婆》。有的結婚人家,還要在新房中加跳一次,以求生子。道具儺崽手握紅蛋,下塑陽具,平時作為喜神供在神壇上。作為生殖崇拜神的還有灌口二郎。上甘村解儺要跳《二郎發弓》求子儀式舞。類似的節目,宜黃神岡有《高源送子》,樂安流坑有《書生董永與七仙女》。萍鄉留存的婚姻神月老和助產神金花、銀花面具,明顯也與求嗣有關。
保護孩子是儺禮的重點。萬載跳儺時大菩薩團將,觀者抱兒攜女躲進其涼傘下,以求儺神保護。寧都中村九月儺舞禳神,村民把重陽節與小孩滿月、老人做壽都放在這一天過,希望孩子壽高重九。南豐跳儺不僅有祝賀生子的喜事儺節目,而且有還願、拜契、打關等為小孩避邪免災的儺俗。石郵村儺廟搜儺時,男孩子都可登上神壇和儺神太子擠在一起觀看,鄉民說:太子保護小孩看儺,不怕神神鬼鬼。
祈禱農業豐收是儺祭儀式的另一個重要目的。南豐儺神西川灌口二郎,原由農神兼水神的李冰父子衍化而來;而儺神廟中又都塑有土地神像,特別是上甘村儺廟的土地神比真人還要高大,衣袍腹前畫有白兔銜桃枝圖案。兔能多產,桃可避邪,這種象徵符號表達了鄉民對穀物豐收和人丁繁衍的祈禱。儺祈豐年還表現在立春日舉行的迎春禮中。清《建昌府志》記載:迎春行耕籍禮後,復有竹馬、大儺、和合、獅子之戲,衣綵衣,戴面具而舞。建昌府所轄的南豐至今留存上述各類儺舞,而且首跳的竹馬舞都是一足跳躍,有古代祈雨之舞——商羊舞屈其一足起舞的特徵。《獺捉鯉魚精》是根據《禮記·月令》春天物候獺祭魚編創的儺舞,藝人將鯉魚精面具畫滿麻點,強調它是雄性,表達了鄉民春天不傷母畜的環保意識。清代萍鄉也有儺舞迎春的記載。

㈧ 儺舞的歷史淵源

儺舞源流久遠,殷墟甲骨文卜辭中已有儺祭的記載。周代稱儺舞為國儺大儺,鄉間也叫鄉人儺;據《論語·鄉黨》記載,當時孔夫子看見儺舞表演隊伍到來時,曾穿著禮服站在台階上畢恭畢敬地迎接(鄉人儺,朝服而阼立於階)。由此典故引申而來,清代以後的許多文人,多把年節出會中的各種民間歌舞表演,也泛稱為鄉人儺,並為一些地方和寺廟碑文中引用。 儺祭風習,自秦漢至唐宋一直沿襲下來,並不斷發展,至明、清兩代,儺舞雖古意猶存,但己發展成為娛樂性的風俗活動,並向戲曲發展,成為一些地區的儺堂戲、地戲。至今,江西、湖南、湖北、廣西等地農村,仍保存著比較古老的儺舞形式,並增添了一些新的內容。例如:江西的婺源、南豐、樂安等縣的儺舞,有表現盤古開天闢地的開山神、傳說中的和合二仙、劉海戲金蟾;戲劇片段的孟姜女、白蛇傳以及反映勞動生活的績麻舞等。儺舞的表演形式與面具的製作,對許多少數民族的舞蹈產生影響,如藏族的羌姆,壯、瑤、毛南、仫佬等民族的師公舞,就是吸收了儺舞的許多文化因素和表演手法,而發展成為本民族特有的舞蹈形式。
關於儺舞,學者解說甚多,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長曲六乙和江西儺戲學家錢先生合著的第一部《中國儺文化通論》中說:儺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藝術文化的融合體,是一個在時空上跨時代、跨社會、跨民族、跨國界的龐雜而神秘的文化復合體。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它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寵兒。儺的起源與原始狩獵、圖騰崇拜、巫術意識有關。周代儺納入國家禮制。先秦文獻記載,儺禮是希望調理四時陰陽,以求寒暑相宜,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平安,國富民生。漢唐時宮廷大儺儀式隆重,並傳入越南、朝鮮半島和日本。北宋末期宮廷儺禮採用新制,儺向娛樂化方向發展。元蒙因信仰不同,儺禮受到排斥。明代恢復過宮儺,清代宮廷不再舉行。但《論語·鄉黨》中記載的鄉人儺一直在民間延續,並與宗教、文藝、民俗等結合,衍變為多種形態的儺舞、儺戲,至今仍在我國廣大農村流行,以江西、湖南、湖北、陝西、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安徽、山西、河北等省遺存較多。 江西是中國儺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商周時聚居於贛江和鄱陽湖流域的三苗(或揚越)後裔,創造了燦爛的江西青銅文化。新干縣太洋洲商墓出土的青銅雙角神人面具,透露了贛儺濫觴的信息。記載最早的贛儺是南豐縣《金砂余氏族譜·儺神辨記》,其中說漢初長沙王吳芮奉命征伐閩越,駐兵南豐軍山。為避刀兵之災,告誡鄉民傳儺以靖妖氛。唐代文化鼎盛,《開元禮》對州縣儺禮的統一規定,推動了江西8州37縣鄉儺的傳播,如南豐、萍鄉、修水都有唐代建儺廟、供儺神的傳說。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注引《宣城記》提到三國吳時,廬陵郡歲末有丐儺討錢的習俗。
兩宋江西經濟文化發達,贛儺盛行。南豐《金砂余氏族譜》記載,余氏為避唐末戰亂,由余干遷徙南豐,宋初將祖先在四川為官時崇奉的西川灌口二郎清源真君神像遷至金砂(現紫霄鎮西溪村),立廟奉祀,歲時香火,遺其制曰'驅儺'。萍鄉考證,太平興國年間始建的石源仙帝廟,供奉儺神唐宏、葛雍、周武三將軍。宋室南渡,隆佑孟太後駐蹕南豐覺源寺,大批趙氏宗室成員流寓南豐,家樂伎藝聚集,百年景象繁華。南豐隱士劉鏜作《觀儺》古詩:鼓聲淵淵管聲脆,鬼神變化供劇戲……。全詩48句,詳細描寫了南宋時南豐儺舞劇的表演情況,為研究中國早期儺戲提供了一個標本。
明清兩代是贛儺繁榮時期,江西30多個縣市有鄉儺記載或遺存:贛東以南豐為最,清末至今有180多個村莊組建過儺班,現仍有跳儺、跳竹馬、跳和合、跳八仙等113班。樂安有滾儺神、戲頭鼓和玩喜,崇仁有面仂公和跳八仙,宜黃有跳儺,廣昌有孟戲和跳魁星,黎川有跳和合與跳八架,撫州、南城、金溪也有儺俗記載。贛西數萍鄉最多,儺舞稱仰儺神或耍儺案,儺廟、儺面、儺舞謂之三寶。萬載稱跳魈或搬案,分閉口儺和開口儺兩種流派。宜春亦有閉口儺、開口儺和旁白儺之分。遂川流行鬥牛舞。贛北記載甚多,南昌和新建稱大儺,高安和上高有逐疫,靖安和奉新名撣儺,修水叫行儺,武寧唱儺歌,德安行儺禮,瑞昌有神儺,都昌謂逐疫,彭澤趕花貓是儺俗。贛中是鄉儺活躍區,清代峽江元宵有儺,清江和豐城的儺戲流傳到雲貴。贛東北以婺源有名,儺舞稱跳鬼,清代有36儺班、72獅班之說。浮梁有五舉戲,先跳儺,後舞獅。在贛東北、上饒地區,婺源。贛南,寧都有儺舞遺存,瑞金有儺俗記載。各地鄉儺構成了具有江西特色的贛儺文化群。

㈨ 中國、韓國、日本三國禮儀的異同

中國禮儀

中國的禮節與儀式 。中國 古代有五禮之說 , 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喜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4種人生禮儀 。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 、軍禮等 。生活類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儺儀、誕生禮、冠禮、飲食禮儀、饋贈禮儀等。

禮儀的起源

按荀子的說法有「 三本 」即「 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 君師者治之本 」 。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 ,履 行禮儀即是向鬼 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源於鬼神信仰 ,也是鬼 神 信 仰的一種特 殊 體 現形式。「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志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直到現代,禮儀才得到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容,從而成為現代文明禮儀。

古代政治禮儀

①祭天。始於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 都南 郊 圜丘舉行 。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 拜,在達到一定數 量之後 ,才抽 象為對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帝」崇拜發展而來的,最高統治者為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束。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後,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穀神、社稷等。③宗廟之祭。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於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祭祀時還要卜筮選屍。屍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 。廟中的神主是木 制的長方體 ,祭 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 吉拜 」、「 凶拜 」、「 奇拜 」、「褒拜」、「肅拜」。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禮記·曲禮》記述 ,凡於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 、堯 、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則始創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④對先師先聖的祭祀。漢魏以後,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唐代尊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唐宋以後一直沿用「釋奠」禮(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沒有屍),作為學禮,也作為祭孔禮。南北朝時,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也設孔、顏之廟。明代稱孔子為「至聖先師」。清代,盛京(遼寧沈陽)設有孔廟,定都北京後,以京師國子監為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曲阜的廟制 、 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為準式。鄉飲酒禮是祭祀先師先聖的產物。⑤相見禮。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⑥軍禮。包括征伐、征稅、狩獵、營建等。

古代生活禮儀

①誕生禮。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此時,設壇於南郊,後妃九嬪都參加。漢魏時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時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禮儀,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東永安門北建木製方台,台下設高禖神位,清代無高禖之祭,卻有與之意義相同的「換索」儀式。誕生禮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滿月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發。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周歲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吉凶。

②成年禮。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民族不少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發髻等儀式。

③饗燕飲食禮儀。饗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燕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節日設宴在中國民間食俗上形成節日飲食禮儀。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日儀禮的飲食。在特定的節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儀。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順序,勸酒、敬酒的禮節,也都有社會往來習俗中男女、尊卑、長幼關系和祈福避諱上的要求。

④賓禮。主要是對客人的接待之禮。與客人往來的饋贈禮儀有等級差別。士相見,賓見主人要以雉為贄;下大夫相見,以雁為贄;上大夫相見,以羔為贄。

⑤五祀。指祭門、戶、井、灶、中溜(中室)。周代是春祀戶,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門,冬祭井。漢魏時按季節行五祀,孟冬三月「臘五祀」,總祭一次。唐、宋、元時採用「天子七祀」之說,祀司命(宮中小神)、中溜、國門、國行、泰厲(野鬼)、戶、灶。明清兩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後,罷去門、戶、中溜、井的專祀,只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灶,與民間傳說的灶王爺臘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國家祀典採用了民間形式。

⑥儺儀。濫觴於史前,盛行於商周。周代的儺儀是四季驅邪逐疫。周人認為自然的運轉與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轉換,寒暑變異,瘟疫流行,鬼魂乘勢作祟,所以必須適時行儺以逐邪惡。儺儀中的主神是方相氏。兩漢,儺儀中出現了與方相氏相配的十二獸。魏晉南北朝隋唐沿襲漢制,儺儀中加入了娛樂成分,方相氏和十二神獸角色,由樂人扮演。至今仍有遺存的貴州土家族儺堂儀最為完整典型。

中國禮儀在中國文化中起著「准法津」的作用。

韓國禮儀
在韓國,長輩對晚輩可以稱呼對方的名字,可不帶其姓,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相互間可稱對方為「先生」、「夫人」、「太太」、「女士」、「小姐」等;對有身份的人可稱對方為「先生」、「閣下」等,也可加上職銜,學銜,軍銜等,如「總統先生」、「總統閣下」,韓國丈夫介紹自己的妻子時會說「我夫人」或「我太太」。關系親密的的朋友之間,往往在對方名字之後加上「兄弟」、「姐姐」、「妹妹」等稱謂如「鴻哲兄弟」、「世憲兄弟」、「在赫兄弟」、「美延姐姐」、「美延妹妹 」等。對男性也可稱「君」,但往往同其姓名連稱,如「鄭溶君」、「尹鴻哲君」、「趙承遠君」、「辛成列君」、「金相鎮君」等。對不相識的男性年長者可以稱「阿炯吉」(即「大叔」或「大伯」),對不相識的女性年長者可以稱為「阿媽妮」(即「大嬸」、「大娘」)。

韓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韓國人在交往中十分重視所應具備的禮儀修養,按照傳統,韓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一種維護自身利益的關系,而且涉及的范圍很廣泛,他們之間的血緣關系應當建立在一種合作和互相支援的傳統基礎之上,因此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愛和責任感十分強烈,是無法割斷的。家庭里的一家之長被視為權威所在,全家人都應該聽從他的命令或遵照他的願望行事。嚴格的命令必須服從,不得有違。兒輩或孫輩違抗長輩的願望被韓國人視為不可想像的事情。

每年陰歷初一這一天,一家人舉行例行的祭祖活動之後,所有成員要按年齡順序向祖父母、父母、兄長、親戚等跪著行禮;年輕人甚至要到村裡去向長者們行禮以表示應有的尊敬,盡管他們之間非親非故。在家庭中,保持長幼尊卑的輩份之分,年輕的成員或者身份低的人不得在年長者或者身份高的人面前喝酒或吸煙,違背規矩者被視為缺乏教養的表現,尤其是在吸煙上可能招致嚴厲的譴責。子女外出,要向父母辭行;父母遠行歸來,子女要迎接行禮;遇有客人登門拜訪,父母先向客人施禮,子女隨後依齡隨後依年齡大小向客人行鞠躬禮……

韓國人的親戚之間和家庭成員之間相互間聯系的紐帶非常牢固,恪守將相互合作視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卸的莊重責任,這種關系往往超過個人利益或對對方利益的企盼,當一個人遇到困難時首先想到的是得到親屬的幫助。

兄弟之間結婚後再不像過去那樣居住在一起,但相互間有條件者均住得很近,交往密切,特別每逢婚禮,長者60或70壽辰、孩子的生日、傳統節日等這樣的特殊日子,相互總要盡量相聚在一起,氏族成員之間建有共同的錢庫和產業,每年要在一起聚會一次,趁此機會共同商議例如維修祖先墳墓、氏族財產管理等這樣大家關心的事務。韓國人初次見面,同姓者之間首先總是打聽對方與自己是否同一個氏族,如果是同一個氏族,還要查閱家譜,搞清對方與自己關系的親近程度,若對方輩份較高,往往會經常去拜訪並用敬語稱呼以表示尊重。

在韓國傳統的社會里,年長者因其知識經驗而受到尊重,年輕者必須自覺地在行為上以此為准。在公共集會、社交場合和宴會酒店上,誰應當首先向誰表示敬意,誰應當坐在哪個位置上,誰應當首先落座,誰應當首先向誰敬酒,人人自幼都知道這些規矩,不會弄亂,否則就會被視為粗俗和缺少家庭教育。

本人見面多以鞠躬為禮。一般人們相互之間是行3O度和45度的鞠躬禮,鞠躬彎腰的深淺不同,表示的含義也不同,彎腰最低、也最有禮貌的鞠躬稱為「最敬禮」。男性鞠躬時,兩手自然下垂放在衣褲兩側;對對方表示恭敬時,多以左手搭在右手上,放在身前行鞠躬禮,女性尤其如此。
在國際交往中,日本人也習慣握手禮,尤其是年輕人或和歐美人接觸較多的人,也開始有見面握手的習慣。
在日本,名片的使用相當廣泛,特別是商人,初次見面時有互相交換名片的習慣。名片交換是以地位低或者年輕的一方先給對方,這種做法被認為是一種禮節。遞交名片時,要將名片正對著對方。名片在日語中寫為「名刺」,女性大多使用比男性名片要小的名片。
AA制日語叫做"割勘".一般情況下朋友們一起上餐館,酒吧,如果事先沒有說好誰請客,就都採用AA制的付錢方式,"割勘"意思是按人頭數分攤計算,各自分擔自己的費用,AA制源於歐美,它的好處是各付各的,自用自付,心安理得,免得欠下別人請客吃飯的人情債,不但上 餐館是這樣,就連乘公共汽車也是如此,各付各的車費,相互之間清清楚楚.
日本人比較喜歡送禮物!日本人在送禮時,多採取這樣的作法:即送些對主人毫無用途的禮品,因為收禮的人可轉送給別人,那個人還可以再轉送給第三者。
日本人對裝飾有狐狸、獾圖案的東西甚為反感,因為狡猾狐狸是貪婪的象徵。
到日本人家作客,攜帶的菊花只能有十五片花瓣,因為只有皇室帽徽上才有十六片瓣的菊花。
接送禮物要雙手,不當面打開禮物,當接受禮物後,再一次見到送禮的人一定會提及禮物的事並表示感謝。
送的禮物忌送梳子,因為梳子的發音與死相近。
一般人不要送菊花,因為菊花一般是王室專用花卉 在日語中,"日本"意為"日出之國"。在日本這個總面積37.7748萬平方公里的國度里,生息著1.23921億的人民,其中大和族約佔99%,其餘為阿伊努人以及朝鮮人、華人等。通用語言是日本語

服飾禮儀

日本人無論在正式場合還是非正式場合,都很注重自己的衣著。在正式場合,男子和大多數中青年婦女都著西服。男子穿西服通常都系領帶。和服是日本的傳統服裝,其特點是一般由一塊布料縫制而成。現在男子除一些特殊職業者外,在公共場所很少穿和服。日本婦女喜歡描眉,她們普遍愛畫略有彎度的細眉,認為這種最具現代女性的氣質。

儀態禮儀

日本人常常是滿臉笑容,然而不僅高興時微笑,在處於窘迫發怒時,也會發笑,以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感。婦女在地板上就座時,總是坐在捲曲的腿上。不同的手勢有不同的含義:大拇指和食指合成一個圓,其餘三個指頭向上伸開,表示錢;伸出小指頭,表示女人等。

相見禮儀

日本人的名字一般由四個字組成。前兩個字是家族的名字,後兩個字是自己的名字。一般情況下,日本人不喜歡作自我介紹。作為介紹人,通常要說出被介紹人與自己的關系,以及他的稱謂和所在單位名稱等。

餐飲禮儀

日本人自古以來就以大米為主食,他們愛吃魚。一般不吃肥肉和豬內臟,有的人不吃羊肉和鴨子。不論在家中或餐館內,坐位都有等級,一般聽從主人的安排即可。日本有一種富有參禪味道,用於陶冶情趣的民族習俗―――茶道。雖然不少現代日本青年對此已不感興趣,但作為一種傳統藝術仍受到社會的重視。

喜喪禮儀

在日本,人們仍為重視新生命的誕生。日本傳統的婚禮儀式是:婚禮前三天,新娘家裡的人把新娘全部用品搬到新房;結婚那天,女理發師要替新娘打扮。現在,日本的婚禮形式多樣,有在神社舉辦的,有在基督教堂舉辦的。

商務禮儀

到日本從事商務活動,宜選擇在2-6月,9-11月,其它時間當地人多休假或忙於過節。日本人在商務活動中很注意名片的作用,他們認為名片表明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因此總是隨身攜帶。日本商人比較重視建立長期的合作夥伴關系。他們在商務談判中十分注意維護對方的面子,同時希望對方也這樣做。贈送禮品時,當地人非常注重階層或等級,因此不要給他們贈送太昂貴的禮品,以免他們為此而誤認為你的身份比他們高

旅遊禮儀

在日本,很多街道沒有名字,迷了路可求助於警察,市區的公共汽車四通八達。 坐計程車費用很高。 在日本不很流行付小費,如果拿不準,就不要給小費。付小費應把錢放在信封里或用紙巾包裹著,日本人認為收現鈔是一件很難堪的事。

主要禁忌

日本人不喜歡紫色,認為這是悲傷的色調;最忌諱綠色,認為是不祥之色。他們忌9、4等數字;他們還忌諱三人一起合影,認為中間的人被左右兩人夾著,是不幸的預兆。日本人討厭金銀色的貓,認為看到這種貓的人要倒霉;他們也不喜歡狐狸。

㈩ 儺文化的文化定義

巫儺活動在贛鄱大地可上溯到殷商。經三千年的沿襲、發展,江西儺文化形成了歷史積淀豐厚、原始形態古樸、文化遺存眾多、文化體系完整等鮮明的特點;江西儺事活動分布廣泛,其中的許多民俗遺存和影響一直延續至今,據 1995 年調查統計,全省有 25 各縣(市)有儺事活動,保留的儺舞儺戲節目 247 各;江西儺被學術界譽為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倍受矚目,多次應邀遠赴法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及香港、台灣地區表演、交流,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據《山海經》記載,夏朝帝泄十二年,在華北發生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件:商族首領亥,趕著牛群去有易國(地當今河北易水流域),有淫穢不軌之事,被有易國王綿臣殺死。亥的兒子微,「假師千河伯,以伐有易」。最後消滅了有易國,殺了綿臣。
微,又叫上甲微或上甲。也說微是名,上甲是字。他與夏帝泄是同一時代人,約在公元前19世紀初葉。從商族始祖契到湯建立商朝前共14代,微是第8代,處在當中。他是商族歷史上一位重要的領袖,消滅了有易國,替父報了仇,為商爭了光。為祭祀亡父又創建了「?五祀」之禮。
(禓,shang ),一是鬼名,指非正常死亡之鬼,稱為「強死鬼」;二是禮名,禓禮;三是行祭,動詞。五祀,有五種祭祀對象:門、窗、井、灶、中霤(屋檐或堂屋)。禓五祀,《說文解字》示部說:「禓,道上祭」,要將亥的屍體從有易國運回,當然也有一個「道上祭」的過程。而微創建的是「禓五祀」,還不是一般的「道上祭」。在當時,禓五祀很可能是一個完整的儀典,因為?鬼死得冤,特別不安分,所以禓禮要將門、窗、井、灶、屋檐(堂屋)都搜索驅趕一遍,以免有強死鬼被遺漏。可見,禓禮比儺禮更細、更費力氣。後代則把禓和五祀,分成兩類儀典。
創禓五祀本來祭祀亡父,但其深層意圖或許是為增強國力,以征服鄰國,並奪取夏王政權。這是商族歷史上的一大轉折,從此商族不斷壯大。甲,是天干之始,殷人將天干應用於天文、歷法、農業生產、宗族譜系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使商族在科學、文化方面逐漸發達,乃至超過夏王朝的實力,這應當都是在上甲微手上加速發展起來的。
商禓,就是商儺。饒宗頤說:「按?#91;即禓,與儺字同」。
東漢學者鄭玄注《禮記·郊特牲·鄉人禓》說:「禓,或為獻,或為儺。」這樣說來,實際上它是一禮三用。你看:第一,儺,驅趕一般的鬼疫,是定期的。第二,禓,不定期。因系驅趕強死鬼——非正常死亡之鬼,所以要比儺禮更激烈,更復雜,需要將門、窗、井、灶和屋檐(或堂屋)等處都要搜索驅趕干凈。第三,獻,上甲微祭祀亡父亥,必有獻。 中國古代的禮,是一種基本政治制度,關繫到社會生活諸多方面。禮從風俗中提煉而來。禮就是法,違禮就是違法。禮又是一種宗教,古代的禮也是由國家組織和管理的宗教活動。所以,中國宗教史常稱其為「國家宗法制宗教」。
中國古代的禮分為吉、凶、軍、賓、嘉五類,稱為五禮。兩千多年的古代歷史,也是五禮的歷史。漢族統治者用這個系統,掌管中央政權的少數民族統治者也用這個系統。甚至民國時期也將當時的禮儀制度都納入五禮分類中。
古代的儺禮,有兩大任務:一、定期驅儺;二、為死去的帝王將相送葬。它至少與軍禮和凶禮有關。所以,要了解和研究儺文化,也需要多少知道一點五禮的常識。簡單的說:一吉禮,是對天神地祗和宗廟(祖先)的祭祀之禮。封禪就是歷代最大的吉禮。二凶禮,是指傷亡災變之禮,包括水旱、飢饉、兵敗、寇亂等禮,以喪禮最為重要。三軍禮,主要是指軍武之禮,有親征、遣將、受降、凱旋、大射等禮。儺禮,多數朝代都歸於軍禮。四賓禮,是指君臣、父子等人與人之間關系和中央與地方、中國與外國之間關系的儀典。五嘉禮,則是指登基、冊封、婚冠、宴樂、頒詔等「喜慶」之禮。
儺禮,在五禮中是軍禮的一個項目,它本身就是一種帶軍事性質的行動,誠如唐代賈公顏疏所說,儺禮「亦是武事」。周代儺禮的主角方相氏,由掌管軍政軍賦的大臣夏官大司馬領導。方相氏本人沒有爵位,不在士大夫階級之列,卻是掌管驅鬼逐疫的下層專職軍官。方相氏被稱為「狂夫」,就是因為他們是個子高、力氣大、本領強的軍中能人。由此可見,周代儺禮的禮意是「軍人戰勝鬼疫」。 儺戲是一種從原始儺祭活動中蛻變脫胎出來的戲劇形式,是宗教文化與戲劇文化相結合的孿生子,積淀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間藝術。這種戲曲藝術形式,曾經一度遍布三湘四水,省內的苗、侗、瑤、土家族村寨都有其活躍的身影,是我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湘西稱之為儺堂戲、儺神戲、土地戲、師公子戲,湘南稱為師道戲、獅子戲、臉子戲,湘北一帶則稱為儺願戲、姜女兒戲,湘中稱為還儺願、老君戲等。
儺是古代驅疫降福、祈福禳災、消難納吉的祭禮儀式。巫儺歌舞逐步溶入了雜技、巫術等內容,扮演因素、表演因素也增多了,並與其他地方戲劇種有所借鑒與交流,甚至出現了儺、戲雜陳的局面。隨後,我省各地的巫儺活動出現了逐漸戲曲化的傾向,劇目日漸增多。到了清代的同治、光緒年間,儺戲已初步脫離了儺壇,登上了戲台,而且常年都可以演出。到了本世紀三、四十年代,儺戲還進入到熱鬧的城鎮演出。
新中國成立之後,儺戲的封建迷信色彩受到抑制。因為多方面的原因,儺戲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消失,但在我省的一些地方還保存著這種古老的戲曲形式,湘西、湘南、湘北以及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還活動著一些業余的或半職業化的儺戲劇團。 宮廷特設的專職驅疫趕鬼的軍官方相氏,是宮廷儺禮的主角。他頭上頂著熊皮,再從肩部披下。熊皮的頭部裝著四隻金黃的眼睛,穿著褐色的上衣和紅色的裙子,左右手分別揮舞著盾和戈,率120名「罪隸」,狂呼狂叫地在宮中一個一個房間地搜索鬼疫,把它們驅趕出宮去。《周禮·夏官》是這樣寫的:「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率百隸索室驅疫」。這就是西周宮廷儺禮的基本式樣,就是那麼簡單,那麼粗獷。
「黃金四目」是什麼意思,學界還有很多爭論。清代孫詒讓認為:方相氏的面具,不是裝在熊皮的頭部,而是將黃金鑄成的四隻眼睛用索串連起來,然後兩端掛在耳朵上,四隻金眼布置在鼻子的兩邊。這種說法有合理的成分,現今江西樂安的「雞嘴」和「豬嘴」面具,就類似此法。
西周有罪、蠻、閩、夷、貉五種奴隸,後四種都是外族俘虜。罪隸,則是周族內部因罪被貶為奴隸的人,其中挑選120 名,平時在百官官府做「家中小事」(輕微勞動),舉行儺禮時,則由方相氏率領在宮中驅疫趕鬼。儺禮中的「百隸」是個概數,實際上是120名。
周代的禮制相當繁復,大多追求庄嚴隆重,配有樂舞。卻也保存著像儺禮這樣粗糙的禮典。這種宮廷儺禮後世稱為「周之舊制」,當做儺禮的樣板。它有三個特點:
第一,它是朝廷規定必須舉行的禮典。宮廷每年定期在春、秋、冬各舉行一次。冬季是在除夕進行,由於天氣最為寒冷,要求全國上下全都要各自參加不同等級的儺禮,稱為「大儺」,奴隸也得參加。
第二,它是原始儺儀意念的遺存。主角方相氏還是半人半獸的打扮。長期繼承著驅趕「無形之鬼」的格式(儺傳到日本則很快改用有形之鬼。中國和韓國有些地方後來也用有形之鬼)。整個儺禮不信神,更不求神。儺禮驅疫總是驅之必勝,憑的是方相氏的凶丑和力量。
第三,它保留了濃厚的原始群舞成分。整個儀式簡單、粗獷,沒有迎神送神等多餘的程序。只是在儺禮前,有個「舍萌」儀式,是為天子求來年吉夢的,也是為儺禮開路。而儺禮本身宗教因素很淡。方相氏與百隸驅疫,也只表達一種疾惡如仇的情緒,沒有其他情節。 上古的儺,簡單而又粗獷,保持著濃厚的原始群舞特點。進入秦漢時期,由於信仰和藝術活動的新發展,要求儺禮也要有所提高。從秦和西漢的儺禮開始,逐漸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和程序。先是在方相氏和百隸的基礎上加進了童男童女,東漢前期又將童男童女改成只有童男擔任的「侲子」。到了漢末,更增添了「十二獸吃鬼歌」及其表演過程。
晉代司馬彪《續漢書·禮儀志》記載的這種漢末儺制,其他所有後漢史書全都沒有提及。其中,十二獸(又稱「十二獸神」或「十二神」)的多數出典無從查考,被十二獸「吃」的十一疫大多也找不到來源。這很可能是這種儺制經歷的時間極短,又逢兵荒馬亂,使典故失傳,終成千古之謎。「十二獸吃鬼歌」的內容是說:甲作、巰胃、雄伯、騰簡、攬諸、伯奇、強梁、祖明、委隨、錯斷、窮奇、騰根十二位神獸,分別要吃鬼虎、疫、魅、不祥、咎、夢、磔死、寄生、觀、巨、蠱等十一種鬼疫;最後還要勸鬼疫趕快逃跑,不然就會被十二獸掏心、挖肺、抽筋、扒皮,以致被十二獸吃掉。十二獸中能找到明確出典的有四種:
①雄伯,傳說中能吃「魅」的神。
②伯奇,即百勞鳥、鵙 。他本來是人,其父輕信後母讒言將他殺死,變成伯奇鳥,父親發現錯殺後,便射死了後母。伯奇變成了鳥,但心明如鏡,故能知惡夢、吃惡夢;
③強梁,又叫疆良,虎首人身,四蹄長肘,能銜蛇操蛇的神。強梁與祖明一起共同吃磔死、寄生兩類鬼疫;
④窮奇,像牛,一身長著堅硬的刺蝟毛,其聲如狗,吃人。又說像虎,長長的尾巴,爪如鉤,手如鋸。它專吃正直忠良的人,卻細心侍候姦邪惡劣的人,是一個奇得不能再奇的「窮奇」。窮奇與騰根一起,能吃流傳最廣的鬼疫蠱。
可見,十二獸出身都不好,連根基很正的伯奇,人們也嫌他的叫聲會令人家死人。
不過,司馬彪記載的這種儺儀的整體結構是清楚的。它有一個「先倡→後儛→再驅疫」的簡單情節,整個儀式就是一出雛形儺戲。即:開始,由太監中的藝人中黃門帶領120 名侲子倡(似唱非唱,似說非說)「十二獸吃鬼歌」;接著是「方相與十二獸儛」(請注意:這是帶單人旁的舞字,強調的是其表演成分)。中國戲劇史專家任半塘《唐戲弄》一書說:「漢制大儺,以方相鬥十二獸,以斗始,而以舞終。」斗,是鎮服十二獸的過程,令其改惡從善;舞,是方相率領十二獸和120名侲子,在宮中一間一間房子地趕鬼出宮。120名侲子們各自手搖撥浪鼓(鞀鼓),鼓聲和人的呼號聲,驚天動地,聲勢十分浩大,鬼疫還能不被嚇跑嗎! 「儺起源於原始狩獵活動」的假說,得到較多學者的認同。這種假說認為,它有一個從驅獸到驅儺的發展過程。
狩獵,是人類延續了幾百萬年的生產項目,再驅趕中獵取動物是一種基本的技能。經歷了舊石器時代長期的狩獵實踐,人們不斷觀察和摹仿動物行為,在狩獵之餘也會手舞足蹈,以表達狩獵成功的喜悅和對動物的喜愛,並力求摹仿得逼真。這便是原始驅趕式群舞,一種最接近自然狀態的藝術。
稍晚,發明了面具狩獵法,人們靠著面具偽裝,接近和襲擊野獸變得比較容易,狩獵成功率大為提高。人們便以為面具本身具有某種力量,因而產生了崇敬甚至敬畏面具的心理,早期的狩獵面具是假形和假頭。在原始假面驅趕式群舞與原始巫術結合之後,逐漸演變成原始假面式巫舞;進入新石器時代,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驅趕巫舞逐漸轉向以農耕為主題,成為農業社會的驅趕式巫舞。
生活在不同地區的早期人類,本來就有相對不同的生活狀況。私有財產的出現,促成了社會的大分化。在我國,就有定居的旱作農業、稻作農業、半定居農業、草原游牧業、高原農牧業等不同經濟類型同時並存。最遲到青銅時代,便形成了中原史官文化、南方巫官文化、北方薩滿文化等不同文化形態。至少在考古學上,它們之間有著質的區別。進而造就了許多不同形態的假面驅趕巫舞。在中原,則形成原始儺儀。
這種原始儺儀應當有這樣一些特點:最初是隨意、雜亂無章的,沒有整齊的步伐,摹仿的是追捕動物時的速度和效率。沒有程式,無需繼承,每次的舞姿可以不同。但是,少不了「驅逐狀「這個基本形態語言;要披獸皮(准假形)或戴獸皮假形面具,跟真狩獵時一樣做動物打扮,並且力求摹仿得逼真。 我國各地有數不清的儺神,也有數不清的戲神。稍稍辨認就可以發現,儺神和戲神之間,有著許多相似之處。
首先,民間普遍稱唐明皇為戲神,但早在明代,湖北蘄州的儺隊,就抬著唐明皇的神像四方遊走,可見唐明皇也是儺神。同樣,二郎神、老郎神、太子神,都兼有儺神和戲神的雙重身份。
其次,戲神的偶像,往往為童子相。舊時戲班中的嬰孩道具就是戲神的偶像,演員上台前要對著木偶道具作揖,祈求上台演出平安順利。這個嬰孩道具被稱為唐明皇或老郎神。內蒙古、河北、天津和東北三省普遍流行「供彩娃子」習俗,「彩娃子」為一男一女兩個木雕的小童,身著彩色衣褲。演員上台前要對「彩娃子」燃香扣拜。陝西、河南的戲神「庄王爺」也是木刻的童子,清康熙時甘肅某戲班直稱戲神為「童子爺」。
儺神的偶像也往往是木雕的童子相。江西有不少儺班供奉儺神太子,把一個童子偶像擺在祭桌上,演出前後都要對著「太子」祭拜;儺班演員的衣服上,寫著「儺神太子」幾個字。南豐縣石郵村的「儺神廟」中供奉的儺神就是少年童子相。安徽貴池儺戲的神像,是一個高二尺餘的農村小孩兒形象。福建邵武有「太子菩薩」信仰,其偶像為一木雕小孩。儺戲品種之一的福建龍岩師公戲,把一嬰孩砌末稱作「太子爹」,演出前後有迎送「太子爹」儀式。貴州儺儀也有「送太子」儀式,偶像是一個約一尺長的木雕男童偶像,其生殖器被刻意雕出。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儺神與戲神的相似,不僅反映出戲源於儺這一事實,而且反映出童嬰崇拜、生殖崇拜在我國根深蒂固。
儺的根本目的是驅逐疫鬼,因為疫鬼使人生病、致人死亡。在先民們看來,童嬰是最容易生病、夭折的,因而為童嬰驅逐疫鬼早在上古已成為儺的基本目的之一。同時,婦女不能生育或不生男嬰,也被看成是疫鬼作祟,所以儺中包含著生殖崇拜的旨義是不奇怪的。
早在漢代,宮中大儺便使用120個10歲到12歲的童子,而江蘇南通一帶流行的儺戲至今被稱為「僮子戲」,反映出人們延續後代的強烈願望。 中華民族是一個重文獻的民族。有關巫風儺俗的記載泛見於經、史、子、集。經、史主要記載宮廷「大儺」的儀式程序;子、集大都記載民間「鄉儺」的形態。記載固然豐富,卻「述而不作」,缺乏條分縷析的研究。
繼王國維之後,20世紀30年代,留學日本的學者岑家梧著《圖騰藝術史》一書。書中主要介紹西方學者有關原始圖騰藝術的研究視角以及成果,同時附錄《中國圖騰跳舞之遺制》一文,對中國古代文獻中與圖騰相關的巫風儺俗進行了歸納。作者認為,中國遠古傳說中的「百獸率舞」,就是原始人類擬獸舞蹈的遺緒。文中還梳理了經、史、子、集中的典型事例,以及各地民間習俗中的牛舞、祈年舞、貴州苗族的「跳月」、海南黎族的「盤瓠舞」等等,文中寫道:
關於儺舞、儺的起源,傳說皆運用模擬動物的跳舞以驅逐四方疫鬼。
春秋前後,儺舞習俗的用意已轉為驅邪逐疫。百戲、角抵也演變為民間節令的娛樂形式之一。然跳舞中的動作、儀仗、身體裝飾仍然有模仿動物的用意,所表現的圖騰跳舞的痕跡至易找尋。
這一觀點具有「發現」的價值,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不過,僅僅局限於「擬獸」的圖騰因素,未及其它。
戲劇史學者也很快注意到了這一點。周貽白在40年代完成、1953年出版的《中國戲劇史》第一章「中國戲劇的胚胎」中這樣寫道:
最初祀神的樂舞本屬巫覡。三代以下,樂舞雖漸用於娛樂,但……亦僅儀式的一部分。其歌者或舞者為優為巫,很難分別。
漢代……承接了周秦之制,……祀祭所用依然崇尚舊有的儀式,不過規模已較不同。如「驅儺」一項,雖為儀典,實以舞蹈方式出之。……這形式雖或來自民間,但其形式仍很莊重,由此,反襯出樂曲的發展完全依仗著民間的來源。
這里涉及了巫儺與戲劇的關系,強調了民間的創造。
由於巫儺涉及封建迷信,50年代以後,漸漸被視為學術禁區。1956年春、1957年夏,文化部中國舞蹈研究會、中國舞蹈家協會曾兩次組織調查小組,對江西、廣西遺存的儺舞進行過調查、記錄,此後便不再進行。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破四舊」,巫風儺俗自然屬於被掃盪的「牛鬼蛇神」之列,研究無從談起。
無庸諱言,巫儺現象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然而它所負載的人文的、歷史的、藝術的信息,卻是難以取代的珍貴資料。80年代初,隨著文化大革命後的撥亂反正,相關的課題才被提到日程上來。隨即,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普遍重視。當時的美術家協會主席華君武認為:巫儺面具是「民間藝術的寶庫」;戲劇家協會主席曹禺驚嘆:巫風儺俗所負載的文化現象是我們民族的又一道「文化藝術長城」,隨著研究的深入,「中國戲劇史或許將因此而改寫」。在各地一系列研討活動的基礎上,1988年11月,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正式成立,標志著有關巫風儺俗的研究進入了集團性研究的層面。該學會成立至今12年,團結、聯絡來自戲劇界、民俗界、舞蹈界、美術界、音樂界等領域的300餘名學者,成果頗豐。據統計,會員們撰寫的專著有20餘部,論文1000餘篇。又與台灣學者合作,出版巫風儺俗的調查報告及民間儺戲、地戲、目連戲劇本集80餘種。還與有關單位合作,自1990年至2002年,在全國各地區舉辦國際性學術研討會近10次之多,為弘揚我國的傳統儺文化作出了極大努力。
此外,各地區舉辦的調查考察、學術研討、展覽、表演、中外互訪等活動不計其數。毫無疑義,80年代以來,巫風儺俗以及儺戲的研究業已成為學術文化研究的一個熱點,開創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閱讀全文

與韓國為什麼有儺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62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96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786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81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2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312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24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09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07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494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28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20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108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715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039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73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05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863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61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510